和日本文豪一起做料理:佐料提味、传统割烹、熬汤炖物……一起沉浸在美好的时鲜滋味

和日本文豪一起做料理:佐料提味、传统割烹、熬汤炖物……一起沉浸在美好的时鲜滋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大路鲁山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做菜,听北大路鲁山人怎么说: 「以自然为素材,一面满足人类最原始的本能, 一面将技术提升到几近艺术的程度。」 尝鲜,看吉川英治「冒险」大啖河豚、 跟着佐藤垢石激流上现钓香鱼、 造访对太宰治意义深远的鳗鱼店; 文豪的料理之道、舌尖食记都是一绝! 料理和生活息息相关,诀窍总始于脚下俯拾皆是的第一步。本书收录二十二篇作品,第一部〈料理之心〉由北大路鲁山人领衔分享烹饪精神与菜餚之所以美味其中的眉角,强调「美食本来就不只在于稀有的珍馐佳餚,只要是在自然、天然生长的季节里取得的食材,经过掌勺者细心烹调,都能转身变成餐桌上的美味。」「除了料理本身之外,和料理形影不离的餐具,也要精挑细选。」点燃掌勺人料理之魂,道出日本独特食膳文化制备的基本与讲究。 第二部〈私房食记〉则是七位文豪——吉川英治、佐藤垢石、大町桂月、太宰治、林芙美子、冈本加乃子、村井政善,接力漫谈不可不吃的经典一味,或难忘的食堂经验……分别从赌上个人性命也要吃一回、煮得咕噜作响的河豚火锅,肉质紧实又香气十足的现钓香鱼,冰堆上口感清凉畅快的生鱼片谈起;还有,以奶油炒菜豆、或热唿唿的粉吹芋沾金泽海胆当早餐吃,令人朝思暮想、朴实又浓厚的「杂煮」家乡味,以及盛行数百年最日常的荞麦面的多种口味、吃法和制法细节,让人大开眼界。 这是一本非典型的和食料理书,传达了所谓美味佳餚背后一切的严谨与用心,更融合了人生各种面向。准备好一起做好料理、品味时鲜了吗?来自八位文豪的和食小课堂,一概不需预约! 对味推荐 (按姓氏笔划顺序排列) 高琹雯Liz|「Taster 美食加」创办人、饮食作家 梅村月|《指间的盐》作者 陈颐华|日本文化志《秋刀鱼》主编 韩良忆|美食旅游作家 ●专文导读 王文萱|作家、日本京都大学博士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北大路鲁山人( きたおおじ ろさんじん,1883-1959)


  日本着名全才艺术家,拥有美食家、陶艺家、书法家、画家等身分。一八八三年出生于京都上贺茂,一九二一年在东京开设古董艺术品商行。曾获颁「人间国宝」却予以辞退。以「餐具是料理的衣服」为口号,晚年投入陶艺创作,将美意识引进饮食领域,创造日本独特食膳文化。

吉川英治( よしかわ えいじ,1892-1962)

  小说家。本名吉川英次,出生于神奈川县。主攻历史小说,并以改编史书闻名,与夏目漱石、司马辽太郎等着名文豪齐名,有「日本国民作家」之称。一九二五年首度以笔名吉川英治开始连载的《剑难女难》受到各方瞩目,代表作《宫本武藏》、《新・平家物语》等,皆广获大众好评。一九六〇年获颁日本文化勋章。

佐藤垢石( さとう こうせき,1888-1956)

  随笔家、钓鱼评论家。热中钓鱼,笔名「垢石」为钓鱼用语。曾任报知新闻社记者,以「香鱼友钓法」、「狸汁」等主题大量发表随笔,对日本现代钓鱼评论有重大贡献。亦擅写旅行、饮食、酒文化、艳笑谭与政界八卦等,曾出版《香鱼友钓法》、《随笔狸汁》、《垢石钓游记》等。庶民派杂文家而备受小说家井伏鳟二、泷井孝作好评。

大町桂月(おおまち けいげつ,1869-1925)

  歌人、随笔、评论家。出生于高知县。一八九六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国文科,擅以优雅的拟古文体,为《文艺俱乐部》、《太阳》等艺文杂志撰稿,有「美文家」之称。热爱旅行与饮酒,又被称作「酒仙」。晚年曾前往朝鲜、满州旅行,其和汉混用的纪行文广为流传。代表作有《一簑一笠》、《行云流水》等,生前出版《桂月全集》。

太宰治(だざい おさむ,1909-1948)

  小说家,本名津岛修治,一九〇九年六月十九日,出生于青森北津轻仕绅之家。高中时期接触左翼思想,对自己富家子弟身分怀抱罪恶感。战后,以〈维荣之妻〉、〈斜阳〉、〈人间失格〉等杰作走红文坛。一九四八年六月十三日于东京玉川上水与情人山崎富荣殉情而亡。

林芙美子(はやし ふみこ,1903-1951)

  畅销女流小说家。出生于北九州门司市。二十七岁出版自传体长篇小说《放浪记》确立文坛地位。曾独身远赴巴黎旅行,二战期间更以战地作家身分前往中国、爪哇、法属印度高原等地,拓展创作视野与内涵。着有《晚菊》、《浮云》等代表作,刻画战后日本社会男女间的苦涩情感流动,并以《晚菊》获得第三届「女流文学者奖」。

冈本加乃子(おかもと かのこ,1889-1939)

  小说家,本名冈本加乃,一八八九年出生于东京。师事女歌人与谢野晶子,早期以诗歌创作见长。一九三六年发表以芥川龙之介为蓝本的小说〈病鹤〉,受川端康成好评推荐,正式于文坛出道。代表作〈老妓抄〉被誉为明治以来首屈一指的短篇小说。

村井政善(むらい まさよし,不详-1937)

  大正、昭和年间料理研究家,师承日本料理四条流九代目石井泰次郎。发表文章于《料理之友》杂志,除了广泛地向日本国民介绍日本及西洋各种料理,更以中产家庭主妇为主要目标,宣导如何制作营养、经济又简便的日常料理。曾出版《家庭应用和洋料理法》、《窥探「珈琲」——轻松做出料理的方法》、《最新实用和洋料理》等。

译者简介

张嘉芬


  成功大学中文系毕业,日本法政大学日本文学硕士,现为专职日文翻译,擅长不动产、餐饮、长照、法律、经营管理、零售通路等领域之口笔译。兴趣是在日本渡假务农。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写在前面──食在诚意:给掌勺人的厨艺之道

王文萱 (日本京都大学博士)


  「料理是以自然为素材,一面满足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一面将技术提升到几近艺术的程度。」──北大路鲁山人

  北大路鲁山人(KITAOOJI ROSANJIN,一八八三–一九五九),本名房次郎,是美食家、料理家,同时也是画家、陶艺家、书法家、篆刻家。他一生自信过人、个性孤僻、桀傲不驯,在料理方面不仅追求滋味,更追求艺术性、讲究美。他出身于京都上贺茂神社世袭神职之家,但出生前父亲自杀,母亲将他寄养之后失踪,自幼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不过这并未阻挡他发展与生俱来的美感与天分,鲁山人自幼对书画有兴趣,不但自学书画,还陆续在比赛及展览会中获奖。

  二十岁时鲁山人离开京都到东京,以书法家为志业。其后他活跃于各艺术领域,并且在各地以食客身分寄宿,提升对于美食与器皿的见识。鲁山人在美食方面的业绩,值得一提的是他于一九二一(大正十)年设立的会员制食堂「美食俱乐部」。他不仅自己下厨,还自己规画并创作使用的餐具器皿。一九二五(大正十四)年,他与「便利堂」(美术相关印刷出版公司)的中村竹四郎接手经营不振的「星冈茶寮」。「星冈茶寮」位于今日东京都永田町,原本是教授茶道或举办茶会的高级社交场所,鲁山人担任顾问兼料理长,将其改为会员制的高级料亭。一九二七(昭和二)年,鲁山人设立「星冈窑」,正式着手陶艺活动。本书〈料理与餐具〉、〈餐具是料理的衣裳〉、〈烹饪精神〉等篇章,便可窥知鲁山人如何讲究料理与器皿搭配之美。一九五五(昭和三十)年,他因织部烧(传统陶器种类,为茶人古田织部所创,以铜绿釉为主,外型大多歪曲不对称)的技术,被指定为日本重要无形文化财保持者,也就是一般被称为「人间国宝」的殊荣,但他辞退了这项荣耀。

  由于鲁山人性格乖僻、说话率直甚至刻薄,因此人们对鲁山人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他的批评总是一针见血、直指重点,值得让人深思反省。例如他在〈家常菜漫谈〉当中,敍述朋友家的女佣烹饪手艺很获好评,实际尝过之后发现不过只是一般餐馆的菜色罢了,没什么了不起。鲁山人表示,这只是因为大家对这位朋友太过恭维,而且「老女佣做到了外行人做不到的事,所以从这个角度思考,会觉得她的厨艺的确是很高明。然而世人竟满足于这样的程度,不思追求更精致的美馔,难怪永远无法领悟厨艺之道」。或他在〈日本料理的要点──写给新进厨师〉当中表示,现今许多厨师烹调出了一些扼杀食材特质的菜餚,让外行人无法辨识出材料,这是不可取的行为,因为「烹饪最根本的真谛,在于不扼杀食材原有的、本质上的滋味」。

  的确,「食材原有的、本质上的滋味」,这便是鲁山人不断在文章中强调的、日本料理的基础概念。他表示「料理的根本在于食材。……(中略)……不管是海鲜或蔬菜,只能在自然、天然生长的季节里取得的食材,才是好东西」(〈日本料理的要点──写给新进厨师〉),「掌勺之人须知所有食材皆有其独特、原有的滋味,并懂得如何妥善运用,或至少不可折损」(〈佳餚妙味〉)。有了顺应自然环境及季节生长的好食材后,「掌勺之人必须衷心喜爱烹饪,还要有一个吃得出滋味好坏的舌头」(〈日本料理的基本观念〉),「除了料理本身之外,和料理形影不离的餐具,也要精挑细选」(〈料理与餐具〉)。如此一来,便可将饮膳提升到更高层次──也就是艺术──的境界了。

  鲁山人〈烹饪精神〉这篇文章,正好将他上述想法下了最完整的结论。他认为,烹饪的要诀,首先要讲究人的真心诚意。其次需要的是聪明。再其次,应该就是热情与努力。具备这些条件后,要进入烹调阶段时,首先要对材料把关。其次要考量厨师「斟酌」的本事,斟酌炖煮软硬、斟酌水量、斟酌火侯……。再来讲究「美」,也就是餐点卖相。接着是餐点摆盘,再接着,若能让人现煮现尝,那么料理会更显美味。最后的烹饪祕诀,便是掌勺之人应饿着肚子做菜,味觉才不会迟钝。

  被世人看做行为怪诞、桀傲不逊的奇才鲁山人,对料理的见解却是再踏实也不过,扎实地道出了日本料理的基本精神、技法及精髓。本书辑一部分还附上了他的料理笔记,香鱼、握寿司、天妇罗、蒲烧鳗鱼、生鱼片、鸡肉……,鲁山人细细地描述出这些基础食材的处理方式。美食本来就不只在于稀有的珍馐佳餚,只要是在自然、天然生长的季节里取得的食材,经过掌勺者细心烹调,都能转身变成餐桌上的美味。

  本书辑二部分,收录的是作家们的私房食记。作家们有的写食材、有的写经验、有的写文化。小说家吉川英治的〈河豚〉,写的是日本独特的河豚文化。其实「河豚」对吉川英治来说别具意义,正因为他第一次食用河豚鱼鳍酒的当晚,「犯了类似『君子之过』的过错」。当时他与妻子家庭关系不和睦,鱼鳍酒下肚,便与一名妓过了一宿,其后他便与那名妓过了辗转在各温泉地流浪的生活。
      
  〈香鱼礼赞〉、〈生鱼片〉的作者佐藤垢石,不仅以钓鱼相关文章闻名,连笔名「垢石」都来自钓鱼用语。指的是香鱼会食用水底石头上的水苔(香鱼钓师称其为「垢」),而香鱼钓师们会凭着这些水苔痕迹来判断鱼的所在地。〈香鱼礼赞〉详尽地介绍了日本代表性的溪流,及溪边的垂钓光景、与各地的香鱼品质。在〈生鱼片〉中他表示鲸鱼最美味,河鱼当中为香鱼最佳,海鱼则推秋季的甘仔鱼。

  大町桂月的〈河鱼料理〉,记的是一行人造访位于柴又的河鱼料亭「川甚」。这间料亭创业于一七九○年左右,至今已有两百二十多年的历史。据说从前位于江户川畔,客人可直接乘船入店。「川甚」受到明治大正时期的文豪们喜爱,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当中,例如夏目漱石〈彼岸过迄〉、谷崎润一郎〈羹〉等,都曾出现对「川甚」的描述。电影导演黒泽明、漫画家手冢治虫等人也曾经是川甚的座上宾。

  太宰治〈眉山〉记的是一位少女的故事,而故事场景的餐厅,对太宰治来说,意义深远。这是位于新宿的鳗鱼店「若松屋」。当时太宰治居住在三鹰,家附近就有间鱼店「若松屋」,据他记述,新宿的鳗鱼店「若松屋」,是三鹰「若松屋」老板的姊姊营业的。这两间「若松屋」,都是太宰治时常造访的地方。而三鹰的「若松屋」现今搬到了国分寺,已经继承给下一代,门口招牌还贴着初代老板与太宰治的合照。甚至据说太宰治于一九四八年投水自尽时,还是若松屋初代老板到河边捕鳗鱼时发现的。

  作家林芙美子将她在国外、国内以及家中享用早餐的经验,记载在〈早餐〉一文当中。有过不少海外经验的林芙美子,写伦敦的早餐、也写巴黎的早餐,以及她在各地旅游所享用的早餐。她更细细回忆旅途中早餐曾出现的美味米饭、果酱、吐司、及各式菜餚。同样是女性作家的冈本加乃子,写的则是「杂煮」这道日本料理。「杂煮」是在汤中加入年糕及各种食材所煮成的料理,人们大多是在新年时享用。由于日本各地以及每个家庭的杂煮口味差异极大,文章中叙述的便是作者品尝不同地方杂煮的经验。

  料理研究家村井政善的〈荞麦面的口味与吃法问题〉,将荞麦面这种几百年来盛行的日本料理,从种类到吃法、制法、甚至是店面及餐具,论述得十分详尽。为了让读者容易阅读,以下简单介绍荞麦面的基本知识。

  荞麦面是以荞麦这种谷物为原料,将其制成荞麦粉之后再加工成的面条。若以荞麦粉的种类来分,一般可分为「更科荞麦」、「田舍荞麦」、「薮」系的荞麦。更科荞麦是用荞麦中心磨出的粉所制成,颜色较白并且香。田舍荞麦是用掺有荞麦壳、颜色较黑的荞麦粉所制成的,「薮」系的荞麦则是用带着皮的荞麦所磨成,颜色带黄绿。而江户荞麦面有所谓的三大「流派」──「砂场」、「更科」、「薮」,其中「更科」和「薮」这两种流派的荞麦面店,制作的就是前述两种种类的荞麦面。本篇文章当中也提到了几间制作更科荞麦面的名店。此外,也有依照荞麦粉使用比例的分类方法。「十割荞麦」指的是只使用荞麦粉来制作的面,而「二八荞麦」指的是使用八成荞麦粉、两成面粉所制成的面(另一说法是江户时代时这种荞麦面价值十六文钱而来)。至于其他更深入的分析,村井政善的文章当中有详尽的论述。

  本书从鲁山人的料理基础,论到食材、器皿,再借各家文章,讲述料理的文化、历史、以及与食相关的经验。所谓料理──正如鲁山人所述的,不仅满足了人类的原始本能,更是一种美,是融合了人生各种面向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结晶。
 

图书试读

〈料理也是一种创作〉──北大路鲁山人
 
不管是餐厅的菜餚,还是家常的餐点,烹调得好吃与否的关键,在于烹调者舌头的功力高下。
 
「这家夫人亲手做的菜,比外面的一般餐厅好吃多了。」这类消息在你我身边应该都时有所闻。这句话代表了这位太太的味觉,比一般餐厅的厨师还要敏锐,而且非常可靠。
 
然而,舌头这个味觉器官,每人都只有一个。因此,拥有敏锐的舌头,可说是一种天幸,一种天爵,一种天恩。
 
可是,天生味觉敏锐过人者,毕竟不多见。味觉过人者是由老天送到世间,而老天可说是向来都很吝啬的。就我有限的经验而言,当我试着从自己所认识的众多厨师当中,列举出拥有这种天赋特质的人,例如新富寿司的老板、丸梅的老板娘、例如他、例如她……一口气恐怕说不出十个人。相反地,我却在爱好烹饪的太太、女服务生,或是不怎么有名的饕客等非专业人士当中,看过不少拥有好舌头的人。
 
子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所言甚是。
 
常有人说:「最近东京〇〇餐厅的菜,味道变得一点都不好吃了」,或是「京都〇〇餐馆的菜,水准已大不如前」等等。这些说法绝不严谨,不,应该说是破绽百出。料理也是人类所从事的一种个人创作,绝不是在一般人家,或是在哪个招牌的哪家店,甚至是在柜台就可以随便做得来的工作,更不是单纯的买卖。当创作者在悄悄地换了人,作品当然就会随之改变。
 
创作是仅限当事人一世一代的事。一手打造东京〇〇餐厅、京都〇〇餐馆的,个个都是享誉于世的闻人名厨,所以当然都是世上少有的天才,无庸置疑。再加上这些人在茶道方面,能确实地掌握箇中精髓,并妥切地运用到厨艺之道上。而厨艺之道的第一要义──贯彻对味觉的讲究与整顿,它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创作,所以绝对无法完完整整地传授给他人。
 
因此,我要再三提醒自己铭记:料理亦是一种创作,当作者换了人,作品也会随之改变。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