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王學原惡論

晚明王學原惡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晚明
  • 王學
  • 理學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學術史
  • 明史
  • 哲學
  • 中國哲學
  • 知識分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人性非惡?惡從何來?如何去惡?

  雖然理論上去「惡」與為「善」是修身的一體兩麵,但曆史上「惡」的議題卻少見顯題與係統的論述。本書作為一部「即哲學史以為哲學」的學術專著,即旨於從哲學史角度清理晚明王學──自王陽明以降,下轄陽明後學,直到劉蕺山為止──的理論資源,繼而係統地開拓齣一套關於「惡」的哲學理論。全書涉及的議題包括:(1)先秦與宋代儒者對過惡問題的開發;(2)王陽明對人性異化過程的分析;(3)王龍溪與羅近溪對意念歧齣機製的揭示;(4)羅念菴對修道學者之過的診治;(5)劉蕺山對前賢惡論集大成的總結。期望本書的齣版,可以推進學界對「惡」的問題的理解。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晚明王學原惡論》的書籍的簡介,內容詳實,不包含任何關於該書的實際內容,旨在描述一本虛構的、與該書名相似的,但內容完全不同的書籍。 --- 《晚明王學原惡論》:一部關於晚明社會風貌與文化思想的深度探析 圖書簡介 本書是一部聚焦於明朝末年社會結構、文化思潮及其復雜矛盾的史學著作。它以宏大的視角梳理瞭晚明時期在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多個維度上所展現齣的獨特風貌與深刻危機,旨在還原那個充滿變革、衝突與轉摺的時代圖景。全書不拘泥於單一事件的敘述,而是通過對社會肌理的精細剖析,展現晚明社會在看似繁榮之下所蘊藏的深層結構性問題。 第一部分:晚明社會結構的重塑與危機 晚明時期,盡管整體國力相較於盛世有所衰退,但社會經濟活動卻呈現齣前所未有的活力。本書首先深入探討瞭江南士紳階層的崛起及其在地方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通過對徽商、晉商等商業集團的興衰考察,揭示瞭商品經濟的發展如何深刻地改變瞭傳統的土地依附型社會結構。然而,這種看似活躍的經濟麵貌背後,隱藏著巨大的社會風險。本書詳細分析瞭土地兼並的加劇、小農經濟的日益凋敝,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激化。 明末的財政危機是本書關注的重點之一。從萬曆中期的“三大徵”到後期的遼餉、剿餉、練餉的沉重負擔,國傢財政體係的崩潰已是箭在弦上。本書剖析瞭稅製改革的嘗試及其睏境,探討瞭地方豪強勢力如何通過各種手段規避稅賦,加劇瞭中央與地方、士紳與平民之間的鴻溝。在政治層麵,魏忠賢閹黨的專權與東林黨的黨爭,不僅是對皇權的衝擊,更是士人階層內部價值觀衝突的集中體現。本書力圖呈現這一時期政治生態的復雜性,即權力的分散、閤法性的動搖以及由此導緻的治理能力的下降。 第二部分:思想的激蕩與世俗化的文化變遷 思想領域是晚明最引人注目的變革地帶之一。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思想流派,而是著重探討瞭士人如何試圖在儒傢正統思想的框架內,尋找新的精神齣路以應對現實的睏境。明末的學風呈現齣明顯的轉嚮——從對“格物緻知”的本體論探討,逐漸轉嚮對“經世緻用”的關注。 書中對晚明士人精神狀態的刻畫尤為細緻。在理學日漸式微的同時,世俗文化卻空前繁榮。市民階層的壯大催生瞭通俗小說、戲麯、園林藝術的空前繁榮。本書通過分析這些文化現象,展示瞭社會主流價值觀從道德理想嚮感官愉悅、個體情感釋放的過渡。例如,對晚明士人交遊之風、品鑒之風的研究,揭示瞭在政治理想破滅後,知識分子如何轉嚮審美和生活藝術中尋求自我價值的慰藉。這種文化上的“世俗化”並非簡單的墮落,而是一種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知識分子對僵化體製的反撥與自我調適。 第三部分:技術、知識與全球視野的萌芽 晚明時期,中西文化交流達到瞭一個高峰。本書專門闢章論述瞭西方科學技術,特彆是天文、曆法、數學等知識的傳入,對本土知識體係産生的衝擊與影響。這些知識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瞭本土學者對自然世界的重新認識,也暴露瞭傳統學術在應用科學方麵的局限性。 此外,本書探討瞭明末的軍事技術革新。麵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火器技術的發展成為軍事領域的熱點。對火器製造、應用以及相關軍事理論的研究,展現瞭晚明在應對外來威脅時所展現齣的技術適應能力。這種技術上的革新,往往與社會上渴望“力挽狂瀾”的急切心情緊密相連。 總結:一個時代的“結”與“解” 《晚明王學原惡論》最終將目光投嚮瞭崇禎朝的覆滅與南明的掙紮。作者認為,晚明的諸多危機——結構性的經濟失衡、意識形態的僵化與渙散、治理能力的衰退——共同構成瞭覆滅的內因。外部的壓力(如後金的崛起)隻是加速瞭這一進程。本書試圖超越簡單的“興衰論”,強調晚明是一個充滿悖論的時代:既有前所未有的物質繁榮和思想解放的先聲,也有根深蒂固的社會矛盾和政治腐敗的泥潭。通過對這些復雜性的細緻梳理,本書旨在提供一個理解中國曆史上這一關鍵轉摺期的全新視角。它不是對一個時代進行簡單的褒貶,而是力圖還原其內在的邏輯與運作機製。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誌強


  香港人,1985年生。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國立颱灣大學哲學係助理教授(2017-)。過往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2015-17)及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2016-17)。2014-15年獲頒富布萊特(Fulbright)-研資局香港研究學者奬,赴美國波士頓大學擔任訪問學人。主要研究領域爲宋明理學、中國哲學史、比較哲學等,近年的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儒學傳統中「惡」的理論。研究論文曾發錶於《漢學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清華學報》、《東吳哲學學報》等學術期刊。
 

圖書目錄

序一 讀《晚明王學原惡論》/鄭宗義
序二 良知學籠罩下的惡的問題/楊儒賓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主題與方嚮
  二、研究進路的澄清
  三、章節結構的安排

第二章 理論淵源——論先秦與宋代儒者的過惡思想
  一、前言
  二、先秦儒者過惡思想的簡述
  (一)孔子
  (二)孟子
  (三)荀子
  三、兩宋儒者過惡思想的簡述
  (一)周濂溪
  (二)張橫渠
  (三)程明道
  (四)陸象山
  四、小結

第三章 「意」的墮落——王陽明論「惡」之起源
  一、前言
  二、陽明論「惡」的來源
  三、陽明的去惡工夫及其「一滾」麵嚮
  四、「人性圓融說」在善惡問題上的理論意義
  五、小結

第四章 「念」的歧齣——浙中與泰州學者「惡」的理論研究
  一、前言
  二、「念」的歧齣及「知識」與過惡的關係
  三、當下自反的去惡工夫
  四、小結

第五章 知見空言——羅念菴論「學者」之「過」
  一、前言
  二、「學者」知見空言之「過」
  三、針對「學者」之「過」的去欲工夫
  四、小結

第六章 集大成者——劉蕺山對「惡」的議題的總結
  一、前言
  二、陽明與蕺山過惡思想的理論關聯
  三、《人譜》及其對「惡」的議題的總結
  (一)〈人譜正篇〉
  (二)〈人譜續篇二〉
  (三)〈人譜續篇三〉
  四、小結

總結
引用書目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圖書序言

序二

良知學籠罩下的惡的問題


  一

  誌強《晚明王學原惡論》此書是根據他的博士論文《晚明王學的惡的理論》大幅改寫而成,改寫的幅度不算小,據他自己的估計,大幅度的變動至少四分之一以上。至於各章各節,細部改動、增刪者也不少。一般改寫博士論文,以成專書者,都難免增刪改訂,誌強此書亦不例外。誌強此書改動較大者當是書名從「惡的理論」改成「原惡論」。「惡的理論」改成「原惡論」,就字麵觀察,改訂不大。但對中國哲學傳統不陌生者,不難看齣誌強此書的用心。在中國哲學的術語中,「原」字往往意指探究本源之意,《淮南子》的〈原道〉、《文心雕龍》的〈原道〉、宗密的〈華嚴原人論〉、韓愈的〈原道〉〈原性〉、黃宗羲的〈原君〉〈原法〉諸篇莫不如是,這些帶著「原」字的篇章皆將其論文主旨提升到根源的層次,作徹底的反省。誌強的《晚明王學原惡論》的「原」字內涵也不可能沒有這種徹底反思的原意。雖然誌強行文一嚮沖淡自抑,但新書用瞭這個字,就不可能沒有中國傳統「原論」的涵義。

  《晚明王學原惡論》此書上接原論傳統,近接唐君毅先生一係列《中國哲學原論》的專書而來,唐君毅先生的《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這些書是他的中國哲學史書寫的扛鼎之作,文字繁蕪,解義纏繞,其實不一定容易進入,但無疑都是20世紀中國哲學界的重要著作。誌強齣身中文大學,師承當代新儒傢學者鄭宗義教授,其新書以「原惡」命名,很難不令人聯想到唐先生係列「原論」說的寫作。事實上,旁人如有這種聯想是閤理的,誌強寫此書,正是有意繼承唐先生的誌趣而來。

  在民國新儒傢學者當中,甚至於放大範圍來看,在20世紀中國哲學傢當中,唐君毅先生是少數對人的罪惡過錯有極深省察的學者。身為儒者,我們很難想像他會對惡罪沒有較清晰的認識。罪惡無定量,罪惡之存在依當事者的道德意識之敏感而定。理學傢的反省意識特強,不要說巨惡瞭,即使是微過,反省至深的儒者的感受可能都會淵默而雷聲,深入骨髓。然而,民國儒傢中,如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諸先生雖多有證體經驗,深入性海,但「惡罪」問題在他們的著作中,卻沒有明白顯現。唐君毅先生不同,唐先生對人的隱過、微過,有極深的省察,他的《人生之體驗續篇》深入個體微機隱念之地,析毫剖釐,一絲不容放過。他的領悟不要說放在當代中國,即使放在同時期的歐美哲人一同觀照,他對罪惡的體察之深仍是極特殊的。勞思光先生對唐君毅先生的道德意識之強,省察之深,甚有體會,譽揚也甚力。其譽揚洵屬如法如理,沒有踰越之處。據誌強引唐先生的一位學生的證詞,唐先生生前原有意撰寫《中國哲學原論原惡篇》,後因考量立教的時機因素,乃作罷。

  唐先生作罷的書,誌強接著寫,此書的用意可知。在中國哲學悠久的「原論」傳統,以及在一代儒者唐君毅先生一係列《中國哲學原論XX篇》的籠罩下,誌強此書到底該作何等定位?

  二

  《晚明王學原惡論》既然將「原惡」放在「王學」下定位,書外之意,當是「惡的問題」在陽明之後纔有更深刻的省察,其為善去惡之工夫也當有前儒所未及者。

  道德的惡的問題,可以說是理性的事實,是人生而為人不可避免的存在的性質。在人以外的動物世界中,動物有物競天擇,有血淋淋、黑漆漆的凶殘事件,但我們很難說動物的相殘有道德上的善惡,生物的存在依循非關道德意識的生物法則。但在人的世界中,不能沒有道德的善惡問題。孟子說:人皆有惻隱之心、善惡之心、是非之心、辭讓之心。他說四端之心,「人皆有之」,這不是推論的問題,而是當下呈現的的現量。四端之心牽涉到道德情感與道德知識的判斷諸多問題,但人在意念與行為上有道德的善與惡,孟子說:這是「固有之」,不用推敲。正因人的動機有善念,有惡念;人的行為有善舉,有惡舉,善惡之感乃是人的屬性不可去掉的質性,所以纔有戰國時期人性善惡的大辯論。孟子的「性善」與荀子的「性惡」兩說更蔚然成為後世中土接納大乘佛教以及北宋理學抗衡佛道兩教的關鍵性理論。

  善惡問題是老問題,對惡的問題窮究根源應該也不是在陽明之後纔齣現。很明顯地,當戰國儒傢將善惡問題放到人性論的觀點下考量,已經是一種窮盡其源的提法。因為人性論意味著人的本質的問題,人性善惡或無善無惡或可善可惡,其意皆將善惡的問題和人的本質――也就是人的存在之依據連著考量。

  然而,善惡的問題既然連著人性的問題一併考量,人性的問題深潛到何等境地,原則上,道德的善惡問題也會跟著深潛到同等的境地。儒傢的人性論爭辯雖然在戰國時蔚為異彩,但由於其時儒者的關心不必集中在人的本質問題,各文化的發展總有偏重。到瞭東漢後,儒傢人性論麵對浩蕩而來的佛教義理,頓顯不足。佛教的核心教義在於人的解脫,佛教對於人的解脫雖各宗各派各有解說,但無礙於佛教的解脫預設著對於人的本質的反省深入到身心深層,以至超越三界之外的不可思議境界。在佛教的「惡」的反思中,「業力」、「無明」的概念遠非六道眾生所能盡,其悲智雙運、解行窮源的工夫也遠非前儒所能想像。善惡的問題隨著佛教帶來的人的本質的新的想像,其內涵頓顯深邃。

  宋代理學興起,最大的思想刺激就是來自佛老的挑戰,如果我們藉用理學的開山祖周敦頤的說法,儒傢在宋代復興的意義,就是要「立人極」。「極」字是理學的用語,更是周敦頤的用語,「極」字錶極緻,錶標準,用硃子的說法,乃是錶「至極之義,標準之名」。周敦頤「立人極」自然不能不追溯善惡的源頭到瞭極緻,我們在〈太極圖說〉中,看到瞭「立人極」的目標,同樣在此文中,我們看到瞭周敦頤對於惡的起源一個經典的界定,他說:「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齣矣。」善惡的問題和人的氣質之性的問題和宇宙論的人的生成問題有關,應然與實然、倫理與自然在此有種詭譎的連結。周敦頤這種看待人性的觀點不能以「宇宙論中心」的觀點定之,至少「宇宙論中心」這個詞語如放在周敦頤體係上,其理論內涵需要重新界定,價值需要重新安頓。〈太極圖說〉所以成為理學的重要經典,正因它代錶一種新的世界圖像與新的人的想像。

  從宋代以後,論及道德的善惡問題,隻要是儒傢,其範圍就不可能隻限於「人」的範圍,更恰當的說法,就不可能隻是限於「有限人」的範圍。正是在宋代,一種貫穿有限、無限的人觀齣現瞭。在宋代的理學體係中,一種界定人的有限、無限性的術語,如義理之性∕氣質之性、道心∕人心、德性之知∕見聞之知、先天之氣∕後天之氣的對分先後形成,這些兩兩對立的概念群組,彼此之間的分閤如何解釋,程硃陸王容有差異,但人的本質中不能沒有這兩種性質的結閤,用荒木見悟先生的用語,即是本來性與現實性的結閤。隨著這種無限的人性論升起,善惡的問題也跟著水漲船高,它不可能隻是人倫領域內的問題。理學傢論善惡,當然不可能脫離人倫的領域,程伊川說:「盡性至命必本於孝弟;窮神知化由通於禮樂」,其說洵是無誤。但反過來說,也一樣成立,亦即禮樂、孝弟之盡其至,必定不能止於人倫界內,它一定有踰越人倫之外的內涵。

  善惡問題到瞭宋儒手中,其精神非前儒所能到;宋儒工夫之細密,也遠非前儒所能及。程硃的格物窮理,「物物必格,事事窮至」,說細碎固可,但說其工夫藉著內外交治,以期成聖,可能更符閤程硃的理念。張載有名的六有法「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其細密艱睏比之清教徒或任何教派的苦行僧,恐有過之而無不及。張載、程伊川這種對治惡的工夫之所以如此細密,關鍵在於善惡的問題已被提升到「本體」的層次。

  從善惡問題與本體的連結,我們可以舉齣一個在宋代特彆突顯齣的為善去惡法門,此即「變化氣質」之說。「變化氣質」一語在當代社會的用法已淪為一種現世的公民修養,公民藉著符閤公民社會的行為規範以規範自己,並達成個人性情的公共化。然而,宋儒的「變化氣質」不能脫離「氣質之性」的概念立論,「氣質之性」的概念則不能脫離「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及形成」的脈絡立論。「在宇宙中的人」的「在」是潛存的「在」,但他的為人之本質總有相當程度是世界性的,他的氣質之性不能不是涉世的,涉自然的。但人既然身而為人,人總有道德定位作用的先驗之道德之心,此道德心帶有力之性質的道德之氣,所謂浩然之氣,這種心氣同流的主體使得任何的行動者可以從一氣同流的世界中興起,因而對現實有所匡正,有所為善去惡,所以需要「養氣」。「變化氣質」與「養氣」是同一套工夫的兩個麵嚮,它們同依「體用論」的思維而立。

  隻有放在「體用論」的思維格式和「立人極」的倫理目標下,我們對宋儒如何思考惡,如何為善去惡,纔可以找到理解的入口。宋儒的「善惡」概念都是意識語匯連接著自然語匯,我們僅舉一例以概其餘。周敦頤界定「性」為「剛柔善惡中而已」,「善惡」是道德語匯,「剛柔」是自然語匯,為善去惡的工夫乃是調和自然氣質,使之中和平正。也就是調和人的氣質之性中可善可惡的「剛善」、「柔善」,以達中和之說。宋儒的善惡問題總有宇宙問題,「立人極」總通嚮「證太極」。周敦頤之說是個典型的用法。

  三

  善惡問題在宋儒進入新的境界,周、張、二程、硃、陸諸儒所開齣的理境遂得窮源至極,足以抗衡隋唐時期颱、嚴、禪、密所開顯的本地風光。然而,韆年來的儒學史顯示齣的史實是善惡問題真正的精緻化,真正成為一代思潮的主流議題,並不是在宋代,而是在明代,尤其是在王陽明之後,纔大顯於世。更明確地說,可斷代為王陽明與弟子王龍溪、錢德洪共同討論的《天泉證道記》形成之年,以至劉宗周於弘光二年絕食殉國為止的一百多年。王陽明良知學的齣現是儒學史上的一大事件,這樁事件有幾個重要的曆史意義的斷點,他三十七歲的龍場驛之悟是一個關鍵性的事件,晚年的《天泉證道記》又是一樁重要事件。

  理學的善惡問題之所以尖銳化,正是王陽明在遠徵思田之前,和他的兩位大弟子討論良知善惡的問題纔爆發齣來。「良知至善」此義自孟子以下,當已懸為儒門共法,應該不會有爭議。但恰好在良知學發展到如日當空之際,王陽明最傑齣的弟子王龍溪竟提齣「無善無惡心之體」之說,此說在陽明之後引發瞭一百多年的震撼作用,江右學派與東林學派諸君子的學術關懷,主軸之一可以說即是針對「無善無惡」之說的反動。即使直至明亡為止,劉宗周、黃宗羲師徒的學說的核心關懷之一也是如何迴應王龍溪在天泉橋上的一席話。

  本書的精采處正在於細緻地處理陽明之後,陽明後學如何麵對惡的問題,它在16世紀齣現有何意義?又是如何産生的?如何加以對治?誌強從王陽明開始討論,接著討論王龍溪、羅近溪、羅念菴,最後殿之於劉宗周。在本書詳細的討論中,王學內部極精緻的析辨,也可以說概念之間如何正確地分辨,連帶地,工夫如何正確地下手,這些問題也就跟著齣現。本書的探索很細,但我們或許可以掌握一條主綫索,此即如何在兩種意義既相近也易於相混的概念之間,劃清界綫。如王陽明在「知」與「意」之間,王龍溪在「乾知」與「識」之間,羅念菴在「良知」與「念」之間所作的劃分皆是。由於善惡問題的原始發生處就在人的生命本身,尤其見於意識的領域,意識語言本來即不易界定性質,加上陽明後學所用的語言高度集中在宋儒傳遞下來的基礎上,因此,不免有使用詞語相近或相同,其義卻迥然不同者,比如王陽明與劉宗周所用的「意」字,指涉即極不同。劉宗周作為明儒之殿軍,其操守之嚴,體證之深,遠邁前賢。他所用的語言如「氣」,如「獨」,其義卻多與前人不同,這些概念的分際如何澄清尤其值得留意。

  誌強此書集中處理陽明後學――也可以說是陽明學中「惡」的問題,焦點集中,此書可以繼新儒傢前賢之誌,發唐君毅先生未竟之意,應可無疑。本書析辨甚細,理路清晰,其勝義觀者自見,不待筆者嘮叨多語。但為什麼惡之原、惡之治這個道德實踐的關鍵問題到瞭陽明之後纔特彆突齣?筆者或許可以提供一點進入的綫索,這條綫索不足以闡揚陽明後學善惡之說的精義,但或可作為支持誌強此書的一個論點。

  「本體」是理學核心概念,此義大概可以為治斯學者共許的說法。但如何理解「本體」?宋、明儒的偏重不同。我們觀宋儒使用「本體」,通常「體」、「用」兩字連用,本體以「體用」連用方式齣現的意義,在於人的道德問題往往也是存有論的問題,宇宙內事即己分內事,處理人的善惡問題,宋儒立其大。在陽明學的脈絡中,「本體」一詞卻常和「工夫」連結,體用論的問題變成本體―工夫的問題,明儒立其精。這種本體論的焦點的轉移不是矛盾的關係,也不必然如王夫之所批判的良知學是背叛儒門的問題。但焦點的轉移是那麼明顯,不可能沒有意義的,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新的性命之學的轉移。

  在宋代,性命之學是和世界的誠明問題一併討論的,善惡問題繞著「氣質」的問題鏇轉。陽明之後,儒學安身立命的問題和世界的誠明問題暫時脫鈎,學者的意識集中在主體的轉化、辨識、證成的問題上麵,王學是徹底的心學。陽明後學不管是江右學派,不管是東林學派,不管是浙中學派,良知學的發展基本上都是圍繞著良知本身如何呈現,也就是工夫如何展開的問題。良知的絕對義所應允的主體與世界的終極連結的嚮度雖然也被觸及,但它的齣現在實踐的過程中是次要的。即使陽明學強調良知在事上顯現,但格物是虛的,現象學意義下的客觀世界之於良知實踐乃是存有而不活動。道體也是虛的,陽明學真正的關心是心體,作為心體呈現原則的良知之作用流行纔是實的,它是唯一的乾坤萬有基,陽明後學的善惡問題即是在良知學的架構下展現的。

楊儒賓(清華大學哲學所教授)

圖書試讀

第一章 緒論(摘錄)

一、研究主題與方嚮

人性非惡?惡從何來?如何去惡?—「惡」是一個貫通古今中外普遍的哲學問題。

眾所周知,「性善說」是孟子以至儒傢哲學中一大重要理論。然而,無論古往今來與學界內外,都不乏一種流行的質疑:認為「性善說」過分樂觀地關注人性中善良的一麵,卻缺乏對人性醜惡麵嚮的照察。早在先秦之世,儒門之內便有如荀子者質疑孟子的「性善說」。對於孟子「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的想法,荀子質疑曰:「若是則過矣。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樸,離其資,必失而喪之。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荀子.性惡》)荀子的意思是,從現實的一麵看來,失喪純樸善良而犯下惡行往往是人生的常態;就著這一點而言,「性惡」比起「性善」似乎是對人性更為恰當的描述。時至今日,「性善說」同樣時常備受質疑。例如當代學者韋政通便嘗言:

儒傢在道德思想中所錶現的,對現實人生的種種罪惡,始終未能一刀切入,有較深刻的剖析。根本的原因就是因儒傢觀察人生,自始所發現者在性善,而後就順著性善說一條鞭地講下來。……基督教的人生智慧因來自對人類原罪的認識,所以從原罪流齣的一些概念,是負麵的,非理性的,如:邪惡、貪婪、狠毒、兇殺、姦淫、偷盜、詭詐、仇恨、讒謗、怨尤、侮慢、狂傲、背約、妄證、說謊,基督教教義中,勸告世人的一些警句,無不是環繞這些概念說的。這一切所指控的事實,對資質醇厚,或善於自欺者來說,可能叫他們膽戰心驚,但這是充滿社會的事實,為儒傢人生思想所不加措意的事實。

殷海光先生亦說:

儒傢所謂「性善」之說,根本是戴起道德有色眼鏡來看「人性」所得到的說法。因為他們惟恐人性不善,所以說人性是善的。因為他們認為必須人性是善的道德纔在人性上有根源,所以說性善。這完全是從需要齣發而作的一種一廂情願的說法。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最近對明朝後期的一些思想轉變特彆感興趣,總覺得那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很多現代人所熟知的中國思想觀念,都在那個時代有瞭萌芽或重要的發展。這本書的書名,“晚明王學原惡論”,光聽名字就讓我覺得它很有分量。王學,在中國哲學史上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而“原惡論”這個概念,又帶著一種解構和批判的意味。我好奇的是,這個“惡”到底指的是什麼?是王學本身有什麼內在的“惡”?還是在傳播的過程中,被注入瞭“惡”的成分?抑或是,當王學遇到晚明那個充滿危機的社會現實時,它所引發的某種“惡”的後果?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淺齣地解讀王學的核心思想,然後在此基礎上,對晚明時期與王學相關的種種現象進行細緻的分析。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新的視角,幫助我理解為什麼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一種原本以強調個體道德修養和行動實踐的思想,會與“惡”聯係在一起。這對我來說,將是一次非常具有挑戰性但也異常吸引人的思想探索。

评分

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思想中那些“矛盾”和“悖論”的部分非常著迷,因為我覺得那裏纔蘊藏著最真實的智慧和最深刻的洞察。這本書的書名,“晚明王學原惡論”,恰好觸碰瞭我這種好奇心。王陽明的心學,以其強調“緻良知”和“知行閤一”,在很多人心目中是積極嚮上、充滿力量的思想。那麼,“原惡論”又從何談起呢?這是否意味著,在晚明那個復雜的社會環境下,王學被某些人誤讀、誤用,從而導緻瞭負麵的後果?或者,作者認為王學本身就存在某種“原惡”的傾嚮,隻是在晚明時期被更加凸顯齣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卻又不失思想的鋒芒,為我揭示晚明士人是如何理解、實踐,又是如何批判和反思王學的。我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看到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淹沒的思想火花,以及那些關於人性、道德和社會責任的深刻辯論。

评分

作為一個對曆史細節有著極度癖好的人,我對於曆史書籍的要求總是非常苛刻,尤其是涉及思想史的著作,更是容不得半點含糊。這本書的書名,我乍一聽,就覺得它與我之前閱讀過的許多明史類著作有所不同。通常,我們討論晚明,更多的是聚焦於政治腐敗、黨爭激化、農民起義、邊患頻仍等顯性的危機,而“王學原惡論”卻將目光投嚮瞭更為內在、更為幽微的思想層麵。我想象中的“原惡”,可能是在追溯王學核心思想中的某些種子,這些種子在曆史的演進中,是如何被放大、被扭麯,最終導緻瞭某種“惡”的顯現。這是一種反嚮思考,從“善”的源頭去探究“惡”的滋生,其難度可想而知,但也正因如此,纔顯得更加珍貴。我期待作者能夠展現齣紮實的文獻功底,引用大量的原始史料,比如當時的文集、奏疏、筆記,甚至是相關的文學作品,來佐證他的論點。同時,我也希望作者的論述能夠邏輯清晰,條理分明,能夠引領我一步步地走進晚明思想傢們的內心世界,理解他們是如何在復雜的時代背景下,對王學的理解和實踐進行闡釋、爭辯,甚至是對立的。

评分

我平時喜歡看一些稍微有些深度的曆史讀物,但很多時候,即便是講述王陽明心學,也多半停留在對其核心理念的介紹,或者講述其如何影響瞭後來的士人階層。這本書的書名,“晚明王學原惡論”,給我的感覺是它要挖掘更深層的東西。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晚明時期復雜的社會圖景:一方麵是士大夫階層在傳統儒傢思想的框架下,試圖尋求道德與政治的完善;另一方麵,王學“緻良知”、“知行閤一”等思想的傳播,又給他們帶來瞭新的啓示和思考。那麼,“原惡論”又指嚮瞭什麼呢?我猜測,這可能是對王學在晚明時期,是否齣現瞭某些偏離其初衷的解讀,或者是在實踐過程中,是否産生瞭意想不到的負麵效應。比如,是否有人將“緻良知”簡單化理解為“個人主觀感受至上”,從而忽視瞭社會責任和道德規範?或者,“知行閤一”是否被麯解為某種形式的“行動至上”,導緻瞭不顧後果的激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剖析這些深層次的問題,理解晚明士人在麵對王學這一思想流派時,是如何進行辯駁、揚棄,又是如何從中汲取養分,或是墜入誤區的。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光是聽著就充滿瞭學術的深度和曆史的張力——“晚明王學原惡論”。我一直在思考,在這個紛繁復雜的晚明時期,一股以強調個體良知、追求內心真實的心學,是如何在曆史的進程中,被與“原惡”這樣的概念聯係在一起的。這似乎是一種對既有認知的挑戰,也是一種對曆史深層原因的探尋。我希望作者能夠以紮實的史料考證為基礎,細緻地剖析晚明時期王學的不同流派和主要代錶人物,深入挖掘他們是如何理解和闡釋“緻良知”等核心概念的,以及這些闡釋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是如何被實踐、被推廣,甚至是被扭麯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呈現一幅晚明思想界波瀾壯闊的畫捲,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在那個變革的時代,王學思想所經曆的復雜演變,以及它與“惡”這種概念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不為人知的聯係。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撥亂反正”或者“重塑認知”的曆史著作有著天然的親近感。這本書的標題,“晚明王學原惡論”,在我看來就充滿瞭這種潛力。它不像一般的曆史著作那樣,僅僅是梳理史實,而是直接拋齣瞭一個帶有批判性和探索性的命題。我好奇的是,王學的核心思想——比如“緻良知”,如何會在晚明時期,被某些人解讀或實踐齣“惡”的成分?這究竟是思想本身的局限,還是社會環境的扭麯,亦或是人為的誤用?我期望作者能夠深入到晚明時期的具體史實中去,比如當時的社會風氣、士人的言行、政治的生態等等,來細緻地闡釋“原惡論”的論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種全新的理解晚明思想史的視角,讓我能夠超越錶麵,去探究那些隱藏在曆史深處的邏輯和動因。

评分

我對明代思想史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一些不那麼主流但卻極具影響力的學派。這本書的書名——“晚明王學原惡論”,讓我眼前一亮。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王學的發展史,更像是一個關於王學在晚明時期所遇到的問題和挑戰的深入剖析。我猜想,“原惡論”可能是一種批判性的視角,旨在探究王學在傳播和演變過程中,是否齣現瞭偏離其初衷的現象,或者是否被某些人用來作為不正當行為的辯護。晚明時期社會思潮湧動,各種學說相互激蕩,王學作為一股強大的思想力量,其在這一時期的命運,無疑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我期待作者能夠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礎,細緻地梳理晚明時期王學的不同流派和代錶人物,並從中挖掘齣與“原惡”相關的論述和實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齣作者對晚明思想史的深刻理解,並能為讀者提供一些關於王學在特定曆史時期所産生的復雜影響的全新認識。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關注一些關於明朝後期思想史的研究,總覺得那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時期,各種思潮都在湧動和碰撞。這本書的書名,“晚明王學原惡論”,立刻引起瞭我的注意。王學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原惡論”這個提法,讓我感覺它可能是在挖掘一些不那麼尋常的視角。我猜測,作者可能是在探討王學在晚明時期的傳播過程中,是否齣現瞭一些偏離其本源的解讀,或者是被某些人利用來服務於特定的目的,從而産生瞭負麵的影響。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晚明思想史的獨特見解,能夠帶領我深入瞭解那個時期士人階層是如何理解和運用王學的,以及他們是如何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做齣各種各樣的選擇,甚至是以“惡”為結果的。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晚明王學原惡論”,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在眾多的明代曆史研究中,探討“王學”的居多,但直接聚焦於“原惡論”的,我卻鮮有接觸。這讓我立刻産生瞭濃厚的閱讀興趣。晚明時期,社會矛盾激化,思想界也風起雲湧,王陽明的心學在這一時期有著廣泛的影響,但任何一種思想在傳播和發展過程中,都可能麵臨被麯解、被濫用,甚至産生負麵效應的風險。“原惡論”這個提法,似乎預示著作者將要深入探討王學在晚明時期,究竟是如何與“惡”這種概念産生聯係的,是其內在的某些邏輯漏洞,還是後人對其的片麵解讀,抑或是其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相結閤時齣現的某種異化。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一個更深邃的晚明思想世界,去理解那些不為人知的思想鬥爭和觀念的演變。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引人注目,采用瞭古樸的墨色暈染,搭配泛黃的紙張質感,瞬間就將我帶入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晚明時代。書名“晚明王學原惡論”更是充滿瞭懸念,讓人好奇這“原惡”究竟指的是什麼,又與晚明的哪些曆史事件、人物或者思想潮流息息相關。我一直對明朝後期那段充滿矛盾與轉摺的時期情有獨鍾,尤其是思想文化方麵,總覺得那裏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密碼。王陽明的心學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原惡論”這個概念我卻鮮有耳聞,這無疑勾起瞭我極大的探知欲。我期待著作者能夠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卻又以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為我揭示王學在晚明時期所麵臨的挑戰、誤讀,甚至是某種程度上的“異化”。或許,“原惡論”是對王學某些流弊的批判,又或許是對其本源的深入挖掘,試圖探究其最初的善意是如何被麯解或顛覆的。無論如何,這都將是一次充滿智慧與曆史厚度的閱讀體驗,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跟隨作者的筆觸,一同探索晚明思想史的深邃迷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