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言放送局:日治时期台湾童谣读本(2)

童言放送局:日治时期台湾童谣读本(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童谣
  • 日治时期
  • 童谣
  • 台湾史
  • 文化研究
  • 民俗学
  • 历史
  • 文学
  • 童年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华民国儿童文学学会」于二○一六年获选为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誉扬组织,为本市第十四个誉扬团体。该学会自一九八四年成立至今已三十余年,推广儿童文学不遗余力,也曾经内政部评定为绩优社会团体。为誉扬「中华民国儿童文学学会」的贡献,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编印三册日治时期儿童文学读本作为誉扬形式,借此回顾台湾近代儿童文学的发展进程。

  《童言放送局:日治时期台湾童谣读本②》以「放送局」来象征当年童谣的传播,内文精选SIRAN‧IBAN、王登山、吴竹性、宋金棠、宋瑞楼、李氏阿桂、李镇华、周文松、周沧海、林文基、林氏新、林金生、林钟、张金宝、张进川、张庆星、庄水树、郭幼相、陈氏采篆、陈氏信、陈焰树、陈榜勋、陈钖清、陈镒、彭铨进、黄烈臣、杨金春、杨基寅、詹春光、詹鸿宾、詹继昌、刘振声、邓鑑初、谢英精、罗氏阿桂、罗字钦等三十六位一九二○年代就读公学校时的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多元,区域广纳台湾本岛与离岛,族群涵盖闽南、客家与原住民,作品成熟度大获已故作家林钟隆先生赞誉。本书收录作品相当具有乡土色彩,透过儿童天真无邪的视角,让世界都套上一层「童心」的泸镜,真诚动人。
 
尘封的旋律:战前台湾社会生活图景与文化变迁(另一视角) 本书聚焦于战前台湾社会转型期的文化景观,探究在特定历史脉络下,社会结构、日常实践以及知识传播等多个维度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我们并非关注流行的儿童读物,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宏大、更具社会学深度的议题,力求从宏观角度重塑读者对彼时台湾的理解。 第一章:殖民现代性下的社会阶层重构与日常生活 本章深入剖析了日本殖民统治如何系统性地重塑了台湾的社会阶层结构。通过对土地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教育体系引入的细致考察,我们揭示了传统地主阶级、新兴知识分子群体以及底层农民之间日益紧张和演变的权力关系。 1.1 土地的再分配与农民的边缘化: 详述明治维新后,台湾土地调查局的工作如何固化了新的土地所有权体系,并由此催生了一批依赖于现代金融借贷体系的“新兴地主”。与此同时,大量原住民和汉族佃农因债务和法规变迁,其生活基础遭到侵蚀,形成了庞大的、受制于新经济秩序的劳动群体。我们利用地方志、契约文书和法院记录,重建了这一群体在经济压力下的生存策略与抗争模式。 1.2 城市空间与现代性的试验场: 台北、台中、台南等主要城市,作为殖民统治的行政与经济中心,其城市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是研究现代化的重要切口。本节对比了日式“劝业”政策下,街道铺设、自来水系统、电力普及等工程对市民生活方式的冲击。我们关注不同阶层对“现代化”的感知差异——对精英阶层而言,这是进入帝国体系的阶梯;对底层民众而言,这往往意味着更严苛的规训和生活空间被压缩。 1.3 规训与身体政治: 殖民政府对公共卫生、犯罪预防和道德教化的介入,是现代治理技术在台湾的实践。通过分析警察制度的建立、传染病防控措施的推行,以及对民间信仰和习俗的“整饬”,我们探讨了身体如何成为被管理和规训的对象。这一过程并非单向度的压制,而是伴随着本土社会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适应与抵抗。 第二章:知识的流动与思想的边界 本章聚焦于知识生产、传播媒介的变迁,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在多重文化张力下的身份焦虑与思想探索。 2.1 官办教育体系的渗透与知识的“双重绑定”: 日本殖民政府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是塑造新一代台湾人的核心工具。本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的意识形态倾向,以及这种教育体系如何塑造了台湾学生对“祖国”(日本)和“故乡”(台湾)的认知框架。我们尤其关注那些在帝国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精英,他们如何在中、日、西方的知识谱系中,寻找自我定位的立足点。 2.2 报刊杂志与社会舆论的萌芽: 尽管受到严格的言论审查,战前台湾的中文、日文报纸和文学杂志仍是社会思潮交锋的重要平台。我们筛选了数份具有代表性的出版物,分析其在报道时事、文学创作和社论观点上的微妙差异。例如,探讨某些杂志如何通过隐喻和象征手法,对社会不公进行含蓄的批判,以及文学创作如何开始触及“台湾人”这一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2.3 法律与伦理的冲突: 殖民法制取代传统宗法和地缘规范,是社会秩序重构的关键环节。本章对比了关于婚姻继承、财产纠纷等方面的传统习惯法与日属民法、土地法之间的冲突。通过对判例的分析,展示了新旧法律体系在社会基层是如何被适用、误用或规避的,揭示了法律理性化背后的文化代价。 第三章:从民间信仰到现代宗教的张力与融合 本章转向探讨信仰生活在社会剧变中的调适,考察传统宗教如何在新兴宗教和世俗化压力下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3.1 寺庙的行政化与空间重塑: 殖民政府对民间宗教活动(尤其是神明会、庙宇管理)的规范化和税收化,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寺庙的社会功能。我们研究了政府如何介入寺庙的财务管理和宗教仪式的“现代化”,以及地方士绅如何利用这种行政化趋势来巩固自身的社区权威。 3.2 新兴宗教运动的兴起与社会救赎: 在传统信仰遭遇质疑,而官方体制又无法提供精神慰藉的背景下,一些带有强烈社会关怀和新颖教义的宗教团体应运而生。本节考察了特定新兴宗教如何吸引失落的群体,提供了一种超越血缘和地域的新型社群联结,以及它们与殖民当局之间的复杂关系。 3.3 西方传教士的影响与知识分子的信仰转向: 西方基督教势力在教育和医疗领域的渗透,吸引了一批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我们分析了知识分子在接受西方科学、理性主义的同时,对传统儒家伦理和本土信仰的反思过程,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在中西哲学之间构建新的精神秩序。 结论:未完成的现代性 本书通过对社会结构、知识传播和信仰变迁的交叉研究,描绘出一幅复杂的战前台湾图景:这是一个充满张力、不断被外部力量塑造,同时又在内部进行着微弱而坚韧的文化重构的社会。它展示的不是对特定艺术形式的欣赏,而是对一个社会在被推入“现代”进程中,其肌理如何被撕扯、重塑和最终凝固的历史印记。读者将得以洞察,在宏大叙事之下,台湾社会在面对殖民、现代化与身份认同的十字路口时,所经历的深刻而往往是痛苦的社会学实践。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由SIRAN‧IBAN、王登山、吴竹性、宋金棠、宋瑞楼、李氏阿桂、李镇华、周文松、周沧海、林文基、林氏新、林金生、林钟、张金宝、张进川、张庆星、庄水树、郭幼相、陈氏采篆、陈氏信、陈焰树、陈榜勋、陈钖清、陈镒、彭铨进、黄烈臣、杨金春、杨基寅、詹春光、詹鸿宾、詹继昌、刘振声、邓鑑初、谢英精、罗氏阿桂、罗字钦等三十六位一九二○年代公学校台湾籍学童所着,区域广纳台湾本岛与离岛,族群涵盖闽南、客家与原住民。
 
王登山

  台南人,一九一三年生,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五日辞世。诗人,曾任职北门庄役场。日治时期盐分地带文学作家群重要作家之一,与郭水潭、徐清吉曾经加入日本人多田利郎在 1929年(昭和4年)创立的「南溟艺园,也被后人列入「北门七子」。
 
宋瑞楼

  新竹竹东人,一九一七年八月六日生,二○一三年五月二十六日辞世。台北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曾任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医师、教授、名誉教授、内科部主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医学会理事长、卫生署肝炎防治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和信医院院长等。因其对B型肝炎、疫苗接种、内视镜的研究与突破,被誉为台湾的肝病之父、台湾的消化系内视镜之父。
 
林金生

  嘉义新港人,一九一六年生,二○○一年辞世。台湾总督府医学校、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毕业。曾任嘉义县县长、云林县县长、交通部部长、内政部部长、考试院副院长。此外,林金生是台湾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的父亲。

绘者简介

潘家欣


  一九八四年生,艺术工作者,诗人。

  着有《兽的三部曲》诗集——《妖兽》(逗点/二○一二)、《失语兽》(逗点/二○ 一六)、《负子兽》(逗点/二○一八)、与阿米合着《她是青铜器我是琉璃》(黑眼睛文化/二○一三)、主编《妈妈+1》(黑眼睛文化/二○一八)。

  都生个女儿了还经常觉得自己是小孩子,有时摔倒,有时弄脏,但仍执着于打造公平、友善、多元的美丽新世界,希望可以活到看见新世界来临的那一天。

译者简介

林钟隆


  笔名林外、林岳、林容、林辉、林宴、林原、林峯、林飞、容辉、周洋、周原、豆千山人、古道翁、贵无等。桃园人,一九三○年七月二十四日生,二○○八年十月十八日辞世。台北师范学院毕业。曾任霄里国民学校、东门国民学校、观音初级中学、中坜高中教师。曾创办及主编《月光光》儿童诗杂志,后改办《台湾儿童文学季刊》,全方位推广儿童文学创作。一九八○年自教职退休后,专事写作,并指导中小学生作文。曾获多届月光光奖、布谷鸟纪念杨唤儿童诗奖、洪健全儿童文学创作奖、儿童图书类金鼎奖、《中华儿童丛书》金书奖、年度优良儿童图书金龙奖、《中国时报》开卷版年度最佳童书奖。

  创作文类概括论述、诗、散文、小说、儿童文学、翻译、语文教学,取材丰富多元,横跨成人与儿童领域,钟肇政称之为「全能型」作家。
 

图书目录

【序】
2  回望台湾近代儿童文学  钟永丰
 
【导论】
4  童谣是儿童文学的音乐细胞  邱各容
 
10  《童言放送局》内容介绍
11  节目总表
 
06:00 今日气象报告
12  夏来了    郭幼相
14  虹桥     张金宝
16  大风     林氏新
 
07:00 家园风情画
18  稻草人    邓鑑初
20  长长的山坡  李镇华
22  黄昏     罗氏阿桂
24  汽车和飞机  詹继昌
26  火车     吴竹性
28  村灯     周文松
30  电柱     陈镒
 
10:00 是谁和我们一起共享这个美丽星球?
32  麻雀     杨基寅
34  麻雀的学习  谢英精 
36  萤火虫先生  林钟
38  睡猫     彭铨进
40  跛脚狗    黄烈臣
42  重车     陈钖清
 
13:00 大地的艳红与翠绿,用说的给你听
44  月亮和柚子  宋金棠
46  竹子     陈氏信
48  竹子在哭泣  林文基
50  榕树公公   詹春光
52  橘子     张进川
54  梅      李氏阿桂
56  木瓜     庄水树
 
16:00 最喜欢的校园时光
58  校园的庭园  周沧海
60  纸鸢     刘振声
62  捉鬼游戏   张庆星
 
17:00 有趣的行业与族群
64  卖盐的老公公 罗字钦
66  时钟和打铁匠 宋瑞楼
68  戏      陈氏采篆
70  粟祭     SIRAN.IBAN
 
19:00 生活的滋味,有苦也有甜 
72  我的爸爸   王登山
74  两个人都寂寞 陈焰树
76  热病     詹鸿宾
78  火柴战士   杨金春
80  木屐声    林金生
82  时钟的针   陈榜勋
 
84  延伸阅读书目  邱各容编选
86  编辑说明
87  译者.绘者介绍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回望台湾近代儿童文学


  「中华民国儿童文学学会」于二○一六年获选为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誉扬组织,为本市第十四个誉扬团体,该学会自一九八四年成立至今已三十余年,推广儿童文学不遗余力,也曾经内政部评定为绩优社会团体,为国内目前组织活动最活跃的儿童文学社团。在前理事长邱各容提案之下,遂以编印《春风少年歌:日治时期台湾少年小说读本》、《宝岛留声机:日治时期台湾童谣读本①》、《童言放送局:日治时期台湾童谣读本②》(以下统称本选集)作为誉扬形式,借此回溯台湾儿童文学发展的滥觞。

  台湾近代儿童文学的发展进程,迄今已逾百年。其启蒙正值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因而得以与日本儿童文学乃至世界儿童文学产生联结。与此同时,也发生了两件台湾儿童文学史的重要指标事件。其一为任教于台北师范学校的台籍教谕张耀堂首次提出「儿童文学」这个专有名词。其二,在当时唯一出版过儿童文学作品集的台籍作者即为台北龙山公学校的学生黄凤姿。因此,在日治时期,台北市不仅仅为全台政治与经济的中心,也是台湾儿童文学发展的重要舞台之一。二○年代的童谣运动造就出为数众多的日文童谣作品,作者计有公学校的台籍训导、日本居台的「渡来者」、「湾生」、「第二世」,以及公学校的台籍学童和小学校的日籍学童。在这其中,台籍学童使用日文创作,有令人惊艳的精彩表现。此外还有台湾新文学作家为维系文化命脉所作的台湾话文童谣。三○年代的台湾文坛新文学作家小说作品特别蓬勃,文艺刊物亦如雨后春笋般诞生。本选集精选二、三○年代新文学作家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小说作品,以及台籍大小作家热闹响应童谣运动的丰硕成果,以期留下历史记录,见证他们的参与。也希望借由作品中的儿少视角,引发读者们个别或共同记忆,回到历史现场,重现当时孩子们的日常景况与学校生活。

  《春风少年歌:日治时期台湾少年小说读本》收录包括张我军、杨守愚、杨云萍、杨逵、张文环、翁闹、龙瑛宗、巫永福、吕赫若等九位新文学作家共十七篇作品。《宝岛留声机:日治时期台湾童谣读本①》收录甫三(赖和)、Y生(杨守愚)、漂舟(黄耀麟)、蔡培火、文澜(廖汉臣)、君玉(陈君玉)所创作的七首台湾话文儿歌,以及陈湘耀、庄月芳、庄传沛、陈英声、徐富、陈保宗、黄五湖、林世淙、江尚文、周伯阳的二十一首日文童谣。《童言放送局:日治时期台湾童谣读本②》收录日治时期《台湾日日新报》附录《台日子供新闻》所刊载,包含张金宝、陈氏信等三十六位公学校台籍学童的童谣。採绘本方式呈现,不仅包含台北市龙山、老松、蓬莱、日新、太平等公学校以及桦山小学校的

  台湾学童作品,更有曾任内政部部长的林金生以及前台大医院肝炎权威宋瑞楼教授的作品在内。

  有赖执行团队锲而不舍地进行全台寻人任务,蒐罗资料、取得授权,再加上多位专家顾问的鼎力协助,我们终于能将这套既有史料保存价值,又富文化推广意义的选集呈现于读者面前。希望本选集的出版,能为读者提供学术参考,将日治时期台湾儿童文学与现代台湾儿童文学之间的渊源,做一次历史性的回顾。期望读者能经由阅读小说,了解有关日治时期少年儿童形象的书写跟现代儿童形象的异同;经由阅读童谣,体会不同时代儿童的生活情味,产生精神上的连结。本选集每个作品皆配有插画,是一套浅显易懂的文学读本,盼能成为浩瀚书海中,陪伴大小读者探索世界的涓滴细流。

钟永丰

图书试读

虹桥
——张金宝 台北州新庄郡菁埔公学校 六年级(今新北市林口国小)
出来了 出来了
 虹的桥
排成一行
 过桥吧
太阳 笑嘻嘻的
 偷看着
 
长长的山坡
——李镇华 新竹州大湖郡卓兰公学校 六年级(今苗栗县卓兰国小)
好长 好长的
长长的山坡
好容易 走到了尽头
才松了一口气
前面 又是
长长 长长的山坡
 
稻草人
——邓鑑初 新竹州中坜郡杨梅公学校 六年级(今桃园市杨梅国小)
稻草人叔叔啊
 你不知道吗
谷子啊
 已经没有了
早已收入
 仓库了
稻草人叔叔啊
 你还在看什么啊
冬天都来了
 你不知道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像是在听一位老奶奶讲故事。那些童谣,就像是老奶奶记忆深处的回忆,充满了怀旧和温情。虽然我不是那个年代的人,但透过这些童谣,我仿佛看到了当时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听到了他们银铃般的笑声。读本的编排也很有特色,它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主题来排列童谣,而是将它们随机地穿插在一起,就像是老奶奶在信口开河,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种看似随意的方式,却反而更能展现出童谣的自然和生动。我特别喜欢读本中对于童谣的插图,那些手绘的线条,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台湾乡村。而且,这本书的装帧也十分精美,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的颜色也很鲜艳,让人爱不释手。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件艺术品。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与那个年代的台湾孩子们建立了一种心灵上的连接,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

评分

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童谣”的意义。过去,我总觉得童谣只是孩子们玩耍时的消遣,是无足轻重的文化形式。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童谣其实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对未来的期盼。这些日治时期的台湾童谣,更是承载了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记忆和情感。读本的作者在注释中,对这些童谣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让我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例如,某些童谣中反映了当时日本殖民政府的文化渗透,某些童谣中则体现了台湾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坚守和抵抗。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复杂、更加 nuanced 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更在于它引发了我们对历史的反思和讨论。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去,更不要忘记那些曾经在苦难中挣扎过的人们。它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深入思考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意义,我觉得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历史叙述的视角。我们常常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去解读日治时期,却很少关注当时普通民众,尤其是孩子们的感受。而这些童谣,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它们没有刻意的政治立场,也没有宏大的历史使命,只是单纯地记录了孩子们的生活片段和情感体验。读着这些童谣,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也感受到了他们面对压迫和苦难时的脆弱和无奈。我特别喜欢读本中对于童谣背后文化意涵的解读,例如,某些童谣中蕴含的对自然的热爱,对家庭的依恋,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这些解读让我对台湾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日治时期台湾社会的面貌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只有单一的解读方式,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过去,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在,展望未来。它不是为了批判或歌颂,而是为了呈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多元的历史图景。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总觉得童谣这种东西,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幼稚,很难有什么深刻的意义。但读完之后,我却大吃一惊。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童谣集,更是一部关于台湾社会变迁的微观史。这些童谣,就像是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珍珠,它们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以及对未来的期盼。读本的作者在注释中,巧妙地将这些童谣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让我对日治时期台湾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例如,某些童谣中反映了当时日本殖民政府的统治政策,某些童谣中则体现了台湾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坚守。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鲜活、更加具体的认识。而且,这本书的语言也十分流畅易懂,即使是对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读懂其中的含义。它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普及读物。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日治时期台湾童谣的读本,内心百感交集。从小在台湾接受教育,历史课本里对那段时期总是带着一种沉重的色彩,像是黑白照片一样,严肃而遥远。但童谣,却像是一扇意想不到的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孩子们的真实生活和情感世界。这些童谣并非高高在上的文学作品,它们是孩子们玩耍、学习、甚至表达恐惧和不安的方式。透过这些简单的歌词,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田埂上奔跑的身影,听到了他们在屋檐下躲雨的声音,感受到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懵懂和好奇。读本的编排也很有巧思,不仅收录了童谣原文,还附上了详细的注释和背景介绍,让我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只有宏大的叙事,也包含着无数个微小的个体生命。这些童谣,就是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着的个体生命的回声,它们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过去,更不要忘记那些曾经在苦难中挣扎过的人们。这本读本,不仅仅是一本童谣集,更是一部关于记忆、关于身份、关于历史的深刻反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