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妈妈! 过去读《彼得・潘》,总是羡慕那永远不会长大的孩子不用上学,不用烦恼长大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渴望能与顽皮、勇敢的彼得,一起戏耍、斗智、打倒有着铁钩手的海盗船长——虎克;尤其盼望能跟着彼得一块儿飞往那座住着小仙子、美人鱼的梦幻岛,过着充满冒险与快乐、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
随着年龄增长,当了母亲,再读《彼得・潘》,才读出了彼得在不愿长大的选择背后,所须付出的代价:离开并遗忘母亲!不解的是,总是瞧不起所有母亲的彼得,又为什么找来温蒂当他和迷失男孩们的母亲呢?
再细读,终于明白作者巴里要传达的真正意涵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妈妈!迷失的男孩如此,虎克船长那一票海盗也是如此,连拒绝达林太太收养的彼得也是如此!
海盗们把孩子捉到船上,要让他们走跳板淹死,是为了让温蒂成为他们的「母亲」。迷失男孩们最后也答应跟温蒂姊弟一起回家,因为他们「喜欢妈妈的爱」。至于彼得虽然嘴上说不需要母亲,其实还是有点动摇,所以才默默地从窗外向里张望,观望着达林太太与孩子们重逢紧拥的动人景象。
而且彼得虽然选择离开了,但每年春天,除非他自己忘记了,他总会回来带走温蒂的女儿、女儿的女儿去梦幻岛,取代温蒂「母亲」的位置,这么周而复始的,永远追随母亲的虚幻面貌……。
我们都曾经是彼得,幼时的我们想要摆脱大人的规定与安排,却又害怕失去孩童时期的自由与母亲的全神关爱。其实,只要我们放松心情去过,在还是孩子的时候,尽情享受这段纯真自在;长大后面对一切不曾经历的事情时,则保持一颗快乐的童心及被感动的本能,在被烦杂俗事缠身时,就到梦幻岛里飞一会儿吧!
陈蓉骅(南新国小热心阅读推广资深教师)
推荐序
永远的赤子----彼得.潘 每个孩子都会长大,除了「他」以外。他,是彼得.潘,一个住在梦幻岛的小男孩。
巴里创作《彼得.潘》故事的这个时期,英国儿童文学正值「幻想当道」,因此全书弥漫着浓郁的梦幻色彩。首先,我们从彼得出现的时刻来看,彼得与温蒂的初遇是在最易陷入梦乡的夜晚,尔后每次彼得现身于人类世界,每年重返人间带着另一个年幼的孩子踏上梦幻岛,也皆是在夜半时分。为什么巴里要选择夜晚这个时间呢?因为夜晚是现实与梦境交叠的时刻,在这个时候,彼得现身引诱温蒂等人来到梦幻岛,展开一段冒险与甜蜜兼具、惊险与浪漫交织的梦幻旅程,这样的时间设计使得整场冒险就像是一场梦,一场每个孩子都想拥有的梦。
接着,我们从踏入幻想国度的「方式」来看这个故事,常见进入幻想世界的方式是使用「过门」(Threshold),在现实与幻想之间设计一个像是门一样的通道连接二者,比如《纳尼亚传奇》里打开魔衣橱往里走就会来到纳尼亚王国,而《爱丽丝梦游奇境》则是掉进兔子洞,「哈利波特系列」是穿过九又四分之三月台进入霍格华兹。《彼得.潘》故事没有明显的「过门」设计,要到梦幻岛,必须得要梦幻岛主彼得在孩子身上洒上「仙尘」,带着他们一路飞翔,方能抵达。发光的「仙尘」与「飞翔」这两项设计为故事罩上一层浪漫唯美的梦幻色彩。
既然是做梦,那么梦总会有梦醒时分,所以故事最后,温蒂等人从梦幻岛飞回家,梦醒了,这些孩子也就逐渐长大成为大人了。这样的铺陈,与儿童从爱作梦逐渐成长迈向成人的历程,恰好吻合。
让幻想故事成真的条件是读者必须带着「童心」「主动」进入,《彼得.潘》的设计恰是如此,书中多处叙述如:成人太重了、飞不起来,在在隐喻成人担负太多社会成见,如名利、地位等,巴里借着这些叙述谕示读者:「童心」使人轻盈,「想像」犹如翅膀,因此唯有天真烂漫的儿童才能飞向梦幻国度。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以现代多元价值的角度去检视《彼得.潘》,会看见不少价值偏见,比如性别角色的定位:温蒂(女性)理所当然肩负母职,而彼得(男性)则是对外打拼的父职角色;印地安人角色设定流于刻板印象。但是我们可别忘了这个故事创作于一九一一年,当时的社会氛围尚属保守,因此才会出现这样的角色设定。撇开这些传统的角色形塑,观看书中褪去训斥,时而俏皮、时而温馨的叙述,我们应当觉得,《彼得.潘》确实是一则充满乐趣且诱人动听的幻想故事。
刘美瑶( 儿童文学家、台东大学儿文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