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难者

逃难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lan Gratz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纽约时报》、《科克斯书评》、《出版人週刊》年度最佳书籍
 《灰影地带》、《生命中的美好缺撼》、《口琴使者》等畅销作家一致推荐

  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没有人是局外人
  三个动盪不安的时代,三段与命运抗衡的逃难故事,
  为了寻找让自己安身立命的家园,
  他们冒险在大海上漂流,航向未知的世界……


  约瑟生长在富裕的犹太家庭,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他和家人们搭上前往古巴的渡轮。正当他们编织着对美好未来的幻想,古巴政府却通过一项政策,拒绝犹太人入境……
 
  古巴面临严重的物资匮乏,依莎贝尔一家决定抛下在家乡的一切,从墨西哥湾偷渡到美国寻找出路,然而才启航不久,海上的一场暴风雨便把他们自制的小船吹离了航线……

  自马默有记忆以来,叙利亚就因内战陷入了枪林弹雨,一次空袭更让他失去家园,不得不逃往千里之外的欧洲。过程中,他和家人们不断被走私客敲诈勒索,乘坐的橡皮艇也在海中翻覆……

  约瑟、依莎贝尔、马默,三人的年代相隔近一世纪,却因动盪的局势同样在生命中挣扎。在漫长的旅程尽头,等待他们的将是充满希望的崭新人生,或是至亲离散的梦魇?而命运又将让三人产生怎样不可思议的交会?

  ◎本书关键字:难民、儿童人权、国际议题、种族、战争、包容和接纳。  
  ◎无注音,适合10岁以上阅读
  ◎教育议题分类:人权、家政、海洋
  ◎学习领域分类:语文、社会、艺术与人文、综合活动

  【少年天下】系列介绍
  1. 专属国中生,给10-15岁「轻」少年的阅读提案。
  2. 够酷而不幼稚,能吸引少年的包装和题材。
  3. 以少年为本位,提供迈向成长的关键字。
  4. 有深度但无难度,得以思辨的优质文本。

本书特色

  特色1  取材自真实历史事件,透过巧妙的叙事手法,串起三段不同时空下的逃难故事,主角们在逆境中展现的坚毅和勇气,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照亮世界中的黑暗角落。

  特色2  囊括近代重大国际议题:德国纳粹(1938)、古巴移民潮(1994)、叙利亚内战(2015),同时具备历史纵深及地域广度,适合作为社会科补充教材。

  特色3  荣获《纽约时报》、《科克斯书评》、《出版人週刊》等重点媒体年度最佳书籍;《灰影地带》、《生命中的美好缺撼》、《口琴使者》等畅销作家一致好评推荐。

得奖记录

  ★《纽约时报》年度最佳童书
  ★《科克斯书评》年度最佳童书(历史类)
  ★《出版人週刊》年度最佳童书
  ★亚马逊网路书店年度最佳童书Top20
  ★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最佳小说
  ★美国图书馆协会精选读物
  ★青少年部落客文学奖
  ★希德妮.泰勒书奖 与三十多项年度大奖

各界推荐

  新北市丹凤高中图书馆主任宋怡慧|猫头鹰亲子教育协会创办人李苑芳
  台北市永安国小校长邢小萍|儿童文学工作者幸佳慧|恋风草青少年书房店长邱慕泥
  台中市光德国中教师张文铭|亲子天下儿童阅读研究院院长张淑琼|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卫博士候选人连加恩
  国际NGO工作者褚士莹|台中市惠文高中教师蔡淇华|全球在地行动公益协会秘书长赖树盛
  多位名人声援推荐!(以上按姓名笔划排列)

各界好评    

  葛拉兹从横跨近百年的多国历史与真实人物当中,剪裁成这部青少年小说,跟着约瑟、伊莎贝尔、马默三名带位者走一段他们步步赌注的逃难旅程,因着他们的失去与所得,会更理解「没有流离,就没有融合」的事实。《逃难者》是一本杰出的小说,更是一部极真实的历史。──儿童文学工作者幸佳慧

  《逃难者》冲撞的不只是国籍限制,更多的是,我们对自己与他者的界定。当面临人道主义与国家利益的拉扯,你会如何选择?──新北市丹凤高中图书馆主任宋怡慧

  透过这本书,让我们「看见」逃难者,进而帮助他们、接纳他们!因为,他们不是恐怖份子、更不是囚犯,他们只是想要寻求一个可以让他们平安活下去的地方。──猫头鹰亲子教育协会创办人李苑芳

  看起来原本毫无关联的生命故事,透过时间、空间、压迫的情境与冲突的条件,隐约可以看见生命间彼此的关联,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的功力,最后辅以三位主角的逃亡路线图,更清楚的交代选择三位主角的脉络!──台北市永安国小校长邢小萍

  作者利用三个不同时空背景,串连一个核心主题:这个世界依旧有战火蔓延,依旧有逃难者,依旧有无辜的孩子,因着战争而流离失所。用孩子的视角,对这个世界控诉着:大人们利益薰心,自私自利,造成了战争祸害,祸延无辜的孩子。何时才能真正世界和平,没有战乱呢?是一本值得推荐大人与孩子一同思考的好题材。──恋风草青少年书房店长邱慕泥

  艾伦.葛拉兹完美缔造出一部佳作,无可挑剔。在跌宕起伏的情绪风暴、冒险患难与悬疑过程当中,仍兼顾了历史正确性。──《科克斯书评》

  紧凑的故事情节,刻划难以抹灭的惨痛损失,同时见证难民们充沛的毅力,字里行间交织着现今的难民危机。──《出版人週刊》

  这部十足震撼人心的小说将帮助时下年轻人了解当今难民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值得品读、讨论并广泛分享。──《学校图书馆期刊》

  有些小说深入人心,有些小说重要必读,《逃难者》两者皆是。──《灰影地带》作者露塔.苏佩提斯

  三位年轻难民的故事,扣人心弦、刻骨铭心、令人屏息。──《生命中的美好缺憾》作者约翰・葛林

  极其重要的一本好书,令人揪心,引人入胜,将移民者在寻求安全与自由时遇到的困境一一揭露在读者面前。──《口琴使者》作者潘.慕诺兹.里安

  《逃难者》述说着一个个奋斗、英勇及无尽冒险的故事,是一本对你、我都很重要的绝佳好书。──《飞越战火的女孩》作者金柏莉.布鲁贝克.伯莱德利

  一部令人惊叹的小说,深刻描写难民遭受的苦。杰作!──《娱乐週刊》

  作者作足了历史考证,将史实隐藏在字里行间,成为这本小说的精髓,有如蛋糕里的糖。──《平板杂志》

  葛拉兹的小说十足激励人心,以人道角度探究全世界难民的苦难。──《号角杂志》

  年轻一辈的读者将在读完这部作品后扪心自问:我们该做些什么?──《书架情报》专业版

  以文学手法处理历史事件给予人更深刻的感受。──《书目》杂志

  一个个身处险境的家庭以及渺茫的前途,堆积起这些故事的强烈色彩,让读者持续为书中人物的颠沛流离与冒险提心吊胆。这本令人惊心动魄的小说,不仅引人入胜,更是必读好书!──美国国家图书奖作家茱蒂‧布蓝黛

  震撼,扣人心弦。《逃难者》不只是一个关于流亡孩童的故事,更是一个与我们每个人紧紧相连的故事……关于爱、家庭与坚毅的勇气。──《红伞》作者克莉丝蒂娜.冈萨雷斯

  以紧凑及极具洞察力的叙述手法,探究人们为了寻求一个能以安身立命的地方所做的努力与挣扎,娓娓道出其中的绝望,却也展现出生命的力量。──美国国家图书奖作家艾略特.史瑞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艾伦‧葛拉兹(Alan Gratz)


  毕业于美国田纳西大学,拥有创意写作学士,以及英语教育硕士学位。擅长以历史事件创作少儿小说,过去作品数次入选为美国图书馆协会最佳青少年小说。现和妻女定居在北卡罗莱纳州。

  作者个人网站:www.alangratz.com

译者简介    

郭恩惠


  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学士,台湾师范大学幼儿发展与教育硕士。担任过台湾彩虹儿童生命教育协会研发组主任。持续从事出版与翻译相关工作。喜欢以文字及书籍等柔性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将正向概念内化到孩子心中。译作有:《松鼠的疯狂游戏》、《世界中的孩子》系列(亲子天下)等百余本。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文    

谁是逃难者?

褚士莹/人气作家,国际NGO工作者


  生长在和平中的人,很难想像「逃难」是任何时代,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事。
  
  除了战争爆发之外,地震、洪水、大火这些天灾,可能发生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让我们的身分,瞬间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逃难者。这是我们很难想像,不愿意想像,却是有可能发生的事。

  甚至在富裕的日本,随着中小型乡镇的经济衰退、高龄老人的超独居时代来临,也形成了另外一种「购物难民」。

  「购物难民」指的是在自家徒步十分钟左右的距离内没有商店,要买生活必需品十分不方便的人。因为经济太差,许多地方车站商店街原本提供完整生活机能的各种小店,都纷纷因为经营不下去而拉下铁门,如果是行动不便的高龄者,无法自己开车、骑车,当地也几乎没有任何公众交通工具可以使用,也不会使用电视或网路购物、宅配到府,这些老人家就因此陷入就算有现金,也无法买到生活必需品的窘况,甚至在屋内饿死、热死、渴死很长时间后,才被发现的情形。这些老人家即使身在富裕、便利的国家,也实质过着难民的生活,但是他们甚至无处可逃。

  在阅读《逃难者》这本结合了德国纳粹(1938)、古巴移民潮(1994),到叙利亚内战(2015)三段史实的逃难故事时,我的记忆立刻回到自己站在维也纳车站,看着叙利亚难民前往德国的转运大站的情景。

  一般民众对于难民的刻板印象就是「又饿又穷又可怜」,但是这用来形容我眼前的这些难民并不符合。

  他们很多是医师、律师,或是有钱人家的青少年,在维也纳车站里的超市结帐的时候,他们掏出五百欧元的大钞付钱,我这辈子从来没有用过这种大钞。

  当时,许多人看到叙利亚难民手中的大钞,或是最新款的iPhone,就下了简单的结论:他们根本不可怜、不需要帮助。英国《独立报》因此写了一篇文章,我很认同这个标题:「很讶异叙利亚难民有智慧型手机吗?很抱歉我必须告诉你,你是大白痴。(Surprised that Syrian refugees have smartphones? Sorry to break this to you, but you’re an idiot.)」

  难民的「样子」,或许跟我们想像中不同,却并不代表我们的刻板印象是对的,而他们不需要帮助,只是他们需要的帮助,跟我们想像的不一样。

  叙利亚内战爆发之前,就是个手机拥有率超过百分之八十七的国家,我在缅甸与内战区域的难民工作很长的时间,清楚知道智慧型手机是难民最重要的财产之一,对他们来说甚至比食物、衣服还要重要。在富裕国家智慧型手机不是必需品,我身边只有最简单的「智障型手机」,甚至没有手机,但在贫穷、战乱的地方,无论是叙利亚还是缅甸,非洲还是中东,智慧型手机不是为了炫富,也不是有钱人的专利,而是跟亲人保持联系、找寻生路的救命工具,不能用我们自己的经验来套用难民对于智慧型手机的依赖。

  我可以简简单单的从维也纳搭飞机到德国,飞行只有短短一个小时,但是要花眼前维也纳火车站里的难民多长时间?是一个星期?一个月?还是一年?就算站在他们面前不到一公尺的距离,我真的知道眼前穿着光鲜亮丽,口袋随便就可以掏出五百欧元大钞,埋头滑着iPhone的叙利亚难民,他们的人生正在经历什么吗?
世界很大,而我们知道的很少。面对无法理解的差异时,我们并不需要批评,但是需要去了解更多,去包容、接纳。为了要这么做,试着站在对方的处境,从对方的角度来设想,而敞开自己,去阅读别人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练习方法。

  我也相信,有一天当一切尘埃落定,难民都会逐渐找回他们的声音,无论是在德国,在古巴,在叙利亚,在缅甸,还是日本。因为他们会说话,会写字,会回忆,会记录历史,他们会告诉世人以及后代子子孙孙:「当年,这个世界是这样对待我们的。」

  我们对待逃难者的方式,就是我们对待世界的方式,同时也是世界对待我们的方式。印度圣雄甘地说的这一句话:「成为你在世界上想要看到的改变。(Be the change you wish to see in the World.)」一直让我谨记在心,不是因为我是国际NGO工作者,而是因为我是一个人。

这是难民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

幸佳慧/儿童文学工作者


  当我到佛罗里达时,浓厚的古巴文化提醒我:这里也是美国。当我到德州南方被墨西哥与南美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围绕时,一样被提醒:这里也是美国。我在美国住过的波士顿、纽约、达拉斯、曼菲斯等地,城里每个人的肤色跟口音都揭示他们有各自难民或移民的家族史。

  因此,每当相关新闻与书写出现时,我心里总要播放这段话:「我、我家人、我朋友与其亲友,若非曾是难民或移民,也是其后代。圣经创世纪说人类第一男女因不听从而被驱逐伊甸园;而数万年的演化史也载明人类为躲避天灾与人祸,逃离或迁徙是生存之寻常。难民与移民不是别人或远方之事,就是我们自身的故事。」

  美国作家葛拉兹以多位主角做穿插叙述的形式书写,正是想让读者感受「尽管你、我、他因地理和时间错开,却共享人类难民/移民史脉」的事实。不管是1930年代的犹太男孩、1994年的古巴女孩,或是2015年的叙利亚男孩,都是剧院里的带位者,他们的工作是引人入座,观赏一场属于我们自己的拟真历史剧。

  继纳粹屠杀犹太人那场史上最大浩劫以来,叙利亚这场内战所造成的庞大死伤与数百万难民的劫难再次引起世人关注,它高度挑战联合国该有的功能,也揭露了文明虚弱的本质,这些落差导致不少作家投入相关写作,其中儿少文学作家尤其积极,这跟几个让人难以忍受的事实有关:

  这场中东浩劫始于2011年,叙利亚政府对五名因好玩涂鸦的男童囚禁跟刑求、战乱中弱势妇女与儿童的下场尤令人震惊、难民潮涌现许多没有大人陪同的无依儿童、目前全球未成年的儿少难民统计数目已超过总数的五成。

  许多作家看到儿少不但没受到国际法该有的保障,甚且是关键与多数的受害者,于是提笔对各国政府与当权者对难民援助的默然与消极的态度提出抗议,并对大众唿吁该有的人性温度。

  葛拉兹从横跨近百年的多国历史与真实人物当中,剪裁成这部青少年小说,跟着约瑟、伊莎贝尔、马默三名带位者走一段他们步步赌注的逃难旅程,因着他们的失去与所得,会更理解「没有流离,就没有融合」的事实。

  《逃难者》是一本杰出的小说,更是一部极真实的历史。

我们的名字都叫做「人类」

宋怡慧/新北市立丹凤高中图书馆主任


  没有人想离开熟悉的家园,如果不是有家待不得。
  没有人愿意从山颠到水湄,只为寻找一处容身之所?

  生命与生命的相遇,可能邂逅于城市一隅的擦肩,可能行旅在文字灵犀的互望。难民,被世界隐藏的名字,我们的爱是否能助其找到自己的样子?

  每隔三秒,就有一个人因为战争、迫害、饥馑、恐攻等原因逃离家园,甚至,颠沛流离,成为失所无依的孤者。迈向全球化的时代,面对难民议题,我们不可能是局外人。如果你是他或她,每日都得思索人生究竟要往哪里走、怎么走,才有机会脱离暗黑,走到灿亮的世界?

  他们是世界上最脆弱又无法发声的一群,他们卑微的回眸,祈愿你愿意同理他们的苦、感受他们的痛。

  《逃难者》冲撞的不只是国籍限制,更多的是,我们对自己与他者的界定。当面临人道主义与国家利益的拉扯,你会如何选择?作者艾伦.葛拉兹企图用真实的历史事件,叙述三个来自不同时空下的孩子,来谈横亘一世纪的难民问题。一如艾未未在《人流》拥抱难民、为难民剪发,并和他们一起烹饪的场景,葛拉兹低调的提醒我们:「他们是我们生命的一份子。」为了活下去而离开家园,成为在漂流于世的难民,无论小说家抑或是导演,都希望阅听人能把难民视为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朋友。

  彷彿平行时空下的两个世界,我们出生在没有战乱的土地,却又徘徊在约瑟、依莎贝尔、马默内心的恐惧与悲伤之间,目睹难民绝望、幻灭的心情。他们三人各有逃亡的路线,从1938年的德国柏林、1994年的古巴哈瓦那,2015年叙利亚阿勒坡,虚实相间的小说剧情提醒我们:

  生活在和平自由的土地是生命的恩典,但,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是苦人所苦,愿意伸出援手,让难民能真正被安顿与融入新生活。你的一点付出与关怀,将为他们的生命带来希望和勇气的彩光,一如曼德拉说的:「我们可以改变世界,让它成为一个更好的地方。有所作为的关键就在你手里。」

  跨出去,你我都可以是黑暗世界的一线曙光,只要愿意守护善良的心,你可以为他们做很多很多的事。世态尽管炎凉,如果愿意为别人提灯,照亮他人的生命长廊,悲伤虽然莫名逆袭,无常虽然紧紧追赶,人道关怀的温柔奏响人生清亮的曲韵,让我们感觉到自己不用自弃于群体,甚至,能帮助受难者能有尊严的活下去。

  阅览难民经历的冰雪与风霜,读来句句断肠,一如简媜说的:「人与人接壤,能述说的仅是片面辰光,一两桩人情世故而已。能说的,都不是最深的孤独。」《逃难者》若带给我们真正生命的震撼,期待我们把这份同理转化成真心的援助,让难民有尊严的生存下去。如果可以,把自己也视为他们的一份子,一起面对生存的问题,也不只是同情而已。

世界不会改变,除非我们付诸行动

李苑芳/猫头鹰亲子教育协会创办人


  生活在「国泰民安」的我们,时而透过媒体,看见无家可归的难民拖着疲惫的躯体,四处寻求避难之所;在记者的报导下,他们成为一种现象、一种状态,随着画面的切换,他们的脸庞也虽之远去,因为,他们跟我们无关……。

  真的无关吗?

  这本书透过三个世代、三个不同的族群、三种不同的政治因素,勾勒出三个放弃既有、逃离故乡的故事。1938年十二岁的约瑟,因犹太人父亲继续执行律师工作,遭德国纳粹逮捕。1994年古巴因苏联解体,失去长期依赖的经济支援,全国人民生活陷入困境,十一岁的伊莎贝尔目睹父亲因反抗政府而险遭逮捕。2015年的叙利亚总统为了巩固政权,把炮火转向自己的人民,十二岁的马默居住在炮火连天的城市,他尽量隐藏自己,并「没入人群,然后消失」,以求自保。

  最后,这三个孩子和其家人们都被迫成为难民。

  逃难的历程是艰辛的,随时都得面对难以预测的危机。每跨出一步,都是一个生死抉择,不是被抓、被骗、被抢或被杀;就是沉船、意外落海、被鲨鱼攻击,甚至撞击大船等危险。

  三个不同时空的故事,在书中交错的进行,有如三个连环扣般巧妙的轮番上阵。以「逃难」为主轴,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出「生离死别」的乐章;在「爱与恐惧」的主旋律下,引领着读者走进他们的生命历程、体验他们的生命故事。

  和伊莎贝尔搭乘小船逃离古巴的外公,竟是当年把整船犹太人遣返德国的警察之一。五十年后他也变成难民,而他的家人也如同当年的犹太人一样,全陷入被遣返的恐惧。

  在相同的际遇中,外公赫然反思:「他们需要一个可以躲过希特勒的地方,远离纳粹。……我们将他们送回欧洲及希特勒手里,送回去接受大屠杀,回到死亡的地狱。」

  我们真的可以冷眼旁观这一切?只因为,我们「当时」不是难民?

  外公最后体悟到:「当我等着这个世界有所改变的同时,有趣的事发生了。世界没有改变,因为我没有去改变这个世界。」

  「世界和平」不是口号,那是所有人类所应拥有的生活方式。而世界是否能变成你所期待的样子,来自于自己的「行动」!这个「行动」犹如蝴蝶效应一样,一只蝴蝶煽动翅膀所影响的气流,对整个地球所产生的影响虽然不够及时,却也是不容小觑的。《逃难者》带着我们与三个不同时空背景的孩子,一起跟着他们逃难,一起面对一切困境。透过这本书,让我们「看见」逃难者,进而帮助他们、接纳他们!因为,他们不是恐怖份子、更不是囚犯,他们只是想要寻求一个可以让他们平安活下去的地方。

自由无价,逃难者的辛酸血泪

邢小萍/台北市永安国小校长


  我出生的年代昇平富庶,没有饥荒、没有屠杀更没有遇到战争,不需要历经全家人颠沛流离的辛苦,不用操心因物质匮乏而不知下一餐饭在哪里?当然也不曾经历枪林弹雨的腥风血雨!《逃难者》的作者艾伦‧葛拉兹把从1938年到2015年的三段真实故事,串接起来,让读者跨越不同的时空背景,与三位主人翁进行一场心灵交流与对话,探索他们三位精采与众不同的生命故事!

  作者在叙事的手法上并不是说完一个人的故事再说另一个人的,而是採取第一主角(约瑟,在德国纳粹政府手中的犹太人),地点,1938年,离家第几天;第二主角(伊莎贝尔,古巴经济大萧条时期),地点,1994年,离家第几天;第三主角(马默,叙利亚内战阴影),地点,2015年,离家第几天。有点类似轮播的方式,一方面比对不同时间、地点,故事主人翁内心和环境交互的作用下,让读者以一种好像「看电影」的方式,进入故事情节中。

  有的情节,作者像导演不断的聚焦再聚焦,镜头非常清晰写实;有些地方,作者轻描淡写,如行云流水轻轻带过;让读者也随着作者的镜头从欧洲到南美洲再回到欧洲,或从南美洲到美洲,或从中东到欧洲。看起来原本毫无关联的生命故事,透过时间、空间、压迫的情境与冲突的条件,隐约可以看见生命间彼此的关联,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的功力,最后辅以三位主角的逃亡路线图,更清楚的交代选择三位主角的脉络!

  读者一定迫不及待想知道:逃难者最后都成功了吗?花了多久的时间?历经多少挑战?作者在后记中说:约瑟、伊莎贝尔和马默都是虚构人物,但是他们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故事。我们要庆幸我们不是主角,自由无价,为了追求生存下去的希望和自由,再远都要努力的逃,再多辛酸血泪都要肚里吞;尽管这些逃难者的真实故事历经一百多年,至今却没有结束!在读完书后,想想看我们还可以为逃难者做些什么?尽一己之力来帮助需要救援的儿童,曾经有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写信给叙利亚总统,请他停止内战,停止冲突并保护儿童;那么身为读者的你──一定可以做更多的事!
 

图书试读

约瑟
 
德国柏林,一九三八
 
乓! 砰!
 
约瑟.蓝道(Josef Landau)从床上弹起,一颗心扑通扑通勐跳。那声音听来像是有人踹开了前门。是做梦吗?
 
黑暗中,约瑟竖起耳朵听着。他还不习惯这里的各种声音。他和家人不久前才搬进这间较小的公寓,因为纳粹说,他的父亲是犹太人,不准从事律师工作,在那之后,他们就负担不起之前住的地方了。
 
在房间另一角,约瑟的妹妹露丝还熟睡着。约瑟试着放松心情。他想,或许只是恶梦。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传来,房外的那片漆黑中有东西在移动。
 
屋里有人!
 
约瑟爬回床上,双眼直瞪着前方。他听到隔壁房间传来砸东西的声响──啪! 露丝惊醒,吓得直尖叫,声音中尽是莫名的不安与恐惧。毕竟她才六岁。
 
「妈妈!」约瑟大声唿喊,「爸爸!」
 
两个高耸的人影冲进房间。周围的空气似乎开始噼啪碎裂,就像收音机里的静电干扰声。约瑟想躲到床角,但昏暗中一双手抓住他,企图拉他。他大声尖叫,声音比妹妹的还要大,淹没了妹妹的叫声。他惊慌的踢动双腿、挥舞双手,但是其中一个黑影抓起他的脚踝,使他趴倒在床上,并将他拖下床。约瑟奋力扣住床单,但对方的手强而有力。约瑟吓到尿了出来,温热的尿液浸溼了他的睡衣。
 
「不! 不要!」约瑟声嘶力竭狂吼。
 
两个黑影将他丢到地板上,另一个黑影则一把抓起露丝的头发并掌掴她。
 
「安静!」黑影人大吼。他将露丝抛到约瑟身旁的地板上。这举动把露丝吓呆了,不敢再发出半点声音。但是没一会儿,她又开始号啕大哭,哭得比之前更加大声。
 
「嘘,露露,嘘。」约瑟用双臂环抱住露丝,轻声恳求她。「不哭了,乖。」
 
一旁的黑影人则提起露丝的床,往墙壁掷去。约瑟与妹妹两人吓得蜷缩在地板上。砰!那张床瞬间四分五裂。黑影人又将墙上的照片扯下,拉开衣橱抽屉,将衣服四处乱扔,还砸坏台灯及灯泡。约瑟和露丝惊恐的紧抱住彼此,脸颊泪水淋漓。
 
黑影人再次抓住他们,将两人拖进客厅,然后一把将他们抓起抛到地板上,再啪的一声开启头顶上方的电灯开关。待约瑟的眼睛适应亮度后,他看见闯入他家的陌生人总共有七人,有些穿着普通的便装:白衬衫,袖子卷起,灰色便裤,褐色毛线帽,皮革工作靴。但多数人身穿褐色上衣,佩戴纳粹武装冲锋队的红色十字臂章,也就是希特勒的「冲锋队」。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