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全新版)(三版)

诸葛亮(全新版)(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诸葛亮
  • 三国
  • 历史人物
  • 传记
  • 军事家
  • 政治家
  • 智慧
  • 经典
  • 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新版精心修订大事年表,迅速掌握三国时代历史全貌。
  ◎以《三国演义》为蓝本,并参酌正史《三国志》,达到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微妙平衡。
  ◎书末附有「假如我是诸葛亮」单元,提供读者延伸思考,拓展历史的广度与深度。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集智慧、忠贞、仁信、坚毅、机敏于一体。居隆中时,他未出茅庐便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始见刘备之时,便提出佔据西蜀、联合东吴、北拒曹魏的长远战略,初出茅庐便在博望坡出奇制胜;赤壁鏖兵,他孤身至吴,舌战群儒,智激孙权,使其坚定抗曹决心;此后庞统死于落凤坡,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伐吴失败,病逝白帝城,都是由于没听他的劝告,反衬出他的远见卓识。白帝城託孤以后,他力挽狂澜,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南征北战,无往不利。在与司马懿的对阵中,诸葛亮总是能审时度势,灵机应变,奇谋巧思,招招佔先机,而司马懿总是回回误算,屡屡中计,不得不赞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

  《三国人物攻略》套书一共八册,分别为: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司马懿、孙权、周瑜。不仅因为这八人在历史中「戏份」较多,还在于他们性格殊异,形象丰满。

  其主要特色如下:
  一、以人物为主线,勾勒三国的历史全貌。

  二、注重设置「历史场景」,把人物推回历史舞台之中,推到事件的紧要关头前,看看他们是怎样周详安排,从容调度,化解危机的。

  三、分别以不同人物的眼光来看待同一历史事件,是非功过皆在其中,别有一番趣味。

  四、以《三国演义》为蓝本,还採信了《三国志》中的诸种说法,在文学与历史间作微妙的平衡,既使人物故事起伏跌宕,又使历史事件完整真实。

  *适读年龄:11岁以上
  *无注音
《汉末风云:三国智者的轨迹》 引言:乱世之影,英雄之歌 东汉末年,朝纲颓废,黄巾之乱如野火燎原,中原大地陷入无休止的战乱之中。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也是一个普通百姓饱受涂炭的悲怆年代。在这场席卷天下的风暴中,无数文臣武将、谋士侠客粉墨登场,他们的智慧、勇气与权谋,共同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历史交响乐。 本书《汉末风云:三国智者的轨迹》,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究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聚焦于那些以智谋和远见在乱世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关键人物。我们将避开那些被过度神化或片面解读的符号,力求还原那个时代背景下,政治、军事、外交格局的真实面貌。 第一部:群雄并起的序曲——权力的初现与格局的奠定 第一章:汉室的衰亡与地方豪强的崛起 东汉王朝的衰落并非一夕之功。本章细致梳理了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如何掏空了中央的统治根基。从灵帝后期的腐败到何进秉政的失策,权力真空的出现为地方有识之士提供了舞台。我们着重分析了地方州牧制度的设立,这一制度看似是中央加强地方控制的举措,实则加速了军阀割据的形成。 重点剖析了以袁绍、董卓为代表的早期军阀。袁绍如何凭借四世三公的背景,整合河北力量,成为早期最具声势的势力;董卓如何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洛阳的政治中心彻底军事化。这一时期的斗争,更多体现的是传统贵族对权力的本能攫取与军事集团对资源的粗暴占有。 第二章:草莽英雄的崛起之路 与袁绍的旧贵族背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寒门出身的佼佼者。本章聚焦于刘备、曹操等人的早期经历。 刘备,从涿郡一隅的草鞋贩子,如何凭借着仁德的名声和坚韧的意志,一步步聚集起早期的人脉,包括张飞、关羽等忠诚的追随者。我们探讨了他在早期颠沛流离中,如何树立起“匡扶汉室”的道德高地,这种“名分”在乱世中具有的特殊价值。 曹操的分析则更侧重于其实用主义的政治哲学。从镇压黄巾到讨伐董卓,曹操展现了超凡的军事组织能力和对人才的渴求。他的早期策略是“挟天子以令不臣”,通过控制汉献帝,赋予自己的军事行动以合法性外衣,为后续的统一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章:初露锋芒的谋士群像 在动荡的初期,军事力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局势的准确判断。本章选取了几位在早期崭露头角的智者进行深度解读。 如荀彧对曹操的战略定位,其核心思想是“审时度势,以退为进,先取兖州,再图天下”。荀彧提供的政治稳定框架,使得曹操能够在军事扩张的同时,保持后方的稳固。同时,我们也考察了早期的孙坚、孙策父子在江东的开拓,他们更多依靠的是武勇和对地方势力的整合,而非复杂的政治权谋。 第二部:赤壁的较量与三足鼎立的形成 第四章:官渡的转折点——中原的整合 官渡之战是三国历史的第一个高峰。本章不再简单描述战役过程,而是深入分析曹操与袁绍在战略、后勤、人才使用上的根本差异。袁绍虽然兵力占优,但其政治集团的内耗和对情报的不重视,使其失去了先机。 曹操方面,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展现了对双方优劣势的透彻分析。我们探讨了官渡之战后,曹操如何利用胜利的余威,迅速吸收北方人才,将中原地区纳入其统治体系,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石。 第五章:江东的经营与孙权的立足 孙策的英年早逝,将江东基业交到了孙权手中。本章着重分析孙权如何继承父兄的军事遗产,同时吸取教训,转向更注重文官体系的建设。周瑜、鲁肃等人的出现,标志着江东势力开始形成一套不同于曹魏的治理模式——更注重平衡地方士族,并以长江天险为依托,构建防御体系。 鲁肃在提出“联刘抗曹”战略时,其远见卓识在于他深刻认识到孙刘联盟的战略必要性,即便是暂时牺牲部分利益,也要避免曹操一家独大。 第六章:荆州的战略价值与刘备的迁徙 荆州,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本章梳理了刘备在荆州寄人篱下的多年经历。从依附刘表到占据南郡,刘备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对生存环境的适应与对机会的捕捉。 赤壁之战,是曹操霸业的最大挫折,也是孙刘联盟达到顶峰的标志。然而,战后的利益分配,特别是荆州归属问题,为后续三足鼎立的形成埋下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分析了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荆州和益州的战略定位,将其视为“跨有荆、益,保三州而图天下”的基石。 第三部:鼎足之势与智谋的巅峰对决 第七章:西川入主与法治的构建 刘备入蜀的过程,是其政治成熟的标志。本章重点分析刘备如何处理与益州本土豪强的关系,并引入诸葛亮进行法制改革。在战乱之地,严格的法律和高效的行政是凝聚人心的关键。我们对比了蜀汉在法治建设上的努力,这与其说是模仿曹魏,不如说是为如何在相对弱小的基础上建立稳固政权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第八章:中原的拉锯战与战略僵持 夷陵之战,是蜀汉战略的一次重大挫折。本章探讨了陆逊火烧连营背后的战略意图,即“避其锋芒,徐图消耗”。这场战役虽然保住了孙吴的江东基地,但也使得刘备集团失去了夺取中原的战略主动权。 此后,三方进入相对稳定的“鼎足”状态。曹魏的统一战略受阻,转而集中精力进行内部的屯田和士族平衡;蜀汉则专注于巩固后方,进行有限的北伐尝试;孙吴则致力于守卫淮南和稳定内部。 第九章:治世之能臣与乱世之枭雄 在这一阶段,我们转向对核心统治者及其核心幕僚的治国方略进行对比分析。曹操的“唯才是举”与诸葛亮的“严明军纪”,孙权的“和尚打钟(意指平衡各方,以静制动)”。 我们审视了曹魏后期政治的演变,士族与皇权的矛盾如何激化,最终为司马氏的崛起创造了条件。而在蜀汉,诸葛亮一人身兼多职,其勤政与节俭,既是维持小国生存的手段,也体现了对人才凋零的无奈。 结语:历史的余响 三国时代,不仅是军事的较量,更是不同政治哲学和人才管理模式的试验场。本书旨在通过对各个关键人物及其决策环境的细致剖析,让读者理解,在那个没有统一意识形态的时代,智慧的光芒如何照亮或误导了他们的历史轨迹。他们的功过是非,留给后世无尽的评说与反思。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赵庆元 (1947—2005)


  赵庆元,安徽宿州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历任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副主任、系办公室主任、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图书馆馆长,曾任校党委委员,兼任「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
 

图书目录

少必读《三国》
人物简介
主要人物表
南阳美丈夫/016
决策定三分/023
初出立奇功/031
舌战压群儒/037
才智惊仲谋/046
赤壁奏凯歌/052
三气周公瑾/060
掷杯哭庞统/068
宽容感法正/076
兴师取汉中/082
忍辱谏先生/088
安居平五路/096
攻心俘孟获/104
初上出师表/113
厚爱姜伯约/120
乘雪破羌兵/125
险施空城计/135
挥泪斩马谡/114
再呈出师表/150
斗阵辱仲达/165
装神筹军粮/173
巧制木牛马/181
火烧上方谷/190
秋风五丈原/197
英名垂千古/204
风云三国进阶攻略
 

图书序言



    少必读《三国》


  少不读《水浒》——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老不读《三国》——饱经事故,老奸巨猾。
  喔,那么少该读什么?
  少年必读《三国》!

  少必读《三国》,能让我们获得深沈的历史感。透过历史,我们可以窥见王朝的兴衰更迭,征讨血战 ;可以知晓历史事件的波诡云谲,风云际会;可以仰慕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风采神韵。历史,让我们和古人「握手」,给我们茫不可知的人生以种种启迪。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能判断现在的位置,明白我们发展的方向。有历史感的人,在行事上常常会胜人一筹,因为古人已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经验。

  少必读《三国》,能让我们学习古人的处世方式 。现在,我们正值青春年少,活动的范围早已不仅仅局限在家庭和学校中,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出现在我们面前。从此,在社会中,我们将独立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从《三国》中,我们可以习得古人的处世之术。例如刘备,论文韬武略皆不如曹操、孙权,但他却善于知人、察人、用人,他对关、张用桃园结义之法,对孔明则三顾茅庐,对投降的赵云、黄忠也大加重用,正是有五虎上将对他的拥戴,才使他称雄一方 。试想,他若摆出主公的骄横霸道,还会受到部下的衷心拥护吗?

  少必读《三国》,可以让我们研习古人的谋略。
「凡事谋在先」,在《三国》中,大到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小到对一场战事的周密安排,无不反映出一千八百多年前古人的智慧。在赤壁之战中,没有周瑜的频施妙计,就不会有火烧曹军的辉煌战果;诸葛亮指挥的战役常能「决胜千里之外」,实际上也是他「运筹于帷幄之中」的结果。《三国》中的谋略博大精深 ,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智力启迪,善于这些谋略,对不同的人和事採取不同的方法,我们一定能化解许多人生困境。

  少必读《三国》,最重要的是能让我们涵养精神气质。在这些气质中,有经国济世的豪情,有临危不乱的镇定,有安贫乐道的操守,当然还有风流倜傥的潇洒。想想孙权,他刚登基时只有十九岁,面对父兄创下的基业,他善用旧臣,巩固了政权;面对曹操压境的危势,他果敢决策,击退了顽敌。再联想现在的我们 ,是不是常有些心智稚弱,做事莽撞,缺乏恢宏从容的气度呢?阅读《三国》,可以让我们成为光明磊落的君子,而不是畏畏缩缩的小人 。一部三国征战史也就是一部人才的斗智史,在《三国演义》中,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貌似强大却「羊质而虎皮」,有的人貌不惊人却有「救世之才」,有的人内含机谋却不动声色,有的人胸无点墨却自作聪明……对照他们 ,反观自己,可以判断自己是哪一类人,可以知道怎样来充实自己……

  所以,我们在少年时期一定要读一读《三国》。但是,应当怎么样读呢?《三国演义》虽然在当时被认为「言不甚深,语不甚俗」,但我们现在来读已经颇为吃力了。再加上《三国演义》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我们常会看得一头雾水。遍寻大小书店,各种版本的《三国演义》虽然不尽其数,但真正适合少年阅读的《三国》故事却难以觅得了。因此,这套「 三国人物攻略」就是专写给青春年少的你,我们希望你能从中获得新鲜的阅读经验。
 
  在「三国人物攻略」中,我们以新的编辑角度切入。《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成百上千,这套书仅选取了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司马懿、孙权、周瑜八人,不仅是因为这八人在历史中「戏份」较多,而且还在于他们性格殊异,形象丰满。我们企望以人物为主线来勾勒三国的历史全貌,对人物的丰功伟业也有更全面的了解。在编辑时,我们注重设置「历史场景」,回溯时光,把人物重新推回历史舞台之中,推到事件的紧要关头前,来看看他们是怎样周详安排,从容调度,化解危机的。或许你玩过「角色扮演」的电玩游戏,那么我们希望你在阅读这套书时,把自己想像成书中的主人公,想想自己在彼时彼景中,会怎样处理这一切事情。亦读亦思,从更深的层次上来体验古人的精神生命,是我们编辑的用心。

  在编排人物故事时,我们力避重复。但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常常会同时涉及这八个人物,为了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得已会重复某些片段。从另一个方面讲,分别以不同人物的眼光来看待同一个历史事件,是非功过皆在其中,也是别有一番趣味的。

  在人物故事内容上,我们以《三国演义》为蓝本,还採信了《三国志》中的诸种说法,在文学与历史间作微妙的平衡,既使人物故事起伏跌宕,又使历史事件完整真实。

  少必读《三国》。在「三国人物攻略」里,我们将有一次愉悦的纸上电玩游戏,一次深沉的历史时光之旅……

  人物简介

  诸葛亮


  诸葛亮是一个悲剧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由于作者罗贯中从「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出发,对蜀国作了大量的描写,从桃园结义到蜀都称帝,刘备创业的每一步都介绍得十分详细,给人的感觉是蜀国非常强大。但实际上,蜀国却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蜀国虽有刘备之仁、孔明之智、关羽之忠、张飞之勇,再辅以众多良将谋臣,仍然难以摆脱覆灭的命运。这种命运,对「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的诸葛亮而言是十分清楚的,他知道以刘备的实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鼎足三分,所谓振兴「汉室」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就是在这样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氛围中,诸葛亮的智慧、忠贞、品行才显得十分耀眼。

  诸葛亮的智慧表现在政治、军事、外交的各个方面。居隆中时,他未出茅庐便对天下大势了若指掌,始见刘备之时便提出佔据西蜀、联合东吴、北拒曹魏的长远战略,初出茅庐便在博望坡出奇制胜,以几千人杀败夏侯淳十万大军,树立了威信;赤壁鏖兵,他孤身至吴,机智权变,舌战群儒,驳斥了东吴的主和派,智激孙权,使其坚定抗曹决心;在与周瑜的智斗中,诸葛亮处处棋高一着,计高一筹,而周瑜却步步落空,被活活气死。此后庞统死于落凤坡,关羽大意失荆州、身死麦城,刘备伐吴失败,病逝白帝城,都是由于没有听他的劝告,反衬出他的远见卓识。白帝城托孤以后,他力挽狂澜,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南征北战,无往不利。在与司马懿的对阵中,诸葛亮总是能审时度势,所机应变,奇谋巧思,招招佔先,而司马懿总是回回误算,屡屡中计,不得不赞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

  诸葛亮的忠贞是和爱国联系在一起的。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蜀汉事业无限忠诚。他在刘备极端困难时出山相助,竭尽忠诚,才有三分天下的局面。刘备去世之后,他辅佑幼主,辛勤谋划,完成先主的遗愿,直至积劳成疾,星落秋风五丈原。这种忠贞非常感人至深,难怪杜甫会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浩叹。

  在个人品行方面,诸葛亮也做到了严格的道德自律。他生活俭朴廉洁,出山之前,以躬耕为食,出山之后,他仍然过着淡泊生活。在弥留之时,他还强调,「臣死之时,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总之,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集智慧、忠贞、仁信、坚毅、机敏于一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化身,所以成为世人传诵的千古贤相。

 

图书试读

赤壁奏凯歌
 
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和孙权,以杰出的外交才能促成了联吴抗曹的计画。周瑜见诸葛亮智慧超群,才能过人,正想劝他留下,同事东吴;但又恐将来成为江东之患 ,心里矛盾重重,便先派诸葛瑾去劝诸葛亮留在江东,辅佐孙权,但被诸葛亮拒绝了。

这天,周瑜用计劝诸葛亮带兵去聚铁山断曹操的粮道。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小聪明 ,却不肯伤两家的和气,先满口答应下来,再刺激周瑜。他故意在鲁肃面前说:「我对水战、步战、马战、车战,样样精通,战无不胜,攻佔聚铁山易如反掌。我可不像你和周瑜那样,只有一种本领?」鲁肃疑惑不解地说:「我和周瑜怎么只有一种本领?」诸葛亮又说:「我听江南的儿童们常在嘴边讲:『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你只能在陆地上伏路把关,周公瑾只熟悉水战,陆战不行。」鲁肃就把这话告诉周瑜,周瑜哪能受得了,立即表示亲自带一万军马去聚铁山断曹操的粮道,不让诸葛亮去了。

诸葛亮看周瑜对他存有戒心,不利于共同抗曹,又请鲁肃转告周瑜:「公瑾命令我去断粮道,实际上是想让曹操杀掉我。我故意开玩笑刺激他一下,他就受不住了。现在大敌当前,正是用人的时候,我总愿吴侯和刘皇叔同心协力,这样才能成功,如果你想害我,我想害你,一切就都完蛋了!」周瑜听了这席话,摇头顿足地说道:「这个人智识胜我十倍,不除掉他,以后必然是我们的大祸害!」鲁肃再次重复诸葛亮的话说:「现在正是用人的关键时候,希望以国家大局为重,其他事等打败曹操以后再说。」周瑜听后,倒也佩服诸葛亮的高见,便把杀机暂时隐藏起来。

在周瑜主持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周瑜问诸葛亮:「马上要同曹军进行水路交战,先生认为当先要用什么兵器?」「在长江水面上打仗,弓箭是急需的兵器。「诸葛亮刚提出自己的看法,周瑜顺便把这件事推给了诸葛亮。他说:「先生的看法,正合我意。可是现在非常缺少弓箭,麻烦先生监造十万枝箭,用来对付敌人。这是咱们共同的大事,请千万不要推却。」同时,他限令诸葛亮要在十天内完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关注诸葛亮个人的生平事迹,更着重于分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作者认为,要理解诸葛亮,就必须把他放在三国这个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他详细地介绍了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他还探讨了诸葛亮的思想渊源,认为他的思想受到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多种思想的影响。我觉得作者的这种宏观的视角,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提醒我们,历史人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他们的时代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这本书让我对诸葛亮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历史和社会文化的综合研究。读完之后,感觉受益匪浅,强烈推荐给对历史研究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动机有点不正经,主要是因为封面设计得太漂亮了!那种水墨画风,加上诸葛亮端庄的形象,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拿到手之后才发现,内容也相当不错。这本书不像有些历史传记那样,堆砌大量的史料和考证,而是更注重故事性和可读性。作者用一种轻松幽默的语言,把诸葛亮的一生娓娓道来,就像在听一个老朋友讲故事一样。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一些经典情节的解读,比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等。他没有简单地复述故事,而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分析诸葛亮的心理和策略,让我对这些经典情节有了全新的理解。而且,这本书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三国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介绍,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虽然我不是历史专业的学生,但读完这本书之后,感觉自己也对三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好看又好学的书,非常适合作为历史入门读物。

评分

我读历史书,最讨厌的就是那些干巴巴的叙述,像背书一样,让人昏昏欲睡。这本书却完全不同,作者的文笔非常生动有趣,就像在看一部精彩的历史小说。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把故事情节描写得扣人心弦。比如,他描写诸葛亮出山时的场景,用了很多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诸葛亮那种豪迈的气概。他还善于运用对话和心理描写,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觉得作者的这种写作技巧,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这本书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对写作产生了新的感悟。它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部关于文学和艺术的佳作。读完之后,感觉心情愉悦,强烈推荐给喜欢阅读的朋友们。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诸葛亮这个人抱持着一种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敬佩他的智慧和忠诚;另一方面,又觉得他过于谨慎和保守,缺乏一些冒险精神。读完这本书之后,这种复杂的感情更加强烈了。作者并没有试图去塑造一个完美的诸葛亮,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优点和缺点。他指出,诸葛亮虽然才华横溢,但也有很多失误和遗憾。比如,他过于注重细节,有时候会忽略了全局;他过于谨慎,有时候会错失良机。作者还探讨了诸葛亮在政治上的局限性,认为他过于强调法家思想,而忽略了民本思想。我觉得作者的这种批判性的视角,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它提醒我们,历史人物不应该被神化,而应该被客观地评价。这本书让我对诸葛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深刻反思。

评分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一直对诸葛亮这个人充满好奇。小时候看电视,觉得他简直是神一样的人物,呼风唤雨、料事如神。但长大了之后,开始觉得历史人物不应该被过度神化,想更深入地了解他真实的一面。所以,在书店里逛的时候,看到这本关于诸葛亮的传记,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作者的文笔很流畅,叙述的节奏也把握得很好,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他并没有一味地赞扬诸葛亮,而是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比如,他指出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时候过于信任自己的判断,而忽略了其他人的意见。他还探讨了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意义,认为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却为蜀汉的生存争取了时间。我觉得作者的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非常值得肯定。这本书让我对诸葛亮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部关于政治、军事、人性的深刻剖析。读完之后,感觉受益匪浅,强烈推荐给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