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医乡依:谢春梅回忆录

乡医乡依:谢春梅回忆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谢春梅生于公馆石围墻,两百年前吴琳芳率客家人开垦建庄,已故乡贤陈汉初曾撰《石围墻越蹟通鑑》,作家张毅亦写成小说《源》,并先后拍成电影及电视。而《乡医乡依:谢春梅回忆录》这本由谢春梅口述的回忆录,可说是延续前两本着作后的石围墻村史。

  谢春梅医师生于日据中叶,现年97岁。公学校毕业后,经贵人介绍向多位名医学医,1944年通过医师试验合格,末代台湾总督安藤利吉于治台最后一天,发给他「医师免许证」,尔后在苗栗县公馆乡开设福基诊所行医,守护乡民「生老病死」至今,是苗栗偏乡的「史怀哲」。

  他经历石围墻大地震,考取航空少年兵,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在台北受训躲过空袭劫难。谢春梅珍惜生命,在台湾光复初期医疗资源贫乏的年代,救过许多白喉、天花、肺结核等病患,也碰过狂犬病病例。他视病犹亲,成为苗栗偏乡老人病患「身心灵」的依赖。

  行医七十四载,早期交通不便,他跋山涉水,坐流笼、涉急滩,走遍公馆、铜锣、大湖、泰安、狮潭等偏乡山涧聚落,救人无数,医德口碑早在乡间流传。

  近廿年来,许多年轻医师不愿下乡验尸,他为帮丧家与殡葬业者处理后事,却不畏寒暑,全县奔波,看尽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是全台年纪最大的验尸官,更是位人道送行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何来美


  1954年生,苗栗公馆人,文化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1978年考进《联合报》,曾任苗栗县、台北县特派员,地方新闻中心组长、副主任、晚报主任,并兼任联合大学讲师。2011年退休后,曾任《旺报》、泰国《世界日报》特约撰述。

  着有《刘黄演义》上下集、《苗栗县志自治志》、《风霜岁月人情》、《牛仔界的成吉思汗》、《台湾客家政治风云录》。主编出版《乡贤谈历史》、《客家身影》,现从事文史研究、写作。
 

图书目录

序一 医道人生
序二 视病犹亲的乡医
作者序

一、清贫的童年
二、辛亥年后龙溪改道
三、石围墻大地震
四、「国歌」少年詹德坤
五、公学校的生活
六、难忘陈见妹的恩情
七、险当神风特攻队
八、远赴嘉义求学
九、学医路上的贵人
十、石围墻两大望族
十一、陈汉秋未竟的台日情缘
十二、徐瑞轩情诗打动陈香菊
十三、陈日陞追求张玉彩
十四、日治时期的地方医疗
十五、二次大战 医师罹难
十六、吴远裕的医政传奇
十七、动盪不安的十年
十八、战后传染病死灰复燃
十九、最难忘的新年
二十、女尼产子 令人怜悯
廿一、跋山涉水  视病犹亲
廿二、参与地方政治
廿三、当了半年军医
廿四、当了三十一年家长会长
廿五、抢救农药中毒自杀与蛇咬
廿六、葛乐礼台风与大水材
廿七、天生玩家  热心体育
廿八、支持江聪仁参选县长
廿九、与刘开英情同手足
三十、谢其忠的台日恋情
卅一、弟弟是最得力的帮手
卅二、子姪学医有成
卅三、学医终生不辍
卅四、坚强面对人世沧桑
卅五、赖明珠跟随行医三十余载
卅六、石围墻开庄两百年
卅七、人道送行者
卅八、感恩与自省
卅九、谢春梅大事记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医道人生

张秋台


  家乡人可知家乡事?顷接来美兄撰写春梅医师回忆录初稿,翻开目录,每一章节,分别呈现了过往石围墻人情事故的历历影像,内心激动,恍如时光倒流,心神陷入石围墻旧日时光幻影中。

  石围墻是我表哥春梅医师哌哌落地的胞衣迹,也是向来养我育我的母土家乡。表哥和我都是佃农出身,姨妈与母亲都是出生两岁时,因外公吸食鸦片,卖尽田产,难以存活,先后被卖到石围墻谢、张两穷苦农家当童养媳。

  新妹阿姨与家母六妹,熬过苦涩年岁,转做大人,先后成为人母,在早年苦困社会,谋生不易,求职困难,穷苦人家,无田可耕,即使求做零工,也得看人情面色,现实环境如此,也莫可奈何。

  新妹姨深知儿子垦田耕种无望,坐困不是办法,唯有读书学艺,才有出路改变命运,因此省吃俭用,督导表哥读毕公馆公学校后,得缘出外习医学艺。在历经诸多困顿变异和忍耐坚持下,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终于取得了医师行医执照,旋即选择公馆上六庄居中地—福基,开业悬壶济世。

  当年医疗设施不足,需医孔急,春梅医师原以为行医范围就限公馆南六庄,哪知他的医术与热忱,很快就医名远播,患者扩及铜锣、大湖、狮潭、泰安等地。遇老弱残疾行动不便患者,纵使地处偏远山区,春梅医师也不辞劳苦,跋山涉水,应急外诊,致他行医是在院看病与外出看诊并行,也得到病患的敬重与感谢。他内外看诊,费心费时费力,患者病情多样,全靠他的用心智慧,以及不断的学习进修,累积了他丰富的经验和诊断拿捏准度。

  一路走来,外诊行走,增强了春梅医师的体能健康,而不分男女老幼的百样疑难杂症,也丰富了他的听看触压和察言观色的整体诊断能力,因此到今天他不愧是全台行路最长,经验最丰富的医界长者。

  表哥长我十六岁,外出习医时我还未出生,表哥取得行医执照开业看诊时,我已是稍知人我的少年了。他事亲至孝,虽然租屋行医,却先在石围墻北栅门外,父母租耕的公有地上,起造了一座瓦屋供父母安住。课余闲暇,我常跟母亲到阿姨家,她们姐妹情深,相聚闲谈家居事物人情,我都在旁,这景像依然清晰,记忆深刻。

  犹记当年新居落成,在厅厦门口,谢家宝树堂号两侧,红漆点底,黑漆书写︰「宝烛夜光堪诵读,树林春暖可耕田」,字体圆润端正。数年后,长房姨丈被上吴屋的表哥同学明顺怂恿设计,而做五十一岁寿庆,记得当时贺客满庭,五十桌坐满。来客都是长者 ,现已复不记忆,但门联两侧新贴一幅红纸黑字对联︰「八月凉秋,宴起北门通北海;五旬衍庆,寿延南极颂南山。」八月凉秋、五旬衍庆、北门北海、南极南山,我不知甚解,只知好念好记,就当歌诵唱,而今竟然还能背诵。

  过几年表哥堂弟谢冬岳也将庄内老屋改建青堂瓦舍,厅中一幅对联︰「冬木育成林坚霜耐雪;岳岭生瑞色苦尽甘来」。短短十八字,把冬岳哥穷苦出身到出头天的历程,用词含义,平白又却富寓意。

  而他同学明顺村长的伙房门前雕刻门对︰「看阶前草绿苔青一门生意,听墻外蝉琴蛙鼓四境昇平」。以及表哥同业好友,家住公馆老市场内的叶锦福均安堂号︰「均然可达生白头苍耳千年健,安心能活命益母使君百子仁」。这些他居家周遭出现的妙联佳句,必定是他知交好友的手笔,也可一窥表哥的交游对象品味,并不限于病友患者亲邻了。

  回味文人雅士情趣,倒也不能忘却姨妈、母亲经常出口成章,生涯体验的俗语警句,这些句子到今天还能耳熟能详地铭记在心。如︰「早起三朝当一工」、「茅寮出相公」、「万丈高楼从底起」、「敢去就一担樵,毋敢去就屋家愁」、「打田打地,打毋忒手艺」、「看人面毋当(不如)看泥面,求人膝头毋当求自家肩头」等,都是刻苦自励的言词,出自劬劳备尝的母、姨口中,我想潜移默化中,在在影响了表哥昆仲充满力争上游,刻苦自励劲度和耐力了。

  春梅医师寒门出身,脚踏实地,居于平凡而安于平凡,凡事但求诸己,行医是他的天命,也是他的信仰,在他近百年的医道生涯,看人间事感受得太深太透彻,因此他低调而不出狂言,问世间情他尝得太浓太涩,因此他冷静而不形于色。生命历程的点滴冷暖悲喜,积淀了他宽怀坚毅的人格特质,进而把有限的生命作无限的奉献。

  二○一七年秋,春梅医师获颁资深医师贡献奖,乡中热心人士彭钰明、刘明猷建议为国之宝的谢老医师举办沐恩晚会,由地方热心人士黄日华、林瑞英及春梅医师的姪儿谢其俊医师资助,以四炆四炒客家菜宴请医界名流宾客,请来客家名吟唱诗人陈永淘,偕同张秀美、古慧慧、黄文宇等音乐家热情赞助演出,充分表达了乡亲对医界长者尊荣敬沐之意诚。热情过后,感动之余,多人建议敦请同是出身公馆的文史作家何来美,为春梅医师写回忆录,记录其精彩人生,让后人效尤。

  来美兄是资深媒体人,立论公正,文笔流畅,德行一流,他视觉敏锐,思虑清晰,对人、事、物的洞察透彻明确,对于事物把握重点,直捣核心,而不偏离;经数十次访谈,不但呈现事实,挖掘真相,更旁征博引,许多几乎淡忘消失的过往,在他精准拿捏下,又栩栩如生呈现,彷彿时光倒流,丰富了回忆录的可看性。而谢医师的记忆力也特强,像本活字典,在来美兄老到採访经验配合下,两人可说一拍即合,不响也难,致这本回忆录,非但是春梅医师个人医道行谊的记录,更是百年来乡亲乡情人情事理的史诗,既珍且贵。

  秋台学浅才疏,来美兄以春梅医师是我表哥为借口,要我写序,逼我沉沦,情非得已,只好以牛作马了。借此,我要道出我真心的感动,这本回忆录揭开了石围墻、公馆客族开发血泪史诗,也展现了客家人存在的温情与毅力。

  家乡人可知家乡事?要知家乡事,就看这本回忆录。这本回忆录来自偶然,却也意味必然,一百多年前公馆尖山刘氏双举人(刘献廷、刘祯父子)祠堂已预言这必然。「读史仰前徽,正字校书数百载,往古来今追世德,非夸世德;就时谈近事,乡场会院两三代,登先步后振其裘,克绍箕裘。」拜读这本回忆录,赏析双举人祠堂栋对,警觉是预言?是启示?是激励﹗对谢家、对作者、对家乡人,平心暗想,世间事真奇妙。

作者序

  谢春梅医师近百高龄仍下乡行医、验尸,地方人士感佩,发起「春梅医师行医七十三年沐恩音乐会」,二○一七年十一月十八日晚在福基国小热闹举行,我应邀参加,场面热闹温馨。

  感动之余,我在脸书贴文「向九十六岁高龄老医师谢春梅先生致敬」,多位网友建议我,身为公馆人,何不帮老医师写回忆录?音乐会发起人张秋台、彭钰明、刘明猷也劝进,我拜访谢老医师后,他亦有所期待。

  二○○八年谢春梅获得医疗贡献奖后,媒体与文史作家採访不断,但内容都侷限于偏乡行医与下乡验尸;我决定拉开格局,希望从乡土史、医疗史的角度,为这位偏乡老医师丰富多采的人生阅历及世事沧桑,留下最忠实的记录。

  我剑及履及,十一月二十七日展开採访,上午九点到福基诊所,发现还有几位病人等他看诊,且九点半又要下乡验尸。「天啊﹗老医师怎那么辛苦?」他说中午比较有空,我问「您不午睡吗?」他说没有关系,他是7–11,随时待命,全年无休。

  我遵照他的建议,隔天中午终于採访到他,他坐在餐厅籐椅,边看电视股盘,边打盹。谢春梅话匣子一开,人文轶事娓娓道来,头脑清晰,史料无误,我打从心里折服。

  从那天起到二○一八年初,我几乎每天中午都到诊所访问他,寒流一波波,他开电暖器取暖,常累得睡着了,护士赖明珠要叫醒他,我说不要吵他,让老人家多睡一会。当他醒来时,往往又有病人要看,或要下乡验尸;他跟我说抱歉,我说没关系,看病、相验优先。

  前后採访了两个多月,有时难得聊上一个多小时,有时只有十来分钟,有时我刚到,他又要下乡,根本没採访。

  有天寒流来袭,他单验尸就跑了五、六趟,全县奔波,从早忙到晚,且诊所还有病人要看;我望着他瘦小、佝偻的背影,看了非常不忍,步上前轻拍他的肩膀:「春梅伯,您真的太辛苦了﹗」他说:「给人帮忙,就算做功德。」

  谢春梅两年前施打骨泥,加上齿痛吃不下,体重暴瘦到只剩四十一公斤,家人为他健康着想,都劝他不要做了,但行医一生无休的他,「工作就是生命力」,跟他三十余载的赖明珠也说「先生一坐下来,唉唉痛痛,但下乡精神就来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近廿余年来谢春梅连遭女婿、子女、内外孙丧生之痛,以及儿子事业的失败;在採访过程中,我一直不忍碰触他最伤痛的这块,但又不能不问,而他外表坚强,其实内心脆弱。长女谢玉枝去世已逾二十年,去年底他到新店参加外孙婚宴,想到去世的女儿无法分享爱子成家的喜悦,竟不禁泪流满面。

  「顺亲心忠臣孝子,让弟姪至德仁人」,谢春梅也身体力行,姪儿谢其文、谢其俊念医学院时,他长期赞助学费,兄弟对伯父亦充满感恩,但他从不提此事,并以姪儿为荣,且一再赞许弟媳潘莲招家族基因好,教子有方。兄弟俩接受访问后,也连袂去探望伯父,而谢春梅常挂在嘴边的是「子是姪,姪也是子」,不分彼此。

  日治时期为解决偏乡医师不足,设立「师徒制」医师养成办法,透过乙种医师考试及格,取得偏乡医师开业执照;而谢春梅的医师开业执照,是台湾末代总督安藤利吉于治台最后一天所核发,他也在偏乡行医至今,见证了日治时期至今偏乡医疗的发展。

  尤其是光复初期的偏乡,多种传染病死灰复燃,如天花、白喉、狂犬病…都曾流行,他在偏乡行医,有如偏乡保护神,跋山涉水,视病犹亲,救了不少人。

  他早年跟随舅舅吴远裕学法医,近廿年来多数医师不愿从事行政相验,但他却视看往生者最后尊容,如做功德;这使我想到感人的日本剧情片《送行者:礼仪师的乐章》,他对死者的尊重,就跟日本这位用心的遗体化妆师一样,都是人道送行者。

  先父曾是谢春梅的病人,五年前往生,并未请他相验,也未发讣文给他,但他得知仍来上香,拉开布幔,瞻仰遗容说「很慈祥」,后还包了奠仪,让身为孝子的我深受感动。

  谢春梅生于石围墻,石围墻又名南粤庄或石城,一八一七年吴琳芳召集六庄人募股开庄,到去年刚好两百年。谢春梅从佃农之子到执业医师,曾受到多位乡贤的提携;而石围墻多彩的人文历史,多次的天灾地变,浪漫的爱情故事,以及庄民冒险犯难的拓垦精神,他也如数家珍,致他的回忆录,亦有如是本石围墻的村史。

  的确,石围墻开庄两百年来,人文荟萃,一九四六年乡贤陈汉初撰《石围墻越蹟通鑑》,是石围墻最早的村史;之后张毅将石围墻拓垦与开採石油的故事写成小说《源》,并先后拍成电影、电视剧集,获得广大回响。

  谢春梅见证了石围墻,甚至公馆乡,百年来社会环境的变迁,他不仅是人人信赖的乡医,也是位人道送行者,将回忆录取名《乡医乡依》,即肯定乡民对他的敬重与依赖。

  採写过程中,立委徐志荣的生母沈凤招女士、陈日陞次子陈少君,分提供了石围墻徐家、陈家两大望族老照片;名水彩画家张秋台、苗栗地方院庭长宋国镇为拙作写序,增添本书内容,亦表谢意。

  我于民国六十七年(一九七八年)考进联合报,派回家乡担任记者,今年刚满四十年,虽于六年前提早退休,但仍採写不断;能获谢老医师的信赖,记录他多彩不凡的一生,是我的光荣,除祝福他身体康健,百岁高龄时仍继续行医,成为人瑞医师外;也希望《乡医乡依》的付梓,能为乡土历史的传承,略尽棉薄。

图书试读

日治大正十一年(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六日(农历九月八日),谢春梅生于新竹州苗栗郡公馆庄石围墻,父亲谢长煌、母亲谢吴新妹,是家中长子。谢长煌耕佃徐定标家田地,谢春梅从小就帮忙农事,后汶公路正在开辟,度过清贫的童年。
 
谢春梅出生那年,距清嘉庆二十二年(一八一七年)吴琳芳(一七八六年─一八五一年)被六庄(苗栗)人共推为总理,募股八十一份,开垦石围墻庄,已过了一百零五年。距清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日人据台,殖民统治台湾亦已迈入第二十七年。
 
台中雾峰的林献堂与毕业于台湾总督府医学校的蒋渭水…等台湾仕绅,不满日人差别统治,为争台湾人权,在一九二一年也成立台湾文化协会,开始台湾文化启蒙运动。
 
祖籍广东蕉岭
 
谢春梅祖籍广东省蕉岭(旧名镇平)县,来台祖是十四世,先到苗栗西山落脚,到十八世曾祖父谢进安时,才搬到苗栗郡公馆庄石围墻。曾祖父谢进安娶曾祖母钟和妹为妻,生有谢阿木、谢水妹两子。
 
「谢水妹(一八七五年─一九二○年)是我的祖父,曾祖父从苗栗西山黄屋抱来童养媳黄乙妹(一八七五年─一九三三年),明治二十五年(一八九二年)与祖父结婚,生有二男三女,长男谢长生是我伯父,次男谢长煌(一九○一年─一九六九年)是我父亲。」
 
祖母、母亲都是童养媳
 
传到谢春梅是二十一世,他这房传嗣比较慢,如医师谢明光、已故头屋乡长谢英杰,年纪都比他还小,他都要称他们叔叔。祖父在他出生前两年去世,母亲谢吴新妹(一九○三年─一九八八年)跟祖母一样,都是从小抱到谢屋的童养媳,是铜锣樟树林吴阿钦、吴徐双妹夫妇的次女。
 
谢春梅说,以前农村社会生活清苦,抱童养媳非常盛行,往往自己有女儿却送给人,又再抱别家的女儿来养,只为了「三十暗晡送坐堆,做大人」,可以省笔聘金,也可增加人力帮手。水彩画家张秋台的母亲吴六妹,是谢春梅母亲的亲妹妹,都是童养媳,是吴远球的父亲吴元义作媒,吴远球与他母亲是堂姐弟关系。
 
未按字辈又女性化
 
「子孙字辈从父亲开始是『长发其祥』,但我与小我十四天出生的堂弟谢冬岳及二弟谢春兰(一九二八年─二○一八年),名字都没有按字辈取,只有三弟谢发达按字辈取名,但出生才两个月不幸死于大地震。」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