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医乡依:谢春梅回忆录

乡医乡依:谢春梅回忆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乡医
  • 乡村医疗
  • 回忆录
  • 谢春梅
  • 医学
  • 基层医疗
  • 人物传记
  • 健康
  • 中国乡村
  • 医疗卫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谢春梅生于公馆石围墻,两百年前吴琳芳率客家人开垦建庄,已故乡贤陈汉初曾撰《石围墻越蹟通鑑》,作家张毅亦写成小说《源》,并先后拍成电影及电视。而《乡医乡依:谢春梅回忆录》这本由谢春梅口述的回忆录,可说是延续前两本着作后的石围墻村史。

  谢春梅医师生于日据中叶,现年97岁。公学校毕业后,经贵人介绍向多位名医学医,1944年通过医师试验合格,末代台湾总督安藤利吉于治台最后一天,发给他「医师免许证」,尔后在苗栗县公馆乡开设福基诊所行医,守护乡民「生老病死」至今,是苗栗偏乡的「史怀哲」。

  他经历石围墻大地震,考取航空少年兵,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在台北受训躲过空袭劫难。谢春梅珍惜生命,在台湾光复初期医疗资源贫乏的年代,救过许多白喉、天花、肺结核等病患,也碰过狂犬病病例。他视病犹亲,成为苗栗偏乡老人病患「身心灵」的依赖。

  行医七十四载,早期交通不便,他跋山涉水,坐流笼、涉急滩,走遍公馆、铜锣、大湖、泰安、狮潭等偏乡山涧聚落,救人无数,医德口碑早在乡间流传。

  近廿年来,许多年轻医师不愿下乡验尸,他为帮丧家与殡葬业者处理后事,却不畏寒暑,全县奔波,看尽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是全台年纪最大的验尸官,更是位人道送行者。

 
《阡陌浮生:二十世纪乡村变迁实录》 一、序章:时代的脉动与个体的沉浮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个体观察相结合,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叶至新世纪初,中国特定区域乡村社会所经历的剧烈变迁。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人物的生命轨迹,而是旨在描摹一个时代的群像,捕捉那些在社会转型洪流中努力挣扎、坚守与前行的普通人的命运图景。 我们选取了三个典型的村落作为观察样本,它们分别代表了传统农耕社会的稳固性、集体化浪潮下的激情与迷惘,以及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冲击下的重构与重塑。全书的叙事线索是“变迁中的秩序重建”,探讨在传统伦理崩塌、国家治理体系深入乡村腹地、以及现代化浪潮席卷而来时,乡村社会如何自我调适、如何维持其基本的社会功能。 二、上篇:泥土的记忆与传统的重量(约1950s—1970s) 这一部分着重于描绘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社会在“人民公社”制度下发生的深刻变革。我们深入挖掘了传统宗族势力的瓦解、土地所有权的转移,以及农民生活方式的集体化过程。 人与土地的关系重塑: 详细记录了土地改革的实际执行情况,对比了改革前后的生产关系。重点描述了“大集体”时期,劳动力的组织方式、分配制度的运行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效率低下与人际张力。 精神世界的更新: 探讨了政治话语如何自上而下渗透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从政治学习到文化宣传,传统信仰(如鬼神崇拜、孝道伦理)如何被新的意识形态所取代或压制。我们通过对民间故事、地方戏曲变迁的考察,展现了乡村文化形态的演变。 家庭结构的变化: 记录了“男耕女织”的传统分工如何被打破,女性大量参与到集体劳动中。分析了大家庭向核心家庭的过渡,以及由此带来的家庭内部权力结构的微妙变化。 基层组织的韧性: 剖析了乡村的基层干部群体,他们是新旧秩序之间的缓冲带。他们如何平衡上级的指令与乡土的实际需求,如何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维持社会的最低限度运转。 三、中篇:裂变与张力——改革的初始冲击(约1980s—1990s)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村社会的核心——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松动。这一部分聚焦于“松动”带来的机遇与混乱。 生产自主权的回归与分化: 详细分析了分田到户后,不同禀赋和资源的家庭如何迅速拉开差距。描绘了第一批“万元户”的崛起,以及由此引发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和嫉妒心理。 人流的涌动与“空心化”的萌芽: 这是乡村人口结构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开始向城市流动,留守的老人和儿童构成了新的社会问题。我们通过口述史料,重现了“闯海人”、“进城务工者”的艰辛历程,以及他们与故土之间若即若离的情感联结。 乡土治理的真空地带: 集体经济瓦解后,乡村的公共事务管理出现了权力真空。村民如何依靠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如宗亲、邻里互助)来解决纠纷、维护秩序?这一阶段的“自治”充满了经验主义和权宜之计的色彩。 物质生活的飞跃与精神的失落: 记录了电视机、自行车等新奇事物进入乡村的情景,物质的极大丰富带来的兴奋感。但同时也探讨了在集体记忆消散后,乡村社群纽带的减弱,以及由此产生的孤独感和对未来方向的迷茫。 四、下篇:重构与远眺——市场经济下的乡村重塑(约2000s至今) 进入新世纪,乡村面临着被城市“吸附”或被市场“边缘化”的抉择。本篇探讨了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国家政策的强力介入,以及乡村身份的再定义。 基础设施的“城市化”: 详细记录了公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如何改变乡村的物理面貌和信息流通速度。分析了这种外部环境的改善对农民的消费习惯和认知世界的影响。 土地的再次流转与产业的引入: 探讨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市场化进程,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合作社、农业企业)的进入对传统小农生产模式的冲击。 文化的寻根与旅游的介入: 随着城市对“原生态”的追捧,一些乡村开始尝试将自己的历史和风貌转化为旅游资源。我们审视了这种“文化商品化”现象,它是否真正振兴了乡村,还是只带来了短暂的喧嚣。 代际差异的鸿沟: 深入对比了留守一代(父辈)与返乡或在城市定居的第二代(子辈)在价值观、职业选择和对“家乡”理解上的巨大差异。分析了年轻一代如何看待乡村的未来——是“回归田园”还是“彻底告别”。 五、结语:散落的星辰与未竟的追问 全书最终回归到对“乡土中国”这一概念的追问。我们并未提供标准化的答案,而是通过对历史细节的还原,呈现出乡村社会的复杂性、适应性与脆弱性。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深刻的文化地理学观察视角,让读者理解,在宏伟的国家叙事之下,亿万普通人的生活选择和命运起伏,才是构成我们这个时代最真实的纹理。它是一部献给所有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乡村剧变的人们的历史侧影。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何来美


  1954年生,苗栗公馆人,文化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1978年考进《联合报》,曾任苗栗县、台北县特派员,地方新闻中心组长、副主任、晚报主任,并兼任联合大学讲师。2011年退休后,曾任《旺报》、泰国《世界日报》特约撰述。

  着有《刘黄演义》上下集、《苗栗县志自治志》、《风霜岁月人情》、《牛仔界的成吉思汗》、《台湾客家政治风云录》。主编出版《乡贤谈历史》、《客家身影》,现从事文史研究、写作。
 

图书目录

序一 医道人生
序二 视病犹亲的乡医
作者序

一、清贫的童年
二、辛亥年后龙溪改道
三、石围墻大地震
四、「国歌」少年詹德坤
五、公学校的生活
六、难忘陈见妹的恩情
七、险当神风特攻队
八、远赴嘉义求学
九、学医路上的贵人
十、石围墻两大望族
十一、陈汉秋未竟的台日情缘
十二、徐瑞轩情诗打动陈香菊
十三、陈日陞追求张玉彩
十四、日治时期的地方医疗
十五、二次大战 医师罹难
十六、吴远裕的医政传奇
十七、动盪不安的十年
十八、战后传染病死灰复燃
十九、最难忘的新年
二十、女尼产子 令人怜悯
廿一、跋山涉水  视病犹亲
廿二、参与地方政治
廿三、当了半年军医
廿四、当了三十一年家长会长
廿五、抢救农药中毒自杀与蛇咬
廿六、葛乐礼台风与大水材
廿七、天生玩家  热心体育
廿八、支持江聪仁参选县长
廿九、与刘开英情同手足
三十、谢其忠的台日恋情
卅一、弟弟是最得力的帮手
卅二、子姪学医有成
卅三、学医终生不辍
卅四、坚强面对人世沧桑
卅五、赖明珠跟随行医三十余载
卅六、石围墻开庄两百年
卅七、人道送行者
卅八、感恩与自省
卅九、谢春梅大事记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医道人生

张秋台


  家乡人可知家乡事?顷接来美兄撰写春梅医师回忆录初稿,翻开目录,每一章节,分别呈现了过往石围墻人情事故的历历影像,内心激动,恍如时光倒流,心神陷入石围墻旧日时光幻影中。

  石围墻是我表哥春梅医师哌哌落地的胞衣迹,也是向来养我育我的母土家乡。表哥和我都是佃农出身,姨妈与母亲都是出生两岁时,因外公吸食鸦片,卖尽田产,难以存活,先后被卖到石围墻谢、张两穷苦农家当童养媳。

  新妹阿姨与家母六妹,熬过苦涩年岁,转做大人,先后成为人母,在早年苦困社会,谋生不易,求职困难,穷苦人家,无田可耕,即使求做零工,也得看人情面色,现实环境如此,也莫可奈何。

  新妹姨深知儿子垦田耕种无望,坐困不是办法,唯有读书学艺,才有出路改变命运,因此省吃俭用,督导表哥读毕公馆公学校后,得缘出外习医学艺。在历经诸多困顿变异和忍耐坚持下,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终于取得了医师行医执照,旋即选择公馆上六庄居中地—福基,开业悬壶济世。

  当年医疗设施不足,需医孔急,春梅医师原以为行医范围就限公馆南六庄,哪知他的医术与热忱,很快就医名远播,患者扩及铜锣、大湖、狮潭、泰安等地。遇老弱残疾行动不便患者,纵使地处偏远山区,春梅医师也不辞劳苦,跋山涉水,应急外诊,致他行医是在院看病与外出看诊并行,也得到病患的敬重与感谢。他内外看诊,费心费时费力,患者病情多样,全靠他的用心智慧,以及不断的学习进修,累积了他丰富的经验和诊断拿捏准度。

  一路走来,外诊行走,增强了春梅医师的体能健康,而不分男女老幼的百样疑难杂症,也丰富了他的听看触压和察言观色的整体诊断能力,因此到今天他不愧是全台行路最长,经验最丰富的医界长者。

  表哥长我十六岁,外出习医时我还未出生,表哥取得行医执照开业看诊时,我已是稍知人我的少年了。他事亲至孝,虽然租屋行医,却先在石围墻北栅门外,父母租耕的公有地上,起造了一座瓦屋供父母安住。课余闲暇,我常跟母亲到阿姨家,她们姐妹情深,相聚闲谈家居事物人情,我都在旁,这景像依然清晰,记忆深刻。

  犹记当年新居落成,在厅厦门口,谢家宝树堂号两侧,红漆点底,黑漆书写︰「宝烛夜光堪诵读,树林春暖可耕田」,字体圆润端正。数年后,长房姨丈被上吴屋的表哥同学明顺怂恿设计,而做五十一岁寿庆,记得当时贺客满庭,五十桌坐满。来客都是长者 ,现已复不记忆,但门联两侧新贴一幅红纸黑字对联︰「八月凉秋,宴起北门通北海;五旬衍庆,寿延南极颂南山。」八月凉秋、五旬衍庆、北门北海、南极南山,我不知甚解,只知好念好记,就当歌诵唱,而今竟然还能背诵。

  过几年表哥堂弟谢冬岳也将庄内老屋改建青堂瓦舍,厅中一幅对联︰「冬木育成林坚霜耐雪;岳岭生瑞色苦尽甘来」。短短十八字,把冬岳哥穷苦出身到出头天的历程,用词含义,平白又却富寓意。

  而他同学明顺村长的伙房门前雕刻门对︰「看阶前草绿苔青一门生意,听墻外蝉琴蛙鼓四境昇平」。以及表哥同业好友,家住公馆老市场内的叶锦福均安堂号︰「均然可达生白头苍耳千年健,安心能活命益母使君百子仁」。这些他居家周遭出现的妙联佳句,必定是他知交好友的手笔,也可一窥表哥的交游对象品味,并不限于病友患者亲邻了。

  回味文人雅士情趣,倒也不能忘却姨妈、母亲经常出口成章,生涯体验的俗语警句,这些句子到今天还能耳熟能详地铭记在心。如︰「早起三朝当一工」、「茅寮出相公」、「万丈高楼从底起」、「敢去就一担樵,毋敢去就屋家愁」、「打田打地,打毋忒手艺」、「看人面毋当(不如)看泥面,求人膝头毋当求自家肩头」等,都是刻苦自励的言词,出自劬劳备尝的母、姨口中,我想潜移默化中,在在影响了表哥昆仲充满力争上游,刻苦自励劲度和耐力了。

  春梅医师寒门出身,脚踏实地,居于平凡而安于平凡,凡事但求诸己,行医是他的天命,也是他的信仰,在他近百年的医道生涯,看人间事感受得太深太透彻,因此他低调而不出狂言,问世间情他尝得太浓太涩,因此他冷静而不形于色。生命历程的点滴冷暖悲喜,积淀了他宽怀坚毅的人格特质,进而把有限的生命作无限的奉献。

  二○一七年秋,春梅医师获颁资深医师贡献奖,乡中热心人士彭钰明、刘明猷建议为国之宝的谢老医师举办沐恩晚会,由地方热心人士黄日华、林瑞英及春梅医师的姪儿谢其俊医师资助,以四炆四炒客家菜宴请医界名流宾客,请来客家名吟唱诗人陈永淘,偕同张秀美、古慧慧、黄文宇等音乐家热情赞助演出,充分表达了乡亲对医界长者尊荣敬沐之意诚。热情过后,感动之余,多人建议敦请同是出身公馆的文史作家何来美,为春梅医师写回忆录,记录其精彩人生,让后人效尤。

  来美兄是资深媒体人,立论公正,文笔流畅,德行一流,他视觉敏锐,思虑清晰,对人、事、物的洞察透彻明确,对于事物把握重点,直捣核心,而不偏离;经数十次访谈,不但呈现事实,挖掘真相,更旁征博引,许多几乎淡忘消失的过往,在他精准拿捏下,又栩栩如生呈现,彷彿时光倒流,丰富了回忆录的可看性。而谢医师的记忆力也特强,像本活字典,在来美兄老到採访经验配合下,两人可说一拍即合,不响也难,致这本回忆录,非但是春梅医师个人医道行谊的记录,更是百年来乡亲乡情人情事理的史诗,既珍且贵。

  秋台学浅才疏,来美兄以春梅医师是我表哥为借口,要我写序,逼我沉沦,情非得已,只好以牛作马了。借此,我要道出我真心的感动,这本回忆录揭开了石围墻、公馆客族开发血泪史诗,也展现了客家人存在的温情与毅力。

  家乡人可知家乡事?要知家乡事,就看这本回忆录。这本回忆录来自偶然,却也意味必然,一百多年前公馆尖山刘氏双举人(刘献廷、刘祯父子)祠堂已预言这必然。「读史仰前徽,正字校书数百载,往古来今追世德,非夸世德;就时谈近事,乡场会院两三代,登先步后振其裘,克绍箕裘。」拜读这本回忆录,赏析双举人祠堂栋对,警觉是预言?是启示?是激励﹗对谢家、对作者、对家乡人,平心暗想,世间事真奇妙。

作者序

  谢春梅医师近百高龄仍下乡行医、验尸,地方人士感佩,发起「春梅医师行医七十三年沐恩音乐会」,二○一七年十一月十八日晚在福基国小热闹举行,我应邀参加,场面热闹温馨。

  感动之余,我在脸书贴文「向九十六岁高龄老医师谢春梅先生致敬」,多位网友建议我,身为公馆人,何不帮老医师写回忆录?音乐会发起人张秋台、彭钰明、刘明猷也劝进,我拜访谢老医师后,他亦有所期待。

  二○○八年谢春梅获得医疗贡献奖后,媒体与文史作家採访不断,但内容都侷限于偏乡行医与下乡验尸;我决定拉开格局,希望从乡土史、医疗史的角度,为这位偏乡老医师丰富多采的人生阅历及世事沧桑,留下最忠实的记录。

  我剑及履及,十一月二十七日展开採访,上午九点到福基诊所,发现还有几位病人等他看诊,且九点半又要下乡验尸。「天啊﹗老医师怎那么辛苦?」他说中午比较有空,我问「您不午睡吗?」他说没有关系,他是7–11,随时待命,全年无休。

  我遵照他的建议,隔天中午终于採访到他,他坐在餐厅籐椅,边看电视股盘,边打盹。谢春梅话匣子一开,人文轶事娓娓道来,头脑清晰,史料无误,我打从心里折服。

  从那天起到二○一八年初,我几乎每天中午都到诊所访问他,寒流一波波,他开电暖器取暖,常累得睡着了,护士赖明珠要叫醒他,我说不要吵他,让老人家多睡一会。当他醒来时,往往又有病人要看,或要下乡验尸;他跟我说抱歉,我说没关系,看病、相验优先。

  前后採访了两个多月,有时难得聊上一个多小时,有时只有十来分钟,有时我刚到,他又要下乡,根本没採访。

  有天寒流来袭,他单验尸就跑了五、六趟,全县奔波,从早忙到晚,且诊所还有病人要看;我望着他瘦小、佝偻的背影,看了非常不忍,步上前轻拍他的肩膀:「春梅伯,您真的太辛苦了﹗」他说:「给人帮忙,就算做功德。」

  谢春梅两年前施打骨泥,加上齿痛吃不下,体重暴瘦到只剩四十一公斤,家人为他健康着想,都劝他不要做了,但行医一生无休的他,「工作就是生命力」,跟他三十余载的赖明珠也说「先生一坐下来,唉唉痛痛,但下乡精神就来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近廿余年来谢春梅连遭女婿、子女、内外孙丧生之痛,以及儿子事业的失败;在採访过程中,我一直不忍碰触他最伤痛的这块,但又不能不问,而他外表坚强,其实内心脆弱。长女谢玉枝去世已逾二十年,去年底他到新店参加外孙婚宴,想到去世的女儿无法分享爱子成家的喜悦,竟不禁泪流满面。

  「顺亲心忠臣孝子,让弟姪至德仁人」,谢春梅也身体力行,姪儿谢其文、谢其俊念医学院时,他长期赞助学费,兄弟对伯父亦充满感恩,但他从不提此事,并以姪儿为荣,且一再赞许弟媳潘莲招家族基因好,教子有方。兄弟俩接受访问后,也连袂去探望伯父,而谢春梅常挂在嘴边的是「子是姪,姪也是子」,不分彼此。

  日治时期为解决偏乡医师不足,设立「师徒制」医师养成办法,透过乙种医师考试及格,取得偏乡医师开业执照;而谢春梅的医师开业执照,是台湾末代总督安藤利吉于治台最后一天所核发,他也在偏乡行医至今,见证了日治时期至今偏乡医疗的发展。

  尤其是光复初期的偏乡,多种传染病死灰复燃,如天花、白喉、狂犬病…都曾流行,他在偏乡行医,有如偏乡保护神,跋山涉水,视病犹亲,救了不少人。

  他早年跟随舅舅吴远裕学法医,近廿年来多数医师不愿从事行政相验,但他却视看往生者最后尊容,如做功德;这使我想到感人的日本剧情片《送行者:礼仪师的乐章》,他对死者的尊重,就跟日本这位用心的遗体化妆师一样,都是人道送行者。

  先父曾是谢春梅的病人,五年前往生,并未请他相验,也未发讣文给他,但他得知仍来上香,拉开布幔,瞻仰遗容说「很慈祥」,后还包了奠仪,让身为孝子的我深受感动。

  谢春梅生于石围墻,石围墻又名南粤庄或石城,一八一七年吴琳芳召集六庄人募股开庄,到去年刚好两百年。谢春梅从佃农之子到执业医师,曾受到多位乡贤的提携;而石围墻多彩的人文历史,多次的天灾地变,浪漫的爱情故事,以及庄民冒险犯难的拓垦精神,他也如数家珍,致他的回忆录,亦有如是本石围墻的村史。

  的确,石围墻开庄两百年来,人文荟萃,一九四六年乡贤陈汉初撰《石围墻越蹟通鑑》,是石围墻最早的村史;之后张毅将石围墻拓垦与开採石油的故事写成小说《源》,并先后拍成电影、电视剧集,获得广大回响。

  谢春梅见证了石围墻,甚至公馆乡,百年来社会环境的变迁,他不仅是人人信赖的乡医,也是位人道送行者,将回忆录取名《乡医乡依》,即肯定乡民对他的敬重与依赖。

  採写过程中,立委徐志荣的生母沈凤招女士、陈日陞次子陈少君,分提供了石围墻徐家、陈家两大望族老照片;名水彩画家张秋台、苗栗地方院庭长宋国镇为拙作写序,增添本书内容,亦表谢意。

  我于民国六十七年(一九七八年)考进联合报,派回家乡担任记者,今年刚满四十年,虽于六年前提早退休,但仍採写不断;能获谢老医师的信赖,记录他多彩不凡的一生,是我的光荣,除祝福他身体康健,百岁高龄时仍继续行医,成为人瑞医师外;也希望《乡医乡依》的付梓,能为乡土历史的传承,略尽棉薄。

图书试读

日治大正十一年(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六日(农历九月八日),谢春梅生于新竹州苗栗郡公馆庄石围墻,父亲谢长煌、母亲谢吴新妹,是家中长子。谢长煌耕佃徐定标家田地,谢春梅从小就帮忙农事,后汶公路正在开辟,度过清贫的童年。
 
谢春梅出生那年,距清嘉庆二十二年(一八一七年)吴琳芳(一七八六年─一八五一年)被六庄(苗栗)人共推为总理,募股八十一份,开垦石围墻庄,已过了一百零五年。距清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日人据台,殖民统治台湾亦已迈入第二十七年。
 
台中雾峰的林献堂与毕业于台湾总督府医学校的蒋渭水…等台湾仕绅,不满日人差别统治,为争台湾人权,在一九二一年也成立台湾文化协会,开始台湾文化启蒙运动。
 
祖籍广东蕉岭
 
谢春梅祖籍广东省蕉岭(旧名镇平)县,来台祖是十四世,先到苗栗西山落脚,到十八世曾祖父谢进安时,才搬到苗栗郡公馆庄石围墻。曾祖父谢进安娶曾祖母钟和妹为妻,生有谢阿木、谢水妹两子。
 
「谢水妹(一八七五年─一九二○年)是我的祖父,曾祖父从苗栗西山黄屋抱来童养媳黄乙妹(一八七五年─一九三三年),明治二十五年(一八九二年)与祖父结婚,生有二男三女,长男谢长生是我伯父,次男谢长煌(一九○一年─一九六九年)是我父亲。」
 
祖母、母亲都是童养媳
 
传到谢春梅是二十一世,他这房传嗣比较慢,如医师谢明光、已故头屋乡长谢英杰,年纪都比他还小,他都要称他们叔叔。祖父在他出生前两年去世,母亲谢吴新妹(一九○三年─一九八八年)跟祖母一样,都是从小抱到谢屋的童养媳,是铜锣樟树林吴阿钦、吴徐双妹夫妇的次女。
 
谢春梅说,以前农村社会生活清苦,抱童养媳非常盛行,往往自己有女儿却送给人,又再抱别家的女儿来养,只为了「三十暗晡送坐堆,做大人」,可以省笔聘金,也可增加人力帮手。水彩画家张秋台的母亲吴六妹,是谢春梅母亲的亲妹妹,都是童养媳,是吴远球的父亲吴元义作媒,吴远球与他母亲是堂姐弟关系。
 
未按字辈又女性化
 
「子孙字辈从父亲开始是『长发其祥』,但我与小我十四天出生的堂弟谢冬岳及二弟谢春兰(一九二八年─二○一八年),名字都没有按字辈取,只有三弟谢发达按字辈取名,但出生才两个月不幸死于大地震。」

用户评价

评分

《乡医乡依:谢春梅回忆录》的书名,犹如一阵清风拂过,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生命的气息。我被这个名字深深地吸引,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的标签,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纽带的象征。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而“乡医乡依”,却让人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温暖和依靠。我非常期待在这本回忆录中,能够跟随谢春梅医生的脚步,深入到乡村生活的肌理之中。我想了解,在那个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她是如何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无私奉献,成为乡亲们生命中最可靠的守护者。她的工作,一定充满了挑战,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还有人们对健康的朴素渴望和对医生的信任。我希望能够从书中读到那些感人至深的救治故事,那些在生死边缘的抉择,那些充满人情味的互动。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段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一份关于乡村记忆的宝藏,它将以一种温润而坚定的力量,提醒我们,在每一个角落,都曾有无数像谢春梅医生这样的人,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支撑着一方水土的安宁与健康。

评分

《乡医乡依:谢春梅回忆录》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力量。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职业描述,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联系的象征。“乡医”,代表着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乡依”,则描绘了医者与乡民之间相互依赖、彼此信任的深厚关系。我非常期待在这本回忆录中,能够跟随谢春梅医生的笔触,走进她的人生旅程。我想了解,在那个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年代,她是如何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守护一方水土的健康。我希望能够从中读到那些充满温情的瞬间,那些医者仁心的光辉,以及乡村生活中朴实而真挚的情感。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了解一位医者的故事,更是感受一段历史,一种情怀,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

评分

拿到《乡医乡依:谢春梅回忆录》这本书,我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书名中的“乡医”二字,立刻将我的思绪拉回到遥远的童年记忆,那个时候,村口的老郎中,就是我们心中最权威、最值得信赖的人。而“乡依”二字,更是点睛之笔,它不仅写出了医者对乡亲们的依赖,更写出了乡亲们对医者的依恋,这是一种多么朴实而又深沉的情感连接。我非常好奇,谢春梅医生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故事,才能让“乡医乡依”成为她一生的写照。在这本回忆录里,我期待看到的是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情节,而不是枯燥的医学术语。我想要了解,在那个没有先进设备、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她是如何凭借自己的学识、经验和同情心,去诊断疾病,去救治病人。她是否曾遇到过让她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刻?她又是如何克服的?那些在病痛中挣扎的生命,那些充满期待的眼神,那些逢凶化吉后的喜悦,我渴望在书中找到它们的痕迹。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医生的书,更是一本人情世故的教科书,它将通过谢春梅医生的视角,展现一个时代的乡村生活,展现人与人之间最纯粹、最动人的情感。

评分

《乡医乡依:谢春梅回忆录》这个书名,带着一股淳朴的风,直接吹进了我的心里。它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接地气的语言,诉说着一个医者与一方土地、一群人民之间最真挚的情感。“乡医”,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责任的承诺,一种与病痛搏斗的决心。“乡依”,则将这份职业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它意味着医者不仅是治疗疾病的专业人士,更是乡亲们生命中最值得信赖的依靠。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谢春梅医生是如何在平凡的乡村生活中,用她的医术和善良,赢得了这份“依”。我想象,在那片土地上,一定有无数的故事等待被讲述,有无数的生命曾因她的双手而重获生机,有无数的家庭曾因她的存在而获得安宁。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乡村的真实面貌,感受医者在基层默默奉献的伟大。

评分

《乡医乡依:谢春梅回忆录》的书名,仿佛一把钥匙,悄悄打开了我内心深处对乡村、对医者这两个词汇的想象。它不像那些冰冷的数据和抽象的概念,而是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生命的温度。“乡医”,这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使命;“乡依”,则将这份使命的意义放大,它暗示了医者与乡民之间那种血脉相连、生死相依的深厚情感。“依”这个字,让我联想到在茫茫大海中找到的灯塔,在困难时刻伸出的援手,是信任,是依靠,是希望。我非常期待,在这本回忆录中,能看到谢春梅医生如何用她的医术,安抚病痛,挽救生命,更看到她如何用她的品格,温暖人心,凝聚力量。我设想,这本书里一定充满了那些朴实而感人的故事,那些在乡村医疗体系中,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付出。它将是一段关于责任、关于奉献、关于人情味的历史见证。

评分

《乡医乡依:谢春梅回忆录》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它不是那种浮华的、遥不可及的标题,而是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仿佛能闻到阳光下晾晒的草药味道,听到乡亲们亲切的呼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真实的乡村世界,去感受那里的生活,去理解那里的医疗状况。谢春梅医生,她不仅仅是一个医生,更是那个时代的乡村生活的一个缩影。她的回忆录,我想,一定充满了那些朴实而又动人的故事。我想要知道,她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去学习、去实践、去救治。她面对的,一定是比现在要艰苦得多的环境,但正是这种艰苦,才更能彰显出医者的伟大。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神的回归,它让我想起那些曾经为我们默默奉献的人们,特别是那些在乡村默默坚守的医者。

评分

《乡医乡依:谢春梅回忆录》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乡村生活和传统医者的情怀。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远离那些淳朴的乡土气息,也越来越淡忘了那些默默奉献的乡村医生。谢春梅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坚韧和朴实,而“回忆录”三个字,则意味着她将用自己的视角,为我们揭开一段尘封的岁月,一段关于医者仁心、关于乡村记忆的篇章。我期待在这本书中,不仅仅看到医学上的救治故事,更能看到一个女性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成长与抉择,她如何从一个年轻的医者,成长为村民们心中信赖的“定心丸”。我设想,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她一定经历过无数个不眠之夜,面对过无数个生死攸关的时刻,她所付出的,绝不仅仅是体力上的辛劳,更是精神上的巨大投入。这本书,我想,会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见证,它记录了乡村医疗的变迁,也记录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联结。“乡医乡依”,这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的描述,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关系,一种在物资匮乏但人情味浓厚的年代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基层医务工作者付出的艰辛,也更深刻地体会到,在乡村,一位好医生对于整个家庭、甚至整个村落的重要性。

评分

这本《乡医乡依:谢春梅回忆录》的书名,初见时就带着一股温润的力量,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和草药的清香。“乡医乡依”,这两个字,简简单单,却又饱含深意。它不仅仅指出了主人公谢春梅的职业——一位扎根乡村的医生,更暗示了她与乡亲们之间那种紧密相连、相互依赖的深厚情谊。读这本书,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分享,更是一段关于责任、奉献与人情的故事。我很好奇,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医疗条件有限的年代,一位乡医是如何在物资匮乏和技术局限的双重挑战下,为一方水土的百姓健康保驾护航的。那些在乡村土地上发生的,关于生老病死的故事,那些在谢春梅医生手里,一次次迎来希望的生命,都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脑海中徐徐展开。我想要看到,她在面对疑难杂症时的冷静与智慧,她在安慰焦虑病患时的耐心与温柔,她在拯救生命于危难时的果敢与担当。这本书,我预感,不会是一本冰冷的医学记录,而是一本有温度、有情感、有灵魂的生命叙事,它将带领我走进一个普通中国乡村的医疗历史,感受在那片土地上,医者仁心是如何生根发芽,又如何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乡民。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体会那种“仁心仁术”的力量,去感受那种“乡医乡依”的温情,去认识这位用一生守护着乡村健康的女性。

评分

《乡医乡依:谢春梅回忆录》这本书的标题,着实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不像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也不像那些高深的理论著作,而是直击人心,用最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一个充满温情与力量的画面。 “乡医”二字,代表着一份职业的担当,一份与病痛抗争的勇气;而“乡依”二字,则升华了这份职业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医者对乡亲们的依仗,更是乡亲们对医者最深切的依赖。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谢春梅医生是如何在乡村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医术和仁心,赢得了这份“依”。我设想,那些曾经被她治愈的病患,那些在危难时刻得到她援手的家庭,他们心中对她的感激,一定如潮水般涌动。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关于基层医疗的真实写照,它记录了一个时代,一个地方,一个女性的奋斗史。我希望在书中,能够看到那些朴实的乡亲们,看到他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辛酸与喜悦,而谢春梅医生,就是他们生命中最温暖的光。

评分

《乡医乡依:谢春梅回忆录》这个名字,乍一听,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亲切感和生活气息。它没有那些复杂的学术术语,也没有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容词,而是用最简单、最真诚的语言,道出了一个医者与一方水土、一群乡民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我非常好奇,在谢春梅医生的职业生涯中,究竟发生了多少感人的故事,又是如何让她成为乡亲们“依”的存在。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她作为一个医者的专业和担当,更期待看到她作为一个女性,在那个时代的成长和付出。我想象,她一定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但正是这份“依”,支撑着她一路走来,用自己的医术和仁心,为乡村的健康做出了贡献。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珍贵的记忆,它记录了乡村医疗的变迁,也记录了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情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