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文 薛化元(政治大学文学院院长、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特聘教授、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董事长) 我是台湾彰化人,1959年出生在彰化市基督教医院。虽然在成长阶段,多次随父母搬迁,除了假期之外,大多没有居住在彰化,对彰化战后的政治或是文化发展历史的认识有限。相对地,由于研究教学的关系,对日治时期彰化前辈投入文化运动或是政治运动的事蹟,则有一些认识。
虽然父母皆出身彰化,可是由于成长时正处于白色恐怖时期,因此透过家人对彰化过去历史的了解,往往流于零碎支解。小时候听过彰化民主前辈的故事,主要是石钖勋,因为他长期投入战后彰化县的选举,是彰化民主运动重要的标竿人物,又因我们家族的长辈在日本时代就和他认识,因此他参加选举都透过我叔公寻求我们家族的支持,据家父的回忆,他参选也往往得到我们家族几乎全部的选票的支持,只是在国民党当局的强力打压,加上选务不公,只能饮恨;另外一位则是赖和,由于住家邻近的关系,家母在小时候生病,也曾经经过赖和医生的诊治,家母也会提到有关赖和的一些事蹟。此外,我透过长辈听到彰化的政治人物,主要是家母在彰化女中同学的父亲辈,还有年纪较家母轻,同学的弟妹。这些人大部分都属于国民党籍或是政治立场较接近国民党,包括几位彰化县的老县长,如吕世明、陈钖卿等人。因此在这样的脉络中,要了解彰化民主运动的发展自然显得破碎而不免遗憾。说起来也是因缘际会,石钖勋与赖和和王灯岸曾有相当密切的互动关系。而在地缘上,王灯岸是彰化市市仔尾人士,而我的外公则是在车路口开竹仔店,也算是近邻了。
至于我对王灯岸的粗浅认识,一开始则是因为我指导的博士生苏瑞锵教授的关系。透过他的介绍,有机会认识石钖勋先生的家人,并作了一些访谈整理的工作,因而对彰化的民主运动有多一些的了解。加上我长期关注《自由中国》及雷震的研究,因此对于中部地区参与1950年代反对运动或是中国民主党组党运动的一些前辈事蹟,透过《雷震日记》的记载也有些片段的认识。在这样的脉络中,由于石钖勋的关系,我注意到了王灯岸和他的着作。因此,当王灯岸的女儿王镜玲教授寄来整理的书稿时,真是只有先睹为快可以形容。
王灯岸是彰化早期留日的知识份子, 他在1936年前往日本留学之后(应该先就读高等学校),进入中央大学法学科深造(1939—1942),毕业之后留在日本继续研究,先进入了高等法律研究室,而在通过吏员考试资格之后先到东京市政府服务,再进入东京吏员养成所高级干部班,再进入社会政策学院研究东京市政,之后再进入东亚经济研究所攻读实用经济,这些经验对于王灯岸而言,无疑是他日后投入彰化民主运动重要的学术训练的基础。
而在进入中央大学法学科就读之前,王灯岸就参加吴三连和刘明电所领导的反对「台湾米谷移出管理法案」,也担任东京磺溪会的副总干事,因此和彰化留学前辈以及其他台湾在日本的反对运动者有相当的交往和认识。在日本留学期间,他也趁着暑假返台的机会拜访赖和和王敏川等人,对当时彰化异议份子的思想的主张也有相当程度的认识。此外,在东京留学,还有工作的机会,他有机会认识矢内原忠雄、尾崎行雄、阿部矶雄等日本具有改革思想的学者和思想家。从前述王灯岸在日治时期的人际脉络可以发现,他所交往的日本人或是台湾人,大多抱持批判台湾总督府统治政策立场,如果站在战后国民党的观点来看,这些人的政治路线多少都有点左。而这种带有左派的改革思想,基本上很难见容于国民党当局,就这样的脉络来看,也许有助于了解王灯岸在彰化政治投入的历程中,可以说先天就相对坎坷,加上他投入选举时又是先支持立场接近、反对派色彩强烈的石钖勋,之后自己参选彰化市长时,也将挑战国民党长期把持彰化市政作为重要的诉求,这样的旗帜鲜明,自然更容易受到打压。
透过这些书稿,加深了我原本对王灯岸的认识。也透过王镜玲教授的说明,我对这些书稿编辑的过程有了清楚的了解。王灯岸是战后彰化政治史上反对派重要的代表人物,早期研究台湾民主运动史学者常引用的《磺溪一老人》一书,内容虽然主要是环绕石钖勋,但相当部分也是王灯岸亲身经历或是观察的纪录。这是一本认识自日治到战后台湾政治发展颇具代表性的回忆性的着作,对了解台湾中部地区,特别是彰化反对运动的发展,颇具重要性。但是非常可惜的,由于出版时台湾还处于言论严重受限的时代,因此遭到查禁,流传相对有限,一般的后学者没有机会阅读或是推广。而这次王镜玲教授准备出版她的爸爸王灯岸的着作,除了《磺溪壹老人》之外,还包括未完成的自传《磺溪少年兄》(原名人生流转陆拾年),此外也收入了王镜玲教授自己撰写〈花开民主自由园——父亲王灯岸的身影〉,试图某种程度补充《磺溪少年兄》(原着只写到19岁左右1938年夏天)未完成的部分。王镜玲教授请假,进行这样的着作的整理,推动它们的出版,在整种意义上,也代表着王镜玲教授和她父亲的传承,也表现了她对她父亲的敬仰,更希望将她父亲所认识的彰化政治、文化运动的发展状况,及她父亲所投入的彰化民主运动的记述,呈现给国人,还有研究者作为参考。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能够先睹为快,也填补我过去对于自己故乡彰化民主发展的不足。
王灯岸自己亲身的经历,见证了从日治时期到战后彰化反对运动发展的历程。因此,无论是他的着作或是自传的回忆录性质的文章,对于认识彰化、甚至战后,乃至战前台湾反对运动发展的历史脉络,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而王镜玲教授编辑这些着作也同时纪录了她自己所认识的王灯岸先生,透过子女近身的观察也对于我们对王灯岸的经历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也是相当难能可贵的。而这一套书的出版还加上非常丰富的历史照片和纪录,也更具可读性。
拜读这些前辈着作之后,对于了解台湾整个民主政治发展的脉络可以有进一步深刻的体认,除了研究者之外,也十分适合一般知识人来阅读,而对于想要了解彰化整体发展而言,当然更有阅读的迫切性。基于前述的体认,我十分高兴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2018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