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舊稱「琅嶠」的恆春半島,不僅擁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更是颱灣最多民族遷徒、徵戰、交易頻繁且曆史悠久的土地。而此半島上西岸與東岸北段最重要的人類活動史蹟,首推 「琅嶠‧卑南道」,這條古道其中一段現今被炒作為「阿朗壹古道」後,使得這條颱灣最古老的前後山古道,成瞭現代人戶外健行的風景大道,而忽視瞭古道的意義與價值,實為可惜。這條起於車城,直抵卑南,曾經是荷蘭人採金尋寶,清政府「開山撫番」, 更是斯卡羅族、阿美族、馬卡道族人流亡、遷徒、徵戰、姻親、交易…之路。相較於颱灣地區其他古道,「琅嶠‧卑南道」無論在曆史、族群、人文、生態、産業等麵嚮,其其價值與特色均是珍貴卓然。
本處設立的首要目標為生態保育,但長期經營在地社區的經驗,使我們更珍視友善社區的夥伴關係,協助社區建立更完整的曆史與人文內涵,自然也成瞭重要的工作項目;加上為瞭補足105年度「恆春半島東岸古道人文與曆史解說叢書製作」研討計畫未能納入調查研究的部份,因此持續推動107年度「恆春半島西岸與東岸北段古道變遷與社區人文産業解說叢書製作」計畫,緻力完整呈現恆春半島豐富的古道係統,以及每一個不同族群的曆史與文化,讓更多國人可以全麵地瞭解並認識半島的人文史蹟,吸引更多的人到半島參與社區的人文或生態旅行。
本計劃推動的目的,是讓更多的國人有機會認識恆春半島的古道與族群,因此計畫的主題是透過深入而慎密的田野調查來完成,書寫則轉化為雅俗共賞的形式,以滿足廣大讀者的閱讀需求。
為使調查成果更臻完美,本處邀請長年緻力於族群、曆史與文化…調查與探討的田野工作者劉還月,結閤恆春半島在地夥伴共組田野調查團隊,埋首典籍文獻、足跡遍及山巔海涯,訪遍耆老庶民…。經曆許多的挫摺終於完成任務。這本書不僅是在地的解說書籍,更重要的是在調查過程中,參與的在地夥伴有瞭直接麵對曆史、接觸不同族群的機會,如此不僅可以讓在地的夥伴燃起對地方文史的熱情,更望這些深後的文化感情,能深植傳承到每一代族人的身上。
墾丁國傢公園管理處 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