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球詩社十週年詩選集:自由時代

風球詩社十週年詩選集:自由時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廖亮羽
圖書標籤:
  • 詩歌
  • 詩選
  • 風球詩社
  • 颱灣詩歌
  • 當代詩歌
  • 文學
  • 文化
  • 藝術
  • 紀念
  • 十周年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漫漫十年,自由時代早已展開,一個詩社的熱帶氣鏇訊號,宣告仍然生效。風球詩社十週年詩選集輯錄北、中、南和東部社員,閤共一百二十首作品,涵融不同主題和風格之創造,無有標幟特定的美學典範。 如詩人瘂弦所言:「不管你寫什麼,點的或麵的,局部的或全體的,個人的或民族的,隻要寫得好,都有社會意義。」這也許正是風球詩社的社會意義,推行著麵貌多元的書寫、讀詩會、詩展、文藝營,甚或跨領域藝術結閤的試驗。願風球持續懸掛,那股柔和卻勢猛的力量,尚且鏇轉迴環。與詩素昧平生的人,與孤獨的詩人,我們或終將在風中謀麵。 本書特色 ★風球詩社集閤瞭眾多十六、七歲到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牢牢掌握住詩之純粹力。 ★他/她們是一群把詩當作人與人之間的潤滑劑和感情的黏著劑在生活的愛詩人。 ★這本詩選不過是他/她們偶然興起留下的一本遊俠手冊而已。當這些網路遊俠嚮更熟成的青壯年邁進時,當今詩壇的眾將官們、守城人等,可都要當心瞭! 名人推薦 |詩壇名傢.專序推薦| 白靈(詩人、颱北科技大學及東吳大學兼任副教授) 楊宗翰(淡江大學中文係助理教授) 陳政彥(嘉義大學中文係副教授) 「一本詩社詩選的齣版豈是易事?風球以「自由時代」標稱此選集,說明瞭颱灣是處在言論自由、行動自由的年代,在詩的書寫領域裏是絕對的百無禁忌。」──詩人 白靈 「因為校園詩社無論再怎麼跨校,畢竟多屬情感集閤體,是友誼團、舒適圈兼青春園。而強者在創作上是不必圍爐取暖的──因為他們自己就能生火,自己便在發光。」──教授 楊宗翰 「除瞭能讀到個人詩藝的光彩,也清楚看到颱灣詩壇的未來。風球正默默捏塑未來颱灣現代詩的臉龐,相信此一難得的努力將會給未來颱灣現代詩帶來一副亮麗的模樣。」──教授 陳政彥
風球詩社十週年詩選集:自由時代 序言:風華正茂,詩意遠航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值此風球詩社成立十周年之際,我們滿懷喜悅與感恩,隆重推齣這本《風球詩社十週年詩選集:自由時代》。這不僅是一部詩歌的閤集,更是我們十年風雨兼程、筆耕不輟的足跡縮影,是社團精神與時代脈搏的交融迴響。 風球詩社,自成立之初,便以“風”喻自由,“球”喻廣闊天地,緻力於搭建一個自由、開放、包容的文學交流平颱。十年間,我們見證瞭詩歌藝術的不斷探索與突破,也經曆瞭社會變遷的深刻影響。本社成員們,來自五湖四海,背景各異,但都懷揣著對詩歌的熾熱熱愛與對自由精神的執著追求。我們以文字為帆,航行在時代的浪潮之中,用詩歌記錄生活,描摹心靈,批判現實,展望未來。 本選集精選瞭社團自成立以來,優秀詩友們在不同階段創作的代錶作品。這些詩篇風格多樣,意境深遠,有的直抒胸臆,氣勢磅礴;有的細膩婉轉,意蘊悠長;有的則充滿瞭對當下社會的深刻反思與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它們共同構建瞭一個多元而豐富的詩歌景觀,充分展現瞭風球詩社作為一股充滿活力的文學力量,在“自由時代”語境下的獨特聲音與不凡成就。 第一輯:時代的迴響——直麵與叩問 “自由時代”並非一個靜止的標簽,而是一個充滿張力與挑戰的動態空間。本輯收錄的詩作,集中反映瞭社員們對當下社會現象的敏銳洞察與深刻思考。 (一)個體睏境與精神突圍: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與異化,使得個體在龐大的社會結構中時常感到迷失與疏離。詩人們以其獨到的視角,描摹瞭都市叢林中的孤獨、信息洪流中的焦慮,以及傳統價值與現代觀念的激烈碰撞。 例如,王明遠的組詩《霓虹下的孤島》中,“玻璃幕牆反射著他人的喧囂,我卻聽不見自己的心跳”,精準捕捉瞭現代人的精神睏境。李曉芳的《數字囚籠》則以高超的比喻手法,揭示瞭網絡時代看似連接實則隔絕的悖論。這些詩歌,不滿足於簡單的控訴,更在於探尋個體在重壓之下,如何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如何在物質的重壓下,守護內心的精神疆土,尋求自我身份的確認與重建。 (二)公共議題與曆史沉思: 詩歌從來不甘於隻做個人情感的宣泄,它更應是時代的瞭望塔。本輯中有大量作品,關注瞭環境保護、社會公正、身份認同等宏大議題。 陳浩然的敘事長詩《潮汐的證詞》,以海浪的起伏為喻,迴顧瞭某些曆史事件留下的集體記憶創傷,探討瞭寬恕與銘記的復雜性。張雅雯的《綠色挽歌》,則以充滿生態關懷的意象,對自然的粗暴乾預發齣瞭沉痛的呼籲。這些作品,拒絕流於口號式的錶達,而是通過具體、鮮活的文學形象,將抽象的社會議題轉化為可感可觸的詩意體驗,引發讀者深層次的共鳴與反思。 (三)對“自由”的再定義: 既然主題為“自由時代”,自然少不瞭對“自由”本身的哲學叩問。本輯中的詩歌,超越瞭簡單的政治口號,探討瞭更深層次的自由觀——思想的自由、審美的自由、存在的自由。周傑的《界碑之外》,提齣瞭一個尖銳的問題:“當一切都被命名,我們是否還擁有未被命名的自由?”這顯示齣詩社成員對概念化陷阱的警惕,力求在語言的邊界上,為精神開闢新的疆域。 第二輯:心靈的景觀——內省與探索 風球詩社始終堅信,真正的自由始於對自我的深刻認識。本輯聚焦於個人經驗、情感體驗和內心世界的深度挖掘,展現瞭詩人們在精神探索上的不懈努力。 (一)日常生活的詩學化: 優秀詩歌擅長從平凡之處發現不凡。本社成員善於捕捉生活中的“微光”——清晨的一杯茶、雨後的一條小巷、老舊照片中的一個眼神。他們的筆觸,使這些轉瞬即逝的瞬間獲得瞭永恒的價值。 例如,吳薇的《廚房的哲學》,將烹飪的動作、氣味與記憶、鄉愁緊密關聯,呈現齣一種樸素而深沉的生活智慧。這種對日常的珍視,是對“自由時代”中可能産生的浮躁和功利主義的有力迴擊,強調瞭“在場”的重要性。 (二)情感的幽微與張力: 愛情、失落、成癮、和解,這些人類永恒的主題在當代語境下煥發齣新的光彩。詩人們不迴避情感的復雜性和矛盾性。 趙雨森的《未寄齣的信》係列,以其剋製而深情的筆調,描繪瞭現代情感關係中的“邊界感”與“疏離美學”。他筆下的愛,不是轟轟烈烈的宣言,而是小心翼翼地維護著彼此的獨立空間,這正是當代人對情感關係的一種新的理解和處理方式。 (三)夢境、潛意識與超現實的並置: 為瞭對抗現實的僵硬,許多詩篇引入瞭夢境和象徵主義的手法,以求抵達更深層的真實。 高翔的作品尤為突齣,他的詩歌常齣現荒誕的意象和非綫性的敘事結構,如《鍾擺的另一麵》,鍾錶的時間感被完全打亂,象徵著對綫性時間邏輯的反叛。這種超現實的錶達,既是對個體潛意識的釋放,也是對現實規範的一種溫柔的“破壞”。 第三輯:語言的鑄造——形式的革新與堅守 詩歌的生命力,植根於語言的創新。風球詩社的十年發展,也是一場對漢語錶現力極限的持續探索。本輯展示瞭社員們在詩歌形式和語言風格上的多樣嘗試。 (一)古典意象的現代轉譯: 許多詩歌在汲取古典詩詞的韻律和意境的基礎上,進行瞭現代化的重構。他們並非復古,而是將“月亮”、“流水”、“竹林”等傳統意象,置於現代語境中,賦予其新的哲學重量和批判力量。 (二)自由體與結構實驗: 本輯中不乏大膽的自由體作品。詩人們精心設計瞭詩行的長短、斷句的位置、留白的空間,使視覺形態本身成為意義的載體。例如,一些詩作采用瞭碎片化的句式,模仿屏幕信息流的閱讀體驗,但其背後是對節奏和呼吸感的精確控製。 (三)口語的詩化: 一部分詩作積極擁抱日常口語,去除瞭矯飾的辭藻,追求一種直抵人心的力度。然而,這裏的“口語”並非雜亂無章,而是經過詩人高度提煉和錘煉的“精煉的口語”,每一詞的選用都飽含深意,既保持瞭親切感,又具備瞭詩歌應有的張力。 結語:自由時代,詩意永恒 《風球詩社十週年詩選集:自由時代》,記錄瞭我們對時代的迴應,對心靈的審視,以及對語言的敬畏。我們深知,詩歌無法解決所有現實問題,但它提供的獨特視角和思考路徑,是任何其他文體都無法替代的。 十年,隻是一個段落。在未來的日子裏,風球詩社將繼續秉持自由開放的精神,鼓勵詩友們勇敢地、真誠地麵對這個復雜而迷人的“自由時代”。願這本選集,不僅是社團成長的裏程碑,更能激勵更多熱愛詩歌的人,拿起筆,讓自己的聲音,成為時代洪流中,一道清晰而堅定的光。讓我們期待下一個十年,詩意繼續遠航,自由永不褪色。

著者信息

策劃者簡介

廖亮羽


  花蓮人,真理大學颱灣文學係,華梵大學哲學研究所,風球詩社社長,風球齣版社發行人,全國大學巡迴詩展策展人,全國高中巡迴詩展策展人。電影迷、旅行者、哲學人。

  齣版詩集:《時間領主》(2018斑馬綫文庫齣版)、《Dear L,我定然無法再是一隻被迫離開又因你而摺返的魚》(花蓮文化局齣版、風球齣版社)、《羽林》(風球齣版社)、《魔法詩精靈族》(新北市文化局齣版)。

  主編:《颱灣七年級新詩金典》(秀威齣版)

  入選:2010、2013、2015、2017《颱灣詩選》、2011《現代女詩人選集》(爾雅齣版)、颱中文化局《花蜜釀的詩──百花詩集》(2018遠景齣版社)、《2018風球詩社十週年詩選集》、《2014創世紀詩刊六十年詩選》、《2016乾坤詩刊二十週年詩選》、《2017野薑花詩刊五週年詩選》、《2017海星詩刊詩選》、香港《2017字花十年選詩歌捲》。

  獲奬:2011優秀青年詩人奬、2013花蓮優秀青年奬、2013真理大學傑齣校友奬

編者簡介

曾魂


  本名曾思朗,一九九二年生於香港,畢業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係,曾獲西子灣散文奬、兩度南風文學奬首奬。緻力文學創作,並兼文案策劃、演講、其他創作等。現為自傢文創品牌之策劃人,與【孤魂野神】文學沙龍係列之主講人。作品散見於詩刊和報紙副刊,以及各個網路發錶平颱。著有詩集《剎那如何是神》。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推薦序

世界粗礪時我柔韌──序《自由時代──風球詩社十週年詩選集》

白靈


  詩是從日常語言逃逸的一種方式,有時也可視為想從製式重復的日常生活中尋求鬆脫束縛的一種態度或眼光。從詩的角度來看,一旦決心不被日常語言所綑綁,則語言這個國度根本是「無主之地」,要挖礦或植栽,悉聽尊便。

  若是在語言的「無主之地」植下樹苗,那麼誰寫瞭詩,誰就好似為語言種下不與人相近的樹種,奇形怪形畸形無奇不有均有可能,但都打不準樹苗會長多大多高或活多長,也無法預知將來能否成蔭供人納涼。但無論如何,那生命之碑既是立下瞭,運氣好,說不定詩蔭成林;命運再舛,至少還有個腐朽的根留在那裏。寫詩多半是在生命的道路上,沿途為自己留下一係列腐根的過程。那又何妨?韆鞦萬世或高立殿堂的想法,應非寫詩人的初心。

  在一切都容易被工具化的年代,至少藝術和詩保留瞭一點點純粹性,可以讓人為之而活、為之清理齣一小塊屬於個人的乾淨的領土。尤其是詩,它的非功利性、非實用化、自由性、介於虛與實之間等的永不會改變的特質,使得它的「純粹力」幾乎具有一種「宇宙力」的能量。因此當風球的成員在個人簡介裏坦誠地說:「我有病。我從幻肢的羽毛裏爬梳齣自己的真相,並且成為它,成為空無一物」(邱學甫),「他發覺瞭一些事,現實世界裏沒人來保護。在詩裏,於是他試著去義無反顧」(蕭宇翔)、「在漫漫旅途中尋找,更接近『我』的可能」(張蘊華)、「唯有真正理解有些人、事、物,是完全失去瞭,惶惶然的心纔能安穩地坐下,靜靜地寫一首詩」(周駿安)、「在所有身邊的故事裏,都藏著一段詩句,像是一顆星藏在浩渺的銀河,而發現它就是我的使命」(林淵智/江豫)、「世界從來沒有教會我們如何去死,那就用力地找吧,直到找到原因為止,所以我會繼續地創作,直到擁有心髒為止」(林澄/林靖涵),他/她們說的是透過詩的純粹性所具有的探勘力、透視力、發現力、和推動力,當進入自身的磁場時所誘發齣的可觀的自癒力、和彼此互動的共鳴力道,那是一種多麼純粹的生命的自發力量。

  風球詩社就是一個集閤瞭眾多十六、七歲到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牢牢掌握住詩之純粹力的社團。難得的是,他/她們竟能將之化為超能的行動力,十年之間使自己成為颱灣自有詩社以來,活動力最強、幅員最廣、成員最多、最年輕、詩展辦得最頻繁最凶悍(上百個高中和大學)、跨度力(跨媒介/跨地域/跨校區/跨網路/跨國際)也最大的公開性社團,十年過去,很多的界域在廖亮羽熱情到不行的主導及一大群年輕朋友的熱火鼎力支援下,一一輕易跨過。上述這些贊語說得一點也不過火,他/她們是一群把詩當作人與人之間的潤滑劑和感情的黏著劑在生活的愛詩人,接觸麵和彼此的「精神按摩」,使詩更人間也要更庶民一些,更像詩經以前詩的民間性,即使它大部分的活動領域都在不同的校園裏流竄。

  而由這樣一個動態性社團所齣版的十年詩選集,與其他詩社詩選極大的不同是,它並不是詩刊(不定期)的詩選,而是由經常性舉辦北中南東的社員讀詩會中的社員作品集,在社團龐大的行動力的背後,其實曆年以來有更多成員、更多的作品以詩展的方式立體呈現過,顯然這隻是個抽樣而已。

  這本詩選收瞭六十位作者的作品,女性占瞭三分之一強,這在以男性為主的一般詩選中已相當特殊。題材上雖然情詩不少,但也有不少具人生感思、環境關懷、時局批判、諷喻現實、具內省哲思、甚至有現代性實驗前衛的作品。比如廖亮羽的開捲詩〈無主之地〉,說的像是對藝術文學理想等欲以高溫的靈魂深度鑽探挖掘人生或人性礦脈的過程,雖然「隻有不敢想像的天賦/纔能接近那裏」,但畢竟是「無主之地」,有「心」仍能接近,最重要的是過程比結果重要。寫得迷離奇譎,甚有分析空閑,相對地也鼓勵瞭後進麵對詩或理想時應有的態度。

  她的〈邪念之地〉像是為中東難民發聲,在毫無希望的國度成長,「未曾離鄉,你從小就被擄走/一個被他們綁架的孩子,像月球錶麵/毫無生機,在盜匪的慾望中成長/在首領的語言中習得欺詐」,沒有度過一天好日,直到「國傢將背上的你丟下」,而不得不「讓良善離岸,載著最後的人/渡嚮腐爛的大陸,船底黏附水草/瘟疫、噩夢以及荒蕪的人性」,成為流離歐美、失瞭根的難民。此詩語言充滿瞭諷喻、批判和哀淒。強烈批諷中等於預示瞭颱灣目前所處的睏境、也暗喻瞭未來的可能。但廖亮羽聰明地規避地瞭現實的政治指涉,隻以火和小獸的意象和詩中人物的睏窘,戲劇性地演齣,使得詩的歧義更大,可解的範疇更廣。廖氏此二詩,等於為此詩選定瞭調,像是在說,寫詩的初衷無非皆「試著用簡單的文字去述說那些難以錶達的情感,用最精煉的筆,去觸及同一時代人的心」(見戴世玨簡介)。

  詩選中即使寫感情的詩都甚有創意,比如周駿安的〈鐵與感情〉:

  鐵是否
  是否像所有堅定的感情
  需要時間,耐性
  無數次磨閤方纔鎔鑄

  所有感情是否
  是否都帶有鐵的成份
  因時間而容易生銹

  此詩不落俗套,以知性的鐵暗喻堅定的情感之不易得,卻在未來也有生銹的可能,前半正寫,後半反寫,錶達瞭人性的缺憾和時間無情的摺損。
  林秀婷(筆名神蕪)的〈之間〉一詩寫情更齣以現代科學辭匯,呈現完全後現代的人際關係和情感連結方式:

  將感官磨到一個原子的尖銳
  試著掃描你的位置,甚至每一道關係

  縮小自我的存在感
  如果奔跑可以讓自己量子化
  穿隧至遙遠的故鄉或更遙遠的你
  也並非毫無可能

  一道電子流可以打斷你我的連結
  也能將你帶到我的身邊
  而鍵結與否便是你的決定

  真空下,我們的思想已經缺氧
  凍結而瀕臨死亡

  詩中「原子的尖銳」、「掃描」、「量子化」、「穿隧」、「電子流」、「鍵結」、「真空」、「缺氧」等大量物理和化學名詞同時擺在一首詩中,本身即有高難度。第二段使用的「穿隧」一詞,用的是量子力學中量子穿隧效應(Quantum tunnelling effect),本是指如電子等微觀粒子能夠穿入或穿越在古典力學裏不可能發生的量子行為,此處用以指齣詩中的我可縮微至量子化,「穿隧」至遙遠的你的身邊。第三段以「電子流」指網路通訊快速,兩人要不要「鍵結」主動權在你,若全無訊息則宛如置身真空,將缺氧而趨嚮死亡,錶現瞭自我委屈至極、求全而無悔的態度。如此的情詩寫法,十足當下性,完全符閤現今交友形式,新鮮、大膽、深具創意。

  賴俊豪(峽鷗)則以散文詩形式寫情,可讀性甚高,彆具特色,比如〈傷心菸民之歌〉的前四段:

  「我們失去太多,因此把歲月交給天空。」她說。以頹廢的臥姿。
  許多時候我不解她的語意,直指心頭又脫離世界。話音會先飄散在空氣裏,接著慢慢下墜。
  「這城市已經沒有波西米亞瞭。在失去愛情的時代,我們再沒有四處流浪的理由瞭。」她模仿卡繆的側臉,除國籍和香水品牌以外所差無幾。
  她總是流離之人。
  我親吻乳房她的微塵揚起,飛入肺中。慎重地吸著她僅有的悲傷。我知道往後的日子裏,又更難再看見她瞭。

  散文詩形式有彆於分行詩,是更自由、可詩可散文可小說,是更浪漫自由的一種詩形(隻可惜嘗試者少),與詩中強調的「波希米亞」一詞相呼應。此詞於詩中等同於愛情,象徵灑脫、自由、奔放、熱情,希望打破傳統的一種生活方式。但詩中兩人很像一夜情、或隻有短暫性愛交往的男女。詩的第二段說明互解之不易,第四段「慎重地吸著她僅有的悲傷」,有無法瞭解悲傷以外的心靈狀態的哀淒感。此詩後麵猶有三段,說:「我親吻她迷幻的唇」、「她雙眼瞟嚮明天」、「菸絲裊裊,溢齣淩晨四點的夜紫色天窗」,人的離去如同菸的消散般,無法捉摸。將情的失落、男女互動之不易,錶現得甚為道地。

  而詩選中對於年輕歲月依然有很多生活的感思和哲意的體悟,如下舉四例:

  拉張凳子看夕陽
  靜靜含著
  不會生根
  也不被嚥下
  (〈早夭的戀人日記〉/王士堅)

  狂放的迴憶呼嘯而過
  不屑多做停留。被召迴的事物
  總是以另一種方式現身
  (〈索居〉/聶豪)

  站在生命邊界,呼吸稀薄的風景
  秒針晃動間,光陰縫隙
  曾瞥見永恆開啓,而後閤起
  (〈晚期風格四種〉/汪曉薔)

  天秤開始瞭傾斜
  所有人認為對的一邊
  那邊好冷,連凍傷
  都發炎成某種擴散的感傷
  結一顆冰晶的淚
  會被正義的眾人打碎
  (〈一邊〉/蕭宇翔)

  上述詩段均具奇思異想:夕陽可以靜靜含著,秒針晃動間能瞥見永恆開啓,迴憶呼嘯而過把事物召迴、會再以另一種方式現身,所有人認為對的那邊其實好冷,連淚凍的結晶也會被自以為正義的眾人打碎。文字無不清新可讀,具強烈的自省能量。

  更難得的是,有不少詩作是關心除瞭自身以外的人事物,尤其是對弱勢族群處境危殆的同理心,展現瞭年輕人對政經社會環境的焦慮和關懷度。比如梁評貴的〈他在哪裏〉一詩的兩小段落:

  樹木的長發 被推土機一併切齊飛去
  土黃色的冰淇淋
  變成一球融化的泥泉
  夏天的舌頭
  舔走瞭三、四個的部落

  他本來不會在這裏的
  小心地把呼吸伏在林間 獵槍瞄嚮山羌
  「莫那,好的獵人懂得等待。」
  扣下扳機 槍口餘煙響起
  動土大典的聲音

  此詩重復瞭五次「他本來不會在這裏的」,他所在之處均非他該在之處。他,是原住民的代稱,土地已被破壞殆盡,能用之地均遭侵占,如上舉二段,土石流舔走一個個部落,連要打個獵,都會響起漢人蓋房子時「動土大典的聲音」,幽默兼諷刺,是極佳的關懷弱勢族群的作品。

  其他性質相近的作品如下列數首,舉其片段為例:

  怪手敲碎一夜的流星
  爺爺曾經指著比劃訴說的星空
  老祖母哼著民謠小調
  撫觸過的屋捨在靜坐後被撕扯
  嗅聞市場的吆喝
  索求蒸發無幾的蒼老腥味
  (〈失──記2016高雄果菜市場〉/範容瑛)

  他們將大麥和稻穗煉成
  金銀島,將農捨進階為
  歐式莊園,夢幻的足以鎖國
  自治,以排泄水做經濟
  外交,灌溉虛擬的
  開心農場,不須赤日與
  汗水

  我們被迫挨餓,尋一個未被研磨
  成仙丹的殼,在M型的底部
  生根,循著浮洲閤宜住宅的裂縫
  緩緩避開外漏的陰謀
  (〈糧食自給率〉/洪冠諭)

  這世界注定運轉的規則
  滿佈悖德的槍管與失序的人心
  親愛的Omran,請原諒我的怯懦無能
  無從拭去你乾涸的臉孔上的灰撲,無從
  將我內心的文明泉湧澆潤你無色的裂膚
  親愛的Omran,世界的錶層看似靜物如昔
  卻仍有無數空洞的貪婪與仇恨
  若我是你所思服寤寐的耶路撒冷
  請讓我以病愛與救贖之名
  以愛之名,為你褪盡傷痕
  且用沒有戰火的迴答擁你入懷
  (〈生之靜物〉/蔡宗傢)

  死去的礁岩矗立水邊
  除瞭留下戰地的照片
  手機隻是能刻字的墓碑
  昨日在後,明日在前
  我們卻僅有今日
  懸於夕陽般的無形之綫
  海鳥眸中無名的邊界
  (〈難民〉/施傑原)

  四首中兩首寫本島,兩首筆端伸嚮海外,從不忍之心看待這世界,正是「用最精煉的筆,去觸及同一時代人的心」,這些詩觸及的關懷層麵不正是令人揪心的景象?因此當寫詩人說:「詩便是我最柔韌的心」(曾偉軒)、「對自己的期許是能找齣關於這個世界最溫柔的一麵」(林淵智)、「凡能走心的作品,其作者所抒寫的必定是無限焦慮與悲傷驅使下的産物」(蔡宗傢),當不隻是自傢身心靈狀態或親情友情愛情而已,既然吾人不能自外於世界,則豈能背對而不勇於麵對,以柔韌對抗粗礪,世界粗礪時我柔韌,時時或偶爾將之置於筆端挫之踹之批之諷之嘆之哀之?

  此外,在這本詩選中,個人主觀喜歡的作品至少還有:聶豪〈博弈〉、王士堅〈早夭的戀人日記〉、林海峰〈謝謝妳,終於毀掉我〉、林秀婷〈那湖的湖心沒有波紋〉、陳又慈〈練習相愛〉、曾偉軒〈侊〉、汪曉薔〈晚期風格四種〉、鄭哲宇〈齣走〉、張雅薇〈X的一生〉、林澄〈我所知道的愛並沒有那麼豐盛〉、洪國恩〈隻對你說〉、郭逸軒〈明顯已讀〉、林淵智〈深夜未眠〉、呂道詠〈放棄行走〉、邱學甫〈失眠〉〈夏天的盡頭是海〉、葉相君〈斯德哥爾摩癥候群〉、曾貴麟〈貝阿提絲,我中途過的那隻橙貓〉、賴俊豪〈欠妳一封情書〉〈唯讀信件〉、陳日瑒〈我不要升級win10〉……等等,或全詩或某個片段、或某幾句,當能觸動你的感受和想像時,這首詩便值得珍惜瞭,或可提供愛詩人參酌。

  一本詩社詩選的齣版豈是易事?風球以「自由時代」標稱此選集,說明瞭颱灣是處在言論自由、行動自由的年代,在詩的書寫領域裏是絕對的百無禁忌,網路及行動裝置使十年來的風球衣裾飄飄,如遊走各地的一群後現代少男少女俠客們,在手機上網路裏風中林中校園中詩壇上縱跳自如,也將詩的跨領域能力發揮至極限,這本詩選不過是他/她們偶然興起留下的一本遊俠手冊而已。若繼續發展下去,當這些網路遊俠嚮更熟成的青壯年邁進時,當今詩壇的眾將官們、守城人等,可都要當心瞭!

以詩選瞄準未來詩史

楊宗翰


  在紙本詩集齣版愈趨容易、銷售發行卻愈趨睏難的此刻,每欲印行一部詩選麵市,我以為都要有跟詩史對話的雄心。否則以網路傳播之即時便捷,何需耗上砍樹造紙編排印刷裝訂寄送等一連串功夫,隻為瞭滿足「一書在手,其樂無窮」的自我安慰?既然決定編印詩選,就是真的有話要說;特彆是所謂同仁詩選,更不該隻圖留個紀念,說給自己人聽。選擇相濡以沫、報團取暖是個人自由,但文學史的通行證從來就沒那麼容易取得,「團體票優待」更是一種毫無根據的幻想。

  同仁詩選也不是沒有優點。至少第一其資料正確度相對詳實,第二其畢竟替詩社活動與詩刊創作留下刻痕,第三則是嚮詩史/文學史撰述者集中展示火力,避免被不經意移齣討論視域。且容我分述如下:任一部詩選作為公開齣版品,維持資料正確度當然是很基本的要求。非同仁性質的詩選,卻有可能因為主編或執編一時誤植漏列,緻使全書齣現不可挽救的瑕疵。就舉2017年齣版的三部詩選為例:由方群、孟樊、須文蔚三位詩人學者主編的揚智版《現代新詩讀本》,是在既有的2004年初版基礎(以詩作誕生時間的編年體來呈現詩史演變)上,再增訂「新世紀颱灣詩選」一輯而成。其中廖偉棠以〈窗前樹〉一詩列入此輯,成瞭唯一一位入選的香港當代詩人。《現代新詩讀本》的各輯名稱,分彆為:「五四」~一九四九年大陸詩選、一九二○~四○年代颱灣日據時期詩選、一九五○年代颱灣詩選、一九六○年代颱灣詩選、一九七○年代颱灣詩選、一九八○年代颱灣詩選、一九九○年代颱灣詩選,以及這個新增的「新世紀颱灣詩選」。本來的架構裏就沒有納入香港,此時方刻意加入一位,反倒顯得有些突兀──加上香港詩人後,要不要加上澳門?要不要加上「新南嚮」的新馬泰菲越?要不要過個太平洋,加上幾位北美詩人?就算隻列香港,為何沒有崑南或也斯?另一部由張默、蕭蕭主編的九歌版《新詩三百首百年新編(1917~2017)》,是將1995年初版的《新詩三百首》重新分輯增補,無論新、舊版都是備受矚目的重要詩選集。不過全套三冊的百年新版,封底處赫然寫道:「域外篇從一九四九到二○一七年,包含大陸、美加、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諸國等,有大陸的北島、顧城,香港的也斯、黃國彬,美加的藍菱、貝嶺,新加坡的王潤華、和權等,涵蓋全球華文新詩齣現的山海天地,呈現遍地開花的風美景象」。「風美」顯然是「豐美」之誤,更離譜的是和權一直都住在菲律賓馬尼拉,何時從韆島之國被派到瞭獅城?要說和權跟新加坡有何淵源,最多就是詩人的韆金確實住在新加坡,但恐怕他還沒有從偶爾探親變為長期移居的打算吧?第三本2017年問世的詩選,是楊宗翰主編、允晨齣版《淡江詩派的誕生》。這本詩選是全颱第一本以「大學詩派」命名的齣版品,內容結閤瞭曆屆淡江教師與校友的現代詩創作,書中最資深的洛夫(一九二八年生)跟最青春的曹馭博(一九九四年生)剛好差達六十六歲,恰與學校在淡水創辦紮根滿六十六年相符。也因為限製收錄對象為曆任教師及校友,故編選時尚未畢業的博士班田運良、碩士班洪崇德、大學部林佑霖隻能成為遺珠之憾。即便如此,齣版後纔發覺校友部分至少還漏掉綠蒂、方明、紀少陵(陳旻誌)、劉紋豪跟騷夏(黃韆芳),終究未及嚮這幾位分屬不同世代、原來都曾在淡江讀書的詩人遞齣邀稿函。

  至於第二點,同仁詩選的功用之一,正是替詩社活動與詩刊創作留下刻痕。詩社不興登記立案、成員鬆散名單淩亂、各期刊物蒐集睏難……在在都成為颱灣現代詩社/詩刊研究的障礙。詩選於此處的用途大矣,譬如「鞦水詩社」走過四十年,其足跡便整理為《盈盈鞦水》、《悠悠鞦水》、《戀戀鞦水》、《泱泱鞦水》跟《浩浩鞦水》五本選集;由林佛兒經營的林白齣版社,1973年6月替「龍族詩社」印行的《龍族詩選》亦十分重要。最老牌的颱灣四大現代詩社中,「創世紀」與「笠」一嚮善於以編輯詩選來自放祝壽煙火,也恰好比「現代詩」跟「藍星」兩傢利於研究者辨識追索。

  第三點所謂以詩選嚮詩史/文學史撰述者集中展示火力,這對於從校園齣發的大學詩社/詩刊尤其重要。颱灣戰後之校園詩社/詩刊自有其傳統,也應該在颱灣文學史上留下深淺不一的印記。唯這類詩刊有幸被「數位化處理」的機率甚低,稍一不慎便散佚不全,導緻有許多大學校園詩社/詩刊從未能夠進入颱灣詩史/文學史撰述者的討論視域。眾多前輩詩人的青春史,藏在校園詩刊字裏行間及大學詩社活動記錄──就算它們隻是颱灣文學裏從下而上的「小曆史」(history from below, little history),一旦被發現,就不容成灰。始於東吳大學的「漢廣」、始於颱中師專(今颱中教育大學)的「後浪」、始於高雄師範學院(今高雄師範大學)的「風燈」……都還欠一部詩選,好重新建構起關於他們自身的「小曆史」。

  以詩選建構這類「小曆史」,對於活躍瞭十年的「風球詩社」同樣重要。這群跨越瞭七年級(80後)到九年級(00後)的創作者,或者已是社會新鮮人,或者仍在博碩士、大學、高中階段學習,同仁人數加總起來超過兩百名。這次選瞭其中六十位同仁、每位自選1到4首詩作並附上個人簡介,遂有《風球詩社十週年詩選集》。就我的觀察,總覺得「風球」各項活動甚多但雜誌齣刊不穩──或許他們的重心早移至各地讀詩會或全颱巡迴詩展,紙本刊物的重要性自微不足道?這部詩選也是依北、中、南、東四地讀詩會來編排,可謂是他們與其他同仁詩選間顯著的不同。「風球」跟我在1994年籌辦的「植物園」一樣,屬於跨校性大學詩社,但他們後來成功嚮上(研究所及社會人士)及嚮下(高級中學)延伸,格局及氣象皆非「植物園」所能及。「風球」由華梵大學哲學所研究生廖亮羽串連8所大學、14位校園詩人共同創辦,其成立起因與2008年5月「大學校園巡迴詩展」有密切關係。彼時另一跨校性團體「然詩社」,也是從2008年9月《聯閤文學》「全國巡迴文藝營」後,同在新詩組的謝三進、蔡文哲、郭哲佑、餘禮祥等人,希望能延續營隊中與同好一起討論詩的熱情,方纔決定籌組創社。2010年我替秀威資訊的新品牌「釀齣版」籌畫七年級金典三書,其中《颱灣七年級新詩金典》便是邀請謝三進、廖亮羽兩位擔任主編,2011年2月齣版後引起不少討論。書中選齣的何俊穆、林達陽、廖宏霖、廖啓餘、spaceman、羅毓嘉、崔舜華、蔣闊宇、郭哲佑、林禹瑄十位「七年級詩人」,後來的發展允為同世代中佼佼者,足證我當初堅持的「七年級選七年級」並沒有走錯方嚮。

  時代是屬於他們的,喝采與期待則是我們可以做、也應該做的。「風球」雖然不能代錶颱灣七年級詩人全體,但其成立之初就是想做「新世代的風嚮球」,雖然他們承認;「我們的主張,就是沒有主張」(2009年3月《風球詩雜誌》第1期,總編輯林禹瑄執筆的發刊詞題目)。創刊號還提及風球「代錶瞭颱風警報」、「我們希望這本刊物可以成為新世代的風嚮球,透過公開徵稿與匿名閤議的評審製度、還有對外的邀稿和社員的作品,呈現齣一個世代詩創作的風貌,同時也反應這個世代的詩觀」。忽忽十年已過,今日「風球」成員已從七年級創作者,延伸擴展到尚在高中就讀的九年級創作者,他們要如何打磨齣屬於自己的詩觀?當「風球」從14位創辦人變成200位成員,所謂「風球詩人」間的「差異性」在哪?「風球詩人」間的「世代彆」為何?「風球詩人」間誰纔是真正的「強者」、「大物」?《風球詩社十週年詩選集》一書,應該要能夠答覆這些問題。因為校園詩社無論再怎麼跨校,畢竟多屬情感集閤體,是友誼團、舒適圈兼青春園。而強者在創作上是不必圍爐取暖的──因為他們自己就能生火,自己便在發光。

如何捏塑詩的臉龐?

陳政彥


  詩是否應該大眾化,寫得老嫗能解,流傳到膾炙人口;還是應該堅持菁英知識份子的驕傲,讓詩成為獨具天分的詩人們彼此心領神會的祕密。詩史上這種爭議反覆齣現,幾乎伴隨著颱灣戰後現代詩的發展一起成長。早在1957年,藍星詩社與現代詩社之間的現代詩論戰中就包含這個議題。八零年代席慕蓉詩集暢銷,詩壇圍繞此議題爆發瞭「席慕蓉論戰」。到瞭今日,2018年《遠見》雜誌上刊登〈颱灣現代詩迎來「文藝復興」時代〉也惹來詩壇熱議,對於現代詩的菁英化與大眾化傾嚮,詩人們依舊各有錶述、看法不同。

  我們必須先瞭解,閱讀詩所得到的美感與愉快並沒有一套製式固定的標準,而是一種動態的平衡,必須是詩人所産齣的詩作,能夠與讀者的能夠解讀詩作的基本能力,審美品味都達成一緻,纔能讓讀者領略詩的美感,享受讀詩的愉快。也因此,詩的讀者群體之品味越高,技巧高超思想深刻的詩人纔會受到更多關注,相反地,詩的讀者們沒有受過好的訓練,品味通俗,所喜歡的詩自然淺白易讀為主。更有甚者,在一個功利拜金、不注重精神生活的社會裏,詩就沒有容身之處,必須讓位給電影、電視瞭。

  所以,如何養成詩的讀者,纔是上述爭議的根本關鍵。但現代詩在颱灣正規語文教育體係中始終都是不受重視聊備一格,根本不足以讓受教育的國民愛上現代詩。所幸,一代又一代颱灣詩人不辭辛勞,大量投注心力在現代詩教育推廣的工作上。幾代人以來的努力,終於在颱灣打造齣一批喜歡現代詩、能欣賞現代詩的讀者群,進而在今日能支持各種詩活動,刷新詩集的銷售量,讓各種分享現代詩的網頁點閱追蹤率屢創新高。這纔有前述遠見雜誌文章指齣颱灣現代詩的榮景。

  之所以必須先從這段曆史分析說起,隻因風球詩社正是那前僕後繼地投身現代詩推廣教育的光榮行列當中,最新最晚進的重要存在。

  2008年,在PPT、BBS、無名小站等網路詩載體陸續退場,facebook、Instagram開始佔據人們生活的時代。以廖亮羽為中心,一批新生代詩人結成「風球詩社」。除瞭《風球詩刊》外,風球選擇以高中詩展、大學詩展作為全力推廣的常態活動,每年詩展參與的高中、大學動輒數十間。要知道長期支持這種活動需耗費的時間、金錢、精力都非常驚人,這種堅持對颱灣詩壇來說特彆有意義。

  就大學這端來說,最早就是跨校結成的「風球詩社」,始終保持著大學詩社詩人為主要成員的傳統,來自不同學校的大學詩人,彼此聯誼找尋知音,同時也為艱钜的詩展任務投注青春打造一閃即逝的文學火花。再從高中端來說,高中詩展提供瞭良好的觀摩,讓高中生跳脫課本規定的詩閱讀範圍,看到更貼近生活的優秀詩作,同時也吸引有誌於詩的青年,加入風球詩社。這十年來,風球長年堅持詩展所觸及的高中生大學生難以計數,在引領青年讀者對現代詩産生興趣這點來說居功厥偉。

  他們的努力是無私的,這種聚焦現代詩紮根教育的活動,並不會直接為風球詩社本身帶來太多光環。高中大學詩展往往不是主流詩壇的焦點,被報紙雜誌關注的機會極少。而從詩人來看,風球引領進門的青年詩人們總會長大,畢業後,脫離瞭高中生大學生的身分,有自己的生活要奮鬥,難免慢慢離開風球,個人的文學聲譽也不必然轉換成風球的聲望。

  但是風球仍然持續堅持,他們為青年詩人所投注的心力,正在為颱灣詩壇養成瞭更多詩人,也養成瞭更多品味更好的讀者群。正如我們詳閱此集中的詩作,除瞭能讀到個人詩藝的光彩,也清楚看到颱灣詩壇的未來。風球正默默捏塑未來颱灣現代詩的臉龐,相信此一難得的努力將會給未來颱灣現代詩帶來一副亮麗的模樣。

圖書試讀

▌廖亮羽 ▌
 
〈觀海路〉
 
從來是燕鷗抵禦淡水處
頡頏引冷鋒齣境
夕陽也疏散防風林
在河海交會地上岸、顛躓
修剪漁人的倒影
際遇背過身
黃昏睏在寒流中決堤
 
白沙灣再深瞭一些,並闃寂
如一隻遺珠的海隅
失語的細沙離群索居
舊事繞道暗礁而來
海平麵又下瀋瞭幾尺
多年你隱隱如一截擱淺的纜繩
牽引沉寂船底的地址
 
陸續有風翻遍碼頭的綫索
羅緻雨勢纏身的細節
海浪是長堤的演繹,大潮紛遝
目光遠颺燈塔之外
光束遙遙鎖住舟楫的係念
互許新的身世、未完的語言
河床的意誌仍壯遊前行
 
〈無主之地〉
 
雖然的確不安和徒勞
沿礦苗凋萎的路徑,以金屬碰撞
靈魂的高溫,直到火花侵蝕夜景
照映朝陰暗處挖掘的沉鐵
在冰冷鑽岩頑抗下
既不是破碎
也未完整
 
也許幾次後悔
徒然將信物投入洞窟
被棄的恐懼是這樣
從惡夢的祕密開始
荒地的沉睡像掉入蔭影
以蕨類覆蓋的罅隙,絕望地懷疑
穿越這片脈礦的意誌
泥濘,危險,難以僞裝
 
最後礦藏如實留下
礦井裏的骨骸闃黑,貧花虛空
因為棄土的荒涼而無法腐爛
隻有不敢想像的天賦
纔能接近那裏
縱橫交錯的坑道
如心的縫隙──
鞭子和駱駝偶爾遭遇
隨即分離,黃沙動搖的
無主之地
 
〈邪念之地〉
 
是夜,北城一片大火
獸影與異鬼奔竄
夾雜逃瞭也無法倖存的人
你帶著一隻小獸轉身
後方有萬韆鬼魅追趕
前方是諸神的夢魘──
群妖將惡靈放生,你感到惡念
在心底悲涼地竄起
一具絕望的焦屍險些將你絆倒
 
曾經傾軋扭麯的城
此刻,陷落在烈焰的墳場
從成堆陌生的屍骨,恨意
疊在一片空洞的焦土
他們曾經惡鬥,彼此燒灼地怨恨
 
未曾離鄉,你從小就被擄走
一個被他們綁架的孩子,像月球錶麵
毫無生機,在盜匪的慾望中成長
在首領的語言中習得欺詐
與共犯劫掠的財富
換得官位、權勢,在你的故鄉
隻有更多的,不必遮掩的
盜匪與騙徒,沒有減少過的衰敗
與恥辱
 
成群的毒蛇地鼠四散奔逃
那時,國傢將背上的你丟下
你攜著負傷的小獸像那場大火
以瘴癘彌漫的深度
陰鬱地憤怒
尋找庇護的時候,濃煙高溫
已在傾頹的學院裏等候
 
在月光拉扯船隻的河麵,黑夜即將斷裂
你不捨切斷纜繩,在崩塌的角落
讓良善離岸,載著最後的人
渡嚮腐爛的大陸,船底黏附水草
瘟疫、噩夢以及荒蕪的人性

用戶評價

评分

當《風球詩社十週年詩選集:自由時代》這個書名映入眼簾,我立刻被它所傳遞的深刻意蘊所吸引。“十年”代錶著一種沉澱與積纍,意味著風球詩社成員們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裏,用詩歌記錄生活,用文字錶達情感,用思想碰撞齣火花。“自由時代”則勾勒齣一幅充滿希望與可能性的畫麵,它暗示著詩歌的解放,思想的翱翔,以及個體精神的獨立。我無法想象,在這十年的創作生涯中,詩人們是如何在“自由”的主題下,用各種獨特的視角和手法,去描繪他們的世界。我猜想,這裏麵的詩歌,一定涵蓋瞭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有對人生睏境的描繪,有對社會現象的觀照,更有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每一首詩,都可能是詩人內心深處的一聲嘆息,一聲呐喊,或是一次低語,它們共同匯聚成瞭風球詩社十年間的詩意長河。

评分

《風球詩社十週年詩選集:自由時代》,僅僅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無限的好奇心。十年,對於一個詩社而言,是一段漫長的歲月,是無數次創作的磨礪,是無數次思想的碰撞,更是無數次情感的抒發。而“自由時代”,更是點燃瞭我內心深處對打破束縛、追求理想的渴望。我想象著,在這十年裏,風球詩社的詩人們是如何用他們的筆,去描繪他們心中的“自由”。是關於個體心靈的解放?是關於社會藩籬的打破?還是關於藝術創作邊界的無限拓展?我期待在這本詩集中,能夠讀到那些充滿力量的詩句,那些觸及靈魂的文字,那些對生活有著深刻洞察的篇章。每一首詩,都可能是一個獨立的靈魂,它們用最純粹的方式,錶達著對世界的熱愛與思考。這本詩集,對我而言,將是一次精神的洗禮,一次對生命意義的探尋。

评分

初次見到《風球詩社十週年詩選集:自由時代》這本書,我的目光便被它所蘊含的“十年”與“自由”所深深吸引。十年,對於一個詩歌團體來說,意味著一段不平凡的成長曆程,是無數次的思索、推敲與創作,是情感與思想的沉澱與升華。而“自由時代”,則如同一束光,照亮瞭人們對個體獨立、精神解放的嚮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窺究竟,想知道在這十年裏,風球詩社的詩人們是如何理解並踐行“自由”的,他們的詩歌又會以怎樣的方式,去展現這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我猜想,這裏麵的詩歌,或許有對青春激情的頌揚,有對現實睏境的無聲抗議,有對內心深處孤獨的細緻描摹,更有對未來美好圖景的浪漫憧憬。每一首詩,都可能是一次靈魂的呼吸,一次對世界最真摯的告白,它們共同編織成瞭風球詩社十年間最動人的詩篇。

评分

《風球詩社十週年詩選集:自由時代》這個名字,像一陣微風,輕輕拂過我的心弦。十年,對於一個詩社而言,是多麼寶貴的積纍。我想象著,這十年裏,一定有無數的深夜,有燈光下專注的身影,有激烈的思想碰撞,更有無數顆對詩歌懷揣熱忱的心。當這些詩歌匯聚成集,就像是十年間灑落的無數顆閃亮的星辰,它們彼此輝映,共同組成瞭一片屬於風球詩社的星空。而“自由時代”,更是點燃瞭我內心的火花。我想象著,在他們的筆下,“自由”會有怎樣的姿態?是衝破牢籠的呐喊,是掙脫枷鎖的舞蹈,還是心靈深處不受拘束的飛翔?每一首詩,都可能是一次對“自由”的重新定義,一次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探尋。我期待在這本詩集中,能感受到詩人們最真實的情感流露,最深刻的思考,以及他們對這個時代的獨特觀察。這不僅僅是一本詩集,更是一段曆史的見證,一種精神的傳承。

评分

當《風球詩社十週年詩選集:自由時代》展現在我眼前時,我感受到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跳躍感。“十年”這個數字,代錶著風球詩社一路走來的風雨兼程,也象徵著他們對詩歌事業的堅持與熱愛。而“自由時代”,則如同一麵旗幟,召喚著人們對獨立思考和精神解放的嚮往。我無法揣測,在過去這十年裏,詩人們是如何在“自由”的廣闊天地裏揮灑筆墨,又如何將他們對生活、對世界的種種感悟,凝練成一首首動人的詩篇。我猜想,這本詩集裏,定然有描繪個體心靈掙紮的細膩筆觸,有對社會不公的犀利批判,更有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激昂樂章。每一首詩,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它們或激昂,或低語,都在訴說著屬於自己的故事,也共同構建瞭風球詩社的十年精神畫捲。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與一群思想者、感受者的對話。

评分

《風球詩社十週年詩選集:自由時代》——這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與力量。十年的積纍,不是簡單的時光流逝,而是無數靈感的匯聚、情感的沉澱、思想的磨礪。我無法想象,在這十年裏,風球詩社的詩人們是如何在創作的道路上探索前行,又如何將他們對“自由”的理解,用文字一一呈現。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畫麵:一群懷揣夢想的年輕人,用詩歌作為他們的武器,去對抗平庸,去擁抱未知,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那片天空。“自由時代”,這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更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生命狀態。我期待在這本詩集中,能讀到那些關於掙脫束縛的呐喊,關於心靈解放的歌唱,關於打破陳規的勇氣。每一首詩,都可能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詩人們內心最深處的風景。這本詩集,對我而言,將是一次關於美、關於自由、關於生命的深度探索。

评分

《風球詩社十週年詩選集:自由時代》——這個書名,就像一串閃耀的音符,在我的心湖激起瞭層層漣漪。十年的時光,對於一個文學社團來說,是多麼寶貴的財富,它承載瞭多少心血、多少故事、多少成長。而“自由時代”,更是激起瞭我內心深處對無限可能性的嚮往。“自由”二字,在詩歌中往往能得到最淋灕盡緻的錶達,它可能是一種對外界束縛的掙脫,也可能是一種對內心世界的解放。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去感受詩人們在這十年裏,是如何用文字去丈量世界,去探索生命,去書寫屬於他們的“自由時代”。我猜想,這裏的詩歌,一定充滿瞭激情與思考,有對現實的深刻洞察,有對情感的細膩描摹,更有對理想的不懈追求。每一首詩,都像一顆飽滿的果實,等待著我去品嘗其中的滋味,去感受其中蘊含的生命力。

评分

初次翻開《風球詩社十週年詩選集:自由時代》,內心是充滿期待的。十年的沉澱,匯聚成冊,這其中的詩歌,想必承載瞭無數的心緒與思考。我並非詩人,隻是一個對文字有著特殊情感的讀者,喜歡在字裏行間尋找共鳴,感受生命脈動的節奏。《自由時代》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張力,一種對限製的掙脫,對靈魂飛翔的渴望。我猜想,這裏的詩歌,或許有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有對內心世界的細膩描摹,更有對理想不懈追求的呐喊。這十年的時光,是風球詩社成員們一同走過的路,是他們用詩句丈量世界的痕跡。我想象著,在每一個創作的夜晚,是怎樣的靈感在他們心中閃爍,怎樣的情感在紙上流淌。是喜悅?是憂傷?是憤怒?是憧憬?每一首詩,都是一個故事,一個窗口,讓我得以窺視寫作者的靈魂深處。這本詩集,不僅僅是文字的集閤,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一種對詩歌生命力的證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讓這些“風球”般的詩歌,吹拂我內心的每一個角落,帶來新的思考,新的感悟,或許,還有新的力量。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與靈魂的對話,一次對“自由時代”的探尋。

评分

拿到《風球詩社十週年詩選集:自由時代》這本書,我首先被它所蘊含的“十年”和“自由”這兩個詞語所吸引。十年,足以讓一個詩社從稚嫩走嚮成熟,從摸索走嚮堅定;自由,更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也是詩歌創作最能施展的空間。我無法想象,在這十年的時光裏,風球詩社的成員們經曆瞭怎樣的創作曆程,又在“自由”這個主題下,碰撞齣瞭怎樣絢麗的火花。我猜想,這裏的詩歌,不僅僅是對個體情感的抒發,更可能包含瞭對社會現狀的審視,對人生睏境的掙紮,以及對未來美好願景的憧憬。每一首詩,都可能是一次內心的呐喊,一次對世界的凝視。我希望在這本詩集中,能夠感受到詩人們澎湃的激情,敏銳的洞察力,以及他們對語言的精妙運用。這不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與一群靈魂的交流,一次對生命意義的追尋。

评分

讀這本《風球詩社十週年詩選集:自由時代》,仿佛踏入瞭一個由文字構建的奇妙宇宙。每個詩人都是這個宇宙中的一顆星辰,他們的詩歌則是揮灑而齣的光芒,照亮瞭不同的角落。我尤其對“自由時代”這個主題感到好奇,它可能意味著擺脫束縛,也可能意味著擁抱無限的可能性。詩歌,作為一種最能觸及心靈的藝術形式,總是能以最直接、最真摯的方式錶達情感與思想。我期待在這本詩集中,能看到詩人們如何解讀和踐行“自由”,是關於個體精神的解放,還是關於社會變革的呼喚,抑或是對藝術創作邊界的突破?十年,是一個足以讓許多事物發生改變的時間長度,我猜想,這些詩歌中,定然蘊含著詩人們在時間長河中沉澱下來的智慧與情感。那些關於青春的迷茫,關於愛情的熾熱,關於人生的哲思,或許都在這裏找到瞭最恰當的錶達。我渴望從這些詩句中,捕捉到那個屬於風球詩社的獨特聲音,感受他們十年間在詩歌道路上的探索與成長。這本詩集,對我而言,將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對美的極緻追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