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历史:近世世界:西元1500年~西元1800年

平行历史:近世世界:西元1500年~西元1800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lex Woolf
图书标签:
  • 历史
  • 平行历史
  • 近世
  • 世界史
  • 1500-1800
  • 替代历史
  • 历史研究
  • 社会史
  • 文化史
  • 欧洲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历史不仅限于一段时间内一地一国正在发生的事,是每分每秒世界上的每个地方都正在创造历史。
★从古代世界到现代世界,顺着时间的脉络,以主题的方式介绍同一时期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打破传统的线性历史,平行历史将带领孩子们用更全观的角度认识世界历史,培养真正的世界观。


  历史通常不是以能够帮助孩子联想到世界上不同地方的方式来教导。这个系列改善与弥补了前述的不足,借由探索特定时间内的全球发展,以平行并列这种非常简单明了又带有国际观的呈现方式,有效的帮助孩子们了解在其他不同文化的地区发生了什么事。

  想像你可以旅行回到过去,一次拜访许多地方,这本书将能完成你的梦想!

  如果你可以穿梭到近世世界之中,你会想要去哪里?去鄂图曼帝国,见证苏丹女权时期?去印度亲眼目睹泰姬玛哈陵的建造?你也可能会想去英国,向艾萨克‧牛顿和威廉‧莎士比亚学习,又或者是和探险家一起出航,踏上地理大发现的旅程。平行历史将带着你造访以上所有的地方,而且更棒的是──都在同一个时候!

  在西元1500年到1789年间早期近世的欧洲,政府与社会、食物与农业、探索与发现、科学与科技、艺术与文学、宗教、教育及娱乐分别有什么发展?与同时期的伊斯兰世界还有非洲及亚洲等地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同一时间的美洲则又发生了哪些事?在给九岁以上读者的平行历史系列中,这本充满精美插图的书将会依序带领你一起探索近世世界,并借由时间线来告诉你重大事件以及成就发生的时间。

  搭配一目了然的时间轴与精美的插图,这本书将带领你认识中世纪的人物、事件、发明和发展过程。
 
跨越时空的絮语:另类世界线的构想与探索 第一部:古老秩序的崩塌与新星的崛起(约公元1000年 – 公元1450年) 这是一个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河流中,细微的水流开始偏转的时代。在欧亚大陆的诸多角落,长期稳定的政治与社会结构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部张力与外部冲击。 中土世界的风云变幻: 在东方,宋朝的衰落并非如我们所知的那般迅速被游牧民族完全取代。在这个平行世界中,宋室的中央集权在经历了一系列精明的政治改革与军事部署后,成功地将金人的压力维持在了可控范围内,并进一步向西开拓了贸易路线。汴京的工商业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巅峰,尤其是在冶金技术和早期印刷术的结合应用上,使得知识的传播速度远超我们历史的进程。然而,这种繁荣也带来了阶级固化的隐忧,士大夫阶层对新兴商贾的压制,引发了周期性的社会动荡。同时,火药的应用在军事上的突破性进展,促使了更早的“热兵器时代”的萌芽,但由于技术垄断,这些武器的威力尚未完全释放。 拜占庭的挣扎与伊斯兰世界的重塑: 拜占庭帝国,这个罗马的幽灵,在东正教世界的庇护下,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他们利用与意大利城邦的复杂贸易关系,维持了君士坦丁堡的荣耀。其外交手腕高超,成功地在东西方的权力角逐中寻求了平衡。 而在伊斯兰世界,阿拔斯王朝的残余势力未能完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由地方学者和苏菲派领袖建立的松散联盟。这些“知识共同体”并非以征服为主要目标,而是专注于知识的保存、翻译与创新,尤其是在代数、光学和医学领域。这种“知识复兴”虽然没有带来统一的强大帝国,却在思想启蒙的层面上,为后来的技术爆炸奠定了基础。 欧洲的缓慢觉醒与“黑暗时代”的延长: 西欧,依然被封建的碎片化统治着。查理曼帝国的遗产被各路诸侯瓜分殆尽。然而,气候的相对稳定以及与北非和拜占庭的有限贸易,使得一些关键技术,如水磨和风车,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教廷的影响力虽然巨大,但其对世俗权力的过度干预,反而催生了早期的世俗王权运动。英格兰和法兰西的早期国家构建异常缓慢,贵族的势力相互牵制,阻碍了大规模资源的整合与军事扩张。 第二部:地理大发现的偏航与全球性的重组(约公元1450年 – 公元1650年) 在这个阶段,技术与地缘政治的交汇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太平洋的“内海化”与大洋洲的接触: 由于中土帝国在航海技术上的领先,尤其是在对季风和洋流的精确掌握上,他们并未将注意力投向遥远的大西洋。相反,郑和的航行得到了持续的支持,并且规模更为庞大。庞大的舰队不仅加强了对东南亚的控制,更深入地探索了太平洋的岛链,甚至首次与新几内亚和澳洲的土著文化建立了稳定的贸易联系。这些接触带来的异域资源和生物,极大地丰富了中土的科学研究。 大西洋的“隔离”与伊比利亚的困境: 葡萄牙和西班牙,在这个时间线上,并未获得来自东方的巨量贵金属来驱动早期的资本积累。他们被迫将目光聚焦于大西洋上的小规模殖民尝试,主要目标是渔业和盐业。他们发现了新的大陆——姑且称之为“西土之地”,但由于缺乏强大的资助和先进的远洋航行技术(如更精确的经纬度测量工具),他们的扩张速度慢得惊人,更像是季节性的贸易站建立,而非全面的征服。 中欧的宗教冲突与技术扩散: 宗教改革依然发生了,但其形态与我们所知的截然不同。由于知识传播的媒介更为多元(不仅仅是古登堡印刷术,还有更早的中土泥活字的大量应用),思想的冲突更加迅速而分散。神圣罗马帝国陷入了更为血腥和长期的内部冲突。然而,这些冲突反而成为了技术交流的催化剂:各个邦国为了在战争中取得优势,不得不争相引进和改良冶金、弹道学方面的知识,导致军事技术的扩散速度加快。 第三部:理性与帝国的较量(约公元1650年 – 公元1800年) 全球权力结构开始固化,早期的“科学革命”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开出了风格迥异的花朵。 “自然哲学”的多元路径: 在欧洲,科学的进步依然强劲,但它与神学和魔法的界限比我们历史中更为模糊。伽利略和牛顿的理论框架在受到教会的强烈抵制后,反而退居到一些相对开放的城市(如荷兰的自由港和北欧的学术中心)进行研究。这里的“科学”更偏向于精密的工程学和实用数学,而非纯粹的理论物理学。他们致力于提高军事效率和农业产出,而非探索宇宙的终极奥秘。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土的学术界,在稳定与传统的压力下,发展出了一种注重“系统整合”的自然哲学。他们通过对天文观测与历法精确性的追求,发展出高度复杂的机械装置和信息处理系统(基于早期的算盘和机械逻辑门),但这套系统被严密地控制在宫廷和官方学院手中,极少外溢。 商业帝国的初现与“边疆战争”: 由于缺乏大规模美洲白银的刺激,欧洲的资本积累主要依赖于对本土资源的掠夺以及在东南亚香料贸易中的激烈竞争。荷兰、英国和法国等新兴海上力量,在印度洋和南洋地区爆发了持续的、低强度的“香料战争”。这些战争的特点是,不追求完全的领土占领,而是侧重于控制关键的贸易节点和垄断性的特许公司。这些公司拥有远超政府的军事和金融权力,它们更像是拥有军队的跨国银行家。 东方的“静止”与西方的“躁动”: 到了18世纪末,世界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平衡。中土帝国维持着庞大而内敛的经济体系,其内部对新技术的需求相对较低,因为现有的技术已足以维持庞大的官僚系统和基本民生。而欧洲,尽管没有经历工业革命的爆发,却充满了向外扩张的渴望。他们受限于有限的资源(特别是能源和金属),他们的“科学”更多地服务于军事和航海上的改良,以期在与东方体系的贸易中获得更大的筹码。 这个世界的核心张力在于: 知识的分布是碎片化的,技术进步并非一条直线。东方拥有整合性的智慧,但缺乏变革的动力;西方拥有变革的渴望,但缺乏整合性的资源与统一的知识体系来支撑真正的“工业跃迁”。世界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技术爆炸的火花随时可能在任何一个被忽视的角落被点燃,但它看起来远比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要迟缓、更具不确定性。权力被分散在全球的贸易节点上,而非集中于单一的超级大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艾力克斯•伍尔夫(Alex Woolf)


  艾力克斯‧伍尔夫出版了超过80本书,包括小说或非小说,他的读者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为主。他的作品涵盖了各式各样的主题,从科学与自然世界到政治和社会问题,但历史是他最喜爱的题材。他最着名的作品是《世界历史》(History of the World),这本书在英语世界销售了超过85,000本,自2008年首次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七种不同的语言。

译者简介

李雅茹


  毕业于国立台北大学,曾在高中和大学时期分别赴日本与美国担任交换学生,喜欢学习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多益成绩为980分,目前也是TED Talks的字幕翻译志工。
 

图书目录

序言
政府与政治
战争与冲突
探索与发现
殖民主义
奴隶制度
食物与农业
科学与科技
艺术
建筑
文学
犯罪与惩罚
宗教

词汇表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种“what if”的历史探讨充满兴趣,所以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平行历史:近世世界:西元1500年~西元1800年》时,我的目光立刻被吸引住了。这本书的书名就很直接地点明了它的核心概念:在既定的历史框架之外,探索另一种可能的发展路径。西元1500年到1800年,这三百年可以说是现代世界的黎明时期,欧洲的扩张、殖民地的形成、科学革命的兴起、启蒙运动的火种……每一个事件都像是一个节点,一个分岔路口。而“平行历史”则意味着作者会在这一个或多个节点上,做出与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不同的选择,然后沿着这条新的轨迹,描绘出一段全新的历史画卷。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个作者笔下的平行世界里,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事件会以怎样的面貌出现?是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是只是一些细枝末节的差异?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的开放性和可能性,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历史的必然与偶然,去探索那些未曾发生的奇妙故事。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所蕴含的野心。书名《平行历史:近世世界:西元1500年~西元1800年》本身就暗示着一个宏大的构想。西元1500年到1800年,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充满剧烈变革的时代,地理大发现的浪潮席卷全球,旧的帝国摇摇欲坠,新的势力正在崛起,科学与理性开始挑战传统的权威。而“平行历史”的引入,更是将这种变革的可能性推向了极致。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如果”:如果某个关键人物的命运发生改变,如果某个关键战役的结果不同,如果某个重要的科学发现提前或延后……这些细微的改变,都有可能导致一个与我们所知的历史截然不同的世界。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想象力,构建出一个既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又充满新奇的平行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历史的穿越,更是一次思想的实验,是对我们认知历史方式的一次挑战。我非常想知道,在这个平行世界里,人类文明会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又会面临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

评分

当我的目光落在《平行历史:近世世界:西元1500年~西元1800年》这本书的标题上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瞬间被点燃。书名中的“平行历史”四个字,本身就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它暗示着作者并非在简单地叙述已知的历史,而是在探索另一种可能性,一种在某个历史节点上,由于某种不可预知的因素,而导致世界走向截然不同道路的故事。西元1500年到1800年,这段时期正是人类文明发生巨变的“近世”,全球范围内的探索、交流、冲突与融合,为“平行”的可能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想象着,或许在这个平行世界里,某个大帝国的命运会截然不同,某个革命的火种会熄灭在摇篮里,某个科学的发现会因此而改变人类的进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铺陈这样一段异彩纷呈的平行叙事,它将如何在细节处与我们熟知的历史产生有趣的对照,又将如何引发我们对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深刻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第一眼就能抓住我的眼球。古朴的纸张质感,配合上那种略带神秘感的金色字体,仿佛真的带我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我尤其喜欢书名“平行历史”的设计,字体大小和疏密都恰到好处,暗示着故事的宏大与深邃。而“近世世界”几个字,则清晰地标示了本书的时间跨度,西元1500年到1800年,这正是我们熟知的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发生的时期,充满了变革与冲突,也孕育着新的文明曙光。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扉页,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描绘这个“平行”的世界,它与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又会有怎样的不同,是细微的偏差,还是颠覆性的转折?书的装帧也很讲究,页边处理得干净利落,纸张厚实,即使是长期翻阅也不会轻易损坏。书的整体风格,从封面设计到书名排版,都透露出一种严谨又不失艺术性的追求,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会着重于哪些方面?是宏观的政治格局,还是微观的人物命运?我期待着一个既有史实依据,又能激发想象力的叙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带着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质感,特别是书名《平行历史:近世世界:西元1500年~西元1800年》的设计,字体运用得非常巧妙,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读者的审美。我尤其对“平行历史”这几个字眼感到好奇,它暗示着这本书将带我们进入一个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现实的历史维度。西元1500年到1800年,这是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全球化开始加速,科学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新的思想开始萌芽。我设想,作者一定会在某个历史的十字路口,选择一条不同的道路,然后以此为起点,描绘出一个全新的世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个精密的万花筒,通过不同的视角和可能性,展现出近世世界丰富多彩的另一面。我希望作者能够做到,既有扎实的史学功底,又能发挥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又能沉浸在奇妙的“如果”之中,体验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平行历史:近世世界:西元1500年~西元1800年》给我一种非常强烈的预感,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教科书,也不是一本流水账式的历史故事集。相反,它预示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探索,一种对历史本质的追问。“平行历史”四个字,就如同一个巨大的问号,悬挂在我的脑海中。这是否意味着,作者将在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之外,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叙事线?西元1500年到1800年,这个时间段恰恰是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的萌芽、启蒙思想的传播,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我好奇作者会如何选择那个“平行”的起点,又会如何描绘这个不同于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是会在某个关键时刻,因为某个偶然的事件,而导致历史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还是会因为某个政策的调整,而孕育出全新的社会形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评分

我看到《平行历史:近世世界:西元1500年~西元1800年》这本书的标题时,脑海中立刻涌现出无数个奇思妙想。西元1500年到1800年,这三百年的时间跨度,正是我们所说的“近世”,是全球化进程加速、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政治格局剧烈动荡的时代。而“平行历史”这个概念,更是让我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这意味着,作者很可能在某个历史的关键点上,做出了与我们所认知历史不同的选择,并基于这个选择,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非常好奇,在这个平行世界里,那些我们熟悉的大事件,比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启蒙运动,又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它们是否会因为某个细微的偏差,而走向完全不同的结局?又或者,一些我们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事件,在平行历史中却成为了推动世界变革的关键力量?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对“可能”的探索,它挑战着我们对历史的既有认知,并鼓励我们去思考,历史的走向,究竟是命中注定,还是充满了偶然的契机。

评分

我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尤其是对世界近代的变迁特别着迷。这本书的标题“平行历史:近世世界:西元1500年~西元1800年”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兴趣。要知道,这三百年的时间跨度,正是我们这个世界面貌发生剧烈变化的关键时期。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工业革命的萌芽,再到启蒙思想的激荡,每一个节点都牵引着无数的可能。而“平行历史”这个概念,更是令人遐想联翩。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已知历史的重述,更可能是在某个历史的关键节点上,描绘了一个与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走向完全不同的世界。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设想:如果奥斯曼帝国在16世纪就征服了欧洲,那么基督教世界会走向何方?如果中国的明朝没有经历海禁,而是积极对外扩张,世界的贸易格局又会变成什么样?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给我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那些“如果”的可能性,并以一种合理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对历史的复杂性和偶然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平行历史:近世世界:西元1500年~西元1800年》——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我一直对历史的“如果”充满好奇,对那些细微的变动如何可能引发截然不同的结果深感着迷。“平行历史”的概念,正是满足了我这种探索欲。“近世世界”,特别是西元1500年至1800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现代世界形成的关键时期。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文艺复兴的余晖、宗教改革的冲击、启蒙思想的萌芽,这些事件如同棋盘上的关键落子,每一个稍有不同,都可能让整个棋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巧妙地选择一个或几个历史的关键节点,然后以严谨的考证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一个与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既相似又截然不同的世界。这本书所承诺的,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场思想的冒险,让我得以在“如果”的迷宫中,窥探历史的另一张面孔。

评分

我是一位对历史充满好奇的读者,而《平行历史:近世世界:西元1500年~西元1800年》这本书的标题,无疑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平行历史”四个字,就如同一个引人入胜的钩子,让我立刻想要一探究竟。我知道,西元1500年到1800年,是世界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时期,地理大发现带来了全球性的交流与冲突,科学革命为人类文明带来了新的动力,启蒙运动则播下了现代社会的种子。如果在这段关键的历史时期,某个事件的发展轨迹发生了改变,那么整个世界的面貌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本书的书名,就承诺了这样的探索。我期待作者能够凭借其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构建一个逻辑自洽、又充满新意的平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可能会看到熟悉的国家以不同的面貌出现,熟悉的思想以不同的方式传播,甚至是全新的文明形态的诞生。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战和对历史认知的颠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