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人生:在歐洲顛沛流離的難民與移民

邊境人生:在歐洲顛沛流離的難民與移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曉紅
图书标签:
  • 难民
  • 移民
  • 欧洲
  • 边境
  • 社会学
  • 人类学
  • 流离失所
  • 身份认同
  • 文化冲击
  • 社会问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營區就是開放式監獄!」
  「收容所充其量只是一處位於不毛之地的貧民窟。」
  「我們對當地社會而言是隱形的、看不見的。」
  「我們受到的待遇比罪犯還糟糕──但我沒犯罪!」
  「我們離開祖國,為的是逃離苦難。但在此地又與之重逢。」
  「我只想住在一個不管我的膚色和宗教如何,人們都會尊重我的地方。」
  「我依靠神,也只依靠神。我只有神了。」

  暨《隱形生產線》、《隱形性產業》與《憤怒的白人》之後,白曉紅再一親身深訪鉅作!
  我們眼下所謂的『危機』,其實是歐洲構築邊境壁壘所造成的後果。


  年復一年,歐洲邊境湧入大量難民與移民潮,歐洲各國政府卻將之塑造為犯罪與社會動盪的待罪羊;在政治考量下,難民與移民成為權力博弈的棋子;粉飾太平的數據表面下,是一個個團聚無望的家庭、一個個囚於收容所的年輕生命、一個個悲傷而真實的人生故事……

  作者白曉紅走訪歐洲邊境,深造難民與移民收容所,與難民和移民直面接觸,第一線傾聽流離失所的難民與移民的真實境遇,並揭露歐洲政治領袖一手打造不公且殘忍的世界。

本書特色

  ☆關注歐洲難民與移民處境的實境報導
  ☆作者白曉紅親身採訪獲得第一手珍貴現場資料
  ☆呈現歐洲移民及難民潮現況、綜觀當代全球政治大局
  ☆學者與專業譯者陳榮彬教授審訂
  ☆裝幀特點│書封以流離失所的難民、移民遮風避雨或寫下抗議標語的紙箱為發想,書名則以藍色印章蓋壓,呈現公文往來的冷酷氣息。

名人推薦

  我們所生活其中的世界,若不斷製造難民,又拒斥這些難民,那我們無疑必須讚揚白曉紅這樣的作者,她揭露了這番瘋狂現象,並且拒絕移開視線。--班傑明.澤凡尼亞(Benjamin Zephaniah,英國作家兼詩人)

  本書一一控訴歐洲對於移民、難民的殘忍對待,令人震驚。白曉紅身為數一數二的調查記者,此次繳出一份集結憤怒、同情及投注長期心力的報導佳作--馬修.卡爾(Matthew Carr,《歐洲堡壘》一書作者)

  這本書帶領讀者走一遭歐洲,看看那些深受歐洲邊境和難民營所苦的人們,如何看待這片土地。內容不但深深觸動人心,亦深刻入骨,因為書中呈現了我們不願直面的事實,也讓我們不得不正視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布利琪.安德森(Bridget Anderson,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遷徙暨流動研究中心主任 、遷徙、流動暨公民身份教授)

  本書引人入勝之處,在於白曉紅親自訪問難民,取得極富感染力的第一手資訊,並且構織為集調查與深刻觀點於一身的新聞大作--詹姆士.布魯梅爾(James Bluemel,電影《出埃及記:難民的歐洲之旅》[Exodus: Our Journey to Europe]之導演)。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您提供的书名主题完全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书名:《星辰的低语:失落文明的密码与现代天文学的边界》 作者: 艾莉森·凡·德·胡夫特 (Dr. Alistair van der Hoof) 译者: 陈宇帆 装帧/定价: 精装,RMB 188.00 页数: 624 页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 尘封于宇宙深处的讯息:解码失落的文明之光 自人类仰望星空之始,我们便试图在那些闪烁的光点中寻找存在的意义与同类的回响。然而,当我们凝视着遥远星系的光芒时,是否曾意识到,在那些光到达我们眼中的漫长岁月中,地球上曾崛起又陨落了多少辉煌的文明? 《星辰的低语:失落文明的密码与现代天文学的边界》并非一本传统的考古学或天文学著作,它是一次雄心勃勃的跨学科探险,试图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基于物理定律和遥远信号的观测——与人类历史中那些最神秘、最富创造力的古代文明留下的痕迹进行一次大胆的、前瞻性的对话。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某些已消失的史前或古代文明,可能在他们自身的鼎盛时期,就已经掌握了超越我们目前理解的、与宇宙周期性事件(如超新星爆发、伽马射线暴或特定的行星排列)相对应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并未以书面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而是被编码进了他们最持久的建筑、艺术、神话体系乃至数学结构之中。 第一部分:蚀刻在石头上的宇宙图谱 作者,著名的历史天体物理学家艾莉森·凡·德·胡夫特博士,首先将读者带回被遗忘的古代遗址——从哥贝克力石阵(Göbekli Tepe)的神秘巨石到秘鲁纳斯卡线条的广袤地画,再到柬埔寨吴哥窟的复杂星象布局。 1. 周期与纪念碑: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数个关键遗址如何与特定的天文事件精确对齐。作者提出了一种“时间校准假设”:这些古代工程的选址和定向,并非仅仅为了祭祀太阳或月亮,而是为了标记数千年一次的宇宙事件——例如,一个特定恒星系的诞生或消亡,或者是银河系螺旋臂的一次穿梭。通过对这些结构的角度进行激光雷达扫描与高精度天文模拟的交叉比对,凡·德·胡夫特博士揭示了惊人的几何共振。 2. 玛雅的“第四太阳纪”与超越时间的计算: 传统观点认为玛雅历法是复杂的循环计时系统。本书则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玛雅的“长纪历”不仅仅是计算地球时间,它实际上是一种校准工具,用于追踪被称为“宇宙之光”的特定银河系中心能量流的到来。作者详细解读了某些不再使用的象形符号,认为它们代表的不是神祇,而是特定恒星的相对位置和运动速率。 第二部分:失落的语言与数学的振动 如果古代文明真的记录了关于宇宙的信息,那么这些信息很可能隐藏在他们构建世界的底层逻辑中——即数学和语言的结构中。 3. 斐波那契的“深层回响”: 作者将研究范围转向了音乐和数学的交汇点。他考察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宇宙和谐”理论,并将其与印度河谷文明出土的度量衡进行了对比。凡·德·胡夫特博士认为,在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文化中出现的某些超越性的分数和比例(例如,与高维几何相关的常数),是他们在无意中(或有意识地)捕捉到了构成时空结构的基本“振动频率”的表现。 4. 梵文的声学矩阵: 在印度次大陆,作者聚焦于梵文的结构。他引用了最新的神经语言学研究,指出梵文的某些音节(Bīja 种子音)在被精确发音时,会产生特定的物理共振。书中大胆假设,古代的“吠陀”并非单纯的宗教颂歌,而是一套复杂的声波发射系统,其目的是在地球磁场中制造某种可被遥远(或处于不同时间维度)实体接收到的“信息包”。 第三部分:现代天文学的盲点与未来边界 本书的高潮部分,是将这些古代的“解码信息”与现代物理学的最前沿进行碰撞。 5. 暗物质的低语: 现代科学仍在努力理解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凡·德·胡夫特博士认为,古代文明可能通过某种非电磁波的方式感知到了这些“看不见”的物质。他分析了古埃及神话中对“冥界之河”的描述,将其与暗物质在星系团中的弥散分布模型进行了对比。他提出,某些古代仪式中使用的特定晶体或矿物,可能充当了简易的“暗物质探测器”。 6. 时间悖论与信息悖论: 最后,作者探讨了如果古代文明确实成功地编码了关于未来(即我们的现在)的信息,那么我们如何验证这些信息的真实性。他引入了“信息熵减”的概念,即一个文明在其终结前夕,可能会将核心信息压缩到最小的、最稳定的形式中,以期在宇宙尺度上留存。本书在引人深思的哲学提问中结束:我们今天所发现的“科学突破”,究竟是我们的智慧的产物,还是对那些早已逝去,却在石头、声音和数字中留下回响的“先行者”的被动回应? 《星辰的低语》是一部挑战固有认知、引人入胜的学术冒险。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历史的深度,并以敬畏之心看待我们头顶的无垠星空。 --- 读者对象: 对天文学、古代史、密码学、哲学史感兴趣的非专业及专业读者。 作者简介: 艾莉森·凡·德·胡夫特博士,剑桥大学历史与科学交叉学科终身教授,曾长期在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和秘鲁安第斯山脉进行田野考察,擅长将古老的观测记录与最新的量子物理模型进行整合分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白曉紅 Hsiao-Hung Pai


  記者、作家。著有《華人耳語:英國隱形勞工的真實故事》(二〇〇九年入圍英國歐威爾書獎〔Orwell Prize〕)、《散沙:中國農民工的故事》(二〇一三年獲頒英國前衛圖書獎〔Bread & Roses Award〕,中文版:行人出版社);《隱形生產線》、《隱形性產業:英國移民性工作者》與《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中文版皆由南方家園出版。替《衛報》及多份國際英語華文報刊執筆撰稿。

審訂者簡介

陳榮彬


  臺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曾三度獲得「開卷翻譯類十大好書」獎項,近作《昆蟲誌》獲選2018年Openbook年度好書(翻譯類)。已出版各類翻譯作品五十餘種,近年代表性譯作尚包括海明威經典小說《戰地鐘聲》、《火藥時代》與《美國華人史》。著作《危險的友誼:超譯費茲傑羅與海明威》與譯作費茲傑羅第一本小說《塵世樂園》皆為南方家園出版。曾任第四十一屆金鼎獎評委。

譯者簡介

吳侑達


  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就讀中。相信只要翻譯出得去,稿費進得來,生活就過得下去。
  信箱:arikwu2015@gmail.com

孟令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目前就讀於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興趣廣泛,思而不學,梧鼠技窮。希望死前能夠見證台灣獨立跟重型機車上國道。

  信箱:bmwnmeng@gmail.com
 

图书目录

緒論
序言:「自由移動」對歐洲有何意義?
第一章 通往歐洲之門
第二章 西西里的庇護收容「事業」
第三章 遁入暗處
第四章 向北行
第五章 歐洲「貧民區」
第六章 巴黎的「叢林」
後記
致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631761
  • 叢書系列:文創者
  • 規格:平裝 / 324頁 / 14.8 x 21 x 1.6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言

「自由遷移」對歐洲有何意義?


  比起歐洲,義大利的蘭佩杜沙島離非洲更近。抵達島上幾天後,我認識了札希德、賽伊德和阿西夫,他們來自孟加拉的小村落,都未滿十八歲,當初乘著小艇橫渡地中海時,在沉船之際幸運獲救。他們先是光腳走了好幾天,後來位於島內偏遠地區收容營的工作人員才給了他們幾雙夾腳拖鞋。三人之中,札希德身材高大,穿著一件來自孟加拉的長T恤,最引人注目。賽伊德則對營區外的一切事物深感興趣。這裡是哪?他原本還不曉得這座島屬於義大利領土,直到我們談及此事,才恍然大悟。他也不懂「Ciao」(義大利語的「再見」、「你好」)的意思。「他們不說『好』,也不說『壞』,但就會說『Ciao』。」他邊說邊聳肩。阿西夫沉默寡言,但生性叛逆,譬如不顧自身安全,大膽地向剝削成性的利比亞(Libya)工廠老闆要求提高薪資。這三名男孩當初被人口販子賣到利比亞做黑工,度過一段夢魘般的時期,為了逃離,他們付錢買船票,航向歐洲。

  當時,他們並未料及自己悲慘的境遇到歐洲竟會沒完沒了。在蘭佩杜沙島待上幾週後,他們被轉移到西西里島(Sicily)南岸的西庫里亞納(Siculiana),住進一座人滿為患的收容營。就他們看來,無疑像住進監獄。收容營惡劣的生活條件讓許多人早已逃跑,事實上,逃跑情事相當普遍,就連老鳥都會教新來的移民說「Dov'è la stazione?」,意即「(火車/巴士)車站在哪裡?」這也是三位男孩唯一會說的義大利語。短短幾天內,他們決定一走了之。在燒灼烈陽下整整徒步七小時,終於抵達附近的巴士站,隨後前往巴勒摩(Palermo),接著又轉乘巴士到米蘭,前往西南方的文提米利亞(Ventimiglia),最後跨境至法國。他們的旅程無非是一次次動身逃亡,盼望脫離無止盡的悲慘境況。

  「自由遷移」(Freedom of movement)是歐盟的基礎原則,在此原則下,歐盟成員國的公民得以自由在各國之間遷移、定居。這樣的「自由」定義了歐盟公民的基本權利,在這塊世上最富裕的大陸,人們得以像貨物流通般,輕鬆跨越國界。

  然而,「自由遷移」原則實則奠基於排除「境外人民」。好似這塊大陸若要維持現有的富裕,便必須仰賴各邊境的防禦工事。正因如此,歐洲設法讓大眾認為「境外人士」會危及他們的福祉與「生活方式」。「難民危機」與「移民危機」這類詞彙應運而生,遂成歐洲人看待移民的依據,忽略對方其實是因為衝突、戰爭、貧窮和環境惡化,不得不流離失所。此即歐洲看待新來移民的觀點,面對外來者,他們所關注的,無非是邊境安全與移民管理等面向。

  一旦「自由遷移」不再是普遍原則,人們自然能夠接受不同族群得享不同權利與權益。跨境他國的歐洲人稱為「僑民」,但來自「歐洲要塞」外的人民,卻以跨境緣由為依據,區分為兩個階級:首先是「逃離戰火者」,其次是「想尋求更好生活者」,換言之,即「難民」(因為戰爭不得不流亡的受害者)和「經濟移民」(主動且有能力選擇移動者),這類不盡精確的對照。不過,此二者在歐洲眼中皆是所謂「外來他者」。在此種族等級制度(racial hierarchy)下,人類被規訓並分層為「人類(human)、不完全人類(not-quite-human)和非人類(non-human)」,這也正是從事非裔美國人研究的美國教授亞歷山大.威赫萊(Alexander Wehelyie)提出的「種族集合體」(racial assemblages)概念。

  二〇〇〇年以來,逾兩萬五千名移民在前往或設法留在歐洲期間喪命。來自第三世界的流離失所者,若冒著生命危險,意欲改變命運,並在入歐途中存活,即會碰上一個非庇護其權利與福祉的體制。相反的,此體制除了榨取其利益,亦只讓他們處於社會邊陲。這種情況並不僅發生在歐盟的邊境國家,在富裕的西歐與北歐國家(譬如德國),庇護體系中的外包與私有化情形,讓新移民的生活慘如煉獄。

  「種族歧視」在歐洲的庇護體系裡,扮演關鍵角色,透過種族等級制度,將人們過濾,區分為「難民」與「經濟移民」等類。符合庇護程序者,多半過著靈薄獄般的生活,他們先被有關當局轉置到一座又一座收容所,等待遙遙無期的移民面試,無限期地盼望著最終審核。至於庇護體系之外的人,則永遠受困剝削成性的地下經濟,得不到保障,更遑論勞工權利。這群被如棄敝屣的「經濟移民」,後來雖成為許多歐洲產業的堅實骨幹,仍常遭批評為社會問題的根源,遂成無辜的替罪羔羊。總體而言,所謂的「難民危機」或「移民危機」,似乎反而大大地對歐洲有益,他們僅需宣告這群人非法入境,便能獲得現成且充足的廉價勞動力(報酬甚至常常低如奴隸),製造源源不絕的產業利潤。例如義大利的農業利潤便來自大幅剝削非法移民勞工。

  言歸正傳,無論進入庇護程序者或置身體制外,他們一樣遭受商品般的待遇。鑑此,許多人想方設法,企盼能再次扭轉命運:倘若自由遭剝奪,便奮力逃離庇護收容所及營區,假使覺得不該繼續浪費生命等待,便就接掌生命的主動權,自行規劃前往下一站的旅程。從南到北,跨越國境,持續長途跋涉,想尋求他人的接納、覓得棲身之處。

  札希德、賽伊德、阿西夫,還有許多流離之人,為了抵抗歐洲國家加諸其身的結構暴力,竭力動用手中稀少的資源。大多數人最後仍淪落到街道或車站打地鋪度日。諷刺的是,此地是所謂「文明西歐」中心,未成年的移民可能進入收容所尋求庇護,但最終必得歷經一段漫長且無意義的等待才能盼來結果。我曾親見這般無窮無盡的不確定感,沉重地壓迫年輕的靈魂。在法國,無人陪同的未成年移民到了收容所,僅有百分之四十能順利通過審核。換言之,即便他們想要獲得合法身分、過著正常生活,卻屢遭阻攔。這三名男孩與許多命運相似者,在收容所中受到嚴密監控,甚至需歷經帶有種族偏見的測驗,以確定其實際年齡。阿西夫還覺得自己需要減肥,才能通過測驗,因為測驗中包括了測量手圍等項目。

  歐洲拒絕承認移民之所以流離失所,乃是出於殖民主義及隨之而來的衝突,導致不平等的世界,歐洲也未正視西方的戰爭及介入,嚴重導致當地政治局勢動盪,造成貧窮,也延續經濟不平等;相反地,歐洲反而堅稱自身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原因是歐洲得鎮日處理「難民危機」和「移民危機」。實情是:我們真正面臨的「危機」,其實是歐洲構築邊境壁壘造成的後果。

  可見,在歐洲的政策心態與公眾輿論下,所謂「自由遷移」的原則僅適用於北半球國家。根據非政府組織「現在就要全球正義」(Global Justice Now)所言,規模遍及全球的種族隔離,讓歐洲大肆掠取南半球資源,卻在南半球人民受不了北方體制的後果,而想要逃往北方生存時,關上大門以保護財富。但難道我們不希望活在資源平等共享的世界嗎?難道我們不想終結「以犧牲境外人民利益為代價,保護菁英階層之國家利益」的惡行嗎?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雖然我對這個主題有高度的關注意願,但閱讀這類型的嚴肅非虛構作品,對讀者本身也是一種考驗。它需要的不只是閱讀能力,更是一種心理準備——準備好去面對那些你無法解決、卻又必須知道的殘酷現實。這本書的價值,我想,絕對不在於提供廉價的同情或感傷,而是提供一種複雜的視角,讓我們理解全球化浪潮下,權力、地理、歷史是如何塑造每一個人的命運的。歐洲的「邊境」概念,對他們來說,可能不只是一條線,而是他們生命經驗的總和,是所有痛苦和希望的交界點。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用精準、不煽情但充滿力量的文字,構建起這座「邊境人生」的博物館,讓我們這些在安全島上的人,能夠透過這些敘事,看見世界的另一種真實面貌,進而反思我們自己所站立的這片土地的價值與責任。

评分

光是想像作者為了寫出這本書,在歐洲各地的難民營、收容中心,甚至是在那些非法聚集的邊緣地帶,與人進行深度訪談的過程,就覺得非常不易。這需要極大的同理心,更需要一種近乎人類學家般的冷靜與耐心,去傾聽那些破碎、充滿創傷的敘事。我個人非常欣賞那些敢於深入體制邊緣、挖掘主流社會不願正視的黑暗角落的紀實文學。歐洲作為二戰後許多社會福利和人權概念的發源地,如今卻面臨如此大規模的人口流動與安置危機,這種「反差感」本身就充滿了張力。我期望作者能呈現出,在體制化的官僚流程下,那些活生生的人是如何被簡化成文件和數字的。那種「非人化」的體驗,才是最殘酷的邊境人生吧。這不只是一個關於「他們」的故事,更是對當代歐洲社會價值觀的一次深刻詰問。

评分

說真的,現在的出版市場充斥著太多浮光掠影的「快餐式」文字,讀起來像喝糖水,甜是甜,但一下就膩了。所以我對這種主題嚴肅、結構紮實的作品特別有興趣。你看,標題就暗示了它不是在講述什麼浪漫的異國冒險,而是直搗核心的生存困境——「難民與移民」,這兩個詞背後,是多麼沉重的標籤和複雜的政治角力。我猜想,作者在歐洲這樣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多元又同時充滿排外情緒的場域中穿梭,一定收集了非常多「不能被輕易說出」的聲音。我特別想知道,當這些人在歐洲的邊境、等待審批、或者努力找工作的時候,他們是如何應對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卻累積起來足以壓垮人的歧視?那種被邊緣化、彷彿活在社會底層陰影下的感覺,我想,那是書中描寫的重點。這不是一個單一面向的紀錄片,它必定是層層疊疊的,交織著希望與幻滅,讓人讀完後久久無法平復。

评分

你知道嗎,每次看到國際新聞裡那些擠在難民船上、或是徒步穿越荒野的畫面,心裡總是很震撼,但震撼過後,好像很快就過去了,因為我們找不到一個切入點去理解。這本書,或許就是那個讓我們得以「進入」他們內心世界的門。我猜想,作者在書中肯定花了大量篇幅去描寫「等待」的藝術。等待庇護的決定、等待語言學會、等待一份體面的工作、等待被社會接納,甚至只是等待一個安穩的夜晚。這種長期處於懸浮狀態的生命,對精神的耗損是難以想像的。跟我們每天為下一季的業績或下週的聚餐煩惱相比,他們的煩惱更像是生存論層級的。我希望看到,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下,他們如何維繫家庭、如何與下一代溝通他們的「雙重身份」,以及他們是如何在失去一切之後,重新找到一點點「微小的意義」來支撐自己走下去。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很有重量感了,「邊境人生」這四個字,立刻把我拉進一個充滿不確定和掙扎的場景。身為一個在相對安定環境下成長的台灣人,對於「顛沛流離」這種生活方式,很難有切身的體會,頂多在新聞上看到零星的片段。但這本書的厚度,光是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作者所承載的那些故事的分量。我總覺得,我們常常在討論什麼叫做「身份認同」,在台灣,我們有自己的歷史脈絡和共同記憶,但對於那些被迫跨越國界、在不同文化夾縫中求生存的人來說,他們的身份可能每天都在被重新定義,甚至是被剝奪。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細膩地捕捉那種身處「中間地帶」的孤獨感,那種既不完全屬於過去,又無法真正融入現在的漂泊。這種生命經驗,絕對是極其深刻的,它會逼迫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習以為常的「家」這個概念,家不只是一個地理座標,更是一種安全感和歸屬感的總和,失去它,人生該怎麼往下走?這本書,或許能給我們一些關於人性韌性的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