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關塔那摩的日子

我在關塔那摩的日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穆罕莫杜‧薩拉希
图书标签:
  • 关塔那摩
  • 囚禁
  • 回忆录
  • 美国
  • 政治
  • 人权
  • 战争
  • 恐怖主义
  • 法律
  • 自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美暢銷書
★「最深刻也最令人心痛的紀錄,描述在反恐戰爭中遭受牽連的無辜平民真實經歷。」──紐約時報書評
★解密美國最黑暗監獄──關塔那摩


  關塔那摩灣的拘留營是2002年美軍在關塔那摩灣海軍基地所設置的一座軍事監獄,座落於古巴的關塔那摩灣沿岸。關在此拘留營的囚犯多是恐怖嫌疑分子,營中美軍對囚犯實施持續不斷的拷問、性虐待、強行注射藥品和宗教迫害等暴行。因美軍不人道的對待,國際特赦組織及人權團體抗議非法拘留及揭發內部解密文件,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欲於2009年將其關閉,但因美國國會反對,所以至今仍然繼續運作。

  作者穆罕莫杜‧薩拉希出生於茅利塔尼亞, 18歲拿到獎學金至德國攻讀電子電機學位,但就在就學時,他參與了阿富汗反共產政府的暴動,並且加入了蓋達組織接受訓練,共產黨瓦解後,他也回到德國繼續學業及開始工作,但就因為他還有與當時蓋達組織的朋友聯絡,導致他從2000年開始不斷的被逮補審問及釋放,而2001年的某天國家警察請他再去審問,而這一次他自行開著車出門就再也沒有回家,從此開始了他的囚禁人生;在2002年8月5日時被送往古巴的關那摩美軍監獄。在古巴關塔那摩灣的拘留營中,多年來美國政府都沒有正式對他提出任何控訴。即使聯邦法官判決將他釋放,美國政府卻上訴反對這項判決,導致他依然身陷囹圄。

  遭到囚禁3年後,在2005年夏秋時穆罕莫杜開始撰寫日記共466頁的手稿全用非母語的英文撰寫,紀錄他被迫離家之前的生活,以及宛如人間蒸發一般被美國拘禁的日子。本書經過兩次編輯,首先經由美國政府的思想審查,並且在手稿中塗上了至少2500個黑槓。在這兩次的編輯過程中,穆罕莫杜都無法參與其中或做出任何回應。他的日記不只是對司法不公的血淚控訴,也是深刻記載的個人回憶錄。他的文字駭人、充滿黑暗幽默,卻又優美地令人驚訝。《我在關塔那摩的日子》是蘊含強烈個人情緒與歷史重要性的作品。
 
《星际孤儿:阿瑞斯计划的秘密》 作者:李维·卡尔森 一、 序章:被遗忘的呼唤 公元2442年,人类文明已将触角延伸至银河系的数千个星系。在星际联邦的版图中,和平似乎已成为永恒的主题,但隐藏在光鲜表象之下的,却是权力的暗流涌动与古老预言的低语。 故事开始于“边境哨站-7”,一个位于人马座旋臂边缘、气候极端恶劣的资源开采前哨站。艾莉亚·文斯,一个年仅十六岁、在贫民窟中摸爬滚打的孤儿,依靠其惊人的机械天赋和近乎本能的危机处理能力勉强维生。她的世界,是由生锈的金属、永不停歇的沙尘暴和对微薄薪水的无尽渴求构成的。 一天,在清理一艘被废弃的古代太空残骸时,艾莉亚意外激活了一个沉睡了数百年的加密信号。那信号并非来自联邦的任何已知频率,它古老、复杂,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史前技术痕迹。信号的核心,是一个模糊的坐标,指向一片被联邦军方划定为“禁区”的、名为“寂静之环”的星域。 这个发现,立即将艾莉亚卷入了一场她完全无法理解的漩涡。 二、 觉醒:阿瑞斯计划的碎片 艾莉亚的“发现”并未能完全瞒过联邦情报局。她很快遭到了一群装备精良、行动冷酷的特工的追捕。这些特工隶属于一个从未在公开记录中出现过的秘密部门——“时序保障局”。 在逃亡的过程中,艾莉亚结识了赛拉斯·科尔,一位退役的联邦星际巡洋舰舰长,他因拒绝执行一项涉及“清理”某个殖民星球的命令而被除名,如今隐居在黑市中充当走私犯。赛拉斯看出了艾莉亚身上的某种特殊气质,以及她所携带的加密数据的非凡价值。他同意帮助她逃离边境哨站,并引导她进入星际间的灰色地带。 通过赛拉斯的关系网,艾莉亚接触到了一位隐居的“数据考古学家”——被称为“先知”的盲眼智者奥瑞恩。奥瑞恩通过古老的、基于量子纠缠原理的设备,解读了艾莉亚带来的信号。 信号揭示了一个被联邦历史彻底抹除的秘密项目——“阿瑞斯计划”。该计划起源于人类第一次星际殖民时代,旨在创造一种能够适应极端宇宙环境,并具备超越常人智慧的“适应性人类”。然而,该计划的实验失控,最终被联邦高层以“危害物种安全”的罪名残酷镇压。艾莉亚的信号,正是来自那些“实验体”留下的求救信息,他们并非如联邦宣称的那样已经灭亡,而是退守到了银河系深处,建立了自己的避难所。 三、 深入寂静之环 为了找到信号源头,艾莉亚和赛拉斯需要穿越“寂静之环”——一片充满了空间异常现象、引力乱流和未知生物的危险区域。他们的旅程,不仅是物理上的跨越,更是对联邦历史真相的不断挖掘。 他们搭乘赛拉斯走私来的老旧飞船“漂泊者号”,躲避时序保障局的追捕。一路上,他们必须依靠艾莉亚的快速学习能力来升级飞船的防御系统,并依靠赛拉斯在星际走私圈积累的信誉来获取稀缺的燃料和情报。 在旅途中,他们遭遇了几个关键事件: 1. 巨行星“涅墨西斯”的幽灵舰队: 在一颗气态巨行星的磁场中,他们发现了一批已经碳化的古老战舰残骸,这些战舰装备着艾莉亚信号中出现的某种能量武器。在这里,他们遭到了一伙信奉“纯净血统”的星际海盗的伏击,揭示出“阿瑞斯计划”的影响力远超想象,甚至催生了不同的派系。 2. 瓦肯星系的贸易站冲突: 为了获取前往寂静之环的“相位导航仪”,艾莉亚必须在一个腐败的星际贸易站中进行一场高风险的身份盗窃行动。她利用自己的天赋,模仿了一名联邦高级官员的生物特征,成功获取了导航仪,但也因此暴露了她对技术的高度敏感性,引起了追捕者的警觉升级。 四、 身份的真相与悖论 当“漂泊者号”最终抵达寂静之环的外围时,艾莉亚收到了来自“阿瑞斯幸存者”的清晰联络。他们派出一艘外形优雅、完全由能量驱动的侦察艇接引他们。 在幸存者的基地——一个隐藏在多维度空间折叠中的人造星系中,艾莉亚被带到了幸存者的领袖“主脑”面前。主脑揭示了最令人震惊的事实:艾莉亚并非一个普通的孤儿。她是“阿瑞斯计划”的“最终备份”——一个被植入了核心数据并被送回人类世界潜伏的活体容器。她的父母,正是该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为了保护她的安全,特意将她送回了资源贫瘠的边陲星球,并抹去了她大部分的早期记忆。 艾莉亚的身体结构与普通人类不同,她能本能地解读和修正复杂的量子代码,这是“阿瑞斯”实验成功的最终证明。然而,这种能力也意味着她随时可能被联邦的追踪系统定位,或者被她体内的“备份”程序完全接管。 五、 终极对决与选择 时序保障局的局长,冷酷的维克多·雷诺兹,率领一支由联邦最先进的“净化者”战舰组成的舰队,突破了寂静之环的防御层,准备彻底歼灭“阿瑞斯幸存者”基地。 决战爆发。赛拉斯和他的雇佣兵盟友们负责在外围进行干扰,用老旧但顽强的飞船吸引火力。艾莉亚则必须进入基地的核心控制室,利用自己的天赋,激活幸存者们准备已久的“星门重启程序”。 这个程序的目的,是将幸存者文明转移到一个完全脱离当前宇宙法则的“稳定维度”,永远避开联邦的威胁。 在最终的对峙中,雷诺兹局长亲自通过通讯频道联系艾莉亚。他揭示了联邦镇压“阿瑞斯计划”的真正原因:该计划创造的适应性人类对联邦的单一统治结构构成了绝对的威胁,他们被视为“物种纯净度的毒瘤”。 艾莉亚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完全激活星门,带着幸存者逃离,承认自己是“异类”的未来;还是冒险利用自己身体中的代码,尝试与联邦系统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数字谈判”,试图揭露真相,为和平共存争取一线生机? 故事在艾莉亚双手接触核心控制台的那一刻达到高潮。启动的能量光束刺穿了黑暗的宇宙,随之而来的,是两种可能性的未来在她的脑海中交织…… 主题: 本书深入探讨了科技伦理、身份认同、被掩盖的历史真相以及对“异类”的恐惧与接纳。它是一部结合了硬科幻设定、星际间谍活动和个人成长主题的史诗级冒险故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穆罕莫杜‧薩拉希 (Mohamedou Ould Slahi)


  1970年出生於茅利塔尼亞的一個小鎮,他獲得獎學金得以在德國念大學,並且在當地以工程師身分工作了好幾年。他在2000年回到茅利塔尼亞,接下來的日子在美國的命令之下被茅利塔尼亞當局拘留,並且移送到位於約旦的監獄。後來再次被移送,先抵達位於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軍基地,最後在2002年8月5日時被送往古巴的關塔那摩美軍監獄,他在關塔那摩遭到嚴厲的刑求。2010年,一位聯邦法官下令立即將他釋放,然而政府卻提出上訴。經過14年未經指控或審判後,2016年10月被釋放並返回茅利塔尼亞並與家人團聚。

編者簡介

賴瑞‧信斯 (Larry Siems)


  是一位作家、人權主義者,也是美國筆會中心寫作自由計畫的前任負責人,著有《酷刑報告》(The Torture Report),目前住在紐約。

譯者簡介

董文琳


  中山大學外文所碩士,曾經懷抱寫作夢,夢醒了走上翻譯之路。喜歡的事很多,擅長的事卻不多,所以只想把擅長的事做好,翻譯即是其一。現職為字幕翻譯,書籍譯作有《嚕嚕米漫畫全集》共六冊與《夢想一直都在,等待你重新啟程》、《不受限的工作人生》。

  聯絡信箱:vanityfairrs@gmail.com
 

图书目录

拘留時間表
文本、編輯以及註解要點紀錄
前言
1.    約旦-阿富汗-關塔那摩 2002年7月-2003年2月
話說從前
2.    塞內加爾-茅利塔尼亞 2002年1月21日-2月19日
3.    茅利塔尼亞 2001年9月29日-2001年11月28日
4.    約旦 2001年11月29日-2002年7月19日
關塔那摩
5.    關塔那摩2003年2月-2003年8月
6.    關塔那摩 2003年9月-2003年12月
7.    關塔那摩 2004-2005
作者附註
編輯致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408974
  • 叢書系列:Uni
  • 規格:平裝 / 312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5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文本、編輯以及註解要點紀錄

  本書為穆罕莫杜•薩拉希於2005年夏秋時,在關塔那摩監獄的牢房中所撰寫的466頁手稿經過編輯後的作品。本書經過兩次編輯,首先經由美國政府的思想審查,並且在手稿中塗上了至少2500個黑槓,接著則是由我接手編輯。在這兩次的編輯過程中,穆罕莫杜都無法參與其中或做出任何回應。

  然而,他一直都盼望自己的手稿能夠抵達普羅大眾的手中,這樣他才能夠直接對我們所有人,尤其是美國的讀者表達自己的想法。他也完全同意出版編輯後的版本,因為他由衷企盼,並且理解自己的著作經過編輯之後,能夠忠實地傳達他想要表達的內容,完成原稿想要達成的目標。他將此重任託付給我,而這也是我準備將他的手稿付印時一直努力確保能夠達成的目標。

  穆罕莫杜•薩拉希以英文書寫回憶錄,這是他人生的第4語言,也是他在被美國拘留期間大量使用的語言,從他在本書中經常透過有趣的文筆所傳達的內容可見一斑。寫作此書本身即是個了不起的行為,也是個非凡的成就,這個選擇也造就了本書重要的文學意義。據我統計,他所使用的字彙不超過7千字,相當於荷馬史詩中所使用的字彙量。有時候他的書寫內容也與史詩形式相呼應,尤其是當他以公式化的方式記錄一再重複上演的現象與事件時。如同史詩的創作者一般,穆罕莫杜以這種方式傳達身心的巨大憤怒。在編輯的過程中,我也極力嘗試保留這種情緒,並且頌揚他的成就。

  於此同時,2005年時穆罕莫杜在獄中所書寫的手稿通常都是未完成的狀態,有時候甚至只是片段紀錄的草稿。部分手稿看起來經過仔細雕琢,其他某些部分的字跡看起來比較小而清楚,都讓人推測或許他已經擬好過一份草稿,否則他的字裡行間應該會充滿草稿的雜亂與倉促感。他的敘事手法看得出明顯的不同,回憶近期之內發生的事情時比較不會出現線性的敘事方式,也因此增加了事件的強度,並且讓讀者得以更親近他所描述的角色。這整個作品都尚未定型,因為除了主要敘事之外,作者還在後面加上了一系列的事件回憶。

  面對這些挑戰時,就像所有編輯都會想滿足每一位作者想把作品的錯誤之處降到最低,並且雕琢文字所傳的聲音與畫面的期望,我把本書的編輯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逐字編輯,這個過程主要是在確認動詞時態、文字順序、特別的慣用語正確,並且為了讓文字的表達更清楚,偶爾要闡述或重新排列文章內容。我也把附加的回憶融入主要敘事中,用流線型的方式將文稿以完整的樣貌呈現,過程中把原本共計12萬2千字的文稿濃縮為不到10萬字的版本。這些完全是由我做出的編輯決定,我只希望成品能夠獲得穆罕莫杜的認可。

  在編輯過程中我面臨許多挑戰,尤其與手稿先前的編輯過程,也就是政府的思想審查息息相關。思想審查是由政府機關對手稿強制進行的審查與更動,也就是這個政府掌控了本書作者過去13年來的命運,並且用遮遮掩掩的方式達成目的。正因如此,書頁上的黑槓成了最鮮明的提醒,向讀者訴說作者的現況。同時無論是故意或無心,思想審查多少阻礙了文本的敘事感,讓人物的輪廓變得模糊,並且讓作者嘹亮而清晰的聲音變得晦澀不明。

  編輯經過審查的文章需要非常仔細地閱讀與分析,所以需要投注許多心力透視黑槓與其遮蔽的內容,全書中出現在書頁下方的註解就是編輯投注心力的最佳見證。

  這些註解都是與書中的思想審查相關的推測,以被黑槓遮蔽處的上下文、在手稿中其他地方出現的資訊,以及如今已大量公開的穆罕莫杜•薩拉希苦牢案紀錄文件,和他在書中所提及的意外與事件為基礎進行的推測。這些文件的來源包括因資訊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訴訟案所解密的政府文件、新聞報導與數名作家和調查記者所發表的作品,以及美國司法部和參議院為數繁多的調查報告。

  我無意在註解中重新建構被刪去的原始文本,或是解讀機密資料。反之,我盡己所能的呈現最有可能與被刪文本相呼應的資訊,那些資訊都與公共紀錄有關,或是源自於我對手稿的深入解讀,我也相信這些資訊對文本整體的可讀性與影響都會產生重要的功效。倘若我的猜測有任何錯誤之處,我也願意承擔全責。無論是否對他們有幫助,穆罕莫杜•薩拉希那些擁有安全許可的律師,都不曾檢視過這些文件資料或是註腳,或是確認或否定我的猜測中與他們有關的訊息。無論是否對他們有幫助,有權審閱未經過思想審查文本的人,也不曾檢視過這些文本資料或是註腳,或是確認或否定我的猜測中與他們有關的訊息。

  為了出版此書,我在編輯過程中遇到的許多挑戰,其實都源自於美國政府持續監禁本書作者,也無法針對何時能夠釋放他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因此在監禁狀態下讓作者無法參與編輯過程。我衷心期盼穆罕莫杜•薩拉希獲釋的那天早日來臨,待他同意本書出版之後我們就能夠一起閱讀整部作品。同時我也希望此版本能夠成功傳達原稿的訊息,即使書中幾乎每一頁都在提醒我們,我們無從看見的資訊其實多不勝數。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消耗心力的,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因为作者的叙事线索常常是跳跃的,不像一般小说那样线性推进。有时候,他会突然插入一段对往昔生活片段的回忆,然后又猛地拉回到当下的处境,这种闪回并非为了增加戏剧性,而是为了构建一种心理上的连续性——即便是身处绝境,人的意识依然是多维流动的。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对“身份”的探讨。在那个被标签化、被定义的环境里,“我是谁”这个问题不再是哲学思辨,而是生存的必要前提。作者细腻地记录了自己如何与外界赋予他的身份抗争、如何重新建构内在的自我认知,同时又不得不屈服于某些外在的规则。这种在“被定义”与“自我确认”之间的摇摆挣扎,是全书最核心的引人入胜之处。读完,我感觉自己好像也完成了一次漫长而艰辛的内在旅程,对“自由”的定义,也变得更加务实和复杂了。

评分

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冷峻中带着一种奇特的诗意。它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每一个选词都经过了精密的计算,像是在用最少的笔墨勾勒出最大的情感密度。有时候,我会停下来,反复阅读某一句描述,不是因为我不懂,而是因为那句话的结构本身就蕴含了一种压抑的美感。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值得称道,它似乎遵循着一种非线性的、螺旋上升的逻辑。我们不是在看一个事件的完整记录,而是在观察一个心灵如何被反复研磨、最终形成新的质地。这种叙事方式,虽然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但也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深度。它迫使读者放弃快速阅读的习惯,转而进入一种内省的状态。对于习惯了快节奏媒体的我们来说,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叙事,反倒成了一种难得的洗礼。它提醒我们,有些真相,是无法用三言两语概括的。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真的很有意思,它不是那种传统上我们会认为的“纪实文学”会有的那种宏大叙事或激昂控诉。相反,它更像是一部晦涩的、充满隐喻的个人日记,但它又具备了一种超越个人经验的普遍性。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的政治或道德议题时,总是非常克制,他很少直接下判断,而是通过大量的细节描述,让读者自己去拼凑和理解情境的荒谬性。 举个例子吧,关于“沟通”的片段,我印象特别深刻。在信息被严格筛选的环境下,每一次不经意的眼神交流、一次偶然的低语,都可能承载着远超其表面含义的重量。作者把这种“言外之意”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读完之后,我反而开始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唾手可得的、毫无保留的表达自由,是不是也让我们对语言本身的力量产生了某种麻木?这本书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言说”与“沉默”之间的张力,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信息爆炸的台湾读者来说,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对照。

评分

这本书啊,老实说,我一开始看到书名是《我在關塔那摩的日子》,心头是咯噔一下的,你知道的,那个地方对我们台湾人来说,代表着太多复杂的意象,不是什么轻松的闲谈。但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叙事节奏给吸进去了。他没有一上来就卖弄什么惊心动魄的场面,反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微末节。比方说,对特定食物气味的记忆,或者是在高压环境下,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必须小心翼翼维护的界限感。 我特别佩服作者对于“时间感”的处理。在那种被剥夺了正常生活节奏的环境里,时间本身就会变成一种非常扭曲的实体。作者的文字捕捉到了这种拉伸、凝滞甚至倒流的感觉。他不是在记录“我度过了多少天”,而是在描绘“某一个瞬间是如何被无限拉长的”。读着读着,你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体会那种被困住、却又必须保持某种内在秩序的矛盾状态。这种对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远比单纯的外部环境描写要震撼人心得多。如果你期待那种好莱坞式的动作场面,那你可能会失望,但如果你想探究人类精神在极限状态下如何自我对话、自我重塑,这本书绝对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其实是它对“希望”这个词的解构与重建。在那种环境下,“希望”可能不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积极乐观的期盼,而更像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微弱到几乎无法察觉的生存意志的体现。作者没有用煽情的语言去歌颂“希望”,而是通过描绘那些在绝境中仍然坚持的微小习惯——比如偷偷整理床铺、或是默念一串无关紧要的数字——来展现这种意志力的顽强。 这种“静默的抵抗”,非常能引起我对人性的敬畏。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坚韧,往往不在于外在的呐喊,而在于内在深处,那份不愿被完全磨灭的、属于自我的光点。这本书并不是一本读完会让人心情愉悦的作品,但它绝对是一部能让你在合上书页后,对生命和人性产生更深层次敬畏的作品。它不提供答案,但它会提出最深刻的问题,并且用最不动声色的方式,引领你去寻找属于你自己的那份沉甸甸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