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得比真相更快的謠言:要判讀的是訊息,還是人心?點出正確知識道路的「資訊傳播心理學」

跑得比真相更快的謠言:要判讀的是訊息,還是人心?點出正確知識道路的「資訊傳播心理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松田美佐
图书标签:
  • 信息传播
  • 心理学
  • 谣言
  • 媒体素养
  • 批判性思维
  • 认知偏差
  • 社会心理学
  • 真相
  • 虚假信息
  • 信息甄别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看懂訊息背後的人心,你對世界的理解就會比昨天更透徹。

  ★ 超過30年研究,日本知名學者寫給現代人的「資訊傳播心理學」
  ★ 以語言學、心理學、資訊科學破解全球「爆紅」、「瘋傳」、「恐慌」等事件
  ★ 跨界好評:方格正∣王宏恩∣洪貞玲∣陳慧敏∣野島剛
  ※ 本書2019年曾以《流言效應》之書名上市


  資訊,是人與人連結的籌碼
  我們做任何選擇、融入不同團體、做人生計畫、甚至在確立信念時,都仰賴所掌握到的資訊。然而今天有太多飛快推送的「人工」訊息,讓我們一腳踩進決策陷阱、甚至人際關係也蒙上陰影。

  謠言在傳開之前,本是立意良善
  為何社會上有這麼多騙子,不負責任地操弄真相?本書依時間線分析,「一則訊息引發全國騷動」的經典案例,並點出:謠言、假訊息只不過是一群人的無心之過,所引發的連鎖效應。

  為資訊裹上糖衣的共犯結構!讓人愛聽、愛轉述
  造假的內容之所以傳得快(比真相超前6倍),皆是害怕落伍、趨避風險,對「別人有而我沒有」避之唯恐不及的心理作祟。
  你可能每天都會聽到「欸,我聽朋友說……」。

  你是身在井底的全知、
  虛實不分的訊息搬運工,
  還是一眼看穿資訊價值的先覺?

  本書提供一套媒體判讀、數據解讀的後設思考。從資訊失真的過程、不同交流場所對聽者心理的影響、轉述八卦的人際福利,到不同身份(性別/婚姻狀況)對資訊類別的偏好,整合成一面看得見的資訊路網圖。

  從接收到轉傳,「影響力」與惡,其實差之毫釐:
  ● 人類消化資訊的方式,天生就不太客觀
  大腦在聽或讀到與觀念不符的訊息時,會依3個步驟調整它:
  分辨出重點、或畫面中的主角(去背)→
  將多餘細節省略(重點畫線)→
  使訊息看起來合理、與自己的觀念一致(校正)。

  ● 轉述訊息可滿足人際目的
  「從他的反應,就能看出他的立場」
  「講這個一定能炒熱氣氛!」(不是真的也沒關係)
  「告訴他這個健康知識,讓他知道我關心他」
  即便只是轉發無關緊要的趣聞,背後都有動機存在。

  研究發現,現代人一天會接收到105,000字的資訊,
  在如此應接不暇、又手無查證方法的情況下,我們必須知道:
  訊息本身必然是無數個人偏好、主觀意識的結合體,而且隨著傳播不斷「演化」,有自己的「生命史」。

  相信,是出於避險本能,而散播,是為了預防萬一。
  在資訊判讀時代,需要摸透的不是訊息,而是人心。

  謠言有多種別稱,無人能置身事外:小道消息、警訊、八卦、好康、冷知識、假新聞、「踢爆」、疫情新聞、財經內線消息、「你一定不相信」、「我只告訴你」、「誒,我朋友說」……。

  以下心理學原理,也會影響我們對訊息的取捨:
  ✔羊群效應 ✔喜好原理 ✔錯失恐慌症 ✔自利性偏誤 ✔奧坎剃刀 ✔巴南效應 ✔互惠原理
  ※ 本書2019年曾以《流言效應》之書名上市

本書特色

  1讓資訊為我所用!Z世代到Y世代必讀的數位素養寶典
  2用圖表說話,一本書集資訊科學、心理學、傳播學經典之大成
  3作者曾訪台研究,是最懂台灣時勢的日本權威學者之一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野島剛(知名作家、資深媒體人)

  客觀推薦
  方格正(心理師)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菜市場政治學共同創辦人)
  洪貞玲(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陳慧敏(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
  (依姓氏筆劃排序)
 
错综复杂的丝线:社会心理学如何编织我们的日常现实 本书探讨人类社会互动、群体行为与个体认知之间的复杂交织,深入剖析社会环境如何塑造我们的信念、态度与行为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地与他人互动、接收信息、形成判断。我们倾向于相信什么?为什么会产生群体盲从?偏见和刻板印象是如何根深蒂固的?本书将带领读者穿梭于社会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与前沿研究之中,揭示隐藏在人类社会活动之下的深层机制。 第一部分:个体的构建——自我与社会认同的形成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我们所属的群体。本书首先聚焦于“自我”的概念,探讨社会比较理论如何驱动我们的自尊心。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置于参照群体之中进行衡量。当社会环境提供积极的对照物时,自我评价得以提升;反之,则可能引发防御机制。 深入分析社会认同理论,我们会发现,人天生具有归属的需要。一旦我们认定自己属于某个“内群体”(In-group),便会本能地对该群体产生偏爱(In-group favoritism),并对“外群体”(Out-group)产生某种程度的疏远甚至对立。这种简单的二元划分,是理解冲突、合作乃至社会变革的基石。书中将详细阐述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力量——当我们相信自己或他人会以某种方式行事时,我们的行为恰恰会促成这种预言的实现,尤其是在社会情境中,一个负面的标签,可能成为塑造个体未来轨迹的强大力量。 第二部分:认知捷径与决策的陷阱 人类的大脑为了高效处理海量信息,发展出了一套精巧的认知“捷径”,即启发法(Heuristics)。然而,这些看似高效的工具,在复杂的社会判断中往往会导向系统性的错误。 本书将细致解构可得性启发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如何影响我们对风险的感知。那些更容易被回忆起来的、更具情感冲击力的事件(无论其真实发生频率如何),总会被我们高估。例如,媒体集中报道的罕见灾难,往往比慢性、低调的社会问题更令人担忧。 此外,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寻找并偏爱那些支持我们既有信念的信息——将是重点分析对象。在社会互动中,人们会不自觉地构建一个回音室,不断强化自身的观点,使得态度的转变变得异常困难。书中将通过经典实验,展示人们在面对矛盾信息时,如何固执地维护原有立场,这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普遍。 我们如何形成对一个人的看法?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提供了框架。我们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特质”(如性格)还是“外在环境”(如情境压力)?书中将深入探讨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我们会轻易地将他人的负面行为归咎于其品性,而低估了环境的制约。反之,当我们自己犯错时,我们更倾向于为自己寻找外部合理的解释。理解这一认知偏差,是实现更公平和富有同情心的人际理解的第一步。 第三部分:从众、服从与群体动力学 社会心理学最引人入胜的领域之一,便是研究个体在群体压力下的行为变化。本书将重访经典的阿希(Asch)从众实验和米尔格拉姆(Milgram)服从实验,但重点在于解析其背后的心理机制,而非仅仅重述实验过程。 从众行为并不仅仅源于对惩罚的恐惧,更可能源于信息性影响——我们相信群体比我们更了解情况,因此跟随多数是获取正确信息的途径。书中会探讨群体极化现象(Group Polarization):当持有相似观点的人聚集在一起时,他们的平均观点会变得更加极端。这解释了线上社群中观点迅速走向极端化的社会过程。 群体决策的陷阱——群体思维(Groupthink)——也将被详细剖析。当群体内部高度凝聚、维护一致性成为首要目标时,批判性思维和替代性方案的评估会被系统性地压制。这种现象在高度紧张或孤立的决策环境中尤为危险。 第四部分:人际吸引、冲突与社会影响力的持久战 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的核心。本书将超越肤浅的吸引力法则,探讨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在成年人关系中的映射。我们早期的依恋模式如何影响我们成年后对亲密关系的期望、信任水平和应对冲突的方式? 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冲突是如何产生的,又如何通过沟通加以化解?书中将探讨“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当个体意识到自己可能被以负面的刻板印象来评价时,其自身的表现反而会受到负面影响。这一发现揭示了社会偏见对个体表现的隐性伤害机制。 最后,本书展望了社会影响力的积极面。通过对说服(Persuasion)过程的细致分析,我们将了解什么因素使信息能够真正改变人们的态度。这不仅仅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更包括来源的可信度、信息的呈现方式,以及听众自身的卷入程度。我们学习的不是如何操纵他人,而是如何理解那些促成有意义的、积极的社会态度的关键因素,从而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做出更清晰、更少被非理性力量驱动的判断。 通过对这些基础理论的全面梳理,读者将获得一把理解社会表象背后复杂人性的钥匙,学会审视自己行为中的社会影子,并以更具洞察力的视角去观察这个由人与人互动编织而成的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松田 美佐/社會學家


  在溝通、社會學、資訊科學等領域有傑出成就。

  生於兵庫縣,畢業於東京大學社會心理學專修課程,人文社會研究所社會文化研究暨社會資訊科學博士班肄業,曾任東大社會資訊科學研究所助理,現任日本中央大學教授。2021年曾經來台灣,以學者身份訪問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進行獨立研究。

  著有《流言的科學》、《手機的2000年代:成熟的移動社會》(合著,東京大學出版社)。

譯者簡介    

林以庭


  文藻外語大學日文系畢,現為專職譯者。
  大半輩子都和日文及貓咪泡在一起。

图书目录

【推薦序】謠言的兩面性/野島剛
【前  言】謠言,歷久彌新的傳媒

第1章 謠言的真實影響力

1. 社會現象的推手

「缺貨」之亂
自我實現的預言
當謠言化為現實
找出「兇手」的獵巫行動
相信,是出於避險本能
散播,是為了預防萬一

2. 深入我們的生活:謠言有各種變體
從口耳相傳到網路謠言
在傳播過程中成真
造謠與傳播
謠言、八卦、風評、都市傳說

3. 謠言如何造成恐慌?
寧信其有,也要規避損失
流傳的公式與路徑
謠言必須有「依據」
擔心引起恐慌?
正常化偏誤:低估眼前危險
出於「善意」的謠言
火星人入侵地球
我們該具備的資訊判讀心理

第2章 謠言是什麼?古典理論怎麼說

1. 資訊的衰敗與產生

三大經典分析
簡化、強化、同化的流傳趨勢
目擊者偏差
被塗改的記憶
麥克阿瑟是日本人!
口傳資訊的衰敗與建立
謠言的依據:專業性與可靠性
引發適度不安,並提供解方

2. 媒體報導、社會輿論中的謠言
如何區分報導與謠言?
包裝成謠言的輿論
政府該管制謠言嗎?
從放大解讀到危言聳聽
在謠言中看見人性
大家都這樣說

3. 古典理論的不足
關於資訊的兩個問題
大眾社會理論與經驗學派
內容不重要,交流才是目的
不同的傳播媒介

第3章 故事的誕生:都市傳說、學校怪談

1. 流竄數十年的「故事」

變成「不倒翁」的女大生
成為風潮的都市傳說

2. 從都市傳說到學校怪談
席捲日本的「裂嘴女傳說」
《哆啦A夢》大結局
設計好的都市傳說:人面犬
都市傳說的可疑之處
學校裡的鬼故事
當怪談登上大眾媒體
敘述與場合的重要性

3. 同樣的主題,不同的細節
故事的核心不會改變
加上「在地化」的細節
「別讓孩子離開你的視線」
風向使人害怕
先掌握謠言的類型
奧爾良謠言:只澄清真相是不夠的

第4章 閒話家常:維繫「關係」的謠言

1. 謠言造就的人際網路

想知道、想轉述、想交流
共享帶來連結
謠言,是「同理心」的展現

2. 社交工具,或是孤立工具
人人愛聽八卦
八卦行為的好處
評價他人的八卦
閒話家常與社會孤立
不妨聊聊輕鬆有趣的話題

3. 為何謠言如此真實
適合當話題的故事
在網路發酵的謠言
謠言是當下「最合理」的解釋
在新事物的普及過程中萌生
追求秩序的謠言
當都市傳說成為題材
一旦成為新聞,就會越來越難查證
新聞的「事實」
是媒體,還是造謠推手?
「媒體不報反而更可信」的謠言

第5章 謠言的新衣:在網路與手機的時代

1. 謠言與媒介不可分割
媒介的擴散作用
從一張傳單開始
內容跟形式的整體性
媒介本身的訊息

2. 現代網路與謠言
特性一:缺乏形體
特性二:匿名性
媒介與傳播手段的區分

3. 手機帶來的人際關係變化
電話與「心理鄰里」
手機與選擇性人際關係
變多的「好友」
手機裡的「一般聯絡人」
更廣更雜的「要事」

第6章 網路社會的謠言

1. 電郵、簡訊帶來的新溝通方式

電郵與簡訊的特性
非同步性:不用馬上回覆
紀錄性:留存時間與內容
長輩圖等「非日常小驚喜」
經典案例:帶來幸福的信
出於好意,卻引發騷動
謠言擴散的阻力心理
跨媒介的現代謠言
資訊的檢驗:有紀錄還不夠

2. 網路擴散效應
多樣的資訊,謠言的溫床
資訊的存在與擴散
找到自己的「同溫層」
不分真偽的「資訊瀑布」
得到認同,比得到批評容易
開放性,反而帶來抑制效果
看得見的「互惠原則」
不可抹滅的紀錄
歷史文章:謠言的火種
網路匿名性的迷思
素未謀面的較勁
少了「來龍去脈」,所以容易過度解讀
社群網站:自我的舞台
「認同請分享」的溫馨小品文
網路謠傳與表現欲

3. 謠言社會的生存之道
各種媒介的使用狀況
不讀報的現代人
有聲譽「損害」,那聲譽「利益」?
損害帶出的系統性問題
「反抗迷思」不一定能闢謠
現代人的資訊判讀素養:保有想像力
【結語】謠言,是將人們連繫在一起的故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16046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謠言的兩面性
野島剛/知名作家、資深媒體人


  沒有任何的「媒體」可以像謠言這樣,如此滲透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吧。

  可是,這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傳媒」的謠言,到底是以什麼樣的結構被口耳相傳,又如何深刻地影響我們的生活?卻鮮少有書籍正面深入探討這些問題,正因為謠言就像我們呼吸的空氣般,存在於無形之中。但是,松田美佐的《跑得比真相更快的謠言》一書則是深入淺出地介紹謠言的奧妙之處。

  作者在傳播學方面是實力堅強的研究者,從以前開始,在有關謠言的歷史性、社會性意義的研究上,就累積了不少成果。透過本書,可知道謠言的世界無遠弗屆,同時也是一刀兩刃,既是具有殺傷力的武器,也可以做為擴散愛心的媒介。

  雖然,謠言也是社交上不可或缺的話題,但是發生災害時更可能是造成人心惶惶的亂源之一。尤其是現代網路發達,在謠言一下子就擴散開來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從本書理解謠言的本質。

前言

謠言,歷久彌新的傳媒


  如果有一天,朋友這麼對你說:「聽說A會辭職,是因為被你霸凌耶,謠言傳得到處都是。」

  然而你卻完全沒有頭緒。你平時和A相處得還不錯,他也和你聊過關於辭職的念頭,甚至最近中午都還會一起吃飯。你感到驚訝,接著不免冒出一個疑問:「是誰在散播這種謠言的?」

  你會接著否認:「那是騙人的啦,我和A很要好,我們最近才一起去吃過飯耶。好討厭噢~居然在傳這種不實謠言。」

  如果告訴你的人和你關係不錯,想必他會相信這只是謠言,或許還會幫你向周圍的人澄清。但是,如果是和你沒什麼交情的人,聽見你的強力反駁,反而會這麼想也說不定:「嘴巴上說是誤會,但畢竟『無風不起浪』啊,搞不好真的發生過什麼事,不然怎麼會被說閒話呢?」

  即使是與事實截然相反的謠言,一旦當事人強烈否認,這個「否認」的舉動本身在他人眼裡看起來就更不自然,為此生氣反而令人起疑,所以即便被散播奇怪的謠言,比起四處否認、澄清,不如抱持「謠言難過月,過月無人傳」。的心態等待謠言平息。

  非常遺憾的是,如果本來對你印象沒有特別好的人,偶然間聽見有關於你的謠言,也只能說「眾口難防」。況且,謠言基本上不會傳到當事人耳裡,即使你聽見了之後極力否認,「謠言滿天飛」的情況本身,就會被視為謠言的「根據」。「原來他是那種人啊,不意外。」最終,他人對你的印象,只會變得更糟。

  與事實不符的事、毫無根據的事會經過口耳相傳逐漸擴散,一般人被問到「『傳聞』是什麼意思?」的時候,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通常是「沒憑沒據的謠言」吧。

  早在遠古時代,謠言就已經存在了,對我們人類來說一點也不陌生。法國社會學家卡普費雷(Jean-Noël Kapferer)將謠言稱為「最古老的傳媒」。不過,這個「最古老的傳媒」即便在報章、電視等大眾傳播媒體普及之後,甚至是手機、網路被廣泛運用的現今,存在感依舊沒有受到半點影響。

  不過,究竟什麼是謠言呢?

  其實至今仍沒有一個明確定義,比方說,「沒憑沒據的謠言」和「無風不起浪」這兩種狀況相互矛盾,卻又都能成立。除此之外,謠言一旦擴散就停不下來,俗話說「眾口難防」,但過了一段時間後自然就不會有人再討論了,正所謂「謠言難過月,過月無人傳」。謠言有沒有辦法用人為方法平息?什麼時候才會完全平息?雖然人們都說「謠言止於智者」,但要怎麼做才能成為智者?

  受到負面謠言或負面評價所苦的個人或企業,想必會希望找出散播謠言的源頭,但想找出源頭卻是難如登天。人與人之間口耳相傳的傳聞又稱為「評論」,評論是正確資訊,謠言是錯誤資訊……真的這麼容易就能分辨出來嗎?

  自東日本大震災以來,日本媒體上不時就會出現「風評被害」(意指聲譽損害)這個詞,它與謠言的差別是什麼呢?不光是這次震災,發生一般災害的時候,謠言也會傳得到處都是,這又是為什麼呢?

  本書的宗旨便在於此。首先要帶領讀者們一起了解謠言這種「最古老的傳媒」,接著要帶大家一起思考,為何像是「都市傳說」這種典型的謠言,甚至也不算是有價值的消息情報也並沒有什麼價值,卻會被人們廣為流傳。

  提起「裂嘴女傳說」,一定年紀以上的日本人應該會覺得懷念。這個謠言在1970年代末期,在小學生之間大肆擴散。當時我還只是小學生,從姐姐口中聽見這個傳說後害怕得不得了。隨著時光流逝,我居然在幾年前與這個傳說「重逢」了。我的孩子上小學,他借來的書裡就印著這個傳說的插圖。現在裂嘴女已經成了兒童書籍、漫畫、動畫裡的「鬼故事」常客,來自韓國的留學生也告訴我,他小時候也在故事書裡讀過裂嘴女傳說。為什麼裂嘴女會成為怪談的固定班底,甚至漂洋過海,傳到其他國家呢?

  除此之外,還有「耳洞的白線」、「洗屍體的兼職」等,然而,我們為什麼會聊起這種謠言(都市傳說)呢?本書接著將把焦點放在這些會出現在日常對話裡的話題上,梳理出謠言本身的多樣性,並試圖讓讀者了解,究竟為什麼,特定的故事會在人群中持續流傳?

  之後,我們將探討現今手機與網路普及社會中的謠言。網路上充斥各種不負責任的言論和假消息,所以被批判為「謠言的巢穴」,但如果從手機與網路這種傳播媒介的特性來看,實在難以就這樣下定論。

  當然,在手機與網路的普及之下,謠言漸漸轉型是不爭的事實。

  比方說,謠言的「短命化」現象。在東日本大震災當天,「因為煉油廠發生火災,雨水中含有各種有害物質」的謠言以首都圈為中心,經簡訊或推特爆炸性地蔓延。然而,破解謠言的資訊也隨之傳了出來,謠言在短短幾天就平息了。在網路社會中,謠言來得快、去得也快。

  在網路上,人人都可以是資訊的接收者,同時也可以是發送者。因此,隨著網路運用逐漸普及,過去以大眾傳媒為主的單向資訊傳遞模式開始發生轉變,人際關係與社會結構也因此將產生變化,不,也有人主張早已徹底改變了。不過,以「網路社會人人都可以是資訊的收發者」這個特徵來看,身為「最古老的傳媒」的謠言,也擁有同樣性質。既然如此,「謠言」本身是否在左右未來社會發展上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歷久彌新的傳媒──謠言。

  希望讀者能夠透過這本書了解謠言,並感受它的魅力,與我一同思考在未來社會中,人類與資訊之間的關係。
 

用户评价

评分

说真的,现在看新闻就像在玩一场高风险的“拆弹游戏”,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弹出的那个标题是地雷还是救命稻草。我之前有个经验,看到一个爆炸性的社会事件报导,情绪立刻被点燃,恨不得马上转发声援。但事后冷静下来查证,才发现很多细节根本经不起推敲,很多关键的“爆点”都是经过刻意剪辑或断章取义的。这本书如果能帮我厘清,为什么我们在面对这类具有强烈情感驱动的叙事时,智商会集体“下线”,那它就太有价值了。我特别好奇它如何剖析那种“集体情绪的传染性”。你知道吗,当一个群体都认定某件事是“正义”或“邪恶”时,即使你心存疑虑,那种巨大的社会压力也会让你选择闭嘴或顺从。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趋同行为,才是真正让谣言插上翅膀的燃料。我们的大脑为了节省能量,倾向于走“捷径”,而群体认同无疑是最省力的那条路。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工具,让我们在被情绪裹挟时,能及时按下“暂停键”,重新启动理性分析的引擎,那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指导意义就非同小可了。

评分

说实话,现在这个时代,懂得“如何提问”比懂得“如何回答”重要太多了。答案太多了,真假难辨;但好的问题,能立刻筛选掉大部分噪音。我观察到,很多时候,人们传播谣言,不是因为他们想散布谎言,而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该问什么来验证它。他们只会问“这是真的吗?”,而不是去问“这个信息的来源可靠吗?它有没有被其他独立信源交叉验证?提出这个观点的人,他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关联是什么?”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系统的“质疑框架”,教导我们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构一条信息,哪怕只是在心理层面上建立起一个“怀疑的雷区”,那就太棒了。我更倾向于认为,对抗信息泛滥,靠的是批判性思维的持续训练,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权威机构去“辟谣”。辟谣永远比造谣慢半拍,因为辟谣需要证据链,而谣言只需要一个情绪爆发点。这本书如果能唤醒我们对自身信息获取过程的“主体性”,让我们从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筛选者和质问者,那才是真正的赋能。

评分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认知心理学的入门介绍,发现人脑对“新奇”和“冲突”的反应是极其强烈的,这恰恰是那些耸人听闻的消息所擅长的“包装术”。那些平铺直叙、逻辑严谨的科学报告,往往因为缺乏戏剧冲突而被我们迅速滑过。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信息传播者是如何利用这种基本的人性弱点来构建他们的叙事框架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更侧重于“结构性”的分析,而不是仅仅批判几个具体的假新闻案例。因为案例会过时,但人性的底层逻辑是相对稳定的。如果能理解,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是如何战胜“枯燥的事实”,理解媒体如何巧妙地利用我们对“确定性”的渴望——即使这个确定性是建立在错误信息之上的——来获取关注度和点击率,那才是釜底抽薪的解决之道。我们总是抱怨平台算法推送错了内容,但或许更该反思的是,我们自己的注意力分配机制,是不是早就被设计好了,等着被“高效”地利用呢?这本书若能揭示这种交互作用的黑箱,对提升个人的信息免疫力绝对有帮助。

评分

我总觉得,信息的“速度”和“深度”是成反比的,跑得越快,往往越浅。现在的资讯环境,追求的是即时满足感,大家都在比谁先知道“内幕”,谁能第一个把截图发到群组里。这种“抢快”的心态,其实是对深度思考的一种扼杀。这本书如果能探讨一下,这种“急迫感”是如何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被培养起来的,以及它对民主决策和公共讨论质量的负面影响,我觉得会非常有深度。因为一旦人们习惯了快速判断和即时反馈,他们就会对需要时间沉淀、需要多方论证的复杂议题失去耐心。我们不是缺乏信息,而是信息过载到让我们丧失了处理复杂性的能力。我们的大脑为了应对这种轰炸,只能不断地简化、标签化、非黑即白化。这本书如果能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掌握多少碎片化的信息点,而在于能构建一个足够稳固的认知结构,去容纳那些模糊、矛盾甚至不舒服的真相,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传播学的书,简直是一本现代生存指南了。

评分

最近读了几本书,发现这个社会上的信息流转速度简直快到离谱,很多时候,还没搞清楚事情的原委,那些捕风捉影的“消息”就已经满天飞了。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到底是在接收“事实”,还是在被某种情绪推着跑?特别是现在自媒体这么发达,人人都可以是发声筒,但这份自由的背后,却藏着巨大的风险——信息污染。我最近关注到一本探讨这个现象的书,它讲的重点不是那些具体的假新闻有多离谱,而是分析我们人脑处理这些信息时,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捷径。举个例子,人天生就比较相信那些印证自己原有观点的说法,这在心理学上叫“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这本书似乎就深入剖析了这种人性弱点是如何被网络算法和社交媒体的推送机制放大,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茧房。当我们沉浸其中时,对外来的、不符合我们预设的“真相”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排斥,即便对方拿出铁证如山的数据,我们可能也会下意识地认为“那只是他们想让你看到的”。这种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已经从“内容本身”转向了“是谁说的”以及“我感觉对不对”,这种心态的转变,才是最值得警惕的。我们接收的不再是信息,而是情绪的投射,是身份认同的巩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