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面對鋪天蓋地的假新聞和帶風向的內容,我常常感到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尤其在選舉期間,那種訊息戰的激烈程度,簡直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活在平行宇宙。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不實訊息」是如何在台灣的政治光譜中被操作和放大,我認為這是它價值所在。我想知道,那些製造和散播假消息的動機究竟為何?是經濟利益、政治操作,還是更深層的社會撕裂?更重要的是,當我們意識到媒體環境已經崩壞時,除了抱怨,我們這些普通讀者還能做些什麼?有沒有可能,透過更有效的公民教育和媒體識讀,建立起一道防火牆?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只是問題的診斷,更是一種積極的解方,讓我們看到,在看似絕望的環境中,重建信任和真相的可能。如果它能成功地煽動讀者採取行動,而不是僅僅淪為另一本讓人感嘆社會無奈的書籍,那才算真正抓到了「何以民主?」這個核心叩問。
评分光是「數位平台壟斷」這幾個字,就讓人聯想到那些科技巨頭如何透過演算法,悄悄地塑造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在台灣,這種現象尤其明顯,本土的媒體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於這些大平台的流量入口,結果就是內容越做越淺、越做越迎合爭議性,犧牲了對公共議題的深入關懷。這本書若能提供具體的案例分析,像是某個關鍵社會事件中,資訊是如何被特定平台操作或邊緣化的過程,我會非常感興趣。我希望看到的不是空泛的理論,而是紮根於台灣脈絡的觀察,探討在這樣一場資訊權力的轉移中,新聞工作者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畢竟,新聞業存在的價值,從來就不只是單純報導「發生了什麼事」,更重要的是,它應該是幫助公民理解「為什麼會發生」,並提供監督權力的機制。如果這本書能給出一條讓台灣新聞業喘息甚至再生的路徑,那它絕對是近期台灣社會不可多得的論述。
评分從學理結構上來看,這本書的野心不小,試圖在一篇複雜的論述中,串聯起「新聞倫理」、「科技壟斷」與「民主鞏固」這三大塊硬骨頭。台灣學術界在這方面的討論其實不少,但往往流於象牙塔內的學術語言,讓一般讀者望之卻步。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用一種既有深度又貼近日常的筆法,將這些複雜的結構性問題,轉化成讀者可以理解的語言。例如,它如何解釋那些小型獨立媒體或公民媒體,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如何嘗試用更透明、更在地化的方式對抗主流的資訊失序?這類型的「微觀抗爭」往往是社會進步的關鍵驅動力,如果能被這本書捕捉到,無疑會讓論述更飽滿。否則,只談論那些「大平台」的弊端,很容易讓讀者覺得問題太大而無從下手,最終只能選擇放棄關注。
评分觀察近幾年台灣社會的脈動,從各種民意運動到政治風暴,背後往往都能看到資訊戰的影子,這本書的出現時機可謂精準。我個人關注的點在於,當「為人民服務」成為一種口號而非實踐時,新聞工作者要如何重新建立與公眾的「社會契約」?這個契約的核心,不就是建立在對彼此的信任基礎上嗎?在假新聞和演算法的雙重夾擊下,這種信任幾乎消耗殆盡。這本書如果能提出一個關於「信任重塑」的具體框架,例如在報導方式上如何展現更高的透明度(例如,明確標示資金來源、資料取得方式),讓讀者可以「看到」新聞是如何產製的,或許能成為挽救新聞業公信力的關鍵一招。我對此抱持著高度的期待,畢竟,沒有一個健康的、能揭露真相的新聞體系,我們的民主防線就永遠會存在著巨大的漏洞,隨時可能被惡意資訊攻破。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和副標題簡直就是點出了台灣社會最痛的那個點,每次滑開社群媒體,看到那些真假難辨的訊息滿天飛,心裡就是一陣煩躁。坦白說,現在的新聞生態已經跟十年前完全不一樣了,過去我們或許還能相信幾家大報的深度報導,現在呢?打開手機,新聞變成短影音、變成演算法推薦的刺激標題,重點根本不是「事實」,而是「點擊率」。我常常在想,那些堅守新聞倫理的記者,是不是每天都在跟一堵由假消息和演算法築成的牆搏鬥?這本書如果能好好剖析,在這種巨變之下,我們還能不能找到「為人民服務」這四個字的重量,那真的會是給台灣媒體業一記重擊的警鐘。我特別期待它能探討,當平台業者壟斷了資訊傳播的管道,傳統媒體如何突圍,或者說,我們身為閱聽人,該用什麼樣的批判性眼光來解構眼前的一切資訊洪流。畢竟,如果新聞連最基本的「求真」都做不到,那我們的民主基礎,豈不是也跟著一起搖搖欲墜了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