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創新:中華傳播研究40年

傳承與創新:中華傳播研究40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立峯
图书标签:
  • 传播学
  • 媒介研究
  • 中国传播
  • 传播史
  • 学术史
  • 文化研究
  • 媒介发展
  • 中国文化
  • 40年回顾
  • 传承创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自1977年施拉姆教授(Wilbur Schramm)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算起,香港的傳播研究已走過四十餘載。在此期間,中國大陸與台灣學者對華文傳播現象的研究也有了長足進步。中華傳播研究與學科發展究竟取得了哪些值得傳承的成果?在傳播理論與研究方法上,有哪些令人矚目的突破與創新,未來又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問題?到底是否存在所謂「中華特色的傳播研究」,抑或中華傳播研究僅是全球學術的有機組成部分?
 
  本書從全球的角度審視中華傳播研究,並總結不同地區、不同領域傳播學的發展脈絡,探討如何提高傳播研究的理論水平及加強研究方法。本書不但結合知識社會學及相關學科來反思過去的研究成果,更探討特定的焦點問題,如數據與理論的關係、概念及方法的應用與改進、學術本土化與全球化之張力等。
 
好評推薦
 
  本書涵蓋的範圍遍及媒體傳播研究的不同領域,作者為兩岸三地各個次領域的權威。對於任何希望一窺華人傳播研究貢獻與最新進展的讀者而言,本書都將會是重要的依據。——汪琪(台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榮休教授)
 
  本書是兩岸三地華人學者對中華傳播研究的共同反思,既有資深學者從宏觀角度回顧傳播學如何引入華人社會,也包括了青年學者對傳播學前沿發展的細緻梳理,真正體現了學科的「傳承」與「創新」,對新聞傳播學研究者而言極具參考意義。——蘇鑰機(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内容与“傳承與創新:中華傳播研究40年”无关,旨在满足您对详细、自然语言书写的要求。 --- 书籍简介:《古城遗韵: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口述史研究》 作者: 王建国 著 出版社: 东方文史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 内容概述 《古城遗韵: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口述史研究》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古老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特别是中亚和中国西部边陲地带的民族口述历史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民间故事或传说,而是以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交叉视角,系统性地采集、整理和分析了多个游牧民族、绿洲定居民族以及高原部族的集体记忆与个体叙事。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全面展现了这些社区在漫长历史变迁中,如何通过口头传统来构建身份认同、维护社会结构以及应对外部冲击。作者历时十五年,足迹遍布新疆、甘肃河西走廊、青海高原以及中亚的若干偏远区域,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成功抢救性地记录了大量濒临失传的叙事文本。 第一部分:游牧文明的记忆之河——草原叙事与生态伦理 本部分集中探讨了蒙古族、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等游牧民族的口述传统。研究发现,这些叙事的核心往往围绕着“水草丰美之地”的迁徙路线、英雄史诗的代代相传,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敬畏与管理哲学。 核心议题包括: 1. “萨满遗响”与自然崇拜: 探讨在伊斯兰教和佛教传入前后,原生的万物有灵观念如何通过故事和仪式口头传承下来,并影响着现代牧民的生态决策。 2. 战争与迁徙中的身份固化: 分析不同部落间关于“谁是真正的继承者”的史诗辩论,以及这些叙事如何服务于当代边界意识的维系。 3. 游牧英雄的“世俗化”: 考察古代部落首领和宗教人物的口述形象如何从神圣化走向世俗化,以适应现代民族国家的治理结构。作者特别分析了流传在喀什噶尔地区关于某位汗王如何在与周边帝国的冲突中,通过“智取”而非武力来保全部族的口头记录。 第二部分:绿洲之下的低语——定居农耕社会的商业伦理与信仰融合 本部分聚焦于丝绸之路上主要的绿洲城市,如楼兰、高昌遗址周边的村落群体,以及维吾尔族和塔吉克族等定居社区的口述历史。与草原叙事相比,绿洲社会的记忆更侧重于贸易往来、宗教冲突与城市记忆的更迭。 深入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 1. 商旅传奇与契约精神: 采集了大量关于长途商队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冒险记录,更是古代商业规则和信用体系的活化石。例如,关于“坎儿井”修建者身份争议的口头传说,反映了早期社区水权分配的复杂协商过程。 2. 宗教更迭中的记忆抵抗: 研究了佛教徒转信伊斯兰教后,原有的佛经故事和民间神祇信仰是如何被重塑、隐喻或整合进新的宗教叙事中的。作者详述了一个关于“三藏取经人”在沙漠中遭遇“恶魔”的故事,其叙事结构与佛教故事相似,但内涵已完全伊斯兰化。 3. “消失的城市”的集体创伤: 考察了现代人对被沙漠吞噬的古城(如尼雅遗址群落附近)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交织着对自然力量的恐惧和对辉煌过去的缅怀,是口述史中常见的“失落叙事”。 第三部分:高原的秘境回响——藏族分支的氏族口述与巫术传承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了青藏高原东缘与南部的藏族分支群体,重点在于他们区别于主流藏传佛教叙事的、更为古老和分散的氏族创世神话、祭祀仪轨的口头说明,以及与巫术(苯教遗存)相关的叙事。 主要贡献在于: 1. “玛尼石堆”背后的故事: 记录了不同山谷社群如何通过口头讲述来解释特定玛尼石堆的建造动机、意义以及祭祀禁忌,揭示了地方性知识体系的运作逻辑。 2. 氏族内部的“权力辩护”: 很多口述史是为特定家族的历史地位进行辩护的工具。作者分析了在土地分配和继承权问题上,哪些叙事被强化,哪些被边缘化。 3. 对“格萨尔王”史诗的区域变异研究: 选取了数个偏远牧区,对比了当地“格萨尔王”故事中关于法术、神灵和地域环境的独特变体,体现了口述传统在地理隔离下的生命力。 第四部分:口述史的现代困境与未来展望 在最后一部分,作者转向对研究方法论的反思和对当代社会中口述传统的挑战的探讨。 总结了以下几点: 1. 记忆的“重塑”与外部干预: 讨论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旅游开发、教育体系如何无意或有意地“修正”或“简化”复杂的口述历史,以适应现代化的单一叙事需求。 2. 载体的消亡与记录的紧迫性: 强调了由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传统仪式的中断,掌握特定叙事的老者数量锐减,使得口述史的抢救工作进入了“倒计时”。 3. 数字时代下的口述档案管理: 作者提出了对这些珍贵录音和文本进行系统性分类、标注和跨学科共享的建议,以确保这些“活的历史”能够超越地方边界,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本书的价值 《古城遗韵》的价值在于其深厚的田野工作基础和严谨的跨学科分析框架。它提醒我们,构成“历史”的不仅有官方文书和碑刻,更有那些在炉火旁、在星空下,被一代代人默默讲述和聆听的生命体验。本书为研究丝绸之路文化变迁、民族认同构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而鲜活的个案支撑。它是一部关于时间、空间、记忆与身份的宏大叙事,是理解当代西部社会深层文化结构的必备参考书。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李立峯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兼院長。專研新聞學研究、政治傳播、公眾輿論與公共話語、媒體與社會運動、文化價值觀變遷等。
 
黃煜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與影視學院教授兼院長。專研新聞與媒體表現、傳播政治經濟學等。

图书目录

序一 xi
汪琪
序二 xix
朱立
導言 xxv
李立峯、黃煜
第一部分中華傳播研究的40 年發展
1 視點與溝通:華人社會傳媒研究與西方主流學術的對話 3
李金銓
2 中國傳播學的不惑之惑——寫在傳播學引入中國40年之際 27
張國良
3 從比較視角看中華傳播的研究與創新 45
陳韜文
第二部分兩岸三地的傳播研究
4 施拉姆與中國傳播研究:文化冷戰與現代化共識 71
劉海龍
5 中國傳播學的老故事與新進路:學科化探索與知識型轉換 97
胡翼青、張婧妍
6 台灣傳播學術研究30 年變貌:以1987–2017 年學術期刊為例 115
蘇蘅
7 尋找普遍意義:香港傳播研究的經驗和貢獻 145
李立峯
第三部分傳播學不同分支領域的發展和創新
8 再思華人社會組織傳播學的在地發展與實踐 167
秦琍琍
9 「馴化」媒介社會學:理論旅行、文化中間人與在地學術實踐 199
李紅濤、黃順銘
10 發展傳播理論與「中國式」發展之間的張力——
基於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三個研究案例的討論 231
郭建斌、姚靜
11 中國互聯網治理研究的學術邏輯與範式流變——基於CNKI數據庫的文獻考察 255
徐敬宏、侯偉鵬、郭婧玉、楊波
12 中國大陸互聯網研究的「跨學科」迷思:規訓與突破 277
曹小傑、李新
13 流行文化研究的若干新趨勢 295
朱麗麗、蔡竺言
14 新聞專業主義的理想與現實(1997–2020)——中國大陸研究的回顧 313
王海燕
15 中國大陸健康傳播研究(2004–2015):12年再回顧 333
韓綱、張迪、胡宏超
16 香港政治傳播研究40載:歷史脈絡與邏輯演進 361
徐來、黃煜
第四部分華人傳播未來方向的展望
17 從邊陲到主流的一條自然路徑:華人計算傳播學者的參與和體驗 399
張倫、彭泰權、王成軍、梁海、祝建華
作者簡介 421

图书序言

  • ISBN:9789882372177
  • 規格:平裝 / 460頁 / 15.2 x 22.9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傳承與創新:中華傳播研究40年》聽起來真讓人期待!不過,既然不能談論書的具體內容,我想從一個長期關注台灣傳播學界的角度,聊聊這些年來我們這個領域所面臨的幾個大轉折點,這些經驗或許能從另一個層面烘托出這本回顧性著作的重量。回想八、九○年代,那時候的傳播研究,幾乎還是在模仿西方典範的框架下打轉,討論的課題多半是權力結構、意識形態的灌輸,帶著濃厚的批判色彩。然而,隨著本土化聲音的興起,特別是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我們開始意識到,不能光看「誰控制了媒體」,更要深入探究「媒體在台灣社會日常生活中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那時候,口述歷史、文化研究的工具被大量引進,試圖捕捉那些被宏大敘事排除在外的島嶼記憶與庶民經驗。那種從「移植學科」走向「建構在地知識體系」的掙扎與興奮,是我們那一代人共同的記憶,想必這本回顧錄必定有所著墨,勾勒出那段從迷惘到逐漸確立自我聲音的艱辛歷程。

评分

總結來說,回顧這四十年,中華傳播研究的路徑無疑是「在邊緣尋找中心,在衝突中尋求共識」的過程。它不只是一門學科的發展史,更是台灣社會面對全球化、數位化、本土化三大浪潮時的縮影。當學術視野不斷拓寬,研究者們必須不斷地自我詰問:我們研究的意義是什麼?我們能否跳脫意識形態的束縛,真正地為社會提供有洞察力的分析工具?面對未來,如何將過去累積的本土研究成果,轉化為具有國際對話能力的理論資產,而非僅僅是區域性的文獻匯總,這才是傳承的真義所在。光是想像這樣一本能系統性地盤點這些學術轉向、爭議點與未來展望的著作,就足以讓人對其內在的學術密度充滿敬意。

评分

談到中華傳播,另一個繞不開的議題自然是兩岸的交流與影響。我們在台灣做傳播研究,始終處於一個複雜的三角關係中:一方面要回應美歐的理論進程,另一方面又無法迴避來自對岸龐大市場與政治結構的溢出效應。早些年,兩岸的學術交流還停留在相對謹慎的階段,雙方對於「傳播」的定義、研究範式,甚至連使用的術語都存在顯著的差異。台灣學界對於中國大陸的媒體發展,既有好奇,也有警惕,這使得我們在研究「中華圈」的傳播現象時,必須不斷地進行方法論上的調適與文化情境的再詮釋。這種學術上的「跨界對話」,其背後牽動的絕不只是學術觀點,更是地緣政治的微妙拉扯,這部分如果能被梳理,那將是極具價值的參照。

评分

從另一個更具人文關懷的角度來看,四十年來,社會結構的變動,特別是性別研究和公民社會的崛起,對傳播研究提出了更尖銳的道德與倫理考驗。我們曾花費大量的篇幅去分析媒體如何「再現」女性、原住民或勞工群體,試圖挑戰主流敘事中的刻板印象。然而,隨著自媒體時代的來臨,權力不再僅僅由少數精英壟斷,而是分散到無數個體手中。這時候,傳播倫理的焦點,似乎從「如何監督大媒體的偏見」,轉移到了「如何規範個體傳播的責任與後果」。當每個人都成為訊息的生產者與散播者時,傳統的「守門人」機制失效了,學術界需要提供新的倫理框架,來應對這種去中心化的訊息洪流。這份學術承擔,是我們這代人必須面對的挑戰。

评分

再者,光是從「媒體載體」的變遷來看,四十年來,台灣社會經歷了從報紙、廣播的黃金時代,過渡到電視的全面滲透,再到當前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的爆炸性發展,這中間的衝擊是革命性的。我記得剛開始面對 BBS 與網路論壇時,學界裡還在爭論這是不是一種「虛擬公共領域」的再生,還是另一個資訊繭房的開端。那時候的討論多半是基於功能主義或者技術決定論的視角,現在回頭看,其實我們都低估了數位科技對文化認同、政治參與的細膩侵蝕與重塑能力。傳播研究的範圍,從傳統上聚焦於「大眾傳播效果」,拓展到對演算法倫理、數位素養的深層關注,這背後的學術思維轉換,絕非一蹴可幾。這部回顧著作,想必會捕捉到,當研究工具和對象都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時,學者們如何調整他們的「研究望遠鏡」,去重新對焦這個快速移動的傳播場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