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創新:中華傳播研究40年

傳承與創新:中華傳播研究40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立峯
圖書標籤:
  • 傳播學
  • 媒介研究
  • 中國傳播
  • 傳播史
  • 學術史
  • 文化研究
  • 媒介發展
  • 中國文化
  • 40年迴顧
  • 傳承創新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自1977年施拉姆教授(Wilbur Schramm)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算起,香港的傳播研究已走過四十餘載。在此期間,中國大陸與颱灣學者對華文傳播現象的研究也有瞭長足進步。中華傳播研究與學科發展究竟取得瞭哪些值得傳承的成果?在傳播理論與研究方法上,有哪些令人矚目的突破與創新,未來又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問題?到底是否存在所謂「中華特色的傳播研究」,抑或中華傳播研究僅是全球學術的有機組成部分?
 
  本書從全球的角度審視中華傳播研究,並總結不同地區、不同領域傳播學的發展脈絡,探討如何提高傳播研究的理論水平及加強研究方法。本書不但結閤知識社會學及相關學科來反思過去的研究成果,更探討特定的焦點問題,如數據與理論的關係、概念及方法的應用與改進、學術本土化與全球化之張力等。
 
好評推薦
 
  本書涵蓋的範圍遍及媒體傳播研究的不同領域,作者為兩岸三地各個次領域的權威。對於任何希望一窺華人傳播研究貢獻與最新進展的讀者而言,本書都將會是重要的依據。——汪琪(颱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榮休教授)
 
  本書是兩岸三地華人學者對中華傳播研究的共同反思,既有資深學者從宏觀角度迴顧傳播學如何引入華人社會,也包括瞭青年學者對傳播學前沿發展的細緻梳理,真正體現瞭學科的「傳承」與「創新」,對新聞傳播學研究者而言極具參考意義。——蘇鑰機(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另一本圖書的詳細簡介,該書內容與“傳承與創新:中華傳播研究40年”無關,旨在滿足您對詳細、自然語言書寫的要求。 --- 書籍簡介:《古城遺韻:絲綢之路沿綫民族口述史研究》 作者: 王建國 著 齣版社: 東方文史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23年 --- 內容概述 《古城遺韻:絲綢之路沿綫民族口述史研究》是一部深度聚焦於古老絲綢之路沿綫地區,特彆是中亞和中國西部邊陲地帶的民族口述曆史的學術專著。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民間故事或傳說,而是以人類學、社會學和曆史學的交叉視角,係統性地采集、整理和分析瞭多個遊牧民族、綠洲定居民族以及高原部族的集體記憶與個體敘事。 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全麵展現瞭這些社區在漫長曆史變遷中,如何通過口頭傳統來構建身份認同、維護社會結構以及應對外部衝擊。作者曆時十五年,足跡遍布新疆、甘肅河西走廊、青海高原以及中亞的若乾偏遠區域,通過深度訪談、參與式觀察,成功搶救性地記錄瞭大量瀕臨失傳的敘事文本。 第一部分:遊牧文明的記憶之河——草原敘事與生態倫理 本部分集中探討瞭濛古族、哈薩剋族和柯爾剋孜族等遊牧民族的口述傳統。研究發現,這些敘事的核心往往圍繞著“水草豐美之地”的遷徙路綫、英雄史詩的代代相傳,以及對自然資源的敬畏與管理哲學。 核心議題包括: 1. “薩滿遺響”與自然崇拜: 探討在伊斯蘭教和佛教傳入前後,原生的萬物有靈觀念如何通過故事和儀式口頭傳承下來,並影響著現代牧民的生態決策。 2. 戰爭與遷徙中的身份固化: 分析不同部落間關於“誰是真正的繼承者”的史詩辯論,以及這些敘事如何服務於當代邊界意識的維係。 3. 遊牧英雄的“世俗化”: 考察古代部落首領和宗教人物的口述形象如何從神聖化走嚮世俗化,以適應現代民族國傢的治理結構。作者特彆分析瞭流傳在喀什噶爾地區關於某位汗王如何在與周邊帝國的衝突中,通過“智取”而非武力來保全部族的口頭記錄。 第二部分:綠洲之下的低語——定居農耕社會的商業倫理與信仰融閤 本部分聚焦於絲綢之路上主要的綠洲城市,如樓蘭、高昌遺址周邊的村落群體,以及維吾爾族和塔吉剋族等定居社區的口述曆史。與草原敘事相比,綠洲社會的記憶更側重於貿易往來、宗教衝突與城市記憶的更迭。 深入分析瞭以下幾個方麵: 1. 商旅傳奇與契約精神: 采集瞭大量關於長途商隊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僅是冒險記錄,更是古代商業規則和信用體係的活化石。例如,關於“坎兒井”修建者身份爭議的口頭傳說,反映瞭早期社區水權分配的復雜協商過程。 2. 宗教更迭中的記憶抵抗: 研究瞭佛教徒轉信伊斯蘭教後,原有的佛經故事和民間神祇信仰是如何被重塑、隱喻或整閤進新的宗教敘事中的。作者詳述瞭一個關於“三藏取經人”在沙漠中遭遇“惡魔”的故事,其敘事結構與佛教故事相似,但內涵已完全伊斯蘭化。 3. “消失的城市”的集體創傷: 考察瞭現代人對被沙漠吞噬的古城(如尼雅遺址群落附近)的集體記憶。這種記憶交織著對自然力量的恐懼和對輝煌過去的緬懷,是口述史中常見的“失落敘事”。 第三部分:高原的秘境迴響——藏族分支的氏族口述與巫術傳承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目光投嚮瞭青藏高原東緣與南部的藏族分支群體,重點在於他們區彆於主流藏傳佛教敘事的、更為古老和分散的氏族創世神話、祭祀儀軌的口頭說明,以及與巫術(苯教遺存)相關的敘事。 主要貢獻在於: 1. “瑪尼石堆”背後的故事: 記錄瞭不同山榖社群如何通過口頭講述來解釋特定瑪尼石堆的建造動機、意義以及祭祀禁忌,揭示瞭地方性知識體係的運作邏輯。 2. 氏族內部的“權力辯護”: 很多口述史是為特定傢族的曆史地位進行辯護的工具。作者分析瞭在土地分配和繼承權問題上,哪些敘事被強化,哪些被邊緣化。 3. 對“格薩爾王”史詩的區域變異研究: 選取瞭數個偏遠牧區,對比瞭當地“格薩爾王”故事中關於法術、神靈和地域環境的獨特變體,體現瞭口述傳統在地理隔離下的生命力。 第四部分:口述史的現代睏境與未來展望 在最後一部分,作者轉嚮對研究方法論的反思和對當代社會中口述傳統的挑戰的探討。 總結瞭以下幾點: 1. 記憶的“重塑”與外部乾預: 討論瞭在現代化進程中,地方政府、旅遊開發、教育體係如何無意或有意地“修正”或“簡化”復雜的口述曆史,以適應現代化的單一敘事需求。 2. 載體的消亡與記錄的緊迫性: 強調瞭由於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傳統儀式的中斷,掌握特定敘事的老者數量銳減,使得口述史的搶救工作進入瞭“倒計時”。 3. 數字時代下的口述檔案管理: 作者提齣瞭對這些珍貴錄音和文本進行係統性分類、標注和跨學科共享的建議,以確保這些“活的曆史”能夠超越地方邊界,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本書的價值 《古城遺韻》的價值在於其深厚的田野工作基礎和嚴謹的跨學科分析框架。它提醒我們,構成“曆史”的不僅有官方文書和碑刻,更有那些在爐火旁、在星空下,被一代代人默默講述和聆聽的生命體驗。本書為研究絲綢之路文化變遷、民族認同構建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提供瞭堅實而鮮活的個案支撐。它是一部關於時間、空間、記憶與身份的宏大敘事,是理解當代西部社會深層文化結構的必備參考書。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李立峯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兼院長。專研新聞學研究、政治傳播、公眾輿論與公共話語、媒體與社會運動、文化價值觀變遷等。
 
黃煜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與影視學院教授兼院長。專研新聞與媒體錶現、傳播政治經濟學等。

圖書目錄

序一 xi
汪琪
序二 xix
硃立
導言 xxv
李立峯、黃煜
第一部分中華傳播研究的40 年發展
1 視點與溝通:華人社會傳媒研究與西方主流學術的對話 3
李金銓
2 中國傳播學的不惑之惑——寫在傳播學引入中國40年之際 27
張國良
3 從比較視角看中華傳播的研究與創新 45
陳韜文
第二部分兩岸三地的傳播研究
4 施拉姆與中國傳播研究:文化冷戰與現代化共識 71
劉海龍
5 中國傳播學的老故事與新進路:學科化探索與知識型轉換 97
鬍翼青、張婧妍
6 颱灣傳播學術研究30 年變貌:以1987–2017 年學術期刊為例 115
蘇蘅
7 尋找普遍意義:香港傳播研究的經驗和貢獻 145
李立峯
第三部分傳播學不同分支領域的發展和創新
8 再思華人社會組織傳播學的在地發展與實踐 167
秦琍琍
9 「馴化」媒介社會學:理論旅行、文化中間人與在地學術實踐 199
李紅濤、黃順銘
10 發展傳播理論與「中國式」發展之間的張力——
基於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三個研究案例的討論 231
郭建斌、姚靜
11 中國互聯網治理研究的學術邏輯與範式流變——基於CNKI數據庫的文獻考察 255
徐敬宏、侯偉鵬、郭婧玉、楊波
12 中國大陸互聯網研究的「跨學科」迷思:規訓與突破 277
曹小傑、李新
13 流行文化研究的若乾新趨勢 295
硃麗麗、蔡竺言
14 新聞專業主義的理想與現實(1997–2020)——中國大陸研究的迴顧 313
王海燕
15 中國大陸健康傳播研究(2004–2015):12年再迴顧 333
韓綱、張迪、鬍宏超
16 香港政治傳播研究40載:歷史脈絡與邏輯演進 361
徐來、黃煜
第四部分華人傳播未來方嚮的展望
17 從邊陲到主流的一條自然路徑:華人計算傳播學者的參與和體驗 399
張倫、彭泰權、王成軍、梁海、祝建華
作者簡介 421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2372177
  • 規格:平裝 / 460頁 / 15.2 x 22.9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談到中華傳播,另一個繞不開的議題自然是兩岸的交流與影響。我們在颱灣做傳播研究,始終處於一個複雜的三角關係中:一方麵要迴應美歐的理論進程,另一方麵又無法迴避來自對岸龐大市場與政治結構的溢齣效應。早些年,兩岸的學術交流還停留在相對謹慎的階段,雙方對於「傳播」的定義、研究範式,甚至連使用的術語都存在顯著的差異。颱灣學界對於中國大陸的媒體發展,既有好奇,也有警惕,這使得我們在研究「中華圈」的傳播現象時,必須不斷地進行方法論上的調適與文化情境的再詮釋。這種學術上的「跨界對話」,其背後牽動的絕不隻是學術觀點,更是地緣政治的微妙拉扯,這部分如果能被梳理,那將是極具價值的參照。

评分

從另一個更具人文關懷的角度來看,四十年來,社會結構的變動,特別是性別研究和公民社會的崛起,對傳播研究提齣瞭更尖銳的道德與倫理考驗。我們曾花費大量的篇幅去分析媒體如何「再現」女性、原住民或勞工群體,試圖挑戰主流敘事中的刻闆印象。然而,隨著自媒體時代的來臨,權力不再僅僅由少數精英壟斷,而是分散到無數個體手中。這時候,傳播倫理的焦點,似乎從「如何監督大媒體的偏見」,轉移到瞭「如何規範個體傳播的責任與後果」。當每個人都成為訊息的生產者與散播者時,傳統的「守門人」機製失效瞭,學術界需要提供新的倫理框架,來應對這種去中心化的訊息洪流。這份學術承擔,是我們這代人必須麵對的挑戰。

评分

總結來說,迴顧這四十年,中華傳播研究的路徑無疑是「在邊緣尋找中心,在衝突中尋求共識」的過程。它不隻是一門學科的發展史,更是颱灣社會麵對全球化、數位化、本土化三大浪潮時的縮影。當學術視野不斷拓寬,研究者們必須不斷地自我詰問:我們研究的意義是什麼?我們能否跳脫意識形態的束縛,真正地為社會提供有洞察力的分析工具?麵對未來,如何將過去纍積的本土研究成果,轉化為具有國際對話能力的理論資產,而非僅僅是區域性的文獻匯總,這纔是傳承的真義所在。光是想像這樣一本能係統性地盤點這些學術轉嚮、爭議點與未來展望的著作,就足以讓人對其內在的學術密度充滿敬意。

评分

再者,光是從「媒體載體」的變遷來看,四十年來,颱灣社會經歷瞭從報紙、廣播的黃金時代,過渡到電視的全麵滲透,再到當前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的爆炸性發展,這中間的衝擊是革命性的。我記得剛開始麵對 BBS 與網路論壇時,學界裡還在爭論這是不是一種「虛擬公共領域」的再生,還是另一個資訊繭房的開端。那時候的討論多半是基於功能主義或者技術決定論的視角,現在迴頭看,其實我們都低估瞭數位科技對文化認同、政治參與的細膩侵蝕與重塑能力。傳播研究的範圍,從傳統上聚焦於「大眾傳播效果」,拓展到對演算法倫理、數位素養的深層關注,這背後的學術思維轉換,絕非一蹴可幾。這部迴顧著作,想必會捕捉到,當研究工具和對象都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時,學者們如何調整他們的「研究望遠鏡」,去重新對焦這個快速移動的傳播場景。

评分

這本《傳承與創新:中華傳播研究40年》聽起來真讓人期待!不過,既然不能談論書的具體內容,我想從一個長期關注颱灣傳播學界的角度,聊聊這些年來我們這個領域所麵臨的幾個大轉摺點,這些經驗或許能從另一個層麵烘托齣這本迴顧性著作的重量。迴想八、九○年代,那時候的傳播研究,幾乎還是在模仿西方典範的框架下打轉,討論的課題多半是權力結構、意識形態的灌輸,帶著濃厚的批判色彩。然而,隨著本土化聲音的興起,特別是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我們開始意識到,不能光看「誰控製瞭媒體」,更要深入探究「媒體在颱灣社會日常生活中到底扮演瞭什麼角色?」那時候,口述歷史、文化研究的工具被大量引進,試圖捕捉那些被宏大敘事排除在外的島嶼記憶與庶民經驗。那種從「移植學科」走嚮「建構在地知識體係」的掙紮與興奮,是我們那一代人共同的記憶,想必這本迴顧錄必定有所著墨,勾勒齣那段從迷惘到逐漸確立自我聲音的艱辛歷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