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共識【媒體政治經濟學】:政府、傳媒與廣告商,如何把偏見灌進「你」的腦裡,打造「他們」要的共識?

製造共識【媒體政治經濟學】:政府、傳媒與廣告商,如何把偏見灌進「你」的腦裡,打造「他們」要的共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華.S.赫曼
图书标签:
  • 媒体政治经济学
  • 共识制造
  • 宣传
  • 广告
  • 政府
  • 媒体
  • 偏见
  • 操控
  • 舆论
  • 社会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風向」是怎麼帶起來的?我們又是如何被「風向」催眠?
政府控制媒體,媒體操作輿論
透過五層過濾器「認知作戰」!
把偏見灌進「你」的腦裡→控制你的想法→打造「他們」要的共識
 
  你以為我們每天接收到的都是最新鮮、最即時的新聞資訊?
 
  其實這些資訊早已被「大型媒體集團、出資贊助媒體者、媒體新聞來源、既得利益團體的反擊與意識形態」,透過五層「過濾」、層層精心篩選過,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擅自:
 
  ◆將受害者區分為有價值或無價值
  只有符合需求的受害者才能獲得最催淚的報導,
  →若因敵對陣營而受害,受害細節必須鉅細靡遺加以強調報導,煽動閱聽者的憤慨之心;
  →若因我方攻擊而受害,即使是我國公民,媒體依舊悄無聲息。
 
  ◆將民主制度扭曲為「真民主」或「假民主」
  →若是盟友,停電關燈、拿槍強迫人民上街投票,都叫真民主;
  →若是敵對陣營,做什麼都是獨裁。
 
  ◆超譯法庭判決,只為打擊異己
  未審先判、記者辦案是常態,被法官判決打臉怎麼辦?
  先大喊陰謀論混淆視聽,或者乾脆掠過不報。只要記者不說,誰知道案件判決了?
 
  ◆將恃強凌弱包裝成為正義出征
  「阿甘正傳」、「第一滴血」系列電影中,參與越戰的美國大兵值得同情、需要被拯救並且絕對正義,但有人想過越南、柬埔寨與寮國到底做了什麼,居然讓美軍不惜將這片土地化為焦土嗎?
 
  本書作者赫曼與杭士基,認為當時的美國政府透過這些手段來打造社會的共同認知,或是「凝聚」社會共識。這些手法到現在依舊有效,甚至透過傳播力更強大的網路,更徹底的影響我們。在近年來越趨頻繁的群眾運動、區域衝突中,媒體、政府的作為與群眾的反應,更是一次次的驗證這些操弄手法從來沒有過時。
 
  ◤所謂「自己的想法」、「我這樣認為」是否真的存在?
  我們所認知的世界,真的是出於自由意志認識的世界嗎?
  還是說穿了,也只是「被製造出的共識」?◢
 
名人推薦  
 
  ✦ 比 鄰|Cofacts 真的假的 查核機器人共同發起人
  ✦ 洪貞玲|臺大新聞所教授兼所長、臺大多媒體中心主任
  ✦ 洪國鈞|沃草Watchout營運長
  ✦ 胡光夏|世新大學新聞系教授兼傳播學院院長
  ✦ 張潔平|Matters平台創辦人
  ✦ 張鎮宏|轉角國際udn Global主編
  ✦ 張鐵志|VERSE 創辦人暨總編輯
  ✦ 馮建三|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好的,这是一份不涉及您所提及图书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一个详尽、深入的概述,聚焦于媒体、政治与社会共识建构的复杂机制,但避免提及原书的具体观点或结构。 --- 图书简介:权力、叙事与心智的塑造——现代传播场域中的共识构建与操控艺术 本书导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真相”,然而,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却常常被一种精心构建的“共识”所主导。这种共识并非自然形成,而是复杂权力网络中精心策划的产物。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现代社会中,信息如何流动、被过滤、被重塑,最终内化为我们日常认知的基石。我们关注的不是具体的新闻事件,而是支配这些事件被呈现方式的深层结构——那些看不见的机制如何影响我们的思考、判断乃至情感反应。 第一部分:传播场域的权力结构 本书首先勾勒出当代传播生态的权力地图。这不仅仅是关于谁拥有电视台或报纸的问题,更关乎资本、意识形态与技术平台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信息的分发渠道。 资本的逻辑与内容的生产: 我们将剖析大型媒体集团的经济驱动力。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新闻和公共议题的报道如何被简化、娱乐化,或被导向符合特定商业利益的方向。这部分将探讨“注意力经济”如何重新定义了“重要性”,以及哪些故事因为缺乏商业吸引力而被系统性地边缘化。我们审视那些驱动内容生产的经济激励机制,以及它们对报道深度和广度的潜移默化影响。 政治经济学的隐形之手: 深入分析政府、监管机构与大型媒体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公共政策的制定如何间接影响媒体所有权、牌照发放乃至内容标准。我们将讨论市场自由化与媒体集中化之间的张力,以及这种集中化如何影响公共领域对关键议题的讨论范围。重点关注制度性约束和非正式的协商机制如何确保主流叙事保持其一致性和稳定性。 平台的演化与信息守门人: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的分发权从传统的编辑室转移到了少数科技巨头手中。本书将分析算法推荐系统作为新的“守门人”的角色。这些复杂的代码逻辑,如何通过优化用户参与度,无形中筛选、放大或压制特定的信息流,从而塑造用户对现实的感知。我们探讨“技术中立性”的迷思,揭示技术设计本身如何内嵌了特定的价值取向。 第二部分:叙事建构与心理认同的锚定 共识的建立,关键在于情感的共鸣和认同的锁定。本部分着重于分析信息如何被包装成易于接受的故事,并植入受众的心理结构中。 框架的力量(Framing): 语言是塑造现实的工具。本书详细阐述了“框架理论”在政治传播中的应用。如何通过选择特定的词汇、类比和视觉元素,将一个复杂议题重新定义为一个更容易被情绪驱动的简单二元对立(如“我们”与“他们”)。我们考察特定历史事件或社会群体如何被持续地用单一、简化甚至污名化的框架来呈现,从而为特定的政策或社会行动铺平道路。 符号与仪式:公众情感的调动: 媒体报道常常伴随着强烈的仪式感和符号运用,这些元素超越了事实本身,直接作用于情感层面。本书分析了新闻发布会、纪念活动、乃至日常的头条标题中,如何系统性地运用特定的符号语言(如旗帜、特定手势、背景音乐)来激发群体归属感和排他性,从而巩固“我们”的集体认同。 “常识”的铸造过程: 我们探讨“主流观点”是如何被构建成一种不言自明的“常识”。当某个叙事被反复、一致地从多个渠道灌输,它便开始获得一种不可置疑的权威性。本书揭示了这种权威是如何通过媒体引用链条、专家背书和对异见的边缘化处理来实现的,使得质疑主流共识成为一种社会成本高昂的行为。 第三部分:防御与批判性感知 理解机制是解构它们的第一步。本书的最后部分致力于提供一套分析工具,帮助读者在信息洪流中重建批判性的感知能力。 信息过滤的自我审查: 探究个体如何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信息过滤的过程中。我们分析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放大效应,以及“信息茧房”如何自我强化,使得个体越来越难以接触到挑战其既有世界观的信息。这部分强调了个人认知惰性与外部结构性力量的相互作用。 解构广告驱动的消费主义叙事: 虽然本书聚焦于政治传播,但广告作为商业逻辑渗透到社会肌理的最前沿,其叙事模式对政治宣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将分析广告如何制造需求、定义幸福,并将社会问题转化为个人责任或消费选择,这种模式如何被迁移到政治宣传中,鼓励对结构性问题的非政治化处理。 重塑公共对话的空间: 最后,本书呼吁对信息生态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这包括对新的传播模式(如去中心化组织、非营利新闻机构)潜力的探讨,以及公民如何通过提高媒体素养,积极参与到信息生产和验证的过程中,从而争取和维护一个真正多元、健壮的公共讨论空间。 总结: 本书并非提供一个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故事,而是揭示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它邀请读者放下对信息获取的盲目信任,转而审视信息是如何被选择、被组织、被编码,最终成为我们集体心智的一部分。只有洞察了共识构建背后的经济驱动力和政治意图,我们才能真正开始掌握我们自己心智的自主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華.S.赫曼Edward S. Herman 
 
  美國經濟學者、媒體學者及社會批評家。
  與諾姆.杭士基合著《製造共識》,評論美國媒體對新聞產生的操控關係。
 
諾姆.杭士基Noam Chomsky
 
  美國哲學家、語言學家、認識學家、邏輯學家、政治評論家。
 
  杭士基已對語言學的結構及哲學看法聞名于世。此外,杭士基還因他的政治熱忱而著名,尤其是他對美國和其它國家政府的 批評。從1960年評論越南戰爭以來,他的媒體和政治評論便越來越著名。一般認為他是活躍在美國政壇左派的主要知識分子。杭士基把自己歸為自由意志社會主義者,並且是無政府工團主義的同情者。
 
譯者簡介
 
沈聿德(Yuhder S. Odenkirchen)
 
  國立中央大學校友。畢業後,先在科技大學任教了十五年,然後帶著狗兒子Kodomo的骨灰和一隻活蹦亂跳、名為沈子恩的流浪犬搬到美國,結婚定居,適姓Odenkirchen,目前住在羅德島州首府普羅維登斯。現職為自由翻譯作家,從事口筆譯工作。除了本書外,譯作還包含《管書的意外人生:監獄圖書館員歷險記》、《新譯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少女心事解碼》、《珍愛博物館》、《校園對話》、《低級教育》、《因為是爸媽,你值得輕鬆快樂每一天》、《最高生產力工作法》、《設計嬰兒》等其他十餘本書。

图书目录

譯者序 被統治者的同意,由誰決定?
概論 (Introduction)
前言(Preface)
第一章: 政治宣傳模式 (A propaganda model)
第二章: 有價值與無價值受害者 (Worthy and unworthy victims)
第三章: 第三世界的選舉:讓政權合法還是毫無意義?──以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尼加拉瓜為例 (Legitimizing VS. meaningless third-world elections: El Salvador, Guatemala, and Nicaragua)
第四章: 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保加利亞刺殺教宗的陰謀:把自由市場的不實資訊當「新聞」(The KGB-Bulgarian Plot to kill the Pope: Free market disinformation as “news”)
第五章: 中南半島戰爭(一):越南 (The Indochina Wars: Vietnam)
第六章: 中南半島戰爭:寮國及柬埔寨 (The Indochina Wars: Laos and Cambodia)
第七章: 結論 (Conclusions)
附錄一: 1984年7月1日到7月2日在瓜地馬拉的美國官方觀察員 (The U.S, Official Observation in Guatemala, July 1-2, 1984)
附錄二: 保加利亞涉教宗遭刺案的塔里亞布版大結局:關於偏見的個案研究  (Tagliabue’s Finale on the Bulgarian Connection: A Case Study in Bias)
附錄三: 布雷斯特拉普的《重大新聞報導》:幾則「自由之家的獨家論點」(Braestrup’s Big Story: Some “Freedom House Exclusives”)
註釋Notes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846307
  • 叢書系列:地球觀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7 x 23 x 3.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譯者序
 
被統治者的同意(Consent of the Governed),由誰決定?
 
  《製造共識》(Manufacturing Consent)是美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自由意志派社會主義學者諾姆‧杭士基(Noam Chomsky,又譯諾姆‧喬姆斯基)與愛德華‧S‧赫曼(Edward S. Herman)合著的作品。書中提出政治宣傳模式的框架,討論大眾媒體的社會經濟學。作者細究美國近幾十年來的重大政治、軍事、與外交事件,並審視其相關衍生政策,以分析當代美國大眾媒體集團,在自由經濟市場的獲利導向指導原則下,如何透過系統結構上的重重過濾,左右新聞的內容與報導方式,保障菁英階層的利益、達成政治宣傳的目的、打造公眾輿論與人民同意、同時維繫媒體在自由市場的競爭力。
 
  在這個運作得宜的制度底下,重大事件發生時,雖然美國的大眾媒體看似擁有不可侵犯的新聞報導自由、同時還背負著監督政府並反應輿情的社會責任,但事實上,無論是報導也好、批評也罷,媒體的新聞自由,早已受到當權派政治宣傳模式命定的討論框架限制,而其監督政府的社會責任,事後看來,終究不過是依循國家路線的作為而已。以美國為例,舉凡冷戰時期反共氛圍下價值有別的各地宗教受難者與教宗遭刺案、拉丁美洲各國的軍政府選舉活動、中南半島戰爭與屠殺事件……等等,當權派、菁英階層、以及大眾媒體,透過系統性的居間運作,或掩蓋真相、或曲解事實、或顛倒黑白,成功地在一般的閱聽受眾之間,打造出通合一氣、同仇敵愾的立場,製造了上下一心、堅不可催的共識,繼續頌揚對內以固有愛國主義為基礎、對外以推行民主制度為神聖己任的美國神話。
 
  除了細膩的文獻資料分析、嚴謹的研究態度、質化/量化兼備的研究手法、還有作者身為當代最知名的自由意志派社會主義學者這些不需要再多加贅述的賣點之外,本書之所以成為當代討論媒體與社會議題的重要著作之一,還因為這份研究,揭開了近代美國文化當中難以碰觸的瘡疤—中南半島的戰爭(尤以越戰為是)。作者在挑戰美國官方、大眾媒體、以及社會輿論面對中南半島戰爭的傳統解讀方式時,揚棄各打五十大板的犬儒式批評,轉而點出各方莫衷一是、看似對立的態度,只是表象;而事實上,各界透過大眾媒體探討中南半島戰爭時,立場有別且情緒高昂但卻又不出亂子的激烈辯論,都巧妙地在同一個框架之中運作,以不違背當權派設下的前提為限,最終,服膺於同一條官方路線。
 
  這本巨作,在雷根(Ronald Reagan)主政時期尾聲問世,近20年後新增修訂版,如今再翻譯成繁體中文版上市,我們或許會問:多年過去,既然媒體集中化的現象不變、以獲利為依歸而牽制媒體的各個自由市場因素依舊,而且本書分析政治宣傳模式的處理手法如故,而隨著自媒體的出現、反省媒體的討論越臻細膩成熟,消息來源與取得資訊的方式更加多元,民眾文化教育也越加普及,那麼身為閱聽受眾的我們,理應具備「能力」識破這種被框架製造出來的共識、突破媒體報導不足甚或曲解的盲點,不是嗎?
 
  其實未必如此。根據筆者旅居美國的觀察,以近兩年來台灣國人熟知的國際新聞事件為例,我們可以從美國主流媒體與政府的態度,看到當權者如何安排路線,一統群情輿論,打造出人民的同意。
 
  2019年3月份開始而且依然持續當中的香港反送中運動,跟1989年冷戰時期尾聲發生的六四天安門事件,兩者同樣發生在中國,同樣反共意味濃厚,目的也同樣是爭取自由與民主,不過,美國大眾媒體呈現前後兩事件的報導方式與強度,大大有別,因此,美國公眾的關心程度,也差異甚鉅。美國官方與大眾媒體,將六四天安門事件定調為屠殺事件,積極介入,在當時民主與共產對立二分的情勢下,事件當中的所有的受害者,都是有價值的受害者。反觀香港反送中運動的受害者,其價值則在有與無之間擺盪,端看2018年至今的中美貿易戰情勢變化、以及美國官方和菁英利益團體是否需要以此為談判籌碼而定;冷戰落幕二十多年後,大眾媒體,面對這個過去被視為替美國民主擦脂抹粉的機會,缺乏質量兼具的報導,而閱聽受眾,面對這個以往能輕易挑起仇愾的事件,倒所知有限。
 
  2020年,中國武漢爆發新冠肺炎,初初流行之時,太平洋彼端的美國,原有充足的時間完成防疫規劃,因應日後可能發生的全球疫情蔓延,不過,由於官方一開始僅將此肺炎視為流感之輩,再加上民眾整體公衛習慣與防疫觀念不足,疫情爆發後,一發不可收拾,很快地,美國就成為災情最慘重的國家之一。起初,對於如此的官方反應,美國的主流大眾媒體,無論立場與當權派異同與否,或看似袒護、或看似抨擊,都沒能即時而完整地提供其他國家的有效防疫策略作為參考,僅固著於疫情失控的究責──以是否戴口罩為例,官方連同媒體的無作為,導致一般民眾甚至第一線醫療人員,都合理認為無須配戴口罩,甚至還發生民眾於氣憤恐慌之際,攻擊戴口罩之華裔人士的種族歧視事件。事後證實,美國國內光是第一線醫護人員的醫療用口罩與其他個人防護裝備(PPE)都嚴重不足,無怪乎政府連同大眾媒體,也只能藉口美國人向來沒有戴口罩預防流感的共識、藉稱口罩防疫尚待評估,繼續隱諱地冷處理口罩議題;等到事態嚴重,各州政府不得已開始實施保持社交距離與居家庇護的政策之後,官方與大眾媒體,才一改立場。政府先是鼓勵民眾捐獻口罩與其他相關醫療物資給第一線防疫人員,隨後砸重金出動海軍特技飛行隊藍天使(Blue Angels)表演,向醫療人員致敬,接著,大眾媒體也捐棄歧見,一呼百應地紛紛製作特輯,營造全民頌揚醫護人士的氛圍──透過種種手段,祭出固有的愛國主義,抑制民眾無口罩或相關物資可買的潛在恐慌,轉移疫情失控的焦點,替當權派爭取時間,補充國內口罩供應量能。各州實施居家庇護一段時間後,才決定人民進出密閉或無法保持社交距離的空間時、必須配戴能掩住口鼻之面罩的政策。拿筆者居住的加州來說,從第一例社區感染病患的出現,到州政府強制執行民眾戴面罩的政策,竟相距將近兩個月的時間。至於美國國家層級的疾病管署(CDC),甚至到各州政府結束強制居家庇護、陸續重新開放之後,遲至六月底,才更新公告政策,建議民眾配戴面罩(即廣義上的能罩住口鼻的面罩,包含口罩)。短短數月之間,美國疫情便讓我們見識到,在重大事件上,大眾媒體的新聞報導與看似立場衝突的批評辯論,其實早已受制於預先命定的框架,而民眾大多被動接受官方路線,視其為合理共識。
 
  延續前例當中的例子:在疫情蔓延、然當局防疫措施未明的情況下,為求自保的華裔人士,因出入公共場合戴口罩而遭致攻擊的案件,雖然得以曝光,但媒體卻無後續報導,也未盡監督之責,追蹤相關單位之作為;這些例子,更沒有因為涉及嚴重種族歧視,而引發社會大眾對少數族裔所受不平待遇的憤慨。撇除這些因為疫情升溫的關係,在美國全國各地發生的種族歧視事件,2020年2月,筆者居住的舊金山灣區灣景市(Bayview),發生了一件撿拾資源回收的華裔老先生遭到數名非裔美國人挑釁甚至毆打的案子。老先生受害的經過被人用手機拍了下來,涉案的其中一人,甚至對著邊哭邊跑的老先生大喊著「我他媽的痛恨亞洲人!」(”I fucking hate Asians!”)消息見諸媒體,各家新聞都以嚴肅的態度播報了這則新聞,痛斥此不當行為應受譴責。不過,我們依然沒有看到媒體更新後續的追蹤報導。另一方面,2020年5月,當明尼阿波利斯市(Minneapolis) 警方執法不當,將非裔男性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壓脖致死,因而再次引爆「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簡稱BLM)的公民活動時,媒體緊追不放的煽情報導與「政治正確」的態度,輕易點燃了民眾的仇愾之火,美國各地痛陳長久以來之全面性歧視(systemic discrimination)並要求改革的抗議事件頻頻發生,甚至還出現民眾洗劫商家的脫序行為。時值各州陸續重新開放、美國總統大選在即,政治立場不同的主流媒體,報導方式更是南轅北轍。在「政治正確」的旗幟下,白人員警單膝下跪,象徵性地對非裔人士的不平待遇致歉,突然間,有色人種的區隔,消失不見了,在反種族歧視的大旗之下,孰為弱勢、孰為更弱勢的問題,還有,種族歧視的受害者是否也是加害者的問題,都不見了。在「反種族歧視」與「要求公平」的基本框架之下,看似正義的主流媒體,很可能不過是選舉在即而各為其主、替當權陣營做正反宣傳兩面手法的傳聲筒。
 
  這幾年來,由於兩岸與國際情勢多有變化、再加上台灣經歷了幾次大型選舉活動,台灣的社會輿論界,對於大眾媒體的議題,也討論不斷。身為閱聽受眾的你我,在接收資訊的同時,必須時時提醒自己:在系統與結構上,受制於自由市場、內在預設、以及自我審查等種種問題的大眾媒體,其背後之集團巨頭,與官方及利益團體之間,有何關聯;在執行過程上,有何預先命定的討論框架,可能折損了媒體的新聞自由與社會功能;在效果上,身為政治宣傳載具的大眾媒體,到底建立了何種輿情共識。本書作者認為,從長遠的觀點看來,建立民主政治秩序的前提是,讓更多的人,有辦法取得並利用媒體資源、而且能大規模地掌控媒體資源。換句話說,在自媒體使用率越來越普及的現在,不管個人也好,社群也罷,必須組織起來、自我教育、建立關係並積極行動,如此,才會產生有意義的社會改變,我們才有希望看到自由與獨立的媒體。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立刻被它散發出來的那種「硬派」氣息給吸引住了。內封的設計簡潔有力,給人一種學術研究的嚴謹感,而不是那種譁眾取寵的暢銷書風格。我對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的議題一直很關注,但很多時候,坊間的書籍大多著重在教你如何辨識假新聞,或是分析新聞標題的技巧,這些固然重要,但總覺得少了點「體制面」的宏觀視角。這本書光是書名就暗示它要處理的是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共識的製造」本身就是一種權力運作。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描繪「廣告商」在其中的角色,因為傳統的媒體分析常常只聚焦在政府和媒體的直接角力,卻忽略了背後那股驅動商業利益的龐大力量,是如何透過置入性行銷和贊助,潛移默化地影響新聞內容的選擇與呈現方式。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更全面的分析模型,讓我能跳脫單一事件的框架,去看待整個媒體生態的運作邏輯。

评分

每次看到電視上那些光鮮亮麗的業配文和政論節目,我都忍不住翻白眼,但又知道自己很難完全脫離這個資訊環境。這本書的書名用字非常「接地氣」,「灌進你腦裡」、「打造他們要的共識」,非常直接地揭示了權力運作的本質。我很好奇作者如何平衡「政府的政治意圖」與「商業的廣告利益」這兩股力量的相互作用。畢竟,有時候政府可能想推動的政策,跟廣告商想賣的產品調性並不完全一致,這中間的協商與妥協過程,想必是極其精彩的。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關於「議程設定」和「框架建構」的實戰分析,讓我了解當媒體要「忽略」某個重要議題時,他們是如何操作的,而不是只專注在他們「選擇呈現」的部分。這種對「沉默的藝術」的探討,對我來說,比單純的正面報導分析更有價值,因為真正的控制往往發生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實在是太吸睛了,光是「製造共識」這幾個字,就讓人聯想到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自然而然形成的觀念,背後是不是有什麼推手在默默運作。我最近剛好對媒體的影響力很有感觸,尤其是在選舉前,各種新聞報導和社論,常常會讓我懷疑,我看到的真的是事實的全貌嗎?還是說,這些資訊已經被「加工」過,以符合特定群體的利益了呢?這本書的副標題更是直指核心,政府、傳媒、廣告商,這三個看似不同領域的巨獸,如何聯手編織出一張無形的網,把我們的想法框住。坦白說,光是想像這個結構的複雜性,我就覺得很值得一讀。我期待作者能深入剖析這些機制,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批評,而是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讓我們這些每天被資訊轟炸的普通人,能夠看得更透徹一些,至少在吸收訊息時,能多一份警惕心。畢竟,在這個時代,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重要。

评分

其實,我最近在社群媒體上看到太多為了特定立場而戰的論戰,每次都搞得人心力交瘁。大家好像都活在自己的「同溫層」裡,對於不同的聲音,不是選擇性接收,就是直接貼上標籤予以駁斥。讀完這本書的簡介後,我突然意識到,會形成這種局面,可能不是單純的「選擇性注意」那麼簡單,而是有人從一開始就設計了這個「收看體驗」。這本書的標題用詞非常大膽,直接點出「灌進腦裡」這種主動的行為,讓我忍不住想知道,那些看似無傷大雅的廣告片段,或是某個新聞時段的固定議程,到底是如何一點一滴地建立起我們對世界的既有認知。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歷史脈絡的梳理,看看台灣的媒體環境是如何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這會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當下正在發生的種種現象,而不是只停留在對單一事件的憤慨中。

评分

說真的,最近看新聞看到有點麻木了,總覺得好像什麼都是預設好的劇本。這本書的書名讓我想起一些經典的政治傳播理論,但它強調「製造共識」的動態過程,這點非常吸引我。我特別期待作者能闡述「共識」是如何被定義和衡量的。例如,當某個議題被社會大眾廣泛接受為「常識」時,它背後隱藏的政治代價或被犧牲的觀點是什麼?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透過對幾個關鍵案例的深度解構,來展示這個「製造」的過程是如何一步步完成的,從政府拋出概念,到媒體擴大聲量,再到廣告商透過消費文化來鞏固這種認知的有效性。我希望這不只是一本批判性的書籍,更是一本能提供「解方」的指南,至少能讓讀者在面對複雜的政治敘事時,能夠像個偵探一樣,去追蹤訊息的源頭和背後的利益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