锹形虫日记簿(新版)

锹形虫日记簿(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锹形虫
  • 昆虫
  • 自然
  • 科普
  • 儿童
  • 观察
  • 记录
  • 成长
  • 趣味
  • 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新版加入2018年底发表的新种:Lucanus chengyuani (承远深山锹形虫)。
 

林业试验所 汪泽宏博士   审订

国立台湾大学生物资源暨农学院名誉教授 杨平世博士

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 邵广昭博士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 林仲平博士

生态摄影及台湾锹形虫专家 张永仁先生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郑明伦博士   推荐

 

《锹形虫日记簿》堪称目前纪录台湾锹形虫种类最完整的图鑑。

作者以春、夏、秋、冬为纲,
将自身超过二十年的观察及拍摄经验,化为精彩生动的四季自然笔记,
不仅足以作为实用的找虫指南,更间接描绘出台湾野外环境的变迁。

除了野外观察採集经验,

作者也提供锹形虫辨认、野外採集须知、饲养须知、

标本制作方法等教战守则,让读者不只是纸上谈兵,更能自己动手,体验乐趣。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锹形虫日记簿(新版)》的图书的简介,内容详实,且不涉及原书内容: --- 《铁血与智慧:中世纪欧洲骑士的生存法则与荣耀之路》 书籍简介 这是一部深度探寻中世纪欧洲骑士阶层兴衰、制度变迁与骑士精神演变的史诗级著作。本书以宏大的历史叙事为框架,细致入微地剖析了自卡洛林王朝晚期至文艺复兴前夜,骑士阶层如何在社会结构中从地方武装力量转变为具有独立文化和严格道德准则的统治精英。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军事史,而是更侧重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制度史的交叉研究。作者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包括领主契约、骑士誓词、宫廷文学、教会文件以及考古发现的严谨考证,试图重构一个活生生的中世纪骑士世界。 第一部分:骑士的起源与早期形态(约900年 - 1150年) 本部分追溯了“骑士”(Knight/Chevalier)概念的起源。它首先探讨了罗马帝国晚期地方武装“骑兵”的衰落,以及法兰克人早期骑兵部队的组织形式。重点分析了“封建制度”的萌芽阶段,即“采邑”(Fief)的授予与军事效忠的交换机制如何奠定了骑士阶层的物质基础。 武装的重塑: 详细描述了马镫、马鞍和早期重型骑兵武器(如长矛和直刃剑)的引入对手中骑兵战术的革命性影响。研究了重装骑兵(Heavy Cavalry)作为战场主导力量的形成过程。 从战士到贵族: 探讨了教会对骑士阶层的早期规训,特别是“上帝的休战”(Truce of God)运动,揭示了教会如何努力将骑士的暴力导向外部(如十字军东征),而非内部的领主纷争。 早期骑士的社会地位: 分析了早期骑士阶层(往往是地方的小贵族或武装扈从)在庄园经济中的实际角色,他们是征税者、管理者,也是武装力量的支柱。 第二部分:骑士精神的成熟与宫廷文化的兴起(约1150年 - 1300年) 随着十字军东征的深入和宫廷国家的初步形成,骑士阶层开始摆脱单纯的军事职能,发展出复杂的文化内涵。这一时期,“骑士精神”(Chivalry)成为塑造上层社会行为的核心规范。 宫廷爱情与文学影响: 深入分析了游吟诗人(Troubadour)和吟游诗人(Minstrel)在传播“宫廷爱情”(Courtly Love)概念中的作用。探讨了亚瑟王传奇等英雄史诗如何被用来构建一套理想化的骑士道德模板,包括忠诚、荣誉、谦逊以及对女性的尊敬(尽管实践中常常与现实脱节)。 骑士的训练与晋升: 详细描述了“侍童”(Page)、“侍从”(Squire)到正式“受封”(Dubbing/Accolade)的漫长且严格的培养过程。这不仅是武术的训练,更是礼仪、宗教教义和管理知识的灌输。 军事技术的革新与防御体系: 考察了早期城堡(Motte-and-Bailey)向宏伟石制城堡的演变,以及骑士在围城战中的战术角色。同时,记录了锁子甲向板甲过渡的趋势,以及这对骑士个人防护和战术机动性的影响。 第三部分:体制的固化与外部挑战(约1300年 - 1450年) 中世纪晚期,随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加强、新式步兵战术的崛起以及军事技术的飞速发展(如长弓和火药武器的引入),传统骑士的军事优势受到严重挑战,其社会结构也开始松动。 军事革命的冲击: 重点分析了英法百年战争中,如克雷西和阿金库尔战役的教训。长弓手和持矛步兵(如瑞士方阵)在消耗战中对重装骑兵的克制,迫使骑士阶层不得不重新评估其价值。 “职业化”的趋势: 探讨了国王为了维持常备军而开始依赖受雇佣的军事人员,而非完全依赖传统的封君封臣义务。这导致了骑士阶层内部的分化——一部分人依附于王室成为“宫廷骑士”或职业军官,另一部分则沦为地方上的乡绅。 荣誉与衰落的辩证: 分析了在军事效能下降的同时,骑士仪式和盛大比武大会(Tournaments)反而愈加奢华和程式化。这反映了骑士阶层试图通过加强文化和仪式的“纯洁性”来维护其社会合法性的努力。 法律地位的固化: 考察了各国如何通过法律手段定义“贵族”身份的继承权和免税权,使得骑士阶层日益封闭,成为一个世代相传的特权集团,最终阻碍了其适应社会变革的灵活性。 结语:从骑士到绅士 本书的结论部分,探讨了文艺复兴的曙光如何彻底改变了骑士的生存环境。随着火器的普及和中央集权的完成,骑士在军事上的不可替代性消失了。然而,本书也指出,骑士的遗产——对荣誉、服务和个人勇气的推崇——并未完全消亡,而是被重塑,渗透到了后来的“绅士”(Gentleman)文化之中,成为塑造西方精英阶层价值观的深层底色。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军事史、社会史、艺术史和法律史的研究成果。 详实的考据: 引用了大量罕见的拉丁文、古法语文献译注,确保了历史细节的准确性。 生动的描绘: 借助文学作品和艺术图像,还原了中世纪骑士的日常生活、饮食、着装、信仰与冲突。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世纪历史、欧洲贵族文化、军事演变及荣誉伦理感兴趣的读者深入研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仕杰
1973年生于台北,从小不爱念书,只喜欢自然观察,仅完成国民义务教育(最高学历:大同国中),即投入就业市场。退伍当年因工作伤害,右手四只手指遭截肢,反成为人生转捩点,再度回到心中向往的生态世界,努力自学原生动、植物知识。近年来造访东南亚、非洲、南美洲、澳洲各国,深入杳无人烟的热带雨林,拍摄植物、动物原栖地照片。曾任国科会生态影片昆虫顾问、台湾大学国科会计画助理、嘉义大学国科会计画助理、《台湾全记录》生态讲师,《好好玩自然》生态讲师兼任主持;带领亲子走入自然观察同时专心于自然生态摄影、写作,为《国语日报》科学版和中研院数位岛屿网站专栏作者,并随时于各社群发表自然观察经验。
着有:《长戟大兜虫》(亲亲文化出版),《昆虫脸书》、《带着孩子玩自然》、《螳螂的私密生活》 、 《好家在森林》、《昆虫上菜》(远见天下文化出版),《霸王甲虫小百科》、《超震撼甲虫王》(人类智库出版),《蕙荪林场100种常见的昆虫》摄影作品(国立中兴大学林管处出版),《甲虫日记簿》(红树林出版)。


图书目录

4 推荐序 生动活泼的龟仔册 

6 审订序 又一本锹形虫好书诞生

8 本书使用说明

 

第一章,有趣的剪龟仔

12 谁才是正港锹形虫?

16 阿嬷说的鸡母虫

18 我要最大的 锹形虫的成长关键期 

20 武士的祕密 大颚(剪刀)

22 武士不是天生爱打架

24 野外锹锹话 自然观察那些事 

 

第二章,春季梅雨游

30 黄脚深山锹形虫

34 高砂深山锹形虫

38 刀锹形虫

42 深山扁锹形虫

46 望月锹形虫

50 长角大锹形虫

54 黑泽深山锹形虫

58 高砂锯锹形虫

62 兰屿豆锹形虫

63 兰屿矮锹形虫

 

第三章,夏日艳阳晒

70 鹿角锹形虫

74 碧绿鬼锹形虫

78 兰屿角葫芦锹形虫

79 姬扁锹形虫

84 台湾锈锹形虫

88 姬深山锹形虫

92 平头大锹形虫

96 圆翅锯锹形虫

100 台湾深山锹形虫

104 漆黑鹿角锹形虫

108 两点锯锹形虫

112 栗色深山锹形虫

116 黑栗色深山锹形虫

120 大屯姬深山锹形虫

124 台湾大锹形虫

128 黑脚深山锹形虫

132 条背大锹形虫

136 姬角葫芦锹形虫

140 直颚锈锹形虫

144 鸡冠细身赤锹形虫

148 台湾圆翅锹形虫

152 细角大锹形虫

156 鬼艳锹形虫

160 PLUS 泰北寻虫趣

 

第四章,秋天散步行

166 大圆翅锹形虫

170 台湾鬼锹形虫

174 细身赤锹形虫

175 艳细身赤锹形虫

180 双钩锹形虫

184 条纹锹形虫

188 金鬼锹形虫

189 黑金鬼锹形虫

194 泥圆翅锹形虫

198 洞口氏泥圆翅锹形虫

202 小圆翅锹形虫

206 红圆翅锹形虫

 

第五章,冬寒虫迹隐

212 斑纹锹形虫

216 高山肥角锹形虫

220 葫芦锹形虫

224 郑氏肥角锹形虫

228 台湾角葫芦锹形虫

232 豆锹形虫

233 徐氏豆锹形虫

238 路易士角葫芦锹形虫

242 台湾肥角锹形虫

246 矮锹形虫

250 南洋肥角锹形虫

254 扁锹形虫

258 钟氏热带斑纹锹形虫

262 承远深山锹形虫

264 PLUS 马来西亚金马伦高原寻虫趣

 

第六章,为锹形虫打造一个家

270 简单的饲养与观察

272 繁殖锹形虫Ⅰ:布置产房

273 繁殖锹形虫Ⅱ:挖取幼虫

273 繁殖锹形虫Ⅲ:饲养幼虫

274 Q&A

 

第七章,不朽的铁甲武士

278制作锹形虫标本

 

282 后记&致谢

284 台湾锹形虫学名索引  

286 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生动活泼的龟仔册

1990年,日本掀起甲虫「疯」, 开放全世界各地的甲虫进口日本,引发不少关心生态保育人士的关注;2000年,台湾也跟着「疯」甲虫,我自然关注起这项新兴昆虫产业在台湾的发展。还好,尽管网路上掀起网购国外甲虫热潮,也出现不少宠物昆虫专门店,但由于市场竞争,短短数年间专售昆虫的宠物店已寥寥无几,而且倖存的业者则转型为主题式昆虫生态旅游,或进行昆虫观察的自然教育。

在众多经营宠物昆虫的后起之秀中,阿杰(黄仕杰)是我所瞩目的年轻人,因为他不是科班出身,却能把宠物昆虫事业经营得有声有色。难能可贵的是,他凭着多年饲养昆虫及丰富的採集经验而开始写书,从《长戟大兜虫》、《昆虫脸书》、《带着孩子玩自然》、《霸王甲虫小百科》写到《超震撼甲虫王》,文字简洁、图片精美,颇受读者欢迎。

2012 年在健行文化帮我出版《观萤、赏蝶、觅虫》的签书会中,第一次见到这位诚恳有为的年轻人,他手上拿了一本《昆虫脸书》送给我,可惜在现场未能和他深入交谈。回家后翻阅十分喜欢,而从网路上也得知了他的奋斗历程,的确令人敬佩。

2015年,国立教育电台邀我和广播名人燕子(赖素燕小姐)共同主持生态、环保和农业为主题的《自然有意思》节目,由于每一集都会设定主题和访客,有一次我和燕子闲聊能不能请阿杰上节目?燕子说她和阿杰相当熟,便把他邀请到节目中,畅谈如何走进昆虫世界,又如何因缘际会开起虫店,最后转向写书和从事昆虫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才深深体会到了他热爱昆虫的程度。

即使不是科班出身,但阿杰说起昆虫是如数家珍,说起饲养昆虫和採集的经验更是眼神发亮,而且也会找专家讨论,苦读文献,比大学的研究生还认真!所以在节目谈话中,燕子吃醋地说她这个老朋友快没有插嘴之处!

中午便餐时,我关心起他现在没开虫店,又刚离开任职多年的外商公司,会不会生活困顿?而这也是多年来喜欢玩虫的朋友最大的「难题」。阿杰说:「老师,我想过,也有打算,但我还有一位长期共患难的老婆,不会成为问题的!」让我宽心不少。因为像他这么有经验,而且拍照、拍影片都不错的高手,如生长在日本,根本不用为生活忧愁,可是在台湾,我们的出版界、影视界及产业界却没能让这些身怀特殊才艺的年轻人有更大的挥洒空间。所以,午餐后我对他说:「下一部书我来帮你写序!」

不到半年,就在刚过完年后,我的学生汪泽宏博士来电:「老师,下周我和阿杰来看您好吗?」2016年2月15日,阿杰喜孜孜捧着《锹形虫日记簿》打样说道:「老师,能不能麻烦您写个序。」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台湾锹形虫生态图鑑,但写法有别于一般昆虫图鑑书,每一种都几乎是他亲自在台湾各地访寻,涵盖全台湾所有的种类。内容有生活习性,也有生态栖地,分别依春、夏、秋、冬的时序,详细介绍这些生活在台湾各地的锹形虫。是喜欢甲虫,热爱大自然的大小朋友们最佳的锹形虫「武功秘笈」!

学名及学术性的论述有泽宏的审订把关;而且书中还加了两段阿杰在国内外寻虫的经验,以及如何饲养锹形虫,如何为往生的锹形虫留下更美的身影等章节;书末也附录了学名索引及锹形虫参考文献,的确是喜欢甲虫的朋友们不能错过的好书。

阿杰为了昆虫除周游台湾之外,也环游世界各地,他为昆虫拍短片上网站分享网友;他从虫商转型昆虫科普教育,也关怀起昆虫的栖地及台湾的大自然,我期待阿杰的热忱也能感动喜欢昆虫和热爱大自然的朋友们,大家一起维护台湾的生态环境,共同发抒正向的能量!

国立台湾大学生物资源暨农学院 名誉教授
杨平世 谨识




【审订序】 又一本锹形虫好书诞生

2014 年夏天,我的好兄弟阿杰告诉我,他想写一本锹形虫的书,将观察锹形虫生态的历程与大家分享,写完后要麻烦我审订内文,我当然是义不容辞答应,想当初我们也是因为锹形虫及兜虫才结缘,相识至今约15年,要为我们从小最喜欢的锹形虫来写书及审订,这绝对是美事一桩。以他多年观察锹形虫生态的经验,加上使命必达的热血个性,完成一本图文并茂的锹形虫图鑑是我原先就可预期的事,经过一年多,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他拿了厚厚一大叠的文稿来给我审订,着实花了不少时间将全文反覆读完,以不影响主体要表达的内容,给予建议及修订。

在台湾的昆虫类群中,锹形虫的人气排行榜应该仅次于蝴蝶,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就开始有台湾人自己出版锹形虫图鑑,这些图鑑主要是以锹形虫的种类鑑定为主,以我的另一位好友张永仁先生出版的《台湾锹形虫》及《锹形虫54》受到大多数人(包括日本锹形虫爱好者)的认同与喜爱,也加速了锹形虫爱好者的相关知识理解。

《锹形虫54》已经算是这些锹形虫图鑑中生态相关资料比例较高的,而阿杰的这本新书更是完全将他自己接触、观察锹形虫的过程如实纪录下来与读者分享,其中他特地跑去跟中兴大学系昆虫系叶文斌教授的博士班学生蔡正隆请教红圆翅锹形虫复合种群的问题,以及师大生科系林仲平教授请教台湾深山锹形虫的分子亲缘关系,希望多了解台湾目前的锹形虫新兴研究,而在书中加以着墨。

在昆虫分类上, 锹形虫属于鞘翅目金龟子总科下的锹形虫科,全世界已经有超过1,400种锹形虫的纪录,这本书虽然是以生态观察为主轴,但书中用到锹形虫物种的学名, 都尽量以最新及最合理的分类处理来使用,例如望月锹形虫及双钩锹形虫的属名使用小刀锹形虫属(Falcicornis)及双勾锹形虫属(Miwanus),这两个属皆是黄灏及陈常卿先生在2013年所发表的新属,而台湾圆翅锹形虫(Neolucanus taiwanus)则是使用藤田宏先生2010年将中华圆翅锹形虫台湾亚种提升为独立种的概念。至于红圆翅锹形虫复合种群,暂时还是使用之前的分类处理来分享相关的各地锹形虫生态观察经验。

综观本书,个人认为有下列特色:

1. 内容齐全:本书除了极少数分布有疑虑的锹形虫外,其他种类全部加以介绍,包括雄虫及雌虫,而2015年才发表的台湾新种─钟氏热带斑纹锹形虫,也在书中详实记录,所以内容完整丰富是本书一大特色。

2. 具教育推广意义:阿杰这几年在野外东奔西跑地观察大自然,用相机记录许多故事,也很认真阅读相关资料(尤其是我提供的学术资料),除了自己累积的经验,也吸取许多专业的知识,并且常受邀去演讲,跟爱好大自然的伙伴分享他的生态观察心得,所以本书中有许多教育推广概念,着实透过观察锹形虫与大家分享他内心的想法。

3. 个人风格独特:从《昆虫脸书》开始,阿杰的书就有着相当独特的个人风格,他将亲自观察的现象及相关资料消化后,用自己的梗来写书,而且表现手法相当不错,我相信喜爱他的读者会因此开始关心锹形虫,本来就喜欢锹形虫的人,会去关注阿杰在网路讯息而获得更多其他生物的资讯。

这本书的出版是令人开心的,开心国内又有一本锹形虫的好书诞生,开心我的好友又完成他人生的另一本代表作,开心喜欢锹形虫的人又有一本不同风格而内容丰富的好书可以参考,希望借着这本书对于生态的着墨,让大家更认识台湾锹形虫的生态环境,进而了解生物多样性及自然生态保育的重要性。

林业试验所
汪泽宏 博士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锹形虫日记簿(新版)》最大的期盼,絕對是在於它能否為新手飼養者提供一個可靠的指引。我身邊有不少朋友,因為一時興起,被鍬形蟲那帥氣的外表吸引,就衝動地去購買了,結果卻因為對飼養的知識不足,而導致鍬形蟲很快就生病或死亡,這真的讓我很心痛。所以,我希望這本新版能把「日记簿」的概念貫徹到底,不只記錄鍬形蟲的種類和外觀,更重要的是,要教大家「如何養」。例如,針對不同種類的鍬形蟲,牠們在幼蟲期和成蟲期的飼養箱設置、墊材的選擇、溫濕度的控制、餵食的時機與種類,甚至是在處理排泄物方面的細節,是否都有詳細的說明?我尤其擔心幼蟲期的飼養,因為這是最關鍵的階段,很多新手都會在這個環節遇到瓶頸。此外,對於初學者來說,如何從市場上選擇健康的鍬形蟲,如何判斷牠們是否已經成熟可以繁殖,以及繁殖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識。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常見疾病的預防與處理建議,那就更貼心了。希望這本《锹形虫日记簿(新版)》能成為新手飼養者的「聖經」,讓大家都能成功地飼養這些迷人的甲蟲,並且享受到其中的樂趣。

评分

不得不說,看到《锹形虫日记簿(新版)》要出來,我心裡真是五味雜陳,有好有壞。好的是,我一直覺得台灣在昆蟲科普這一塊,雖然有不錯的圖鑑,但卻比較缺乏能夠引導讀者進入實際觀察與飼養情境的書籍。《锹形虫日记簿》這個名字就很有畫面感,好像可以直接跟著作者的腳步,一步步去認識這些外表兇猛但內心細膩的甲蟲。我很好奇,作者在撰寫這本書的時候,是以什麼樣的「日记簿」為基礎?是田野調查的紀錄?還是長期飼養的觀察筆記?如果書中能夠呈現一些作者在捕捉、飼養、甚至是繁殖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解決之道,那絕對是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光看書上的文字介紹,總覺得隔了一層紗,如果能有作者親身的經歷和體悟,那種真實感是無可取代的。另一方面,我也希望這本書的內容不要太過於艱澀難懂,畢竟台灣的讀者群非常廣泛,有小孩、有年輕人、也有我這樣的「老」蟲迷。如果能用比較親切、生動的語言,搭配清晰的圖片,讓大家都能輕鬆入門,那就太棒了。期待這本書能成為引領更多人認識鍬形蟲的橋樑。

评分

說真的,我對《锹形虫日记簿(新版)》的期待是蠻多方面的。首先,從書名就能感受到它的專業性,畢竟「日记簿」代表著紀錄與觀察,而「锹形虫」則是主題。我之前有翻過一些關於昆蟲的書籍,但很多都比較偏向圖鑑性質,而這次的新版標榜著「日记簿」,讓我覺得可能會更側重於實際觀察的經驗分享,或是作者在飼養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我很想知道,作者會不會分享一些在野外觀察、記錄到鍬形蟲有趣的行為?像是牠們爭奪地盤、覓食的瞬間,或是夜晚的活動模式等等。另外,對於飼養新手來說,相信這本書的實用性也會很高。例如,關於不同鍬形蟲的飼養環境要求、食物偏好、繁殖的難易度,甚至是一些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法,這些都是大家非常關心的。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辨識鍬形蟲性別、如何判斷牠們是否進入繁殖期,以及如何進行人工繁殖的詳細步驟。如果書中能有豐富的圖片和插圖,那更是錦上添花了,畢竟光用文字描述,有時候還是會少了一點想像空間。總之,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工具書,更能讓我感受到作者對鍬形蟲的熱情與投入。

评分

這次《锹形虫日记簿(新版)》的推出,真的讓身為一個長期關注昆蟲生態的讀者來說,感到非常興奮!我一直認為,了解一個物種,不能只看牠的外表,更要深入牠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習性。鍬形蟲,這些擁有堅硬外殼和強壯顎部的迷人生物,牠們的生態系統絕對是值得細細品味的。新版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意思,讓我聯想到像是自然觀察日記那樣,可能會記錄下許多細微而珍貴的時刻。我特別希望能從書中看到關於鍬形蟲在不同棲息地的適應性,牠們如何利用獨特的身體構造在自然界中生存、繁殖、躲避天敵。而且,台灣身處亞熱帶,擁有豐富的昆蟲多樣性,我對這本書會不會介紹到台灣特有的鍬形蟲品種,或是牠們在台灣的地理分佈、族群現況等資訊感到相當好奇。此外,隨著環境變遷,許多物種的生存都面臨挑戰,如果書中能觸及到鍬形蟲保育的議題,或是如何為牠們創造更友善的生存空間,那會更有教育意義。我個人非常重視書籍的知識性與啟發性,希望這本新版能提供我更多關於鍬形蟲生態的深度知識,讓我對這些小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與尊重。

评分

哇!等了好久终于等到《锹形虫日记簿(新版)》上市了!每次看到锹形虫就覺得牠們超帥的,那堅硬的外殼,還有那酷炫的螯,簡直就是甲蟲界的霸主!我小時候就超愛蒐集甲蟲的圖鑑,每次去光華商場(現在的華山文創園區那邊,以前是電子街)都會衝去書店翻,看到各種鍬形蟲的照片和介紹就愛不釋手。尤其是長戟大兜蟲、高卡或獨角仙,每次看到都覺得牠們好像來自另一個星球的生物。聽說這次新版內容更豐富,不知道會不會有更多我沒見過的品種,或是更深入的介紹牠們的生態習性。我個人最期待的是牠們如何交配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就像是甲蟲界的史詩級大戰!而且,如果能有更多關於飼養技巧的分享就更好了,雖然我現在沒有時間養,但光是看看別人怎麼把這些小霸主養得頭好壯壯,也是一種樂趣。希望這次的新版能讓我對鍬形蟲有更全面的認識,說不定看了之後,我真的會忍不住想去養一隻呢!這本書絕對是甲蟲迷必收的寶典,我已經迫不及待要打開來好好研究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