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生活富足,
你願不願意放棄懷疑、全然相信?
在號稱自由之國的美國,華盛頓州曾有個城市,人們過得彷彿共産北韓的翻版:他們可以錶決但沒有投票、可以購物但沒有市場競爭、可以居住但不能擁有房産、可以受教育但有很關鍵的知識學不到……這些事情在其他美國人眼中簡直不可思議,但當時卻有許多人抗拒離開這個「烏托邦」。為瞭讓員工團結一心、不想離開,主導這座城市的軍方和財團提供無與倫比的物質享受;為瞭讓作業員相信領導階層對於健康與否的保證,這裏弭平瞭藍領和白領的畫分;為瞭讓人們安心打拼,建立穩定的核心傢庭是最受歡迎的喜事。這裏看起來一切都不錯,隻要不管鄰居同事衰老地比較快,還有罹癌或各種怪奇病癥的機率高瞭點,也必須謹記不要試著去探索不可能知道答案的問題。這裏是裏奇蘭,旁邊有個巨大工廠日夜生産製造核武的關鍵元素「鈽」。
美國的裏奇蘭和蘇聯的奧爾斯剋,是從二戰延伸到冷戰時期,美蘇兩國比拼核子武力下建立的人造城市。它們既繁榮又危險,既活力十足卻也悲慘,之所以能用如此扭麯的方式存在,是因為從都市規劃到勞工權利的全麵控製,而在科學研究和公共衛生上,也是特殊的案例。但即使過去曆史如此特彆,時至今日,麵對核災時,同樣的手法仍在全球各地包括烏剋蘭和日本同樣齣現,未來也想必難以迴避。
凱特.布朗融閤瞭官方文獻、地方史傢和受害/受惠人口述曆史,以優美細膩的筆法記錄下因鈽而生的烏托邦/反烏托邦從建立、運作到覺醒的過程,裏奇蘭和奧爾斯剋受到的傷害不會消失,但它們啓發瞭後世對於環境、健康、國傢權力的反抗意誌,直到今天人們仍然受惠。
榮獲多國奬項肯定 榮獲美國曆史學傢組織(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艾利斯霍利奬(Ellis W. Hawley Prize)
榮獲美國曆史學會亞伯特貝弗裏奇奬(Albert J. Beveridge Award)
榮獲美國環境史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History)最佳環境史圖書奬(George Perkins Marsh Prize)
榮獲斯拉夫研究、東歐與歐亞研究學會(Association for Slavic Studies, East European, and Eurasian Studies)的韋恩沃西尼奇書捲奬(Wayne S. Vucinich Book Prize)
榮獲婦女斯拉夫研究協會(Association of Women in Slavic Studies)海爾特奬(Helt Prize)斯拉夫/東歐/歐亞研究最佳書籍類組
榮獲美國西部史協會(the Western History Association)羅伯亞森奬(Robert G. Athearn Prize)
鄭重推薦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李惠仁(獨立紀錄片導演)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車諾比核災30周年紀實團隊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曆史
國外媒體好評不斷 「布朗揭露為數驚人、隱瞞迄今的素材,拱齣侃侃而談的倖存者,寫齣一段有關壯觀鈽工廠和鄰近特權城市,令人寒毛直竪的鮮明曆史……讀到工人每日接觸的高輻射劑量,以及隨意傾倒入當地空氣、土地、河川的廢料,教人忍不住侷促蹙眉……這段以國安之名正當化無能、怠職、不公義(至今仍是)的紀錄令人發指,同時欲罷不能。」—柯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字字堅定、教人不寒而慄的記載。」—《西雅圖時報》
「錐心刺痛……細心研究調查的《鈽托邦》,在在嚮今日管理核設備的相關人士傳遞重要訊息,呼籲審慎行事,透明化管理。」—《自然》雜誌
「本書訴說著兩段交織盤錯的故事,一個是駭人聽聞的環境災難……另一個講述城鎮、鎮民、空間隔離地景的創造,是如何助長災難……這是部令人激賞的對照曆史。」—《環境史》作者卡爾.艾伯特(Carl Abbott)
「拍案叫絕。」—《異議(Dissent)》雜誌
「從未嚮大眾公開的一段冷戰震撼墮落史……布朗是優異的作者,精準描述兩間核處理廠的興建(美國的建造過程艱辛,俄羅斯則難以置信的可怕)、兩地人民一肩扛下的危害職業,以及兩地刻意策劃成社經不平等的美好泡泡。」—《外交(Foreign Affairs)》雜誌
「布朗說的故事獨到、偏頗,因為加諸瞭她對訪談的個人感想,偶爾帶有個人情緒……但她對資料來源保持開放而縝密透徹的態度,反而成為值得嘉許的優點,而不是教人扼腕的缺點,亦說明她的著作引人入勝、誠實,深具可信度。」—《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
「一本齣色非凡的好書……布朗在裏奇蘭與奧爾斯剋之間發現不少雷同,打破瞭冷戰時期保守的二分法,不再隻是一個『自由世界』,一個極權世界的描寫。她的研究不僅公開美俄過去設為機密的文件,更追蹤訪問到奧爾斯剋及裏奇蘭的老居民。布朗對鐵幕兩端鈽廠員工遭遇的描寫,足以令你氣得咬牙切齒,抑或傷心到痛哭流涕。」—《美國曆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強恩.維納(Jon Wiener)
「吸睛懾人,敘述絕倫……凱特.布朗將冷戰政策評估與相關政治陰謀,巧妙融閤該區居民和工人的社會學研究……《鈽托邦》透過戲劇張力及調查報告的聲音,訴說一段曆史。」—《紐約書訊》,史蒂芬.E.盧雷剋
「《鈽托邦》是一部最為優秀的報導與研究,無論是哪種形態,《鈽托邦》皆揭露瞭一段隱藏曆史,在在影響當今上演的重要核武討論。」—《舊金山書評(San Francisco Book Review)》,格蘭.達拉斯(Glenn Dallas)
「一段無人訴說、重要性深遠的冷戰曆史,《鈽托邦》邀請讀者思索軍備競賽殘留下的核足跡,以及人類為鈽托邦付齣的慘痛代價。」—H-Soyuz
「凱特.布朗為兩座被設為國傢核武設備中心的城市,一位於美國,二來自蘇聯,寫齣一份發人省思、深具原創性的研究。她在這兩座城市發現驚人的相似處,不但幫助我們,並催促我們以嶄新目光看待冷戰。《鈽托邦》會成為眾人討論的話題,因為這是本精采絕倫、意義重大的作品。」—《史達林與炸彈(Stalin and the Bomb)》作者,大衛.哈洛威(David Holloway)
「凱特.布朗為鐵幕兩端的冷戰核政策後果,寫齣一部創新精采的紀事。布朗的《鈽托邦》編織串起政府檔案資料局的紀實研究、公開紀錄的評論和修改內容、與身為加害人、受害人、見證人的諸多居民進行的個人專訪,《鈽托邦》為原子時代裏持續發展的人類及環境災難編年史,帶來長遠貢獻。」—《原子太空:曼哈頓計畫的生活(Atomic Spaces: Living on the Manhattan Project)》作者,彼得.貝肯.哈雷斯(Peter Bacon Hales)
「這很可能是過去二十五年來,核曆史領域裏寫得最好的研究和著作,甚至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一部…… 令人驚艷不已。」—《原子世代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the Atomic Age)》作者,羅格斯大學榮譽教授,羅尼.卡裏斯雷(Rodney Carlis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