钸托邦:失去选择的幸福与核子竞赛下的世界坟场

钸托邦:失去选择的幸福与核子竞赛下的世界坟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Kate Brown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果可以生活富足,
你愿不愿意放弃怀疑、全然相信?

  在号称自由之国的美国,华盛顿州曾有个城市,人们过得彷彿共产北韩的翻版:他们可以表决但没有投票、可以购物但没有市场竞争、可以居住但不能拥有房产、可以受教育但有很关键的知识学不到……这些事情在其他美国人眼中简直不可思议,但当时却有许多人抗拒离开这个「乌托邦」。为了让员工团结一心、不想离开,主导这座城市的军方和财团提供无与伦比的物质享受;为了让作业员相信领导阶层对于健康与否的保证,这里弭平了蓝领和白领的画分;为了让人们安心打拼,建立稳定的核心家庭是最受欢迎的喜事。这里看起来一切都不错,只要不管邻居同事衰老地比较快,还有罹癌或各种怪奇病症的机率高了点,也必须谨记不要试着去探索不可能知道答案的问题。这里是里奇兰,旁边有个巨大工厂日夜生产制造核武的关键元素「钸」。

  美国的里奇兰和苏联的奥尔斯克,是从二战延伸到冷战时期,美苏两国比拼核子武力下建立的人造城市。它们既繁荣又危险,既活力十足却也悲惨,之所以能用如此扭曲的方式存在,是因为从都市规划到劳工权利的全面控制,而在科学研究和公共卫生上,也是特殊的案例。但即使过去历史如此特别,时至今日,面对核灾时,同样的手法仍在全球各地包括乌克兰和日本同样出现,未来也想必难以回避。

  凯特.布朗融合了官方文献、地方史家和受害/受惠人口述历史,以优美细腻的笔法记录下因钸而生的乌托邦/反乌托邦从建立、运作到觉醒的过程,里奇兰和奥尔斯克受到的伤害不会消失,但它们启发了后世对于环境、健康、国家权力的反抗意志,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受惠。

荣获多国奖项肯定

  荣获美国历史学家组织(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艾利斯霍利奖(Ellis W. Hawley Prize)
  荣获美国历史学会亚伯特贝弗里奇奖(Albert J. Beveridge Award)
  荣获美国环境史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History)最佳环境史图书奖(George Perkins Marsh Prize)
  荣获斯拉夫研究、东欧与欧亚研究学会(Association for Slavic Studies, East European, and Eurasian Studies)的韦恩沃西尼奇书卷奖(Wayne S. Vucinich Book Prize)
  荣获妇女斯拉夫研究协会(Association of Women in Slavic Studies)海尔特奖(Helt Prize)斯拉夫/东欧/欧亚研究最佳书籍类组
  荣获美国西部史协会(the Western History Association)罗伯亚森奖(Robert G. Athearn Prize)

郑重推荐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会执行长)
  李惠仁(独立纪录片导演)
  吴叡人(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车诺比核灾30周年纪实团队
  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

国外媒体好评不断

  「布朗揭露为数惊人、隐瞒迄今的素材,拱出侃侃而谈的倖存者,写出一段有关壮观钸工厂和邻近特权城市,令人寒毛直竖的鲜明历史……读到工人每日接触的高辐射剂量,以及随意倾倒入当地空气、土地、河川的废料,教人忍不住侷促蹙眉……这段以国安之名正当化无能、怠职、不公义(至今仍是)的纪录令人发指,同时欲罢不能。」—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字字坚定、教人不寒而慄的记载。」—《西雅图时报》

  「锥心刺痛……细心研究调查的《钸托邦》,在在向今日管理核设备的相关人士传递重要讯息,唿吁审慎行事,透明化管理。」—《自然》杂志

  「本书诉说着两段交织盘错的故事,一个是骇人听闻的环境灾难……另一个讲述城镇、镇民、空间隔离地景的创造,是如何助长灾难……这是部令人激赏的对照历史。」—《环境史》作者卡尔.艾伯特(Carl Abbott)

  「拍案叫绝。」—《异议(Dissent)》杂志

  「从未向大众公开的一段冷战震撼堕落史……布朗是优异的作者,精准描述两间核处理厂的兴建(美国的建造过程艰辛,俄罗斯则难以置信的可怕)、两地人民一肩扛下的危害职业,以及两地刻意策划成社经不平等的美好泡泡。」—《外交(Foreign Affairs)》杂志

  「布朗说的故事独到、偏颇,因为加诸了她对访谈的个人感想,偶尔带有个人情绪……但她对资料来源保持开放而缜密透彻的态度,反而成为值得嘉许的优点,而不是教人扼腕的缺点,亦说明她的着作引人入胜、诚实,深具可信度。」—《新科学人(New Scientist)》

  「一本出色非凡的好书……布朗在里奇兰与奥尔斯克之间发现不少雷同,打破了冷战时期保守的二分法,不再只是一个『自由世界』,一个极权世界的描写。她的研究不仅公开美俄过去设为机密的文件,更追踪访问到奥尔斯克及里奇兰的老居民。布朗对铁幕两端钸厂员工遭遇的描写,足以令你气得咬牙切齿,抑或伤心到痛哭流涕。」—《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强恩.维纳(Jon Wiener)

  「吸睛慑人,叙述绝伦……凯特.布朗将冷战政策评估与相关政治阴谋,巧妙融合该区居民和工人的社会学研究……《钸托邦》透过戏剧张力及调查报告的声音,诉说一段历史。」—《纽约书讯》,史蒂芬.E.卢雷克

  「《钸托邦》是一部最为优秀的报导与研究,无论是哪种形态,《钸托邦》皆揭露了一段隐藏历史,在在影响当今上演的重要核武讨论。」—《旧金山书评(San Francisco Book Review)》,格兰.达拉斯(Glenn Dallas)

  「一段无人诉说、重要性深远的冷战历史,《钸托邦》邀请读者思索军备竞赛残留下的核足迹,以及人类为钸托邦付出的惨痛代价。」—H-Soyuz

  「凯特.布朗为两座被设为国家核武设备中心的城市,一位于美国,二来自苏联,写出一份发人省思、深具原创性的研究。她在这两座城市发现惊人的相似处,不但帮助我们,并催促我们以崭新目光看待冷战。《钸托邦》会成为众人讨论的话题,因为这是本精采绝伦、意义重大的作品。」—《史达林与炸弹(Stalin and the Bomb)》作者,大卫.哈洛威(David Holloway)

  「凯特.布朗为铁幕两端的冷战核政策后果,写出一部创新精采的纪事。布朗的《钸托邦》编织串起政府档案资料局的纪实研究、公开纪录的评论和修改内容、与身为加害人、受害人、见证人的诸多居民进行的个人专访,《钸托邦》为原子时代里持续发展的人类及环境灾难编年史,带来长远贡献。」—《原子太空:曼哈顿计画的生活(Atomic Spaces: Living on the Manhattan Project)》作者,彼得.贝肯.哈雷斯(Peter Bacon Hales)

  「这很可能是过去二十五年来,核历史领域里写得最好的研究和着作,甚至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部…… 令人惊艳不已。」—《原子世代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the Atomic Age)》作者,罗格斯大学荣誉教授,罗尼.卡里斯雷(Rodney Carlisle)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凯特.布朗


  现居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为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的历史系副教授,着有《无处的自传:从种族边境到苏联腹地》(二〇〇四年,哈佛出版),更因此荣获无数奖项,包括美国历史学会乔治路易斯比尔奖,国际欧洲史最佳书籍的殊荣。布朗亦曾在《美国历史评论》、《石板(Slate)》、《Aeon》、《高等教育纪事週刊》、《哈泼线上杂志》、《Kritika》、《泰唔士报文学增刊》发行文章。她在二〇〇九年成为古根汉奖得主,并获得来自各界的奖助金,包括:国家人文学术基金会、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东欧欧亚研究国家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East European and Eurasian Research)、IREX、欧亚基金会(Eurasia Foundation)、美国学术团体协会(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哈佛大学戴维斯中心(Harvard University’s Davis Center)、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凯南研究所。目前布朗着手一部散文集《在场(Being There)》,描述为求揭开现代主义荒原的遗失历史,一名历史学家踏上不幸的冒险旅途。

译者简介

张家绮


  毕业于中兴大学外国语文学系,英国新堡大学笔译研究所,法国巴黎Speos摄影学院新闻摄影。现任专职译者,译作十余部。
 

图书目录

作者序

第一部 西方核前线的禁闭空间
  
第一章:马提亚斯先生前往华盛顿州
  第二章:远走高飞的劳工
  第三章:「劳力短缺」
  第四章:捍卫瓦纳潘族
  第五章:钸打造的城市
  第六章:正式上工,带着钸离去的女人
  第七章:工作危害
  第八章:食物链
  第九章:苍蝇、老鼠、人类

第二部 苏联劳动阶级原子和美国回应
  
第十章:冷冻的期刊
  第十一章:苏联劳改营与炸弹
  第十二章:青铜器时代原子
  第十三章:保密到家
  第十四章:贝利亚的探访
  第十五章:责任回报
  第十六章:灾害帝国
  第十七章:追求美国长久战争经济的「少数优等人才」
  第十八章:史达林的火箭引擎:钸国人民奖赏
  第十九章:美国腹地的老大哥
  第二十章:邻居
  第二十一章:伏特加社会

第三部 钸灾
  
第二十二章:风险社会管理
  第二十三章:行进的伤者
  第二十四章:两份验尸报告
  第二十五章:瓦鲁克坡:迈向伤亡道路
  第二十六章:沈默不语流动的捷恰河
  第二十七章:迁置
  第二十八章:免疫区
  第二十九章:社会主义消费者共和国
  第三十章:开放社会的作用
  第三十一章:一九五七年基许提姆大爆发
  第三十二章:管理区外的卡拉波卡
  第三十三章:私家领地
  第三十四章: 「从螃蟹到鱼子酱,我们样样不缺」

第四部 卸下「钸」幔
  
第三十五章:钸的共享资料
  第三十六章:车诺比大回归
  第三十七章:一九八四年
  第三十八章:遗弃者
  第三十九章:病者
  第四十章:穿着连身工作服的卡珊德拉
  第四十一章:核能开放政策
  第四十二章:国王的全体子民
  第四十三章:未来

图书序言



  这本书要讲的是在恐惧、仿效、疯狂的制钸过程中,两个社群团结相拥的故事,里奇兰(Richland)是华盛顿州东部城镇,奥尔斯克(Ozersk,意思是「湖谷」)则位于俄罗斯乌拉山南方,两者是冷战时期的死对头,却有不少共通点。核武工厂制造的不只有飞射导弹和飞弹,还在获奖模范社区里,带来幸福的童年记忆、负担得起的房价、 优秀学校,这些社区成了为新核心家庭遮风避雨的港湾。里奇兰和奥尔斯克的钸先锋回忆道,他们过去从不需锁门,孩子可以安心外出游晃,邻居友善亲切,也不见失业、贫穷、犯罪的踪迹。听见这些身为核军备竞赛引爆点的城市,沾染上安全、生活有保障的回忆,让我相当困惑。在产钸都市,安检人员和医师忐忑焦虑地监督居民,更布下线民网络,进行电话监听、强制施行医疗健检。同时工厂工程师也以飞快速度,马不停蹄制造钸,随心所欲污染附近景观,带来空前灾难。

  在所有核武生产线的停靠站,制造钸导致的污染是最严重的。最终产物每公斤会形成数十万加仑的辐射废料。里奇兰附近的汉福德(Hanford)钸工厂和奥尔斯克隔壁的马亚科(Maiak)工厂,分别在周遭环境释放至少两亿居里的放射线,这是车诺比排放数量的两倍。钸工厂留下几百平方英里不宜居住的地区、污染河川、肮脏田野森林、几千人声称钸工厂流出的放射线害他们生病。

  车诺比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为何没什么人知道汉福德和马亚科?在这两个慢动作踏入灾难的地区,为何居民会觉得这里可爱,令人满心憧憬?里奇兰和奥尔斯克的领导人喜欢细数他们城镇里有多少博士,那么这群对自我知识心满意足的人,为何会同意数十载蒙在鼓里,对身边严重的环境污染一无所知?

  为这本书进行研究时,我很诧异发现负责制作世界第一批钸产品的权势人物,除了担心石墨和化学处理厂,亦对住房、消费、学校、休闲活动忧心忡忡。除了反应炉,他们盖了以家庭与消费者为取向的社区,劳动阶级的薪资和生活并不输中产阶级,这现象并不常见,接下来几十年,单一阶级化的富足蓝图甚至挪用在民用核能计画。车诺比反应炉周围的普里皮亚季市(Pripiat)位处乌克兰的贫困偏乡地带,可说是罕见的现代化城市,都会便利性十足。福岛核灾后,媒体报导描述日本电力公司虽然对安全锱铢必较,却大手笔资助深受美国灵感激发的「核能村」,打着中产阶级富庶的愿景,贩售核能。核能和高风险富庶的长久关系,着实让我好奇。

  奥尔斯克和里奇兰是国营企业,由公司大老管理。在美国来说,里奇兰的分身非比寻常,因为没有私有财产、自由市场、地方自治;奥尔斯克是苏联十座祕密核城之一,地图上找不到,与世隔绝,每位居民都需要特殊通关才能住在那里。奇怪的是,居民似乎对这种限制重重的安顿很满意。五〇年代的里奇兰,选民在两场不同选举中断然拒绝法人化、地方自治、自由企业,而在九〇年代后半,百分之九十五的奥尔斯克民众甚至投票表示,希望保留该城的栅栏、警卫、通关系统。我动笔的这一刻,奥尔斯克依旧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栅栏环绕、戒备森严。我好奇他们为何做出这种选择,钸城人民为何选择放弃公民权和政治权?苏联人民没有选举政治,没有独立媒体,但里奇兰居民住在活跃的民主世界,为何有名的制衡原则失败到更胜车诺比的灾情,会发生在美国的心脏地区?

  以上就是驱动我写这本书的问题。找出解答的过程中,我发现美国和苏联核能领袖发明出全新的「钸托邦」,诱拐员工答应吸收钸生产的风险,牺牲自我。钸托邦独享独有、门禁管制、梦寐以求的社区,满足了美苏战后社会的诸多欲望。钸托邦井然有序的繁荣富足,让多数灾情目击者甘愿漠视周遭堆积的放射线废料。

  这是第一本穿插叙述美国与苏联钸灾历史的书籍,我希望这本书问世后,不再有人搬出这两段历史应该分开述说的理由。奥尔斯克人民曾说,若你在地面钻一个孔,这个孔洞会直接连到里奇兰,这也是我对这两座城市的想像:绕着彼此打转,相连在同一条轴线上。里奇兰和奥尔斯克像是彼此的倒影,而且是刻意操控的倒影,关于这点,我会在书中阐述,这种重叠倒影是情报人员和社区推手谨慎策划的布局,他们既害怕自己的核能竞争对手,也恐惧钸制造业步入终点。

  故事总共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二部浓缩了华盛顿州东部自一九四三年起、乌拉山南部自一九四六年后,移工、狱友、士兵建盖大型钸工厂的时期,起初美国和苏联领导人计画在军队营区利用军事人力制作钸,偏偏建筑工人喝酒闹事,让美国和苏联工厂经理大惊失色,赶紧改变主意。他们得出一个心得,那就是世界第一座钸工厂的作业员绝不能像他们制造的产品一样反覆无常。

  想要解决移工暴力相向、不守秩序,远离家人和社群的失序状况,就要让钸操作员建立核心家庭,安居乐业,生活在富裕专属的原子城市。美国人称里奇兰是「村庄」,让人想起美国民主的田园神话根源。苏联说奥尔斯克是「社会主义都市」,指向没有赤贫村庄的共产神话未来。政府官员不惜铺张打造钸托邦,用在学校的经费高于用在放射性废料贮存的费用,花在居民身上的资金亦高出钸托邦外的人民。冷战应允富足丰硕、提升社经地位的能力、消费自由,而这些诺言都在钸托邦一一实现,焦虑的居民逐渐开始相信领袖、相信他们的工厂安全无虞、相信这项国家任务的公正性。随着钸托邦日趋成熟,居民亦放弃公民权和生命权,拥戴消费权。

  以人口统计学来看,钸城属于劳动阶级,但由于他们多金富足,因此在当时和现代的记忆里,它们都是中产阶级的飞地。在美国和苏联,中产阶级的专业人士侵占劳动阶级,代他们发声,在一个难以归类的「无阶级」社会纳入他们,借此形塑捏造国家记忆。阶级注定消失,因此苏联和美国工厂员工渐渐认同中产阶级督导和科学家,相信他们的说法:工作场所和住家都绝对安全。

  钸托邦不能靠一己之力存活,历史学家布鲁斯.赫夫利(Bruce Hevly)和约翰.芬德雷描述,汉福德钸厂是如何四处开设一系列的「集散待命区」,亦即收留低阶员工的短期营区和驻防地。我发现南乌拉山的劳动营和驻防地周围的富有飞地,也可见同样景观。在钸托邦城市周遭,美国和苏联领导人也建立士兵、囚犯、少数族群、农夫、移工的社区,这群人都没有资格跟钸托邦的「神选之民」平起平坐,而是服侍他们、替他们付钱。为何大费周章将他们隔离成不同社区?为何不干脆打造常见的大型工业城,上游和逆风地区住着上流富人,下游及顺风地区则是劳动阶级的天地?这些有关都会史的问题答案,都深受科学、医学、公共卫生历史影响,也不脱情报与核安历史,皆一一道出领地区分的重要性,将人们依照阶级和种族进行隔离,这个做法不仅决定了他们的富有程度,更决定了健康程度。

  人们安分待在各自的社区里,但钸和放射性副产品却不识边界。第三部讲述工厂操作员躲在双层蛇腹式铁丝网和带刺铁丝网后方,大量生产钸的年代。工厂密不通风的安检以及核区与非核区的隔离地带,形成我所谓的免疫区,工厂经理可以自由挪用预算、盗用侵占、隐藏意外事故,最可怕的是行污染之能事。乌拉山的苏联工程师效法美国经验,採用快速省钱的方式朝地底、当地河川倾倒废料,将放射性气体喷发至天空。几年下来,工厂操作员意外频传,有些惊天动地,例如一九五七年马亚科厂区的大爆炸,但多半洩漏都是定期进行、刻意安排,操作员倾倒废料时,放射性粒子会随风飘入气流、渗透至饮用水,顺着河水流走。

  研究的头几年,华盛顿东部和乌拉山南部的科学家意识到,国家制作的分裂产物具有哪些危险,亦得知放射性同位素会在食物链沈淀,进入身体,先是动植物,再进入人体,最后堆积在内脏,破坏细胞。最早的工厂负责人很担心这种「流行病」,忧心着邻区人民会明显爆发个别疾病案例,但随着时间过去,暴露在放射性物质里的员工和邻居却未出现显见的疾病模式,这并非全是意外,科学家对实验室动物进行实验后,发现各种放射性同位素会以不同方式影响人体,而放射性物质发生中毒情况时,两个不同人出现的反应也不尽相同。科学家也发现,人体接触的剂量若较低,会需要长时间才会明显衰弱死亡,工厂经理默默祈祷潜伏期足以让科学得出最新进展,找到办法解决未来的放射性同位素洩漏和扩散的问题,因此没有採用耗时而所费不赀的全新设计,保护员工和邻近居民。

  经证实, 地表结构就和人体的情况一样,很难发现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员并未运用常见的同心圆地图,显示愈接近污染源情况愈严重,反而画出一张色彩缤纷的地图,在距离钸厂几英里外,侦测出意想不到的「辐射热点」,反应炉附近一带反而没有污染,放射性副产品的狡猾特色和健康危害不易预测、定位、分析,这一点让美国和苏联领导人安然打发问题。经理发现更受欢迎的政策做法,即将安检和废料贮存的资金,挪用在钸托邦的消费品、服务、优秀住房、高薪上。

  面对保密到家却隐隐浮现的环境巨灾,将地带分隔成钸托邦和集散待命区是种很方便的做法。钸托邦的人民年轻多金、拥有全职工作,有人看顾健康状态,从调查数据上来看十分健康。而移工、囚犯、士兵则在污染场地进行建设工作,意外发生后,负责清理洩漏物质、修复工厂建物的也是他们。身为临时工的他们没人看顾,他们就是现代人称的「游牧民族工人」,结束一份工作后就继续找下一个,顺道带走他们吸收的放射性同位素和随之而来、可能留下流行病足迹的健康问题。

  钸厂附近住着农夫和原住民,跟钸托邦居民不同,他们并非全靠偏远的消费者市场存活,主要靠当地土地维生,也就是放射性同位素热点日益增多的顺风处和下流地区。钸厂在当地发展设点时,也有愈来愈多人搬进核能缓冲区及伤害的势力范围,这些人也几乎没有受到放射性物质接触的健康监测,换言之,风险会沿着阶级和富庶的路线校准方向,多少与核安地图的主要和次要区相符。

  第四部追踪到最早发现自己住在放射线前线的先锋。一九八六年车诺比核灾后,吹掀了核能电厂安检机制的封盖,顺风处和下流河域的居民开始把社区出现慢性病的遭遇、先天缺陷、不孕、癌症的高机率,全怪到钸厂头上。但「钸幕」长期守住钸厂放射性足迹的知识,因此居民有苦难伸。几十年来,知悉祕密真相的专家对外拍胸脯保证,工厂安全无虑,他们使用的剂量也落在允许范围内,借此打发外行人的关注。一九八六年后,地方农夫、记者、社会运动人士要求意外纪录及环境健康研究,坚持要求获知公司和政治掮客究竟都让他们背负什么样的风险。法庭战争接着开打,自行组织的受害者团体以知识、自由、公民权的新颖概念组成合作。

  这是长期关注政治、公民、消费自由的美国和苏联社会运动分子展开的全新杰出运动,诉求是最基本的人身权利,旨在力抗私吞高核武制造利润、却让群体社会陷入卫生和环境风险的企业承包商。社运人士全副武装,披上竞争对手的科学专业知识和他们自身的社区卫生研究上阵。过程中,他们也创造出崭新的公民参与形式,后来乌克兰和日本的社运团体也採用相同模式。

  虽然还有其他大型的核武跨国历史,以及原子计画或核设备的国家地区史,但《钸托邦》却是一部将军备竞赛结合炸弹制作地区及人民生活的跨国历史。故事叙述从高耸的间谍卫星,降落至街道视野,专注在十字瞄准线范围的核能毁灭城镇,就是为了讲述,对于勤奋制造炸弹的工人以及与环境分裂物质朝夕共处的农夫邻居而言,原子时代究竟具备什么意义。

  冷战期间,宣传家和权威经常拿美苏两国做比较,目的是赦免其中一方的不公正或错误。但我反而把这两个钸社群摆在一起,显示出无论冷战如何分裂,钸都为这些生命带来羁绊。我认为世界首两座钸城共有的特质,超越了政治意识型态和国家文化的藩篱,皆源自核能安全、原子情报、放射线危害。美国与俄罗斯的钸托邦之间关键影响健康和疾病的主要差异,就是里奇兰及邻近地区的居民,生活在相较之下富有许多的国家,意思是虽然他们为核能安全所做的牺牲不小,遭遇却不比奥尔斯克居民包罗万象。

  文件资料为这本书提供了叙述框架,我在十几间美国和俄罗斯档案资料库进行研究,将主力放在历史学家前辈的研究资料。文字纪录惊人,描述官员所知道的事、他们决定隐瞒的事、他们选择揭露多少事实,以及他们这么做的原因。而打造科学和决定政策的官员说词则彰显出,核能安全状况是怎么与都市景观、公共卫生灾难、环境散播污染的发生息息相关。

  在核能都市及邻近地区生活与工作的人,即是本书的主角,过去五年来,我和不可思议的人物进行了几十场访谈,这些人都是因为转换事业跑道,或出生地发生意外,因而踏上这出戏剧的舞台。许多签署过合约,誓言一辈子都不说出去的人,最后都答应和我面谈,是因为他们亲眼见证的不公义,让他们忿忿不平。俄罗斯原能部(Russian Ministry of Atomic Energy)并未发给我进入奥尔斯克的许可证,于是我和他们约在邻近城镇村庄见面,这种安排让人不禁想起冷战间谍小说的情节。有些人紧张地窃窃私语,使用暗示密语,还有几个人拒绝让我公布名字,因此我替少数不乐于曝光的人取了假名。

  有几个人告诉我的故事听来状似想像情节,不禁让我怀疑内容的真实性,但经过查证,他们说的故事多为属实。我学到要注意不可靠叙事者说的话,并把他们当作丰富情报来源,这些人看待周遭环境的视野可能更宽广,而不是常见的偏狭观点。由于访谈情境通常决定内容,因此我会叙述我是在哪个地点和时间点,与情报来源碰面,我也会描述他们的脆弱和我本身对文化的迟钝,显示出访谈过程如同档案资料研究,亦充满省略、矛盾、刻意及不经意的无知。有些访谈对象带着怀疑或不信任的态度与我见面,因为我在为这本书进行研究时,自己也成了把灾难当好戏看的观光客。对他们而言,我才是那个不可靠的叙事者,或许对某些读者来说我也不可靠,要这么想也没有错,我没有打着揭露真相的名号,只是希望照亮真相的一小角,也期盼听见其他说法和诠释。

  为冷战煽风点火的政治敌意已然消退,但世界历史的核能章节还没写完。钸厂周围的毁灭性景观,布满密密麻麻、穿透性强烈的放射性废料地雷,人们继续生病,并且相信这一切都是放射性物质所致。美国和日本的核能废料目前无家可归,这个情况证明了安全存放爆炸性高、极不稳定的放射性同位素,是一个复杂问题,而同位素会自燃至几百度高温、腐蚀金属、渗透土壤,随时被植物吸收,并延续几万年之久。核能的赌注很大,人们亦忍不住拒绝承认和否定隐形看不见的放射性同位素,在车诺比和福岛之前,还有汉福德和马亚科,以及两个钸托邦的惯例:将地域分隔成「核」和「非核」地区,对安全和废料处理事务吝啬,将制造列为第一顺位、压下意外情报、伪造安全纪录、雇用短期「职业游牧民族」从事肮脏工作、遮掩员工生病与放射线地带的真相、供应特殊选民大方的政府经费、安抚人心的公共关系计画。与此同时,试图警告大众留意意外和公共卫生问题的告密者,却在封闭的钸厂遭到监控、骚扰、跟踪、恐吓,这情况无独有偶,在冷战结束后的美国或俄罗斯同时上演。而这一类场景,不少都在一九八六年的乌克兰及二〇一一年的日本重新登场。

  《钸托邦》讲的是许多核能居民迟迟不能面对的遗产,迟迟无法釐清该怎么谈的事,即便现在世界领袖都在讨论「核能复兴」正日渐崛起。要隐瞒军事化隔离的核灾情况并不困难,这解释了为何车诺比和最近的福岛核灾压不下来,而汉福德及马亚科的钸灾却几乎没人听过。我希望世界两大放射性污染最严重的居民故事,能鼓励读者重新检视核能历史。
 

图书试读

5
钸打造的城市

 
陆军工程兵部队剷平原为牧场小镇的里奇兰后,陆军军官和杜邦高层便着手在里奇兰安置居民。里奇兰是工厂操作员的住宅区,马提亚斯写道:「基于安检因素,我们必须监控他们行动」。自从见识过汉福德营区单身移工酗酒咆哮后,杜邦高层下定决心,在全新的作业员村,住户必须是这座崭新原子城市里的核心家庭成员。至于应该要为这座新兴城市赋予何种样貌,让杜邦和陆军员工争执不休,最后他们总算心有不甘地妥协,计画打造一个全新社区,将单身移工和少数族群驱离至郊区,劳工阶级则沦为文化边缘人。他们建立的新管理体制将安全与白人中产阶级家庭画上等号,让这些人住在联邦政府大方补助、全新高档的私人住宅区。崭新的里奇兰轮廓一成形,就被当作「模范」社区大力推广,接着几年,多亏类似的联邦补助和企业监控的结盟合作,不少重新区划使用的白人专属社区,在全美各地如雨后春笋冒出。事实上这个模型实在太成功, 成功到战后几十年间,诸如经历大改造的里奇兰郊区迅速窜升,让里奇兰相形之下显得平凡无奇,实在很难想像在一九四四年,该社区曾是多了不起的创举。

葛罗夫斯将军脑海中盘算的城镇颇具陆军基地格调,栅栏警卫包围、紧凑严谨分区、街道标上数字,营房风格的宿舍和公寓,周遭环绕着几间实用的杂货商店,这就是陆军工程师已开始在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和橡树岭(Oak Ridge)盖的备用要塞小镇。但杜邦主管一口回绝葛罗夫斯的计画,他们不愿在里奇兰附近搭建栅栏,因为他们的员工不会愿意住在栅栏里。他们向葛罗夫斯保证,他们有管理企业城的经验,很清楚要怎么保密并控管员工。杜邦主管不採用堡垒设计, 而是展现十足企业城风格,将里奇兰命名为「村庄」,并聘用建筑师艾尔宾.皮尔森(G. Albin Pehrson)规划城市。这片宽广土地上,和缓弯曲的街道沿着宽敞空地上的独栋别墅蜿蜒,市中心商业区商店林立,专门供应各式服务。但葛罗夫斯大幅修改皮尔森的计画案,厚玻璃窗、第二间杂货店、景观美化的学校,一个都不留。实际上,葛罗夫斯甚至不想以「饭店」称唿饭店,他觉得这名字奢华意味太浓,于是重新更名为「短居民宿」。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