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生活富足,
你愿不愿意放弃怀疑、全然相信?
在号称自由之国的美国,华盛顿州曾有个城市,人们过得彷彿共产北韩的翻版:他们可以表决但没有投票、可以购物但没有市场竞争、可以居住但不能拥有房产、可以受教育但有很关键的知识学不到……这些事情在其他美国人眼中简直不可思议,但当时却有许多人抗拒离开这个「乌托邦」。为了让员工团结一心、不想离开,主导这座城市的军方和财团提供无与伦比的物质享受;为了让作业员相信领导阶层对于健康与否的保证,这里弭平了蓝领和白领的画分;为了让人们安心打拼,建立稳定的核心家庭是最受欢迎的喜事。这里看起来一切都不错,只要不管邻居同事衰老地比较快,还有罹癌或各种怪奇病症的机率高了点,也必须谨记不要试着去探索不可能知道答案的问题。这里是里奇兰,旁边有个巨大工厂日夜生产制造核武的关键元素「钸」。
美国的里奇兰和苏联的奥尔斯克,是从二战延伸到冷战时期,美苏两国比拼核子武力下建立的人造城市。它们既繁荣又危险,既活力十足却也悲惨,之所以能用如此扭曲的方式存在,是因为从都市规划到劳工权利的全面控制,而在科学研究和公共卫生上,也是特殊的案例。但即使过去历史如此特别,时至今日,面对核灾时,同样的手法仍在全球各地包括乌克兰和日本同样出现,未来也想必难以回避。
凯特.布朗融合了官方文献、地方史家和受害/受惠人口述历史,以优美细腻的笔法记录下因钸而生的乌托邦/反乌托邦从建立、运作到觉醒的过程,里奇兰和奥尔斯克受到的伤害不会消失,但它们启发了后世对于环境、健康、国家权力的反抗意志,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受惠。
荣获多国奖项肯定 荣获美国历史学家组织(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艾利斯霍利奖(Ellis W. Hawley Prize)
荣获美国历史学会亚伯特贝弗里奇奖(Albert J. Beveridge Award)
荣获美国环境史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History)最佳环境史图书奖(George Perkins Marsh Prize)
荣获斯拉夫研究、东欧与欧亚研究学会(Association for Slavic Studies, East European, and Eurasian Studies)的韦恩沃西尼奇书卷奖(Wayne S. Vucinich Book Prize)
荣获妇女斯拉夫研究协会(Association of Women in Slavic Studies)海尔特奖(Helt Prize)斯拉夫/东欧/欧亚研究最佳书籍类组
荣获美国西部史协会(the Western History Association)罗伯亚森奖(Robert G. Athearn Prize)
郑重推荐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会执行长)
李惠仁(独立纪录片导演)
吴叡人(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车诺比核灾30周年纪实团队
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
国外媒体好评不断 「布朗揭露为数惊人、隐瞒迄今的素材,拱出侃侃而谈的倖存者,写出一段有关壮观钸工厂和邻近特权城市,令人寒毛直竖的鲜明历史……读到工人每日接触的高辐射剂量,以及随意倾倒入当地空气、土地、河川的废料,教人忍不住侷促蹙眉……这段以国安之名正当化无能、怠职、不公义(至今仍是)的纪录令人发指,同时欲罢不能。」—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字字坚定、教人不寒而慄的记载。」—《西雅图时报》
「锥心刺痛……细心研究调查的《钸托邦》,在在向今日管理核设备的相关人士传递重要讯息,唿吁审慎行事,透明化管理。」—《自然》杂志
「本书诉说着两段交织盘错的故事,一个是骇人听闻的环境灾难……另一个讲述城镇、镇民、空间隔离地景的创造,是如何助长灾难……这是部令人激赏的对照历史。」—《环境史》作者卡尔.艾伯特(Carl Abbott)
「拍案叫绝。」—《异议(Dissent)》杂志
「从未向大众公开的一段冷战震撼堕落史……布朗是优异的作者,精准描述两间核处理厂的兴建(美国的建造过程艰辛,俄罗斯则难以置信的可怕)、两地人民一肩扛下的危害职业,以及两地刻意策划成社经不平等的美好泡泡。」—《外交(Foreign Affairs)》杂志
「布朗说的故事独到、偏颇,因为加诸了她对访谈的个人感想,偶尔带有个人情绪……但她对资料来源保持开放而缜密透彻的态度,反而成为值得嘉许的优点,而不是教人扼腕的缺点,亦说明她的着作引人入胜、诚实,深具可信度。」—《新科学人(New Scientist)》
「一本出色非凡的好书……布朗在里奇兰与奥尔斯克之间发现不少雷同,打破了冷战时期保守的二分法,不再只是一个『自由世界』,一个极权世界的描写。她的研究不仅公开美俄过去设为机密的文件,更追踪访问到奥尔斯克及里奇兰的老居民。布朗对铁幕两端钸厂员工遭遇的描写,足以令你气得咬牙切齿,抑或伤心到痛哭流涕。」—《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强恩.维纳(Jon Wiener)
「吸睛慑人,叙述绝伦……凯特.布朗将冷战政策评估与相关政治阴谋,巧妙融合该区居民和工人的社会学研究……《钸托邦》透过戏剧张力及调查报告的声音,诉说一段历史。」—《纽约书讯》,史蒂芬.E.卢雷克
「《钸托邦》是一部最为优秀的报导与研究,无论是哪种形态,《钸托邦》皆揭露了一段隐藏历史,在在影响当今上演的重要核武讨论。」—《旧金山书评(San Francisco Book Review)》,格兰.达拉斯(Glenn Dallas)
「一段无人诉说、重要性深远的冷战历史,《钸托邦》邀请读者思索军备竞赛残留下的核足迹,以及人类为钸托邦付出的惨痛代价。」—H-Soyuz
「凯特.布朗为两座被设为国家核武设备中心的城市,一位于美国,二来自苏联,写出一份发人省思、深具原创性的研究。她在这两座城市发现惊人的相似处,不但帮助我们,并催促我们以崭新目光看待冷战。《钸托邦》会成为众人讨论的话题,因为这是本精采绝伦、意义重大的作品。」—《史达林与炸弹(Stalin and the Bomb)》作者,大卫.哈洛威(David Holloway)
「凯特.布朗为铁幕两端的冷战核政策后果,写出一部创新精采的纪事。布朗的《钸托邦》编织串起政府档案资料局的纪实研究、公开纪录的评论和修改内容、与身为加害人、受害人、见证人的诸多居民进行的个人专访,《钸托邦》为原子时代里持续发展的人类及环境灾难编年史,带来长远贡献。」—《原子太空:曼哈顿计画的生活(Atomic Spaces: Living on the Manhattan Project)》作者,彼得.贝肯.哈雷斯(Peter Bacon Hales)
「这很可能是过去二十五年来,核历史领域里写得最好的研究和着作,甚至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部…… 令人惊艳不已。」—《原子世代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the Atomic Age)》作者,罗格斯大学荣誉教授,罗尼.卡里斯雷(Rodney Carlis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