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史:异中求同的海上神鹰(二版)

印尼史:异中求同的海上神鹰(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印尼史
  • 东南亚史
  • 海上丝绸之路
  • 民族史
  • 文化史
  • 历史学
  • 二战史
  • 殖民主义
  • 宗教
  • 社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今日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共有一万七千多个小岛散布在附近海域,其国家疆界领土包含了两亿七千万的人口,共有三百多个民族和七百多种语言。在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中,有着丰饶的天然资源,并存着复杂的种族宗教和文化,以及长年动盪不安的政经局势。本书在政治发展的脉络下,纪录了这片土地:史前时代的发展,古早大小王国的兴衰起落,十六世纪至二战结束间西方列强的殖民与掠夺,印尼国族意识的形成,现代国族国家的建立,本土政权的确立,以及强人长年霸权的傲慢腐败。在新世纪交接之际,印尼饱受剧烈天灾人祸蹂躏.民主政治重新启动,印尼又进入另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东南亚诸岛的古老回响: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与文明的交织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东南亚群岛,特别是马来群岛,在公元前数千年乃至近代早期所经历的复杂历史变迁。我们将聚焦于这片被海洋环绕的广袤区域,探讨其如何从史前文化孤立发展,逐步融入全球性的贸易网络,最终形成独特的区域文明形态。本书不涉及任何关于印度尼西亚(或“印尼”)现代国家的历史叙事,而是专注于探讨构成其地理骨架的诸岛屿群落,在形成独立文明体系过程中的关键节点。 第一部:史前的回声与早期王权的萌芽(公元前3000年 – 公元7世纪) 本部分将从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视角出发,审视马来群岛上最早的居民活动。我们首先考察南岛语族(Austronesian)的迁徙浪潮,他们如何凭借精湛的航海技术,从台湾或菲律宾南部扩散至加里曼丹、苏拉威西乃至更远的岛屿。重点分析早期农业的引进与传播,特别是稻作文化和芋头等旱地作物的适应性,以及这些农业基础如何支撑了早期定居点的出现。 随后的章节将深入探讨青铜器和铁器时代的文化特征。我们将侧重研究多穆戈特(Dong Son)文化对当地冶金术的影响,以及这一技术进步如何反哺了航海能力和区域内部的物物交换网络。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转向早期酋邦和王权结构的形成。通过对婆罗洲(加里曼丹)内陆出土的石刻、墓葬形制的研究,揭示权力集中的初始阶段,以及与周边大陆文明(如湄公河流域)的早期接触痕迹。 第二部:域外影响与“海岛王国”的崛起(公元7世纪 – 公元15世纪) 本部分是区域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跨区域贸易的全面爆发和外来宗教与思想的深度渗透。 A. 早期王权与印度教-佛教的影响 重点分析来自印度次大陆的文化与宗教元素如何首先通过贸易路线,在中部和西部岛屿生根发芽。我们将详细考察三佛齐(Srivijaya)的兴衰,将其置于马六甲海峡的战略枢纽地位进行考察。三佛齐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而是一个以海洋贸易和宗教中心为核心的松散联盟,它对控制香料(如丁香、肉豆蔻)的贸易流动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关注其与中国、波斯及印度的海上联系,以及在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传播中的中心地位。本书将特别分析三佛齐王权与地方精英之间的互动模式,以及其衰落的深层原因,例如内陆资源的枯竭、贸易路线的转移等。 B. 爪哇岛的文明高峰 在三佛齐势力相对式微之时,爪哇岛的王权开始崛起。本章将聚焦于马塔兰王国及其后继者。通过对古代碑文(如婆罗浮屠、普兰巴南遗址)的解读,我们重建了早期爪哇社会等级制度、水利灌溉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印度教与本土信仰的融合。接着,我们将详细分析13世纪至15世纪满者伯夷(Majapahit)王朝的鼎盛时期。满者伯夷被视为区域性海洋霸权的典范,其疆域(或影响力范围)的界定、对东部岛屿(如巴厘岛、苏拉威西南部)的控制,以及其标志性的“巴查亚贾亚(Gajah Mada)誓言”所代表的政治抱负,都将得到细致的论述。满者伯夷的体制如何平衡地方君主与中央权威,是本章分析的核心。 第三部:伊斯兰化的浪潮与传统贸易的重塑(公元15世纪 – 公元17世纪中叶) 随着香料贸易的日益繁荣,伊斯兰教沿着贸易路线缓慢而稳定地传入群岛。本部分将探讨伊斯兰信仰的传入过程,强调其与现有社会结构的互动,而非简单的取代。 A. 商业驱动的信仰转变 伊斯兰教的传播主要集中于港口城市和贸易精英阶层。我们将分析马六甲苏丹国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它如何通过政治联姻和商业网络,将伊斯兰教推广至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北部。本书着重分析地方性的苏丹国或可汗(Sultanate)如何利用新的宗教权威来巩固其世俗权力,并区别于先前印度教或佛教王权的合法性基础。 B. 新兴海洋贸易中心的出现 15世纪末期,原有的贸易中心开始衰落或被新的势力取代。我们将详细考察爪哇北部沿海城市(如芝勒敦、万丹)和苏拉威西南部的望加锡(Makassar)的崛起。这些新生的海洋贸易实体,虽然接受了伊斯兰教,但其核心竞争力仍在于对当地特产(如丁香、肉豆蔻)的垄断,以及与中国、日本、波斯等远方市场的直接联系。本书将侧重于描述这些独立商业实体在欧洲人抵达之前所形成的复杂多边的贸易体系。 C. 区域防御与文化适应 在欧洲殖民力量尚未完全主导前,群岛上的各王国并非静止不动。本章将研究这些权力中心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所采取的防御性举措,包括军事技术(如火器的采纳)的引进,以及本土神话和历史编纂中对“外来入侵者”的早期记录与解释。 结语:永恒的海洋之歌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回顾上述历史进程中的连续性与断裂性。强调马来群岛的文明特性始终根植于对海洋资源的控制和对区域间流通的掌控。尽管经历了外部思想的冲击和权力的更迭,但“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动态的生命线,持续塑造着这片广袤群岛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文化认同。我们着眼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依然坚韧不拔的本土文化力量,及其在适应与变革中展现出的独特生命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美贤


  1997年开始任教于国立暨南大学东南亚所,现职为东南亚学系特聘教授。研究核心关怀:以后殖民主义视域观察东南亚国家的制度与文化、妇女与性别、国际迁徙与「落后」异乡人等。在日常教学场域,最乐见学生对权威的质疑、对压迫的反省和抵抗。2014~2017年担任东南亚学系首任系主任,身历创系筚路蓝缕的点滴困境,因缘际会下主持以台中市东协广场为场域基地的跨领域教学计画,与跨域伙伴们共创知识与实践合体的课群;期能以「SEAT|南方时验室」为基地,以「东南亚」为方法,翻转长期客体化「东南亚」的知识论,凝结创发具主体性的东南亚区域研究。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初见时就吸引了我:“印尼史:异中求同的海上神鹰(二版)”。光是这个名字,就勾勒出一种宏大而神秘的图景。我立刻联想到,这片群岛之国,在地缘上是何等独特,仿佛是散落在赤道上的珍珠,却又被浩瀚的海洋紧密相连。而“异中求同”这四个字,更是点出了历史研究的核心命题——在看似千差万别的族群、文化、宗教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共同脉络?“海上神鹰”则赋予了一种翱翔的姿态,预示着历史进程中波澜壮阔的篇章,或许充满了征服、探索、交流,也夹杂着挣扎与抗争。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解读这片土地上复杂而多样的文明,又如何从这些“异”中提炼出“同”的力量,让印尼这个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如神鹰般振翅高飞,划破天际。这本书的二版,也暗示着作者对原有内容的审视与深化,让我对其中可能包含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独到见解充满期待。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细致地描绘早期航海文明的兴衰,那些连接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海上贸易路线,又是如何孕育出东南亚独特的文化融合景象?那些闪耀着异域风情的古代王国,如满者伯夷、室利佛逝,它们在海洋上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又留下了哪些影响至今的印记?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罗列,更是作者能否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编织成一幅生动而富有逻辑的历史画卷,让我们看到印尼这个多元国家,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一步步形成其独特的身份认同。

评分

《印尼史:异中求同的海上神鹰(二版)》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与思考。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书名,更像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谜题。“异中求同”,这个概念,对于印尼这个由众多岛屿、不同民族、丰富多样的文化习俗组成的国家来说,简直是再贴切不过的概括了。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在浩瀚的海洋上,那些形态各异、文化独特的岛屿,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彼此连接的桥梁,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作者是如何在看似截然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甚至政治制度中,发掘出那条贯穿始终的“同”?“海上神鹰”的比喻,更是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印尼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与海洋的天然联系。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描绘那些古代航海家们的壮举,他们如何凭借勇气和智慧,在这片被海洋分割的土地上,建立起贸易网络,传播文明,也引发了冲突。而“二版”,则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和深度有了更高的期待,它意味着作者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内容的更新和完善,可能包含了最新的研究发现或者更具深度的分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印尼这个国家,理解它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轨迹,以及它在当今世界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

我一直对印尼这个国家抱有浓厚的兴趣,它横跨赤道的地理位置,众多的岛屿,以及极其丰富的文化多样性,都让我着迷。这次偶然翻阅到的《印尼史:异中求同的海上神鹰(二版)》,可以说是一次令人惊喜的发现。书中对“异中求同”这个主题的探讨,让我耳目一新。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地描述不同族群的习俗和历史,而是试图挖掘更深层次的、能够将这些看似分散的元素凝聚在一起的力量。我很好奇,这种“同”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共同的地理环境,共同的反殖民斗争经历,还是某种更抽象的文化基因?“海上神鹰”的比喻,也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印尼的地理特征和历史发展。从古代的香料贸易到近代的航运巨头,海洋一直是印尼经济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作者在书中是否详细阐述了不同时期海洋在印尼历史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例如,那些活跃在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的王国,它们是如何利用海洋资源发展壮大,又如何抵御外来势力的入侵?我还特别想知道,书中对于现代印尼国家的构建,以及其在区域和国际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有深入的论述。一个如此多元化的国家,如何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实现内部的团结与发展,这是很多研究者都面临的挑战。这本书的二版,也意味着它可能加入了新的研究成果,我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关于当前印尼社会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的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印尼史:异中求同的海上神鹰(二版)》,本身就极富文学色彩和学术深度。初读之下,我就被“异中求同”这四个字深深吸引。它精准地概括了印尼这个国家最为核心的历史命题:在一个由无数岛屿、多元民族、复杂宗教信仰构成的独特地理和文化环境中,如何形成一种共同的身份认同和国家凝聚力。这无疑是一项充满挑战的研究,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看似巨大的差异中,发掘出那些能够连接起不同族群、不同区域的共同历史记忆、文化基因,甚至是共同的生存逻辑。而“海上神鹰”的比喻,则赋予了印尼历史以一种动态、翱翔的视角。印尼作为连接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关键海上枢纽,其历史必然与海洋活动密不可分。我期待书中能生动地描绘出,那些古代海上王国如何凭借其航海技术和贸易网络,在区域乃至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以及近代以来,海洋对印尼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二版,也意味着它可能包含了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对原有内容的修订与深化。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印尼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处理其内部多元性、如何应对外部挑战,以及其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洞见。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对印尼的历史,有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透彻的理解。

评分

拿到这本《印尼史:异中求同的海上神鹰(二版)》,我首先被它厚实的体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打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作者流畅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他没有用冰冷的学术语言,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娓娓道来印尼这片土地上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史前时代模糊的轮廓,到早期王国文明的璀璨,再到殖民时代的屈辱与抗争,直至独立建国的艰辛与发展,作者仿佛带领我们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特别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于“异中求同”的解读。它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和经济层面,更深入到文化、宗教、语言等更广泛的领域。作者如何看待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以及各种本土信仰在这片土地上的交织与演变?那些构成印尼丰富多彩民族特色的不同族群,又是如何在这种多元之中,寻找到彼此共存的基石?“海上神鹰”的意象,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作者对印尼作为海洋民族的特质有着深刻的洞察,他描绘了那些勇敢的航海家、活跃的商人,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片浩瀚的海洋上,建立起联系,传播文化,也引发冲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印尼的历史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整个东南亚乃至更广阔的世界紧密相连。我对书中关于荷兰殖民统治时期的论述尤其感兴趣,那段漫长的岁月,对印尼民族性格的塑造,以及国家独立后的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能否在书中深刻剖析殖民主义带来的创伤,以及印尼人民在反抗与建国过程中的智慧与牺牲?

评分

当我看到《印尼史:异中求同的海上神鹰(二版)》这本书名时,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索欲。“异中求同”这个命题,对于一个由数千个岛屿、数百个民族、多种宗教信仰组成的国家而言,绝非易事,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历史张力和研究挑战。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看似差异巨大的文化、习俗、甚至民族性格中,寻找到那条能够将印尼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的纽带。它是一种共同的语言?一种共鸣的信仰?还是共同的反殖民经历?“海上神鹰”的意象,更是点睛之笔。印尼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必须是一个海洋国家,海洋既是它连接世界的通道,也是它抵御外敌的屏障。我期待书中能详细描绘出,印尼人民是如何凭借对海洋的驾驭能力,发展出辉煌的古代文明,又如何在近代面对殖民者的入侵,最终通过海洋的连接,走向民族独立。这本书的二版,暗示着它已经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和学界的认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新。我好奇作者在二版中,是否加入了关于印尼在地缘政治中的新定位、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以及其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动向的分析。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印尼的历史演变,以及它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独特地位。

评分

《印尼史:异中求同的海上神鹰(二版)》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力量,让我一眼就产生了阅读的冲动。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历史叙述,更是一种对印尼国家特质的哲学解读。我想象着,在广袤的海洋上,无数的岛屿如同散落的珍珠,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但又被一条看不见的线——海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异中求同”的命题,触及了人类社会构建的本质,对于印尼这样一个极端多元化的国家而言,其研究价值尤其凸显。作者是如何解析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又是在哪些历史节点上,这种“同”的力量得以显现,支撑起印尼的统一和发展?“海上神鹰”的比喻,则点明了印尼作为海洋民族的历史地位和战略意义。我脑海中浮现出古代的航海家们,他们凭着勇气和智慧,在茫茫大海上开辟航线,连接东西方文明。近代以来,印尼的海洋资源和战略位置,又如何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这本书的二版,让我对其中可能包含的最新学术成果和史料研究充满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够为我揭示更多关于印尼历史发展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那些塑造了今日印尼的深层力量。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引发我深入思考,让我对印尼这个国家产生更深刻理解的书籍。

评分

《印尼史:异中求同的海上神鹰(二版)》这本书名,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印尼这个国家的复杂与魅力。我之所以被它吸引,是因为“异中求同”所传达出的历史智慧。印尼不是一个同质化的国家,它的魅力恰恰在于其丰富多彩的“异”。然而,一个国家能够形成并发展,必然存在某种程度的“同”,能够超越差异,形成凝聚力。“同”究竟是根植于共同的地理环境,还是共同的文化记忆?或者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某种民族精神?我希望书中能细致地探讨这些问题。而“海上神鹰”的意象,则直接点出了印尼的地理优势和历史命运。“神鹰”的展翅高飞,象征着印尼作为海上强国的潜力和历史辉煌。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从古代海上贸易王国到近现代的航运大国,海洋是如何塑造了印尼的国家命运,又带来了哪些挑战与机遇。这本书的二版,更是让我对其内容更新和深化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关于印尼在后殖民时代,如何处理内部多元化、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定位自己的新视角。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对印尼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旅游手册上的印象,而是能够触及到它深厚的历史肌理和独特的文化灵魂。

评分

阅读《印尼史:异中求同的海上神鹰(二版)》,我仿佛踏上了一艘穿越时空的巨轮,跟随作者的笔触,在印尼这片波澜壮阔的海域中航行。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异中求同”这一核心命题的深刻挖掘。它不是简单地将印尼的历史碎片罗列,而是试图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寻找到一条能够串联起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共同脉络。我脑海中浮现出那些生活在爪哇岛的虔诚信徒,与在婆罗洲雨林中世代居住的原住民,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差异巨大,但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成为了“印尼人”?作者的论述是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这种内在的联系?“海上神鹰”的比喻,也为我理解印尼的历史提供了绝佳的视角。这片被海洋分割的土地,反倒因为海洋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古代海上贸易网络的发达,到近代殖民者对海洋资源的觊觎,再到独立后印尼成为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海洋无疑是塑造印尼历史的关键因素。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述这些海上活动如何影响了印尼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以及那些古老的航海技术和贸易路线的演变。这本书的二版,也让我对其中可能更新的研究方法和历史观点充满好奇。作者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引入了新的考古发现,或者对某些历史事件进行了更具颠覆性的解读?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给我关于印尼历史的全新视角,让我对这个国家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初次接触《印尼史:异中求同的海上神鹰(二版)》,我便被其书名中蕴含的宏大叙事和深刻哲学所吸引。“异中求同”四个字,精准地概括了印尼这个国家的核心特质——在一个由成千上万个岛屿、无数个民族、多种宗教信仰构成的复杂环境中,如何找到一种共存、共荣的模式。这无疑是历史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读这种“异”的丰富性,比如不同岛屿上独特的语言、习俗、艺术形式,以及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更重要的是,他又是如何从中提炼出那份“同”的力量,让这个国家在经历了漫长的分裂和外来统治之后,能够凝聚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海上神鹰”的意象,则为理解印尼的历史赋予了动态和进取的色彩。印尼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我期待书中能生动地描绘出那些古代王国如何依靠海洋贸易崛起,以及海洋对印尼民族性格、文化交流、对外关系的影响。这本书的二版,也意味着作者可能对原有的内容进行了更新和补充,我期待能够看到书中对印尼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地缘政治角色的新解读,以及作者如何将这些新的观察融入到对印尼历史的整体叙述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摆脱对印尼的刻板印象,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复杂、也更加迷人的印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