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1:
以世界史为座标认识台湾
文/杨肃献(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台湾的史学界习惯以「本国史/外国史」或「中国史/西洋史」,来划分历史研究领域。这一种划分方式是十九世纪「国别史」写作传统的余绪。十九世纪的「国别史」深受民族主义的影响,充满着沙文主义,助长世界的冲突。一九六○年代,欧美学者开始提倡「世界史」观念,希望去除欧洲中心主义,从整体人类的关照来撰写世界史,以促进族群、文明间的相互理解。这是一种高贵的理念。
一九七○年代以来,台湾由于经济的发展,快速地向世界开放,人民的视野逐渐开阔,对世界文化开始有理解的兴趣。历史学界受到此一潮流的冲击,也开始接受「世界史」观念。到一九九○年代,台湾的大学历史系纷纷以「世界史」取代传统的「外国史」或「西洋史」课程。那么,台湾人为何要认识「世界史」呢?了解「世界史」对现代台湾人的自我认知有何意义呢?
了解世界史是认识台湾的必要条件
历史的功用之一,是让人透过对「过去」的理解,以达到「自我认识」。台湾人要了解自己的过去,无疑地首先必须通晓台湾史与中国史。我们的历史教育一向以中国史为主,晚近台湾史也获得正视。不过,我们习于把台湾史,特别是中国史孤立起来看待,很少将其置放在「世界史」脉络。这样的看待方式有时会妨碍我们对台湾或中国历史的理解。
台湾是一个开放的海岛国家,历史上从不自我封闭。自十六世纪以来,全球各地逐渐形成一个单一的「世界体系」。早在十七世纪初期,地处东亚海域的台湾就因西班牙人与荷兰人的来临而进入此一体系,并与「世界接轨」了。四百年以来,台湾的历史发展与世界历史的脉动息息相关。就此而言,具备「世界史」──特别是近代史──知识,是了解台湾历史不可缺少的条件。
中国史家喜欢强调中国历史的独自性,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五胡乱华与蛮族入侵、隋唐帝国与伊斯兰帝国,虽然并存于世,在我们的历史图像中却很少拼在一块。近世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渐繁,但我们的历史书几乎看不到此一互动。谈到十九世纪的中西冲突,我们经常只看到中国的战败与屈辱,对近代欧洲的扩张则不甚了了。过度地将「中国史」孤立于「世界史」之外,其实限制了我们对中国历史变动的理解。
追溯文化传统中的西方文明要素
事实上,阅读「世界史」不但有助于我们理解「台湾史」或「中国史」,从某个角度而言也是认识「我们的文化传统」的一种途径。
有人会问:「世界史」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有何关联?谈到台湾文化的内涵,我们习惯上会联想到汉文化、日本文化与原住民文化。实际上,台湾文化的来源复杂而多元,有传统要素,也有现代成分。现代台湾是一个成功的现代化国家,文化上是与「现代文明」接轨的。「现代文明」根于「近代西方文化」,对我们而言是外来文化。我们的现代生活,无论物质上或精神上,大都非出自本土的文化传统。我们吃的汉堡、穿的西装、住的洋房、开的汽车、打的高尔夫球、看的电视等等,本都是「舶来品」,但都转成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对我们来说,阅读「世界史」并非只是在欣赏异国情调的异国文化,也是在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台湾人必须有开阔的视野,要能「立足台湾、关怀亚洲、放眼世界」。阅读世界史乃是开拓我们文化视野的最佳途径。
兼具专业知识与阅读兴味
「世界史」涵盖古今中外,内容包罗万象,一个不具历史专业的读者应如何去接触呢?对这样的读者,一本清楚易懂、生动有趣的历史读物是非常有帮助的。《图解世界史》就是写给一般读者的世界史普及读物。作者小松田直毕业于法政大学社会学系,后来转成历史方面的自由作家兼编辑,持续帮出版社编撰日本史与世界史读物。
明治时代以来,日本史学界即开始研究「西洋史」,百年来累积了可观的成就,东亚国家中无出其右者。他们早就跳出「西洋史」的旧框架,从「世界史」架构来讨论人类历史的演变。一九七○年代初,日本学界出版「岩波讲座世界历史」,从东方文化立场来解释「世界的历史」,是其代表作。除了专业研究,日本学者也热心历史知识的普及。他们透过历史普及书刊或者漫画,把学院的历史研究转化为普及的历史知识,提供大众认识、接触历史的机会。
《图解世界史》是一本兼具专业知识与阅读兴味的历史读物。这本书内容丰富,举凡一般读者需要知道的世界史知识,都有深入浅出的叙述。时间上,作者从人类的起源讲到二十世纪冷战结束;空间上,本书涵盖世界各地文化,从欧洲、非洲、美洲到亚洲。在写作安排上,作者将世界史大致断为史前、古代、中古与近代四大阶段。在每个阶段中,作者以个别章节分别介绍世界各地的重要文明发展,尽量提供读者一个完整的历史图像。
除了提供丰富的历史知识外,作者也经常在行文中介绍一些读者熟悉的典故、事物的历史起源或背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谈到周朝的建国,引入姜子牙与文王的故事;讲到约瑟夫二世的开明专制时,介绍了莫札特的歌剧《费加洛婚礼》;讨论一八四八年二月的波兰革命,点出萧邦的钢琴练习曲《革命》的创作背景;说到加州的淘金热时,不忘解释「牛仔裤」的起源。这些典故、事物的介绍,增加了读者对世界史的亲切感。
《图解世界史》的原本写作对象是日本读者。为了让日本读者认识日本史与世界史之间的关联,作者还不时地在适当地方导入日本相关的史事。例如:讨论远古人类的发现时,作者介绍一九九二年日本考古学者在衣索比亚发现拉密达猿人的成就;讲到古代丝路时,强调日本是丝路的终点;谈到《马可波罗游记》时,则特别介绍马可波罗对日本的记述。这样的安排,则有助于日本读者从世界史的脉络来认识自己本国的历史。
推荐序2:
打开世界之门,走进世界之道
文/李圣光(东吴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和社会都是过去的产物,了解过去并掌握时代脉动的见识可以培养出具前瞻性的洞察力,而此洞察力对于个人或社会、甚至世界的发展都是必要的。因此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关切正是人类经验中时迁事异的纵向发展,以及受限于当世状况的各个面貌之横切面。换言之,历史并不是「教导」我们对过去不假思索或者崇古地一味接受,也不只是「传授」我们过去各个文明的成就,而是「训练」我们了解人类如何进展到目前的情况,俾使吾人能体会到历史不只是各个文明、国家、文化、宗教和冲突的纪录,也是所有平凡的人的故事,而这群平凡的人也许永远不会意识到他们或她们也曾经是历史的塑造者,为历史的发展默默地贡献出一己之力。
当然,通晓自己文化的历史演变很重要,了解其他文明的历史进展同样不容忽视,尤其在二十一世纪初,当全球化市场经济势不可挡的潮流之下,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不但突破了传统主权、领土与国家观念,并超越了时空界限。以自由开放与竞争为主导的思想成为新兴国家追求的目标,此潮流虽然使得自由贸易蓬勃发展,但是反封闭的自由贸易体制(如世界贸易组织)却刻意排除了各国的社会和文化传统,造成严重的文化冲突。从关怀人文的角度与前提下来思考此潮流时,如果我们能採取一个全面性或整体性的视野来研习或理解整个人类历史,这对书写历史的学者以及阅读历史的读者来说,将是一项很大的挑战,却也是一项刻不容缓、且具有时代意义的使命与责任。换言之,有关不同文明的比较或跨文化交流(cross-cultural encounters)的历史书写方式,不但可超越传统以地理区域或国别做为划分领域的标准所面临的限制,也能超脱所谓「种族中心论」的价值取向。
总之,身为历史学家所面临的艰鉅工作之一,即是提醒一般社会大众,当人类跨越了公元二○○○年之际,历史知识不仅在文化身分认同的形成过程中是一基本要素,对于超越我们自己的社会与文化之外,培养出更为宽广的世界观更是绝对必要的知识。因此,了解过去所有人类的经验,以面对来自现实的挑战,并满怀着信心走向未来,是每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应有的天职。
认识自己,放眼世界:我们需要一部什么样的「世界史」?
日本社会与学界早在横跨公元二○○○年之际已认清「任何国家都不能自外于这个世界」,因而不断用多面性角度重新书写这个世界中多样性的历史风貌,并且借由出版一系列有关世界历史的相关书籍,要将日本的历史纳入世界史的一环,或是从日本眼光、角度和立场来看世界史。在此时代走向与氛围下,持续在历史领域的专业出版社从事有关历史编撰的自由作家兼编辑小松田直先生,出版了《图解世界史》,尽管本书仍不免透露出日本人眼中的世界史,但是本书的图解和图表编写形式(不仅只是图像而已)是值得在台湾的我们借镜的。台湾的城邦出版公司易博士出版社也身负普及历史知识、以及引领一般社会大众走进世界历史的使命,因而出版了中文译本;诚如该社所设定的目标,出版的重心是要回到原点的基础学习,让一般社会大众更容易从中得到学习的乐趣。回顾历史,「郑和将中国带给了世界,却没有把世界带给中国」,读史至此,深感中文译本的出版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业和愿景。
图解的概念、视觉的思考逻辑与言简意赅的文字叙事
本书依据文明的进程和历史的时序、断代和时代特征,总共分为十大章,每章再根据相关主题细分为若干小节,总共八十五节,中文译本分为上、下两册,每册各五大章。涵盖的时间从七百万年前人类出现开始,直到二十世纪的冷战和东西对峙、以及之后的世局和对未来的瞻望。作者以左右双页对照的图文合作和对话的方式,在交织互补和拼贴的过程中创造出独树一帜的书写风格以及另类的阅读经验。而本书最具创意和卖点之处即在于将图解的概念带入学习与阅读之中,透过清晰的视觉思考逻辑和化繁为简的图解和图表形式,勾勒出世界文明与历史进程的梗概。图文并茂的形式简明扼要且一目了然,但显而易见的,做为一本启蒙入门书,作者的企图心是要激发读者更进一步钻研的好奇心,并大量运用地图、图解和图表的方式来导引读者充分发挥想像力,以便进入历史发生的「场景」与「情境」之中。
从本书的编排方式可以一窥作者独具匠心的细腻与宏观之处。众所周知,要兼顾史实的详细与容易消化吸收,并从中达成通盘的认知和了解,而且能享受阅读和学习的乐趣,并非易事。作者使用提纲挈领的章节编排与图解方式看似简单,却凸显出作者的世界史观之思维,以成其「一家之言」。各章节的标题与图解充分呈现作者运用东西文明、或世界文明比较的视野来扫描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并铺陈出一条清晰且具视觉思考逻辑的脉络和线索,因而蕴藏着「通古今之变」的奥妙于其中。
为了兼具实用性和通俗性,作者不仅将各地区不同人种、语言文字、民族国家、生活方式、学术思想、文学作品、物质文明、都市文明、宗教、艺术等用图解编成一览表,且收录了各地区的重要神话传说、典故、建筑艺术、以及贯穿世界史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例如世界七大奇观、感恩节的由来、圣诞树的起源、铁幕等。至于新闻事件和标题式的穿插运用,不但强化读者对历史的认知,同时也达到结合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旨趣。此外,作者也不时列举以历史题材所拍摄的电影,这些影片并非「模拟过去」,而是企图借用影像的虚实之间,印证「历史的真相」是存在于影片中的主题与时代氛围和品味的选择。
找到全世界的感觉
人世间发生的事情有如过眼云烟般,却也历经了千万年之久。如果所留下的文物、纪录与被刻意遗忘和忽略的加在一起,多如天上的星辰。而本书的作者不需依赖繁复的文字叙事以及深度的诠释和解读,却能点出人类文明进程中主要发生且一再发生的事情(例如帝国的兴衰、宗教的起源、学术思想的更迭、东西「丝路」的开通与交流、技术的革新、战争与革命的反覆等等)以及导致事情发生且一再发生的「人」──不论是男人、女人、英雄或平凡大众。
在文字与图解的互动之间,不难体会出本书作者企图唤醒一般社会大众对于过往历史失去的热情与兴趣,正如作者在最后一章节语重心长所表明的,学习历史以及向历史学习的目的是要「理解」纷杂多变的世界和「了解」自己现在所处的世界,走出「报复的锁链」,进而自尊尊人,自重重人,共同期待「和平曙光」的出现。这是一本值得各级学生、老师以及一般社会大众阅读和教学辅助参考的世界史,易读易懂。读完本书之后,请各位读者扪心自问:「我是否找到全世界的感觉?」
李圣光
2005.11.20
写于士林外双溪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