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
※《纽约时报》列为「理解川普现象的六本书」
※美国史学界专家学者联袂推荐
揭露美国史的黑暗面,颠覆《独立宣言》编织的美好神话
在这个宣称「人人平等」的国度,被歧视的不是只有黑人而已,
忽视阶级的存在,已经成为美国虚构的认同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关于孤儿、流浪汉、罪犯、红脖子、泥巴佬的故事
四百年前他们被当作垃圾从英国驱离,
但在「人皆生而平等」、「阶级社会神话」的建构下,
他们背负的羞辱始终挥之不去。
南西.伊森伯格在这本因为「川普现象」而一时洛阳纸贵的畅销书当中,探讨一个过去从来没有被重视、甚至是刻意被隐藏的沉痛议题:贫穷的白人,也就是所谓的「白垃圾」。
伊森伯格过去曾对2008年与欧巴马竞争的共和党副总统参选人沙拉.裴林这位典型的乡下白人女性评论说:「当选举被改造成一个有三个大舞台的马戏团,会跳舞的熊总是有机会赢。」回头来看,她这句尖锐的批评完全预言了十年后的美国。2016年把川普送进白宫的那群选民,已经永久性地改变了美国的政治生态与文化。
从最初的英国殖民时代到今天,美国社会里一直都有许多家徒四壁、甚至根本无家可归的穷人。美式英文当中有千奇百怪种尖酸刻薄的词汇反映了对白皮肤的社会底层的歧视,譬如说waste people、rubbish、lazy lubbers、crackers、hillbilly、red neck、mudsill等等。连小孩也不例外。在南北战争前,特别面黄肌瘦、穿着破烂、无所事事的白人小孩,就被称为「吃泥人」或是「沙丘人」。
美国过去一向都自诩为一个没有阶级、机会平等的乐土。任何人,任何踏上这片土地的移民,在宪法保障的自由与财产权之下,只要勤奋工作就可以向上流动、出人头地。但伊森伯格透过对历史文献、名人传记、以及科学统计的调查,证明了四百年来美国历史上充满了不为人知的黑暗故事。
最初的殖民地并非都是为了宗教自由而来的,更多的是英国政府刻意把那些他们认为血统不良的社会残渣驱赶、遣送到漫无人烟的荒原。因此,民主理论之父洛克在他的《卡罗莱纳基本宪章》当中,不只是赞同奴隶制,还刻意建构一个半封建的贵族社会,所有商品与土地都依照固定的阶级分层来分配。
《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汤玛斯.杰佛逊被公认为美国民主与平民精神的捍卫者,但事实上他本人蓄奴且过着贵族般的生活。他是维吉尼亚士绅,就读于顶尖的威廉和玛丽学院,购入大量欧洲奢侈品,是个十足的享乐主义者。他对低下阶层的同情完全是建立在他的巨富之上。象征美国人「白手起家」神话的富兰克林事实上并非白手起家,而是靠着与权贵建立了密切的人际网络。他还懂得透过穿着打扮赢造出个人成功的形象。
十九世纪的南北战争与共和党的兴起与贫穷白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阶级问题与黑奴问题一样都是南北战争的起因。在战后的重建时代,底层白人被迫与刚被解放的黑奴竞争,近代优生学的诞生更使他们加倍被污名化,诸如老罗斯福总统等人更是优生学的大力支持者。
美国梦就像双面刃,成功杀出一条血路的人士,
大多会指责试图跨越阶级却失败的鲁蛇,
他们越是无法致富翻身,越是被视为无可救药的垃圾。
到了二十世纪,小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与詹森总统的「大社会」等社会改革计画都以改善贫苦大众为主要目标。因为有了电视,他们的处境被更多美国大众看见,他们的遭遇也越来越进入美国政治议题讨论的核心。然而,尽管有詹森、卡特、柯林顿等「乡巴佬」、「红脖子」总统,底层白人的污名仍未洗刷,被视为口音浓厚、长相古怪、道德败坏、身体不洁,除了「复制父母的悲剧」之外一无是处的社会残渣。
为什么「白垃圾」始终存在?为什么美国能漠视一群人饱受制度、文化、语言上的歧视?伊森伯格透过对《卡罗莱纳基本宪章》、《穷理查年鑑》、《梅冈城故事》、《根》,乃至于《美国偶像》、《谁是接班人》等当代综艺节目,以及无数政治人物的演讲与传记的分析得出相当令人悲观的结论。一方面「美国梦」就像双面刃,它提供通往成功的机会,也创造歧视失败者的借口。富裕的中产阶级往往回头拆掉赖以翻身的阶梯,抨击政府援助弱势的福利政策,以此巩固自己彷彿高人一等的身分。
推荐序:从《白垃圾》看美国的修正史观╱严震生
前言
导论 我们遗忘的寓言
第一部分 打造新世界
第一章 丢垃圾:荒地与废人的新世界
第二章 洛克的呆伯乐土:卡罗莱纳和乔治亚殖民地
第三章 富兰克林的美国种:中庸人口学
第四章 杰佛逊的垃圾:奇异的阶级地形学
第五章 杰克逊的南方穷白人国:佔居者的心声
第二部分:美国品种的退化
第六章 纯种白垃圾与穷白垃圾:坏血统、混种与吃土者
第七章 南北战争乃阶级战争:懦夫、胆小鬼与泥巴佬
第八章 优生学时代:名门纯种和南方佬
第九章 被遗忘之人:向下流动与经济大萧条
第十章 穷孩子的偶像:猫王、格里菲斯与詹森的伟大社会
第三部分:白垃圾大改造
第十一章 红脖子寻根之旅:《激流四勇士》、卡特兄弟和费谭美
第十二章 红脖子堂堂登场:从柯林顿到莎拉•裴琳
后记 美国异种:白垃圾的传统
註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