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暴来临之前:罗马共和国殒落的开始

在风暴来临之前:罗马共和国殒落的开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ike Duncan
图书标签:
  • 罗马共和国
  • 古罗马史
  • 政治史
  • 衰落
  • 内战
  • 凯撒
  • 庞培
  • 西塞罗
  • 斯巴达克起义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民主制度终将如罗马共和国一般,逐渐走向衰亡的命运
煽动民粹的政客、僵化失能的政体、徒有其名的选举……
书中每则故事都反映当代现况,让你我反思今日的问题

希腊罗马史研究专家、成功大学历史系教授翁嘉声 全书审定、专文导读
「中古欧洲三部曲」作者拉尔斯.布朗沃思强力推荐

Amazon、Goodreads网站2000以上读者好评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非小说类畅榜前10名

【内容简介】
罗马共和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罗马从义大利中部一个小城邦,逐渐征服、吸纳周边民族,扩张为更大的国家。在罗马历史上不乏暴君、野蛮首领与专制君主,但数世纪以来,充分发挥公民合作与参与精神的罗马政府,在古代史上依旧历久弥新,后人难以匹敌。

西元前一四六年,罗马征服了迦太基与希腊,终于以地中海强权之姿崛起,但共和国的成功却正是它毁灭的原因。古老的共和体制无法应付此时罗马所统治的庞大帝国,逐渐加剧的贫富不均扰乱传统生活方式,地域性的社会与种族偏见导致公民权与投票权的冲突,贪腐横行与政客无情的野心也引发暴力政治冲突,粉碎曾经坚不可摧的共和国基础。

以编年体书写的《在风暴来临之前:罗马共和国殒落的开始》,使读者一头栽进面对诡谲政治新环境的第一个世代。这个时代的改革者试图找回共和的旧理想,但在面对一群固守于个人特权,不愿挽救风雨飘缈共和体制的人们面前,他们又该如何作为呢?难道罗马共和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将由独裁帝制接下历史的火炬吗?

【国际书评】
本书是关于西元前一四六年罗马攻陷北非迦太基和希腊科林斯,势力迈向尖峰,但同时也见证罗马共和开始发生系统性崩溃;之后接着发生一连串改革、反改革,甚至暴力及内战,直到西元前八○年苏拉这位罗马「最后的共和主义者」赢得内战,重整宪法,恢复共和为止。这是罗马共和最后一次力图振作的戏剧性时代,充满不同政治理想及立场的对抗,以及有趣政治人格的刻画。……本书因此是介绍这段「失败」的过程,所以副标题说这是「罗马共和殒落的开始」。诚然,书中详细说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对话及争执,以及那些努力想恢复这共和宪政理想之各式人物的故事。──成功大学历史系教授翁嘉声

《在风暴来临之前》极富娱乐性,而且与我们这个时代息息相关。事实上,它与每一个时代都有关连。战争、金钱、权力、贪污腐败与阶级斗争笼罩着罗马共和国政体,其结果令人惊骇。马略与苏拉等不凡人物投下了巨大阴影,然而超乎任何人控制的种种力量,似乎推动着叙事前进。令人寒心的历史事件,提醒读者它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共和国中。作者是个说故事高手。──丹.卡林(Dan Carlin),「硬底子历史」(Hardcore History)网站主持人

幽默的笔法与说故事的本能,造就了邓肯这位广受欢迎的播客制作者。他以精采的方式回答了一个鲜少被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什么削弱了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国力,以致于罗马在凯撒的野心之下灭亡?这是货真价实的历史故事,机智、有说服力,并且揭露最终真相。──拉尔斯.布朗沃思(Lars Brownworth),「中古欧洲三部曲」作者

从来没有一本谈论两千年前历史的书籍,出现得如此即时。邓肯如叙事散文般的口吻,使他的播客节目触动了世界各地爱好历史人士;他诉说罗马共和国衰败的故事,书中每一页都显露出历史故事与当代的关联性。从煽动民粹主义的政客利用经济与社会不平等的生动描述,到僵化的共和国政体适应环境改变的失败,在《在风暴来临之前》中都有生动的描述。正如同阅读任何一份报纸,读者也能在本书中看到我们今日面对的问题。──班杰明.卫慈(Benjamin Wittes),「洛菲尔」(Lawfare)部落格主编,美国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高级研究员

麦克.邓肯以他清晰而迷人的叙事才华,娓娓道出被低估的一段罗马史:在凯撒崛起与诞生罗马帝国的痛苦内战之前,那段共和国最后的岁月。邓肯机智与通顺易读的写作风格,以及他着眼于生动的细节与难忘的轶事,将读者带入他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彼德.亚当森(Peter Adamson),「哲学历史」(History of Philosophy)网站主持人,慕尼黑大学哲学系教授

 
历史的钟声:权力、信仰与变革的交响 一部跨越世纪的史诗,描绘了人类文明在剧烈转型期的思想碰撞与社会脉络。 本书深入探讨了从古代文明的鼎盛走向中古时代曙光的漫长历程中,塑造人类社会结构、政治哲学和精神世界的关键性力量。我们聚焦于那些定义了“秩序”与“混乱”的权力更迭,探究信仰体系如何在旧的框架瓦解后重塑新的世界观,以及技术与哲学思潮如何共同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转变。 第一部:帝国的黄昏与新秩序的萌芽 光荣的衰落:权力结构的侵蚀与地方自治的兴起 我们首先考察了那个庞大而曾经不可一世的中央集权体系,在面临内部矛盾激化、资源分配失衡以及外部压力不断增加时的复杂应对。本书不满足于对军事失败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官僚体系的僵化、精英阶层的内耗,以及财政体系的不可持续性如何从内部瓦解了一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帝国。我们特别关注了地方行省的精英如何逐渐积累起足以抗衡中央的权力,以及这种“去中心化”趋势对法律、基础设施维护和共同体认同产生的深远影响。 思想的真空:古典哲学的终结与精神的渴求 随着传统世俗权威的式微,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真空。本部分将详细阐述,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古老的理性主义哲学(如斯多葛主义或柏拉图学派的残余力量)如何逐渐让位于更具情感慰藉和普世关怀的宗教思潮。我们考察了新兴的、具有强大组织能力的宗教团体是如何填补行政真空,提供社会救助和道德准则,并最终演化成影响世俗统治者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些信仰体系是如何重新定义了“公民”的概念,将关注点从城邦或帝国的荣誉转向了对个体灵魂救赎的追求。 经济的重塑:从商贸网络到庄园经济的过渡 帝国的崩溃并未意味着生产力的彻底停滞,而是生产和交换模式的深刻转型。本书细致描绘了长途贸易路线的风险增加,城市商业精英地位的动摇,以及土地作为最稳定财富形式的重新凸显。我们分析了从依赖货币和复杂合同的商业模式,向以土地和依附关系为基础的庄园经济过渡的复杂过程。这不仅仅是经济数据的变化,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从自由契约到依附忠诚——的根本性重构。 第二部:信仰的崛起与中世纪的奠基 教会的世俗化:神圣权力与王权的博弈 随着传统世俗王权的衰弱,教会(特指西方基督教体系)的组织性、财富积累和意识形态影响力急剧膨胀。本书探讨了教会如何巧妙地利用其对神圣文本解释权的垄断,在欧洲广袤的土地上建立起一个超越国界的“精神帝国”。我们详细分析了早期主教与地方军事领主之间的微妙互动:一方提供合法性的话语权,另一方则提供军事保护。这种权力合流与张力,最终塑造了中世纪早期的政治版图。 蛮族王国的融合:文化冲突与新的身份认同 被后世称为“蛮族”的民族的迁徙与定居,是塑造新欧洲版图的关键因素。本书避免了将这些民族视为单一的、野蛮的入侵者,而是考察了他们内部的多样性、他们与罗马遗产的复杂互动。我们分析了不同日耳曼部落(如法兰克、西哥特等)是如何在继承和颠覆罗马法律、行政模式、军事组织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早期王国的。他们的萨迦、口头传统与被征服地的拉丁文化如何相互渗透,孕育出一种全新的、混合的文化认同。 知识的保存与流变:修道院的灯火 在社会动荡和城市衰退的背景下,修道院成为了知识与学术的最后堡垒。本部分详细描述了修道院抄写员们在保存古典文献、发展新的农业技术(如水车、轮作法)以及维持基本教育网络中的核心作用。这些机构不仅是宗教中心,更是中世纪早期的图书馆、医院和技术研发中心。我们探究了这些抄本是如何在无序中被筛选、解读,并最终成为后世大学和文艺复兴思想的火种。 第三部:变革的动力:技术、气候与社会结构 气候的阴影与农业的韧性 本书引入了环境史的视角,分析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气候波动(如中世纪早期的小气候变化)对农业收成、人口迁移和区域冲突的影响。我们考察了农业技术的小步快跑式创新,例如重犁的应用、马匹的使用替代牛作为主要耕畜,以及这些技术进步在多大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这种对基础生产力的细致考察,为理解社会稳定或动荡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法律的演变:习惯法与理性立法的冲突 在中央权威缺失的情况下,法律系统经历了从统一的成文法到碎片化的习惯法的回归。我们比较了不同地区(如盎格鲁-撒克逊习惯法、查理曼帝国的影响下形成的早期法典)的法律实践,关注“罚金”和“私仇”等概念在社会纠纷解决中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观察到教会法庭作为一种更具组织性和普世性的法律体系,如何开始介入世俗事务,为未来统一的欧洲法律体系埋下了伏笔。 艺术与象征:权力的话语建构 艺术和建筑不再仅仅是装饰,而是权力与信仰最直接的宣言。本书将分析早期基督教和早期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例如如何通过圣像画、早期镶嵌画和朴素的早期教堂设计,来向不识字的广大民众传达复杂的教义和统治者的合法性。这些视觉语言的演变,清晰地反映了社会对“神圣秩序”的集体想象是如何被构建、维护和挑战的。 总结:一个漫长而必要的孕育期 本书最终论证,我们所称的“古典文明的终结”与“中世纪的开始”,并非一个清晰的断裂点,而是一个漫长、充满痛苦、但也充满创造性的孕育期。正是在这个权力结构重塑、精神信仰确立、技术基础重新的时期,现代欧洲的诸多要素——封建关系、天主教会的制度、地方自治的种子——得以埋下,为后世更宏大的社会与政治实验奠定了基础。这不是一个关于衰亡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如何在废墟之上,以全新的原料和设计图,开始建造一个更持久、更适应新现实的社会的故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麦克.邓肯Mike Duncan
世界知名的历史播客(podcaster),以其得奖作品《罗马史》(The History of Rome)、《革命》(Revolutions)而知名,是西方世界相当受欢迎的历史说书人,甚至多次开团带领听众前往义大利、英国、法国等地,造访当地遗存的古罗马遗迹。《罗马史》在二○○七至二○一二年间以每週一次的频率播出,广受听众欢迎,因而在二○一○年获得「最佳教育类播客奖」。麦克.邓肯也列名苹果公司二○一五年年度最佳播客之一。本书是作者的第一本实体出版品,甫出版的二○一七年十二月,就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精装非小说类的第八名,亚马逊网站更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读者给予正面评价。

译者简介

何修瑜
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纽约理工学院传播艺术硕士。自从十岁看了《简爱》之后就立志成为译者,长大后如愿以偿。译有《伊斯兰新史》、《鄂图曼帝国的殒落》等十余本着作。

图书目录

导读(成功大学历史系教授翁嘉声)
年表
地图
作者序

前言 罗马共和国的胜利
第一章 义大利的野兽
第二章 罗马的继子
第三章 罗马广场上的匕首
第四章 待价而沽的城市
第五章 战利品
第六章 金耳环
第七章 马略的骡子
第八章 罗马的第三位奠基者
第九章 义大利亚
第十章 迦太基的遗迹
第十一章 钉靴
第十二章 内战
第十三章 终身独裁官

谢辞
注释
古代资料来源
现代资料选读

图书序言

导读 成功大学历史系教授 翁嘉声

本书是关于西元前一四六年罗马攻陷北非迦太基和希腊科林斯,势力迈向尖峰,但同时也见证罗马共和开始发生系统性崩溃;之后接着发生一连串改革、反改革,甚至暴力及内战,直到西元前八○年苏拉这位罗马「最后的共和主义者」赢得内战,重整宪法,恢复共和为止。这是罗马共和最后一次力图振作的戏剧性时代,充满不同政治理想及立场的对抗,以及有趣政治人格的刻画。当苏拉在西元前七八年过世,这复原的共和及和平立即化为云烟;之后便是前后「三巨头」政治以及更大规模内战及杀戮的故事。罗马共和宪政架构在如此冲击下无以为继,最后不得不代以专制独裁的「元首政治」(Principate),来统治这地理辽阔、族群复杂的多元文化帝国。罗马演说家西塞罗在苏拉时代初次任官、最后在三巨头政治中殒命,经常怀念更早时期的共和,认为那时各阶层同心和谐、凝聚共识,但举目自己所处的时代,罗马已经沦为藏污纳垢、龌龊不堪的「罗穆卢斯的粪坑」。

罗马人的政治智慧

罗马人是尊重历史及传统的民族。他们在提出任何主张时,会援引mos maiorum为据。这词有「祖宗成法」(the way of ancestors)或「多数做法」(the way of the majority)的意义。传统对罗马人不是包袱,而是种经过时间批判及拣选后的正面力量,具有权威及引导的地位。因此当西元前五○九年推翻专制独裁的王政后,罗马开始共和,除非在紧急状况创造出任期有限的独裁官外,会一再强调国家必须集体领导、相互制衡(如一年一任、互有否决权的两位执政官,及能否决其他官员并互相否决的十位护民官)。任何有与他们最厌恶的「王」相关的行为或言论,如在饥荒时个人出钱赈灾来讨好群众,或提案分配公地给人民等的民粹行为,罗马人都会大为警惕防范。

罗马人民从最早时候被分做「世家贵族」(patrician)及一般「平民」(plebeian)两个阶层(ordones, orders)。这分别如何而来,已不可考,但可能与宗教有关:世家贵族与生俱来便被赋予执行征询神意仪式(taking auspices)的权力,而共和国主要官员如执政官,在执行被授予的imperium(指挥权)时,如出征,需先获得神意许可。世家贵族因此在罗马共和早期垄断重要官职。这特权又因为罗马社会存在「侍从主义」(patronage)的上下纽带关系,而更形巩固:上层保护主阶层与下层受保护阶层,双方存在着具有准司法地位的权力与义务关系,如在政治上后者支持前者或前者在法律上庇护后者等。但平民在受压榨或欺凌,无处申冤、忍无可忍时,唯一反抗方式是集体脱离罗马,另立城邦。这招时常奏效,因为当时罗马共和作战方式已从贵族率领随员以骑兵为作战方式,转变成地中海主流之民兵密集步兵队形作战,因此能屡屡强迫贵族让步。这种冲突被称为「阶层斗争」,被认为是推动罗马政治演变的力量。

这在罗马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如西元前四九四、四五一、三六七及二八七年,因而陆续有护民官及平民会议(Concilium Plebis)设置、《十二木表法》公布、执政官开放给平民,以及最后通过象征阶层斗争结束的《豪登西亚斯法》(Lex Hortensia):护民官主持的平民会议(Concilium Plebis)可以立法约束全体公民。在这罗马政治演变过程中,最明显特色是不同阶层不会将自己主张推到极端,强迫对方全盘接受,而是努力求取双方都能接受的共识。例如在西元前三六七年当执政官开放给平民时,贵族同时设立一个专门负责司法的法务官,但仅限贵族担任,因此贵族既给出、但又拿回。每次这样的改革都能塑造出更具凝聚力的社区,而这提供罗马良好的扩张基础。

改革后的罗马依序在拉丁姆平原,然后在伊特鲁里亚及坎帕尼亚等地,逐渐扩大罗马势力范围;罗马在西元前四至三世纪征服亚平宁山难缠的萨莫奈人;最后在西元前二七五年击退希腊化国王皮洛斯(Pyrrhus),雄霸半岛南部的「大希腊」(Magna Graecia),统一波河以南的罗马义大利。罗马在击败邻邦时,并未採取当时常见的屠杀役龄男子、贩卖其他人为奴的政策,而是要求惩罚元凶、赔偿战费、没收领土及接受罗马领导,提供兵源参战。这对战败者是难以拒绝,且能加入罗马这强大国家的扩张,分享战利品。罗马这样的做法其实是重现在阶层斗争时,双方所展现的诚意。于是罗马领导下的义大利逐渐形成一个「义大利联盟」(confederation of Italy)的架构。箇中成员因为不同历史经验,而与罗马有亲疏关系。如拉丁社区的菁英阶层获颁公民权,一般人民享有通商(commercium)、通婚(conubium)及移居罗马便享有公民权(migratio)的准公民地位;或次一等者,享有没参政权的公民权(cives sine suffragio);或双方关系由个别条约明订之。罗马则视盟邦表现而提升或降低地位,但对背叛则是无法容忍。在古代世界,军事行动是种投资极大、风险极高,但利润也极大的事业,而罗马既然如此成功,曾经的手下败将乐于加入联盟,分享战利品及土地。加上罗马是贵族寡头共和,盟邦寡头领导阶层也往往受到罗马支持及保护,因此向心力极强。所以即使罗马在汉尼拔战争最黑暗的时刻,大多数盟邦仍始终不渝。另外,联盟每次出征,都会提供罗马一半以上的军力,使罗马可以承受如汉尼拔在西元前二一八至二一六年的连续重击后,却仍可在二一五年另辟马其顿战线,这在古代世界无人可及。罗马动员的人口比例,直到拿破崙时代,或甚至一次大战时,才可相比。

裂解的罗马共和

罗马内部政治整合以及建立义大利联盟有极密切关连,每次更高内部共识的凝聚,促成对外扩张的成功,而成功又增加罗马人的自信,促成更进一步的政治改革,为下阶段对外扩张奠基。这加乘的效果使得扩张节奏愈来愈快。罗马共和花费两百多年统一义大利半岛,经过第一及第二次迦太基战争的六十年后独霸西地中海,但仅仅约十年便让东地中海的希腊化三大王国向罗马俯首称臣。这些成就是罗马人政治智慧所带来的,而元老院主导这过程,威望极为崇高稳固。希腊化时代史学家波利比乌斯赞叹这些成就,将之归诸罗马的「平衡政体」(balanced constitutions)或「混合政体」(mixed constitutions)。其中以元老院代表贵族政治,执政官代表王政,而公民大会代表民主政治;三者都有发声机会,但又彼此制衡。e所以在西元前一四六年前罗马菁英成功地将罗马平民、义大利盟邦以及在扩张中提供各项军需服务的罗马和义大利骑士阶层,整合进入这过程中。当罗马势力踏出义大利时,这又包括行省居民及附庸国家。

这些成分经过长期磨合,在西元前一四六年到达高点后,但却因为种种如本书中所提之问题而开始迅速裂解;其中各成分更因彼此影响而迅速恶化,化为连环爆炸,迅速带来动乱、甚至内战。这最后必须以苏拉的武力及独裁来重新整合。希腊及罗马史家常毫不迟疑地以道德败坏来形容晚期共和政治的崩解。这是因为政体如果是国家灵魂,而平衡政体带来健全的共和国,那贵族菁英的贪婪自私及其他阶层人士过度的索求,要为这系统的崩坏负责。

但早、中期的罗马贵族何尝不是同样富于野心及贪得无厌?但罗马在晚期共和已经宰制整个地中海,利益纠葛已经不再限于罗马或义大利,而是如波利比乌斯所言的当时「已知全世界」,竞争因此更加激烈,常到不择手段的程度。这包括政客大胆利用共和体制的弱点。罗马政体既然由许多「祖宗成法」构成,叠床架屋、相互矛盾之处所在多有,例如罗马至少有四个由公民组成、部分功能重叠的「大会」。任何人都可以在丰富的过去历史中,找到自己所需的祖宗成法。因此若当初罗马贵族以最后一位国王「傲慢的塔克文」专制滥权、侵犯贵族的「自由」(libertas),在西元前五○九年将之驱逐,开始共和,那当苏拉坚持自己的libertas,带兵攻打罗马城,同样是以要驱逐当时罗马的僭主、恢复共和,来为自己其实形同僭主的行为辩护。另外,罗马人以SPQR(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罗马元老院及人民」)来指称自己国家,但元老院的统治基础基本上是道德性及社会性的,如auctoritas(moral authority,道德威望)这字所显示。只有人民组成的大会才有权通过法律(lex),而元老院只能给的是「建议」(consultum),即使「紧急建议」(SCU,即Senatus Consultum Ultimum),也只是给执政官紧急处置一种「道德支持」,官员事后还是会被法庭或公民大会追究。元老院在西元前一四六年之前因为成功领导罗马及压抑社会矛盾,力能说服人民通过需要的法令,但一旦这auctoritas遭到质疑,例如出现愈来愈多无产阶级人民、奴隶战争不断爆发或兵源不足导致战事失利,元老院威望一步步削弱时,人民在适当领导下便可能取而代之。

之前平民以退出罗马城为手段,来消极抗拒,但西元前二八七年《豪登西亚斯法》允许护民官主持平民会议来立法,强迫冥顽不灵的元老贵族就范,这造成护民官迅速崛起,操弄这极具破坏力的宪政武器。其实《豪登西亚斯法》通过后一百多年期间,因为贵族领导得当,此法存而不论、备而不用,但潜力却常隐隐浮现,例如西元前二一七年被汉尼拔杀死的弗拉米纽斯(Gaius Flaminius)、出征西班牙及北非的「阿非利加征服者」老西庇阿、击败马其顿腓力五世的昆克修斯.弗拉米尼努斯(Quinctius Flamininus)等人的生涯,都是以诉诸「民意」,越过传统元老院在幕后「乔共识」的政治运作方式。

政治上的潘朵拉瓶子

史书一直强调西元前一三三年的提比略.格拉古改革的历史背景,正是当时贵族领导阶层在统治整个地中海及掌握和分配庞大利益上,处处捉襟见肘、拙于应付。这让人民所具有的政治潜力隐隐浮现,而格拉古走出宪政治舞台,提供他们适当的领导人,释放出这股难以控制的力量。格拉古改革的着眼点是要重新黏合那已经逐渐瓦解的罗马贵族、平民、骑士阶层及义大利盟友组成的共同体,而土地法便是针对回复原先贵族与平民的关系,以及曾经让罗马伟大的民兵制。但这回复会打击到贵族的既得利益,并涉及义大利盟邦的权益。另方面,这改革对任何出身高贵如格拉古是个难以拒绝的机会;他若成功的话,受益人民将会被一起收纳到他的政治随从(clientela)之中,使他成为在政坛上无人匹敌的新势力,而这其中的武器便是护民官主持平民会议来通过土地法。

类似改革需求其实在格拉古之前已经有人提出,如西庇阿.埃米利安努斯的好友莱里亚斯(Gaius Laelius)。他被称为「智者」(Sapiens)是因为当他提出类似议题时,被元老院劝阻下,识相地撤销。元老院不尽然全是利益薰心、毫无良心之徒,因为即使如提比略.格拉古背后也有群为他规划、寻找法源的权贵人士。但这样法案所涉及的政治地景重组及权力再分配,实在无人能预期会如何发展,担心这是否如潘朵拉瓶子一样,一旦打开,祸福难料,或贵族能否承受损失及冲击。提比略曾设法与元老院协商,但被拒绝,因为这想必已是经过数十年被不断讨论的议题,不是只有格拉古才有的真知灼见。结果最后是提比略强迫摊牌,在平民会议通过土地重新分配;另外,提比略因为改革经费,插手帕加马国王遗产,侵犯元老院外交及财政的传统特权。这些透露出更多权力重组的变数。元老院一向追求共识政治的做法,面对这种硬干,别无选择,也以暴力回应:这代表的是元老院也无能为力,只能胡乱反应。之前的罗马政治演变未曾流血,但这一旦发生,只会愈演愈烈,最后像龙卷风一样失控。

这西元前一三三年不祥的格拉古改革开启晚期共和动乱的历史。在政治上出现一群以护民官为首的Populares(the Populars,群众派),利用平民会议立法的宪政手段为武器,进行激进改革。他们所面对的是原先的保守元老院势力,现在称为Optimates(the Best,贵族派)。群众派立场所涵盖的主题在提比略弟弟盖乌斯改革中被全面提出。简单的说,他的改革是要将这几百年来曾被元老院领导阶层整合成功,但逐渐忽略、压抑及最后失能的不同力量,都给一一找回,重新黏合成完整平衡的共和国。所以盖乌斯继续分配土地给平民、提供给罗马市民稳定、补贴价格的粮食、设置殖民地安置无地市民、在司法上赋权骑士阶层来压制贪赃枉法的元老,以及计画颁赠义大利人民罗马公民权。格拉古兄弟的做法是要将历史时钟的指针往前拨,回到美好的过去。但这些改革包裹既广且重,政治效应完全无法预期。任何同情改革的稳重元老恐怕都无法短期内消化任何一项议题,何况是面对整个法案包裹。经过十年仍不知如何回应的元老院,只好又再度以暴力回应,而群众派再度受挫。元老院像是无能的父亲,只能以家暴来对付妻儿子女。

群众派的回应则是更激进的立场,并将改革势力武装化。他们一方面将政治暴力引进到政治运作中,这后来在三巨头时期发展到如克劳狄乌斯(Clodius)及米罗(Milo)的政治帮派,横行街头,让罗马政治完全失控。另方面,这股势力也与军阀联手。这始作俑者是政治新人(novus homo)马略(Gaius Marius):他引进普罗无产阶级进入军中,承诺在解甲归田后,会与护民官联手通过土地法,安置他们。这使得军阀与护民官利益一致,在政治上结合,更使贵族派无力回应。军队也不再效忠罗马,而是招募他们的将军。这对共和国更是警讯,而护民官反而变成配角。现在国家统治基础不再是元老院的auctoritas或公民大会/平民会议的立法权,而是拥兵自重的军阀。当群众派政客想颁赠公民权给义大利人及改变投票方式,因为会损及罗马公民权益,而遭到抗拒时,这些激进改革者也向义大利盟友伸手,结果爆发罗马人与义大利战友、形同内战的「同盟战争」(Bellum Socii)。

这些分裂当然都有历史环境来促成,例如在南方的朱古达战争及紧接着北方辛布里人和条顿人入侵,使得原先可能是权宜之计的做法,变成既成事实,例如马略在七年内担任六次执政官。马略在群众派崛起的过程中极为关键,但他招募无产阶级的人当兵,岂不也是宣告提比略.格拉古的土地改革无效?在他第六任执政官任期间积极向贵族派靠拢,是不是也透露出他对激进改革的疑虑?但动机已经不再重要,因为暴力释放出的历史力量会将人推着往前走,不管他愿不愿意。

最后只有苏拉的暴力才能暂时终止历史的推进力量。他除了要赢得内战,还需对改革派的政敌进行大规模整肃清算,然后再以独裁权威,重新修宪,恢复共和。这实在是很弔诡:若当初罗马因为最后一任国王独裁专制而推翻王政,开始共和,现在的共和却是必须借由独裁专制、杀戮肃清来重新启动。但谁能对苏拉自己立下的榜样视而不见呢?他自己进军罗马,发动内战,透露出共和政治所预设的凝聚共识其实不再可能;他改造后的共和彷彿只是用叶克膜来维持不知那是否该救的生命。何况他身边有如此多比他更肆无忌惮、毫无政治理念,但手握兵权的军阀,如庞培或克拉苏。当他在改革后安然退休,寿终正寝,新任执政官雷比达立即兴兵攻打选他出任执政官的罗马!这正说明赤裸裸的暴力现在是唯一的统治基础。

奥古斯都的选择

凯撒对苏拉放下大权不管,以为改造的共和会自行运转,因此批评苏拉不懂政治ABC。这当然是正确的看法。但凯撒那种贸然将数百年共和传统视为敝屣,认为只是假象,最后换得杀身之祸。共和体制虽然行不通,但共和感受或氛围对那些仍自视有天命分享罗马政权的共和贵族来说,仍是难以摆脱的幻觉。更有智慧的屋大维知道这点,理解要有更多耐心及时间,来等待这曾经伟大共和传统的消逝。所以他以共和外衣来包装自己的专制独裁,提出在祖宗成法里常出现的princeps(如首席元老,princeps senatus),但后面不加senatus或populus,来形容自己的地位:他是「众人之首」(primus inter pares),既强调共和传统以及他独享的专制地位,但同时超越两者、超越SPQR。尽管他的权力或是兵权是史无前例地强大及稳固,他对悠久的共和传统至少在表面上表示敬意。他既没像苏拉一样放下权力,退休养老(但屋大维那时也只有三十三岁!),也没流露出凯撒那对共和的轻蔑而遭致暗杀。他统治超过四十年,在七十七岁时寿终正寝。这虚实兼顾,才是完美政治家的本色。

苏拉常被称为「最后的共和主义者」或许有其根据,因为他可能真的相信外,也努力实践,无论手段如何。西塞罗也一样相信,甚至提出元老及骑士这些「好人」(boni)的「阶层和谐」(concordia ordinum),必须成为风雨飘渺之罗马共和的稳定力量,但没人听进去,因为他手无寸铁。早、中期共和在成功地整合许多势力,建立横跨地中海的帝国后,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将无以为继。提比略.格拉古等人的改革或是苏拉的恢复共和,好像是企图将一个曾细心组装的机械闹钟,在运作失灵、崩解后再重新组装,但每个零件其实都与之前不太一样,组装结果只能靠着胶水固定或束带捆住,但已经无法正常运作。另起炉灶恐怕是唯一的办法;这是屋大维的选择。

本书因此是介绍这段「失败」的过程,所以副标题说这是「罗马共和国殒落的开始」。诚然,书中详细说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对话及争执,以及那些努力想恢复共和宪政理想之各式人物的故事。但当我们进入前、后三巨头的时代,我们只会见到赤裸裸的权力斗争以及更多生命及财产的无谓耗损。暴力决定一切。这是如此无意义、如此徒然,人民最后也接受屋大维的选择,选择专制独裁及和平繁荣,这所谓的「奥古斯都的和平」(Pax Augusta)。
 

图书试读

前言 罗马共和国的胜利
 
谁会如此愚笨懒惰,以致于不想知道这世界的大半江山,是如何并且被以何种政体在短短五十三年内被征服,并且落入罗马这单一共和国的统治之下?──波利比乌斯
 
罗马共和国延任执政官西庇阿.埃米利安努斯(Scipio Aemilianus〔人称小西庇阿〕)站在迦太基的城墙前,看着这个城市焚烧。在漫长而血腥的围城后,罗马人冲破城墙,刺穿了他们大敌的心脏。迦太基人决心奋战到底,逼迫罗马人必须一条街、一条街地逐渐征服这座城市,但在一週战斗的尾声,罗马人大获全胜。在有系统地大肆掠夺之后,埃米利安努斯下令将迦太基摧毁,城中剩余居民不是被卖为奴隶,就是迁移到更远的内陆定居,远离他们北非丰饶的港口。长久以来都是地中海岸最大城市之一的迦太基,已经不复存在。
 
同时,在往东七百英里外,执政官卢西乌斯.穆米乌斯(Lucius Mummius)站在希腊城邦科林斯(Corinth)的城墙前。五十年来,罗马一直企图在不直接统治希腊人的情况下,控制希腊政治生活。但希腊人反覆骚动、混乱和叛变,逼迫罗马人一再介入。终于,在西元前一四六年,元老院派遣穆米乌斯一举结束这些叛乱活动。他拆毁科林斯城墙,要用这个叛乱城市杀鸡儆猴。和迦太基一样,罗马军团劫掠它的财富,夷平建筑物,将居民卖为奴隶。
 
西元前一四六年同时摧毁迦太基和科林斯的罗马共和国,朝帝国命运迈向决定性的一步。已非众多强权之一的罗马,现在更确立其地中海强权的地位。但是当罗马的帝国势力臻于成熟之际,共和国却从内部开始腐败。罗马共和国凯旋之际,也正是结束的开始。
 

 
罗马的凯旋之路,开始于六世纪前的义大利中部。根据正式的传说,一头母狼在台伯河畔发现被遗弃的双生子罗穆卢斯(Romulus)与雷穆斯(Remus),牠餵奶让两兄弟活下来。当双胞胎成年后,他们决心在当初被母狼发现的地方建立城市。然而两人对于该在何处放置城市界碑有不同意见,引发一场争吵。最终罗穆卢斯杀了雷穆斯,成为新城市罗马的单独创建者。传说中罗马建城时间是在西元前七五三年的四月二十一日。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风暴来临之前:罗马共和国殒落的开始》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理解,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我一直认为,历史是宏大叙事的堆砌,但这本书却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揭示了历史背后的个体命运和人性挣扎。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他能够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事件,描绘得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我尤其被书中对罗马共和国晚期社会裂痕的刻画所打动,从贫富差距的日益悬殊,到社会阶层的固化,再到政治精英的腐败,这些问题在书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我发现,很多时候,历史的走向并非是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必然的因素所驱动。书中对那些试图改革却最终失败的人物,如格拉古兄弟的悲剧命运,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历史的残酷性。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是什么让一个曾经辉煌的共和国,最终走向了灭亡。是制度的僵化?是权力的腐蚀?还是人性的贪婪?这些问题,在书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欣赏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他能够用简洁而富有力量的文字,描绘出宏大的历史图景,同时又不失人性的温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知识记忆,而上升到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某种感悟。

评分

对于《在风暴来临之前:罗马共和国殒落的开始》这本书,我只能用“惊为天人”来形容。我一直以为,关于罗马共和国的史料已经相当丰富,但作者却能够从中挖掘出如此深刻的见解,并以如此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罗列,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深刻剖析。我尤其被书中对那些关键人物的心理描写所折服,例如恺撒的雄心壮志,庞培的权谋算计,以及西塞罗的忧虑和挣扎,这些人物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们眼前。书中对罗马共和国政治体制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当一个国家内部矛盾加剧,而外部挑战又日益严峻时,原有的政治结构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这种制度性的张力,最终成为了压垮共和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我特别赞赏作者的叙事流畅和逻辑严谨,他能够将众多的历史事实,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解释体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知识层面,而上升到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某种洞察。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风暴来临之前:罗马共和国殒落的开始》这本书,是我近期阅读过最引人深思的历史著作之一。我一直对那些波澜壮阔的古代文明史充满了好奇,而罗马共和国的晚期,无疑是其中最跌宕起伏、也最具警示意义的一段。作者的处理方式,没有简单地将之描绘成一个英雄的舞台,而是深刻地剖析了那些导致共和国崩溃的结构性问题。从对土地分配不均的描述,到对公民权利的侵蚀,再到军事力量对政治的干预,这些因素环环相扣,共同酿成了那场巨大的风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社会思潮变化的关注,例如民粹主义的兴起,以及传统价值观的动摇,这些社会心理层面的变化,往往是历史变革的催化剂。书中对于那些试图改革却最终失败的人物,如格拉古兄弟,他们的悲剧命运,让我看到了改革者所面临的巨大阻力,以及历史的残酷性。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是什么让一个曾经如此强大的共和国,最终走向了终结。是制度的僵化?是权力的腐蚀?还是人性的贪婪?这些问题,在书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的内容与现实社会进行对比,这种跨越时空的联系,让历史的意义更加凸显。作者的叙事流畅而富有逻辑,他能够将众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幅清晰的图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政治”的理解,不再仅仅是权力斗争,而是更加关注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价值观念的冲突。

评分

对于《在风暴来临之前:罗马共和国殒落的开始》这本书,我必须说,它的阅读体验远超我的预期。我一直认为,历史书籍很容易落入枯燥乏味的窠臼,但这本书却以一种令人着迷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戏剧性和矛盾的时代。作者在描绘宏大历史进程的同时,没有忽略那些细节之处。比如,书中对罗马城当时的社会风貌、市井生活、乃至民众的情绪变化都有细致入微的描写,这使得整个历史场景变得异常鲜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那些关键人物心理的剖析,例如恺撒的野心是如何一步步膨胀,庞培的困境是如何一步步加剧,这些人物的动机和选择,在作者的笔下显得合情合理,也更加引人入胜。我发现,很多时候,历史的走向并非由天意决定,而是由人性的弱点和欲望所驱动。书中对政治阴谋和权力斗争的描写,更是让人拍案叫绝,那些尔虞我诈、背后交易的场面,仿佛就在眼前上演。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那些“非主流”历史事件的挖掘,它们或许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容易被忽略,但恰恰是这些细节,揭示了共和国走向衰亡的深层原因。读到关于经济不平等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的部分,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历史惊人的相似感,仿佛看到了我们当下社会的一些影子。这种穿越时空的共鸣,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作者的语言也极具感染力,他能够用简洁而有力的文字,勾勒出复杂的历史事件,同时又不失诗意和哲思。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罗马共和国的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知识层面,而上升到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某种感悟。

评分

《在风暴来临之前:罗马共和国殒落的开始》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令人惊艳的一部。我一直对那些伟大的文明是如何走向衰落充满了好奇,而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历史,正是这样一个绝佳的研究对象。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他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事件堆砌,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读者带入那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关键历史人物的深入剖析,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史书人物,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情感、欲望和挣扎。我能够感受到马略的改革带来的冲击,苏拉的血腥清洗,以及恺撒的崛起所带来的巨大变革。这些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共和国晚期悲壮的史诗。书中对罗马政治制度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当一个国家内部矛盾重重,而外部挑战又日益严峻时,原有的政治结构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这种制度性的张力,最终成为了压垮共和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我特别赞赏作者的叙事流畅和语言优美,他能够用简洁而有力的文字,描绘出宏大的历史图景,同时又不失人性的温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知识层面,而上升到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某种感悟。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对古罗马的历史颇感兴趣,尤其是在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那个波诡云谲的时期。读完《在风暴来临之前:罗马共和国殒落的开始》,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共和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的。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生动,不仅仅是枯燥的历史事件的罗列,而是将那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如格拉古兄弟、马略、苏拉、庞培、恺撒等人,描绘得有血有肉,他们的野心、矛盾、妥协和决绝,都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对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刻画也相当到位,贵族、平民、士兵,他们的生活、诉求和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尤其是对于政治斗争的描写,作者没有回避其中的残酷和复杂,从街头的喧嚣到元老院的密谋,都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些看似微小的政治博弈,却如同蝴蝶效应般,一步步推动着共和国的命运。阅读的过程,让我对“共和国”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并非一个坚不可摧的体制,而是由无数个体意志和利益博弈构成的脆弱平衡。书中对于军事改革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马略的军事改革如何改变了军队的性质,进而影响了政治格局,这一点非常值得深思。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回顾历史,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哲学思考,关于权力、腐败、民意、领袖的诞生与陨落,以及文明的周期性危机。作者的文笔也很细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很多段落都让我反复咀嚼,回味无穷。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读过的最值得推荐的历史读物之一,它不仅满足了我对历史的好奇,更引发了我对现实社会诸多问题的联想。

评分

《在风暴来临之前:罗马共和国殒落的开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那些波澜壮阔的古代文明史充满了好奇,而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历史,无疑是其中最跌宕起伏、也最具警示意义的一段。作者的处理方式,没有简单地将之描绘成一个英雄的舞台,而是深刻地剖析了那些导致共和国崩溃的结构性问题。从对土地分配不均的描述,到对公民权利的侵蚀,再到军事力量对政治的干预,这些因素环环相扣,共同酿成了那场巨大的风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社会思潮变化的关注,例如民粹主义的兴起,以及传统价值观的动摇,这些社会心理层面的变化,往往是历史变革的催化剂。书中对那些试图改革却最终失败的人物,如格拉古兄弟,他们的悲剧命运,让我看到了改革者所面临的巨大阻力,以及历史的残酷性。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是什么让一个曾经如此强大的共和国,最终走向了终结。是制度的僵化?是权力的腐蚀?还是人性的贪婪?这些问题,在书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的内容与现实社会进行对比,这种跨越时空的联系,让历史的意义更加凸显。作者的叙事流畅而富有逻辑,他能够将众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幅清晰的图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政治”的理解,不再仅仅是权力斗争,而是更加关注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价值观念的冲突。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文明之旅。《在风暴来临之前:罗马共和国殒落的开始》,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细腻的笔触,将我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被书中对罗马共和国后期社会矛盾的描绘所深深吸引,从贫富差距的拉大,到政治腐败的蔓延,再到军事力量对政治的侵蚀,这些因素如同滚雪球般,一步步将共和国推向了深渊。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那些试图挽救共和国却最终失败的人物,如格拉古兄弟的悲剧命运。他们的努力,如同螳臂当车,最终被历史的洪流所吞噬。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深刻地分析了导致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他揭示了,当一个社会失去了共同的价值理念,当权力被少数人垄断,当民众的诉求被忽视时,即使是最强大的国家,也难以避免衰落的命运。书中对政治斗争的描绘,也是鞭辟入里。那些尔虞我诈、权谋算计,仿佛就在眼前上演。我能够感受到,在那个时代,人性的复杂和权力的诱惑,是如何将许多人推向了深渊。作者的叙事逻辑严谨,文笔流畅,他能够将众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幅清晰而完整的历史画卷。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罗马共和国的兴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对我们当下的社会,产生了许多深刻的思考。

评分

当我翻开《在风暴来临之前:罗马共和国殒落的开始》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因为我对罗马史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基础的知识。然而,这本书却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他不仅仅关注那些显赫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深入到社会底层,描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和他们的命运。这种全景式的描绘,使得整个历史场景变得异常立体和生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复杂政治斗争的细致描写,从元老院的争吵到街头的暴动,再到军队的兵变,这些事件都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戏剧性。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黑暗面,他坦诚地揭示了腐败、贪婪、以及权力对人性的腐蚀。我发现,很多时候,历史的进程并非由伟大的理想驱动,而是由个人的野心和利益所左右。书中对罗马共和国体制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当一个国家面临内部矛盾加剧、外部威胁增大时,原有的制度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这种制度性的危机,最终导致了共和国的覆灭。我特别欣赏作者的逻辑清晰和论证严谨,他能够将众多的历史事实,巧妙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解释体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记忆,而上升到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某种洞察。

评分

《在风暴来临之前:罗马共和国殒落的开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震撼。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严肃的历史著作,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作者的叙事技巧非常高超,他能够将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条,同时又充满了戏剧张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关键人物的刻画,他们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记载,而是活生生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情感、欲望和挣扎。我能够感受到苏拉的铁腕和冷酷,恺撒的雄心勃勃和权谋,以及庞培的犹豫和无奈。这些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共和国晚期的悲剧。书中对罗马社会政治体制的剖析,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深刻地揭示了共和国体制在应对新挑战时的局限性。例如,当罗马的疆域不断扩张,社会财富急剧增加时,原有的政治结构却显得越来越难以适应。这种制度性的张力,最终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特别赞赏作者对于那些“历史转折点”的捕捉,例如公民权问题、土地改革的失败、以及军队的职业化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标志着共和国正在走向一条不归路。读到关于公民与军队关系的变化时,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兵权”对于政治稳定的重要性。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他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宏大的历史图景,同时又不失人性的温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