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杰出教授,2004-2016年间担任该校亚洲研究所创所所长。着述、合着及编着俱丰,包括《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及欧洲经验的侷限》(China Transformed:Historical Change and the Limits of European Experience,1997)以及与罗森塔尔(Jean-LaurentRosenthal)合着之《分流前后:从政治经济视角解析中国和欧洲的变迁》(Before and Beyond Divergence:The Politics of Economic Change in China and Europe,2011);另有约百篇期刊论文和专书章节出版。作品曾以英、中、日、法、德等多国语言,发表于北美、东亚与欧洲各地。曾于英国伦敦政经学院、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法兰西学院、中国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及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客座访学。自2009年起,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客座教授。目前为巴黎经济学院科学委员会及日本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研究计画评估委员会之委员。
在「鑑往」以「知来」的反覆论证里,作者也极精彩地展示了他在超越「西方中心论」的长期努力。超越「西方中心论」肯定是件「知易行难」的学术事业。本书的作法则是:面对那些主要有关「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民族国家的形成」等「近现代性的大叙事」(maste rnarratives of modernity),认真反思这些近现代性大叙事背后所主要依据的「欧洲证据」,并同时将近五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有关的「文化、经济及政治作法」整合到「更大的经验证据库」;然后,一方面指出中国的历史变迁叙事如何可供我们「修订那些大叙事」与相关的「社会理论」,另一方面则据以发展出更有解释力的全球史叙事模式以及更为细致的社会理论(页97)。作者相信,经过如此改良后的全球史书写方式,才能帮助更多读者在「鑑往知来」时,既「不会预设某个或某群国家的经验必然可充作全球规范」(页109),并且还能「将多样的历史纳入对于吾人共有的当下与共享的未来之更大的理解之中」(页30)。
本书分析中国与欧洲「社会秩序的再生产」这个核心课题时,重心特别放在国家机构与社会群体的互动关系上;而政府官员与社会菁英如何针对良好社会秩序而进行想像、认知与评价的共同「感知」(sensibility),则是区辨不同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重中之重。从某个意义说,本书分析明清中国「社会秩序的再生产」课题,基本上是建立在作者对18世纪中国国家能力的认识上。在绝大多数学者看来,明清中国政府规模甚小,因而国家能力极其有限,致使乡绅或其他各类社会菁英能以各种策略在地方事务上发挥巨大影响力(Esherick and Rankin, 1990: 1-9),然而,王国斌却以其与魏丕信(Pierre-Etienne Will)的清代中国仓储制度实证研究为基础(Will and Wong, 1991),对18世纪中国国家能力提出很不同的看法,我们不妨引用一段本书文字:
以前述「让人印象深刻的」18世纪中国国家能力为出发点,本书对中国与欧洲的「社会秩序的再生产」课题做了许多比较。作者的基本看法是:18世纪中国国家能力具有一种与欧洲不同的社会基础,这主要是来自于政府官员和社会菁英对于如何建立和维持良好社会秩序的一种共同「感知」。本书强调:当时中国政府官员与社会菁英对于良好社会秩序具有一种共同期待,作者将这种共同期待的政治理想,称为是一种「分形的治理议程」(a "fractal" agenda of rule)。在这个意义上说,传统中国的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经常表现出一套「共享的原则和治理策略」;而且,与11世纪至16世纪欧洲的历史变迁极不相同,「在中国,无论地方或国家层次都缺乏宗教与世俗的区分」(页53);相对而言,欧洲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便经常表现为一种「二元对立」,主要呈现为一种对抗并寻求妥协的「竞争性关系」。在本书看来,传统中国「没有出现如同近代早期欧洲鼓励国家与社会分离并产生宗教与政治权威之区隔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因而主要存在一种国家与社会之间的「非竞争性关系」(页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