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盛衰原因论

罗马盛衰原因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罗马史
  • 盛衰原因
  • 政治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 西方文明
  • 古代史
  • 历史研究
  • 文明兴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十八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1689-1755)的代表作之一,1734年出版。作者利用罗马的有关史料来论述他的政治主张,并论证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重要性,为共和制度提出历史的理论根据,用以反对当时的专制暴政。他认为罗马的兴盛是由于建立共和制度、法律开明、统治者贤智、人民风俗朴质、品德善良,而罗马的衰亡则是由于施行君主政体的统治和对外实行战争掠夺。这种论述对当时反对君主专制起过积极作用。

  本书增加了作者有关罗马的相关论述的新文章。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的图书《罗马盛衰原因论》量身定制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详实、风格自然: --- 《尘封的帝国:拜占庭千年史话》 一部关于辉煌、变迁与不朽的史诗,深入探索东罗马帝国如何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延续千年,并最终走向终结的宏大叙事。 【内容提要】 当西方的罗马帝国在蛮族铁蹄下轰然倒塌,人类文明的火种似乎即将熄灭之际,在东方,一座名为君士坦丁堡的永恒之城,正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支撑着“罗马”之名,延续了整整一千年。 《尘封的帝国:拜占庭千年史话》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后罗马时代”的历史著作,它是一部深度聚焦于拜占庭帝国——这个被中世纪历史叙事所忽视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伟大文明的百科全书式编年史。本书以宏大的叙事结构和细腻的微观描摹相结合的方式,带领读者穿越拜占庭的千年风云,探究其在政治、军事、宗教、文化和法律等多个维度上的独特成就与内在矛盾。 一、 黄金时代的辉煌与奠基(公元330年—6世纪) 本书伊始,聚焦于君士坦丁大帝的远见卓识与狄奥多西王朝的帝国整合。重点解析了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的“收复失地”运动,不仅重现了其在意大利半岛和北非的军事胜利,更着重阐述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Corpus Juris Civilis)对后世欧洲法律体系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对圣索菲亚大教堂建筑艺术的剖析,我们得以一窥拜占庭审美与工程学的巅峰造诣。同时,本书细致梳理了“异教争议”的余波,揭示了正统基督教信仰如何在帝国精神层面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并塑造了其独特的“君权神授”的政治哲学。 二、 中世纪的危机与重塑(7世纪—11世纪) 进入中世纪,帝国面临空前的内忧外患。本书详尽描绘了萨珊波斯和伊斯兰哈里发两大强权的夹击,以及帝国为求生存而进行的一系列痛苦但必要的“罗马化”转型。我们详细考察了“伊叙利亚王朝”的军事改革,特别是“军区制”(Thematic System)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帝国的军事动员和土地分配结构,使其得以在中东战场上顶住压力。 高潮部分聚焦于“圣像破坏运动”(Iconoclasm)的复杂性——这不仅是神学上的争论,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力斗争。本书通过对这一时期皇帝群体(从利奥三世到狄奥多拉二世)决策的深入分析,展示了拜占庭如何在宗教狂热与实际统治的夹缝中寻求微妙的平衡。此外,马其顿王朝(Macedonian Renaissance)的复兴,特别是其在巴尔干地区的军事扩张和文化输出,构成了帝国黄金时代的又一高峰。 三、 衰落的序曲与内部的裂痕(11世纪—13世纪) 本书并未将衰落视为一个线性过程,而是着力剖析了“结构性失衡”如何一步步侵蚀帝国的根基。曼齐克尔特战役(Battle of Manzikert)的惨败,不仅是军事上的挫折,更是对帝国核心制度——贵族土地兼并与中央集权的长期对抗所暴露出的致命弱点。 随后,本书着重探讨了“科穆宁王朝”的短暂回光返照,及其对西方(特别是诺曼人和十字军)态度的微妙变化。随着十字军东征的爆发,拜占庭与西欧之间的信任裂痕日益加深。其中,对第四次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1204年)的叙述,采用了多方位的史料比对,深刻揭示了威尼斯商人的贪婪、拉丁贵族的野心以及拜占庭宫廷内部腐败与无能的共同作用,是如何导致这座千年之城在自己“盟友”的刀下分崩离析。 四、 最后的挣扎与文明的遗产(13世纪—1453年) 最后的篇章讲述了帕里奥洛戈斯王朝的艰难重建。在领土只剩君士坦丁堡及其周边弹丸之地的困境中,本书探讨了拜占庭学者如何肩负起保存古典知识的重任,他们的学术成果对西欧文艺复兴起到的间接推动作用。 最终,本书以君士坦丁十一世坚守的最后一战为终点,细致描绘了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围城战的史诗场面。然而,叙事的终结并非仅仅是帝国的灭亡,更是对拜占庭文明遗产的深切反思:它如何通过东正教的传播,塑造了俄罗斯、巴尔干半岛的文化地图?它的法律和行政经验如何被奥斯曼帝国吸收和转化? 【本书特色】 1. 聚焦“延续性”而非“终结”: 本书的核心视角在于理解拜占庭如何作为一个连续性的“罗马”政体,在一个不断伊斯兰化和日耳曼化的世界中保持了独特的自我认同。 2. 法律与行政的深度解析: 详细梳理了帝国如何通过复杂的官僚体系和先进的税收制度,维持了其超长的国祚,而非仅仅依赖军事力量。 3. 文化交流的透视: 跳出“东西方冲突”的二元对立,考察拜占庭文化如何通过贸易、外交和宗教活动,对欧洲和近东产生的影响,包括对中世纪晚期西欧手工艺、艺术及神学思想的微妙渗透。 《尘封的帝国:拜占庭千年史话》——这是一场穿越千年风暴的旅行,旨在还原一个被历史阴影遮蔽的、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更强大、也更具悲剧色彩的罗马继承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孟德斯鸠(1689-1755)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孟德斯鸠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很高的荣誉。曾被选为波尔多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他的着述虽然不多,但其影响却相当广泛,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着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

译者简介

许明龙


  1936年11月出生于浙江省定海县(今舟山市定海区)。中国社会科学会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法国史,现从事世界历史研究。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转业。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法国语言文学专业,1963年毕业。后在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北京建筑设计院任翻译。1978年10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1993年晋升为研究员。1996年11月退休。
 

图书目录

导读 「准则变换所造成的崩解」:孟德斯鸠对于罗马衰亡的诊断/陈思贤   

译者附言   

第一章 罗马的起源─它的历次战争   
第二章 罗马人的战术   
第三章 罗马人何以变得强大   
第四章 论高卢人、皮洛士、迦太基人与罗马人的对比及汉尼拔之战   
第五章 迦太基战败后的希腊、马其顿、叙利亚和埃及   
第六章 罗马人用以征服各族人民的手段   
第七章 米特拉达梯何以能够成功地抵抗罗马人   
第八章 城里从未消失的纷争   
第九章 罗马覆亡的两个原因   
第十章 罗马人的腐化   
第十一章 苏拉、庞培和凯撒    
第十二章 凯撒死后的罗马   
第十三章 奥古斯都   
第十四章 提比略   
第十五章 论诸位皇帝─从盖乌斯.卡利古拉到安东尼   
第十六章 从安东尼到普罗布斯执政期间的罗马   
第十七章 国家政体的变化   
第十八章 罗马人採取的新准则   
第十九章 阿提拉的伟大、蛮族定居的原因、西罗马帝国何以首先被击败   
第二十章 查士丁尼的征战及治理   
第二十一章 东罗马帝国的混乱    
第二十二章 东罗马帝国的虚弱   
第二十三章 东罗马帝国长期存在的原因与覆灭   

附录一 有关《罗马盛衰原因论》的资料   
附录二 论罗马人的宗教政策   

名词索引 

孟德斯鸠年表   

图书序言

译者附言

  《罗马盛衰原因论》被公认为孟德斯鸠的三大名着之一,自一七三四年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国学者高度评价。商务印书馆早在一九六二年就出版了婉玲翻译的中译本,迄今尚无第二个中译本。

  此次新译《罗马盛衰原因论》,所据底本为法国伽里玛出版社的七星丛书(BibliothOEuvres Compl鋈es de Montesquieu )第二卷所载该书文本,译本的「编註」大多採自此书。翻译过程中参考了色伊(Le Seuil)出版社一九六四年版的《孟德斯鸠全集》(OEuvres Compl鋈es de Montesquieu)所载该书文本,以及从网站下载的该书(http://nimispauci. free. fr/Montesquieu/MontesquieuSommaire. htm.)。对于从网站下载的英文版Considerations On the Causes of the Grandeur and Declension of the Roman Empire,也有所参考。

  有关《罗马盛衰原因论》的资料全部来自《随想录》。《随想录》是孟德斯鸠的笔记之一,对于这部笔记的性质,他说过这样的话:「这是一些没有写入我的着作中去的一些零散的思考和想法,这是一些尚未深入思考的想法,记下来以备有机会时继续思考。我不能对这些想法全都负责。这些想法中的大多数之所以放置在这里,是因为我来不及思考,以后我若要使用这些想法,我将对之进行思考。」手稿共有三册,第一册始于一七二○年,终于一七三四年,其间的一七二八—一七三一年间因游历欧洲而中断,第二册大致写于一七三四—一七五四年间,第三册从一七五四年直至孟德斯鸠离世的一七五五年。孟德斯鸠每写一条都给予一个编号,多年积累而成的文字共二千二百六十六条。《随想录》一直处于手稿状态,直至一八九九—一九○一年方始印行出版。编者巴克豪森(Backhausen)出于方便阅读的考虑,把原稿三册的原有编号打乱,按内容分门别类重新编号,这样一来,《随想录》就有了两种编号,一种是原稿号,另一种是巴(克豪森)氏号。两种编号各有千秋,此后的孟德斯鸠着作编者们根据各自的喜好和需要,分别採用其中的一种。

  中译文根据七星丛书《孟德斯鸠全集》文本译出,该全集採用的是巴氏号。翻译过程中参考了色伊出版社的《孟德斯鸠全集》中的相关部分,也参考了戴格拉夫(Louis Desgraves)主编的《孟德斯鸠─〈随想录〉和〈随笔〉》(Montesquieu, Pens嶪s, le Spicil銶e)一九九一年巴黎版。

  下面对这份资料中每条文字开始前的各种数位略作解释,以137(573. I,f?441 v陛^ 为例。137是巴氏编号,573是原稿编号,罗马数字I指《随想录》手稿第一册,f斗□u页」(其实是「张」,即正反两面都书写的一张纸),441指手稿的页(张)码,v斗□茩间]张)的反面,无v高怮h是该页(张)的正面。

  《论罗马人的宗教政策》(Dissetation sur la politique des Romains dans la r幨igion)採自色伊出版社的《孟德斯鸠全集》。此文被认为是孟德斯鸠为准备《罗马盛衰原因论》而写的一篇文章,一七一六年六月十八日,在波尔多科学院宣读。他在文中重申了当时「哲学家」们的共识,即宗教只是暴君们用以奴役人民的工具而已,此文未在孟德斯鸠生前出版,迟至一七九九年方首次发表。鉴于此文所论涉及罗马,与《罗马盛衰原因论》的主题相关,故收作附录,以飨读者。
 
许明龙
二○一四年四月十三日

导读

「准则变换所造成的崩解」:孟德斯鸠对于罗马衰亡的诊断


  罗马帝国一统欧洲,功业彪炳,是后代的典范;再造另一个罗马,也一直是日耳曼民族中若干有野心抱负之士的梦想,拿破崙、希特勒均为其例。对中世纪以降的欧洲学者而言,研究罗马史,究其兴衰之故,往往亦成为毕生学思职志所在。换句话说,欧洲自近代民族国家兴起以来,政治上的氛围是每个民族都要追求「国富民强、一统天下」,打造自身成为光辉的「罗马帝国」之日耳曼版,而历史研究与政治思想上的氛围则一定包括了追溯这个伟大先例的祕密。

  近代学者愿意投入此「政治考古学」的巨大工程而笔之成册者,义大利的马基维利(Niccol   Machiavelli, 1469-1527)与英国的爱德华吉朋(Edward Gibbon, 1737-1794)均属之,后者甚至花了十六年时间才完成六大卷的《罗马帝国衰亡史》(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至今脍炙人口,也成为检讨罗马帝国覆灭原因的最重要着作。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部巨着的出现,曾受到了孟德斯鸠稍早的作品《罗马盛衰原因论》(Considerations on the cause of the Glory of the Romans and Their Decay, 1734)之影响。

  孟德斯鸠(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Baron de la Br   de et de Montesquieu, 1689-1755)出生于法国的上流世家,父母亲都是贵族,他不但在法国最菁英的天主教学校受教育,日后也继承了父母双方的爵位。这位贵族青年成长于法国社会剧烈变迁的十八世纪,但这样的动盪环境却也提供他日后深入思考政治、社会、历史与文化的机会。然而他最先展现给世人的,却是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三十岁出头时,他发表《波斯人信札》(Lettres Persanes),透过生花妙笔,他道出了对于法国与欧洲社会现状的深刻观察。

  至于孟德斯鸠晚年时的传世作品《论法的精神》(清末之翻译家严复译为《法意》)(The Spirit of the Laws),使他成为国家理论与法学的极重要代表人物,所以许多人对在此之前他曾发表的一部历史着作《罗马盛衰原因论》,较未给予同样比重的关注。但是这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却不凡,它开启了欧洲十八世纪「罗马学」的先声,引导时人探析罗马在统治者、政治制度、军事方略与公民精神等方面兴起与衰退的种种原因。思考一个民族的起落,其实就是在整体地思考一切有利于国富民强的因素以及其消退的原因。这其实是从孟德斯鸠之前一个世纪的布丹(Jean Bodin, 1530-1596)之《国家论》(Six Books about Commonwealth)发表以来的「法国式」传统─在一部单一着作中将政治、经济、军事、地缘政治与文化等熔于一炉而侃侃谈之。孟德斯鸠的着作不论是《论法的精神》或是《罗马盛衰原因论》都是这种气味。

  《罗马盛衰原因论》全书别为二十三章,成于一七三四年。现行版本各章并未完全依时序或是主题汇整,但其内容要之可分为五大部分:罗马兴起的历史背景与环境;兴起的主要策略与原因;历代统治者评述;衰亡的原因与东罗马帝国。关于最后一项东罗马帝国的部份,我们在此暂且不论。而对于第一项历史背景,孟德斯鸠其实并未详述,只约略指出当时在义大利半岛以及罗马周边地域的诸多民族,可分为两类:一是富有奢侈、闲散淫逸的民族;一是勇武好战、刚毅坚强的民族。罗马很快地灭掉前者,而在与后者的频仍征战中,罗马不吝吸取其长处而成为更善战的民族。总之,孟德斯鸠认为,罗马是在缺乏强大的主要敌人、诸多小民族林立的环境中,靠着强大企图心与不断改善自身能力而逐渐壮大的。

  至于兴起的主要方略,就是本书最重要的篇幅之所在。归纳起来,孟德斯鸠把罗马成就霸业之因素,列出了下列两方面:政治上与军事上。现在分述如下:

  一、政治上

  又可追溯出三种成功的制度,分别帮助了罗马之壮大:

  1. 共和国人民享受自由且具向心力
  「罗马的政体十分优良,其优良之处在于:这个政体自建立以来,借助人民的精神、元老院的力量和某些官员的威望,所有滥权行为都得到了矫正。」「罗马之所以繁荣的原因之一,是历代国王都堪称伟人。一大批先后执政的君主无一例外都是杰出的政治家和统帅,这在其他国家的历史上是找不到的。」「在社会形成过程中,首领制订了共和国的制度,随后则是共和国的制度造就了首领。」

  2. 从立国之初,罗马就知道以凯旋庆典来激励民心士气
  「罗马之伟大展现在公共建筑上」,罗马的公共建筑在在反映其立国精神,时刻提醒罗马人何谓罗马?而每当罗马战胜敌人后,大家就共聚一处回顾达成此荣耀之过程,有检讨也有慰勉激励,「凯旋庆典此后成了罗马城之所以威武伟大的主要原因」。

  3. 以授予公民权吸引外族最优秀的战士加入罗马军团
  在帝国的刻意保护政策下,罗马公民有资格享受极好的生活物资待遇与社会尊荣,所以这项措施的确有助于招募最好的外族战士,前仆后继地为罗马效命疆埸。

  二、军事上

  「罗马人自认为生来就是打仗的民族,他们把打仗视为唯一的技艺,把全部才智和心思都用来完善作战的技艺。」罗马能够频频战胜及不断扩张之原因,是因为在军事上确实展现了若干优点,其他部族不能完全同时具备,或是不易赶上。这包括:

  1. 军团士兵配备的各种进攻和防御武器,比其他任何民族的同类武器更精良、更坚固厚重。

  2. 若要让士兵携带比常人所能承受的更加沉重的武器,这些士兵就得个个都是超人,所以他们透过不断锻鍊体魄增强力量,透过训练增加灵活性。总之,罗马军人都守着勤练自身体能与战技的尚武传统。

  3. 罗马人对于战胜的奖赏很重视,战争几乎始终是一件能让人民愉悦的事,透过合理分配战利品,就能让战争变得有利于人民。「罗马是一个既无商业也无手工业的城市(罗马人把商业和手工业视为奴隶的行业,他们自己从不涉足其中),劫掠是发财致富唯一的手段。」、「罗马人通常只会打仗,唯有打仗才是他们通向当官和获得荣耀的道路。」

  4. 不断学习敌人长处,罗马人于是获得了精深的军事知识。「无论哪个民族因其天赋或制度而具有某种优点,罗马人都取而用之;为此他们不会忘记任何事,于是他们有了努米底亚的战马、克里特的弓箭、巴利阿里的弩、罗德岛的船只。」总而言之,罗马人备战之小心、作战之大胆,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与之相比。

  5. 战争后不饶恕敌人的作风使敌人闻风丧胆。而罗马人愈是打败仗,取胜的意念愈强,打败过他们的人因而心惊胆战,他们自己势必取胜的意志则愈发坚定。「罗马人若不战胜敌方,绝不缔结合约。」

  除此以外,孟德斯鸠当然也不忘评价罗马历代的统治者,叙述他们对罗马的功过。若论及罗马衰亡原因,最关键的当然是对罗马共和体制造成改变的那些政治人物,例如:马略(Gaius Marius)、苏拉(Lucius Cornelius Sulla)、庞培(Gnaeus Pompeius Magnus)与凯撒(Julius Caesar)等人。从孟德斯鸠的叙述语气与篇幅来看,他一定认为这些人对于罗马的最终覆灭,有非常大的责任。首先,关于罗马共和后期的执政官马略与苏拉间,因争权而掀起的几场惨烈战争,孟德斯鸠并不想多谈,他只说这些是「令人战慄的历史」,「这两位首领固然嫉妒成性、野心勃勃、残忍嗜血,罗马人何尝不是个个如狂人一般?」。他们之间夺权战争的性质有些特别:「既是国内战争,又是对外战争」,因为「新公民和老公民不再把对方视为同一个共和国的成员」。苏拉最大的罪过在于「他凭借武力进入罗马城,怂恿他的将领们破坏这座自由的庇护所」。「他把公民的土地分给士兵,从而养成了后者无止境的贪婪」,从那时开始,「军人无时无刻不觊觎着将同胞的财富据为己有的时机。」苏拉又开创放逐制度,于是引发派系倾轧,把对手赶出国门外,「从那时起,谁也不再把自己与共和国连在一起了。」

  对于庞培与凯撒,他认为这两个「有极大野心的人」,就是搞垮共和国的最后一股力道,差别只是在于凯撒凭借武力夺取最高权力,而庞培却要借助民众的选票取得独裁权,「他不愿意夺权力,而是要人民把权力拱手交给他。」出人意料地,孟德斯鸠指出,在凯撒与庞培间「这场长期持续的内战中,罗马的实力不断增长。」原因乃是:内战会使「贵族、市民、工匠、农夫等所有人都成为士兵」,全国的人都动员起来变成迈向沙场的战士,「而才能出众的人在混乱中崭露头角,人人各得其所」,所以一些大人物往往在内战中脱颖而出。反之,「在和平时期,每个人的位置都是被别人安排的,而且总是安排得不合适。」在本书中,孟德斯鸠不厌其烦地举例说明,一个内战之后的国家,乃是对他国构成威胁最甚者:

  除了罗马人,法国人也提供了同样的实例。法国在以下这些时期最让他国惧怕:勃艮第家族和奥尔良家族纷争之后、公益联盟骚乱之后、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因幼年继位引发的内战之后。英国最受他国尊重则是在长期国会引发的内战之后克伦威尔掌权时期;德国人乃在内战后才拥有对鄂图曼帝国的优势;继位战争之后的腓力五世执政期间,西班牙在西西里展示的实力令欧洲大为震惊。

  我们今天看到的则是波斯在内战中浴火重生,而且令鄂图曼帝国受羞辱。

  内战胜利让凯撒获得权位,大展宏图,也让共和国终于毁灭。但是当凯撒被刺杀后,「共和国根本无法死而复生,于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情景:暴君没有了、自由也没有了;导致共和国倾覆的那些原因依然存在。」大权在握的统治者,大皇帝奥古斯都(这是谄媚者送给屋大维的尊称)确立了秩序,即「持久的奴役制度」,「因为,在一个最高权力刚刚被夺的自由国家里,凡是能够确立唯一统治者之无限权力的一切,都被称作「规则」,凡是能够保证臣民享有真正自由的任何行为,都被称作骚乱、倾轧和恶政。」所以孟德斯鸠结论道,奥古斯都这位狡诈的暴君,「以柔和的手腕把罗马人引向奴役」。于是乎,共和时期的首要大事是不停地打仗,帝国时期的要务则是维持庞大国境内「绝对的秩序」。罗马人在帝国之下逐渐失去了自由与生命的尊严,共和时期的美好终于溃散殆尽:

  河流无声无息地缓缓沖刷用以防止河水氾滥的护堤,终于在一瞬间把它冲垮,把它所保护的田野淹没;与此相似,最高权力在奥古斯都主政时期悄无声息地逐渐确立,到了提比略主政时勐然颠覆一切。

  从这段叙述看得出来,显然孟德斯鸠是非常感慨于此际罗马共和精神与自由的沦丧,这种下了日后帝国江河日下的根本原因。他有一段叙述罗马社会因失去自由与美德而解体的文字,着实使人印象深刻:

  罗马有一种名为尊严法的法律,用于处置攻击罗马人民的罪行。提比略看准此法并加以利用,但他不是按照制订此法的初衷来实行,而是用来对付他所仇视或不信任的人。他实行此法时所针对的不限于行动,而是还包括口头言语、肢体语言和思想,因为两个朋友相互倾诉时所说的话,是只能被视为思想的。这样一来,筵席上不再有自由,亲属之间不再有信任,奴隶不再有忠诚;君主的虚假情意和言不由衷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播,友谊被视为暗礁,坦诚被视为冒失,美德被视为矫揉造作,这就令人想起往昔的幸福时光。

  对于罗马最终崩解的原因,孟德斯鸠提出了一种类似「由内向外」败坏的解释模型。他认为,如上所述,罗马先是自身政治频频出了问题,于是造成德行尽失、人心溃散与社会的不公义蔓延,这些都导致了帝国的孱弱。罗马一旦变衰弱,皇帝就对周遭以入侵相威胁的民族怯弱,试图以金钱进行安抚。「但是为换取和平而花的钱会变成贡赋,起初是自愿交付,后来就变为被迫交付,且被敌人视为一种既得权益。」因此罗马帝国在亚细亚和欧洲的周边民族,一点一点地耗尽了罗马人的财富。当初各国国王送来的黄金和白银使罗马帝国变得强大,「如今由于黄金和白银流向其他国家,罗马帝国变得愈来愈虚弱了。」

  再者,由于帝国的若干皇帝过度优宠放纵军人,军人们又贪得无厌,于是军队日益成为国家的负担。在无力支付军饷的情况下,就得设法维持一支花费较少的军队,于是罗马与一些蛮族签署协定,将其纳入成为辅助部队。早期罗马人绝对不让军队中此类辅助部队多于罗马人自己的部队。但是到了后期,「就连罗马人自己的部队中,也有大量的蛮族士兵。其后果就可以想见了……」

  孟德斯鸠对于罗马衰亡原因的结论,可说是开启了后世「罗马学」对此一问题的定调。他认为,罗马成也由于自身,败也由于自身,「支配世界的其实不是命运,罗马人可以为此提供证明。」孟德斯鸠找到的罗马成功之原因已如前述,而对于败亡的诸多原因(即上述的「由内向外」解释模型),他使用了一个极为特殊的观点来贯穿它们:罗马亡于「准则的变换」。

  简而言之,这就是罗马人的历史。他们以自己的准则征服了各族人民,然而,当他们征服了各族人民后,共和政体却无法延续下去了,于是只得改变政体,新政体所应用的新准则与老准则截然相反,罗马的伟大于是毁于一旦。

  「当罗马人採用某一种办法治国时,罗马持续不断地繁荣富强,当他们採用另一种办法治国时,挫折接连不断。」所谓的好办法,就是「共和」;而「另一种办法」,显然就是「扩张的帝国」。在这里,我们彷彿得到了政治理论上最精要的一个教训:良好的「共和」,会带来自由、国富与民强。而强大的结果就是扩张,扩张自然就变成帝国。我们无法期望帝国与「共和」并存,因为二者的治理完全施用不同的「准则」。罗马所以富强的因素在帝国时期都不复存在了,而罗马也着实无任何经验要如何好好地、长久地「支撑」起一个大型帝国。所以孟德斯鸠用了最简单的话来表达这样的一个道理:罗马亡于「准则」间的变换与矛盾。

  我们有一句古话,「富不过三代」。环境产生准则,新环境造出新准则,新准则如果对于新环境的控管能力不似旧准则(对旧环境)般有效,则这个环境的变化本身就会带来事先难以想像、事后难以应付的压力,它可能是危机而不是福祉!将近两千年前,罗马兴起与覆灭的戏剧性历史,应验了「福兮祸所伏」的警语。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陈思贤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起这本《罗马盛衰原因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份沉甸甸的厚重感,它预示着里面必定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信息。我对人类文明的兴衰更迭,特别是那些曾经耀眼夺目,最终却逐渐黯淡的伟大文明,总是有着莫名的迷恋。古罗马,作为西方文明的奠基者之一,其辉煌与衰亡,无疑是历史长河中最具吸引力的研究对象之一。这本书的标题,直接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疑问: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个曾经统治了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庞大帝国,最终走向了衰败?我渴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富有洞见的分析。我设想着,作者会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去剖析罗马帝国走向衰亡的根源,并理清这些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我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跟随作者的视角,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究那些隐藏在罗马帝国命运背后的深层逻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那种略带沧桑感的字体设计,就仿佛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气息扑面而来。我一直对人类文明的起伏跌宕充满好奇,尤其是像古罗马这样,曾经辉煌至极,最终却走向衰亡的文明,更是激发了我无尽的思考。它就像一个巨大的谜团,吸引着我去探寻其背后的原因。《罗马盛衰原因论》这个书名,无疑直接点燃了我探知欲的火花。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样一个曾经主宰世界的帝国,逐渐走向了衰败。是外在的军事压力?例如那些日益强大的蛮族部落,还是内部的腐朽与分裂?比如政治上的腐败,经济上的危机,亦或是社会结构的崩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带领我深入剖析罗马从鼎盛走向衰落的漫长而复杂的历程。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去探究那些深层的、根本性的原因,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最终为我呈现一幅清晰的、逻辑严谨的罗马命运图景。

评分

这本书拿在手里,有一种扎实的重量感,仿佛里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我一直对那些曾经无比辉煌,最终却走向衰落的文明,有着近乎着迷的兴趣。罗马,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它曾经是那个时代的霸主,影响了西方世界的方方面面,但最终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罗马盛衰原因论》这个书名,直接点出了我内心最想探究的那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如此强大的帝国,逐渐走向没落?是蛮族无休止的侵略?是内部政治的腐败和权力斗争?是经济的枯竭,还是社会结构的失衡?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让我能够理解罗马衰亡的复杂性,以及那些看似微小的裂痕是如何最终导致整个帝国的崩塌的。我希望作者能够带领我,一步步剥开历史的面纱,去探寻罗马盛衰背后的深层逻辑,并从中获得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更深刻认识。

评分

书的封面设计,那种古老而厚重的质感,瞬间就将我带入了历史的氛围中。我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尤其是那些曾经辉煌一时,最终却消逝或衰落的文明,总是充满了浓厚的好奇心。《罗马盛衰原因论》这个书名,直接命中了我最想探索的那个历史核心问题。罗马,这个曾经横跨欧亚非大陆,影响了西方文明数千年的伟大帝国,它的衰亡,始终是历史研究中最具吸引力,也最令人费解的课题之一。究竟是哪些深层次的因素,导致了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最终走向了分崩离析?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剖析罗马的政治结构、经济模式、军事力量、社会文化,以及它与周边世界的互动关系。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罗列,而是能够深入挖掘那些导致罗马走向衰亡的根本性原因,并理清它们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我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超越历史事件本身的深刻洞察。

评分

拿到这本《罗马盛衰原因论》,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它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仅是纸张的厚度,更是一种信息量的预示。我一直对宏大的历史叙事着迷,特别是那些曾经辉煌至极,最终却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的文明。罗马,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太多故事、太多的辉煌、也太多的谜团。它如何从一个城邦崛起,最终统治了整个地中海世界?又为何,这样强大的帝国,会经历漫长的衰败,最终分崩离析?这本书的标题,直接戳中了我的兴趣点,仿佛是为我量身定制的一场历史探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作者将如何解构罗马的盛世,又将如何层层剥茧,揭示出那些潜藏在繁荣表象之下的危机。我设想着,作者会从哪些角度切入?是政治制度的弊端?是经济模式的失衡?是军事力量的衰退?还是社会文化的变迁?我期待的是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分析,而非简单地罗列一些表面的原因。我希望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能够跟随作者的脚步,深入到罗马社会的肌理之中,去理解那些细微之处是如何最终影响到帝国命运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厚重感,古朴的字体,略显褪色的背景,仿佛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拿到手里,份量也很足,这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古代文明,尤其是古罗马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罗马盛衰原因论》这个书名,直接点明了我最想探究的核心问题。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一个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庞大帝国,最终走向衰落?是军事上的失利?经济上的枯竭?还是内部的腐败和分裂?翻开书页,我迫不及待地想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渴望通过作者的笔触,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洞察那个伟大文明兴衰背后的深层逻辑。我设想着,作者一定对罗马的政治制度、军事战略、社会结构、经济运行,乃至于文化思潮都有着深入的剖析。我期待着,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揭示出导致罗马最终走向衰亡的那些错综复杂的因素,是内因还是外患,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洪流,还是人为的失误?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让我了解罗马的“如何”衰落,更能让我理解“为何”衰落,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历史洞察力,甚至能够对当下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略带斑驳的质感,仿佛诉说着岁月的痕迹,让我对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充满了期待。我对文明的起伏跌宕,尤其是那些曾经无比辉煌,最终却走向衰亡的伟大帝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罗马,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它曾是地中海世界的中心,是法律、政治、军事等诸多领域的先驱,但最终却走向了衰亡。《罗马盛衰原因论》这个书名,直击了我内心深处最想探究的那个问题: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个如此强大的帝国,最终走向了没落?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答案,让我能够理解罗马衰亡的内在逻辑。是蛮族入侵的压力,还是内部的腐败与分裂?是经济的衰退,还是社会结构的崩塌?我期待的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分析,能够让我看到罗马帝国是如何在内外因素的夹击下,逐渐走向衰败的,并从中获得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更深刻理解。

评分

这本《罗马盛衰原因论》拿在手里,着实有些分量,这让我对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文明的兴衰有着莫名的着迷,特别是像古罗马这样,曾经建立起辉煌灿烂的帝国,却最终走向衰亡的例子。它的故事,总是能引发我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无限遐想。这本书的标题,简直就是直击灵魂的提问,它承诺要解答那个困扰了我很久的疑问:究竟是什么让罗马走向了衰亡?是那些我们熟知的蛮族入侵?还是内部政治斗争的泥潭?亦或是经济的崩溃,社会的瓦解?我渴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曾经支撑罗马帝国运转的基石,是如何一点点地松动、崩塌的。我希望作者能够带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审视罗马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并分析它是如何应对的,哪些决策是明智的,又有哪些失误最终加速了它的灭亡。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的陈述,更是一种关于文明生命周期规律的深刻解读。

评分

翻开这本《罗马盛衰原因论》,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要揭开一个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文明的面纱。我对文明的兴衰总是充满好奇,而古罗马,这个曾经辉煌了近千年的帝国,其最终的衰亡,无疑是历史长河中最引人深思的篇章之一。它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产,但也留下了“为何会衰亡”的巨大疑问。《罗马盛衰原因论》这个书名,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的指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罗马帝国从鼎盛走向衰落的漫长而复杂的历程。它会从哪些角度切入?是政治制度的演变?是经济基础的动摇?是军事力量的衰退?还是社会思潮的变化?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一些衰亡的原因,而是能够将这些因素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连贯的逻辑链条,让我能够真正理解罗马帝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没落的。

评分

这本书的入手,源于我一直以来对历史宏大叙事的迷恋。我总觉得,人类文明的进程,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中最引人入胜的篇章,莫过于那些曾经辉煌无比,最终却走向没落的伟大帝国。而罗马,无疑是其中最典型,也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代表。它曾是那个时代的霸主,是法律、政治、军事、建筑等无数领域的奠基者,它的影响力至今仍在。然而,如此强大的文明,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罗马盛衰原因论》这个名字,简直像是一把钥匙,指向了我内心深处对历史终极命题的追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详尽且富有洞见的分析框架,让我能够系统地理解罗马走向衰亡的各种可能原因。是从军事上,比如蛮族入侵的压力,还是内部军队的腐化?是从经济上,比如通货膨胀,还是生产力的下降?还是从政治上,比如皇帝的更迭,还是权力的斗争?亦或是从社会结构上,比如阶级矛盾的激化,还是公民精神的丧失?我希望这本书能将这些因素一一梳理,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构建出一个清晰、逻辑严谨的罗马盛衰图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