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疏離、共善(神叢136):論卡洛‧沃提瓦/若望保祿二世的人學

分享、疏離、共善(神叢136):論卡洛‧沃提瓦/若望保祿二世的人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符文玲
圖書標籤:
  • 哲學
  • 神學
  • 人學
  • 沃提瓦
  • 若望保祿二世
  • 共善
  • 分享
  • 疏離
  • 宗教研究
  • 倫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透過「分享」(participation)、「疏離」(alienation)與「共善」(common good)的概念,瞭解卡洛‧沃提瓦(Karol Wojtyła,日後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人學觀,及如何將這些概念用在生命倫理、婚姻和傢庭、社會及政治的具體領域上。經由分析這三個概念,反省沃提瓦的思想、人學基礎,再思考如何以他提齣的「適當的人學」,運用在當前的議題上,例如墮胎、生育控製、人工生殖、人口問題、同性結閤、同居和女權主義等。麵對倫理情況,透過沃提瓦的人學觀和若望保祿二世的訓導文件,有助於評估如何做善的決定及採取善的行動。藉著「分享」的概念、「疏離」的後果、「共善」的必要性,在每天的生活中,幫助人們知道如何努力行善,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思想的迷宮與人性的迴響:當代哲學、社會思潮與宗教經驗的交織 本書係收錄一係列深度學術論文的文集,探討瞭二十世紀以來,在西方思想版圖上占據核心地位的幾組關鍵議題:技術的異化、主體性的危機、倫理學的重塑以及信仰在世俗化浪潮中的韌性與適應。本書並未觸及任何關於卡洛·沃提瓦(Karol Wojtyła)或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的特定論述,而是著眼於他者視野下的時代睏境與精神探索。 第一部:異化的景觀與現代性的黃昏 本部分聚焦於後結構主義與批判理論的思潮,審視現代性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所産生的內在矛盾。開篇章節深入剖析瞭雅剋·德裏達(Jacques Derrida)的解構方法論,並非作為一種終結性的破壞,而是將其置於意義生産的本體論基礎之上。討論強調,文本的“延遲”(différance)並非是語詞的空洞,而是揭示瞭權力結構如何通過語言的建構來鞏固其自身的正當性。我們探討瞭符號學秩序如何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消費主義的儀式到政治的修辭,並試圖描繪齣在“宏大敘事”崩潰之後,個體在意義真空中的迷失狀態。 緊接著的章節,我們將目光轉嚮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所批判的“單嚮度社會”。這不僅是經濟學上的剝削,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同化。技術理性在追求效率和可操作性的驅動下,如何壓製瞭批判性思維和超越性願望?我們詳細考察瞭技術美學與社會控製的交織,分析瞭媒介技術如何將異議轉化為可消化的娛樂産品,從而實現瞭對反抗精神的溫和閹割。這一部分的討論旨在揭示,在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下,精神貧瘠的風險是如何成為當代人最深層的焦慮。 第二部:主體性的重構與倫理的邊界 麵對技術統治和符號泛濫的衝擊,本部分的重點轉嚮瞭對“人”這一概念的重新界定。傳統上建立在笛卡爾式的自我意識之上的主體性,在福柯(Michel Foucault)的權力譜係分析麵前,顯得越發脆弱。我們探討瞭主體如何成為權力運作的産物,以及在生物權力(Biopower)的監管下,個體身份是如何被塑造、分類和規訓的。這部分並非完全采納瞭虛無主義的論調,而是嘗試在權力關係中尋找微小的“抵抗點”(points of resistance)。 隨後的章節轉嚮瞭當代倫理學的睏境。在後形而上學的背景下,康德式的絕對命令是否失去瞭其堅實的立足點?本書審視瞭多學科視角下的倫理轉嚮,包括後人類主義對生物學界限的挑戰,以及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的交往理性如何試圖在程序正義中尋找共識的可能。我們特彆關注瞭“他者”倫理的深化,例如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對“麵容”的強調,如何要求主體走齣自我封閉的藩籬,承擔起無條件的責任。這一部分的張力在於:如何在不訴諸超驗權威的前提下,確立一種具有約束力的共同道德基礎? 第三部:世俗化浪潮中的信仰與意義追尋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在加速世俗化進程中,傳統信仰體係所麵臨的挑戰,以及人們在其中尋求慰藉和意義的努力。我們避開瞭對任何特定教義的辯護或批判,而是從社會學和現象學的角度考察“信仰行為”本身的意義。 我們首先考察瞭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關於“世俗時代”的診斷,即心靈內部化、專業化的宗教體驗如何使公眾領域中的信仰錶達變得邊緣化。探討瞭在科學範式成為主流解釋工具後,形而上學的探問是如何被壓縮至個人私密空間。 隨後,本部分轉嚮瞭對“靈性”(spirituality)這一概念的復雜性分析。在宗教製度性權威削弱的背景下,“靈性”常被重塑為一種DIY式的、高度個人化的價值組閤。我們批判性地審視瞭這種“靈性化”趨勢,指齣其可能帶來的風險:將深刻的倫理關懷稀釋為一種感覺主義的體驗,或者成為消費文化中又一個可供選擇的“生活方式”。 結語:在不確定的時代中迴望人類境況 最終章總結瞭前述各部分的議題,強調瞭當代思想的核心矛盾:我們擁有前所未有的物質能力,卻在精神上感受到日益加深的失落。本書主張,真正的思想進步並非在於發明新的宏大理論來取代舊的,而是在於保持對人類境況的敏感度——即在技術、權力和語言的重重迷霧中,持續地追問“何以為人”的根本問題。這是一種審慎的、拒絕最終答案的知識探索,旨在為後現代的復雜性提供一個清晰的、非教條式的思想地圖。 本書適閤對當代西方哲學思潮、社會批判理論、倫理學前沿以及後世俗化時代的文化心理有深入興趣的讀者。它提供的是一係列對話的起點,而非終點。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符文玲


  義大利羅馬宗座若望保祿二世婚姻與傢庭學院神學博士;現為輔仁聖博敏神學院倫理神學助理教授。

圖書目錄

vii 艾序(艾立勤)
x 自序(符文玲)
xiii 中、西文參考書目與縮寫

第一部分 分享、疏離、共善
2  第一章 分享:基本關鍵就在於分享
43 第二章 疏離:找齣疏離的根源與原生種子
55 第三章 共善:為瞭同一個價值,一齊行動
 
第二部分 生命倫理、婚姻傢庭、社會政治
94  第四章 生命倫理:人的生命價值及不可侵犯性
121 第五章 婚姻與傢庭:在愛中活齣真理
149 第六章 社會與政治:女性的尊嚴與召叫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5469016
  • 叢書係列:輔大神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5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艾序

  年輕的卡洛‧沃提瓦(Karol Wojtyła,1920~2005;即日後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78~2005)曾是一位寫詩、寫劇本、演話劇的文學傢。他後來迴應聖召,接受神哲學培育,在任職教宗前,曾在波蘭盧布林大學教授倫理學長達25年,思想寶貴,對學術貢獻極大。由本書得以一窺他如何精闢解說人學上的「位格規範」(personalistic norm)。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95年頒布《生命的福音》通諭,先知性地指齣現代人需要建立的是生命文化,而非死亡文化。當生命倫理麵對普遍盛行的世俗主義、優生主義、科學主義,當婚姻與傢庭麵對同性「婚姻」、同居、通姦除罪的訴求,當政治與社會麵對十九世紀以來自由派及馬剋思主義的女權運動,直至1980年後激進女權主義者提倡結閤性別流動的平權論,這些意識型態均導緻人與自己疏離,也與他人疏離的後果,死亡文化逐步蔓延。他早期就提齣的人學觀,要引領人們瞭解位格規範真正的意義,以理性尋求客觀真理,麵對上述的種種意識型態,建立真正益於人群的生命文化。

  位格規範強調「整閤」(integration)及「內化」(interiority)是人自然本性的屬性(properties),以及「分享」(participation)的本質元素。沒有這些自然本性的屬性,人有可能落入「疏離」(alienation)而緻崩解的陷阱。使人類由被動轉為開始主動的「自我決定」(self-determination),乃或整閤(分享)或崩解(疏離)的分岔點,也是完成善或行齣惡的關鍵時刻。分享在本質上(intrinsically)就與自我決定緊密關聯。而共善(the common good) 提供的目的引導自我決定的抉擇,是一種為我、為你、為所有人都好的善。為瞭達到共善這個目的,意誌必須邀請理性搜尋真理,良心必須判斷跟隨真理。這也是為什麼在《愛與責任》(Love and Responsibility)一書中,沃提瓦強調意誌與真理之間息息相關,事關一個人是否迴應身為人的召叫。他堅持人不能僅僅停留在感性(被動),而有必要進一步發展認知(主動)的層麵,以便尋找真理、追隨真理,在愛的誡命中錶達並實踐真理。沃提瓦稱真理與善的關係是「位格規範的內容的基礎」,引導人們朝嚮之所以為人的目的(善)。因此,人得以因著和他人一起行動而達到圓滿。

  沃提瓦呼籲人們找齣疏離的根苗,因為它隱含著日後逐漸蔓延的死亡文化。卡爾‧馬剋思(Karl Marx)的疏離概念要譴責的是資本主義,因為使工人對他本身的勞動和應得的工作成果感到疏離。而沃提瓦則認為疏離是位格主義規範的問題。深層的疏離感並非來自人與他自己的勞動成果,而是來自人與他自己疏離,或是與他人疏離。疏離摧毀我與自我的關係,摧毀我與他人的關係,削弱把他人視為另一個我的經驗,阻撓友誼和團體自發能力(位際關係)的可能性。為沃提瓦而言,透過分享,人在行動中「實現」(to fulfil)他自己;而疏離意指相反分享,無法「實現」他自己。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和情感主義(emotivism)同樣使人與自己和他人疏離。功利主義本質的錯誤,就是把「效用」(usefulness)視為最高標準,把享樂視為唯一和最大的善。沃提瓦指齣,「效用」不能用來做為衡量萬事萬物的標準。為功利主義者,最大的善僅是眼前的享樂,但事實上,最大的善來自於個人實現滿全他的召叫,在此同時,也實現為人群的共善。若望保祿二世在他的諸多文件中,同時交代瞭這個思想。

  有關若望保祿二世的中文書籍原本就不多,探究他早期(即沃提瓦時期)人學觀的書更如鳯毛麟角。非常高興本書作者研究這位偉大教宗的思想,相當難能可貴。本書不僅詳細說明若望保祿二世一生的人學觀,也實際迴應當代許多倫理議題。理論能與實踐兼備,對我們這個時代實有助益。

艾立勤
 
自序
 
  本書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乃藉由「分享」、「疏離」與「共善」這三個概念,認識若望保祿二世早期(即卡洛‧沃提瓦時期)所建立的人學基礎。
    
  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和亞裏斯多德已由形上學開始分析何謂「分享」。聖多瑪斯則以「有限的存有」(finite being)和「無限的自有者」(infinite Being)、「受造物」和「造物主」間的關係來錶達。鬍塞爾(Edmund Husserl)的「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影響瞭沃提瓦發展他自己的分享概念。當代哲學傢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的分享概念,由他的政治哲學衍生而來,隨後的現代社會學特重分享的「功能性」,這一點與傳統哲學注重分享的「自然本性」不同。
    
  沃提瓦的分享論,要修正現代社會學中過度強調功能的傾嚮,以重新喚迴位格規範的真正意涵,強調人類自然本性的屬性,如人的身體、情緒、意識、自由、意誌、良心、理性,及父性、母性等的整閤。這些屬性使每個人得以存在(existence),並得以與他人一起閤作,實踐善的目的。因著這個本身即是善的行動,人得以圓滿他自身,也圓滿他人,進而達成共善的目標。當我們存在於社會中,並與他人一起閤作完成善的行動時,要錶達的真正價值為:每個發展自然本性的屬性、整閤的位格,一同採取善的行動。從這個觀點齣發,柏拉圖的分享缺乏瞭「近人」(neighbor)的麵嚮,而這麵嚮正是沃提瓦願意強調的。

  隻從形上層麵反省「人為何」並不足夠,沃提瓦提齣有必要從人的「生活經驗」(lived experience)齣發來反省,然後再迴到形上學分析一個整閤的人。雖然沃提瓦認同亞裏斯多德的範疇相當於他的「生活經驗」,尤其是「主動」(agere)和「被動」(pati)的概念;但他進一步指齣,要分析人的存在,必須進入意識(consciousness)的麵嚮,然後進一步迴到理性與客觀真理的關係,以幫助良心判斷善,自由選擇善,行動實踐善。
    
  反之,則是疏離的開始。沃提瓦指齣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與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是共善的敵人。它們使人與自己的行動疏離,同時也與他們的團體疏離,使人不能成為真正的人,亦不能真正分享行動,因而做齣不正義的惡,無法突顯共善的意義。沃提瓦指齣,真正的分享是共善的基礎,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人與人彼此間的「關係」為每個人都非常重要。
    
  本書第二部分則由「分享」、「疏離」與「共善」這三個概念,說明沃提瓦在日後任職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時所提齣的「適當的人學」(adequate anthropology),並實際運用在生命倫理、婚姻和傢庭、社會及政治領域裡的各種議題上,例如墮胎、阻止成孕、人工生殖、同性結閤、同居、通姦除罪、結閤激進女權主義的性別平權等等。當麵對各種睏難的倫理情況,若望保祿二世從年輕時期逐漸建立的人學觀,強調人性尊嚴,無論貧、病、老、苦,即使是最小的受精卵、胚胎、胎兒,都具俱備人性尊嚴,應受尊重,以此作為談論生命倫理的基礎,並迴應由此產生的爭論。

  若望保祿二世的共善觀與社會討論的公共利益(public well-being)不同,甚至更深入也更豐富,指的是大傢一同行動,邁嚮同一個價值觀,不隻是「我-你」的層麵,更擴大到「我們」的層麵。「同一個價值」是一種方嚮,以達到共善為目標,為使所有人均獲益,不隻為我,也為你和他人。而共善最好的說明就是一男一女所結閤的婚姻,此「善」是為瞭這對夫妻和他們的孩子,為瞭他們所成立的「傢庭」,及整個社會。

  為瞭突顯共善的意義,他進一步發展「禮物概念」、「位際關係」、「兩性差異」、「貞潔」的意義,闡釋何謂共善,也以此迴應當前婚姻與傢庭所麵臨的睏境。禮物概念一直以來都是若望保祿二世的人學核心,有助於瞭解分享的概念,尤其是女性天賦(因孕育下一代而來的母性)、夫妻之愛和傢庭之愛的分享。父母和天主共同創造下一代,孩子就是愛的果實,也是送給社會的禮物。
    
  若望保祿二世的人學觀,有助於人們做齣「善」的決定及採取「善」的行為。藉著瞭解分享的概念、疏離的後果、共善的必要性,在每天的生活中,人們知道如何努力行善,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符文玲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