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怪台湾地图:环岛搜妖探奇录

妖怪台湾地图:环岛搜妖探奇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妖怪台湾
  • 台湾民俗
  • 妖怪传说
  • 环岛旅行
  • 文化探索
  • 奇幻故事
  • 台湾文化
  • 地方传说
  • 神秘台湾
  • 探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现在就出发,一起去展开捉鬼追妖逐奇的刺激旅程!

  《妖怪台湾地图:环岛搜妖探奇录》,5幅全彩跨页台湾妖怪出没地图+人气绘师小G玮设计15只可爱妖怪;60篇奇景奇事,何敬尧亲自踏查,足迹遍布台湾北、中、南、东、离岛!

  《妖怪台湾》作者何敬尧,亲自走访全台及离岛,採访妖怪的蛛丝马迹,在《妖怪台湾地图》中精选60篇最神祕而引人遐思的奇景奇事,引领读者一起走进虚幻又真实的妖异之境。

  妖怪虽然虚幻,仍有线索可以追踪,更有实际的地景地物与妖怪有关。
  妖怪并非虚无缥缈,他们的真身原形是乡土记忆、族群历史、民俗精神,乃至于都市经验的累积。

  而《妖怪台湾地图》是妖怪文化的实地考察书,借由「妖怪」这扇窗口,让读者更加认识台湾岛的华丽与幽暗,引起读者对于台湾本土历史、民俗的兴趣。

  《妖怪台湾地图》以县市作为区隔,每个县市至少挑选一个以上的景点来介绍,希望能理解各地传说形成的文化脉络。同时将「奇异」的传说也纳入考察的范围,希望能更广泛介绍台湾各地发生的奇谭怪事、传说轶闻。因此本书的搜奇范围,事实上包含「妖怪」与「神怪」这两类故事。另一方面,何敬尧也试图追索台湾妖怪文艺作品的脉络,从文学、绘画、电影、歌谣……等等面向去爬梳古往今来的妖怪创作。

  山海世界,森罗万象,台湾岛屿流传的妖怪传说,等着继续述说下去。

  本书精采内容:
  北部
  剑潭幻影中的鱼精与龙怪/月里:大稻埕的古井魔女/莺歌的妖鸟传说/菁桐古道的魔神仔洞

  中部
  马与兔守护葫芦墩宝藏/南屯盛事:穿木屐、躜鲮鲤/打廉村传奇:鲶精滚大水/邵族往事:茄苳树与獠牙精的战争/日月潭人鱼:达克拉哈

  南部
  府城怪谈:林投姐复仇记/情色奇案:吕祖庙假烧金/渡海遇难记:垦丁的荷兰公主

  东部
  美崙山的巨人阿里嘎盖/七星潭的青石妖怪/罗山村的四项宝物/七脚川大树下的鬼火

  离岛
  兰屿恶灵想像:狐狸、恶鸟、魔鬼树/椰油部落的食人章鱼/魔鬼栖宿的五孔洞/兰屿传奇:仙女与巨人的故事/七美人的女魂花

本书特色

  5幅全彩跨页台湾妖怪出没地图+人气绘师小G玮设计15只可爱妖怪。
  60篇奇景奇事,作者亲自踏查,足迹遍布台湾北、中、南、东、离岛。
  详细地址资讯,让你可以Google定位,一一探访。
  精采实景照片,让读者就算无法亲自成行,也能身历其境。
  丰富史料,古书古画的妖异图绘大公开。
  传说故事与纪实写作并行,文字平易近人,故事精采有趣。

名家推荐

  敬尧为揭晓台湾妖异奇闻踏查全台,让我想起《宗像教授异考录》的主角宗像;不同的是,敬尧用游记做文化推理,将一地一处深睡的妖异故事唤醒,篇篇精彩万分──角斯,《台湾妖怪地志》创作者
 
妖怪台湾地图:环岛搜妖探奇录 内容简介 《妖怪台湾地图:环岛搜妖探奇录》并非一部涵盖台湾民间妖怪传说的详尽志怪之作,它也并非单纯的旅游指南或地理文献。这本书,说白了,是一份遗失的、充满个人偏执与狂热的“搜妖日志”,记录了一位名叫陈柏维的民间博物学者,在台湾岛上进行的为期数年的、近乎偏执的“非科学”探险历程。 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在场感”与“迷信的严谨性”的奇异结合。陈柏维的行文风格,介于田野调查报告的冷峻与志怪小说的诡谲之间。他坚持认为,台湾的地理构造、气候变迁与历史遗迹,并非仅仅塑造了人文景观,更是无数未被主流科学承认的“非人存在”(他坚持使用的术语,涵盖了鬼魂、精怪、山灵、水魈等一切“异形生命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全书结构松散,以“路线图”的形式展开,但每条路线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特定的“搜寻目标”。 第一部分:北部的迷雾与钢筋丛林中的遗绪 (基隆、台北、新北) 本部分着重描写了现代都市化对古老传说的侵蚀与共存。陈柏维首先关注的并非深山老林,而是人口密度最高的都会区。 基隆:港口的阴影与“海猫子”的低语 书中详细记录了陈柏维在基隆港区,尤其是一些废弃的防空洞和老旧码头进行的夜间蹲守。他试图寻找传说中“海猫子”——一种与失踪船员魂魄或深海畸形生物相关的存在。他详细描绘了在特定潮汐和雾气条件下,老式灯塔光束投射下,海面上出现的瞬间“反光”现象,并试图用老式胶片相机捕捉其形态。内容包含了对早期水手民间信仰的考据,如“平安符”的材料分析,以及这些信仰如何在地基沉降和都市重建中逐渐退化为迷信。 台北盆地:地下水脉与“蛇仙”的记忆 陈柏维对台北的关注点集中在早期的灌溉系统、神社遗址以及现已被水泥覆盖的河流路径。他坚信,大安森林公园、中正纪念堂乃至部分捷运站的选址,都与古代的“龙脉”或“蛇形灵脉”的走向有关。书中记载了他如何花费数月时间,绘制出台北地下水系的“灵脉图”,并记录了在特定地下工程施工现场,工人报告的怪异声响和设备的无故损坏。他甚至模仿古法,在指南针旁放置特定的“镇物”(例如清代的铜钱与朱砂混合物),试图在磁场干扰中捕捉“蛇仙”的活动轨迹。 新北山区:矿坑幽灵与“守林者”的契约 在新北,探寻转向了工业遗迹。对于金瓜石、九份等地的废弃矿坑,陈柏维并未简单地记录“矿难鬼魂”的传说,而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这些深邃的地下洞穴,是某种“地底原住民”的领域。他记录了自己携带自制的简易“共振器”(由不同金属片和天然水晶构成)进入废弃矿道,试图与那些“不愿被光打扰的存在”进行“频率交流”的经历。文字中充满了对黑暗、潮湿和金属腐蚀气味的细节描绘。 第二部分:中部的风土与历史的断层 (台中、南投) 这一部分展现了从平原到山地的过渡,妖怪的形态也从水汽与阴影转向了与自然元素(风、石、高山植被)的关联。 台中盆地:旱溪的怨念与“田瘟鬼” 陈柏维将目光投向了台中平原的农业变迁。他记录了对几位年迈的农夫的访谈,他们提到在遭遇严重干旱或瘟疫时,农田深处会出现形似被风吹动的黑色影子。他将这些归类为“田瘟鬼”或“失衡的土地之灵”。书中附有他绘制的,关于不同农作物种植密度与“异常现象”发生频率的交叉对照表格,试图用一种近乎统计学的语言来描述“迷信”。 南投山脉:雾社事件的余响与“云中狩猎者” 南投是本书中对“山灵”描绘最集中的区域。陈柏远深入合欢山脉的偏僻山径,探讨了原住民文化与汉人移民文化交汇地带的“灵异真空区”。他着重记录了关于“云中狩猎者”的传说——一种只在浓雾锁山时出现的、移动速度极快的存在。陈柏维的描述非常具体:他描述了在特定海拔高度,听到远处传来非鸟类、非走兽的、类似“皮革被快速撕裂”的声响,以及随之而来的、令嗅觉敏感的硫磺味。他推测这可能与火山活动遗迹中的地气释放有关。 第三部分:南部的海洋、信仰与热带的侵蚀 (台南、高雄、屏东) 南部篇章的气氛变得更为炎热、粘稠,妖怪的形象也更加具有“肉体性”和“祭祀性”。 台南:古都的壁龛与“灶神”的变奏 在台南,陈柏维着迷于那些保存完好的老宅和庙宇。他认为,传统家庭的“灶神”信仰,在都市化进程中并未消失,而是“退化”成了附着在特定老旧家具或墙体壁龛中的“微小实体”。他记录了自己在一个即将拆除的清代老宅中,如何通过观察烟囱的烟道走向和特定方位的光影变化,来“定位”那些微小的“灶神残影”。这部分内容充满了对材料学(木材的年轮、砖块的烧制温度)与玄学解读的混合。 高雄:工业废墟与“钢铁饕餮” 高雄的描述带有强烈的现代工业反思色彩。陈柏维将注意力投向了大型炼钢厂和造船厂的废弃区域。他大胆假设,长期、大规模的金属冶炼和废弃物堆积,会吸引一种由“热量聚合”与“金属离子”构成的“钢铁饕餮”。他记录了在夜间,当气温骤降时,这些废弃厂房内产生的奇异“嗡鸣声”,并描述了这些声音如何使人产生极度的眩晕和对“被吞噬”的恐惧感。 屏东:恒春半岛的“异界之门” 在台湾的最南端,陈柏维的记录趋于疯狂和模糊。他将恒春半岛与太平洋交汇的某些特定海角视为“地气泄露点”。他试图寻找传说中被海浪冲刷上岸的“异界生物遗骸”,并在一次台风过后的清晨,声称在满州乡的海岸线上,发现了一块“不属于任何已知地质的、散发着微弱生物电的黑色石块”。书中对于这块石头的描述,极其细致入微,却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的科学结论。 结语:未完成的地图 全书的最后,陈柏维承认这份地图永远无法完成。他没有提供任何解决或驱逐这些“非人存在”的方法,他的目的仅仅是“记录”。他认为,对这些传说的过度科学化解释或彻底否定,只会加速它们的消亡,而一旦它们彻底消失,台湾这片土地上某种重要的“灵性根基”也将随之枯萎。 《妖怪台湾地图:环岛搜妖探奇录》更像是一部关于“偏执的观察者如何解读他所处的环境”的编年史,它强迫读者去怀疑日常所见的钢筋、泥土、雾气和阳光背后,是否隐藏着被我们集体遗忘的、正在呼吸的“他者”。本书的文字充满了一种沉重的、略带颓废的美感,混合着对台湾民间文化的深厚敬意与对现代文明的隐晦批判。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何敬尧


  作家,台中人,台湾大学外文系、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毕业。曾获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台北县文学奖。
  着作:
  2016年,悬疑小说《怪物们的迷宫》
  2017年,文献摘录《妖怪台湾:三百年岛屿奇幻志》(获金石堂年度十大影响力好书)
  2018年,奇幻小说《妖怪鸣歌录 Formosa》(获台湾文学馆文学好书推广)

绘者简介

小G玮/想方子工作室


  台湾画家小G玮,想方子设计工作室艺术家。毕业于复兴美工及东海大学美术系油画组,喜欢具有东方文化的历史题材或是带有科幻元素的创作,画作风格或为古朴、质感怀旧丰富。又或以水彩、压克力手绘或电脑绘图表现神鬼科幻题材。

  着作:2016年,《点子狂想-Transit桌游》、《东方众神画册》;2017年,《东方神话》;2018年《未来渔夫&秘雕鱼》
  得奖作品:2008年,油画《那些年》(获国泰艺术节-金奖)
 

图书目录

自序 追踪妖怪,海岛搜奇──台湾妖鬼神怪的魔幻世界

北部

奇景一 剑潭幻影中的鱼精与龙怪
奇景二 月里:大稻埕的古井魔女
奇景三 台北的蟾蜍精与降妖者
奇景四 老公仙祖:献祭十四份埤的守护神
奇景五 莺歌的妖鸟传说
奇景六 菁桐古道的魔神仔洞
奇景七 基隆七号房惨案
奇景八 石爷浮水救孝子
奇景九 风水大战:鸡母斗蜈蚣
奇景十 毒杀鲤鱼精的计谋
奇景十一 郑崇和墓的传说
奇景十二 古书中的妖怪绘画
奇景十三 植物变化成妖鬼
奇景十四 对抗鬼怪的绝招
奇景十五 贪吃妖怪的真身

中部
奇景十六 马与兔守护葫芦墩宝藏
奇景十七 南屯盛事:穿木屐、躜鲮鲤
奇景十八 金星石珠:美人鱼的餽赠
奇景十九 幽灵船来抓人
奇景二十 打廉村传奇:鲶精滚大水
奇景二十一 邵族往事:茄苳树与獠牙精的战争
奇景二十二 日月潭人鱼:达克拉哈
奇景二十三 水灾与臭聋王爷
奇景二十四 猪娘娘庙的黑皮夫人
奇景二十五 水牛厝的牛将军庙
奇景二十六 奇遇:白骨精、水鬼、魔神仔
奇景二十七 沙鹿收惊採访记
奇景二十八 听暗挂:中秋听香的占卜实验
奇景二十九 台日妖怪模型比赛
奇景三十 七月鬼门开

南部
奇景三十一 府城怪谈:林投姐复仇记
奇景三十二 陈守娘化鬼申冤
奇景三十三 情色奇案:吕祖庙假烧金
奇景三十四 石母宫的郑母奇石
奇景三十五 白马名家的宝藏传奇
奇景三十六 大路关传奇:石狮三兄弟
奇景三十七 渡海遇难记:垦丁的荷兰公主
奇景三十八 椅仔姑:女孩心事唯我知
奇景三十九 恐怖童谣:请神请鬼的乡土游戏
奇景四十 民间的妖鬼想像:外方纸
奇景四十一 民间的妖鬼想像:十殿图
奇景四十二 乌鬼的历史之谜

东部
奇景四十三 妖精大战:鲤鱼精战山猫精
奇景四十四 美崙山的巨人阿里嘎盖
奇景四十五 七星潭的青石妖怪
奇景四十六 罗山村的四项宝物
奇景四十七 乘鲸逃离女人岛
奇景四十八 花莲鬼屋:松园别馆
奇景四十九 七脚川大树下的鬼火
奇景五十 庆修院的治病石碑
奇景五十一 猫将军爷:猫魂变天神
奇景五十二 追寻龙银飞钱的踪影
奇景五十三 简述台湾鬼怪电影史

离岛
奇景五十四 兰屿恶灵想像:狐狸、恶鸟、魔鬼树
奇景五十五 椰油部落的食人章鱼
奇景五十六 魔鬼栖宿的五孔洞
奇景五十七 兰屿传奇:仙女与巨人的故事
奇景五十八 七美人的女魂花
奇景五十九 祈福镇风:鹰塔、魑魅魍魉碑
奇景六十 龙女与妖鳄的悲恋

参考文献
图片出处

 

图书序言

自序(节录)

妖怪追踪,海岛搜奇──台湾妖鬼神怪的魔幻世界


  若要进行台湾妖怪的探索,除了文献调查之外,实地访查更是重要环节。自从开始编纂《妖怪台湾》,我也同时进行田野调查,陆续走访与妖怪相关的地点,希望能更加理解台湾妖怪的魔幻境域。

  《妖怪台湾》系列作是妖怪文献的资料库,而本书《妖怪台湾地图》则是妖怪文化的实地考察书。

  虽然近年来台湾兴起了本土妖怪文化的风潮,但还是有很多人质疑「台湾妖怪」的正当性。这些怀疑非常合理,因为「妖怪」一词本来就不是台湾人习以为常的民俗用语。

  在民俗上,台湾人对于超自然的存在,更通用的词汇是「鬼怪」、「精怪」、「神怪」,原住民各族也有各自称唿,这是无庸置疑的事实。既然如此,我为何要用「妖怪」这个名词来统称这些超自然、魔异之事物?

  我一开始做妖怪研究的时候,被这个想法困惑很久。在台湾的历史学、民俗学的观点上,使用「妖怪」这个名词是不太正确的称唿,牴触了本土传统。后来,我参考了一些资料,想法慢慢转变,或许这个名词并非全然错谬。从某些立场来看,台湾这座岛屿也具有形成「妖怪」这个词汇的潜在力量。

  ‧华丽岛的「妖怪」?

  很多人以为,台湾妖怪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这是不太正确的说法。事实上,早在八十几年以前,台湾就有学者试图用妖怪观点来解析本土宗教。

  曾景来撰写的《台湾宗教と迷信陋习》(1938)是早期使用「妖怪学」面对台湾妖异文化的书籍。以下摘录曾景来的说法:

  「妖怪是一种变化,是平常罕见的珍奇现象,甚至是令人畏惧的。但因人类喜欢新奇,所以,就算妖怪恐怖,仍然很喜欢。这种矛盾是一种变态,但也是共通的人性。……(略)……台湾的驱邪压煞等巫术,避祟、牵亡等仪式,都是以妖怪的存在为前提,可以说是病态的迷信。这是道士、乩童、红姨、术士等的专业事项,他们为图职业上的私利,因而制造人为的怪谈,以建立最有利的地位。」

  曾景来书中写到台湾妖怪故事可以分为「物理的怪谈」、「心理的怪谈」……等等概念,很明显参考自井上圆了《妖怪学讲义》(1896)书中的妖怪分类。

  井上圆了是明治时代的哲学家,他为了提升日本文化,于是建议人们应该舍弃非科学理性的迷信思想。迷信的领域包含妖怪,而他认为很多妖怪来自于人们的误解。他为了证明妖怪不存在,协助人们辨别妖异故事的「真假」,于是他撰写《妖怪学讲义》,并四处演讲,宣传理念。奇妙的是,虽然井上圆了的本意是提倡科学文明,但是借由他的研究,虚幻的日本妖怪反而开始具有学术化的实体,并且让人更加着迷。井上圆了的妖怪研究,启发了人们对于妖怪的认识,井上圆了也被后人称为「妖怪博士」。

  曾景来的观点,很明显承袭井上圆了「破除迷信」的概念,书名写「迷信陋习」也反映了他的企图心。不过,如同井上圆了最后成为妖怪博士,曾景来也成为早期尝试以妖怪观点分析台湾民俗信仰的学者。虽然书中提及台湾妖怪的篇幅不多,但是这一本书也成为「台湾妖怪学」非常早期的端倪。

  因此,若说台湾从未发展过「妖怪学」,这是不太正确的说法。
  但是,我也不能否认,曾景来的妖怪学说并未受到重视,之后罕有学者会以「妖怪」这个名词来分析台湾民俗文化。
  既然如此,为何我要以「妖怪」作为台湾妖异研究的关键字呢?我很犹豫,台湾民间故事中的精怪、鬼魂……是否能统称为「妖怪」?

  若从台湾民俗中的「鬼怪」、「精怪」、「神鬼」……等等名词之中,想找一个词汇来统称这些妖异文化,其实会遇到很多困难。例如,只以「鬼怪」统称,就无法包括「精怪」、「怪兽」之类的存在,反之亦然。若讲「神鬼」也不好,因为台湾人普遍认为「神」是神圣的存在,不应属于妖异,而我真正想探讨的其实是那些比较「不神圣」的阴灵文化,「神鬼」这个名词似乎不适合。而且,台湾民间信仰中的超自然存在,有时候难以区别祂们究竟是神、鬼,或者是其他的存在。例如,椅仔姑根据原始传说,应是女鬼,但在民间仪式中,又会将祂视为可以膜拜的「神」,那祂究竟是神是鬼?此外,在民间文学的领域上,又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等分类,这些故事中的妖怪、神怪又该如何界定?

  这些难题,都让我非常困惑。
  直到我研究日本妖怪文化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事实,总算才稍微解决我的困惑。

  我们一向认为日本人讲「妖怪(ようかい)」这个词汇有着悠久历史,但这是不太正确的概念。日本人普遍开始讲「妖怪」,是从明治时代以后才约定俗成的风潮。也就是说,日本人广泛讲「妖怪」大约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已。

  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在明治时代以前,日本人对于超自然的妖异存在,会以不同的名词来概括。例如,在平安时代,日本人习惯将附身的魔物称为「物怪(もののけ)」,在江户时代会将妖异之物称为「化け物(ばけもの)」。

  除此之外,日本人在十九世纪以前也会讲「お化け(おばけ)」、「怪物(かいぶつ)」……等等名词。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妖怪」这个名词是在明治时代到昭和初期才逐渐被广泛接受,是一种较新的统称说法。

  我恍然大悟,原来「妖怪」的统称会因为时代不同而更改,会随人们信仰习惯而变化。既然如此,是否台湾的妖异文化也能具有这种「变化」?

  其实,变化早已开始。
  战后,儿童读物里的台湾民间故事,受到日本文化影响,已经开始使用「妖怪」一词。

  在我的童年时代,我与小学同侪就会以「妖怪」这个名词来称唿那些超自然的怪异存在,我们甚至将林投姐也视为一种恐怖妖怪,互相讲女鬼怪谈来惊吓彼此。这种情形,当然是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台湾在一九八○、九○年代开始大量输入日本漫画、动漫,很多妖怪作品也进入台湾。借由这些妖怪创作,许多台湾人逐渐会以「妖怪」这个名词来统称各种不可思议的妖异鬼怪。事实上,我也是因为《灵异教师神眉》、《犬夜叉》等等妖怪漫画,才开始对妖怪产生浓厚兴趣。

  当然,日本文化是否能够作为台湾文化的参考,值得商榷。因为两地属于不同国族,风土民情当然不同,直接沿用「妖怪」这个舶来词汇,很有疑虑。

  只不过,换个角度思考,若能将「妖怪」这个名词进行在地化,是否也是一种路径?如同「天狗」这个名词一开始诞生于中国,后来传至日本,经过长久的在地化,「日本天狗」的新面貌就诞生了。

  是否,「台湾妖怪」也能具有在地化特质?

  因此,我进一步思考,台湾的「妖怪」该如何定义?我认为,只想从理论来思考,这是不太好的方法。因为,第一步骤应该是去了解台湾古往今来所有与妖异鬼怪有关的资料,然后从这些基本资料库当中,慢慢统合、分类出台湾的「妖怪」究竟是什么。所以,我开始进行《妖怪台湾》的整理工作,同时也访查台湾各地的妖异景点,希望能从文献、田野的资料中,初步归纳出「台湾妖怪」的基本定义。

  在二○一七年,我的初步成果是将台湾的妖异文化划分四种类别。我将「妖怪」这两个字视为四个字的缩写,这四字分别是「妖、鬼、神、怪」,代表四种类型。

  1. 妖:妖精、精怪,通常是物有其灵,魔物化变,拥有具体形象。
  2. 鬼:鬼魅、鬼怪,形象暧昧不清,或人死成鬼,或以鬼命名。
  3. 神:神怪、阴神、精灵,受到人们崇拜、信仰。
  4. 怪:怪事、奇谭,也就是怪奇而不可思议的故事。

  换句话说,我口中所谓的「妖怪」,其实与日语的「妖怪」截然不同。我在爬梳台湾妖异文化的过程中,归纳出「妖鬼神怪」这四种类型,并取前后两字,简称「妖怪」。

  除此之外,我也希望借由「妖怪」两字,让本土妖异文化的推广更为顺利,通俗易懂。对于台湾人而言,若以「鬼怪」、「阴灵」之类的名词来称唿,其实会让人忌讳惧怕,避之唯恐不及。相较之下,「妖怪」两字显得不那么可怕,容易亲近,也具有更多的可塑性。

  种种考量之后,我才决定以「妖怪」作为台湾妖异研究的统称词汇。当然,我并非认为这是最佳、最适当的称唿。毕竟这个想法立基于我初步的调查,还有很多问题还未深入研究。所以,我更希望的是,能借由这个想法抛砖引玉,让「台湾妖怪」更加雅俗共赏,甚至会有专家提出更完善的论述,让「台湾妖怪」被更好的名词所取代,甚至加深它的概念,进一步建立属于台湾的海岛奇幻文化。

 

图书试读

奇景一 剑潭幻影中的鱼精与龙怪
 
‧妖精讲古

 
基隆河流经大直山麓,河道急弯,形成潭池般的景致。水深且阔,易聚灵氛,不知何时孕育出一尾硕大鱼精,依靠天地之气而存活。
 
某年,国姓爷行军至大浪泵社,被此河阻隔去路。倏然,风旋浪滚,翻腾的河水瞬间淹没先锋部队。原来鱼精正在吸纳自然灵气,吞吐之间就卷起狂波怒涛。
 
国姓爷瞥见巨鱼,气愤填膺,决心屠魔卫道。他高举宝剑,向鱼精掷射而去。鱼精受剑创伤,一命呜唿。此后,宝剑遗留水底,每逢黑夜就发出红光。剑光朱冷,彷彿仍辉映着那一日鱼血染红整片大河的景象。
 
‧探查笔记
 
若要排名台北奇谭的知名度,国姓爷杀鱼精的传说,肯定名列前茅。据说,这也是剑潭名称的由来。
 
但其实,剑潭传说一开始并无鱼精。十八世纪纂修的《诸罗县志》,只有说荷兰人插剑于潭边之树,才有剑潭称唿。
 
剑潭有怪物的传言,可能直到十九世纪才逐渐成形。清朝诗人陈维英在〈剑潭夜光〉提及水底有剑也有龙,当时的文人也习惯在诗歌中想像剑潭龙影。也许此时传说开始变异,树中的宝剑被认为掉落于水底,甚至因为剑有灵气,而被人们幻想为龙,或者出现宝剑能够镇压水中之龙的传说。
 
日治时期的民间文学,开始谈论剑潭鱼精。很有可能原先宝剑与龙的幻想,逐渐演变成国姓爷以宝剑屠杀鱼精的情节。同时,民间也有传闻,国姓爷当初斩杀的怪物,其实是蛟龙。
 
如今,剑潭有龙怪、鱼精的说法仍盛行,不过却是鱼精故事最为通俗,甚至衍生出鱼精乃是「鲤鱼精」的新说法。剑潭传说,经过数百年来的「加油添醋」,显得更加神秘。
 
为了找寻古剑潭,我从大龙峒的圆山捷运站出发。大龙峒,旧名「大浪泵」,昔时是凯达格兰族居住地。我沿着中山北路三段往北走,可以抵达基隆河。河上有中山桥,过桥之后往东走,就会来到河滨公园。
 
这座公园,曾矗立声名远播的剑潭古寺。据说有一只红蛇在此地挡住普陀僧人去路,僧人心有所感,便在此地募资建寺。现今此处青草茵茵,民众正在跑步、遛狗,俨然成为市民休闲地点。
 
曩昔的宝剑红光、挡路红蛇,皆如幻影,惟剩山丘上的圆山饭店红色楼阁,高耸青空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封面采用了仿古的设计,一张泛黄的古老地图,上面勾勒出台湾岛的轮廓,地图的边缘点缀着各种风格迥异的妖怪插画,既有水墨的写意,也有工笔的细腻,仿佛一张藏宝图,指引着我去探索那些隐藏在台湾角落的神秘传说。书的纸张质感也极佳,厚重而略带韧性,印刷清晰,色彩饱满,每一页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我被书中那些精美的插图深深吸引,每一幅都充满了想象力和艺术感,将那些传说中的妖怪描绘得栩栩如生。但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视觉的享受,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和生动的叙事,将每一个妖怪背后的故事讲述得淋漓尽致。他将台湾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民俗风情都融入其中,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妖怪图鉴,更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文化溯源之旅。 书中关于台湾南部海岸线的一种名为“水鬼”的妖怪,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神秘与残酷。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水鬼描绘成只会在水中害人的生物,而是将其与当地的渔民生活紧密联系。书中引述了许多关于渔民如何祭拜水鬼以求得平安的传说,以及一些关于水鬼报复不敬畏海洋的人的故事。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复杂而又充满敬畏的互动,让我对海洋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阅读关于台湾中部山区的一种叫做“山妖”的妖怪时,我被作者的细致入微所折服。书中不仅仅描述了山妖的外形,比如它们如何能够变化成树木或者岩石,还深入探讨了山妖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书里提到,山妖被认为是山林的守护者,它们会惩罚那些破坏山林的人,但也会庇佑那些尊敬自然的人。作者甚至还搜集了一些关于山妖显灵的故事,让人感觉山妖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我对于书中关于台湾西部平原的“土地爷”的描写,感到非常新奇。这里的“土地爷”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单一神祇,而是与许多与土地相关的“小精灵”一同存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这些小精灵的各种形态,有的像在地里忙碌的小农夫,有的则像在稻田中跳跃的孩童。作者还引述了一些关于村民如何与这些小精灵互动的传说,比如在播种前向它们祈求丰收,或者是在收获后感谢它们的辛劳。 书中关于台湾北部山区一种叫做“夜行者”的妖怪,让我感到一丝寒意。作者将夜行者描述为一种只在夜晚出没,拥有神秘力量的生物。书中引用了一些关于夜晚听到的奇怪声音,或者是在月光下看到的模糊身影的民间故事,并将其与夜行者活动联系起来。作者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在夜晚保护自己,避免遭遇夜行者民间智慧,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妖怪,还带有一定的实用性。 我对书中关于離島的妖怪描写,感到非常惊喜。作者没有忽略台湾的离岛,而是花了专门的篇幅来介绍那里的妖怪传说。比如,在介绍花屿的一些古老传说时,书中提到了与该岛相关的某些神秘生物,以及它们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作者将这些传说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相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幅充满魅力的画面。 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山猫”的描写。作者将山猫塑造成一种既有灵性又极为狡猾的生物,它们能够模仿人声,引诱猎物,也能瞬间消失在密林之中。书中引用了一些关于古代猎人如何与山猫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其中一个故事讲到,有一位老猎人,因为一次在山中迷路,被山猫戏弄,险些丧命,但最终凭借智慧和对山林的了解,成功识破了山猫的伪装,并将其制服。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人类在面对未知力量时的智慧和勇气。 书中对于“鬼魅”的描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鬼魅定义为恶灵,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游离于人类世界和另一个维度的存在。书中搜集了许多关于人们在某些特定地点,比如古老的建筑或者废弃的村庄,看到的奇怪景象的传说。作者还探讨了鬼魅与人类情感之间的联系,比如一些因为怨念而形成的鬼魅。 最后,我注意到书中在介绍完各种妖怪之后,还附带了一个“妖怪地图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图,而是作者根据传说中的妖怪出没地点,绘制的非常详细的地图。地图上标注了妖怪的名字,以及一些关于该妖怪的简要介绍,并且还附带了GPS坐标,方便读者去实地考察。这种将传说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让这本书的探索价值大大提升,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妖怪台湾”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让我印象深刻,非常有质感,翻开第一页,就被扉页的设计吸引了。采用了一种非常古朴的地图绘制风格,上面标注了各种传说中的妖怪出没的地点,虽然看起来有些像是古代的地图,但又加入了许多现代的标注,比如 GPS 坐标或者大概的地理位置,这种混搭的风格让我觉得既神秘又充满探索感。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厚实而略带纹理,阅读起来手感极佳,而且书页的边缘做了特殊的处理,看起来很舒服,也增加了这本书的收藏价值。 我一开始以为这可能就是一本简单的妖怪图鉴,但越看越发现,作者的功力深厚。他并没有孤立地介绍妖怪,而是把每一个妖怪都放在了台湾的特定地理环境中,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你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比如,他讲到阿里山的“山魈”,不仅仅描述了山魈的模样,还会提到当地居民如何通过特定的仪式来祈求山魈的庇佑,或者是在山林中如何避开山魈的陷阱。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我觉得书中出现的妖怪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与真实的生活息息相关。 读到书中关于台湾中部山区的一种叫做“石虎”的妖怪时,我完全被吸引住了。书里花了很大的篇幅来描述石虎的外形,据说它身披坚硬的石甲,能够与山石融为一体,不易被发现。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引述了当地一些古老的传说,说石虎守护着山中的珍宝,但也会惩罚那些贪婪的盗墓者。书中的插图也非常精美,将石虎那威严而又神秘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我甚至能想象出它在月光下潜伏在山石间的样子。 我对于书中关于台湾东部海岸线的一种名为“鲛人”的妖怪的描写,感到非常惊艳。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鲛人定义为半人半鱼的生物,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地区关于鲛人的传说。有些传说将鲛人描绘成美丽的歌者,用歌声迷惑过往的船只;有些传说则将鲛人视为守护海域的精灵,会在风暴来临时出现,指引迷失的渔民找到安全的港湾。书中还提到了与鲛人相关的祭祀习俗,以及当地渔民如何与这些神秘的海中生物和平共处。 在阅读关于西部平原的章节时,我被其中一种名为“土地婆”的妖怪深深吸引。与一般凶恶的妖怪不同,这里的土地婆更像是土地公的妻子,她同样拥有强大的守护力量,但更加注重家庭和社区的和谐。书中描绘了土地婆如何在家家户户的门前显灵,保佑家庭平安,以及如何在农作物成熟时,为村民带来丰收的喜悦。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土地婆的传说,讲述了她如何用智慧化解村庄之间的矛盾,维护社区的安宁。 我对书中关于台湾北部山区一种叫做“精怪”的妖怪,有着特别的兴趣。书里并没有给“精怪”一个固定的形象,而是说它是一种能够变化万千的生物,可以变成任何它想要变成的样子,以此来捉弄人类。书中引用了一些关于人们在山林中遇到奇怪景象的故事,比如突然出现的雾气,或者是动物的异常行为,作者都将其与精怪的活动联系起来。这种模糊而又充满想象空间的描写,反而让这个妖怪显得更加可怕。 书中关于離島的妖怪描写,让我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尤其是在讲到小琉球的“美人鱼”传说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套用西方童话里的情节,而是结合了当地的海洋环境和渔民的生活习俗,描绘出了一种更具本土特色的海洋生物。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当地人与美人鱼之间奇特缘分的传说,比如有人曾捡到美人鱼掉落的鳞片,或者是在海上看到了美人鱼的身影。 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山猫”的描写。作者将山猫塑造成一种既有灵性又极为狡猾的生物,它们能够模仿人声,引诱猎物,也能瞬间消失在密林之中。书中引用了一些关于古代猎人如何与山猫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其中一个故事讲到,有一位老猎人,因为一次在山中迷路,被山猫戏弄,险些丧命,但最终凭借智慧和对山林的了解,成功识破了山猫的伪装,并将其制服。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人类在面对未知力量时的智慧和勇气。 书中关于“鬼怪”的章节,并没有采用简单的恐怖元素,而是深入探讨了鬼怪与人类世界的关系。作者引用了一些民间故事,讲述了鬼怪有时也会帮助那些心地善良的人,或者是在特定的节日里,与人类进行互动。书中还提到了在台湾一些地区,人们仍然保留着祭拜鬼怪的习俗,以求得平安和好运。这种对鬼怪文化的多元化解读,让我对鬼怪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最后,我对书中关于“古代封印”的章节,感到非常震撼。作者似乎暗示,在台湾的某些偏远地区,还存在着一些古老的封印,这些封印镇压着一些强大的妖怪。书中没有直接揭示封印的地点或妖怪的真实身份,而是通过一些隐晦的线索,比如古籍中模糊的记载,或是当地居民流传的禁忌,来引导读者去想象。这种留白和暗示的手法,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让我对书中探寻到的“妖怪台湾”有了更深的哲学思考,这不仅仅是一次搜妖之旅,更像是一次对未知世界边界的探索。

评分

这本《妖怪台湾地图:环岛搜妖探奇录》的包装,绝对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封面采用了一种非常复古的风格,淡淡的米黄色纸张,搭配着水墨画般勾勒出的台湾岛屿轮廓,上面点缀着一些模糊而又充满神秘感的妖怪剪影,仿佛是一张来自古老年代的探险地图。书的整体设计非常有艺术感,尺寸适中,拿在手里很有质感,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柔滑,印刷清晰,每一个插图都充满了细节,让我爱不释手。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踏上了一场身临其境的台湾妖怪探险之旅。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妖怪,更是将每一个妖怪都置于台湾的特定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之下。比如,在介绍阿里山地区的一种名为“山神”的妖怪时,作者不仅描述了山神的形态,还引述了当地居民关于如何祭拜山神以求得平安和丰收的习俗。这种将妖怪传说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的方式,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被书中关于台湾南部垦丁地区的一种叫做“海精”的妖怪的描写深深吸引。书中详细描述了海精的外形,据说它们拥有能够迷惑人心的歌喉,常常在夜晚的海面上歌唱,吸引过往的船只。但同时,书中也提到了当地渔民对海精的敬畏,以及流传下来的关于如何避开海精歌声的故事。作者甚至还搜集了一些关于当地人与海精之间奇特缘分的民间故事,让我对这片海域充满了敬畏。 在阅读关于台湾中部山区的一种名为“树妖”的妖怪时,我被作者的细致入微所折服。书中不仅仅描述了树妖的外形,比如它们如何能够变化成树木或者岩石,还深入探讨了树妖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书里提到,树妖被认为是山林的守护者,它们会惩罚那些破坏山林的人,但也会庇佑那些尊敬自然的人。作者甚至还搜集了一些关于树妖显灵的故事,让人感觉树妖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我对于书中关于台湾西部平原的“村灵”的描写,感到非常新奇。这里的“村灵”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单一神祇,而是与许多与村庄相关的“小精灵”一同存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这些小精灵的各种形态,有的像在地里忙碌的小农夫,有的则像在稻田中跳跃的孩童。作者还引述了一些关于村民如何与这些小精灵互动的传说,比如在播种前向它们祈求丰收,或者是在收获后感谢它们的辛劳。 书中关于台湾北部山区一种叫做“夜行者”的妖怪,让我感到一丝寒意。作者将夜行者描述为一种只在夜晚出没,拥有神秘力量的生物。书中引用了一些关于夜晚听到的奇怪声音,或者是在月光下看到的模糊身影的民间故事,并将其与夜行者活动联系起来。作者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在夜晚保护自己,避免遭遇夜行者民间智慧,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妖怪,还带有一定的实用性。 我对书中关于離島的妖怪描写,感到非常惊喜。作者没有忽略台湾的离岛,而是花了专门的篇幅来介绍那里的妖怪传说。比如,在介绍绿岛的“海底洞穴”时,书中提到了与该洞穴相关的某些神秘生物,以及它们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作者将这些传说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相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幅充满魅力的画面。 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山猫”的描写。作者将山猫塑造成一种既有灵性又极为狡猾的生物,它们能够模仿人声,引诱猎物,也能瞬间消失在密林之中。书中引用了一些关于古代猎人如何与山猫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其中一个故事讲到,有一位老猎人,因为一次在山中迷路,被山猫戏弄,险些丧命,但最终凭借智慧和对山林的了解,成功识破了山猫的伪装,并将其制服。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人类在面对未知力量时的智慧和勇气。 书中对于“幽灵”的描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幽灵定义为恶灵,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游离于人类世界和另一个维度的存在。书中搜集了许多关于人们在某些特定地点,比如古老的建筑或者废弃的村庄,看到的奇怪景象的传说。作者还探讨了幽灵与人类情感之间的联系,比如一些因为怨念而形成的幽灵。 最后,我注意到书中在介绍完各种妖怪之后,还附带了一个“妖怪地图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图,而是作者根据传说中的妖怪出没地点,绘制的非常详细的地图。地图上标注了妖怪的名字,以及一些关于该妖怪的简要介绍,并且还附带了GPS坐标,方便读者去实地考察。这种将传说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让这本书的探索价值大大提升,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妖怪台湾”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让我眼前一亮。封面上那张精心绘制的台湾地图,被各种神秘的妖怪图案点缀着,色彩搭配既复古又充满想象力,仿佛一张古老的藏宝图,吸引着我去揭开它隐藏的秘密。书的整体风格非常统一,从封面到内页,都散发着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和神秘感。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厚实且富有弹性,手感温润,印刷清晰,无论是文字还是插图,都展现出高质量的工艺。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就被书中那些精美的插图所吸引。每一幅插图都充满了细节,将书中描述的各种妖怪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在描绘妖怪的形态时,也融入了台湾当地的民俗元素,让这些妖怪不再是凭空想象,而是充满了本土的特色。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视觉的享受,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个妖怪背后的故事和传说,让我感受到了台湾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被书中关于台湾南部海岸线的一种叫做“人鱼”的妖怪的描写深深吸引。书中并没有将人鱼描述成西方童话里的形象,而是结合了当地渔民的传说,将人鱼塑造成一种既美丽又神秘的海洋生物。书中提到,人鱼有时会出现在渔民的梦境中,给予他们关于航海的启示,有时也会因为人类的贪婪而发出警告。作者甚至还搜集了一些关于当地人与人鱼之间奇特缘分的民间故事,让我对这片海域充满了敬畏。 在阅读关于台湾中部山区的一种名为“山怪”的妖怪时,我被作者的细致入微所折服。书中不仅仅描述了山怪的外形,比如它们如何能够变成树木或者岩石,还深入探讨了山怪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书里提到,山怪被认为是山林的守护者,它们会惩罚那些破坏山林的人,但也会庇佑那些尊敬自然的人。作者甚至还搜集了一些关于山怪显灵的故事,让人感觉山怪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我对于书中关于台湾西部平原的“土地公”的描写,感到非常新奇。这里的“土地公”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单一神祇,而是与许多与土地相关的“小精灵”一同存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这些小精灵的各种形态,有的像在地里忙碌的小农夫,有的则像在稻田中跳跃的孩童。作者还引述了一些关于村民如何与这些小精灵互动的传说,比如在播种前向它们祈求丰收,或者是在收获后感谢它们的辛劳。 书中关于台湾北部山区一种叫做“精魅”的妖怪,让我感到一丝寒意。作者将精魅描述为一种只在夜晚出没,拥有神秘力量的生物。书中引用了一些关于夜晚听到的奇怪声音,或者是在月光下看到的模糊身影的民间故事,并将其与精魅的活动联系起来。作者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在夜晚保护自己,避免遭遇精魅的民间智慧,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妖怪,还带有一定的实用性。 我对书中关于離島的妖怪描写,感到非常惊喜。作者没有忽略台湾的离岛,而是花了专门的篇幅来介绍那里的妖怪传说。比如,在介绍澎湖的“望安”岛时,书中提到了与该岛相关的某些神秘生物,以及它们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作者将这些传说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相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幅充满魅力的画面。 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山猫”的描写。作者将山猫塑造成一种既有灵性又极为狡猾的生物,它们能够模仿人声,引诱猎物,也能瞬间消失在密林之中。书中引用了一些关于古代猎人如何与山猫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其中一个故事讲到,有一位老猎人,因为一次在山中迷路,被山猫戏弄,险些丧命,但最终凭借智慧和对山林的了解,成功识破了山猫的伪装,并将其制服。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人类在面对未知力量时的智慧和勇气。 书中对于“魅影”的描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魅影定义为恶灵,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游离于人类世界和另一个维度的存在。书中搜集了许多关于人们在某些特定地点,比如古老的建筑或者废弃的村庄,看到的奇怪景象的传说。作者还探讨了魅影与人类情感之间的联系,比如一些因为怨念而形成的魅影。 最后,我注意到书中在介绍完各种妖怪之后,还附带了一个“妖怪地图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图,而是作者根据传说中的妖怪出没地点,绘制的非常详细的地图。地图上标注了妖怪的名字,以及一些关于该妖怪的简要介绍,并且还附带了GPS坐标,方便读者去实地考察。这种将传说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让这本书的探索价值大大提升,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妖怪台湾”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我必须给满分!封面采用了一种类似古籍的装帧风格,深沉的墨绿色搭配金色的烫印,显得既神秘又高贵。台湾地图的轮廓被巧妙地融入了其中,周围环绕着一些风格独特、栩栩如生的妖怪插画,它们仿佛从古老的传说中走出来,充满了力量感和生命力。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非常棒,厚实而富有弹性,印刷清晰,色彩饱满,读起来是一种视觉和触觉的双重享受。 我第一眼就被书中那些精美的插图所吸引,每一幅都仿佛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展现了作者非凡的绘画功底。但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视觉的呈现,而是通过大量的考证和生动的笔触,将每一个妖怪背后的故事讲述得活灵活现。他将台湾各个地区的地理特色、历史传说、民俗风情都融入其中,让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在读一本妖怪图鉴,更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文化探索。 书中关于台湾南部恒春半岛的一种名为“螺女”的妖怪,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描绘了螺女的形态,据说她们拥有美丽的歌喉,能诱惑过往的船只,但同时也与当地的渔民有着某种奇特的联系。书中引述了一些关于渔民在特定节日向螺女祈求平安的传说,以及一些关于螺女显灵帮助遇难船只的故事。这种人与自然、人与神秘生灵之间微妙的互动,让我对这片海域充满了敬畏。 在阅读关于台湾中部山区的一种叫做“山灵”的妖怪时,我被作者的细致入微所折服。书中不仅仅描述了山灵的外形,比如它们如何能够变化成树木或者岩石,还深入探讨了山灵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书里提到,山灵被认为是山林的守护者,它们会惩罚那些破坏山林的人,但也会庇佑那些尊敬自然的人。作者甚至还搜集了一些关于山灵显灵的故事,让人感觉山灵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我对于书中关于台湾西部平原的“土地婆”的描写,感到非常新奇。这里的“土地婆”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单一神祇,而是与许多与土地相关的“小精灵”一同存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这些小精灵的各种形态,有的像在地里忙碌的小农夫,有的则像在稻田中跳跃的孩童。作者还引述了一些关于村民如何与这些小精灵互动的传说,比如在播种前向它们祈求丰收,或者是在收获后感谢它们的辛劳。 书中关于台湾北部山区一种叫做“夜行者”的妖怪,让我感到一丝寒意。作者将夜行者描述为一种只在夜晚出没,拥有神秘力量的生物。书中引用了一些关于夜晚听到的奇怪声音,或者是在月光下看到的模糊身影的民间故事,并将其与夜行者活动联系起来。作者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在夜晚保护自己,避免遭遇夜行者民间智慧,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妖怪,还带有一定的实用性。 我对书中关于離島的妖怪描写,感到非常惊喜。作者没有忽略台湾的离岛,而是花了专门的篇幅来介绍那里的妖怪传说。比如,在介绍七美岛的一些古老传说时,书中提到了与该岛相关的某些神秘生物,以及它们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作者将这些传说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相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幅充满魅力的画面。 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山猫”的描写。作者将山猫塑造成一种既有灵性又极为狡猾的生物,它们能够模仿人声,引诱猎物,也能瞬间消失在密林之中。书中引用了一些关于古代猎人如何与山猫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其中一个故事讲到,有一位老猎人,因为一次在山中迷路,被山猫戏弄,险些丧命,但最终凭借智慧和对山林的了解,成功识破了山猫的伪装,并将其制服。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人类在面对未知力量时的智慧和勇气。 书中对于“鬼影”的描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鬼影定义为恶灵,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游离于人类世界和另一个维度的存在。书中搜集了许多关于人们在某些特定地点,比如古老的建筑或者废弃的村庄,看到的奇怪景象的传说。作者还探讨了鬼影与人类情感之间的联系,比如一些因为怨念而形成的鬼影。 最后,我注意到书中在介绍完各种妖怪之后,还附带了一个“妖怪地图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图,而是作者根据传说中的妖怪出没地点,绘制的非常详细的地图。地图上标注了妖怪的名字,以及一些关于该妖怪的简要介绍,并且还附带了GPS坐标,方便读者去实地考察。这种将传说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让这本书的探索价值大大提升,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妖怪台湾”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我必须给一个大大的赞!封面的设计非常有匠心,采用了一种复古的羊皮纸质感,上面用精美的插画风格绘制了一幅台湾地图,地图上的各个地区都点缀着形态各异的妖怪图案,色彩搭配沉稳大气,充满了神秘感。书的整体尺寸也很合适,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很有分量,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一流,印刷清晰,细节丰富,无论是文字还是插图,都令人赏心悦目。 初翻这本书,我就被作者严谨的考证和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他不仅仅是简单地搜集妖怪传说,而是深入研究了每一个妖怪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以及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联。书中大量的引用了古籍、地方志和民间故事,使得每一个妖怪的描述都显得有根有据,仿佛真的存在过一样。这种将学术严谨性和文学想象力完美结合的方式,让这本书具有了很高的阅读价值。 我被书中关于台湾中部山区的一种叫做“山精”的妖怪的描写深深吸引。书中不仅描绘了山精的外形,比如它们如何能与山林融为一体,还能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更引述了当地关于山精如何与迷失的旅人玩捉迷藏,有时引人入鬼门关,有时又会指引迷途者走出困境的民间故事。作者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如何辨别山精踪迹的民间智慧。 在阅读关于台湾东部海岸线的一种名为“海妖”的妖怪时,我被作者的细致入微所折服。书中不仅仅描述了海妖的外形,比如它们如何能够变化成各种海洋生物,还深入探讨了海妖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书里提到,海妖被认为是海洋的守护者,它们会惩罚那些破坏海洋生态的人,但也会庇佑那些尊敬自然的人。作者甚至还搜集了一些关于海妖显灵的故事,让人感觉海妖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我对于书中关于台湾西部平原的“土地婆”的描写,感到非常新奇。这里的“土地婆”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单一神祇,而是与许多与土地相关的“小精灵”一同存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这些小精灵的各种形态,有的像在地里忙碌的小农夫,有的则像在稻田中跳跃的孩童。作者还引述了一些关于村民如何与这些小精灵互动的传说,比如在播种前向它们祈求丰收,或者是在收获后感谢它们的辛劳。 书中关于台湾北部山区一种叫做“夜行者”的妖怪,让我感到一丝寒意。作者将夜行者描述为一种只在夜晚出没,拥有神秘力量的生物。书中引用了一些关于夜晚听到的奇怪声音,或者是在月光下看到的模糊身影的民间故事,并将其与夜行者活动联系起来。作者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在夜晚保护自己,避免遭遇夜行者民间智慧,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妖怪,还带有一定的实用性。 我对书中关于離島的妖怪描写,感到非常惊喜。作者没有忽略台湾的离岛,而是花了专门的篇幅来介绍那里的妖怪传说。比如,在介绍澎湖的“将军石”附近的一些古老传说时,书中提到了与该地相关的某些神秘生物,以及它们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作者将这些传说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相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幅充满魅力的画面。 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山猫”的描写。作者将山猫塑造成一种既有灵性又极为狡猾的生物,它们能够模仿人声,引诱猎物,也能瞬间消失在密林之中。书中引用了一些关于古代猎人如何与山猫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其中一个故事讲到,有一位老猎人,因为一次在山中迷路,被山猫戏弄,险些丧命,但最终凭借智慧和对山林的了解,成功识破了山猫的伪装,并将其制服。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人类在面对未知力量时的智慧和勇气。 书中对于“鬼影”的描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鬼影定义为恶灵,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游离于人类世界和另一个维度的存在。书中搜集了许多关于人们在某些特定地点,比如古老的建筑或者废弃的村庄,看到的奇怪景象的传说。作者还探讨了鬼影与人类情感之间的联系,比如一些因为怨念而形成的鬼影。 最后,我注意到书中在介绍完各种妖怪之后,还附带了一个“妖怪地图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图,而是作者根据传说中的妖怪出没地点,绘制的非常详细的地图。地图上标注了妖怪的名字,以及一些关于该妖怪的简要介绍,并且还附带了GPS坐标,方便读者去实地考察。这种将传说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让这本书的探索价值大大提升,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妖怪台湾”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妖怪台湾地图:环岛搜妖探奇录》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的级别。采用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插画风格,将台湾岛屿的轮廓与各种神话传说中的妖怪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色彩的运用既大胆又和谐,充满了视觉冲击力,让人一看就爱不释手。书的纸张质感也非常好,厚实而带有微微的纹理,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即使是细小的文字和复杂的插图,也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初翻这本书,我就被作者严谨的考证和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他不仅仅是简单地搜集妖怪传说,而是深入研究了每一个妖怪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以及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联。书中大量的引用了古籍、地方志和民间故事,使得每一个妖怪的描述都显得有根有据,仿佛真的存在过一样。这种将学术严谨性和文学想象力完美结合的方式,让这本书具有了很高的阅读价值。 我被书中关于台湾中部山区的一种叫做“虎姑婆”的妖怪的描写深深吸引。书中不仅仅描绘了虎姑婆凶残的外形,比如她那尖利的爪牙和闪烁着红光的眼睛,还引述了当地关于虎姑婆如何欺骗小孩,引诱他们进入自己的巢穴的民间故事。作者还提到了当地人如何通过一些特定的习俗来驱赶虎姑婆,比如在门口挂上红色的物品。 在阅读关于台湾东部海岸线的一种名为“海龙”的妖怪时,我被作者的细致入微所折服。书中不仅仅描述了海龙的外形,比如它们如何能够变化成各种海洋生物,还深入探讨了海龙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书里提到,海龙被认为是海洋的守护者,它们会惩罚那些破坏海洋生态的人,但也会庇佑那些尊敬自然的人。作者甚至还搜集了一些关于海龙显灵的故事,让人感觉海龙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我对于书中关于台湾西部平原的“稻荷神”的描写,感到非常新奇。这里的“稻荷神”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单一神祇,而是与许多与农作物相关的“小精灵”一同存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这些小精灵的各种形态,有的像在地里忙碌的小农夫,有的则像在稻田中跳跃的孩童。作者还引述了一些关于村民如何与这些小精灵互动的传说,比如在播种前向它们祈求丰收,或者是在收获后感谢它们的辛劳。 书中关于台湾北部山区一种叫做“山魅”的妖怪,让我感到一丝寒意。作者将山魅描述为一种只在夜晚出没,拥有神秘力量的生物。书中引用了一些关于夜晚听到的奇怪声音,或者是在月光下看到的模糊身影的民间故事,并将其与山魅活动联系起来。作者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在夜晚保护自己,避免遭遇山魅民间智慧,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妖怪,还带有一定的实用性。 我对书中关于離島的妖怪描写,感到非常惊喜。作者没有忽略台湾的离岛,而是花了专门的篇幅来介绍那里的妖怪传说。比如,在介绍东引岛的一些古老传说时,书中提到了与该岛相关的某些神秘生物,以及它们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作者将这些传说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相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幅充满魅力的画面。 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山猫”的描写。作者将山猫塑造成一种既有灵性又极为狡猾的生物,它们能够模仿人声,引诱猎物,也能瞬间消失在密林之中。书中引用了一些关于古代猎人如何与山猫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其中一个故事讲到,有一位老猎人,因为一次在山中迷路,被山猫戏弄,险些丧命,但最终凭借智慧和对山林的了解,成功识破了山猫的伪装,并将其制服。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人类在面对未知力量时的智慧和勇气。 书中对于“鬼灵”的描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鬼灵定义为恶灵,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游离于人类世界和另一个维度的存在。书中搜集了许多关于人们在某些特定地点,比如古老的建筑或者废弃的村庄,看到的奇怪景象的传说。作者还探讨了鬼灵与人类情感之间的联系,比如一些因为怨念而形成的鬼灵。 最后,我注意到书中在介绍完各种妖怪之后,还附带了一个“妖怪地图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图,而是作者根据传说中的妖怪出没地点,绘制的非常详细的地图。地图上标注了妖怪的名字,以及一些关于该妖怪的简要介绍,并且还附带了GPS坐标,方便读者去实地考察。这种将传说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让这本书的探索价值大大提升,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妖怪台湾”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妖怪台湾地图:环岛搜妖探奇录》的包装和整体设计,就已经足够吸引眼球了。封面的设计非常具有艺术感,融合了台湾地图的轮廓和各种神秘的妖怪剪影,色彩的运用也很有品味,既有东方水墨的韵味,又带有一些奇幻色彩,让人一看就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书本的尺寸也很适中,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柔和而不失坚韧,印刷的清晰度和色彩的表现力都非常出色,每一个插图都仿佛跃然纸上。 初步翻阅,我发现这本书远不止是一本简单的妖怪图鉴,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溯源之旅。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台湾的地理环境、历史传说、民俗风情与各种妖怪传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每一章都像是在讲述一个独立的故事,但又都围绕着“妖怪”这个核心展开。这种编排方式非常吸引人,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进入书中的世界,感受到台湾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我被书中关于台湾南部恒春半岛的一种叫做“海妖”的描写深深吸引。书中详细描述了海妖的外形,据说它们拥有能够迷惑人心的歌喉,常常在夜晚的海面上歌唱,吸引过往的船只。但同时,书中也提到了当地渔民对海妖的敬畏,以及流传下来的关于如何避开海妖歌声的故事。作者甚至还引用了一些古老的歌谣,似乎是当地渔民用来驱散海妖的咒语。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海妖这个形象变得非常立体和有血有肉。 在阅读关于台湾中部山区的一种名为“山灵”的妖怪时,我被作者的细致入微所折服。书中不仅仅描述了山灵的外形,比如它们如何能够变化成树木或者岩石,还深入探讨了山灵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书里提到,山灵被认为是山林的守护者,它们会惩罚那些破坏山林的人,但也会庇佑那些尊敬自然的人。作者甚至还搜集了一些关于山灵显灵的故事,让人感觉山灵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我对于书中关于台湾西部平原的“土地神”的描写,感到非常新奇。这里的“土地神”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单一神祇,而是与许多与土地相关的“小精灵”一同存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这些小精灵的各种形态,有的像在地里忙碌的小农夫,有的则像在稻田中跳跃的孩童。作者还引述了一些关于村民如何与这些小精灵互动的传说,比如在播种前向它们祈求丰收,或者是在收获后感谢它们的辛劳。 书中关于台湾北部山区一种叫做“夜魔”的妖怪,让我感到一丝寒意。作者将夜魔描述为一种只在夜晚出没,拥有神秘力量的生物。书中引用了一些关于夜晚听到的奇怪声音,或者是在月光下看到的模糊身影的民间故事,并将其与夜魔的活动联系起来。作者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在夜晚保护自己,避免遭遇夜魔的民间智慧,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妖怪,还带有一定的实用性。 我对书中关于離島的妖怪描写,感到非常惊喜。作者没有忽略台湾的离岛,而是花了专门的篇幅来介绍那里的妖怪传说。比如,在介绍兰屿的“飞鱼祭”时,书中提到了与飞鱼祭相关的某些神秘生物,以及它们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作者将这些传说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相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幅充满魅力的画面。 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山猫”的描写。作者将山猫塑造成一种既有灵性又极为狡猾的生物,它们能够模仿人声,引诱猎物,也能瞬间消失在密林之中。书中引用了一些关于古代猎人如何与山猫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其中一个故事讲到,有一位老猎人,因为一次在山中迷路,被山猫戏弄,险些丧命,但最终凭借智慧和对山林的了解,成功识破了山猫的伪装,并将其制服。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人类在面对未知力量时的智慧和勇气。 书中对于“鬼影”的描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鬼影定义为恶灵,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游离于人类世界和另一个维度的存在。书中搜集了许多关于人们在某些特定地点,比如古老的建筑或者废弃的村庄,看到的奇怪景象的传说。作者还探讨了鬼影与人类情感之间的联系,比如一些因为怨念而形成的鬼影。 最后,我注意到书中在介绍完各种妖怪之后,还附带了一个“妖怪地图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图,而是作者根据传说中的妖怪出没地点,绘制的非常详细的地图。地图上标注了妖怪的名字,以及一些关于该妖怪的简要介绍,并且还附带了GPS坐标,方便读者去实地考察。这种将传说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让这本书的探索价值大大提升,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妖怪台湾”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

刚收到《妖怪台湾地图:环岛搜妖探奇录》这本厚实的书,迫不及待地翻开,一股浓浓的神秘气息扑面而来。封面设计就很有讲究,采用了复古的水墨风格,勾勒出台湾岛屿的轮廓,上面隐约可见一些模糊的妖怪剪影,仿佛是蛰伏在各个角落的神秘生灵。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几抹深邃的蓝色和青色,营造出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未知的感觉。书的纸张也很考究,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细小的文字和插图,也显得格外的精致。 初步翻阅,我发现这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妖怪图鉴,而是将妖怪传说与台湾的地理人文紧密结合。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从北部的山林到南部的海岸,从东部的山脉到西部的平原,每一个地方都似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书中有不少手绘的地图,标注着传说中的妖怪出没地,同时又穿插着当地的历史传说、民俗风情,甚至是一些古老的咒语和祭祀仪式。这种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枯燥的妖怪百科,而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探险家,一同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搜妖之旅。 我注意到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述了台湾中部山区的一种传说中的“山精”。作者不仅详细描述了山精的外形特征,比如全身覆盖着苔藓,眼睛如同两颗闪烁的黑曜石,还引述了当地居民流传的关于山精如何与迷失的旅人玩捉迷藏,有时引人入鬼门关,有时又会指引迷途者走出困境的民间故事。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还附带了一些关于如何辨别山精踪迹的描述,比如树叶上特有的抓痕,或是夜晚林间回荡的诡异低语。这些细节的描绘,让原本虚无缥缈的妖怪形象变得更加鲜活,仿佛触手可及。 接着我翻到了关于东部海岸线的妖怪部分。这里描绘了一种生活在海边的“水魅”,据说它们形态各异,有时是身披鳞片的美人鱼,有时又是长着触手的海怪。书中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外形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水魅与当地渔民的互动传说。例如,书中提到有渔民在出海时,曾被水魅用歌声迷惑,险些迷失方向,但也有渔民因为尊敬海洋,定期在海边祭拜,反而得到了水魅的庇佑,渔获丰盛。这些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神秘生灵之间复杂而微妙的联系,也让我对台湾海峡的浩瀚和神秘有了更深的敬畏。 在阅读关于西部平原的章节时,我被书中对“土地公”旁边的“小鬼”的描绘深深吸引。这里的“小鬼”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恶鬼,而更像是守护土地的精灵,它们与土地公一同巡视,帮助土地公惩奸除恶,也偶尔会顽皮地捉弄一下不敬神明的人。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这些小鬼的各种形态,有的像小小的地精,有的则像披着绿叶的孩童。作者还引用了一些地方文献,记录了当地居民在耕种时,如何向这些小鬼祈求丰收,以及一些关于小鬼显灵帮助农夫的故事。这让我对台湾民间信仰的丰富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我对书中关于台湾北部山区“山猫”的描述尤为感兴趣。书中将山猫塑造成一种拥有灵性但又极度狡猾的生物,它们能模仿人声,引诱猎物,也能瞬间消失在密林之中。作者不仅搜集了大量关于山猫的民间故事,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古代猎人如何与山猫斗智斗勇的传奇。其中一个故事讲到,有一位老猎人,因为一次在山中迷路,被山猫戏弄,险些丧命,但最终凭借智慧和对山林的了解,成功识破了山猫的伪装,并将其制服。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人类在面对未知力量时的智慧和勇气。 当我读到书中关于離島妖怪的部分时,感觉又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书中有专门的篇幅介绍了澎湖、绿岛等离岛的独特妖怪传说,这些妖怪往往与海洋、岛屿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书中描绘了一种居住在海蚀洞中的“礁石怪”,它们能与礁石融为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退潮时才能看到它们露出的一丝痕迹。作者还收集了一些关于渔民在海边捡到奇特贝壳,或是看到海面上出现奇怪光影的经历,并将其与礁石怪的传说联系起来。这让我对離島的神秘感有了更深的体会。 书中对于“魔神仔”的描绘也相当震撼。作者将这种传说中的妖怪,描述为一种能够迷惑人心智,让人迷失在山林中的生物。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人们在登山或进山砍柴时,如何被魔神仔的声音或幻象所引诱,最终在山中徘徊,无法找到出路。作者还详细分析了魔神仔的各种诱惑方式,比如模仿亲人的声音,或是制造出美酒佳肴的幻象。这让我对台湾山林的危险性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对书中提到的“破迷咒”等驱魔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夜行者”的章节。这里的“夜行者”并非指代单一的妖怪,而是泛指那些只在夜晚出没,且拥有神秘力量的生灵。书中搜集了许多关于台湾各地夜晚的诡异传说,例如,半夜听到的奇怪脚步声,或是远处传来的低语声。作者将这些传说与一些自然现象相结合,比如月圆之夜的特殊光线,或是某些植物在夜间散发的特殊气味。书中还附带了一些关于如何在夜晚保护自己,避免遭遇“夜行者”的民间智慧。这种将神秘传说与实际生活经验结合的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实用。 最后,我对书中关于“古老封印”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似乎暗示,在台湾的某些偏远地区,还存在着一些古老的封印,这些封印镇压着一些强大的妖怪。书中没有直接揭示封印的地点或妖怪的真实身份,而是通过一些隐晦的线索,比如古籍中模糊的记载,或是当地居民流传的禁忌,来引导读者去想象。这种留白和暗示的手法,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让我对书中探寻到的“妖怪台湾”有了更深的哲学思考,这不仅仅是一次搜妖之旅,更像是一次对未知世界边界的探索。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包装深深吸引了,封面是一张用复古手绘风格绘制的台湾地图,地图上隐约可见一些模糊的妖怪轮廓,色彩搭配非常有质感,散发着一种神秘而古老的东方韵味。书的纸张也很好,厚实而富有弹性,触摸起来很舒服,印刷的清晰度也令人满意,文字和插图都显得格外精致。打开书本,仿佛就打开了一个充满未知与奇幻的宝藏。 初读这本书,我发现它远不止是一本简单的妖怪图鉴。作者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台湾的地理风貌、历史传说、民俗文化与各种妖怪的传说融为一汇。每一章都像是在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既有对妖怪外形的生动描绘,更有对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这种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的世界,跟随作者一起去探索。 书中关于台湾南部海岸线的一种名为“海魅”的妖怪,让我尤为着迷。作者没有简单地将海魅描绘成一种狰狞的海怪,而是将其与当地渔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书中提到,海魅有时会以美丽的歌声引诱船只,但也有渔民因为尊敬海洋,在海边祭拜,反而得到了海魅的庇佑,渔获丰盛。这种人与自然、人与神秘生灵之间复杂而微妙的联系,让我对海洋有了更深的敬畏。 在阅读关于台湾中部山区的一种叫做“山灵”的妖怪时,我被作者的细致入微所折服。书中不仅仅描述了山灵的外形,比如它们如何能够变化成树木或者岩石,还深入探讨了山灵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书里提到,山灵被认为是山林的守护者,它们会惩罚那些破坏山林的人,但也会庇佑那些尊敬自然的人。作者甚至还搜集了一些关于山灵显灵的故事,让人感觉山灵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我对于书中关于台湾西部平原的“土地公”的描写,感到非常新奇。这里的“土地公”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单一神祇,而是与许多与土地相关的“小精灵”一同存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这些小精灵的各种形态,有的像在地里忙碌的小农夫,有的则像在稻田中跳跃的孩童。作者还引述了一些关于村民如何与这些小精灵互动的传说,比如在播种前向它们祈求丰收,或者是在收获后感谢它们的辛劳。 书中关于台湾北部山区一种叫做“夜行者”的妖怪,让我感到一丝寒意。作者将夜行者描述为一种只在夜晚出没,拥有神秘力量的生物。书中引用了一些关于夜晚听到的奇怪声音,或者是在月光下看到的模糊身影的民间故事,并将其与夜行者活动联系起来。作者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在夜晚保护自己,避免遭遇夜行者民间智慧,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妖怪,还带有一定的实用性。 我对书中关于離島的妖怪描写,感到非常惊喜。作者没有忽略台湾的离岛,而是花了专门的篇幅来介绍那里的妖怪传说。比如,在介绍小金门的一些古老传说时,书中提到了与该岛相关的某些神秘生物,以及它们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作者将这些传说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相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幅充满魅力的画面。 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山猫”的描写。作者将山猫塑造成一种既有灵性又极为狡猾的生物,它们能够模仿人声,引诱猎物,也能瞬间消失在密林之中。书中引用了一些关于古代猎人如何与山猫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其中一个故事讲到,有一位老猎人,因为一次在山中迷路,被山猫戏弄,险些丧命,但最终凭借智慧和对山林的了解,成功识破了山猫的伪装,并将其制服。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人类在面对未知力量时的智慧和勇气。 书中对于“鬼魅”的描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鬼魅定义为恶灵,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游离于人类世界和另一个维度的存在。书中搜集了许多关于人们在某些特定地点,比如古老的建筑或者废弃的村庄,看到的奇怪景象的传说。作者还探讨了鬼魅与人类情感之间的联系,比如一些因为怨念而形成的鬼魅。 最后,我注意到书中在介绍完各种妖怪之后,还附带了一个“妖怪地图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图,而是作者根据传说中的妖怪出没地点,绘制的非常详细的地图。地图上标注了妖怪的名字,以及一些关于该妖怪的简要介绍,并且还附带了GPS坐标,方便读者去实地考察。这种将传说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让这本书的探索价值大大提升,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妖怪台湾”之旅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