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纪念版﹞
寥寥数语和几张图片,把忧郁症解释得清楚动人。
这本书做到了许多三、四百页厚书做不到的事,而且做得好很多。
根据研究,绝大多数的人会在人生某个阶段罹患忧郁症。不论其症状是轻微或严重,一旦黑狗走进一个人的生命,除了患者本身需承受极大痛苦外,身边人的生活也难逃这只恶犬的侵入。许多的例子显示,陪伴在患者身边的至亲与至爱,在尽力扮演好协助与支持的角色时,往往也忽略了照顾好自己身心的重要,使得他们不论是外在的身体,亦或内在的心灵,皆承受了旁人难以理解的压力。
此书是马修和安丝莉.约翰史东夫妻,在携手击退黑狗的纠缠后,为忧郁症患者的伴侣、家人、朋友和同事所写的指导小书,内容包括忧郁症状的迹象,以及应付黑狗袭击的实用建议。
马修和安丝莉也以过来人的经验,为照顾者提供珍惜自己的诀窍,以及纾发情绪的技巧,避免自己也成为黑狗的饲主。照顾者说
当马修第一次说出「我有忧郁症」时,我真的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我们彼此相爱,未来一片光明,不管是什么,我只觉得我们可以一起面对。
我从来不曾面临过忧郁症的问题,也丝毫不知道那将为我带来什么影响。
就许多方面来说,这正是我们决定创作本书的原因。
如同其他任何疾病,活在黑狗阴影之下的照顾者,必须扛起负荷、收拾残局、殚精竭虑,往往不知道能向谁求助、该如何是好,时时感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这可能很累人、很挫折、也很令人心烦意乱。
然而,照顾者的角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足以对心爱人的康复产生无比作用。他们不只能提供精神支柱,还能在医生看不到的范围观察患者的疗癒过程。他们对患者本人、乃至于患者的处境和状况,也有较深的认识。
我在为本书做研究时,和一些走过相同历程的人谈过话,这让我了解到与他人分享经验的重要。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感觉真是太安慰了!
康复的关键在于患者和照顾者双方的接纳程度和处理方式,而这是马修和我透过诚恳的沟通、不懈的努力、同理心和尽可能发挥幽默感,才达致的成果。
这着实考验了我俩能否如同人们在立下婚约时说的那般「同甘共苦,不离不弃」,但同时也开启了我俩所有的沟通管道,并让我俩建立起更深刻、更有意义的关系。
我们希望这本小书能让你认识心爱的人心中那只黑狗,并且带领你们走上康复之路。忧郁症是可以治疗的疾病,而非无期徒刑。事情总会过去的。
安丝莉.约翰史东(Ainsley Johnstone)
===
被照顾者说
二〇〇五年初次将《拥抱黑狗》的稿子交给出版商时,我断然强调我不想成为忧郁症的代言人。忧郁症只是我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当时我对他们说的那些自我防卫的话,其实是我处理内心恐惧的方式──将一件私密的事情放到公领域来展示,总是令人不安的。我也担心一旦你越是和某件事牵连在一起,人们越会以这件事来界定你。
创作《拥抱黑狗》在许多方面都释放了我。以治疗而言,这是我做过最棒的事,不仅让我开诚佈公地面对我是谁、经历过什么、从经验中学到什么、最终真正想从人生得到什么,也持续不断地提醒我必须身体力行,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把黑狗牢牢关在笼子里。拥抱我们真实的样子,是解开束缚其中一个最好的办法。
创作《拥抱黑狗》所带来的其中一个副产品,就是过去几年来我发表了许多关于走出忧郁的演讲,对象包括社区团体、偏远地方和大规模的公司组织。这让我上了宝贵的一课,学习到借由帮助他人来疗癒自己。
无论我发表演讲时处于何种文化中,现场的气氛似乎总能反映社会大众看待忧郁症或精神疾病的态度。人们走进房间,先是有点尴尬、一片静默,眼睛盯着地板、屁股在椅子上不安地挪来挪去。然而,演讲过后,情况明显逆转。大家彷彿获得解脱,纷纷放松情绪的煞车,开始「真正的」交谈──往往是第一次这样谈。
每个人的人生经验各不相同,但谈到忧郁症时,黑狗之歌的歌词似乎总是如出一辙。而在相同的处境中,我们或有不同之处,但最终我们要的都一样:爱、和他人的连结、一份了解和情绪的和谐。
我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你对照顾者有什么建议?」
我通常会回答:「你得问我太太。」
「嗯……」他们又问:「那她什么时候要写书?」
事实上,我们讨论过,但却不曾付诸实行,直到泛‧麦克米伦出版社(Pan Macmillan)找上我们。一开始我很犹豫,因为我不认为还能以发生在我身上的事为主题在写一本书。然而,一天夜里,安丝莉和我坐下来,不出几小时,我们已经写满好多张纸的想法和涂鸦。《拥抱黑狗》诞生了。
接着,安丝莉走出去访问许多人,他们的伴侣、手足、父母或孩子也有黑狗相伴。他们的故事证实了许多我们既有的想法,也给予我们一些相当不错的见解。整体而言,过程中不时会有我刚刚提到的转类点,他们大多会说以前从来不曾这样谈过。
我们多数人都过着忙得不可开交的生活,很难得会「真正地」去交谈、去倾听、去内省。我们多多少少有点像那些水生昆虫,总是轻轻地掠过水面,却很少深入水中世界。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时时谈论「深刻而有意义」的话题,但如果偶尔坦白掏心、分享脑海里的想法,未尝不能丰富人生、安定人心、带来力量。
虽然本书事安丝莉和我联手完成的,我却想把我的部分归功于她,以及所有陪在心爱的人身边的黑狗照顾者。和一个忧郁的人相处并不容易,但安丝莉和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彼此证明:情况可以被掌控,坏事也能得出好结果。我们真心希望这本小书能帮助我们证明!
汪汪!
马修‧约翰史东(Matthew Johnstone)在我收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处于一种自责和困惑的状态。我的一位非常亲近的朋友,突然间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他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影响到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应对,也不知道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举动,会不会反而让他更加痛苦。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为我拨开了重重迷雾。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关于抑郁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作为陪伴者,我们的内心感受和需求。我曾以为,只要我表现得足够坚强,就能给他力量,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的这份“坚强”背后,隐藏着多少的恐惧和疲惫。它鼓励我去承认自己的脆弱,去寻求支持,去允许自己有休息和喘息的空间。书中关于“期待管理”的章节,让我受益匪浅。我曾经对“治愈”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结果总是以失望告终。这本书让我明白,抑郁症的康复是一个漫长且充满起伏的过程,我们需要学会耐心和接纳。它也让我意识到,我不是他的治疗师,我能做的,是给予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同时,也别忘了照顾好我自己的那颗心。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标题所吸引。生活就像一场充满未知数的旅行,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遇到突如其来的风暴。我的家庭里,就有这样一位成员,他被抑郁症深深地困扰着。看着他日渐消沉,我内心充满了无力感和焦虑。我尝试过各种方法,希望能够帮助他,但收效甚微,反而让我自己也身心俱疲。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用朴实而充满智慧的语言,为我指点迷津。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照顾”抑郁症患者,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呵护自己”的重要性。我曾经认为,只要我足够坚强,就能支撑起一切,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我也需要被关怀,需要被理解。书中关于“自我关怀”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详细列举了各种可以尝试的自我关怀方式,从简单的深呼吸,到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都让我看到了希望。它让我意识到,只有当我先让自己充盈起来,我才能更有力量地去支持他人。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指导手册,更是一剂心灵的良药,让我重新找回了平衡和力量。
评分这本《拥抱黑狗》绝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抑郁症患者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爱与被爱”的哲学指南。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生活正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乱,那种无力感和恐慌感让我几乎窒息。我的伴侣,那个曾经阳光开朗的人,渐渐被一种难以名状的阴影笼罩,他的笑容越来越少,眼神也变得空洞。我像一个手足无措的救火队员,试图扑灭一场我根本看不见火苗的火。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像是在和我对话,每一个章节都在解答我内心深处的疑问和恐惧。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同情疲劳”的描述,我以前从未听过这个词,但当我看到它被详细剖析时,我发现那就是我当时的真实写照。那种日复一日的担忧、失落、以及看到亲人痛苦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的煎熬,真的会耗尽一个人的能量。这本书教会了我,承认自己的疲惫和无助,并不是软弱,而是诚实。它鼓励我,在我给予支持的同时,也要积极寻求属于自己的“加油站”,可以是朋友的倾诉,可以是专业的心理咨询,也可以是暂时抽离的片刻宁静。它让我明白,只有我先把自己照顾好,才有能力持续地陪伴我的爱人走过这段艰难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出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而内容更是如此。我的生活曾因为身边人的抑郁症而蒙上了一层阴影,我像一个不知所措的孩子,试图去安慰一个比我更受伤的人,却发现自己也开始感到寒冷。我曾经以为,陪伴就是无休止的付出,就是牺牲自己的快乐去换取别人的安宁。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陪伴方式。作者以过来人的身份,真诚地分享了她的经验和感悟,让我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的树洞,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她不仅仅描述了如何去理解抑郁症患者的行为和情绪,更重要的是,她教会了我如何去处理自己内心的压力和无助。书中关于“情绪的界限”的论述,对我触动很大。我曾经很容易被身边人的情绪所影响,将他们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最终导致了情绪的耗竭。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可以表达同情,但不必完全承担对方的情绪。它鼓励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情绪安全区”,在这个区域里,我可以得到喘息和恢复。
评分这本《拥抱黑狗》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我曾以为,自己是那个唯一在黑暗中摸索的傻瓜,为身边罹患抑郁症的亲人操碎了心,却常常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呼喊。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段描述,都仿佛是从我自己的经历中提炼出来的,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被理解。我不再觉得自己是孤军奋战,也不再因为自己的焦虑和疲惫而感到羞愧。作者用一种极其真诚和人性化的方式,揭示了陪伴抑郁症患者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以及作为陪伴者,我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最让我感到安慰的是,这本书没有强迫我去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支持者”。相反,它鼓励我去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去寻求帮助,去允许自己有脆弱的时刻。书中所强调的“界限”概念,对我来说是犹如醍醐灌顶。我一直以来都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去填满所有可能存在的空缺,结果却让自己精疲力尽。这本书让我明白,设定健康的界限,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能更长久、更有效地陪伴。它让我看到了,爱并不意味着牺牲一切,而是懂得如何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去爱他人。
评分这本书像是一束光,在我最黑暗的时刻悄然照亮了前行的路。我曾经以为,当我挚爱的人被那只名叫“抑郁”的黑狗缠住时,我必须全身心地投入,牺牲一切去照料他,甚至放弃了我自己的生活,我以为这是唯一的“正确”方式。然而,这本书打破了我固有的认知。它用温柔却坚定的笔触,一点点地告诉我,作为陪伴者,我们不是超人,也不是永动机,我们也需要喘息的空间,需要被理解,需要被关怀。书中的案例和作者的个人经历,让我看到自己曾经的挣扎和焦虑是多么的普遍,也让我第一次意识到,照顾好自己,并不是一种自私,而是一种更长久、更有效的爱的延续。我记得其中一章详细讲述了建立“边界”的重要性,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概念。我一直以为,只要我做得够多,做得够好,就能“拯救”我的亲人,但事实证明,这种单方面的付出往往会让我身心俱疲,甚至将自己推向崩溃的边缘。作者提出的“你不是他的治疗师”这一观点,让我豁然开朗。我们能给予的是支持、陪伴和爱,但真正的疗愈,需要专业的帮助。这本书不仅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情感上的慰藉,让我感受到被理解,不再孤单地战斗。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开始学习如何与“黑狗”共存,同时又不让它吞噬我。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反复阅读,并从中汲取力量的书。我的家庭成员饱受抑郁症的折磨,我作为家属,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内心的挣扎和煎熬。我曾以为,我的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去“治愈”他,去驱散他内心的黑暗,但这种执念反而让我自己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挫败之中。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它没有提供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没有承诺轻松的解决方案,而是以一种非常现实和人性的角度,讲述了如何与抑郁症共存,以及如何在陪伴中不忘呵护自己。书中关于“接受”的理念,是我最大的收获之一。我曾经拼命地抗拒现实,不愿承认他的疾病,不愿面对他可能无法像过去那样生活的事实。而这本书告诉我,接受,并非放弃,而是放下无谓的挣扎,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它让我明白,每一个生命都有其自己的节奏和轨迹,而作为陪伴者,我们能做的,是给予支持和理解,而不是强行改变。它也让我开始重新关注自己,学会在给予的同时,也懂得适时地补充能量,让自己的心灵也能得到滋养。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卸下了心中一块沉重的石头。我的家人患有抑郁症多年,在这段漫长的旅程中,我扮演了无数的角色,有照顾者,有倾听者,有支持者,但很多时候,我更像是一个被卷入漩涡的旁观者,看着他痛苦,自己也深陷泥沼。我曾经以为,只要我付出得够多,他就能好起来,但现实是,我的付出并没有换来预期的结果,反而让我自己也身心俱疲,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温柔地冲刷了我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它用非常坦诚和接地气的方式,描述了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所面临的真实困境,让我感到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书中关于“自我关怀”的部分,对我来说尤其具有启发性。我一直以来都将别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将自己的感受置之脑后,直到这本书告诉我,只有当我先照顾好自己,才能有更多的能量去爱和支持别人。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需求,并学习如何通过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来滋养自己的心灵。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照顾他人,更是关于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不迷失自己。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方法,来理解我认识的一个亲密朋友身上发生的改变。他曾经是那么的充满活力,对生活充满热情,但最近一段时间,他变得沉默寡言,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甚至开始回避社交。每一次与他的交流,都像是在小心翼翼地趟过雷区,生怕说错一句话,让他更加痛苦。我感到很无助,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也很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加重他的负担。这本书就像一本及时雨,为我揭示了抑郁症患者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在他们身边应该扮演的角色。书中对于“倾听”的技巧,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以为,当朋友倾诉时,我应该积极地提出建议,帮助他解决问题,但这本书告诉我,很多时候,沉默而专注的倾听,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它让我理解,我的朋友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个安全的空间,去表达他的痛苦,而不是被评判或被急于“治愈”。同时,它也教会我,如何在我感到力不从心时,适当地放手,寻求专业的帮助,这并不是放弃,而是更负责任的表现。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的、焦虑的旁观者,变成了一个更具智慧和同情心的陪伴者。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我最迷茫、最无助的时候,有人递给我一张地图,并告诉我,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的家庭成员深受抑郁症的困扰,看着他一天天被阴影吞噬,我内心充满了焦灼和无力。我拼命地想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去拯救他,去驱散他内心的黑暗,却常常因为得不到预期的回应而更加沮丧。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正确”方法,恰恰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执念。它用大量详实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教会我如何去理解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世界,以及我们在他们身边,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书中所提出的“情感连接”的重要性,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并不是滔滔不绝的说教,而是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耐心的倾听。同时,它也反复强调了“自我照顾”的必要性,这一点对我来说尤为重要。我曾经为了照顾他,几乎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最终却发现,我自己的能量也消耗殆尽,反而无法给予有效的支持。这本书让我明白,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才能成为那个稳定而可靠的港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