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四、十五號公園到華光社區,從樂生爭議到大埔事件,從溪洲部落到寶藏巖,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追逐國際美好城市的榮銜,公園綠地、便捷交通、拔地而起的嶄新高樓,窄化為我們視野裏唯一的目標。為瞭這些競爭力,政府進行美其名為都市規劃,實際作為卻是Cities for Sale的手段:讓大資本進駐、清除邊緣族群的身影、抹除曆史紋理,彷彿眼不見為淨。
美國華盛頓大學景觀建築係教授,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環境規劃博士。曾參與七股濕地及黑麵琵鷺保育運動、蘭嶼海砂屋自救行動、美濃文化造鎮,以及宜蘭等地之諸多社區設計及文化保存工作。近年於西雅圖推動跨文化的公民參與和都市開放空間設計,以及公共空間與城市治理等相關研究。榮獲「環境設計研究協會」(EDRA) 2018、2012年與2010年最佳著作奬(Great Places Book Award)。著有:
《城市不瀋默:民主萎縮時代的城市抗爭與公共空間》(City Unsilenced: Urban Resistance and Public Space in the Age of Shrinking Democracy, 2017)
《混城亂市:亞洲城市的另一麵》(Messy Urbanism: Understanding the “Other Cities” of Asia, 2016)
《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城市規劃術》、《反造城市:颱灣非典型城市規劃術》(2013)
《反叛的公共空間:遊擊式的城市主義與當代城市的再造》(Insurgent Public Space: Guerrilla Urbanism and the Remaking of Contemporary Cities)(2010)
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環境規劃博士,目前任教於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是新鄉村研究發展中心負責人,同時應聘為廣東工業大學的特邀教授。進入學術界之前,曾是現代舞者,劇場錶演者,專題記者,與景觀建築暨環境規劃設計師。著有:造坊有理(1999),生活地景(1999),以及The Global Silicon Valley Homes(2005)。
這些變化都有個共同點,即城市轉型(或販賣)(Cities for Sale ) 被所謂都市規劃、現代化與全球城市的願景所閤理化。在二十世紀受到批判、膚淺的「理性規劃」(Alexander 2000),非但沒有經過反思而有所轉變,反而更進一步成為城市全球化的工具以及投機者的推土機。在新的世紀,全球城市榮銜的追逐成為單一的價值,都市更新依舊是建商的遊戲,都市規劃所應追求的城市機能與公益,被窄化為整齊(乏味)的市容,所有不符閤現代化與全球化願景的城市空間與活動,被汙名化為進步的阻礙。在這一連串的轉變當中,消失的不僅是豐富與多樣的城市地景,還有長時間纍積的生活模式與價值。在專業掛帥的指導下,人民作為城市空間主人的角色,也隨之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