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造城市:非典型都市规划术(增订版)

反造城市:非典型都市规划术(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城市规划
  • 都市研究
  • 建筑设计
  • 城市地理
  • 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反乌托邦
  • 批判性思维
  • 空间政治
  • 城市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反造」是种非典型都市规划的精神和方法,强调人类共同居住在一起的单位——城市,不只由政府主导,从上而下,做理性计算的技术官僚计划,还能由住民发动,从下而上,进行更包容、更具创意的空间安排,实践更多元的社群意义。「反造」代表对城市霸权结构的不从与反抗,它可能是狭缝中的求生之道,也可能是更积极、有组织的替代行动。

  经过六年,当初的抗议案例有了哪些新的进展?政府的承诺落实了吗?作者们针对这六年来的后续进展加以增订,让这十一个经典案例,不只停留在历史里,也有更当代的意义。另外,我们又集合另外十二个经典案例,成书为《反造再起:城市再生ING》,在「反造」的概念下,用「城市共生」的新角度,提出在地生活的新可能。

  从十四、十五号公园到华光社区,从乐生争议到大埔事件,从溪洲部落到宝藏巖,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追逐国际美好城市的荣衔,公园绿地、便捷交通、拔地而起的崭新高楼,窄化为我们视野里唯一的目标。为了这些竞争力,政府进行美其名为都市规划,实际作为却是Cities for Sale的手段:让大资本进驻、清除边缘族群的身影、抹除历史纹理,彷彿眼不见为净。

  我们要问的是:怎样才是好城市?谁来定义好城市?这些名为公共的利益,是由谁决定的?一座城市的胜利除了经济繁荣,还有其他选项吗?人民的智慧如何可以帮城市灵魂注入多元的可能性?

  《反造城市》试图提出更兼容并蓄、思考更周延的非典型都市规划方法。抗争往往只是部份案例里居民初期的对应,更值得我们参考的是后来的具体行动和沟通技术;专业工作者与居民如何在制度与政治的缝隙中,保障社会正义的存在,成为其他社区可以仿效的先例。

  在增订的章节里,作者们细细观察多年来各田野地的演变,并从历史的凝视里,描绘社区运动、社会设计的变迁,以及从中学习到的经验值,宛如一部台湾城市「反造」实践的微型史。

好评推荐

  每个故事都是一种行动,一种动员的技术。这些个案述说了特定社区或社群的生存故事。透过《反造城市》的实践,我们逐步寻找到相对更公平、正义的解决方式。我们追求的目的是让这些非主流力量持续发酵,在汇聚成主流的同时,做为一面镜子,提供我们所处社会一个反省、检讨的机会。——刘可强(前台大城乡所教授)

  都市计划不仅是在预估增加多少经济成长率及就业率,它充满了政治、社会、利益及道德的重要议题,绝不应由专家或行政官僚所独占,它必须併入民主的过程中来决定它的方向,《反造城市》即是这样的努力。十一个故事为我们展现了重新建构知识体系的可能性,并召唤人民的直接行动,一起来改造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为都市计画注入一股生生不息的活水。——徐世荣(政治大学地政学系教授)

 
城市织锦的隐秘纹理:一窥现代都市变迁的底层逻辑 这不是一本关于宏伟蓝图和摩天大楼的指南,而是一次深入城市肌理,探寻那些被主流叙事遗漏的角落与力量的旅程。 本书聚焦于当代城市发展中日益凸显的“非典型”现象与实践,旨在提供一种全新的、去中心化的视角来理解我们所栖居的空间。我们不再满足于对规划法规的简单复述,也不满足于对高科技解决方案的盲目追捧。相反,我们转向对那些在既定秩序之外悄然生长、自我演化的“非正规”城市过程的细致审视。 第一部:被规训之外的生成——“野蛮生长”的城市叙事 我们所面对的城市,往往被一种自上而下的理性规划所笼罩,这种理性试图将一切纳入可预测的框架。然而,真实的城市生活远比图纸复杂。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城市空间如何在规划的缝隙中被居民、市场力量以及底层逻辑所“重塑”。 1.1 灰度地带的经济学:非正式聚落的生存智慧 全球范围内,数以亿计的人口生活在被官方界定为“非正式”的聚落中。这些区域,常常被贴上“贫民窟”或“城中村”的标签,实则蕴含着惊人的适应性和组织能力。我们将分析这些区域如何发展出独特的、适应性极强的基础设施网络——从水电的“非标准”接入,到应对高密度环境的垂直交通组织。重点关注这些地方的“隐形规划师”——社区领袖、个体房东和地方工匠,他们如何通过日常的协商和妥协,达成了一种不同于官方标准的“动态平衡”。 1.2 时间的层次与叠印:历史的“碎片化”重构 城市不是在某一刻被“设计”出来的,而是由无数个时间层叠加而成。本书拒绝接受城市历史的线性叙事,转而关注“时间碎片”如何共存于当代空间。我们将考察那些被遗弃的工业遗址、被遗忘的防御工事,以及在现代建筑之下偶然暴露的历史地基。这些“残余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城市形态可能性的载体。我们探讨的是,当新的开发项目试图抹去旧的痕迹时,城市记忆是如何通过微小的物质残留(如墙面上的涂鸦、旧的路牌样式)进行“抵抗”和“再生”的。 1.3 基础设施的“黑市”:流动性与连接的非官方网络 现代城市规划高度依赖于官方批准的交通网络和公用事业系统。然而,本书揭示了支撑城市运转的另一套平行的、更具弹性的基础设施系统。这包括非法的共享出行网络、自建的排水系统,乃至社区内部的能源交换回路。我们分析这些“黑市”基础设施如何填补了官方服务的空白,并在危机时刻(如自然灾害或政治动荡)展现出比正规系统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强的韧性。这种“自给自足”的城市操作,是对传统基础设施集中化设计的有力反思。 第二部:权力的折射与空间的驯化——在规定与破译之间 城市空间是权力博弈的物理体现。本部分将解构主流规划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并审视新兴的技术和设计方法如何被用来实现新的空间控制,以及个体如何“破译”这些编码。 2.1 符号化的“宜居性”:规划话语的意识形态解剖 “可持续性”、“智慧城市”、“人性化尺度”——这些术语已成为当代规划的通用词汇。然而,本书主张对这些概念进行批判性的去魅。我们分析,这些符号化的“宜居性”标准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固化了特定的社会阶层和生活方式,同时将其他可能性排挤出主流视野。例如,对“公共空间”的严格定义如何压制了街头文化和非商业活动的发生。通过对不同城市案例的对比研究,揭示这些术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实际操作与异化。 2.2 测绘的政治学:数字工具与空间霸权 地理信息系统(GIS)、大数据分析和遥感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我们对城市的感知和管理。然而,数据采集和可视化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为。本部分深入探讨数字测绘如何成为一种新的空间治理工具。数据是“客观”的吗?谁有权决定哪些信息被纳入模型,哪些信息被视为“噪音”而被过滤?我们将关注“算法规划”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处理那些难以量化的人类情感、社会信任和社区认同等“软要素”时所暴露出的盲区。 2.3 场所精神的韧性:抵抗同质化的微小行动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城市同质化趋势,个体和小型社区正在通过微观的行为来重新“锚定”他们的空间。这包括对特定街道立面的坚持、对公共设施的非授权性装饰、以及在日常通勤路径中创造出的秘密捷径。这些“微小的抵抗”构成了对统一化设计的微妙修正。本书将这些行为视为一种“空间政治学”的实践,展示了居民如何通过日常生活的重复和微调,来重新夺回对所居住环境的“使用权”和“解释权”。 第三部:超越规划的想象——通向真正“反造”的路径 本书的终极目标,并非仅仅指出问题,而是探索一种超越传统规划范式的、更具生成性的城市操作方法论。 3.1 临时性作为一种常态:动态适应的城市实验场 我们倡导从“永久性”思维转向“临时性”思维。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僵化的规划方案注定失败。本部分探讨了如何系统性地引入“未完成性”和“可逆性”到城市设计中。从快闪店(Pop-up)到周期性开放的城市空间,再到“可移动的建筑模块”,探索如何利用暂时的、低成本的干预,来测试新的社会需求和功能,从而实现一种持续的、低风险的城市演化。 3.2 共同生产的伦理:从参与到共建的范式转移 真正的城市创新往往发生在规划师与居民的界限模糊之时。本书梳理了从简单的“公众咨询”到深度“共同生产”(Co-production)的演变。关键在于建立一种平等的知识交换体系,承认居民既是空间的“用户”,也是空间“知识”的生产者。我们将分析建立这种信任和协作模式所需的组织结构和法律框架的创新,强调“地方知识”在解决复杂城市问题中的决定性作用。 3.3 “不规划”的艺术:为意外留出余地 最终,本书呼吁一种新的“克制”的规划哲学。最成功的城市空间往往是那些规划得最少,留给居民自由发挥空间最大的地方。这要求规划师学会放手,将一部分决策权和物质塑造权交给市场、社区和时间本身。我们探讨如何设计“框架而非内容”,为那些当下无法预见的未来需求、技术突破和社会变迁,预留出物理和制度上的弹性。这是一种对城市复杂性和自组织能力的深刻信任。 结论:城市作为一种持续的对话 《城市织锦的隐秘纹理》邀请读者超越宏大叙事,关注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反造”我们所居住环境的微小力量。它主张,理解城市,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控制,而是更敏锐的观察和更开放的对话——一场永不停止、充满张力的空间对话。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侯志仁/主编


  美国华盛顿大学景观建筑系教授,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环境规划博士。曾参与七股湿地及黑面琵鹭保育运动、兰屿海砂屋自救行动、美浓文化造镇,以及宜兰等地之诸多社区设计及文化保存工作。近年于西雅图推动跨文化的公民参与和都市开放空间设计,以及公共空间与城市治理等相关研究。荣获「环境设计研究协会」(EDRA) 2018、2012年与2010年最佳着作奖(Great Places Book Award)。着有:

  《城市不沈默:民主萎缩时代的城市抗争与公共空间》(City Unsilenced: Urban Resistance and Public Space in the Age of Shrinking Democracy, 2017)

  《混城乱市:亚洲城市的另一面》(Messy Urbanism: Understanding the “Other Cities” of Asia, 2016)

  《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城市规划术》、《反造城市:台湾非典型城市规划术》(2013)

  《反叛的公共空间:游击式的城市主义与当代城市的再造》(Insurgent Public Space: Guerrilla Urbanism and the Remaking of Contemporary Cities)(2010)

于欣可

  二十岁以前在部落跟社区观察过九二一灾后重建,发现教科书上有关民主、赋权的论述好像因为山又高又远,还没到达。三十岁以前,参与了一个重要的都市居住空间实验,虽然还不能说成功,但一直保持乐观态度。三十岁以后,希望能够确定人生的社会战斗位置,过去所对抗的、反省的跟关注的,能想的更清楚,看的更远,也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往前走。

吴振廷

  七年级前段班,中原大学建筑研究所毕业,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所博士,曾任职于中原大学景观学系兼任讲师,现职为弘光科技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系助理教授。专长领域为食物研究、文化地景研究、历史聚落保存与城乡产业规划。现今的研究兴趣为社区食联网的研究及社会设计,并持续关注城市发展、文化保存与社会正义等议题。

黄仁志

  因缘际会而于大学时开始参与社会运动与社区工作,曾于专业者都市改革组织(OURs)和中华经济研究院工作。目前为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博士候选人,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政策和乡村发展,同时任职于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从事地方创生相关工作,并持续参与台湾农村阵线活动。

张圣琳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环境规划博士,目前任教于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是新乡村研究发展中心负责人,同时应聘为广东工业大学的特邀教授。进入学术界之前,曾是现代舞者,剧场表演者,专题记者,与景观建筑暨环境规划设计师。着有:造坊有理(1999),生活地景(1999),以及The Global Silicon Valley Homes(2005)。

许瀞文

  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国立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研究主轴为都市生活与空间政治,研究地点包括高雄、台北、以及洛杉矶。特别关注全球化、治理、与殖民历史如何交错在实质的空间,以及居民如何回应都市生活与空间的变迁。

邱启新

  国立台北大学不动产与城乡环境学系 暨城市治理国际学程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建筑与都市环境中之社会与自然关系,关注其中之日常实践、权力与经济之互动。本书之士林夜市研究,在近年新加坡环境局重新设计当地摊贩熟食中心(hawker center)以重振商机与活力之过程,引起其关注与兴趣,并特地派员来台与作者交流。

吴比娜

  台南人,喜欢在大街小巷趴趴走,曾任职建筑师事务所、民间基金会,参与多项规划与社区营造专案,在社区大学开设「城市散步」课程,希望促进人对城市环境的连结。喜欢写作与翻译,合译有《如何谋杀一座城市》、《明日的农场》等书。台大城乡所,哈佛公共政策与都市规划硕士。

康旻杰

  住台北的宜兰头城人,台大建筑城乡研究所副教授,专业者都市改革组织常务理事。参与过一些都市文化地景的调查及保存行动,时而被归类于社区营造、公共艺术、及都市设计领域,因宝藏巖保存规划及试营运计画执行过程的延宕,意外与温罗汀独立联盟结缘。曾尝试在宝藏巖试办一合作社书店,未竟之功方知经营一实体书店之喜乐与艰苦。

施佩吟

  大学念公共政策,喜欢走进社区的踏实感,毕业第一份工作在鹿谷茶乡进行田野调查研究,后来去念台大建筑与城乡研究所。人说十年磨一剑,迄今持续投入社区营造,发现越柔软越弹性越能成事。喜欢连结不同的人和群,专注于都市空间的行动策略、模式和机制,现任原典创思规划顾问有限公司副执行长。

连振佑

  中原大学景观学系助理教授,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博士,曾任经典工程顾问有限公司专案经理、文建会助理研究员。长期关注环境与人的关系、提倡「社群协力营造社区」概念,努力促成Place-making、地方再生、以Temporary Urbanism理念促进「空间分享」;致力以参与式规划设计手法邀请更多关系人共同迈向协议、自治及共享的生活环境。

大猩猩游击队

  一群年轻人受到国外「游击园圃(guerrilla gardening)」的启发,开始在公共场所中种菜,希望透过行动,唤起大众对公共空间的忽视及土地使用权的问题。并且透过更多行动、读书会、网路平台等方式,重新检视台湾的都市空间、都会型社区营造以及粮食安全问题,期许台湾能有更良好的土地利用方式。

颜亮一

  辅仁大学景观设计系副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都市规划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歴史保存、都市设计、文化地景、与批判式规划等。在专业上的终极关怀乃是空间与社会正义的实践,亦曾投身于乐生疗养院的保存运动之中。主要着作为《记忆与地景》(2009),其他着作散见各专业期刊,以及作者的部落格:spaces-hope.blogspot.tw。
 

图书目录

自序
City Remaking: An Introduction
侯志仁
 
案例一
Safinawlan,让我们共居!都市部落的抗争与新生
Safinawain, Let’s live together! Protest and regeneration of an urban tribal village
于欣可
 
案例二
「(王留)」住美丽时光:「非列管眷村」的反迫迁行动
Good Time “Liou”: Saving the home of “non-registered” military families
吴振廷
 
案例三
土城弹药库:淬鍊城乡交界之地的生态绿宝石
The Tuchen Arsenal: Whetting a peri-urban ecological jewel
黄仁志
 
案例四
「混搭的三城帮」:轻轨农学、耕游安坑
New Urban Ruralism: Agropolis experiment in Anken, Taiwan
张圣琳
 
案例五
计画与变化:新堀江的三个故事
Planned Space and Unplanned Business: Three stories from New Kujiang, Kaohsiung
许瀞文
 
案例六
我「演」故我在:士林摊贩拓展夜市版图之空间战术
Street Performance: Vendors’ spatial tactics in expanding the Shilin Night Market
邱启新
 
案例七
中山北路的Chungshan:菲律宾外籍劳工在台北
Making Chungshan: Filippino migrant workers in Taipei
吴比娜
 
案例八
地下茎城市的异声畛域:温罗汀独立联盟的诗与政治
The Dissidents’ Territory of a Rhizome City: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the Willow Den Independent Consortium
康旻杰
 
案例九
撑开公共空间的缝隙:社群营造,营造社区
Seams of Possibilities: Community Building and the Making of Public Space
连振佑
 
案例十
是!一个人就可以渲染(感染)城市的绿色行动   
Yes! It only takes a person to change the city
大猩猩游击队
 
案例十一
乐生启示录:古蹟保存与社会正义
The Losheng Story: Historic preservation and social justice
颜亮一
 
【增订版特别收录】
 
〈Safinawlan,让我们共居!〉多年后
「社会住宅」自己造    
于欣可
 
〈「瑠」住美丽时光〉多年后
就地安置之外
吴振廷
 
〈地下茎城市的异声畛域〉多年后
A different Light 不一样的光
施佩吟
 
〈撑开公共空间的缝隙〉多年后
撑开之后,社群共创
连振佑
 
〈是!一个人就可以渲染城市的绿色行动〉多年后
后游击时代?都市开放空间多元型态的观察
大猩猩游击队
 
〈乐生启示录〉多年后
何去何从?「活聚落」与「乐生活」
颜亮一
 

图书序言

自序

侯志仁


  二十一世纪的亚洲城市,充斥着全球化带来的虚荣与焦虑。在闪亮的商业高塔下,经济与城市结构的转型,带动的是土地炒作、社区迫迁、利益与阶级冲突。

  在东京,为服务跨国企业与白领阶级,新商业区与水岸的开发,翻转了数个世纪建构下来的空间结构,原本低阶的临水社区与工业土地,变为炙热的地产,即使是作为产业与观光胜地的筑地市场,也难逃迫迁的命运。在首尔,清溪川复育计划被视为是城市改造与更新的奇蹟(图一),也成为其他城市效仿的对象,但清溪川所带动的城市更新,也将直接冲击到位居市中心大片的小型工厂,以及其连带的产业与社会生态,而以往高架道路下的摊贩,更早已被迫迁到新的地点,虽然有新颖的建筑外壳,但市集已失去原有的顾客与活力。

  在香港,都市更新更早已如火如荼地在市中心区的老旧社区展开,原有的旧式楼房、市集与小商店,已被昂贵的高层公寓所取代,在湾仔,又称「喜帖街」的立东街,如今已消逝在庞大的建筑工地里,附近的店家与茶餐厅,已被高级进口车的代理商所取代。在其他如北京与上海的中国城市也是如此,胡同与里弄快速地消失(图二),取而代之的是宽广的街道与高楼、昂贵的物价与消费,虽然有人因取得补偿金而一夜致富,但有更多原有的住民被迫迁移到公共设施与工作机会匮乏的市郊。

  这些变化都有个共同点,即城市转型(或贩卖)(Cities for Sale ) 被所谓都市规划、现代化与全球城市的愿景所合理化。在二十世纪受到批判、肤浅的「理性规划」(Alexander 2000),非但没有经过反思而有所转变,反而更进一步成为城市全球化的工具以及投机者的推土机。在新的世纪,全球城市荣衔的追逐成为单一的价值,都市更新依旧是建商的游戏,都市规划所应追求的城市机能与公益,被窄化为整齐(乏味)的市容,所有不符合现代化与全球化愿景的城市空间与活动,被污名化为进步的阻碍。在这一连串的转变当中,消失的不仅是丰富与多样的城市地景,还有长时间累积的生活模式与价值。在专业挂帅的指导下,人民作为城市空间主人的角色,也随之被边缘化。

  反观与反造

  在台湾,同样的故事也正在发生。在更新的旗帜下,传统社区与市场被一一改造,风华「再现」成为「再见」。从歌剧院到博览会,大型建设与嘉年华仍是政绩的代名词。从十四、十五号公园到华光社区,边缘的社群与城市空间因为不容于全球城市的意象与土地的利益而被追赶。如今,在如文林苑与永春社区的案例中,开发与更新的脚步更已追上一般的上班族、小市民,甚至地主。

  在这样的历史进程里,城市营造的模式是否能被翻转?制式的建设与更新是否是城市进步的唯一选项?城市建设与人民的利益是否一定得是对立的两方?回应着上一册「城市造反」的启示,小市民是否能成为城市营造的主角?而非仅是被迫迁的对象?

  所幸的,在台湾,城市「进步」的力量并非仅来自于无情的推土机,真正的进步更来自于不少的社区、专业与学术团体的努力。从溪洲部落到乐生疗养院,社区与专业者不仅顽强地抵抗开发的力量,也同时试图实现不同的城市愿景,建造一个具公义、开放与多元的社会,他们强调的不只是有品质与特质的空间,更重视空间里的社会关系、多元的价值与市民的主体性,专业者的做法不是传统都市规划中的纸上画画,而是与社区站在一起,贴近土地、顷听民众的声音,并扮演积极的角色,在复杂的政治与政策过程中,找寻机会、串连、影响具体的决策,跳脱专业中立的迷思与传统专业的疆界。

  案例与故事

  这本书的意图就是要串连这些不同的努力,延续「城市造反」的论点,来建构一个「反造城市」的述说,挑战制式的规划论述与实践,也同时批判城市全球化的迷思。在一群朋友与同好的协助下,本书收集了台湾城市十一个正在发生中的案例与故事:

  从「溪洲部落」与「瑠公家园」的案例开始,我们看到学界与专业者走入社区,从居民与社会的角度看问题,与居民站在一起对抗迫迁的力量。在这两个案例中,他们进行的不只是抗争而已,而是行动性的规划,在制度与政治过程的缝隙中,运用多重的网络,找寻可能性,为弱势的群众与社会的公义,在城市中觅得容身之处,并作出制度性与典范的突破,成为其他社区可效仿的先例。

  接着在「土城弹药库」与「安坑三城」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城市与乡村的交接处,可以不再只是被遗忘的边陲或是待开发的土地,而是都市生活的新典范,是都市人口接触自然生态与农事的窗口,让城市与乡村不必是对立、二分的个体,而是紧紧相扣的环节。在这两个案例中,我们也看到了居民、学界与专业者所可以扮演的不同角色:在安坑三城的案例中,专业者可以是小学老师、跟着居民一起种菜、向居民学习。在土城的案例里,居民更是生态与农耕的专家,并主动进行社会的动员。

  就像在土城与安坑,城市营造的主角不一定是官员或是专业者,这在「新堀江」与「士林夜市」两个案例中更是如此。摊贩与小商家在制式化的城市中发展出自己的生存法则,创造出商机与城市的活力。他们的成功,反映也凸显了僵硬的理性规划与城市活力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他们指出了城市营造是一个动态的、协商性的过程,过当的管制,不如有弹性的交涉与反省。此外,反造城市不只是专业者或学界的专利,平民百姓才是真正的主角。

  在台北市的「ChungShan」与「温罗汀」的案例里,这些主角更包括了城市的移工与非主流的商业。透过空间与环境的营造(包括命名),少数与边缘的族群在城市中建立起主体性与认同,凸现自身与相关的议题,同时也让城市的面貌变得更多元,而这些地点也成为不同群体可以接触、学习的桥樑。此外,透过活动而非仅是实质环境的营造,这些空间与环境的生产方式,也挑战了空间专业的规范与疆界,再一次的,城市的居民与群体(不管住多久、来自哪里)才是城市营造的主角。

  近年来,临时性的城市介入或空间装置,在世界各地形成潮流。罗斯福路的「绿点计划」与「大猩猩游击队」的两个案例,凸显了临时性的空间与活动的植入,如何在城市中扮演催化的角色,于制度的缝隙与漏洞中改变社区、个人与城市的关系。虽然寿命有限,他们所带来的影响,远超出了他们实质的空间与时间限制。

  本书最后以「乐生院」这个进行中的案例作一个暂时的总结,目的在于突显城市反造行动是个未完成、甚至无止境的运动,它面对着种种制度性与政治经济、甚至文化与价值观的挑战。但乐生院的案例也让我们看到希望,院里的居民从被动到主动,乐生青年不只关心疗养院保存的议题,更进一步支援其他相关的社会运动。在事件的过程中,所谓理性规划的虚伪与矛盾一一被凸显,真实渐渐浮现。

  二十一世纪的城市反造

  这本书里,不同的案例虽然有其各自的时空背景,参与的个人与团体也有所不同,但他们共同勾勒出一个另类的城市营造模式,我们把它叫做「城市反造」,也就是採取与主流规划不同的角度、具批判性的来看城市的营造,从对固有概念的挑战,来解放城市营造的做法,让当代城市可以变得更民主、开放与包容。如同上一册所提到的「反叛式规划」,它反映了底层社会对城市霸权的反制,当然它有时也与正式的系统纠缠不清、无法切割,但更重要的是它对不公义的制度提出批判,提供了我们反思与反造城市的基础。

  这本书是一个起点,在有限的篇幅里,我们知道无法包括所有相关、有意义与精彩的案例。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本书所收集的案例几乎均在北台湾,而且有许多案例虽然不在城市的环境中,如苗栗的大埔、彰化的相思寮、新竹的璞玉,但议题与挑战却是类似的(图三)。我们希望此书有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我们来检视台湾在土地与环境规划上所面临的困境,并寻找出路,在专业教育、制度改革、日常生活,与具体的空间行动中,多管齐下。

  二十一世纪的台湾城市,甚至是亚洲城市,不需要一昧地追求单一的价值与昙花一现的荣景。让我们重新看看周遭的环境与邻里,或许我们只是需要多一点的平价住宅、多一些的绿地、新鲜的空气与干净的水、可亲的社区、开放与多元的文化、自由的集会场所、民主的决策、有公义的社会与经济,和健康自主的公民。在二十一世纪的初头,我们还有机会。

  谢志

  本书的完成,首先得感谢各章的作者,在运动、工作、求学或教书的空余,回应我的建议并如期完成写作。他们的故事是本书的主干,而他们多数也都是故事背后的主角之一,一步一脚印,以实际的行动投入城市的改造。有了他们与许多志同道合的团体与个人的努力,才有这本书的存在。此外,也感谢刘可强教授与徐世荣教授的评论,从他们丰富的经验,来检视本书的内容。最后,再次感谢「左岸文化」黄秀如总编与林巧玲编辑的协助,让这个出版计划在酝酿的阶段有了具体的轮廓与方向,从单本的海内外案例比较,变成两本独立又相唿应的书籍,宛如城市多元空间的衍生。

增订序

〈Safinawlan,让我们共居!〉多年后「社会住宅」自己造

于欣可──文


  从本书第一版出版至今,又近六年过去了,溪洲部落从二〇〇七年开始,历经了几乎十年的抗争生活,在经过了长久努力与各方协助,在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十一日举办新家园的开工典礼,家园重建要迈入新的里程碑了!

  由于第一版有关与政府的协商结束在二〇一五年前。因此,后记说明当时到二〇一八年这段时间与新北市政府的各种周旋。其实一直以来,与市府的争执点只有一个:居住是谁的主要责任?重建协力团队与居民一直坚持的模式是「都市原住民社会住宅」,简而言之,政府应视人民的居住问题为己任,从而提供一个负责任的、可持续发展的住宅政策,最好是从供给面下手(政府直接兴建),给予不同需求跟不同能力的市民一个「住者有其屋」的努力方向。很可惜的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思维就是「住宅是市场」,政府不干预市场。

  然而,不论蓝绿,政府的思维逻辑不脱:「房地产是产业的火车头」,因此,政府其实正大大地干预住宅市场,举例而言,房屋市场出现太多空余屋, 政府可以开办「青年首次购屋」,美其名是要解决青年住屋问题,实则帮助开发商去消化卖不出去、青年也买不起的空余屋。许多的地方再发展计画,政府也耗尽大半心思着眼于房地产开发,结果,方案经过好几年审议,地皮也已经炒了好几轮。其实,政府的逻辑不是「不干预住宅市场」,而是「不愿面对居住问题」。

  摊开历史,不管是大台北防洪计画中二重疏洪道上的拆迁户、信义区四四南村的原住户等,政府都还有想办法解决占用户的安置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政府对于溪洲部落的处理其实是倒退的,连安置住宅不愿承担,何来社会住宅呢?

  在从新北市成立以来,我们花了大半的精力时间跟市政府协商,我们一直主张由政府出资,做真正的社会住宅,居民缴租金入住,后续的经营维护管理可由部落与专业管理组织一同协助,这样,政府能减去大部分的管理工作,收租催租都不用自己来。我们也与部落协会努力达成共识,设计制度让日后付不出租金的家户可以「以工代租」,尽力做到部落所有现住户都不会因为付不出社会住宅的租金而被迫离开。但不论这几年我们如何说破了嘴,市府的态度就是不动,我们在谈判桌上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换来政府的敷衍与原地踏步,平白浪费了一个能够建立台湾多元化社会住宅制度的机会。

  相反地,由于另一个同样位于新北市的三莺部落,接受了新北市的提议,採用333自力造屋模式 ,市府很快就同意,因为这不是社会住宅,产权非属公有。虽然产权全然私有已不属于社会住宅的范畴,但市府还是在面对民间对社会住宅存量不足的质疑时,硬把溪洲与三莺部落重建也算上社会住宅 。

  「社会住宅自己盖」

  自与新北市府谈判协商以来,居民最困扰的就是若日后採用333模式,不止无法拿出自筹款,贷款可能也无法如期缴交。因此,居民在长达数年的过程中,坚持市府能够维持社会住宅的承诺 ,也因此在这问题上,大家僵持不下。然而,最戏剧性的发展,是因缘际会下,童子贤先生愿意出资协助溪洲部落重建,在此状况下,部落不再坚持市府依住宅法兴办社会住宅,事实上,重建协力团队与居民除了这几年耗尽精力与政府协商外,也耗尽了与市府和市长的信任,因此,大家最后决定「社会住宅自己盖」,虽然产权非属公有,但部落每一户都与协会正式签约,以后房屋不得私下买卖、出租,若有人无法缴贷款,则由协会负责,而该户还是得以居住于原本的房子里,只是产权过度给协会。

  透过这样的制度设计,避免产权私有化后居民出售,也避免部落族人因为经济问题而无法安居。可以这样说,虽然没有政府的社会住宅,但社会住宅保障居住权的理念,却透过溪洲部落的族人自己落实了。因为童先生的帮忙,最困扰的自筹款有了着落。建筑经费透过族人的银行贷款自筹、童子贤先生善款与新北市政府补助,展现族人自主自立的能力与各方援助的精神。非常感谢童子贤先生代表了社会良善力量,慷慨捐助家屋兴建费用,扶助族人经济资源,溪洲部落才能这么快启动新建工程。同时也感谢市府内原民局、城乡局的第一线承办人员长期给予的行政支援,协助都市计划变更、土地租用等程序,走出创新的行政新路。大家是战友,不是敌人。
 
  走了十年的路

  二〇一七年秋冬的开工团结仪式,突破以往「破土」的侵略大地意象,由部落头目带领青年祭拜祖灵祈福,族人採集山林树藤,以多条树藤缠绕编织成大型花圈,树藤互相扶持,象征部落族人团结合作,绵延不绝的藤蔓则代表部落永续茂盛。邀请来宾在綵带上留言祝福,并将綵带綑扎在树藤上,留下祝福,请来宾饮小米酒,表达部落对贵宾的感谢。再由族人将自己的留言綵带綑在树藤上,在妇女吟唱歌谣声中,将树藤围绕成圈,代表部落团结、工程圆满的祈愿祝祷。

  这十年来,族人与社会一同成长。族人坚持抗争,与社会对话、争取认同,向政府争取就地居住权利,争取参与式设计及亲手造家园的机会,开展部落导覧,能与各界朋友自信地谈论自己的族群文化,溪洲部落成为都市原住民文化的重要节点。

  自抗争开始,台大夏铸九教授与日籍客座教授延藤安弘团队就透过参与式设计,让族人亲手参与自己家园的规划设计,同时也融入溪洲部落特有生活与文化,坚持争取最适合全体族人的生活环境,成为未来都市原住民文化基地。家屋建筑设计由今年度杰出建筑师奖得主的资深建筑师吕钦文带领团队执行,未来也会由族人实际参与营造工作,亲手造家园。族人家园位于距离原本部落大约一百公尺之外的堤顶,以后再也不会在台风季节受灾淹水,是安全、自主、传承文化的都市原住民园区。

  「社会住宅」自己造,结果看似美满,但是这个过程非常艰辛。如果不是有善款,溪洲部落不可能会开启重建之路。长远来看,如果解决居住问题的方式要靠善款的「缘分」,如何寄望我们能有一个可持续的、有前瞻性的住宅政策?溪洲部落很小,区区四十户,但对这四十户来讲,从抗争、争取社会住宅、贷款自筹,到最后幸运的获得善款协助,这条路走了十年。再等一个十年,再等一个善款,这是我们期待掌握最大资源的政府,面对住宅问题该有的态度吗?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反造城市:非典型都市规划术(增订版)》的书名,真的让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台湾,我们对“城市”的讨论,常常围绕着“发展”、“效率”、“现代化”这些词汇展开。但“反造”这两个字,却带来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向,它似乎在提示我们,或许应该从“逆向”的角度去理解和塑造城市。我很好奇,作者所说的“非典型都市规划术”,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术”?它是否意味着一种更加灵活、更加适应在地情况、甚至带有一定“反叛”精神的规划方式?它是否能够帮助我们跳出那些被固化的思维模式,去发掘那些隐藏在城市角落里的无限可能?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如何在不破坏城市原有肌理的前提下,通过“反造”的方式,让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在“增订版”中,我更是希望能看到作者对如何应对当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复杂挑战,比如可持续性、包容性等,所提出的独到见解和创新实践。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对城市未来形态的深度思考,也是一次对传统规划理念的有力挑战。

评分

这本《反造城市:非典型都市规划术(增订版)》的书名,简直就是为我这种“城市观察家”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都市的运作方式充满好奇,但往往在阅读官方的规划报告时,会觉得太过枯燥、缺乏人情味。这本书的“反造”和“非典型”几个字,让我觉得它一定不是一本循规蹈矩的教科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很多画面:那些在都市角落里顽强生长的绿植,那些由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的社区花园,那些充满艺术气息的街头涂鸦,它们是不是也算是一种“非典型”的城市“反造”?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反造”的?它是否意味着一种去中心化、更强调在地性的规划理念?它是否会鼓励我们从微观尺度出发,去关注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细枝末节?比如,如何通过调整街区的小细节,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如何利用废弃的空间,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城市活力?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打破常规的思路,一些能够激发我们创造力的“术”。在“增订版”中,我更是希望能看到作者对当下城市发展新趋势的解读,比如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等,以及它们如何与“非典型”的规划术相结合。

评分

这本书的《反造城市:非典型都市规划术(增订版)》的书名,实在太有启发性了!“反造”这两个字,一下子就让我联想到,是不是我们对城市的理解,一直以来都过于“顺向”了?是不是我们习惯了按照既定的逻辑去“建造”,却忽略了城市本身可能蕴含的其他可能性?在台湾,我们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有时候,我也会感受到一种疏离感,感觉城市似乎越来越不像“我们”的城市。所以,这本书的“反造”和“非典型”概念,就像一股清流,让我眼前一亮。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这种“反造”的“术”?它是否意味着一种更加有机、更加贴近在地生活、甚至带有一点“野性”的规划方式?它是否会鼓励我们去关注那些不那么“主流”,但却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比如那些有故事的老街区,那些充满创意的小店,那些由居民自发组织的社区活动?我尤其期待在“增订版”中,能看到作者对当下城市发展新趋势的思考,以及如何用“非典型”的方式来回应这些挑战。

评分

《反造城市:非典型都市规划术(增订版)》这个书名,就像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让我立刻想要揭开它的面纱。在台湾,我们对“城市”的印象,常常是高楼林立、交通繁忙、规划有序。然而,“反造”这个词,却带来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它似乎在说,我们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城市的“造”成,而是可以主动地去“反过来”重塑它。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解读这种“反造”的意义?它是否是一种对现有城市格局的批判性反思?它是否会提出一些更加灵活、更具弹性的规划策略,以应对城市不断变化的需求?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如何让城市空间更具包容性和人性化,如何让居民真正地融入城市,并参与到城市的建设和改造中来。尤其是在“增订版”中,我希望作者能够针对当前台湾都市发展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例如老旧社区的再生、闲置空间的再利用等,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非典型”解决方案。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都市规划的书,更是一场关于城市未来形态的深度对话。

评分

《反造城市:非典型都市规划术(增订版)》这个书名,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味道。在台湾,我们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但有时候,我也会觉得,这种“造”的过程,是不是太过于单向?是不是我们过于追求效率和规模,而忽略了城市本身的呼吸和脉动?“反造”这个词,就好像是在说,我们要逆向思维,去拆解那些既有的逻辑,去审视那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规划原则。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这种“非典型”的都市规划术?它是否意味着一种更具包容性、更注重个体体验的规划方式?它是否会挑战那些以“专家”视角为主导的传统规划模式,转而将目光投向那些生活在城市中的普通人?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如何在城市发展中保留历史的痕迹,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注入人文的温度。在台湾,我们拥有许多充满故事的老街区,它们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如何对这些区域进行“反造”,使其既能焕发新生,又不失其原有的灵魂,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思考,如何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理解和塑造我们所处的城市空间。

评分

这本《反造城市:非典型都市规划术(增订版)》的书名实在太吸引人了!“反造”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颠覆、挑战传统认知的意味,再加上“非典型都市规划术”,瞬间就点燃了我对这本书的好奇心。在台湾,我们每天都身处在这座不断被“建造”的城市里,高楼林立、道路纵横,似乎一切都按照既定的蓝图在推进。但有时候,我也会在拥挤的街头、陌生的巷弄中,感受到一种失落,一种对城市规划是否真正服务于“人”的疑问。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声号角,让我开始思考,除了那些宏大的、我们习以为常的规划方式,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是否有一种“反过来”思考,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都市的肌理,甚至重新创造它?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探讨那些被主流话语忽略的角落,那些充满生活气息却不被纳入统计的“非典型”空间,以及那些不以效率和规模为唯一衡量标准的“术”。或许,真正的城市生命力,就隐藏在这些被“反造”的可能性之中。我甚至在想,作者会不会在书中提出一些大胆的设想,比如如何让旧城区焕发新生,如何将社区的微观需求融入宏观规划,或者如何鼓励市民参与到城市的“反造”过程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规划结果。总而言之,这个书名就像一个迷宫的入口,我迫不及待地想走进里面,探索那些隐藏在“典型”之外的城市智慧。

评分

我最近在书店里偶然翻到这本《反造城市:非典型都市规划术(增订版)》,一看到书名就觉得很有意思。身为一个在台北生活了多年的居民,每天通勤、购物、社交,都离不开这座城市。我们常常听到关于都市更新、捷运开发、绿地规划的新闻,但很多时候,这些规划似乎都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有点远,或者说,它们是以一种非常宏观、甚至有些冰冷的视角来审视城市的。这本书的“反造”和“非典型”几个字,就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让我联想到,是不是我们应该跳出那些既定的框架,从更微观、更贴近生活的角度去理解和改造城市?会不会有很多被我们忽略的,但却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等待着被“反造”?比如,那些隐藏在巷弄里的特色小店,那些老旧社区里的人情味,那些充满创意的手作市集,它们是不是也是城市“非典型”生命力的体现?我很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或者提供一些独特的思考角度,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感性、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去认识和塑造我们生活的城市。尤其是在“增订版”中,不知道作者是否又加入了一些更具前瞻性的思考,或者对过去提出的观点做了更深入的探讨。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城市的“反造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

评分

《反造城市:非典型都市规划术(增订版)》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充满了思想的深度和实践的活力。“反造”这个词,一下子就跳出了我对城市规划的传统认知。在台湾,我们常常谈论“城市规划”、“都市发展”,但“反造”似乎是一种更主动、更具颠覆性的思考。它让我想到,是不是我们有时候过于注重“建造”本身,而忽略了对城市肌理的“解构”和“重塑”?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提到的“非典型都市规划术”究竟有哪些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它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突破那些僵化的思维模式,去发现城市中被隐藏的潜力?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打破常规的案例,展示如何通过“反造”的智慧,让城市空间更具人情味、更具生命力,甚至更具故事性。尤其是在“增订版”中,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如何将这种“非典型”的规划理念,应用到实际的城市改造项目中,并取得成功的经验。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与作者一同踏上一场关于城市未来的探索之旅。

评分

我刚看到《反造城市:非典型都市规划术(增订版)》这本书的书名,就觉得它充满了探索的意味。“反造”这个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在台湾,我们见证了城市快速的扩张和变迁,但有时候,我也会反思,这种“造”的过程,是否总是朝向我们期望的方向?是否有一些“造”的方式,反而让我们离理想的城市生活越来越远?这本书的名字,似乎在暗示着一种颠覆性的视角,一种对传统都市规划的挑战。我特别好奇,“非典型”的都市规划术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涉及到一些更具创造性、更符合在地需求的规划方法?它是否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忽略的城市空间,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我希望书中能够分享一些案例,展示如何通过“反造”的方式,让城市变得更加有趣、更加宜居。尤其是在“增订版”中,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当下城市面临的一些新挑战,比如气候变化、人口结构变化等,是如何提出“非典型”的解决方案。这本书,就像一个未知的宝藏,激起了我强烈的探索欲望。

评分

《反造城市:非典型都市规划术(增订版)》这个书名,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在台湾,我们对于“城市”这个概念,往往是建立在“建造”、“发展”、“现代化”这些词汇之上的。但“反造”二字,却带来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语感,仿佛是一种“解构”与“重塑”。它让我联想到,是不是我们已经过度地“造”了,以至于让城市失去了原有的某种特质?是不是我们需要停下来,去“反思”我们正在进行的“造”?我非常好奇,书中提出的“非典型都市规划术”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它是否是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注重社区参与的规划方式?它是否能够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被主流规划所忽略的角落,比如老旧的巷弄、被遗忘的角落,甚至是城市的“灰色空间”?我期待书中能探讨如何让城市更具包容性,如何让不同背景、不同需求的人都能在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在“增订版”中,我希望作者能够进一步阐述,如何在日益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平衡效率与人性,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保留城市的独特性和生命力。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城市”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