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路者:导引山崎亮走上社区设计的大师们,探究英国社区设计如何发迹,重新回复工业社会所剥夺的人性与尊严

引路者:导引山崎亮走上社区设计的大师们,探究英国社区设计如何发迹,重新回复工业社会所剥夺的人性与尊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Yamazaki Ryo
图书标签:
  • 社区设计
  • 英国
  • 山崎亮
  • 城市规划
  • 社会学
  • 工业社会
  • 人文关怀
  • 设计史
  • 建筑学
  • 社区营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畅销书《社区设计》作者山崎亮最新力作.收录大量彩图
山崎亮与十九世纪英国七位重要社会改革家的对话

透过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窥见当代亚洲面临的都市问题;
从七位先贤、大师的思想,看见社区设计发展轨迹,并找到将现代社会变得更好的灵感

专业人士共感推荐
王志弘(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
李丁赞(国立清华大学社会学荣誉退休教授)
李取中(《大志杂志》、《The Affairs 週刊编集》总编辑)
阮庆岳(小说家、建筑师)
林静娟(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邱翊(台北城市散步执行长)
洪德仁(中华民国社区营造学会理事长)
连振佑(中原大学景观学系助理教授)
黄伟茹(国立成功大学都市计画学系助理教授)
黄瑞茂(淡江大学建筑系专任副教授)
廖嘉展(新故乡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刘维公(东吴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前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长)
龚书章(国立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专任教授)

面对高龄化、少子化、城乡差距、区域转型衰退,
如何透过社区设计(Community Design)解决这些问题,已然成为近年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社区设计」的概念,即是「不只设计看得见的空间,
更要设计看不见的『人与人之间的连结』」。
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出发,透过举行工作坊、研讨会、实地参访等方式,
将参与式设计导入各类型空间、社区的规画营造,
让空间使用者进入设计过程、培养在地社群,
并整合跨领域人才、建立公私部门间的沟通管道……
以各种跳脱传统思维的方式进行「设计」,
使人际关系更紧密,让各种空间能达到最有效且最长久的利用,发挥最大价值。

作者山崎亮,即是提倡「社区设计」这个概念的先驱。
从1999年开始,他以「社区设计师」的身分至许多地方协助进行社区设计
除了日本之外,他也频繁前往世界各地,至今已协助过无数案例。
从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他察觉当代亚洲也同样面临到的都市问题,
并试图从维多利亚时代社会改革家身上,学习力抗工业凌驾人性的方法。
而社区设计很可能正是社会面对人心分离、都市绝缘冷漠的病状之解药。

《引路者》是山崎亮挑选出影响他最深的七位大师,
整理其思想及着作精华汇总而成。透过本书,可以回顾这些人物,
了解从十九世纪至今社区设计、社区营造相关概念的演变,
以及其中最重要的根本思想及要领。
此外,山崎亮也会在书中穿插说明、提出实际案例,
和读者分享前辈们的思想如何影响他、他又怎么将其表现在社区设计的构想与实施中。

七位重要英国社区与社会改革大师分别为--

◆约翰.罗斯金
作者尊为师父的罗斯金建议舍弃对拥有许多金钱与物质的「富有」的追求,他提出重视人与物品既有价值的「富足经济学」

→推动社区设计不能靠一帮「为钱聚集的人」;地区营造之所以成立,是一群人共同思索该建立何种生活方式与人际连结,始能促进社会达到真正的富足

◆威廉.莫里斯
强调应把美感带入生活与工作中:只要运用创意,枯燥的工作也能昇华为艺术、带来富足的精神与生活

→社区设计的要旨也有类似之处:借由亲自参与家园设计,并试图在每天生活的街区创造美,如整修场所、烹制美味特产,小市民也能成就美丽的设计,与地方产生有意义的互动

◆阿诺尔得.汤恩比
睦邻运动先行者汤恩比眼见工业革命下恶劣劳动环境与贫富差距,深感地方上须有进行劳工教育、提高居民意识的设施,重点有三R:Residence居住、Research调查、Reform改良

→studio-L也落实三R原则:设计师曾亲至地方居住两年、组成团队进行调查,在深入当地后摸索出社区改善方针,最后成功活络原已凋零的商店街,也振兴离岛观光业

◆奥克塔维娅.希尔
作者从同样承继罗斯金理念的师姐希尔身上发现女性的力量;她擅长教育事业以及与民众对话。希尔一家创立诺丁罕广场学校,举办社区课程教育民众,并关怀地方上贫困者

→女性社区设计师格外擅于放下身段与居民沟通,能更快突破民众心防,用柔软的姿态来对话──值得所有社区设计师效法

◆埃比尼泽.霍华德
工业革命造成伦敦市中心恶劣的居住环境,霍华德思考着理想都市应是什么样貌?他提出职住一体的「田园都市」:兼具完备生活机能与绿地保留,也强调此种都市规画应以三万两千位居民为规模上限

→社区设计的范围也应设定在三万人口左右的地方,以进行每一次规画。这样无论是与地方政府或居民,都能更有效地对话,也更易催生出有特色的设计

◆罗伯特.欧文
合作社之父欧文认为合作社并非以人人获得巨大利益为目的,而希望公平分配资源、以合作为基础,同时借有趣的活动(庆典、演讲或舞会)建立起具社区意识、互助互信的社会

→为街坊打造活动必须既有价值又有乐趣,否则居民会缺乏持久且足够的动力投入改善与营造。光就理念高谈阔论不是办法;做正确的事,是否有趣也很重要

◆汤玛斯.卡莱尔
卡莱尔在他生活的时代,衷心企盼「英雄」出现,来拯救恶劣环境中生活与劳动的人民;他强调英雄特质应具备「坚定信仰」、「诚实的心」、「解决社会问题的意愿」、「强大领导能力」

→studio-L在社区设计时,以这四种特质自我期许,也试着从地方上挖掘具类似特质的「在地英雄」,以期涟漪效应令居民相互影响;在设计师离开后,社区经营方能长久

面对失衡社会,总有走在时代前缘的先行者,足迹历久而弥新。
跟着山崎亮回顾英国社会改革的发展轨迹、师法七位先贤,从中看到社区设计未来的可能性。

▍好评推荐
山崎亮引领我们回溯英国十九世纪以降,艺术与工艺运动、睦邻运动、国家名胜古蹟信託、田园城市及合作社运动先驱者的深邃洞察和身体力行,令社区设计的当前努力随此历史回响而不显孤单。书中不时以studio-L团队的经验相互印证,使得本书不只是历史掌故,更是确切可行的实用指南。山崎亮拓展了吾人请益效法的视野,也勾勒了宜居生活的愿景;他批评零碎分工和机器生产的侷限,倡议全程负责、现场实作,以及平等互助的行会精神,提示了社会改良的可能方向。
──王志弘/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

山崎亮透过对十九世纪后期、以罗斯金为核心的七位英国知识分子,提出他个人的致意及诠释,除了借此深化了「社区设计」与现代性发展间的历史脉络外,也透过这七人对工业革命后社会现状的积极批判,以及其各自带有理想色彩的作为或论述,来重新提醒对于人的本体价值的尊重,依旧是此刻设计界不可回避的责任与挑战,也是现代性在继续滚动过程里,必须被严厉检视的重点所在。
──阮庆岳/小说家、建筑师

反璞归真回到社区生活。
日本山崎亮先生是一位有心的作者,在社区营造、社会设计的专业中,看到了普世共同的议题,包括:工业化、都会化、高龄化、少子化、资讯化等等,加上环境污染、地球暖化等严峻的问题,显示出便利和舒适的背后,代表着过度的消费和资源耗竭,更重要的是人心的坠落。山崎亮先生这本专辑,从英国社区设计如何发迹,反思重新回复工业社会所剥夺的人性与尊严,简单说就是回到社区、回到生活,反璞归真,重新探索生活的设计、价值的重建和环境的营造,让地球和人类有机会永续发展,是以乐于推荐。
──洪德仁/中华民国社区营造学会理事长

本书笔法自然、轻盈、流畅,介绍的不止七位「引路者」,更在字里行间穿插重要的社会意识与历史演进、劳动工作与美学愉悦概念、都市计画重要理论与实施经验……等。《引路者》提供的不仅是社区设计或地方创生的引子──这些从各方面开展的故事,毫无疑问可做为都市再生、社会改革、生活革命,或环境规画设计等领域工作者重要的反思与参考。
──连振佑/中原大学景观学系助理教授
 
《引路者:导引山崎亮走上社区设计的大师们》图书简介 一、 时代的呼唤与个体的觉醒:一个从城市规划师到社区设计师的转变 在高速城市化和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日益疏离,城市空间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温度与人情味。许多现代化的城市规划理论似乎在追求效率与规模的同时,无意中剥夺了居住者最基本的人性需求——归属感、尊严与参与感。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社会理论分析,而是聚焦于一位关键人物的成长轨迹:山崎亮。 山崎亮,一个在传统城市规划体系中接受教育的专业人士,如何一步步转向一种截然不同的实践路径——社区设计?他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对战后日本乃至全球城市发展模式深刻反思的必然结果。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追溯山崎亮早期的学术背景、他在实践中遭遇的困境,以及最终如何被一群“引路者”所启发,从而找到了连接城市空间与社区活力的钥匙。 二、 穿梭时空的对话:英国社区设计的灵感源泉 “引路者”并非是虚无缥缈的导师,他们是真实存在于历史长河中,试图修复工业化裂痕的实践者。本书的核心探索在于,山崎亮如何通过对英国社区设计历史的深入研究,找到了激活日本本土社区的灵感。 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最早经历了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病”:贫民窟的形成、人际关系的原子化、以及传统手工业的衰落。然而,正是在这种深刻的危机中,一系列旨在恢复社区韧性与人类尊严的运动和理论开始萌芽。 1. 早期城市改革家与“花园城市”的理想: 我们将探讨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及其“田园城市”运动的遗产。霍华德的理念在于,通过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建立平衡的社区,试图在现代生产力的基础上,重建邻里间的互助网络和对自然的亲近感。虽然“花园城市”的实践路径复杂多变,但其核心思想——将生活质量置于单纯经济效率之上——对年轻的山崎亮产生了深刻影响。 2. 从“城市更新”到“社区行动”:战后英国的本土实践: 工业衰败后的英国,尤其是在二战的创伤和随之而来的社会结构调整中,催生了更多自下而上的社区行动。本书将深入分析那些试图在既有城市肌理中“缝补”社区精神的实践者。他们是如何在面对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拆迁与重建时,坚持以居民的记忆、技能和需求为中心进行微观干预的?这些实践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宏大叙事,而是关于如何让被工业化进程边缘化的人群重新获得对生活环境的“主权”。 3. 空间与社会学的交汇:从功能主义到场所精神的回归: 山崎亮的研究并非停留在建筑或规划的物理层面。他被那些敏锐地捕捉到“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理论家所吸引。这些理论家强调,一个成功的社区不仅仅是房屋的集合,更是由共享的记忆、仪式和日常生活实践所编织的文化容器。我们考察这些英国先驱如何将社会学、人类学的方法引入城市设计,从而理解社区的“活法”,而非仅仅是“住法”。 三、 重塑人性与尊严:社区设计的哲学内核 工业社会以高效、标准化和劳动分工为核心,这在带来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结构性的“异化”——个体被简化为生产工具,其多样性、情感连接和对环境的能动性被压抑。 本书揭示了英国社区设计运动的深层目标:回复人性与尊严。 尊严的重建: 尊严不仅关乎物质的富裕,更关乎被看见、被倾听和被尊重。社区设计实践者如何通过介入公共空间,为那些在传统权力结构中失声的群体创造发声的平台?例如,如何通过设计小型的、可灵活使用的“第三空间”,让老年人、青年人或失业者能够重新建立社会角色,找到存在的价值? 人性的回归: 在高度自动化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连接需求并未消失。山崎亮从英国的实践中学习到的关键一课是:设计必须是“慢的”、“局部的”和“互动的”。这与工业化追求的“快”、“统一”和“可复制”形成了鲜明对比。设计不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而是一种引发对话、促进合作的催化剂。 四、 从理论到实践:山崎亮的方法论提炼 通过梳理这些“引路者”的经验教训,本书将系统性地提炼出山崎亮独特的社区设计方法论的核心要素。这包括: “不完美”的接纳: 与追求完美蓝图的规划不同,社区设计必须接纳并利用现有环境的“瑕疵”和“未完成性”,因为这恰恰是居民创造力的起点。 技能地图的绘制: 识别社区中潜藏的人才、资源和尚未被满足的需求,而不是仅依赖外部资源的输入。 “像玩游戏一样”的参与机制: 如何设计出既有规则又充满乐趣的参与过程,使居民从被动的客体转变为积极的共建者。 五、 结语:未来的社区蓝图 《引路者》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和未来城市生活的深刻反思。它揭示了在技术迭代和全球化加剧的时代,我们如何能够从历史的智慧中汲取力量,重新构建出既具备现代功能、又充满人情味的、真正属于居民的场所。本书旨在启发新一代的设计者、城市管理者和所有关心社区福祉的人们,共同踏上这条艰难但充满希望的“引路”之路。 --- (字数统计:约150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山崎亮Yamazaki Ryo
生于1973年。社区设计师及景观设计师。社区设计工作室「studio-L」创立者及法人代表。

以社区设计师活跃于日本的山崎亮,走遍日本全国,举办由当地居民解决地区课题的研习会,制定由居民参与的综合计画,设计建筑和景观,策画由市民参与的公园管理等,盼能透过「社区设计(Community Design)」的方法,让空间使用者直接参与设计过程,借此改善各种空间利用、人口外移、高龄化、空间废置等传统空间设计无法顾及的问题。

曾以执行过的企画获得「日本Good Design Award」、「Kids Design赏」、「SD Review」、「All right!Nippon 大赏审査委员会长赏」等多项大奖。主要着作有《社区设计:重新思考「社区」定义,不只设计空间,更要设计「人与人之间的连结」》(繁体中文版已由脸谱出版)、《社区设计的时代:用「不造物的设计」概念打造二十一世纪理想社会,全面探究社区设计的工作奥义、设计总体方针,以及如何与社群团体培养合作默契》(繁体中文版已由脸谱出版)、《论街区的幸福》等。

相关着作:《社区设计的时代:用「不造物的设计」概念打造二十一世纪理想社会,全面探究社区设计的工作奥义、设计总体方针,以及如何与社群团体培养合作默契》《社区设计的时代:用「不造物的设计」概念打造二十一世纪理想社会,全面探究社区设计的工作奥义、设计总体方针,以及如何与社群团体培养合作默契(独家签名版)》《社区设计:重新思考「社区」定义,不只设计空间,更要设计「人与人之间的连结」》

译者简介

詹慕如
自由口笔译工作者。译作多数为文学小说、人文作品,并从事各领域之同步、逐步口译。
脸书专页:译窝丰 www.facebook.com/interjptw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师父 约翰.罗斯金 9
社区设计与罗斯金10/运用人物或物品之既有价值的艺术12/发现创作中的喜悦14/愉快的工作集合体尽管狂放粗糙,依然能量充沛17/studio-L员工的工作方式22/studio-L也是一种「社区设计师行会」24/不分工,一个人从头到尾负责一个专案25/人生在世的目的并非只在赚钱27/让既有价值增值的经济学29/重新思考罗斯金经济学的时代30

[专栏1]从罗斯金的晚年学习 32

第二章 大师兄 威廉.莫里斯41
莫里斯的实践与社区设计42/结识伙伴43/把美感带入生活47/把美感带入工作48/把美感带入市民活动49/活用素材51/找回小艺术52/从绘画开始54/设立莫里斯商会55/设立古建筑物保护协会57/社会主义运动58/莫里斯心中的理想社会59/分工和劳动的机械化60/行会式的工作方式62/莫里斯以后66/以乌托邦社会主义局部实现为目标69

[专栏2]艾斯比致力于融合72

第三章 使徒 阿诺尔得.汤恩比81
社会福利和社区设计82/社会福利事业诞生的背景82/工业革命和济贫政策84/慈善组织协会的成立86/慈善组织协会在美国88/睦邻运动90/学生深入地方的意义92/汤恩比馆94/入住、长期居住95/艺术与睦邻运动97/和艺术与工艺运动的关系99/手工艺行会学校的发展和极限101/美国的睦邻运动103/睦邻运动的特征105/从慈善组织协会跟睦邻运动学会的事106

第四章 师姐 奥克塔维娅.希尔109
女性的力量110/希尔的家族111/女性协同行会112/结识罗斯金113/诺丁罕广场学校114/罗斯金意识的变化115/住宅管理116/慈善组织协会119/共有地保存协会122/成立卡尔协会125/与罗斯金失合126/培育年轻人127/把工作交付给培育起来的新人129/国家名胜古蹟信託131/伙伴和家人之死132

[专栏3]坚强的女性亨莉塔135

第五章 发明家 埃比尼泽.霍华德145
人口集中于都市、对田园的憧憬146/霍华德受到的各种影响147/《回顾》的冲击150/《明日》的出版152/田园都市的样貌153/田园都市的空间和营运157/田园都市协会的设立160/莱奇沃思的建设162/莱奇沃思的矛盾164/亨莉塔.巴奈特的田园郊区167/培养后进169/田园都市的国际化170

第六章 乐观主义者 罗伯特.欧文175
前半生与后半生176/学习时期177/成为工厂管理者178/新拉奈克180/对政府的提案185/新和谐村187/合作社运动189/活动的乐趣192/公正劳动交易所195/全国产业工会大联盟196/欧文以后197
[专栏4]从新拉奈克到罗岱尔200

第七章 贤者 汤玛斯.卡莱尔211
写在印尼212/维多利亚时代213/学习历程215/对德国的向往216/卡莱尔的女性观218/《时代的征候》220/《衣装哲学》221/爱默生的来访223/《法国革命》226/《英雄与英雄崇拜》226/《过去与现在》230/与罗斯金的交流233/晚年的卡莱尔236/置换到现代238/再次回到印尼239

结语241
参考书目243
图片出处250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运用人物或物品之既有价值的艺术

罗斯金生于一八一九年、殁于一九○○年。一般论及罗斯金的生涯时,我们会区分为几个不同阶段。一八六○年尤其是重要的一年,在这之前他是活跃的艺术评论家,在此以后他是积极的社会改革者。以下我们将用一八六○年为界,以这一年之前与之后的主要着作来区分阶段,整理罗斯金的思想和他对社区设计的观点。

罗斯金年轻时很喜爱画家透纳的画作,对其给予极高的好评。然而他也知道透纳的画作遭到杂志严厉批评,年仅十七岁的他开始撰写报导反击。在父母亲的支持下,他欣赏了许多透纳的画作,为文称颂透纳毫不减损自然原有价值的绘画表现方法。

他不欣赏将自然拟人化、借此赋予鑑赏者特别情感的表现手法,反之,他大加赞赏透纳正确表现自然之美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罗斯金内心对于不减损自然既有价值的表现手法的肯定,已悄悄萌芽。

在这之后罗斯金依然秉持这样的理念,认为减损自然或者资源既有价值的工作是种浪费,他也批判或许能带来利益、但却减少了自然原本具备之价值的开发方式。同样地,他大肆批判无法让个人发挥价值的工作方式。

这可说是一种类似「惜物」的概念。这里的「物」指的可以是事物或人物,彻底运用一个东西所具备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惜物」,一种重视如何活用物件的概念。如同后述,我所参与的社区设计其实正是活化地区中各种「物」的工作,同时也是一种思考活化地区应该连结什么样的人、应该连接人与何种地区资源的工作。所以我们必须熟知地方上的各种资源,了解其价值,才能连接起「人与人」、「人与物」。正因为如此,身为外来者的我们得专心倾听地区居民的心声,聚集民众一起讨论,并且请当地人告诉我们只有他们才了解的既有价值。

发现创作中的喜悦

罗斯金从十七岁开始撰写的支持透纳艺术论,在六年后集结成册,出版了《现代画家》第一卷。这一年他二十三岁。在第二卷出版之后,除了画家,他也开始对建筑师的工作感兴趣,陆续写了《建筑的七盏明灯》和《威尼斯之石》这两本书,之后他又完成了《现代画家》第三卷到第五卷。写完建筑相关书籍后,这三卷的范畴已经超越艺术批评,论及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样态。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翻开《引路者》这本书,是被它带有“疗愈”色彩的副标题所吸引的。我们身处台湾,也同样在经历着类似的社会挑战:都市的扩张、人口的流动、传统社区的式微,以及伴随而来的疏离感。工业社会带来的效率至上,似乎让我们在追求物质进步的同时,也遗失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那种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那种对土地的深厚情感,那种在共同空间里自然产生的归属感。书中提到“重新回复工业社会所剥夺的人性与尊严”,这几个字在我脑海里反复回响。我很好奇,在遥远的英国,在那些曾经因为工业化而辉煌,又因为产业变迁而沉寂的城镇里,社区设计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来的?那些“引路者”们,他们是建筑师?社会工作者?还是普通的居民?他们又是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去对抗城市发展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去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社区的渴望?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些具体的案例,不仅仅是介绍一些成功的模式,更希望能够看到那些探索过程中的艰辛、遇到的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社区的复苏。因为只有看到真实的付出和坚持,才能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社区成果,也才能激励我们去思考,在台湾的土地上,我们是否也能借鉴这些经验,找到属于自己的社区设计之路?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一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视角,一种更注重人文关怀、更强调在地力量的可能。

评分

《引路者》这本书,让我有一种在读一本“社会史”和“设计史”交织的文献的预感。副标题“探究英国社区设计如何发迹,重新回复工业社会所剥夺的人性与尊严”点出了核心议题,但“导引山崎亮走上社区设计的大师们”这句话,又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探索的维度。我想,这本书很可能不是单向的讲述,而是一种对话、一种学习的过程。山崎亮作为日本社区设计的代表人物,他去探究英国的大师们,这本身就说明了一种跨文化的学习和借鉴。英国作为一个在工业革命时期经历过巨大社会变革的国家,其社区设计的发迹史,必然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思考。我特别好奇,在工业化初期,当城市急速扩张、人们大量涌入工厂的时候,社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那些曾经的社区联系是如何被打破的?而又是哪些人,在那个时代,开始反思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尝试用设计的方式去修复社会创伤,去重新建立人与人、人与地方之间的连接?这本书如果能够细致地梳理出英国社区设计的历史脉络,从萌芽到发展,再到形成成熟的理念和实践,那我将受益匪浅。我希望书中能够不仅仅介绍成功的案例,更能深入剖析那些失败的尝试,以及从中总结出的教训,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社区设计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动我内心深处,关于“家”和“社区”的书,而《引路者》的出现,似乎就是我一直在等待的那一本。书名中“重新回复工业社会所剥夺的人性与尊严”这句话,实在太有力量了。我们都知道,工业化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但也常常伴随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加剧,尤其是当我们开始追求效率和标准化的时候,那些珍贵的、带有地方特色的、人情味的东西,似乎就容易被遗忘。这本书将目光投向英国,这个曾经的工业大国,去探究其社区设计是如何在工业化留下的“伤痕”上,重新找回失落的人性。我很好奇,那些“引路者”们,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是改造老旧的工厂建筑,让它们焕发新生?还是通过组织社区活动,重新点燃人们的参与热情?或是通过设计更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让人们重新感受到归属感?书名中提到的“大师们”,让我对书中人物的期待值很高。我希望能够读到那些真正有深度、有远见的设计师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设计哲学,以及他们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突破。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设计,更是一种关于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重新找回我们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探讨。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那种充满生命力的社区改造过程,以及那些在其中默默奉献的“引路者”们的身影,他们的故事,或许能够为我们在台湾发展社区时,提供宝贵的启示。

评分

这本《引路者》真是如同一场及时雨,让我这个对社区发展抱有憧憬,却又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的人,看到了清晰的方向。书名里提到的“山崎亮”我之前就有耳闻,知道他在日本的社区设计领域是响当当的人物,而这本书的视角竟然拉到了更远、更具历史厚度的英国,这本身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要知道,英国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迁,那些曾经繁荣的工业城镇,在经济转型后留下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本书的副标题“探究英国社区设计如何发迹,重新回复工业社会所剥夺的人性与尊严”,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我一直认为,真正好的设计,不仅仅是好看的建筑,更是能够触及人心、修复社会肌理的温暖力量。工业化带来的快速发展,固然带来了物质的丰富,但不可否认,也一定程度上侵蚀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消磨了社区原有的生活气息。作者是如何通过梳理英国社区设计的历史脉络,挖掘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依然坚守着“以人为本”理念的设计实践者,并且他们是如何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双管齐下地为曾经被工业化“剥夺”的人们,重新找回失落的人性与尊严的?这一点是我最想深入了解的。这本书的厚重感,让我预感到这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充满了真实案例的温度和实践者的智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在看似冰冷的工业遗址上,究竟是如何重新点燃社区的生命力的?又是哪些“引路者”,用他们的行动,为我们示范了如何在一个日益原子化的社会中,重新构建有温度、有归属感的社区空间。

评分

拿到《引路者》这本书,我首先被它充满力量的书名所吸引,再加上那句“重新回复工业社会所剥夺的人性与尊严”,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们都知道,工业化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提升,但与此同时,也常常伴随着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以及对个体独特性的压抑。这本书将目光投向了英国,一个在工业革命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去探究社区设计的“发迹”,这本身就极具研究价值。我非常想知道,在英国漫长的工业化过程中,究竟有哪些“人性”和“尊严”是被忽视的,或者说是被“剥夺”的?而又是哪些“引路者”们,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尝试通过社区设计的方式来解决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描绘出英国社区设计的历史演进过程,不仅仅是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更希望能够看到那些在探索中遇到的挑战,以及这些“大师们”是如何凭借他们的智慧和毅力,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社区的复苏和人性的回归。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一种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更加强调在地力量的发展模式,这对于我们思考台湾未来的社区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

拿到《引路者》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那带着一份使命感的名字,以及那句直指人心的副标题:“重新回复工业社会所剥夺的人性与尊严”。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台湾社会近年来的一些发展现象:都市更新的快速推进,但有时似乎忽略了居民的情感需求;科技的飞速发展,却让许多人感到更加孤单。这本书将目光投向英国,一个在工业化进程中经历了巨大变迁的国家,这本身就极具启发性。我想知道,在那些曾经因工业而兴盛,又因产业转移而面临困境的英国城镇,社区设计是如何诞生的?是哪些“引路者”们,他们是如何在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空虚中,看到了社区设计的潜力,并开始行动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展现出,那些具体的社区改造案例,它们是如何从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出发,逐渐延伸到精神层面的重建的。不仅仅是建筑的改造,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修复,是社区认同感的建立。我想了解,那些“大师们”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利益纠葛中,找到平衡点,并最终推动社区的积极改变的。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在一个日益复杂和疏离的社会中,找回我们作为“人”的本质,找回社群的温暖和力量的深刻探讨。

评分

《引路者》这本书,单是书名和副标题就足够让我心动了。“导引山崎亮走上社区设计的大师们”,这句话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日本的社区设计有所关注,知道山崎亮是其中的佼佼者,但这本书的视角竟然延伸到英国,去探究“发迹”的过程,这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探索。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其社会结构、城市形态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过程中,哪些“人性与尊严”是被工业社会所剥夺的?而又是什么契机,让社区设计开始在英国生根发芽,并最终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我很好奇,那些“引路者”们,他们是如何发现问题的?又是如何组织力量,去解决问题的?我想了解,书中所描绘的案例,是如何在具体的地域环境中,回应当地居民的需求,并最终实现社区的复兴的?这不仅仅是建筑层面的改造,更是社会层面的重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介绍英国社区设计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的那些具有前瞻性和实践精神的大师们。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实践、他们的坚持,都将是给我们这些对社区发展充满热情但又常常感到迷茫的人,一盏明灯。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深入的、具有历史厚度的社区设计之旅。

评分

《引路者》这本书,让我眼前一亮。“导引山崎亮走上社区设计的大师们”,这句话透露出一种求知的姿态,一种跨越国界和文化的学习。我一直对山崎亮在日本社区设计领域的成就有所耳闻,但他作为“被导引者”,去探究英国的大师们,这其中必然蕴藏着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邃的思考。副标题“探究英国社区设计如何发迹,重新回复工业社会所剥夺的人性与尊严”,更是直击人心。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繁荣,固然改变了世界,但它也常常伴随着对个体价值的忽视,对传统社区结构的瓦解。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英国,那些最早的社区设计实践者们,他们是如何在工业化带来的巨变中,敏锐地捕捉到社会肌体上的“失落”,并用他们的智慧和行动,去“回复”那些被剥夺的人性与尊严的。这本书,如果能够像侦探小说一样,层层剥开英国社区设计的历史真相,挖掘出那些在时代浪潮中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引路者”们的故事,那我将无比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社区设计是如何从一种理念,逐渐演变成一种具体的实践,并且最终能够切实地改善人们的生活,重塑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关于如何在一个日益功利化的社会中,重拾人文关怀和社群温暖的深刻探索。

评分

读到《引路者》这本书的介绍,我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共鸣。“重新回复工业社会所剥夺的人性与尊严”,这句话简直说出了我一直以来在社区观察中的困惑和期盼。我们身处的台湾,同样在经历着快速的现代化和都市化进程,很多时候,我们在追求效率和发展的同时,似乎也让邻里之间的温情变得稀薄,让曾经充满人情味的老社区变得面目模糊。这本书将目光投向英国,一个在工业化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国家,去探究其社区设计是如何“发迹”的,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照系。我特别好奇,在英国那段漫长的工业化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巨变,哪些“人性”和“尊严”是尤其被忽视的?而又是哪些“引路者”们,他们是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关注社区的内在生命力,并用设计的方式去“修复”和“回复”这些被剥夺的价值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些具体的历史案例,不仅仅是介绍一些成功的项目,更希望能够看到那些在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付出的努力,以及最终所带来的深刻改变。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理论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留和重塑社区温度的指南。

评分

《引路者》这本书,光看书名和简介,就感觉它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慢书”。“导引山崎亮走上社区设计的大师们”,这句话让我对书的结构和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是说山崎亮本人也是被别人引导的吗?还是说他去拜访了许多在英国社区设计领域做出贡献的大师?如果是后者,那么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介绍山崎亮的经验,更是一个汇集了多位顶尖社区设计思想家和实践者的智慧宝库。尤其吸引我的是“探究英国社区设计如何发迹”这一部分。英国的工业革命历史悠久,其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和城市发展轨迹,与我们台湾在不同时期经历的发展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也存在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我想了解,英国的社区设计,是如何在那样一个工业化浪潮席卷的时代,孕育出对“人性与尊严”的重新关注的?那些最初的探索者们,他们是如何突破当时的主流发展思路,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历史性的视角,让我们理解社区设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摸索和演变。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那些早期实践者的形象,他们的思考方式,他们面对的困境,以及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将社区设计从一种理念,变成了一种能够切实改善人们生活、重塑社区面貌的行动。这本书,绝对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经验分享,而是一次深入的历史回溯和思想的启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