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园是政府营造出来的。那么,将都市里的空地改造成小小的公园,也是政府的工作吗?不,那靠民间的力量推动即可,但具体应该如何进行呢? OPEN GREEN 计画一边协调官民之间的关系,并营造起都市里许多虽然小却有魅力的公共空间。如果这些小空间都由政府来规划,恐怕难免变得单调划一,而若单由民间来任意设计,结果大概又会良莠混杂不齐。正是因为OPEN GREEN 计画居中沟通陪伴,与居民间不惜时间,点点滴滴协力创作,如今完成了的公共空间才会受大家喜爱,愿意长期使用吧。—山崎 亮| studio-L 代表、庆应义塾大学特别招聘教授
在都市规划的论述中,市民、专业者与公部门各自与彼此间的学习,近年来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台北市,从社区营造的开展、暂时性绿地的争议、「Open Green 打开绿生活」的实验,再到以「社区交往」为名的国际交往,一路所展现的就是学习与调整。长久以来社区营造或城市再生常被赋予实质且急迫的任务,这些任务固然重要,但一昧对成果的强调却常常使我们忽略了一些过程中微妙以至精彩的社会学习过程。「社区交往」一书完整地呈现了台北市从地区改造到社区交往的实践与学习过程,这个还在进行中的实验,指引了一个城市治理的新典范。—侯志仁|美国华盛顿西雅图大学地景建筑系 教授
03进击的地区治理术-垂直向整合、水平向串联的规划工作(2014~) 用一个荒置空间去看见整条水圳遗线 文山区景美仙迹岩生活圈 都市秘径寻水,织起守护都市小河域的网 兴福支圳:种下山茶花,废弃空地变身仙岩树屋 都市绿洲:宿舍庭院打造为朴门教室 景尾溪旧河道:万和一号公园开盖喜见被遗忘的东支流 万盛溪:亲子共学,一起来后巷秘径寻找河神的家 Open Green 打开绿生活 全市型开放的生活空间改造计画 Open Green 打造新公共空间
为持续展开国际对话工作,由侯志仁、连振佑担任国际工作坊的召集人, 邀请来自印尼、泰国、美国、纽西兰、荷兰、日本、台湾之城市行动者来到台北,以「社区交往- Way to Community」为主题,启动了台北面向世界的桥樑。从看见社区及了解社群关系,从人与人之间相互激盪、彼此启发的机会,奠下网络形成的基础,进一步筑建一条进入社区的道路(way) 与在当中互动的关系网络,进入社区的同时也将方法(way) 梳理而出。
「社区交往- Way to Community」依据不同社区/群的关键议题,检视台北市社区规划当前面对的趋势课题,借由六个系列的社区交往行动,更进一步去探索共创一个新地方的可能。工作坊行动场域走过柴寮仔、大桥町、虎山下、枧尾、师大周边以及与City Maker 市民社群网络经营讨论,与国际行动案例创造对话机会,这些行动提供了制式城市规划所不能触及的方法,透过行动的过程与所引发的对话,提供更好的参与机制。
案例 01 日本-芝浦家(SHIBAURA HOUSE)
伊东胜 芝浦家(SHIBAURA HOUSE)创办人
日本 东京(Tokyo, Japan)
媒体艺术出身,在东京芝浦经营广告制作企业社。同时也是SHIBAURA HOUSE 创办人。传承父辈经营了四十年的广告社,历经日本泡沫经济,开始思考广告公司在当代的生存方式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期望与芝浦地区的人产生互动,委由建筑师妹岛和世操刀,以通透的大面落地窗及轻盈构筑,开放更新后的多余空间提供予社区分享共用, 创造与地区共生的空间经营模式,在东京扮演城市先趋社群与国际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