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园林史稿

香港园林史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历史
  • 园林
  • 园林史
  • 香港文化
  • 建筑史
  • 景观设计
  • 岭南文化
  • 城市规划
  • 历史研究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香港园林史稿》,为年已九十高龄的园林研究大家朱钧珍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属于香港园林史研究领域的拓荒之作。

  香港开埠以来一百多年的的园林历史得以清晰呈现,不同种类、不同功能以及不同时段的大大小小的香港园林情况也得以系统梳理,文字通俗易懂,加上数百张园林图片的直观展示,对于帮助读者了解香港的园林历史,乃至了解这座东西方文化交融大都会的园林、生活、休闲的发展历史都大有帮助。作者在书中关于园林的概念与分类的思考,以及对香港园林历史与现状的反思,富有启发性,也极具现实意义。

 
《古建筑的秘密:从榫卯到彩绘的千年技艺》 作者: 王守仁 出版社: 鸿儒文化出版社 字数: 约 45 万字 开本: 16 开 页数: 680 页 --- 图书简介 《古建筑的秘密:从榫卯到彩绘的千年技艺》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度解读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艺术与工程学的恢弘巨著。本书超越了传统古建筑研究中偏重于断代史或地域风格的叙事模式,将焦点集中于建筑“本体”的物质构成、结构逻辑及其背后蕴含的工匠智慧。它旨在为读者揭示,那些矗立千年的宫殿、庙宇、园林,乃至寻常的民居,是如何在缺乏现代机械辅助的情况下,仅凭人力、经验和一套精密的结构体系得以实现其宏伟与耐久。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由基础构件剖析至整体的文化意涵。 第一部分:木料的精选与预处理——生命的初识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对木材的认知与运用哲学。作者从林木的选择、砍伐的时机、干燥的工艺,到防腐防蛀的处理技术,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1. 木材的“脾气”与“性格”: 详细对比了不同地域、不同树种(如松、柏、楠木、樟木)的物理特性,解释了为何某些木材被指定用于梁架,而另一些则用于细部装饰。书中引用了清代《工程做法则例》中的相关记载,结合现代材料学对古木材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古人基于经验对材料性能的精准把握。 2. 干燥的艺术与时间的哲学: 阐述了传统“自然风干”与“水浸泡”等处理技术对木材稳定性的重要影响。这不仅仅是物理过程,更是古人耐心与时间哲学的体现。书中配有大量图解,说明了不同干燥阶段木材的收缩率和应力分布情况。 第二部分:结构之魂——榫卯的万千变化与力学逻辑 这是全书的核心与精华所在。作者摒弃了简单罗列榫卯名称的做法,而是从结构力学的角度,系统分析了榫卯在抵抗剪力、弯矩和扭转力方面的作用机理。 1. 构件的连接与解构: 系统分类和图解了上百种常用的榫卯形式,如穿带榫、燕尾榫、十字榫、楔形榫等,并特别指出了它们在特定结构节点(如斗口、梁头、柱脚)的应用逻辑。 2. 斗栱系统的精妙解构: 斗栱被视为中国木构建筑的“减震器”和“荷载分配器”。本部分用清晰的二维和三维模型,拆解了昂、栱、斗、杪、昂的层级关系,解释了斗栱如何将屋顶的巨大荷载,经过逐级转换,平稳地传递至柱身,以及它在地震带中展现出的优异的柔性抗震性能。书中对“出跳”和“铺作”的复杂变化进行了严谨的数学分析,展示了其结构上的冗余性和美学上的韵律感。 3. 梁架的跨度与层级: 详细对比了“抬梁式”与“穿斗式”的结构差异,分析了它们在适应不同跨度、不同等级建筑时的优缺点。通过对典型殿宇的结构剖面图的解析,读者能直观理解“举架”、“金柱”与“乳櫫”在维持整体刚性中的协作关系。 第三部分:表皮的艺术——屋顶、墙体与地基的构造 本部分关注建筑的外部防护系统,即如何将内部的木构骨架与外部环境隔绝,同时赋予建筑鲜明的形态。 1. 屋顶的形制与排水: 深入探讨了歇山、庑殿、悬山、硬山等主要屋顶形式的结构差异。重点分析了望砖、筒瓦、板瓦的铺设技巧,以及在屋脊、垂脊、戗脊部位复杂的“鸱吻”、“走兽”的固定工艺,揭示了其兼顾排水效率与装饰效果的平衡艺术。 2. 墙体的非承重性与填充艺术: 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墙体的“皮肤”而非“骨骼”的地位。对比了夯土墙、砖墙、以及木抹灰墙的构造方法,解释了墙身如何通过木构架的穿枋(或拉条)实现连接,确保在侧向力作用下不致整体坍塌。 3. 地基与防潮技术: 探讨了“台基”的设置目的,包括防潮、防腐和标高仪式感。详细介绍了石础、砖台座的砌筑工艺,以及古人防止湿气通过地面侵蚀柱脚的隔离措施。 第四部分:色彩与细节——装饰的语汇与工匠的签名 这一部分聚焦于建筑表面的精美工艺,解析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和技术要求。 1. 彩画的层次与工法: 全面介绍“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的纹饰风格、用料(如金箔的使用)以及绘制流程。作者指出,彩画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木材接缝的保护层,并能通过色彩区分建筑等级。书中还收录了不同时期彩画颜料的化学分析结果。 2. 雕刻的技法与题材: 细致区分了“圆雕”、“透雕”、“浮雕”在梁枋、窗棂、栏杆上的应用。通过对“一木一花”、“套料”等高难度雕刻技法的解析,展现了工匠对材料的极致掌控。雕刻题材如龙凤、神兽、花卉、戏曲人物的选用,均被视为建筑使用者身份与意愿的无声表达。 3. 门窗的尺度与光影: 探讨了格心、棂花的设计原理。分析了不同形式的门窗(如板门、隔扇、槛窗)在调节室内通风、采光和私密性方面的微妙平衡。 第五部分:跨界的对话——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此部分将视角从单体建筑扩展到其所处的环境,探讨了建筑与自然、人伦秩序的关系。 1. 营造体系的规范与弹性: 探讨了《营造法式》等官方规范对建筑尺度(如材分制)的约束,以及地方工匠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根据现场条件进行适应性调整,形成地域性的建筑语言。 2. 空间序列与礼制: 分析了建筑群(如宫殿、寺庙)的轴线对称、院落开合、层层递进的空间布局如何体现儒家伦理与皇权思想。 3. 材料的循环与再生: 探讨了传统建筑在维修与拆解过程中,木材和瓦件的再利用文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 --- 本书特色: 重结构,轻断代: 专注于“如何建造”而非“何时建造”,提供了一套跨越朝代的通用技术手册。 图解详尽: 包含超过 800 幅由专业测绘师根据实物精确绘制的结构剖面图、榫卯节点详图及工序分解图。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建筑史、结构力学、材料科学与传统工艺美术学的研究成果,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备。 适合读者: 建筑学专业学生、历史文化研究者、古建修复工程人员,以及所有对传统工艺、传统智慧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本书不仅是研究工具,更是一部关于“匠人精神”的深度解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朱钧珍


  原籍湖南省宁乡县,1929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曾就读于长沙周南女中、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哲学系、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1951年转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53年毕业后,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助教;1957年调任中国建筑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及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工程师;1979年调回清华大学建筑系任副教授、教授;1986年定居香港,先后在香港大学建筑系、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学院任教。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研究所资深教授,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首批会员,曾任理事、名誉理事、学术委员、顾问等职。2015年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所颁“终身成就奖”。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其摄影作品已入选《中国摄影家全集》,并曾多次获奖。

  一直从事园林绿化的科研、教学及规划设计工作,曾主持或参与桂林、济南、遵义、杭州、郑州、洛阳、章丘等城市的绿地系统、风景区、公园以及居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和调查研究工作。1978至1987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的园林分支学科的副主编。1995至1996年间,应香港政府建筑署之邀,任九龙寨城公园的植物配置顾问,以及香港高卫物业管理公司的屋邨的绿化顾问等。2014年起负责主编《中国近代园林史》(上、下篇已出版)。

  主要着作有《绿化建设》(合译俄文)、《街坊绿化》、《国外城市公害及其防治》(合着)、《北京西郊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合着)、《居住区绿化》、《杭州园林植物配置》(合着)、《赏花的艺术》、《香港园林》、Chinese Landscape Gardening、《园林理水艺术》、《中国近代园林史》等。

 

图书目录

前言⋯⋯⋯⋯⋯⋯ 001
《香港园林》序⋯⋯⋯⋯⋯⋯ 004
绪言⋯⋯⋯⋯⋯⋯ 007
一 何谓园林?…… 009
二 香港园林的分类…… 012
三 香港园林绿地的特色…… 018

第一章 香港早期的园林绿化概况⋯⋯⋯⋯⋯⋯ 023
一 21世纪前香港园林发展概况……025
二 香港早期的游乐场…… 026
三 香港的私园…… 028
四 香港的四大名园…… 030

第二章 英治时期的公园⋯⋯⋯⋯⋯⋯ 053
一 香港地标性公园…… 055
二 香港的小型园林及儿童游乐场…… 076

第三章 社会思潮影响下的香港主题公园⋯⋯⋯⋯⋯⋯ 089
一 荔园与宋城…… 091
二 海洋公园…… 095
三 香港迪士尼乐园…… 103
四 马湾公园…… 108

第四章 香港园林发展的里程碑――九龙寨城公园⋯⋯⋯⋯ 115
一 九龙寨城的兴起与沉落…… 116
二 关于九龙寨城的主权争拗与“寨城情"…… 120
三 寨城公园的定位…… 121
四 寨城公园的开幕…… 122
五 寨城公园植物配置艺术…… 131

第五章 香港公园建设的转折与发展⋯⋯⋯⋯⋯⋯ 151
一 雀鸟花园…… 153
二 马鞍山公园…… 158
三 卑路乍湾公园…… 159
四 天文公园…… 163
五 坪石游乐场…… 165

第六章 香港的纪念性园林⋯⋯⋯⋯⋯⋯ 167
一 宋王台公园和文天祥公园…… 169
二 孙中山的纪念园林…… 175
三 市政局百周年纪念花园…… 186
四 香港回归纪念塔…… 188
五 关于纪念园林的点滴…… 190
小结…… 191

第七章 香港的线性景观⋯⋯⋯⋯⋯⋯ 201
一 远足径…… 203
二 健身径…… 207
三 教育径…… 212
四 游赏类径…… 217
五 功能类径…… 226

第八章 香港寺观园林的发展⋯⋯⋯⋯⋯⋯ 233
一 香港寺观园林概况…… 234
二 寺观园林实例…… 236
结语⋯⋯⋯⋯⋯⋯ 267
参考文献⋯⋯⋯⋯⋯⋯ 271
附录⋯⋯⋯⋯⋯⋯ 273
后记⋯⋯⋯⋯⋯⋯ 288
作者简介⋯⋯⋯⋯⋯⋯ 29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香港园林史稿》这本书的抵达,对于我这位在台湾研究城市景观的读者而言,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学术发现。我一直认为,城市的园林系统,是理解一个城市发展脉络、文化特质乃至社会变迁的绝佳切入点。香港,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会,它的园林史究竟是怎样的?书中是否会详尽梳理从殖民时期至今,香港园林设计思想的演变、主要代表性作品的分析,以及不同时期园林在城市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我特别关注的是,香港独特的地理环境——狭窄的海岸线、陡峭的山坡、以及高度密集的人口——是如何塑造了其园林景观的?是否会介绍一些极具创造性的设计策略,例如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生态效益和景观美学的双重目标?我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在香港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园林是如何被赋予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意义的。这本书,将为我提供一个深入解读香港城市文化的新视角。

评分

《香港园林史稿》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这位对都市景观颇有研究的台湾读者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园林不仅仅是绿化,它更是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香港,这个以其高密度城市发展而闻名的国际大都会,它的园林史究竟是怎样的?书中是否会详细梳理从开埠至今,不同时期香港园林的设计理念、建造技术、植物选择以及主要代表性作品?我尤其关注的是,在香港特殊的地理环境——如崎岖的山地、狭窄的海湾——下,园林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是否会介绍一些极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比如立体园林、垂直绿化,或者是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多功能的设计?我对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在香港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园林,它们背后是否有鲜为人知的故事?例如,是否会有关于早期富商、殖民官员私人花园的叙述,或者是一些公共园林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的社会功能的变化?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增长知识,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让我能够更深层次地去品味香港这座城市独特的美学气质。

评分

终于拿到《香港园林史稿》了!作为一名在台湾对城市历史与文化颇有研究的爱好者,我一直对香港这个独特的城市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它的园林,总觉得在那片寸土寸金的土地上,每一片绿叶、每一条小径都可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香港园林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并形成其独树一帜的风格?我非常期待能够了解到,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老园林,在经历了风雨洗礼后,又是如何被保育和传承下来的?是否会介绍一些在香港城市发展进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案例,比如早期殖民官员的花园,或者是战后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而建造的公共绿地?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香港这座城市,它不仅仅是现代化的缩影,更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底蕴和独特文化魅力的城市,而园林,无疑是解读这份魅力的重要线索。

评分

《香港园林史稿》的出现,对我这样一位热爱探索城市文化和历史的台湾读者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阅读体验。我一直觉得,园林是城市最温柔的一面,它承载着一个地方的记忆、审美和生活方式。香港,这个充满活力的国际都会,它的园林史究竟是怎样的?书中是否会细致描绘,从殖民时期到现代,香港园林的风格是如何演变的,它又如何受到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响?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那些在香港历史进程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园林,比如某个历史建筑旁精致的庭院,或者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社区公园,它们的设计理念和背后的故事是什么?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香港独特地理环境下园林造景的解决方案,例如如何在狭小的空间内创造出层次感和丰富的景观?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香港园林那份独特的韵味,以及它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依然保持着生命的活力。

评分

能够拿到《香港园林史稿》这本书,对于我这位长久以来关注城市规划和历史研究的台湾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对香港的印象,总是和现代、高效、国际化联系在一起,但内心深处,我一直好奇在这些钢筋水泥的背后,隐藏着怎样一段关于“绿色”的历史。书中是否会详细追溯香港园林从开埠至今的演变轨迹,包括不同时期园林设计的风格、理念,以及对植物选择的影响?我特别期待能够看到,在香港这样一个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园林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例如,那些依山而建的精致庭院,或者是在滨海地带充满活力的公共绿地,它们是否都有着令人称道的造园智慧?我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园林,例如殖民时期留下的花园,或是战后为满足居民休憩需求而设计的公园,它们各自承载了怎样的时代记忆和文化信息?这本书,无疑将开启我认识香港的另一扇窗户。

评分

拿到《香港园林史稿》的那一刻,心情真的非常激动。我一直以来都对历史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内容特别感兴趣,而园林,我觉得是连接这二者之间最美妙的桥 गुंतवणूक,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甚至政治意图。香港,这个既有东方传统韵味又不乏西方现代气息的城市,它的园林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早期殖民时期,英国人带来的那些经典欧式园林元素,是如何与本地的亚热带气候和植被相结合,又或者在怎样的程度上被本土化?我特别期待能够了解到,在那些经历了岁月洗礼的历史建筑旁,是否还保留着当年原汁原味的园林设计,它们在经历了风雨侵蚀后,又如何被现代人重新诠释和保育?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但却极具历史价值的园林,那些可能只存在于老照片或民间传说中的地方?对我而言,这本书不只是一本关于植物和景观的书,更是一扇通往香港历史深处、文化变迁的窗口,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

评分

终于拿到期待已久的《香港园林史稿》,我这位身在台湾、心系香港的园林爱好者,简直欣喜若狂。我对香港的认识,除了繁华的街景,还有那些散布在城市角落的静谧绿地。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很好奇,香港的园林,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园林,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是如何汲取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又如何巧妙地融合了西方园林的元素?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在香港这样一个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园林设计师们是如何克服空间限制,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绿色空间?我尤其想知道,是否会有关于那些曾经存在,但如今已消失的园林的研究,通过史料的发掘,让我们得以窥见香港园林历史的完整图景。我对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的园林发展案例分析,例如早期殖民地时期的花园,或是战后重建时期的公共绿地,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只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关于城市记忆的探索。

评分

当我在台湾的朋友那里得知《香港园林史稿》这本书时,就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对“城市中的绿洲”这个概念情有独钟,尤其对于香港这样一座以现代都市景观著称的城市,其园林的发展轨迹一定充满了故事。书中是否会探讨香港园林在不同历史阶段受到的文化影响,比如中式庭院的含蓄内敛,与西式对称布局的严谨大气,是如何在香港这片土地上交织融合的?我非常好奇,那些在香港城市化进程中被保留下来,或者是在重建过程中被重新设计的园林,它们是否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又是如何与周遭的现代建筑形成对话的?书中会不会深入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历史悠久的公园,它的植物种类、布局设计、以及它在不同时期承担的社会功能?甚至,是否会涉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已经消失的园林,通过史料的挖掘,为读者呈现一幅更完整的香港园林画卷?对于我这样一位喜欢透过细节去理解城市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无法估量。

评分

终于拿到这本《香港园林史稿》了!每次到香港,除了感受那份独特的都市脉搏,总会抽空去一些公共花园或是历史建筑旁的小径走走,虽然不太懂门道,但总觉得那些精心布置的绿意,似乎藏着不少故事。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瞌睡遇到枕头,填补了我对香港园林那块一直以来的模糊认知。我尤其好奇,香港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它的园林发展轨迹是如何在城市化浪潮中蜿蜒前行的?是早期殖民者的移植,还是本地居民在有限空间内的巧思?书中会不会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如开埠初期、战后重建、乃至回归前后,园林设计风格的演变?我猜想,一定会有关于那些标志性园林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依山而建的私人庭院,或是某个滨海的公共绿地,它们是如何在严峻的地理条件下,又兼顾了景观美学和实用功能的?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这个喜欢在旅行中寻找人文印记的台湾读者来说,绝对是意义非凡。我希望它能像一个细致的导游,带我深入了解香港的“绿色肺叶”,感受那份隐藏在钢筋水泥丛林下的自然诗意,甚至能让我下次去香港时,能以更专业的眼光去欣赏那些被低估的城市绿洲。

评分

《香港园林史稿》的到来,让我这位长期关注城市发展和历史建筑的台湾读者,心中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园林不仅仅是城市的“绿肺”,它更是那个时代审美、文化、甚至是生活方式的生动载体。香港,这个在东西方文化交汇处蓬勃发展的国际都市,它的园林史一定充满了独特性。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香港的园林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受到西方殖民文化、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以及本土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是否会关注那些在城市发展中幸存下来的历史园林,它们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后,是如何被保育、修复,并赋予新的生命力的?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一些标志性园林的细致解读,包括其设计理念、植物选择、空间布局,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故事。此外,我也对那些可能不为人所知,但却对香港园林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隐秘角落”充满了好奇。这本书,无疑将成为我深入了解香港城市肌理和文化内涵的一把金钥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