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建筑选2010-2018

台湾建筑选2010-201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建筑
  • 当代建筑
  • 建筑设计
  • 建筑师
  • 城市规划
  • 建筑文化
  • 台湾
  • 建筑作品
  • 建筑摄影
  • 建筑评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0年~2018年台湾杰出建筑作品选录。收录近60件作品,分为住宅类、商业建筑类以及公共建筑类,刊载多件荣获建筑奖之作品。经由本作品集可观察数年间台湾优异的建筑设计演进脉络。
台湾建筑的变迁与探索:2019-2023 年精选建筑回顾 本书旨在呈现 2019 年至 2023 年间,台湾建筑界在设计理念、材料运用、技术整合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独特活力与深刻思考。 这五年,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后疫情时代的社区重塑,以及科技浪潮的不断冲击,台湾的建筑师们并未固守成规,而是以更具前瞻性的姿态,在有限的土地上探索着无限的可能。 本书收录的案例横跨公共工程、私人住宅、文化场域、商业空间乃至临时的装置艺术,力求全面勾勒出当代台湾建筑的肌理与脉络。我们相信,建筑不仅是遮风避雨的结构,更是时代精神的最佳载体。 --- 第一章:在地性与气候韧性:新世代的材料与语汇 进入 2019 年后,“气候韧性”(Climate Resilience)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渗透到设计决策的核心要素。本章精选的建筑,无不体现了对台湾多变气候(如强降雨、高温高湿、地震频发)的深度回应。 1.1 湿热环境下的“呼吸式”立面 我们探讨了多处利用传统元素,如竹编、陶土砖(或再生混凝土砖)构建的“会呼吸的皮肤”。这些立面设计不再仅仅是装饰,而是主动调节室内微气候的被动式策略。例如,某南部文化中心的设计,通过多重格栅与植栽的结合,创造了深邃的灰空间,将日照热量在抵达主要结构前进行缓冲,有效降低了空调负荷。书中详细分析了其空气动力学模拟结果,揭示了传统智慧在现代工程学下的重生。 1.2 混凝土的再诠释与在地矿石的应用 在对传统钢筋混凝土的依赖性进行反思的同时,建筑师们开始探索如何赋予混凝土新的质感与生命力。我们收录了几处位于东海岸的住宅项目,它们巧妙地将当地开采的河床石或火山岩碎料,以特殊比例混入清水混凝土中,使建筑表面呈现出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的粗粝纹理。这种做法不仅减少了运输对环境的负担,更使建筑成为记录地质历史的实体文本。 1.3 轻量化与临时性结构的反思 后疫情时代,许多社区活动空间的需求激增,但往往要求快速搭建且易于拆卸。本章关注了数个运用木结构系统(如 CLT 或 Glulam)的展览馆与社区聚会所。这些建筑展示了台湾木工工艺的进步,不仅在结构强度上达到了严苛的规范,更在美学上摆脱了传统木作的刻板印象,呈现出轻盈、通透的现代感。 --- 第二章:社会参与与空间疗愈:后疫情时代的社区重构 2020 年代初的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家”与“公共空间”的定义。建筑的角色从纯粹的功能提供者,转向了情感的连接者与心理的庇护所。 2.1 医疗建筑的人文转向 我们深入研究了几所小型诊所与长照机构的改造案例。这些项目摒弃了传统医疗空间冰冷、僵硬的氛围,引入了大量的自然光、柔和的色彩以及可步入式的中庭花园。设计不再只关注“效率”,而是将病患的“体验”与“恢复力”置于首位。书中对“无障碍设计”的定义也进行了拓宽,强调心理上的无碍与尊严。 2.2 激活“沉默”的公共空间 台湾的老旧社区中存在大量的待用空间,如废弃的工厂、闲置的警局或老旧的学校附属建筑。本章收录了数个成功将这些空间转化为“在地创新中心”或“社区厨房”的范例。这些改造通常采用“最小干预”原则,保留历史的痕迹(如斑驳的墙面、旧有的机械结构),同时植入灵活的现代机能,激发居民的主动参与感。这些建筑成为了讨论社会议题、传承地方记忆的重要场域。 2.3 青年聚落与垂直社区的实验 面对高昂的居住成本,一些探索“共享生活”模式的集合住宅项目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这些实验性的住宅设计,通过巧妙地组织公共厨房、共享工作坊和半私密的“过渡空间”,模糊了私人与公共的界限。它们尝试在有限的面积内,培养出一种新的“垂直社区”的凝聚力,挑战了传统对“独立单元”的执着。 --- 第三章:技术融合与数字原型的探索 虽然在地性与气候回应是主流,但尖端技术在台湾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也从未停歇。本章关注的是参数化设计、BIM(建筑信息模型)在复杂结构中的应用,以及智能科技如何与传统美学进行对话。 3.1 参数化设计在美学与性能上的平衡 我们选取了几处具有高度几何复杂性的文化设施,分析其如何利用参数化工具来优化结构受力、材料切割效率,甚至模拟人流密度。重点在于展示,参数化并非目的,而是达成更高效、更独特美学表现的手段。例如,如何通过算法生成既符合规范又具有有机韵律感的表皮系统。 3.2 数字化建造与传统工艺的交汇 现代科技的进步,为传统匠艺的延续提供了新的可能。书中详细记录了一处利用 3D 扫描技术对老旧庙宇进行精确记录与修复的项目。通过高精度数据,工匠们得以在不破坏原貌的前提下,对受损构件进行数字化分析并进行精确复制或加固。这体现了台湾建筑界对于文化资产保护的深刻责任感。 3.3 智慧建筑:从“控制”到“感知”的转变 新一代的智慧建筑设计,逐渐摆脱了过去过度依赖复杂中央控制系统的窠臼。本章展示了一些以使用者“感知”为核心的住宅与办公空间。它们更注重于环境传感器的普及,使照明、通风能更自然地根据人的活动、室外的天气微小变化而动态调整,强调人与空间之间的“无感互动”。 --- 第四章:城市肌理的微观介入:街道、景观与尺度的对话 台湾的城市发展常常伴随着快速的扩张与密集的填充,如何让新增建筑与既有街区和谐共存,是永恒的课题。本章关注的是建筑如何通过对街道界面和景观尺度的精细处理,对城市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4.1 街道退缩与“灰空间”的策略性再定义 针对城市街道的拥挤问题,许多建筑师选择以牺牲部分建筑面积为代价,来“归还”给行人的空间。我们考察了几处位于闹区的新建商业建筑,它们通过设计巧妙的半室外平台、绿化缓冲带或阶梯式休息区,有效地软化了建筑体量与人行道之间的冲突,使建筑底层成为城市流动的自然延伸。 4.2 垂直绿化与都市生态廊道的构建 面对城市热岛效应,本章展示了多处将建筑立面视为“垂直生态系统”的实践案例。这些项目不仅种植了适应本土的植物,更精心设计了灌溉系统和土壤深度,使建筑成为小型生物栖息地,并为周边环境提供降温和净化空气的功能。 4.3 景观设计对建筑叙事的强化 在收录的众多项目中,景观设计已不再是建筑的附属品,而是叙事的核心部分。无论是在山坡地的民宿还是都市中的博物馆,景观设计师们通过对地形的尊重、水流的重塑,或是特定植物的选择,成功地将建筑的理念——无论是对自然的敬畏还是对历史的追忆——以更直观、更具沉浸感的方式传递给使用者。 --- 结语:持续生成的台湾建筑图景 2019 年至 2023 年的台湾建筑,展现出一种成熟的“克制”与“实验”并行的状态。建筑师们深刻理解了自身在社会转型期的角色,不再盲目追求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材料的诚实、环境的关怀、以及人与人之间微妙的连接。本书所选的案例,正是这种多维度、深层次探索的缩影。我们期待这些实践能够启发更多关于未来居住与城市形态的思考。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台灣建築選2010-2018》對於我這種對生活美學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野。書中收錄的許多案例,雖然不見得都是地標性的大型建築,但卻充滿了生活化的溫度與巧思。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住宅設計、以及一些小型商業空間的介紹。這些作品往往能透過創意的空間佈局、精緻的材料搭配,以及對光影的精準運用,營造出既實用又舒適,同時還兼具美感的居家或工作環境。看著這些案例,我彷彿能想像到在這些空間裡生活的樣貌,感受到那份來自於建築本身的溫暖與質感。更讓我感動的是,書中很多案例都體現了對使用者需求的深刻洞察,以及對於細節的極致追求。這讓我意識到,好的建築,其實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它能默默地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帶來無窮的樂趣。真心推薦給所有追求生活品質、對空間美學有著獨特品味的讀者。

评分

哇,這本《台灣建築選2010-2018》真是太讓人驚喜了!身為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對這片土地的發展脈絡一直充滿好奇的人,這本書簡直像是為我量身打造的。從2010年到2018年,這段時間台灣的建築景觀經歷了哪些精彩的轉變?哪些作品突破了傳統,又有哪些是承載著歷史記憶的經典?書裡面的介紹,不只是冰冷的圖文,更像是邀請你一同走進每一個建築背後的故事。我特別喜歡它挑選的案例,有大都會區的指標性建築,也有在地方創生浪潮下湧現的特色聚落改造,每一處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思潮、技術的進步,甚至是人們生活方式的細微變化。翻開書頁,就好像重新走了一遍這幾年台灣的建築時光軸,從高聳入雲的現代摩天大樓,到溫潤質樸的鄉村老屋活化,每一頁都充滿了驚喜與啟發。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建築略懂皮毛,但又真心熱愛自己家鄉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欣賞建築本身的美,它更像是一份台灣的建築診斷書,記錄了過去幾年的成長與蛻變,也隱約勾勒出未來的可能。我迫不及待地想把它推薦給所有跟我一樣,關心台灣這片土地上每一寸空間變化的朋友。

评分

作為一個對台灣歷史與現代化進程一直充滿關注的讀者,這本《台灣建築選2010-2018》可說是為我提供了絕佳的視角來觀察這兩者之間的關聯。書中不少案例,巧妙地融合了歷史紋理與現代建築的創新。例如,一些位於古蹟周邊的建築,在設計上既尊重了歷史的尺度與氛圍,又巧妙地注入了當代的建築語彙,形成一種新舊對話的獨特景觀。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一些老街區、老建築的活化再利用的介紹,這不僅是建築上的修繕,更是對歷史記憶的保存與傳承,以及對地方文化活力的注入。透過這些案例,我看到了台灣建築界在面對歷史資產時的審慎與創意,以及他們如何努力在現代化浪潮中,為我們留下寶貴的文化印記。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建築圖鑑,更是一本關於台灣如何透過建築,與自己的歷史對話,並展望未來的生動敘事。

评分

當我第一次翻開《台灣建築選2010-2018》這本書時,就被它豐富的內容和精美的圖片深深吸引。書中呈現的建築作品,幾乎囊括了台灣這段時間內各種指標性的建築發展,從高端的商業建築到充滿溫度的住宅空間,再到富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設施,應有盡有。讓我特別感到驚喜的是,書中許多案例都展現了台灣建築師們對於「在地性」的深刻理解與實踐。他們沒有盲目複製國外的風格,而是將台灣獨特的氣候、地理、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設計之中,創造出既能與周遭環境融合,又能展現當代建築美學的作品。例如,某些作品在設計上考慮到台灣夏季的炎熱,透過遮陽、通風等手法,讓空間更加舒適宜人;另一些則在材料選擇上,大量使用台灣本土的建材,減少了運輸成本和環境負荷。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建築圖集,更是一份關於台灣建築如何扎根在地、放眼世界的精彩記錄。

评分

身為一個大學期間曾短暫接觸過建築學的半吊子,看到《台灣建築選2010-2018》這本書,簡直就像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友。書中那些充滿創意的設計,那些對空間、光線、材質的巧妙運用,都讓我彷彿回到了當年課堂上那種對建築充滿熱情與想像的時光。尤其是一些公共建築的案例,像是圖書館、美術館、表演廳等,不僅外觀令人驚艷,更重要的是它所營造出的公共空間氛圍,那種對使用者需求的細膩考量,以及對文化藝術的推廣與傳承,都讓我感受到了建築的真正力量。書中對於建築結構、材料選擇的介紹,雖然不至於過於艱深,但足以讓一個非專業人士也能窺探到建築背後的技術與巧思。我特別喜歡其中一些關於綠建築與永續發展的案例,這證明了台灣的建築界正在與世界接軌,並積極為我們的環境盡一份力。總之,這本書不僅是建築愛好者的福音,也是任何對台灣發展、城市美學感興趣的讀者,一本不容錯過的入門佳作。

评分

對於長期關注台灣都市發展的我們來說,《台灣建築選2010-2018》這本書的出現,簡直是及時雨。它精準地捕捉了過去這十年台灣城市景觀的顯著變化。許多過去被視為老舊、甚至雜亂的街區,在這段時間內透過有計畫的更新與改造,蛻變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現代空間。書中那些關於公共建築、商業空間的案例,都展現了台灣建築界在追求美學與機能之外,也越來越重視與城市紋理的互動,以及對使用者體驗的細膩考量。我尤其欣賞書中那些關於綠建築、永續發展的介紹,這顯示了台灣建築界正在積極擁抱國際趨勢,並將環保理念融入實際建築設計中。這不僅能提升建築物的品質,更能為我們下一代創造更優質的生活環境。整體而言,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面了解台灣近十年城市發展樣貌的絕佳平台,對於關心台灣城市發展、建築趨勢的讀者,絕對值得深入研讀。

评分

身為一個對老屋活化和文創園區特別感興趣的讀者,我對《台灣建築選2010-2018》這本書的內容感到十分契合。書中收錄的許多案例,都展現了台灣建築師們如何巧妙地將舊建築的歷史紋理與當代設計語彙融合,賦予老空間新的生命。我特別喜歡其中關於一些老廠房、倉庫轉變為藝術展演空間或特色餐廳的介紹,那種對過往記憶的尊重,與對未來活力的注入,兩者之間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處。這些改造不僅僅是外觀上的翻新,更深入探討了空間使用的可能性,如何透過建築設計來活絡地方社群,吸引人潮,甚至帶動周邊經濟發展。看著這些案例,我彷彿能感受到老屋身上沉澱的歲月痕跡,以及透過新建築手法所激發出的無限創意。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台灣建築的韌性與彈性,也讓我對未來更多老建築的再利用充滿了期待。對於所有關心台灣地方創生、老屋新生議題的朋友,這本書絕對是不可錯過的寶藏。

评分

這本《台灣建築選2010-2018》實在太讓我驚豔了!身為一個平常就喜歡關注台灣各地特色建築的人,這本書簡直就像挖到寶藏一樣。它收錄的作品,從南到北,從城市到鄉村,涵蓋了非常多元的類型,像是充滿設計感的咖啡廳、文藝氣息十足的書店,甚至是充滿人情味的社區中心,都能在這本書裡找到。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很多案例都巧妙地融入了台灣獨有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特色。例如,有些建築就地取材,使用台灣在地的木材或石材;有些則巧妙地運用台灣特有的高翹屋頂或紅磚牆元素,在現代建築中重現懷舊的氛圍。這些作品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讓我感受到建築師們對於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與獨到見解。看完這本書,我真的覺得台灣的建築正在走向一個更豐富、更多元的時代,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非常推薦給所有熱愛台灣、喜歡探索台灣在地文化的朋友們!

评分

這次有幸翻閱《台灣建築選2010-2018》,讓我對近十年台灣建築的發展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書中收錄的這些作品,真的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有意地呈現了台灣建築界在面對全球化趨勢下的本土化思考。很多作品在汲取西方建築理念的同時,巧妙地融入了台灣特有的氣候、地理、人文等元素,創造出既現代又充滿在地情感的建築空間。例如,那些在炎熱潮濕氣候下採用的自然通風與採光設計,或是與周遭自然景觀和諧共存的建築手法,都讓我讚嘆不已。此外,書中也涵蓋了不少社會住宅、公共空間的案例,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建築不僅是藝術品,更是服務社會、提升生活品質的實質載體。看到這些關懷弱勢、促進社區連結的建築項目被收錄其中,我感到非常欣慰。總體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觀察台灣建築脈動的絕佳視角,它不只是建築師的專業讀物,更是一般讀者認識台灣城市發展、生活變遷的優良教材。

评分

終於讀完了《台灣建築選2010-2018》這本書,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就像是台灣建築界的時光膠囊,記錄了2010年至2018年這段時間裡,台灣在建築領域的豐碩成果與多元發展。書中涵蓋的作品,從充滿實驗性的公共藝術建築,到溫馨宜人的住宅設計,再到深具前瞻性的都市更新計畫,都讓我大開眼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許多作品都展現了台灣建築師們在面對複雜的環境挑戰時,所展現出的驚人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無論是極端的氣候條件,還是有限的都市空間,他們總能透過獨特的設計手法,創造出既美觀又實用的建築。此外,書中也相當重視建築與周遭環境、在地文化的連結,讓建築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與土地、人民共生共存的有機體。這本書不僅提供了豐富的建築知識,更傳達了一種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深刻關懷與自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