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街屋建筑的博物馆,解析迪化街的变迁过程,
在这条熟悉又陌生的街道,看见一砖一瓦背后的建筑故事!
台湾的经济在一九七〇年代开始急剧地发展,也大大地改变了各地历史聚落的样貌,除了迪化街等着名的传统聚落之外。在迪化街,各类街屋建筑群聚一堂,山墙上五花八门的装饰,贯穿整条街道的亭仔脚,石材装饰的巴洛克洋馆,以及古色古香的闽南房屋,宛如街屋建筑的博物馆!
而这些迪化街街屋建筑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有什么历史过程?又分布在哪里?借由实地调查加以解释表明,并针对每一种街屋样式的变迁过程,以及形成的背景加以分析,更进一步将街屋建筑的保存所产生之问题加以探讨。
迪化街位在台北市的中心地带,自清代开港以来,历经日治时期、国民政府播迁来台,都是台北、台湾的经济中心地,可说是台湾建筑史的缩影。透过认识迪化街街屋,以全新的视点来看待历史性的街屋建筑,或许能对文化资产的保存再生提供另一种思维。再次走访这条你熟悉又陌生的街道,看见迪化街一砖一瓦的建筑故事!
本书特色
【设计特色】 本书书衣选用英国描图纸,在半透明的白色纸张印刷上建筑结构图,宛如坐在制图板前亲手描绘而成。赤牛皮纸的内封,穿透书衣流露仿旧的色泽,展现出老街屋的怀旧情怀。
【走访街屋建筑的博物馆】 ◆街屋常常走,但你知道传统街屋如何形成?又有何特征吗?
◆迪化街从清代到战后,街道发生了什么变化?才成就今天的样貌!
◆闽南、洋楼、巴洛克式,各种建筑样式一次看清楚!
名人推荐 丘如华/台湾保存之母、台湾历史资源经理学会秘书长
李干朗/台湾古蹟大师
林崇杰/台北市政府产业发展局局长
周钖玮/前台北县长
阎亚宁/中国科技大学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主任
龚书章/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中华民国室内设计协会理事长
波多野纯/前日本工业大学校长
【一致推荐】(依姓氏笔画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