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设计教学笔记

金门设计教学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建筑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未来的建筑专业人才。在环境省思、设计目标和工具等因素已然鉅变之下,大学建筑学系五年的课程,希望带领给新生代甚么样的面貌?

  作者将十余年的建筑设计教学整理成册,透过各式题目和体验路径,分享对于环境、历史和时代观察,试着为来者打开一扇岛屿教室的大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书毅


  国立金门大学建筑学系助理教授级专案教师(2009年~迄今)
  金门县珠山社区发展协会理事(2014年~迄今)
  金门县村落复兴协会共同创会人(2018年)

  出生于台北艋舺,少年成长于南机场整宅,在淡水暮色和府城台南唸了建筑学九载。2005年之后定居金门岛,专长为建筑与景观设计、再利用设计、聚落保存。长期投入闽南文化与岛屿环境等研究,持续着在地教学与创作实践。

  因为在金门传统聚落里生活得久,偶尔能发现未知的新鲜事。比如老天赏赐有了改建「里院」自宅的机会;2013年底与李秀秀老师共写《金门闽南传统建筑图鑑:合院》一书;2015年获得金门大学校内杰出优良教师。2018年初受邀参加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策展。

  随着不惑之年的到来,特别想为设计和教学之间搭桥串接。
 

图书目录

岛乡自序

推荐序
在温润的瓦砾堆前行/龚书章
回望与迈进/陈建民
跨岛钢索艺人的特技/黄信颖
落地而生根,当代建筑人的「真实」课题/吴宜晏
大海、蓝天与砖瓦廊间的教学笔记/赖芷仪
 
第一章初出茅庐
一 转折点
二 改造系空间
三 地下社会
四 白色走廊
 
第二章体验与感知
一 浯江溪口的探索
二 2D to 3D
三 悬挑
四 从坐到辇的狂想
五 浴厕空间
 
第三章类型与地景
一 集合住宅设计
二 建筑系馆设计
三 避风坞改造设计
四 乡村客厅设计竞赛
五 渡轮口再生设计
六 殡仪专区规划设计
 
第四章城乡游踪
一 青年建筑人的旅行意义
二 探索路线
三 社区活动中心设计
 
第五章都市再生
一 Fun Garden-大同之家育幼院设计
二 书写地景-军事岛屿转化与再生设计
三 技击馆区域都市填充再生计画
 
第六章传统建筑测绘
一 国内建筑系的历史与文化类课程
二 课程开设的目的与任务
三 课程发展沿革与操作
四 角色与回馈
五 结论
 
第七章岛屿札记
一 测绘心中的菁桐坑
二 锦带环抱的徽州聚落
三 给陈县长的一封信
四 金门合院的新生命
五 南机场的美丽与哀愁
六 迷宫王国-Geoffrey Bawa可伦坡宅院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在温润的瓦砾堆前行

龚书章/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


  日本建筑家安藤忠雄曾经对着一群他的东京大学学生说:「年轻,虽然具有脆弱的一面,但是也有勇往直前的坚强力量。」对一个同时教书和从事建筑已经二十五年的我而言,当年我在淡江建筑系毕业班的学生陈书毅,今天为他的学生和他的梦想完成了这本书《金门设计教学笔记》,当中所描绘的一切—设计教学的多层建构、面对金门历史聚落的凝视再现、以及回望自身的往昔今在等,几乎在我心中引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激动和回盪,让我能深刻地感受到「设计.教学」这两件事,在当时年轻的我心中、和在今天也是老师的书毅心中,其实都是一种感情的真心投射、一种面对自己的方式、更是一种不变的价值信念!

  我所认识的书毅,其实是从他在淡江建筑系的那个安静的建筑青年开始—他有着坚定的眼神,虽然看着我们这些老师们高谈阔论着当代建筑的种种新浪潮的设计实验风格,但是会发现他好像凝视着另一个远方的建筑!然而,真正地让我认识书毅却是在2012年的一个研究汉学文化和历史的「徽州历史文化研习」工作营。在和他跟随着一群历史学家,日以继夜地在充满文化记忆的徽州聚落的旧瓦砾当中,我真正感受到书毅常是沈静但也激动地走在一群群的聚落之间,找寻着他心中历史文化和建筑山水之间的那些我们总认为过时的印迹和记忆。那时的他,让我才看到蕴藏在他真正内心凝视的所在,也才了解为何「金门」是他在如此青年时期选择定着的岛屿!

  另外,在2014年的第二届ADA新锐建筑奖担任现地勘验评审之中,我和一群评审走着走着竟然自然地在他和秀秀金门的家—「里院」的斜屋顶前露台上,停了下来,也闲聊起来。我们一点都不像在评审作品,反而慢下来跟着书毅的眼光,既远望着金门老村庄的层叠院落,也俯瞰着这处有机而自在生活的家,既轻松又随性,而大家久久不愿离去。从他为自己设计出这么自在而且自然的「家」,完全可以感受到书毅如此看似严肃的身影之下,一直存着如此浪漫的情怀;而且这份浪漫看起来完全是受秀秀和金门所激发出来的,让人羡慕不已!

  今年2018年,我又有幸地回到金门大学演讲,书毅带着我第一次走在后浦的热闹街弄之间,看着群群落落的民宅和庙宇;他热情地指着几栋颓败的旧屋,说着他们带一群学生量测着这些街弄院墙的老建筑群,也描绘着对它们更新后的美丽想像。这几年,书毅经常带着学生们,一尺一寸地描绘着这些空间场所的建构文化,也因此在2013年和李秀秀共同完成了《金门闽南传统建筑图鑑—合院》,更获得了当年国家图书馆的最佳年度代表出版品,真的令人刮目相看。

  当我走入他们近期在后浦街屋所改装的研究室,一边墙上贴着满满未完成的老房子测绘细部图,另一个角落则是裱着日本京都和希腊雅典卫城的两张古城复原舆图—这让我们看到他总是借以对于「老城市」的极大意象之感知,或者「老建筑」的极小细部之描写,来回应他心中关于文化历史的追忆,或者关于社会在地的回应,也进而完成自己的青春梦。

  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对书毅而言,描述「老建筑」就好似有着一个非常细腻动人、随身在侧的一位老朋友一样。有了它,就可以一起勇敢面向文化,从一个角落的改变开始!有了它,就可以通过工作和思考的小心关照,塑造着心中的真实!透过它,也是一个自省的过程,可以一步步寻找他自己心中的答案!

  就像中国建筑师王澍曾说的:「我写作,造房子,艺术活动,甚至生活都以某种回忆为基础」。陈书毅的这本《金门设计教学笔记》中的一切真实,建构于一路走来的独特思考、空间实践,以及借以文字的历史追忆与再现。就如同金门岛一样,它经由层层叠叠的石瓦堆积,的确强烈地呈现出一种看似日常却又温润的文化情怀和无尽热情。

岛乡自序

陈书毅/国立金门大学建筑学系助理教授及专案教师


  我们正经历在一个快速且膨胀的时空,缩小的世界,可即时抛弃的社群之间,建筑的样貌不免已模煳了。「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开头这么述说着。究竟,我们身处在甚么样的时代?时间没有停下它的脚步,一个世代终会过去,又迎来另一个世代的省思与探究,但是否有个时代能够挣脱线性的单向观看,杂揉过去与未来之后,发展出适切新时代的建筑想像?曾经听闻某位前辈形容这个台湾的好时代:当今是房地产蓬勃发展的下坡,泡沫开始破灭之后,已进入开发的衰退期,建筑案在国内产量小而少,建筑师很难找到理想性的案子,来大展身手。然而,是否你也跟我一样有相同感受,从初出社会、赤手空拳要出场去拚搏,反身却勐然发现其实限制重重。

  建筑早已脱离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所主张的三要素—坚固、实用和美观,从而步入象征、隐喻、指涉与解构的乌托邦世界。正因为建筑发展纪录了社会文明的变革,因此,从建筑本体上多样演进的意象看来,建筑或多或少即是为了供人阅读而建造。另外从科技与网路的支撑面向上,建筑的移动性、瞬时性、微小性和可替代性等当代特征,也逐渐能被社会所理解与接受,也可以说这些多元发展,无疑解构了建筑自身巨型而统一的论调。

  建筑的教育始终在传递一种梦,如何造梦,解释梦的起源,对于梦的态度是什么?我们的教学科目,但凡从建筑设计与历史、敷地计画、结构系统、永续节能建筑和城市共生等议题上,一如既往在传递一种想像的追求。我们的社会各界仍然以模仿西方为荣,但却忽视现代化早已带来的警讯,台湾选择跳过阵痛期后,直接生吞活剥般落地将美欧日的文化植入,没有机会在时间中去酝酿和思考。反观历史之中,义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在以复兴古罗马为名的宣言下开展,但并非将古罗马的环境重现原样,实际上是朝向一种彻底的新型态的文化变革,重塑一个时代的巨大创新。另一方面,亚洲的日本明治维新则在十九世纪中起步,倡行脱亚入欧的目标,百年来的变革确实加速城市集中化和阶段性的繁荣,但明显地在巨大的资本引力下,也造成城镇和乡村环境的凋敝;更具体的反思,发生在如日本311地震与海啸之后,众多建筑师们开始评估和质疑自己,选择抛弃自我而重新审视灾后重建以及建筑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四十岁的台湾建筑家和教育家们,恐怕是正在揪心经历着必需每日奔跑的时间点吧!面对不断缩小的世界,刚刚从磕嗑碰碰的三十来岁之间,我们一不小心似乎迈向了相对稳定的职业生涯,开始发展设计、从事教学和年度研究案等事件,每年每月砥砺和鼓舞自己,追求着相关领域的参与和能见度。然而,对着而立之年的从业跑道上的一些辛苦历程,事务所、学校和家庭一同成长的状态间,其箇中滋味如人饮水,但其成长的道路却鲜少有人知道。

  金门在近代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国际情势的对峙趋缓下,悄然地蜕下战地前线角色,却相对因冻结而保存了丰富的历史与动人的文化景观。二十七岁的我刚离开了建筑师事务所,只身从台北来到前线金门就业,在同辈中的抉择选项之间,显然这是一个极为少见的决定。当时的金门前线刚过开放观光近十年,连县长都还未能举行民选,古厝民宿的修缮与运营也才刚起步,废墟成片,聚落保存和营造风潮方兴。于是乎,有一波新职业的需求产生,金门正在向具有研究与规划倾向的新人类们招手入场。起初个人以专案助理的身份,投入「金门县环境景观总顾问」和「文化资产研究」两类工作项目,成为个人在金门规划与研究工作的起点。事实上,研究助理的职务的确丰富而有趣,在原有的建筑与景观背景养成后,更深化了对时空和文化的理解;我也不负使命,努力地面对它们的特殊价值,以及研究过程带来的成就感,接连与同事们完成了几个年度的重要报告与出版品。

  奇蹟似地,在花岗石满佈的前线岛屿上面有了一个惊喜,国立金门技术学院于2004年改制成立了!接连又在2006年抢滩式地创设了一个建筑学系。在我到职的第二年,立即随着拓荒般的创系任务,成为核心小组的一员,参与了此段建筑系教学与设计共构的另类之旅,义务地将系上各个空间逐一改造,俨然担纲了营缮组长的角色;三十一岁之时,有机会回到学校担任专案教职,在备课与研究领域的案牍间,在讲堂与小组教学的环境,这一晃眼竟来到了第十年。

  关于这书的体例,我要声明一点。简单地说,除了记叙个人教学经历、设计课题,与学生的互动情形,更重要地写作理由是:希望提供建筑教育者入手的参考,分享一些有趣且在地化的教学经验,作为在大学建筑学系的执教生涯,以及四十岁人生的一个记录。这本书收集了2009年以来,我个人在国立金门大学建筑学系中任教,所发展出的阶段性研究与教学心得,笔者近期有意识地透过讲学和交流的多次场合,逐渐整理出一套属于金门岛的课程笔记。概因第一个职涯的十年,检讨起来思路略显生涩,甚至概念偶尔跳跃,但带点幽默感是必须的,而且经过反覆地咀嚼着,有信心可以看到一些新的想法和尝试。

  由于长时间生活在金门岛上,陆续担任过大学部几个年级的设计课召集人,以及数届毕业设计指导者,也开始对于建筑设计课的内容,有了特别关注和情感浓度。本书内容在编排上,首章以「改造系空间」为出发点,叙述金门大学建筑学系空间改造的过程。第二章「体验与感知」中,为蒐罗一年级基础设计课中紧凑而多样的题型,教学通则是从自我身体的经验出发,自奇想的奔放操作到空间创作的收敛,企图对建筑是什么而发问。第三章「类型与地景」是三年级操作课题,导入从集居住宅的现代生活起始,至建筑类型的各种研究,连结到金门岛上生活与公共议题的探讨。第四章「城乡游踪」所载是四年级的小组专题设计,参与者在学期前半部,必须遍读台湾某地理区域内的新建筑案例和议题,试着找到一个探讨方向,并设计一套专属的建筑旅行为起点,返校后随即发展自我主张的公共建筑规划与再生设计。我称之为「孤独的建筑师之旅」。第五章「都市再生」,挑选历来指导毕业设计的几例学生成果,选组定位上朝向于公共建筑的探讨。

  第六章「传统建筑测绘」作为系上的特色课程之一,在学习测绘的观念和方法中,运用身体尺度之认识为起始,累加经验、由小而大逐步绘制完整的建筑测绘图,并对该建筑的历史背景进行初步调查。第七章「岛屿札记」,摘录个人从学生时期的菁桐坑测绘经验、金门传统聚落的长驻观察、少年成长的台北早期整建住宅群、南亚地域性现代建筑的走访和省思。

  最后说点心底话,现代建筑师的责任十分巨大,我的生涯过程甚至是在自我摸索与试误之下展开的。但翻开几年来苦心刻画的课程大纲,沉心静气地想想,应该有一些好方法、一些路径可供未来入场的教育者们参考。这十年经验不应该被关起门来敝帚自珍,仅成为喃喃呓语,至少在提升整个社会美感和建筑价值的作为上,一个本土的高教工作者必须得责无旁贷。近期五月初,建筑诗人王大闳先生刚刚离世了,若我们不健忘的话,稍早台湾法院接连出现对建筑师们相当晦暗的判决,众人皆唏嘘世道乖漓。五十年后的台湾建筑各界,如今已孕育了几代人才,在美丽与丑恶并存的太平之世当前,以及国际化的来临,但愿这本书能给建筑教育者们作材料,给实践家开生路,可帮助未来的你,在建筑之道上有一些唿应。

陈书毅   2018年7月
写于金门珠山.里院自宅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初出茅庐
 
一、转折点
 
中冶环境造形长年投入台湾公共空间景观的改造,在2003年当中,做为一个设计助理投身协助工作开展,我主要投入了埔里镇、国姓乡的城镇规划初期调查项目,兼有支援宜兰仁山植物园的细部设计修改,中式和日式庭园等手绘施工图的调修,以及金瓜石博物园区入口整建和日式宿舍四连栋的调查和修复设计等等的施工图绘制。日子意外地忙碌和充实,二层空间里有十多人在办公,公寓上下之间的流动穿梭,很像是一家子都是设计人的生活。
 
六楼屋顶的露台总是年轻小伙子们的生活之地,可以见到对面那头的一楼围墙上,当邻家的蒜香藤盛开过后,迎着秋风和冬天到来。接着,中冶公司打算搬迁离天母,选择从阳明山顶、大稻埕的范围,到最后决定搬迁到红树林站附近。安顿好新办公室期间,也展开了日月潭车埕木业区整体发展计画之中,很具指标性的项目设计——木业博物馆。埔里、头社、水里、车埕等区域规划,其实一直在陆续洽谈着,列为中冶重要区域,顺应着日月潭风景管理处的规划,十数年之间投注了数批设计者的心血。
 
离开中冶事务所之后,我几週后开始在国立金门技术学院「历史保存研究中心」里工作。自2004年算起三年余的时光,过着朝九晚七研究助理的专案生活。一方面是在对传统建筑研究兴趣的驱使下,透过投身古蹟调查案来提升历史研究知识,一方面则为自己立下学习计画,预计储备更具视野的岛屿能量。
 
历史保存研究中心的研究助理们,能独立的工作者有三人、行政助理三人,这样一个七人的战斗小组,确实也撑起了草创初期的「建筑与文化资产保存系」的筹划和行政职责。我个人在创系之前的工作,主要针对文化资产项目的调查与分析,再利用规划内容之外,也因应金门县环境景观总顾问专案工作的复杂度,个人参与过2004年至2007年的专案,有机会开始深入累积踏查金门各岛屿的资源。其中包含许多特殊的地点:太武山中央坑道、翠谷与胡琏将军金门故居、烈屿麒麟山、大胆岛及二胆岛、乌坵岛、后浦城老街及模范街、金门城及北门外明遗老街等,一系列的调查工作正逐步开展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