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序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文化空间研究与规划实践是辛老师学术生涯中,最精彩、最经典、也最具原创性的部分。辛老师毕生奉献在都市计划研究所含工作及任教计42 年(1968 ~ 2009),并担任三届所长计有九年。于担任第三任所长期间(1994 ~ 1997),特别把他在传统戏曲的丰厚涵养,以及多年文化关怀与实践所积累之社会参与能量,借由硕、博士论文的指导、文化空间规划主题的实习课操作、国科会研究案的提案执行、文建会与台北市政府大型计画案的主持投入、和寻求小额财源每年办理研讨会等学术活动,带领都计所老师、同学组成文化空间规划研究团队,成员除我本人外,主要包括:古宜灵、廖淑容、吴庆烜、黄胜雄、杨敏芝、郭倩如、沈明展、洪佳慧、林政逸、吴怡彦等几届硕博士班同学,大量投入到戏曲、文化空间与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研究及规划议题实践,积极把「文化」带到国土与城市规划实务之中,成为专业领域的重要组成元素。这项文化导向规划(Culture-oriented planning)的学术创举,从传统戏曲的在地文化出发,不但突破了世界城市(World City)的研究重点,以及创意城市(Creative City)的国际学术主流范畴。在国内空间规划专业领域中,更突破没有文化城市规划论述之传统,也留下了许多重要成果与建树。他们包括-文化生活圈规划的论述提出、城市文化硬体(展演)设施的规划、孔庙礼制空间活化、归绥戏曲公园与寺庙文化空间改造等经典之作。在研究所最后十余年间的努力,辛老师把台北大学都市计划研究所,从1968 年中兴大学时期创办以来的这块老招牌,再度擦亮成为研究所的重要发展特色。
辛老师常说:「工程不能使城市变伟大,文化才能使城市变伟大。」在学术的社会实践上,辛老师以其广博的人文学养及在文化空间研究上的创意,不但长期参与到文建会、文化部等政策会议,更借由难以计数的台北市有关文化城市建构的各项文资与城市发展审议等会议的参与,影响了陈其南、陈郁秀、邱坤良等时任文建会主委的决策,以及陈水扁、马英九、郝龙斌等几任台北市长的重要施政。这个参与及实践过程中,辛老师以其受人敬重的学术风范与说话份量,把过去所积累的研究成果,推展实践在近代台湾的文化政策与市政建设上。对于文化与空间专业实践的结合,辛老师是台湾当代重要的领导学者,当之无愧!无疑的,文建会(今之文化部)、台北市与市政府、台北大学都市计划研究所,他们的发展也都因为有了辛老师而更精彩。
除了对台湾规划体制及空间计画、政策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外,辛老师毕生数十年从事戏曲与文化空间研究成果之厚重与治学精神,足为后进之典范楷模。特别是2004 年退休后,以其多才,更是呕心沥血,积极写作,应邀参与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着作不断,香飘两岸。在2016 年的一次聚会,辛老师交代我编辑出版他的文化与空间规划之研究论文集,留世纪念。几经收集,今编辑以专书形式呈现如后。辛老师毕生的文化心志,尽瘁于斯。本书之能乘愿完成,特别感谢师母郑美丽女士、女儿辛淑翰女士、辛建宗导演,以及本所的各项支援,尤其张容瑛教授与都计所第19 届同学的用心协助。本论文选集内容分成孔庙的礼制空间和释奠仪式、儒家学说;戏曲;台湾民俗信仰与其仪式;文化城市规划专题;寺庙文化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等五大篇章。前四篇是孔庙礼制释奠、戏曲文化与民俗仪式的创作性论文;最后一篇则以指导学生的合作论文为主,许多是经审查的学术期刊着作。所录文章,皆为经典,堪值传世。
学生 周志龙 2018 年 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