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研究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低碳城市
  • 城市规划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保护
  • 能源政策
  • 中国经济
  • 区域发展
  • 生态城市
  • 气候变化
  • 绿色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共分为7章,其基本结构及内容如下:第1章为导论部分,该部分详细叙述本研究的选题意义、目的、将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同时回顾并梳理了近几十年来关于碳排放、隐含碳排放、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研究领域的诸多研究成果,为之后的研究打好了基础;第2章的内容为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第3章主要是对城市化进程与碳排放之间关系的研究;第4章的主要内容为对中国产业隐含碳排放的实证分析;第5章的主要内容为对中国碳排放与隐含碳排放驱动的影响因素所进行的分解研究,以期发现推动中国隐含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建议;第6章根据前述低碳城市建设理论基础以及实证分析,提出中国建设低碳城市需要注意的五大支撑要素:低碳产业支撑、低碳人口支撑、低碳设施支撑、低碳文化支撑与低碳制度支撑;第7章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提出政策建议以及总结本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同时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未来。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 导论/ 1
1. 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
1. 1. 1 研究背景/ 1
1. 1. 2 研究意义/ 4
1.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5
1. 2. 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5
1. 2. 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
1. 2. 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及本研究特点/ 32
1. 3 本研究的目的、方法、内容及思路/ 33
1. 3. 1 本研究的目的/ 33
1. 3. 2 本研究的方法/ 33
1. 3. 3 本研究的内容/ 34
1. 3. 4 本研究的思路/ 35

2 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 37
2. 1 本章概要/ 37
2.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37
2. 2. 1 碳排放与隐含碳排放/ 38
2. 2. 2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40
2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研究 􀪋
2. 2. 3 低碳城市/ 44
2. 2. 4 低碳城市化与城市低碳化/ 45
2. 3 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 47
2. 3. 1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低碳城市建设/ 47
2. 3. 2 生态学相关理论与低碳城市建设/ 49
2. 3. 3 低碳经济理论与低碳城市建设/ 51
2. 3. 4 产业相关理论与低碳城市建设/ 52
2. 3. 5 人口相关理论与低碳城市建设/ 53
2. 3. 6 文化相关理论与低碳城市建设/ 54
2. 3. 7 建筑相关理论与低碳城市建设/ 56
2. 3. 8 制度相关理论与低碳城市建设/ 57
2. 4 本章小结/ 58

3 城市化与碳排放关系研究/ 59
3. 1 本章概要/ 59
3. 2 城市化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 60
3. 2. 1 问题的提出/ 60
3. 2. 2 相关研究综述/ 60
3. 2. 3 实证分析/ 64
3. 2. 4 结论/ 70
3. 3 本章小结/ 72

4 中国产业隐含碳排放实证分析/ 73
4. 1 本章概要/ 73
4. 2 文献综述/ 73
4. 2. 1 隐含碳排放与I-O 模型/ 73
4. 2. 2 相关研究综述/ 75
4. 3 模型的构建与说明/ 76
4. 3. 1 模型的构建/ 77
4. 3. 2 模型说明/ 79
4. 4 实证分析/ 81
4. 4. 1 产业部门能源消耗隐含碳排放估计/ 83
4. 4. 2 产业部门间隐含碳排放效率分析/ 86
4. 4. 3 直接碳排放与隐含碳排放比较分析/ 90
4. 4. 4 结论与建议/ 94
4. 5 本章小结/ 95

5 中国碳排放与隐含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 97
5. 1 本章概要/ 97
5. 2 文献综述/ 98
5. 2. 1 Kaya 恒等式与LMDI 方法/ 98
5. 2. 2 相关研究综述/ 100
5. 3 碳排放驱动因素实证研究/ 102
5. 3. 1 模型构建/ 102
5. 3. 2 数据来源及说明/ 106
5. 3. 3 中国碳排放实证分析/ 106
5. 4 隐含碳排放驱动因素实证研究/ 122
5. 4. 1 模型构建/ 122
5. 4. 2 数据来源及说明/ 124
5. 4. 3 中国隐含碳排放驱动因素实证分析/ 125
5. 5 本章小结/ 136

6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模式及核心支撑要素/ 138
6. 1 本章概要/ 138
6. 2 低碳城市建设的国内外经验/ 139
6. 2. 1 低碳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 139
6. 2. 2 中国低碳城市的建设试点/ 148
6. 3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模式选择与分析/ 150
6. 3. 1 低碳城市建设的「低碳城市化」模式/ 150
6. 3. 2 低碳城市建设的「城市低碳化」模式/ 151
6. 3. 3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混合模式/ 152
6. 4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支撑要素/ 153
6. 4. 1 低碳城市建设的产业要素支撑/ 154
6. 4. 2 低碳城市建设的人口要素支撑/ 156
6. 4. 3 低碳城市建设的设施要素支撑/ 157
6. 4. 4 低碳城市建设的文化要素支撑/ 159
6. 4. 5 低碳城市建设的制度要素支撑/ 160
6.5 本章小结/ 162

7 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164
7. 1 政策建议/ 164
7. 2 研究的可能创新/ 168
7.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169
参考文献/ 170
 

图书序言



  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生产力呈几何级数增长,天然的好奇心以及满足自身各类需求的驱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当城市化发展成为人类社会主要的发展方式并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维持这一发展方式的情况下,时代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可持续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以建设低碳经济为核心发展低碳城市、绿色城市等一系列概念被世界各国提出并积极实践。尽管世界各国都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负有共同的责任,但是在无法绝对公平的国际社会秩序中二氧化碳减排成为发展中国家自我发展的约束,并成为了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国家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经济实力的增强, 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高,同时所承担的国际责任也越大。中国在温室气体减排领域做出了卓绝的努力,并承诺到2020年将国内单位GDP碳排放降低到比2005年低40%~45%。

    面临国内巨大的人口就业压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是我国的首要任务。在二氧化碳减排和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上不能为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而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也不能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并不顾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和形象,因此,选择一条可持续的、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以建设低碳城市为手段的社会发展道路,是考虑当下国际、国内环境和自身基础实力做出的正确决定。也正因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传统碳排放研究陷入某种固定模式而无重大创新的情况下,本研究採取一种新的研究方法,通过更加全面的碳排放核算来研究中国隐含碳排放及其对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影响。

    本书的基本思路如下: 第一,对碳排放、隐含碳排放、低碳城市化、城市低碳化等一系列重要概念进行重新定义;第二,利用隐含碳核算方法,根据掌握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利用I-O 模型进行中国隐含碳排放量的初步核算,第三, 利用Kaya 恒等式、LMDI分解方法对驱动中国隐含碳排放变化的因素进行分解;第四,根据分析结论,结合理论分析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支撑要素及框选择并提出政策建议。

    本研究共分为7章,其基本结构及内容如下:

    第1章为导论部分,该部分就本研究的选题意义、目的、将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同时回顾并梳理了近几十年来关于碳排放、隐含碳排放、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研究领域的诸多研究成果ꎬ 为之后的研究打好了基础。

    第2章的内容为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从前人的经典着作、理论出发探寻支撑今日低碳城市建设的有力证据,从不同的学科领域找到中国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些理论包括: 低碳经济理论、产业生态化理论、人口理论、建筑理论、文化理论等。

    第3章主要是对城市化进程与碳排放之间关系的研究,本章通过回归分析、格拉杰因果检验等实证分析方法,对1978 年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多年间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与二氧化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判断城市化过程在导致二氧化碳排放上的力度与趋势。

    第4章的主要内容为对中国产业隐含碳排放的实证分析。首先,本章对研究隐含碳排放之I-O 模型进行了介绍,并根据中国的情况进行了模型构建,本章根据2007 年投入产出表数据进行了中国产业隐含碳排放的核算,认为以2007 年核算结果来看在各个产业部门中建筑业的隐含碳排放最高,服务性行业(合併后) 作为产业链终端,其隐含碳排放在所有部门中排行第三,是产业碳减排应重点关注的部门。该部分还比较了各部门隐含碳排放占比与各产业产出占比, 认为建筑业是碳排放最不经济的部门ꎬ 而第三产业尽管隐含碳排放占比高但是其产出占比也很高,因此是碳排放较经济的部门。

    第5章的主要内容为对中国碳排放与隐含碳排放驱动的影响因素所进行的分解研究,以期发现推动中国隐含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并有针对性地给出意见, 利用Kaya恒等式、分解方法,在计算1990—2007 年有投入产出表数据的年份的隐含碳排放量、碳排放变动量及各因素的驱动贡献率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中国隐含碳排放变动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分为2 个层次8个因素:生产层面的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经济效率效应、生产方式进步效应和生活层面的人口规模效应、人口结构效应、生活水平效应、生活方式进步效应,其中生产方式进步与生活方式进步是在2个层面上驱动中国隐含碳排放变动的主要因素。
    第6章根据前述低碳城市建设理论基础以及实证分析,提出中国建设低碳城市需要注意的五大支撑要素: 低碳产业支撑、低碳人口支撑、低碳设施支撑、低碳文化支撑与低碳制度支撑。其中低碳产业与低碳人口支撑是经济基础与必要条件,低碳设施支撑是低碳城市与低碳经济的外在表现与物质基础,文化支撑是软性隐形机制,制度支撑是「支撑的支撑」, 是一切低碳城市建设与实践活动的指导与约束。此外,通过详细比较「低碳城市化」与「城市低碳化」两个概念的异同,认为中国目前建设低碳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实事求是地选择旧城以「城市低碳化」改造与重建为主和新城注重「低碳城市化」规划与设计为主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第7章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提出政策建议以及总结本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同时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未来。

    纵观整个研究,在夯实理论的基础上採取了比较有说服力的数据分析方法,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和说明了中国目前隐含碳排放的情况,同时就中国低碳城市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与隐含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做了一定的说明,认为中国在全球化的大时代中和进入后经济危机时代的背景下建设低碳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除了延续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的思路之外,应该加大对低碳城市建设隐含碳排放的监测与核算,以期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和低碳城市建设中的真实碳排放情况,同时增加低碳城市建设的制度供给以保证低碳城市建设各个方面有条不紊地进行,既要避免制度缺位也要避免制度重叠, 让制度发挥最大效用。此外,重视低碳文化建设对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发掘传统优秀文化,整合现代流行文化,借鑑世界各国先进文化,使其为中国建设低碳城市所用,用文化的力量影响城市人口,培育城市低碳人口进而影响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低碳行为,并最终达到城市低耗能、低碳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