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筑改变日本

以建筑改变日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Ito Toyo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对于新国立竞技场问题持续敲响警钟
  来自代表日本之建筑家的紧急建言。
  将来的建筑之提示的所在,是「地方」!


  大都市因着过度均质化而走上了非人性之途。这让伊东豊雄深感「朝向都市之建筑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换句话说,也就是说现代主义建筑正面临一个巨大的分岔路。为了突破这个困境,试着离开都市会是必要的。从那里或许能够看得到新建筑的可能吧。这股强烈的心情,成了伊东豊雄整理出本书的动机。

  建筑必须是能够实际感受到每一天生活中的真实场域。并不只是建筑家而已,包括施作的人、生活的人、活动的人,因着大家对于建筑的参与与关怀,建筑因而能够让活生生的生命得以栖居其中。

  伊东豊雄现在心目中想做的建筑,是将现代主义所切离的建筑与人的距离缩短,不,应该是将建筑带回到一般人们的手上这件事。他认为这件事与恢复建筑中的自然、继承地域性与历史文化,并让社区得以再生是联系在一起的。

共同推荐

  黄俊铭(中原大学建筑学系副教授)
  曾成德(交通大学建筑所讲座教授兼人文社会学院院长)
  王喆(十分建筑│王喆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方尹萍(建筑茶人、方尹萍建筑设计负责人)
  阮庆岳(教授、小说家、建筑师)
  褚瑞基(TA台湾建筑 总编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伊东豊雄 Ito Toyo


  一九四一年出生。建筑家。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毕业。在菊竹清训建筑设计事务所任职后,设立了伊东豊雄建筑设计事务所。获得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英国皇家建筑家协会(RIBA)金牌奖、普立兹克建筑奖等多项奖项。主要的作品有:仙台媒体中心、大家的森林-GIFU MEDIA COSMOS、台中国家歌剧院等等。主要着作有《从那一天起的建筑》(集英社新书)、共着《建筑的大转换 增补版》(筑摩文库)。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前言

第一章   面对着都市的建筑时代已经结束了
都市,思考东京
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庭园都市、江户
从东京奥林匹克到泡沫经济时期的东京
作为都市游牧民众的居场所
那时候所想的事情
世界最安全安心的都市
均质的格子世界
连续的都市、活着的建筑

第二章 超越现代主义思想的建筑是可能的吗?
现代主义所创造的现代都市
如同工业产品般被制造的都市
都市的繁荣在今后也能持续下去吗?
资本主义的本质
朝着都市之建筑的极限
从成长的这个束缚中解放

第三章   从地方唿出的脱离近代建筑—岐阜「大家的森林   GIFU MEDIA COSMOS」
从MEDIATHEQUE迈向MEDIA COSMOS
从空间的流动性迈向空气的流动性
迈向脱空间至上主义
如同一座市街般的建筑
大的家与小的家
象征小家的Globe
消费能源的减半
以在地的材料所制造的木构屋顶
共同工作下所产生的建筑
市民也参与这个专案
在建筑物吹进生命气息的营运体制

第四章 返回建筑之原点的建筑—爱媛「让大三岛成为全日本最想入住的岛」计画
与岛的相遇
回顾建筑的「始原」=最初始的原点
注视地方的潜在能力
大三岛的魅力
以「在日本最想居住的岛屿」为目标
作为活动据点的伊东博物馆
大三岛版「みんなの家(大家的家)」
保存大三岛的建筑与风景
濑户内初次的「大家的葡萄酒厂」
岛民所开拓的食文化
对自然打开的住宅的模式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的Project
思考岛内的移动手段
两据点居住的这个生活形态
从「都市?还是地方?」迈向「既都市又地方的」

第五章 由市民所构思的、为市民而存在的建筑—长野「信浓每日新闻社松本本社」
地域再生所期待的新总部大楼
市民参加的建筑计画
信每   新松本总部 街中Project
非公共的公共可能性
Media Garden/媒体花园
来自建筑家的赠礼
能够感受风与光的空间
活用自然资源
市民所制作的市民居场所

第六章 根植于历史文化的建筑—茨城「水户市新市民会馆(假称)竞图」
与水户艺术馆对望
水户的骄傲、橹广场的某栋建物
大柱所创造出的祝祭空间

第七章 大家的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所到达的终点
新建筑语言的构筑
建筑家的任务
将眼睛朝向地方的这件事
所谓的建筑就是赋予社区具体的形式
从「大家的家」迈向「大家的建筑」

后记
 

图书序言

后记

伊东豊雄


  二〇一四年的秋天,随着发高烧而突然在动脉发炎症状反应数值呈现异常的上扬,陷入了四个月的住院生活。将所有能够检查的部分都检查了一遍,也找不到有毛病的地方,结果就这样在原因不明之下又恢复了以前健康的身体。但就在持续检查的四个月之间,断绝了酒精与咖啡因,每天都过着规律而健康的生活。

  从飞翔于国内外的生活当中,变成突然整天关在狭窄的病房里,生活可以说有着剧烈的变化。凌晨三点就起床,读读书、想想事情变成每天的功课。这是因为突然出现了过去所未曾想像过的庞大空闲时间的缘故。

  在那样的时间里所思考的,是自己过去所做的建筑的事情,以及今后的人生该怎么过的这些事。刚好在那个时候,我的办公室里重要的建筑案的工程现场也正迎来了佳境,包括在台湾的「台中国家歌剧院」与墨西哥普埃布拉的「Baroque International Museum Puebla(普埃布拉巴洛克国际美术馆)」;国内则有「大家的森林GIFU MEDIACOSMOS」与「山梨大学国际Liberal Arts学院栋」。

  尤其是「台中国家歌剧院」是在二〇一四年末、二千席的大剧院要在一个月的期间内对市民作初次的公开。在病床上透过智慧型手机看着剧场中充满怀着喜悦的市民,一个人觉得无比感慨。这个歌剧院是在暨二〇〇五年末胜过ZAHA HADID的竞图以来,已经过了十年,是个曾经也有过想要放弃掉之时期的艰难建筑案。建物的内部所及之处全部都是以三次元的曲线所构成,宛如在洞窟内行走的样子。虽然终于决定在二〇一六年的九月末开幕,但工程一再延误,能够实现可以说真的是奇蹟。

  兴奋状态的现场与安静的病房有着极大的落差,脑子里一直思考着对于创作这种可以说是「艺术的」建筑,就让这个歌剧院成为最后一个吧。因为投注这种程度的时间与能量的工作,在自己的建筑人生中,也已经是不可能了的缘故。

  再加上自己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对于自己来说,最初期的作品「中野本町之家」与「台中国家歌剧院」竟然在某些部分上是相通的。这个小住宅的空间也如同「白色的洞窟」。虽然尺度规模完全不一样,但是两者却有着「光与声音从远处传来似的」这个共通点。或许也可以说就如同置身「母胎」似的感觉吧。彷彿在隔了约莫四十年的岁月,在这当中遍览了自己整个建筑人生的样子。或许也因着有这样的感慨,所以才觉得将它作为「艺术的」建筑的最后一个也挺好的。

  另一方面在这个时期,我几乎每个月都前往漂浮于濑户内海中央的大三岛。大三岛据说是由推古天皇时代(五九四年)所创建的大山祇神社来守护,而保有着美丽风景的岛屿。

  偶然间,这个岛盖出了我的建筑博物馆,并且以这个为契机而和东京的塾生(伊东豊雄建筑塾)们经常性地造访这个岛。

  然后,在这个岛上改造空屋,把它整修成「大家的家」、租借了放弃栽培蜜柑的土地开始施作葡萄酒酿酒厂,并和岛民开始一起从事各种活动。而这些活动已在第四章做了详细的介绍。

  基于「让大三岛成为日本最想居住的岛」的这个主题下所进行的这些活动与在台湾盖出歌剧院的工作之间可以说具备着极大的落差。在医院病床上的我,将这两个活动之间的距离,每天都做了一些想法上的整理与思考。于是有了结束创作艺术性作品,甚至将余生奉献给在大三岛上的这些小活动上的打算。

  二〇一五年二月出院后,我一边想着这些事、一边静养生活一阵子,但是在七月,突然发生了打破这份安静的事件。那就是安倍晋三首相将ZAHA HADID所设计的新国立竞技场的计画全部推翻归零。虽然说是大幅超越预算,但是这个新闻却如晴天霹雳一般。原本想要好好静养沉稳生活的我,身体突然被通了电,瞬间被启动了开关。因为关于这个新国立竞技场的计画,我曾经吃过二次的败仗,第一次是在二〇一三年举办的最初竞图中被打败,接着则是二〇一四年主张或许不需特地重建,只需要改造既有的体育馆而做出建议案,结果完全不被当一回事,眼看着它被解体而吃下第二次败北。因着这样的脉络背景,而有了想要再次挑战重新举办之竞图的打算。

  所幸可以透过JV(共同企业体)的方式组成团队,但投注心血做出提案后,结果就如同大家所知道的那样, 是三战三连败的下场。

  事到如今也不打算找任何借口,但遗憾的是,为了奥林匹克这个举国倾注心力的活动所要使用的设施竞图,不管一个建筑师是如何赌上其全身全心地来做出提案,结果整个审查过程完全没有公开,也没有任何一个具有作为审查员之诚意的发言与回应也是事实。在面对胜负之际,对于提案者来说没有比这个更令人感到心寒的事了。

  回想起来,关于东日本大震灾的复兴也可以说是完全同样的状况。震灾发生后,我前往受灾地探访,和因海啸而失去家与城镇的人们谈话,做出了关于市街/城镇之复兴的各种提案。这一切在我之前的着作《从那一天起的建筑》中也提到过,为了让失落的市街甦醒,因此思考着要做出让居民们得以恢复元气,并且能带有骄傲的那种城市。然而所有的城镇与市街都必须採取同样的复兴模式才行,也就是为了安全、安心,完全照着手册规范所明定的防波堤、设置抬高的土地,以及进行高台移转的这三项成套的复兴计画以外,基本上其他作法的建议都不会受到认可是这个国家的基本立场。不管是防波堤也好、公营住宅也罢,总觉得若能够有些微比较为在地居民着想的计画该有多好,遗憾的是这全部都无法实现。

  东日本大震灾的复兴与新国立竞技场共通的状况是,若对象是公共的场合,就不会有任何人露脸来作任何的陈述与说明,并且不作任何公开的讨论。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日本变成这种没有表情的黑暗国度了呢?在怀抱着这个想法的时候,二○一六年四月在熊本发生了地震。关于熊本的复兴,都还在刚刚开始的阶段。不过,相较于东日本大震灾的场合,我感受到一股曙光,觉得熊本或许有机会做出比较有血有肉的那种复兴。

  为了安置熊本地震受灾的人们,熊本县预定建设约莫四千多户的临时住宅(二○一六年八月的时间点上)。其中约有六○○户是木造的临时住宅。再加上,这些临时的团地中,大约计画了有八十栋左右的「大家的家」。在东北三县境内,我们在东日本大震灾后五年之间所盖的「大家的家」只有十五栋,只有仅仅数个月就计画要盖八十栋实在是难以相信的数字。

  我认为熊本县这样的复兴能够迅速启动的背景在于蒲岛郁夫知事(县长)的强大意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此外,熊本县从二十八年前起历经了四代的知事,持续办理了「KUMAMOTO ARTPOLIS」这个事业。那是以县内自治体的公共设施为中心,设计者由知事所任命的总监(Commissioner)来作推荐的系统。我在这十年间出任了第三代的总监。

  311震灾之后,作为「ARTPOLIS」首次的县外事业,提供仙台市宫城野区所建设的「大家的家」第一号所需的建设资金与木材。再加上,于翌年二○一二年在阿苏地域因着大雨所产生的土石流灾害之际,也盖出了四十户的木造临时住宅与二栋的「大家的家」。这一切都是因着蒲岛知事的强烈意志传达到「ARTPOLIS」关系者身上而得以实现的缘故。

  蒲岛知事在本次的复兴中,对于受灾者致力伤痛的最小化,不单只是恢复原状的复旧,而揭橥了创造式「复兴」的目标,发挥了强而有力的领导特质。

  在造访了已经有人开始入住的这些临时住宅团地时,感到这些木造的临时住宅相较于过去的钢骨系更能够好好地舒缓受灾者们的心情而发挥很大的效果。此外,钢骨系的常规型临时住宅拉开了邻栋间隔,几乎是每三栋就做出区隔,并设置了板凳等体贴人的工夫。而在那之间到处盖出「大家的家」,陆续地设置让受灾者们能够聚集休憩的场所。今后,借由我们所筹募到的资金,预定将会在团地内种植樱花树,并进行整理花坛等环境设备的作业。

  像这样能够迅速照顾灾民心情,很大的功劳是接受了知事的命令、迅速地将指令转移成一系列充满精力之活动的县ARTPOLIS的负责人,同时也担任总监之谘询委员的熊本大学副教授桂英昭先生、九州大学副教授末广香织先生、神奈川大学教授曾我部昌史先生等人所做的贡献与付出。可以说是全国唯一的「KUMAMOTO ARTPOLIS」事业,有的时候也受到县民的批判,但即便如此仍然持续了三十年左右。对于这样的灾害复兴,实际感受到他们无论如何都愿意贡献一点心力的这件事真的令人动容。然后,不只是对于临时住宅的对应,以灾害复兴公营住宅作为开始,在将来的创造性复兴事业上,我相信ARTPOLIS也会持续地、积极地展开各类活动。

  恐怕今后因着地震与台风所受到的大型灾害将会不时地发生。在那样的时候,相较于过去的作法,像这次比较靠近人群、在熊本的复兴活动中将成为以后灾害对应的范例,它肯定是非得成为好的前例不可的吧。

  虽然现在日本最醒目的尽是些完全不露脸、不交心,然后又在不公开进行讨论的官僚体系主导下的空泛且疏离的行政作为,但是我们仍希望透过卑微的建筑活动,试着将人与人连结在一起,并且开拓属于人类的社会。建筑绝对不只是箱子、也不是为经济存在的道具。为了创造出比现在稍微让人觉得舒服一些的社会,我认为一定还有不少透过建筑所能办到的事。

  这次的出版,是由前AXIS的总编辑关康子小姐与集英社的金井田亚希小姐在六个月之间,几乎每个月持续地对我进行贴身访谈,将我所说的话加以整理、编辑出来的成果。对于她们两位的努力,在此由衷地致上谢意。


 

图书试读

第二章
 
超越现代主义思想的建筑是可能的吗?
 
现代主义所创造的现代都市
 
那么成为制造现代都市原动力的现代主义思想,原本又应该是什么呢?
 
因着人们具备的「个体」被确立,从中世纪以来覆盖了欧洲的是在基督教的压倒性支配所解放,而往尊重理性的近代世界转移。接受这个逻辑之「个体」的集合体=「都市」也遂行了它的变貌。过去人们在共同体的这个古老形式的人类关系中,作为其一份子而活着。一旦确立了自己、变成主张所谓的个人之后,就会从共同体独立出来,作为单一个人集中于都市,进而形成市民社会。
 
日本在近代以前,几乎所有的人们都是在村落共同体中生活的。那是由家族的血缘、或者是根据地缘所结合在一起、自然发生的关系,因着人心的联系所成立,在经济活动上也有着「赠予」的精神。
 
经过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一口气有了现代化的进展下,人们为了得到新的职业离开地方、为了追求作为一个人的生活而前往东京,大量的人口移动到大都市。对于大都市而言,支持着战后高度经济成长的人才有大半也都是向地方需求而来的。
 
日本就这样以急遽的态势创造出现代化国家,形成了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和自然产生的共同体是对照的,可以说是以目的之达成与利益的追求、建立在利害关系基础上的机能性共同体。也就是说,若以政治的方式来加以表现的话,近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是表里一体的。
 
近代以前,人类对于自然是敬畏的,和自然一边共存、是作为农村等的命运共同体的一员而存活着的。若借用生命科学家中村桂子先生的话来说,亦即「人类是活着的生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但这在变成了尊重人类的理性与作为个体之存在的近现代社会之后,却变成了一边征服自然,借由将知识所生产出来之技术的进步与革新,变成只是按照人类的方便来支配世界的状况。结果,人类变得只能活在与自然乖离且非常狭小的人造物当中。这正如同第一章里所提到的,将空间格子状化,在那里孤立地住着的人们的意象是重叠在一起的。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