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蜃楼VI: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

海市蜃楼VI: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
  • 公共设施
  • 闲置空间
  • 城市研究
  • 田野调查
  • 海市蜃楼
  • 空间探索
  • 社会观察
  • 建筑
  • 文化景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自2010年持续至今的艺术计画
《海市蜃楼》系列作第六集

  由艺术家姚瑞中带领「失落社会档案室」之《海市蜃楼: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艺术计画,至今已揭露全台超过五百座闲置公共设施。2018年推出第六集,推翻了第五集出版时宣告不再出版的诺言,直指公共空间所面临的问题,在政党轮替后依旧未获改善。

  经过第三次政党轮替后,新政府在上任将满週年的2017年三月,编列了高达八千余亿元的「前瞻基础建设特别条例草案」,其不畏朝野论战,短短四个月强行通过并迅速执行。因此《海市蜃楼》第六集即是对此项法案所衍生的议题,与现实中存在且尚未解决、正在活化,以及已活化之公共设施,进行新一轮的统整。

  本集汇整115处完全闲置、低度使用、延宕开发以及解除列管与活化的闲置空间案例,包括由不当政策而导致的游憩设施、工商园区、交通建设,以及在少子化等社会现状下所产生的闲置学校⋯⋯除了提供公众反思的参考之外,也促使尚在追寻未来的年轻学子,透过摄影与文字,开启对家乡及生活环境的省思。
 
谜境边缘的呼唤:一窥失落的城市图景 本书导言: 这是一部关于“空”的深度探访录,是献给那些被时间遗忘、被功能抽离的沉默建筑群落的素描集。我们拒绝宏大叙事,转而聚焦于那些在特定历史时空下被催生,却在当下的社会结构中逐渐沉寂、乃至彻底停摆的空间实体。这不是一本探讨政策变迁或经济周转的学术专著,而是一场带着人文关怀的地理漫步,一次对“闲置”这一状态的哲学思辨。 本书以田野调查的方法,选取了数个具有代表性的、处于“非活跃”状态的公共设施样本进行细致的剖析。我们的目的不在于批判其“失败”,而在于记录其“存在”的证据,理解其结构如何承载了某种已然逝去的社会期望,以及当期望破灭后,这些物理结构如何与周围环境产生新的、充满张力的对话。 第一章:静止的脉搏——定义与田野的建立 本章首先界定了“闲置公共设施”的范畴。我们区分了短期修缮待用的空间和长期功能丧失的遗存。我们考察了从上世纪末期到新世纪初,因城市规划调整、产业结构转型或人口迁移而导致的设施停用现象。例如,那些因特定行业(如特定类型的工业园区、集体农场的配套设施)衰退而被废弃的厂房与配套社区,它们如何从一个高效运转的系统,转变为一个充满灰尘和锈迹的静止体。 田野调查的建立过程,强调了“抽样”的科学性与主观选择的必然性。我们摒弃了大规模普查的机械性,选择了那些在地理上分散、在功能上迥异的案例。这包括:因人口外流而停运的郊区文化活动中心、因功能重叠而被合并的基层行政办公楼、以及那些因预算限制而“烂尾”的项目现场。我们力求在空间上实现一种不均衡的平衡,以捕捉不同地域文化对“闲置”的独特反应。 第二章:混凝土的记忆——空间形态与时间印记 闲置的设施,是时间的凝固点。本章深入剖析了这些建筑的物质构成及其所承载的“时间印记”。我们关注建筑材料的衰变过程——混凝土的裂纹、涂料的剥落、植被的侵蚀。这些痕迹不再是维护不善的证据,而是历史留下的签名。 通过细致的平面图和立面分析,我们重构了这些空间最初被设计的使用意图。例如,一个本应容纳数百人的大型会议厅,如今只有斑驳的墙壁和断裂的电线。我们试图解读设计者在空间布局上留下的“社会期望”:宽阔的走廊预示着人流的旺盛,高耸的天花板象征着权威与庄严。当这些功能失效后,空间本身的尺度感反而被夸大,形成一种压抑的空旷。我们记录了这些空间如何被新的使用者(例如流浪动物、非法占居者、或仅仅是风雨)所“再利用”,揭示了建筑本体对人类活动的一种被动适应。 第三章:边缘生态学——人与非人元素的共生 “闲置”并非意味着绝对的虚无,而是生态的重组。第三章关注这些停摆空间内部和周边的“边缘生态系统”。 我们详细描绘了自然如何重新占领领地:藤蔓穿透窗棂,苔藓在地下室滋长,野生动植物在曾经是办公桌或生产线的地方筑巢。这种“野化”(Rewilding)的过程,揭示了自然力量对人造秩序的缓慢颠覆。同时,我们也记录了那些仍旧在这些废弃空间中进行着非正式活动的“边缘人类”:拾荒者、寻求临时庇护者、进行非主流艺术创作的群体,或是单纯的好奇探访者。他们的存在,为这些冰冷的结构带来了一丝不确定的、流动的生命力。这部分内容避免了对这些群体的道德评判,而是将其视为当前社会结构在裂缝中产生的微观适应现象。 第四章:符号的消融与重构——社区情感的投射 公共设施的闲置,往往伴随着周围社区情感的断裂。本章探讨了这些建筑如何从社区的“地标”退化为“疤痕”。我们通过对周边居民的非正式访谈片段(匿名化处理),记录了他们对这些建筑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去繁荣的怀旧,也有对资源浪费的不安,更有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 我们分析了“闲置”的视觉符号如何被当地文化挪用。一些建筑可能被民间传说赋予新的意义(如灵异地点),另一些则被视为失败的象征,成为居民之间相互警示的样本。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考古”,我们试图理解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是如何围绕物理空间构建和瓦解的。 结语:停顿中的未来张力 本书最终并没有提供任何“激活”闲置设施的现成方案,因为我们的关注点在于“静默”本身所蕴含的信息。这些停滞的公共空间,是社会发展轨迹上的重要拐点,它们用自身的“空”,映照出我们前行方向的迷失与选择的重量。它们是时间的博物馆,也是关于城市未来可能性的无声预言。阅读这些静止的篇章,如同翻阅一本未完成的建筑日记,等待着下一场变革的风暴,或是一次彻底的遗忘。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姚瑞中(YAO Jui-chung)


  1994年毕业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多年来採取类似DNA曲线的创作模式,几条路线像绑辫子般相互缠绕,开展出了「身体政治」路线与「空间政治」考察的议题,以档案学方式进行个人式的国土普查,推出了数个以废墟为主的创作计划。2010年成立「失落社会档案室」,号召学生透过田调见证现实的能力,专注于公共闲置设施的发掘,借由纪实摄影考掘建筑背后的权力运作,在特定历史脉络下所形成的「政治地理学」概念,指向所有废墟都是权力斗争下失败的产物,质变了废墟影像在其创作甚至艺术语境中的意义。目前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兼任副教授,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客座教授,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幻影堂负责人。

  个人网站www.yaojuichung.com

LSD(Lost Society Document)

  全名为「失落社会档案室」,为一临时性组织,由姚瑞中老师号召一堂课的学生组成,以一学期时间返回故乡进行摄影踏查与书写。参与第六集的成员有八十余位,以师大美术系及北艺大美术系同学为主,他们以有限装备与无限热忱走访全国各地,自2017年十月至2018年二月的五个月内,过泸出一百件闲置或低度使用案例(包含「闲置活化再闲置」)与十五处活化例子,透过生动文字叙述与临场第一手照片,呈现出全球化社会发展的特殊在地现象,以公民参与方式提醒社会大众关注,并提供政府相关单位参考改善。

  LSD网站www.yaojuichung.com/htdocs/?page=lsd
 

图书目录

编者序
 
第一篇    
完全闲置、部份闲置、低度使用或延宕开发之公共设施
01 交通建设
台北市蓝色公路(文字、摄影/潘燕楠)
苗栗县头份镇停二立体停车场(文字/苏耘谊;摄影/姚瑞中)
台中市乌日区台铁新乌日站三至五楼(文字/张舒晴;摄影/张舒晴、姚瑞中)
台中市梧栖区公车捷运系统行控中心(文字、摄影/蔡昀儒)
彰化县田尾乡海陆丰彩绘停车场(文字、摄影/胡涵洁)
高雄市小港转运站自行车立体停车场(文字、摄影/陈郁盛)
台东县太麻里乡香兰车站(文字/萧敏伶;摄影/萧敏伶、徐铭谦)
台东县太麻里乡三和车站(文字/徐铭谦;摄影/徐铭谦、万丹雅、萧怡安、萧敏伶)
台东县大武乡富山车站(文字、摄影/万丹雅)
 
02 工商园区
桃园市观音区大潭滨海特定工业区(文字、摄影/康育恩、赖宥佐)
彰化县员林镇自行车产业园区(文字、摄影/胡涵洁)
嘉义市西区嘉义菸叶厂(文字/苏圣雅;摄影/苏圣雅、黄嘉琳)
 
03 文教设施
基隆市国立海洋科技博物馆海洋生态展示馆(文字、摄影/姚瑞中)
基隆市中山区太平国民小学(文字/刘纪岑;摄影/刘纪岑、姚瑞中)
基隆市中正国民中学教师宿舍(文字、摄影/刘念儒、孔雱莹)
新北市新店区五峰国民中学职务宿舍(文字、摄影/覃馨)
新北市立图书馆林口分馆(文字、摄影/李怡衡)
新竹县尖石乡原住民文化馆(文字、摄影/郑筠)
苗栗县公馆乡福基国民小学福德分校(文字、摄影/邱怜祯)
南投县埔里镇钟灵国民小学(文字/陈如莹;摄影/陈如莹、姚瑞中、刘纪岑、林庆渊)
南投县信义乡忠信国民小学(文字/刘纪岑;摄影/刘纪岑、姚瑞中、林庆渊)
南投县信义乡自强国民小学(文字/林庆渊;摄影/林庆渊、姚瑞中、刘纪岑)
南投县信义乡神木国民小学(文字/吕玫颖、姚瑞中;摄影/吕玫颖、姚瑞中、林庆渊、刘纪岑)
云林县麦寮乡桥头国民小学许厝分校(文字、摄影/陈怡如)
云林县古坑乡樟湖国民小学(文字、摄影/郭育圻)
嘉义市东区国立嘉义大学植物园(文字、摄影/钱俞蓁)
台东县大武乡南兴国民小学(文字/许玮庭;摄影/许玮庭、曹恆诚、王宝婕、林彦翔)
台东县大武乡大鸟国民小学大竹分校(文字/林彦翔;摄影/林彦翔、王宝婕、许玮庭)
澎湖县湖西乡菓叶国民小学(文字/曾若媖;摄影/江冠仪、林钰轩)
 
04 体育场馆
新北市八里区东海四季游泳池(文字、摄影/林沛瑶)
桃园市观音区新坡游泳池(文字/林彦翔;摄影/林彦翔、王宝婕)
桃园市复兴区霞云探索教育基地(文字/康育恩、赖宥佐;摄影/康育恩、王宝婕、林彦翔)
连江县南竿乡体育馆二至四楼(文字/吴泳逾;摄影/吴泳逾、郭语乔、吕玫颖)
 
05 社福设施暨活动中心
基隆市暖暖区童子军活动中心(文字、摄影/姚瑞中)
台中市大里区西湖活动中心(文字、摄影/林峙宇)
南投县信义乡东埔活动中心(文字、摄影/林峙宇)
南投县中兴新村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字、摄影/谢孟谦)
南投县南投市南投医院中兴院区二、三、五楼(文字、摄影/谢孟谦)
彰化县田尾乡海丰社区活动中心(文字、摄影/胡涵洁)
高雄市鸟松区澄清湖慈晖楼(文字、摄影/王秀君)
台东县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马兰荣誉国民之家太平分部(文字/王宝婕;摄影/王宝婕、曹恆诚、林彦翔、许玮庭)
 
06 产业展售场馆暨直销中心
基隆市七堵车站一楼商店街区(文字、摄影/洪晨芳)
云林县四湖乡箔子寮渔货直销中心(文字/吴振玮;摄影/吴振玮、黄培玮)
 
07 办公厅舍
新北市板桥区台北市政府环保局办公厅舍暨仓库(文字、摄影/黄芷晴)
云林县台西乡水产试验所海水繁养殖研究中心台西试验场员工宿舍(文字/黄培玮;摄影/黄培玮、吴振玮)
嘉义市政府(文字、摄影/陈姵含)
台南市高等法院旧宿舍(文字、摄影/杨佩桦)

08 市场
宜兰县礁溪公有零售市场二、三楼(文字、摄影/游宗宪)
 
09 工程设施
云林县二崙乡乳品加工厂(文字、摄影/陈怡如)
澎湖县低碳岛垃圾分选厂(文字/林倚慈;摄影/林倚慈、林钰轩、石洳瑄)

10 观光游憩设施
台北市立儿童育乐中心(文字、摄影/简莉芸)
新北市淡水区沙崙海水浴场(文字、摄影/吴莹珊)
新竹县竹北市生物医学园区中央景观绿带(文字、摄影/叶子祯)
新竹市南寮旅游服务中心二至五楼(文字/霍蓉;摄影/霍蓉、姚瑞中)
彰化市八卦山自然生态园区玻璃屋(文字、摄影/陈昱蓁)
云林县斗南镇他里雾亲水公园(文字/刘桑祁;摄影/刘桑祁、庄凯筑)
嘉义市番仔沟公园垂阳大桥下互动式投影设备(文字、摄影/钱俞蓁)
宜兰县南澳乡碧侯温泉秘汤型示范区暨温泉游客服务中心(文字/沈孟儒;摄影/沈孟儒、林容萱)
宜兰县南澳生态旅游服务中心(文字/林容萱;摄影/林容萱、沈孟儒)
台东县台东市卑南遗址公园游客服务中心:西入口服务站(文字/萧怡安;摄影/萧怡安、万丹雅、萧敏伶)
台东县大武乡大鸟传统市集(文字/曹恆诚;摄影/曹恆诚、王宝婕、许玮庭、林彦翔)
台东县太麻里乡三和海滨公园暨自行车道(文字、摄影/林倚琤)
澎湖县湖西乡湖西生态园区(文字/洪维廷;摄影/洪维廷、李心萍)
金门县金沙镇绿色休闲渡假园区(文字、摄影/周昉)

 
11 军事设施
基隆市三军总医院基隆分院正荣院区旧医疗大楼暨中正堂
(文字/刘念儒、孔雱莹;摄影/刘念儒、孔雱莹、姚瑞中)
基隆市基隆要塞司令部(文字、摄影/姚瑞中)
台北市南区宪兵队(文字、摄影/李品仪)
新竹市香山区陆军二六九师八零七旅八营营部(文字、摄影/蔡兆勋)
台中市大肚山望高寮碉堡群(文字、摄影/吕柏翰)
台中市海锋营区空军防空砲兵第九五二旅(文字、摄影/刘育姗、张舒晴)
金门县南雄营区-南雄育乐中心、八二三砲战胜利纪念碑及南雄军医院(文字/钟昱甯;摄影/钟昱甯、庄雅婷)
金门县金沙镇屏东文康中心(文字、摄影/钟昱甯)
金门县金湖镇蓝天戏院(文字、摄影/庄雅婷)
金门县金湖镇成功营区(文字、摄影/周昉)
连江县南竿乡五三据点(文字/郭语乔;摄影/郭语乔、吴泳逾、吕玫颖)
连江县南竿乡四维营区:七七据点(文字/吕玫颖、侯思齐;摄影/吕玫颖、侯思齐、郭语乔)
 
第二篇
闲置活化再闲置之公共设施
台北市中山创意基地URS21(文字/苏怡雯;摄影/苏怡雯、姚瑞中)
台北市万华区西门町地下街(文字、摄影/谢佳瑜)
桃园市观音区环保科技园区研发大楼(文字、摄影/郑咏慧)
台中市大里区纤维工艺博物馆(文字、摄影/曾奕洁)
彰化县八卦山风景区卦山观光市集二楼(文字、摄影/汪育卉)
彰化县福兴乡台糖旧铁道自行车道(文字、摄影/林庆渊)
彰化县田尾乡海、陆丰社区活动中心(文字、摄影/胡涵洁)
云林县崙背乡崙背国民小学五魁分班(文字/刘桑祁;摄影/刘桑祁、庄凯筑)
云林县古坑乡华山教育农园(文字、摄影/郭育圻)
台南市盐水区中庄国民小学(文字、摄影/王靖淳)
台南市玉井文件贮藏室(文字、摄影/李庭儒)
高雄市大树区竹寮自然生态园区(文字、摄影/吴中濬)
屏东县恆春半岛游客服务中心(文字、摄影/陈又宁、张舒晴)
屏东县屏东市西区公有零售市场地下一楼(文字、摄影/刘昕)
屏东县九如乡惠农国民小学玉水分班(文字/陈又宁、刘育姗;摄影/陈又宁、张舒晴)
花莲县丰滨乡丰滨国民小学八里分校(文字、摄影/吴又予)
花莲县光复乡大富国民小学(文字/钟岳庭;摄影/钟岳庭、林书慎、凃湘依)
花莲县凤林镇中兴国民小学(文字、摄影/吕玫慧)
澎湖县白沙乡澎湖水族馆(文字/洪维廷;摄影/洪维廷、李心萍)
澎湖县马公市青湾仙人掌公园暨浮潜中心(文字/李心萍;摄影/李心萍、石洳瑄、洪维廷)
澎湖县马公市菊岛文创辅导中心(文字/石洳瑄、林倚慈、林钰轩;摄影/石洳瑄)
金门县金湖镇光华之声金门广播电台(文字、摄影/周昉)
连江县南竿乡马祖蓝眼泪生态教育互动馆(文字、摄影/林峙宇)
连江县南竿乡四维村移民署宿舍(文字、摄影/陈如莹)
 
第三篇
已活化或活化中之公共设施
新竹县横山乡大山北月(文字、摄影/郑筠)
新竹县台湾客家文化暨农业创新园区客家圆楼(文字、摄影/汤敏)
台中市大甲第一公有零售市场地下一楼(文字、摄影/陈映蓉)
台中市后里区有机农业集团栽培区(文字、摄影/刘育姗)
云林县四湖乡南光国民小学湖寮分班(文字/庄凯筑;摄影/庄凯筑、刘桑祁)
嘉义市东区旧监狱宿舍区(文字、摄影/黄嘉琳)
花莲县凤林镇森荣国民小学(文字/凃湘依;摄影/凃湘依、林书慎、钟岳庭)
花莲县富里乡富南国民小学(文字、摄影/吕玫慧)
花莲县瑞穗乡瑞祥国民小学(文字、摄影/吴又予)
花莲县凤林镇凤信国民小学(文字/林书慎摄影/林书慎、凃湘依、钟岳庭)
台东县台东市东糖文化创意园区(文字/许玮庭;摄影/许玮庭、曹恆诚、林彦翔、王宝婕)
澎湖县马公总站客运转运中心二至五楼(文字、摄影/林钰轩)
金门县金沙镇金东电影院(文字/谢宜庭;摄影/林优如、江亚萱、卢俊辰、魏辰哲)
连江县北竿乡惠民市场(文字、摄影/侯思齐)
连江县南竿乡连江县立游泳池(文字、摄影/王盈文)
 
附录
附件一:闲置公共设施活化标准(2016.07.18修订版本)
附件二: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全部闲置公共设施案件公告活化办理情形一览表(2017)
附件三: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106年度第三季各机关办理活化闲置公共设施作业推动情形(2017.11.29行政院工程会编制)
附件四: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活化闲置公共设施年度绩效与补助型计画补助款处理原则(2018.01.17)
附件五:台北市公用堪用闲置建物(2017.09.04制图)
附件六:台北市市有公用低度利用土地清册(2014.02.24制表/2013.12.31统计)
 

图书序言

编者序

  原本在2016年五月二十日新政府上任时,曾于《海市蜃楼》第五集发表会上表示将不再继续出版此系列新书,但很遗憾的,我食言了。

  起因来自于2017年三月二十三日,上任即将届满週年的新政府公佈了编列高达八千余亿元的「前瞻基础建设特别条例草案」,引发朝野论战,七月六日立法院强渡关山三读通过,七月七日公布施行后执行,各地诸侯遂分食大饼。固然部分内容确是社会所需,但仔细研究后发现以下问题若不改善,恐怕只会重导覆辙,树立更多闲置公共设施并加剧青年人未来负担:

  时程延宕、追加预算的比例离谱

  根据2016年三月出版的《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统计要览》,从2012年到2015年,工程管理处调查决标金额一百万元以上标案,显示「变更设计」导致「追加预算」、「工期展延」的情况普遍。决标金额五千万到二亿元公共工程「追加预算」比率达百分之六十七、「延宕」比率达百分之八十六。二亿元以上公共工程追加预算比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二、「延宕」比率更高达百分之九十五。根据行政院工程标案管理系统显示,二亿元以上重大公共工程中,「变更设计」次数之最为「台北捷运松山线」,变更设计六十五次。「追加预算」数额之最是「新庄机厂及车站西侧至机厂间隧道」,变更设计二十六次,追加预算二十七亿四千万元。「展延工期」最长为「花东铁路双轨电气化」的瓶颈路段「自强隧道」,延宕五年十个月后终于在2017年九月底通车。通常延宕模式是先停工再改约,议会表决通过后追加预算,所以追加预算与延宕几乎已成常态。前瞻计画里几乎一半预算都在做交通工程,尤其以轨道公共运输建设为大宗,依据以往高延宕率推测,四年四千二百多亿元必定会追加预算,为避免成为一座座钱坑,政府应拟出策略让公共工程「延宕率」与「追加预算率」逐年降低为宜。

  争食大饼的竞争型计画

  这次《前瞻基础建设特别条例》之一的城乡建设将採取「竞争型计画」,但是过去扁政府或马政府时代遗留下来的许多闲置空间皆是「竞争型计画」产物,各地方政府为求振兴地方发展,无不卯足全力撰写企划案争取巨大建设补助,所提计画书内容不但要巨大、创新,当然在带动地方产值与产能的预估上更是乐观无比,皆放大优点而避谈缺点,以期待获得评审委员会青睐后取得竞选支票的兑现,此方法固然打破消极的齐头式平等,却也在政党利益大于国家利益的前提下造成了资源分配扭曲。以「花莲市六期重划区未来城乡愿景馆暨洄澜之心阳光电城」为例,这座园区当初在行政院内政部营建署及经济部能源局大力推动下促成,第一期工程于2008年八月五日取得使用执照,第二期工程于2007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决标,2009年三月十二日完工,同年十二月一日开放参观。建造经费总计四亿八千九百三十二万一千元(营建署补助三亿二千六百九十万七千元、能源局补助一亿二千五百三十八万三千元、花莲县政府配合款为三千七百零三万一千元),当地环保人士原本怀抱高度期待,但这处园区却在开幕后闲置了将近六年,后来县政府再花大钱进行与原本用途不相干的活化措施《2014花莲翱翔季》、《2015花莲遨游季》,却再度闲置、至今无解。类似案例还有不少,政府怎么保证这次的「竞争型计画」不会重蹈覆辙?

  基于以上疑问,因此再度号召由大学生组成的「失落社会档案室」前往全国各地进行抽样踏查。依循前五集皆收录一百处以上的闲置案例为惯例,第六集也收录了一百件案例,包括一百处闲置案例(包括二十四处「闲置活化再闲置」案例),以及十五件活化中的案例,错综复杂的闲置原因可粗略区分为以下类型:

  政策误判

  通常是以政府高层所提出的促进民间景气方案或重大建设为主,但相关规划或评估往往过于乐观,忽略民间参与度与全球环境变化,导致部分投资挫败而闲置。例如过去推动设立大学分校政策,只见重划区周遭地皮被炒家炒作、价格上扬,但校区用地却因少子化日趋严重而迟未开发,包括台大云林校区、交大归仁校区、南大七股校区、高师大与高应大燕巢校区、台体大朴子校区、台科大基隆校区、北科大万里分部等,全台荒芜的大专院校校区高达近千公顷,加上高教政策供过于求,大学退场机制不健全,技职教育大失血,连带使得台湾制造业优势不再,都是政策误判的产物,影响所至扩及三代。

  竞选支票与绑桩文化

  主要是候选人为了胜选以获得行政权力,开出各式各样不见得符合当地需求的开发承诺,即所谓的「竞选支票」,例如2014年县市长所有参选人共喊出了一百零六座园区建设即为一例。而具规模的政党为了获取执政权,往往透过允诺地方建设获取选民支持,动用党工游说或暗置桩脚以巩固选票及地盘势力,其中以兴建大型公共建设为大宗,因为短期即具体可见政绩,而有些工程为了抢标,在「政商蟑螂」护航下打通党政关节,在层层回扣中形成了封闭型金字塔利益结构,因此出现许多为了兑现政见却与实际功能脱节的公共建设,难逃闲置或低度使用的命运。

  消化年度预算

  中央与地方政府编列的年度预算自七月一日至隔年的六月底止执行,公务部门年度岁出预算若使用不完需依法缴回国库,不仅会影响该机关的经常门预算执行率,公务员考绩也可能面临降等,且会影响下个年度岁入预算额度编列,所以公部门通常在上半年度会比较樽节,但到了下半年度、尤其是第四季,主管或承办人员为了获得甲等考绩,通常用不完的经费便会浮编许多名目,以消耗性、维护性、福利性为主,因此往往可以看到马路上有补不完的坑洞、发不完的小礼品,或无效能的研讨会了。如此恶性循下去,编列的预算往往更多,花费的金额不减反增,考绩年年甲等,于是公务员、承包商、小市民三方皆得利,遍地开花都是民脂民膏,然而全民荷包却越来越扁。

  行政效能不足

  文官养成制度是目前大部分官僚运作系统的基础,但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官场文化中,守旧、保守成了不会犯错的普遍共识,有作为的长官往往累坏了有能力的部属,却放纵了拥有人事背景关系的冗员,形成尾大不掉的「酱缸文化」,「混水摸鱼者」大有人在,「拍马屁者」不乏其人,有过下属担待、有功上司独揽,这类技术官僚往往因循苟且、不喜改革创新,时常运用法令规章等技术性手法干扰或刁难民众,长期隐忍形成民怨,加上事物繁琐、公文签核流程耗时,进而影响行政效率。一般事务尚且如此,因此对于闲置空间的处理并不积极,易採取便宜行事的表面式活化(变换名称或更改用途)、封闭型活化(政府部门内部使用)或干脆直接拆除(土地绿化或缴回国有财产署)等手段。

  法规不合时宜

  建筑物相关法规繁杂,例如《建筑师法》、《建筑法》、《消防法》、《土地法》等,但部分条文不符时代需求、尚未与时俱进,有些甚至还相互牴触,不但不便民还扰民,特别是在公共工程上绑手绑脚,例如「政府公共建设计画先期作业实施要点」规定资本门(硬体建设)必须大于经常门(软体)二倍,往往造成建筑设计外观宏伟但内容贫乏,在核定经常门经费有限、但民众或民代要求无限的状况下,大多必须不断发包外挂的经常门以维持营运,而中央补助地方政府的配合款也因为「《中央对直辖市及县(市)政府补助办法》第十条」而无法用在维护项目上,导致完工建筑物缺乏经常门的营运经费而容易闲置;而验收通过后公开营运招标的法规往往过于苛求,也经常导致厂商缺乏意愿投标而延宕营运。

  採购制度不健全

  公部门标案通常会採最低标得标,因此有些企业会成立卫星公司或私下串通其它同行抬高或压低底价,甚至投标者之间先进行内部竞价(俗称「搓圆仔」),内定中标者再参与投标,当任何一家公司取得标案后再进行分配,排挤其他竞争者从而谋取利益,因常有黑道以不法手段介入,遂称「围标」。而招标人洩漏底价或为特定厂商订定特殊投标条件,即称「绑标」。经常与地方政治势力或绑桩文化搭配运用。某些案例涉及图利厂商,或承办业务者与业者过从甚密,暗中帮助特定厂商顺利得标或验收通过,以获得台面下的报酬回馈,部份主管因特定政治倾向或利益分配所需,事先洩露底标或评审委员名单给业者,得标价与底价雷同并不罕见,收押入监的公务员时有所闻,却仍难以抑止旁门左道见缝插针。应逐步调整最低价标决标比例、健全最有利标制度设计,方能降低因品质低落所导致的闲置设施比例。

  BOT浮滥扭曲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指的是政府提供部分资源(经费、土地、减税),结合民间企业资源与技术,参与公部门推动的大型建设与营运,之后在规范时间内(例如五十年)转移给政府经营。然而近年来「园区」概念兴起,各式各样「绿能环保园区」、「有机农业园区」、「生物科技园区」、「文化创意园区」⋯⋯蔚为风潮,由中央领头、各地方政府一窝蜂跟进,以「园区」概念之名整顿被划入范围内的各种有形与无形事物,甚至与资本家合作形成大型BOT圈地计画,不肖建商趁机炒作周遭地皮,其它各县市为了政绩也陆续复制都市园区模式,但未事先审慎评估市场供需及客观环境变化,导致部份园区闲置率偏高,甚至成为弊案的温床,有些工业用园区甚至以开发主义为由,变相强征民地或农地形成民怨,间接扩大城乡失衡差距。

  时代任务结束后摆烂或转型失败

  少子化与高龄化是世界趋势,台湾尤其严重,因此在过去二十年间,教育部陆续裁併了至少二百六十五所小学,虽然结束了时代赋予的任务,但这些小学大部分建物都还堪用,因此教育部以内部系统寻求认养,有些则开放与地方相关产业合作,虽立意良善,但是因为数量庞大,投入人力与经费有限,效能往往大打折扣,虽号称活化了两百三十五所小学,根据本书踏查发现实际情形并不乐观。其他如国防部数百处的闲置营舍、菸酒公卖局老旧厂房、精省后裁辙的机关建物、县市升格合併遗留的空间⋯⋯也为数不少,国际上成功改造闲置空间的案例比比皆是,如何透过新思维、新方法、新策略,以灵活策略引入民间资源、接上地气,妥善活用为数庞大的空间群以取代拆除再盖的思维,值得有关单位仔细推敲。

  活化只做半套

  政府虽意图活化,但是缺乏相关案例说明会或国内外学者专家讲习,因此大部份承办人员皆不知如何活化,但又碍于中央制订的《活化闲置公共设施年度绩效与补助型计画补助款处理原则》,若不在短期间内活化,将造成补助型计画的补助款被扣除。在上司与绩效双重压力下,一知半解的承办人员只好硬着头皮、急就章活化,包括直接以行政命令变更名称与用途、委託土木技师评估后拆除、内部调查后直接移作其他单位使用并谢绝对外开放,或是甄选不适当的组织或团体进驻使用,反而造成更多负担。

  指定历史建物或古蹟后却无积极作为

  某些具有历史价值或特色的老旧建筑越来越少,相关单位本着保存文化资产的良善政策而修定了《文化资产保存法》以及《暂定古蹟条件及程序办法》,借由指定古蹟或历史建物意图维持或整修逐渐颓败的建物乃时代趋势,但因为人力、物力与财力有限,往往被指定的建物在短时间内无法做到基础保护或保存措施,一旦遇到天灾(地震、台风)或人祸(暗夜无名火),就算是用容积转移、换地、协议架构等补教措施,但若遇到承办人员不够积极的话也是回天乏术,主管机关应适时设置奖励与惩处措施。此外,修缮老旧建物固然重要,但如何妥善运用建物特色进行再创造以展开空间回春,这方面民间已有许多成果与经验,主管机关若能适当引入民间资源并松绑法规,也许能共创更多可能。

  公德心低落

  许多公共设施之所以闲置,除了管理不善之外,另一个主因是民众公德心低落或蓄意破坏行为、不珍惜公共设施所导致。这类案例发生最多在公厕、公园、风景区、游乐场、运动场、健身房、游泳池等,因为设施被破坏或被偷窃而无法使用遭闲置,后续有关单位虽修复设施但还是经常发生,往往造成维护人员疲于奔命。而某些设施因为天灾毁损,但因为该地区缺乏经费或人力修复而任凭荒废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台湾人才济济,也许可以借镜拥有更多闲置空间的日本、2014年由安倍首相所推动的「地方创生」作法,将许多闲置不用的空间,积极、弹性地转型,创造就业机会与产能,引进新视野、新方法,以带动地方发展停滞的动能。其作法包括以下三个要点,一是经济团体要因应当地发展脉络与环境,搭配能活络地方的活动;其次是不能依赖补助金,一开始便要准备好自行获利以振兴地区产业的企划;最后要以民间主导、政府参与的方式合作,而非全由政府主导。然而不合时宜的官僚作风、过时法规与社会制度仍牛步慢行,往往令有志者放不开身手、投资者不敢下场,青年人的被压迫感与被剥削感日趋强烈,国家用人举才薪资低廉、待遇欠完善,导致优秀人才外流严重。越来越多沉重负担非但无法抵销,反而叠床架屋、债台高筑、债留子孙,哪天泡沫经济一旦戳破,只怕台湾再无翻身余力了!
 

图书试读

【南投县埔里镇钟灵国民小学】

设施地址:南投县埔里镇成功里种瓜路一百二十三之二号

主管机关:教育部

管理机关:南投县埔里镇公所

建造日期:1960年八月独立设校。2016年八月一日併入桃源国小。
建造经费:不详

文字:陈如莹
摄影:陈如莹、姚瑞中、刘纪岑、林庆渊

南投县近十五年来少子化问题严重,学校裁併的数量全台居冠,包括:水里乡新山国小(2003)、鹿谷乡隆田国小(2006)、鱼池乡光明国小(2008)、竹山镇文田国小(2009)、水里乡兴隆国小(2009)、信义乡神木国小(2013)、仁爱乡红叶国小梅林分班(2015)、水里乡水里国小车埕分校(2015)、中寮乡和兴国小(2015)、中寮乡广英国小(2015)、水里乡玉峰国小(2016)、信义乡忠信国小(2016)、信义乡自强国小(2016)等。2016年也废校的埔里镇钟灵国小历史悠久,1953年划分于桃源国民学校桃源分班,1955年更名为钟灵分校,后于1960年独立设校(原名为「钟灵国民学校」,后更名为「钟灵国小」)。

钟灵国小附近有种瓜溪流经,群山环抱、环境优美,要进入占地八千三百一十八平方公尺的校区,必须先爬上十来阶的水泥石阶,便可见到一座白色拱形校门,铁制栏杆上斑驳的「钟」、「灵」二字,让这座位于山区的小学多了几分肃穆气息。校区内主要设施除了一栋三层楼教室的主建筑外,大致上是由司令台、教职员停车场以及一座早已杂草丛生的运动跑道和篮球场所组成。校园内种植了许多品种的植栽和树木,后方有一整片自然树林,俨然就是一座绝佳的自然生态教育区。穿梭其中,刚发出新枝芽的嫩绿、花开的嫣红,各种颜色层层叠叠,交错其中,颇有世外桃源之感。落叶堆积,由于无人清扫,覆盖了阶梯与行走的道路,深褐色的枯枝与黄叶在潮湿的水气积累下,偶尔扑鼻而来的叶子发酵味,像是在提醒着我们这里早已人去楼空。

从灰尘满佈的教室窗户望进去,散落的两三张课桌椅。可见废校前的教职员和学生人数早已不成比例。2013年的南投国小联合毕业典礼中,钟灵国小更是只有两位毕业生。如此清幽校园与完善设备,终究还是敌不过少子化的冲击,2016年八月一日,钟灵国小完成了超过一甲子的阶段性任务,裁撤併入位于桃米里的桃源国小,令人不胜唏嘘。

2018年二月七日前往踏查时,仍尚未有任何活化举措,埔里镇公所表示有意愿採拨用方式接管,目前进行拨用程序中。

用户评价

评分

「海市蜃樓V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這書名一出來,我就知道這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作品。我不禁聯想到,台灣社會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一定留下不少這樣「生不逢時」或「功成身退」的公共空間。它們可能曾經是地方的驕傲,承載著無數人的期望,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口結構的改變,或是城市發展的重心轉移,它們就這樣被「遺忘」在角落,如同海市蜃樓一般,看似真實存在,卻又難以觸及。作者選擇「抽樣踏查」的方式,讓我感到一種貼近地氣的真實感。這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研究,而是深入現場的觀察與記錄。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在文字與圖像之間,捕捉這些閒置設施的獨特氛圍。是那種陽光灑落,卻空無一人的操場?還是布滿灰塵,只剩下殘破家具的會議室?抑或是被雜草覆蓋,難以辨識原貌的露天劇場?我希望作者能藉由這些具體的描繪,引導讀者感受那份時間留下的痕跡,以及空間本身的孤寂與失落。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引發我們對「公共設施」的意義與價值的反思。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閒置的設施?是規劃失當?是執行問題?還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一同來思考。

评分

「海市蜃樓V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這個書名就讓我覺得這本書一定充滿了故事。我常常在旅行途中,或是經過一些城鄉的角落,看到一些曾經輝煌、如今卻顯得孤寂的公共建築,心裡總是會泛起一絲複雜的情緒。它們像是台灣社會發展過程中,一些被遺忘的「記憶碎片」,承載著過去的夢想與現實的落差。「抽樣踏查」這個詞,讓我覺得作者的探訪是有系統、有目標的,這不是隨意的觀光,而是有深度地去了解。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深入這些被閒置的公共設施,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它們的現況。可能是陽光灑落的空蕩廣場,可能是雜草叢生的荒廢體育場,又或者是被遺忘在角落的舊式建築。我希望作者能在書中,不僅僅是呈現這些空間的「靜態」美,更能挖掘出它們「動態」的故事。例如,當年為何興建?投入多少資源?當時的期望是什麼?又為何會走向閒置?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什麼樣的公共建設才是有價值的,什麼樣的決策才能真正造福於民。

评分

這本《海市蜃樓V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書名就帶有一種魔幻寫實的味道。我在想像,作者將會帶我們走進哪些曾經充滿人聲鼎沸,如今卻靜默無語的公共空間?是那些為了某項節慶或活動而搭建,事後便功成身退的臨時場館?還是那些因為政策轉向、開發停滯,而被「留級」的建設項目?「海市蜃樓」這個詞,恰如其分地形容了這些設施的存在,它們曾經是人們目光所及的「真實」,如今卻如同幻影般,只留下一個空殼。而「抽樣踏查」,則賦予了這份探究行動一種科學性的、有系統的態度,讓我知道這不是隨意的遊覽,而是有目的、有深度地去了解。我特別期待作者能夠在書中,呈現出這些閒置設施的「前世今生」。它們當初是如何被規劃出來的?承載了什麼樣的期望?又為何會走向被閒置的命運?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能讓我們更深刻地反思,在公共建設的決策過程中,我們是否足夠審慎?是否真正考慮到了長遠的效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透過真實的案例,引發讀者對社會資源運用、城鄉發展不均等議題的關注與討論。

评分

《海市蜃樓V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這個書名,充滿了詩意與現實的交織感。「海市蜃樓」這個詞,本身就帶有一種虛幻、不可得的意境,而「閒置公共設施」則是我們社會發展過程中,那些曾經投入大量資源、寄予厚望,卻最終成為「被遺忘的角落」的具體存在。我對「抽樣踏查」這個方法論感到相當好奇,它意味著作者並非試圖窮盡所有,而是透過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來揭示一個更廣泛的現象。我個人非常關注台灣土地利用與公共資源分配的問題,尤其是在許多地方,我們可以看到為了某些特定目的而興建的大型建築,但最終卻因為各種原因而閒置,成為「蚊子館」的代名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這些設施的成因,不僅僅是簡單的羅列,而是去追溯它們誕生的背景,當初的願景,以及最終走向閒置的過程。我期待作者能夠運用細膩的觀察,捕捉這些空間的獨特氛圍,例如,那些曾經充滿活力的場所,如今卻寂靜無聲,這種對比往往能引發深刻的感慨。或許,書中會包含一些訪談,記錄下當地居民對於這些設施的記憶與看法,這些第一手資料,將會為這本書增添更多的人文色彩。

评分

天啊,光是书名《海市蜃楼VI: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就讓我很好奇,"海市蜃楼"這系列名稱就充滿了文學想像,難道這次要帶我們去尋找台灣那些被遺忘的、如同海市蜃樓般虛幻的公共空間嗎?我一向對那些充滿歷史紋理、或是因為各種原因而「暫停」的建築物很有興趣,它們就像是時間的膠囊,承載著過去的夢想與現實的落差。我特別期待作者會如何透過「抽樣踏查」的方式,勾勒出這些設施的樣貌。是那些被拆除一半的蚊子館?還是荒廢多年的營區?抑或是只是因為規劃失當、人潮不再而變得冷清的公園或廣場?想像一下,在炎熱的午後,踏入一個曾經熱鬧非凡,如今卻只剩下斷垣殘壁的地方,空氣中瀰漫著塵土與歷史的味道,那種孤寂感與失落感,又帶著一絲探索未知的興奮,光是這樣想就覺得這本書肯定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震撼。我尤其好奇,作者在踏查的過程中,是否會遇到一些當地居民,他們會如何訴說這些設施的故事?他們的記憶,是否能為這些冰冷的建築注入溫暖的靈魂?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冰冷的紀錄,更能觸動人心,引發我們對公共資源運用、土地開發,甚至城市發展脈絡的深思。這類主題,其實一直都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角落,只是我們往往因為忙碌而忽略了它們的存在。很高興有這樣的書籍願意去關注,去記錄,去讓我們重新審視這些曾經的「公共資產」。

评分

《海市蜃樓V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這個書名,立刻勾起了我對台灣發展歷程中一些「被遺忘的角落」的想像。在追求快速進步的過程中,我們似乎常常會留下一些「殘影」,而這些「海市蜃樓」般的閒置公共設施,正是這些殘影中最具體的證明。我對「抽樣踏查」這個研究方法感到非常好奇,它意味著作者並非包羅萬象,而是透過幾個精準的案例,來點出一個更宏觀的問題。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探訪這些閒置的空間,用文字和圖像,將它們的現況真實地呈現出來。例如,被風雨侵蝕的牆壁,佈滿灰塵的椅子,或是野草從縫隙中鑽出的水泥地面,這些細節都充滿了時間的敘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夠挖掘出這些設施背後的故事。是什麼原因讓它們從「熱鬧」走向「沉寂」?是當時的規劃失誤?是預算的黑洞?還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這些故事,或許能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在公共建設的決策過程中,有哪些環節是我們可以做得更好的。這是一本充滿社會關懷與歷史反思的書。

评分

這本《海市蜃樓V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書名中的「海市蜃樓」幾個字,已經讓我腦袋裡的畫面跑個不停。我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那些為了舉辦某個大型活動而匆忙興建,事後卻乏人問津的體育館、展覽中心,亦或是那些充滿理想主義卻最終黯然收場的文創園區。更可能是,過去政府為了地方發展而投入大量資源,卻因為時空變遷、政策轉向,最終被時間洪流淹沒的各種公共建築。作者以「抽樣踏查」為方法,這聽起來就像是考古學家在挖掘失落的文明,只是這次挖掘的是我們自身社會發展的「遺跡」。我對「抽樣」這個詞感到好奇,意味著我們不會看到一個全面的清單,而是透過幾個精選的案例,來窺探更大的問題。這樣的呈現方式,反而能激發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去思考還有哪些類似的「海市蜃樓」存在於台灣的各個角落。我希望作者能在書中,不僅僅是呈現設施的現狀,更能挖掘出它們背後的故事。例如,當時為何要興建?投入了多少經費?完工後的使用情況又是如何?是否有任何遺憾或爭議?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什麼樣的公共建設才是真正符合需求的,什麼樣的決策容易導致資源的浪費。我個人很喜歡這種帶有批判性思考的紀錄,它能幫助我們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避免重蹈覆轍。

评分

「海市蜃樓V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光是這個書名,就讓我聯想到許多台灣在發展過程中,那些充滿期待卻最終落空的公共建設。這種「海市蜃樓」般的現象,不僅僅是浪費了寶貴的社會資源,更可能承載著許多對於土地與發展的期許,最終卻付之東流的無奈。作者以「抽樣踏查」作為方法,讓我覺得這本書具有一種實際的、貼近現場的探究精神。我非常好奇,作者會選擇哪些「樣本」來呈現這個現象?是那些曾經轟動一時的「大型蚊子館」?還是那些默默無聞,卻同樣被閒置的鄉村公共空間?無論是哪一種,我都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挖掘背後的原因。是規劃上的疏失?是預算上的問題?抑或是社會變遷的必然?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這些閒置的設施,更能引導我們去理解,它們為何會走到這一步,以及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什麼。我特別期待作者在書中能夠透過生動的文字,描繪出這些空間的現況,例如,陽光灑落在空無一人的看台上,微風吹拂著長滿雜草的跑道,那種時間凝結的畫面,往往比冰冷的數據更能觸動人心。

评分

《海市蜃樓V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光是書名就充滿了文學意境與社會關懷。我總覺得,在台灣快速的發展過程中,總會留下一些「虛幻」的影子,而這些「海市蜃樓」般的閒置公共設施,正是其中最為鮮明的註腳。作者選擇「抽樣踏查」的方式,這讓我感受到一種貼近土地、深入基層的探究精神。我非常期待作者能透過精選的案例,揭示出台灣在公共建設領域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我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那些為了特定目的而興建,事後卻乏人問津的大型展演場館,或是那些曾經充滿期許,最終卻人去樓空的文創園區。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冰冷的紀錄,更能引導讀者去思考。例如,這些設施的閒置,是否反映了規劃上的疏失?是否與地方發展的實際需求脫節?又或者是,在追求「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是否忽略了「永續」的重要性?我期待作者能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這些空間的獨特氛圍,並挖掘出它們背後的故事,讓讀者在感受空間的孤寂之餘,也能對公共資源的運用有更深刻的體會。

评分

「海市蜃樓V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了吸引力。我一直對那些被時間遺忘的空間,或是那些曾經承載著夢想,最終卻變得空蕩蕩的建築物,有著莫名的情感。它們像是社會發展的「遺跡」,默默地訴說著過去的故事,也隱藏著一些值得我們深思的課題。作者選擇「抽樣踏查」的方式,讓我感覺這本書更貼近土地,更深入生活。我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那些被遺棄的遊樂場,被雜草覆蓋的體育館,或是那些只存在於地圖上的「開發區」,但實際走訪卻空無一人的地方。我很好奇,作者在踏查的過程中,是否會遇到一些當地居民,他們又會如何看待這些「海市蜃樓」般的設施?他們的記憶,或許能為這些冰冷的建築注入溫暖的靈魂,讓它們不再只是單純的空間,而是承載著人情故事的載體。我期待作者能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這些設施的現狀,以及它們背後的故事。這些故事,或許能讓我們反思,什麼樣的公共建設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什麼樣的規劃才能真正造福於民。這是一本聽起來就充滿故事感與省思空間的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