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历岁逾年 笔耕大师贝聿铭 1989年月1日,贝聿铭将其事务所的名称由他本人挂名的状况,添加了另两位合伙人,从此于1955年创设的I. M. Pei & Partners 成为历史,改为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Architects,开拓新页,同时也为他于次年宣布退休埋下伏笔。1990年,由魏卡特(Carter Wiseman)所着的《贝聿铭/一个美国建筑的侧貌》(I. M. Pei: A Profile in American Architecture)适时出版,为贝聿铭建筑生涯作了阶段性的精彩记录。但是贝聿铭退而不休,挟1989年罗浮宫博物馆成功的卓越令誉,他以贝聿铭建筑师(I. M. Pei Architect)的名义驰骋于世界各地,从欧洲、中东、亚洲到美国,莫不有新的作品相继完成,其中以他最擅长且知名的美术馆/博物馆佔了主流。
1995年4月艺术家出版社刊行了我撰写的《贝聿铭的世界》,内收录贝聿铭的五个美术馆暨唯一的音乐厅作品等。当年我构思了系列性的书,拟完成《贝聿铭的艺术世界》、《阅读贝聿铭》、《贝聿铭.东方情》、《贝聿铭的建筑世界》等,1999年4月于贝聿铭生日的月份,《阅读贝聿铭》正体版刊行。针对另两本书,蒐集文献与资料的工作始终进行,但至21世纪初,一项工作意外地让整个计画中断,这就是第三本《世纪建筑大师─贝聿铭》迟至2018年初方完成的缘由之一。
2008年11月,曾任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的公关主任珍妮.史壮(Janet Adams Strong)着作的《贝聿铭全集》(I. M. Pei Complete Works)问世。该书自1989年就开始筹备进行,她访谈贝聿铭始于1995年4月18日,至1997年2月访谈活动间歇,直至2007年3月才再密集开始。此书在两岸分别有简体、正体的中文版。由于珍妮.史壮的身份,使得书中有许多第一手的资料,如沦为纸上建筑的圆形螺旋公寓(The Helix, New York),堪称是贝聿铭极罕见的、理论性的公寓设计,但是与尔后在威奈公司所从事的诸多住宅项目没有牵连关系。威奈公司时期,从基浦湾公寓大楼(Kips Bay, New York)至布希尼广场公寓(Bushnell Plaza, Hartford, CT),一系列的住宅项目着重的课题是如何节省营建费用达成美观的环境,这般务实求美的态度,乃是早期贝聿铭作品出众的至要关键。
自贝聿铭退而不休的1990年至2008年全集出版,这十八年间,相继设计的作品计有十五件之多,其中的毕尔包大楼(Bilbao Emblematic Building)、雅加达印度尼西亚大港银行大厦(Sentra BDNI)、巴塞隆纳凯克萨银行(La Caixa, Barcelona)与雅典古罗德里现代美术馆(Basil & Elise Goulandris Museum of Modern Art)未兴建。完成的十一件作品内,美术馆/博物馆佔了六件,由此更进一步证明贝聿铭在博物馆设计领域的至尊地位。
2017年贝聿铭一百岁诞辰,从年初至年底,世界各地祝寿活动纷陈,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举办研讨会办,美国国家艺廊举办「贝聿铭一百岁」研讨会(A Centennial Celebration of I. M. Pei at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美国国会图书馆假杰佛逊馆举办「贝聿铭一百岁生日展」(“I. M. Pei 100th Birthday”in the Agile Display, Jefferson Building, Library of Congress),苏州美术馆主办「贝聿铭文献展」,广东省註册建筑师协会举办「据道为心其命惟新.回家─贝聿铭岭南建筑作品展」,香港大学建筑学院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分别在香港与剑桥举办「重思贝聿铭百年诞辰研讨会」(Rethinking Pei: A Centenary Symposium)等,凡此种种引发我重新撰述贝聿铭专书以续前志的意念。
第三本贝聿铭的中文专书内容应当如何?自1955年以降至2017年,他一生的作品实在很多,审视超过一甲子的成果,影响至深的作品有四项:全国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Boulder, Colorado)是脱离房地产,迈向真正建筑艺术的启航之作。该案还促成他获得甘迺迪图书馆(John F. Kennedy Library, Dorchster, MA)与华府国家艺廊东厢(National Gallery of Art, East Wing, Washington D.C.),前者使得贝聿铭进入权贵圈,获得全球性的名声;后者令他登峰,尔后获得普立兹克建筑奖,开创了事业的新境界。罗浮宫博物馆(Grand Louver, Paris)则是其造极之作,让大众与专业皆赞赏有佳。
这四件作品不能忽略,理所当然要纳入,惟华府国家艺廊东厢及罗浮博物馆在《贝聿铭的世界》一书已纳入,没有必要重复。甘迺迪图书馆项目进行了十三年之久,基地屡屡更易,方案每每变更,其涉及的课题甚广,手边的资料虽然已经不少,但是仍不足以全面地、深度地呈现此方案,于是决定日后再行撰写。参考全集的作品名单,决定将1990年以后的所有博物馆纳入,书稿撰写进行中,东厢艺廊扩建完成,同时我又发掘了更多的文献,于是决定再撰华府国家艺廊东厢一文,好对此卓越作品有深化的了解与体验。但是本书未收卢森堡现代美术馆(Musee d’art Moderne Grand-Duc Jean, Kirchberg, Luxembourg),这也是一个旷时达十二年的项目,而且资讯不够丰富,所以没被辑入。相对地,贝聿铭摩天高楼系列中的香港中银大厦,是他生涯中最高、最独特的作品,而且我个人曾参与此项目的室内设计达四年之久,对之有更亲切与详实的体验。权衡之下,乃以香港中银大厦取代庐森堡当代美术馆。这是《世纪建筑大师─贝聿铭》成书的历程。
对于所选择撰写的作品,先决条件之一是我必定亲身走访过,毕竟建筑是五感的实境体验。这些建筑有太多难以忘怀的回忆:两幢不同的建筑,皆畔水而建,初度走访克利夫兰摇滚名人堂,遭逢美国中西部大风雪,天气酷寒刺骨;至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是烈日当空的夏季,天气炎阳炙人,冷热差异的感受,正如同感受这两个博物馆大大不同般。远离城嚣,都位在山巅,滋贺美秀美术馆开幕时,趁机走访了不对外开放的教祖殿暨钟塔,尔后多次朝圣,增添了美秀教堂的体验;至全国大气研究中心的历程,长途登山跋涉,冬日夏季的研究中心环境殊异,但俱是难以忘怀的体验。柏林历史馆与苏州博物馆,在多次旅行途中,巧合地遇到其先期的展览,终至登堂入室亲睹躬行,从无到有相隔多年,好似贝聿铭作品从构思到落成,莫不是穷年累日。旅行看建筑绝非轻松的行程,但是收获是丰硕的、甘美的。
谨以贝聿铭的建筑旅行心得与大家分享,同时向大师献上诚挚的贺寿之礼─101岁生日快乐!
文/ 黄健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