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台湾经典建筑

纸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台湾经典建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建筑
  • 明治时代
  • 历史建筑
  • 建筑史
  • 文化遗产
  • 台湾历史
  • 日治时期
  • 经典建筑
  • 建筑研究
  • 纸上明治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每一栋消失的建筑,
都是一片遗失的历史拼图。
 
  一代代、一座座的建筑物,记录当代的美学表现、工艺技术,塑造了城乡的变貌,也呈现人类的文明发展;是历史的舞台,也是时代的见证。

  虽然每栋建筑建立之初,都被期许坚固永恆立于大地,但能够千秋万世留存的建筑非常稀少。展示威权的房子、崇神敬天的房子、挡风遮雨的房子、装载记忆的房子……建筑不见了,到哪里去寻找?曾经的记忆和感情,在哪里安身立命?

  本书透过作者和绘者细腻的手眼,重现曾经存在于台湾土地上各式经典建筑鲜明的色彩和故事。本书延续上一本书《纸上明治村:消失的台湾经典建筑》,本书也借用日本爱知县博物馆明治村概念,将台湾未能完成、未能完整保存的经典建筑重现于纸上。丁目(ちょうめ)是日本地方团体单位市町村下的区域划分单位,也是博物馆明治村的分区命名,台湾曾经使用,战后改成「小段」,就像消失建筑被从台湾的地图上抹去。

  《纸上明治村2丁目》从医院、学校、中央和地方官厅、教堂佛寺到土木设施,带领我们回到多年前的台湾,一览那些已经消失、但曾经存在于这块土地上的建筑肖像,重温以前台湾城乡的庄严与典雅。

本书特色

  一座座消失的台湾经典建筑身影跃然纸上,搭配近两百幅插画家郑培哲以明信片风格绘制的建筑物图像,充满手工感的人文气氛与淡淡乡愁。

名人推荐

  片仓佳史│作家/自由记者
  李清志│实践大学建筑设计学系副教授
  吴秉声│成功大学建筑学系副教授 
  吴介祥│彰化师范大学美术纟副教授
  周奕成│大稻埕国际艺术节发起人
  邱翊│台北城市散步执行长
  栖来光│在台日本作家
  张铁志│中华文化总会副秘书长
  殷宝宁│台艺大艺研所副教授/古蹟艺术修护系代主任
  渡边义孝│日本一级建筑士/东亚日式住宅研究者
  蔡亦竹│实践大学应用日文系助理教授
  蔡瑞珊│作家/青鸟书店创办人
  谢佩霓│艺评家、策展人
  谢金鱼│历史小说家
  严婉玲│台南新芽协会理事长
  (依姓氏笔画)

好的,这是一份不涉及《纸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台湾经典建筑》一书内容的图书简介,侧重于台湾历史建筑、城市变迁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主题,力求详实且具有深度。 --- 台湾百年光影:寻访岛屿的建筑记忆与城市脉络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描绘特定主题的村落或单一风格的建筑群,而是以台湾这片土地为画布,细致梳理其自清末至战后,在不同历史阶段下,城市空间、生活美学与建筑语言的复杂演变。我们聚焦于那些在时间洪流中幸存下来,或已然消逝的城市肌理,通过对不同类型建筑——从日治时期的公共工程、殖民地风格住宅,到战后新兴的眷村聚落与现代主义实践——的深入考察,试图勾勒出一幅台湾城市景观的动态全景图。 第一部:殖民印记与近代转型——台湾都市的基石 在台湾近代化的进程中,建筑扮演了社会结构重塑的关键角色。本书的首部将目光投向了清代末期至日治初期(1895-1930年代)的都市规划。彼时,随着现代基础设施的引入,如新式铁路、港口设施以及自来水系统的建设,传统的街屋格局开始被冲击。我们不会简单地介绍“和洋折衷”的风格,而是探讨这种风格背后的权力运作与文化融合。 例如,在早期的行政建筑群中,如何巧妙地运用红砖、拱廊与南方气候相适应的通风设计,既体现了殖民地的实用主义,又无意中塑造了一种独特的“亚热带官僚美学”。这些建筑的选址、材料的运输与工艺的传承,无不反映了当时台湾社会在经济与技术层面上的困境与突破。我们将特别关注台南、台中、台北等早期发展核心城市的街道肌理,分析其如何从传统的田字形规划,逐步被纳入现代城市管理的轨道。 第二部:生活美学与空间叙事——从官邸到寻常巷陌 建筑不只是宏伟的纪念碑,更是承载日常生活的容器。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深入到台湾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空间,探讨建筑如何反映当时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地位。 我们将分析日治时期留下的各类“官舍”——从高级官员的官邸到基层职员的单身宿舍,每一种布局都精确地界定了居住者的社会等级与家庭结构。这些空间的设计,往往精心地将西方的生活习惯(如使用餐桌、独立卫浴)与传统的日式榻榻米空间进行混杂与调适。 同时,本书也将笔触转向台湾本土的民间建筑。例如,闽南式三合院的院落布局,如何适应宗族聚居的需求,以及在都市边缘地带出现的“亭仔脚”骑楼文化,不仅是一种对气候的防御,更是一种独特的公共交往空间。我们通过对这些“非主流”建筑的细致观察,理解台湾社会在快速变迁中对传统空间情感的依恋。 第三部:战后重构与集体记忆——眷村的诞生与消亡 二战结束后,台湾的城市景观经历了一场剧烈的化学反应。本书的第三部将焦点对准了战后来台军民所形成的特殊聚落——眷村。眷村的建筑,其特点往往是基于临时性、实用性和快速搭建的需求。它们大多是简易的木板房、铁皮屋,甚至是利用战争物资拼凑而成。 然而,这些看似低矮、零散的聚落,却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社群文化和集体记忆。我们将分析眷村的建筑形态如何影响了居民的邻里关系,以及其在城市发展浪潮中,面对现代高楼大厦的侵蚀时所展现出的复杂心态——既有对现代化进步的渴望,也有对失落家园的留恋。本书将探讨这些空间在拆除与重建过程中,所引发的关于“文化资产”定义的深刻反思。 第四部:现代主义的引入与在地实践——台湾建筑的自我探索 自1950年代起,随着国际建筑思潮的涌入,台湾的建筑师开始尝试将现代主义的原则——如功能至上、简洁的几何形态、暴露的结构——引入到本土语境中。本书将梳理这一时期的重要实践,不仅仅是那些知名的公共建筑,更关注那些在住宅和商业空间中,建筑师如何与本土材料(如清水混凝土、本土石材)进行对话,探索“台湾式的现代性”。 我们探讨的重点在于,这种现代性的引入,究竟是单纯的风格模仿,还是真正根植于台湾的气候、地理和社会需求之上的创新。通过对几代建筑师作品的对比分析,本书力求呈现台湾建筑在寻求自身身份认同过程中的挣扎与成就。 结语:时间切片下的城市韧性 最终,本书将回到一个核心问题: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台湾的城市是如何在不同政治、经济力量的反复塑造下,保持其内在的韧性与生命力的?我们所见的每一栋老建筑,都像是凝固的时间切片,讲述着关于迁移、适应、冲突与共存的故事。阅读本书,如同沿着历史的街道漫步,触摸那些被遗忘或被误读的建筑细节,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今日台湾这座岛屿的复杂底色与永恒魅力。 本书面向所有对城市历史、建筑变迁、社会人类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旨在提供一种超越纯粹风格鉴赏的、深入肌理的阅读体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建筑记忆的相簿/李清志
作者序 为了不愿失去的记忆/凌宗魁
绘者序 擦身而过的丰沛时代/郑培哲
 
第一章 中央官厅:营造彰显权力的天际线
1.清代遗风衙署建筑群
旧台湾总督府
2.支撑总督府运作的官厅群
旧台湾银行、彩票局、土木局、台北电话交换室、交通局递信部、总督府覆审法院、台北地方法院
Box│马萨式屋顶与帝国威仪
Box│森山松之助:华丽官厅的缔造者
3.东三线道旁的帝国风景
总督府中央研究所、赤十字社台北支部
4.马萨式屋顶的东亚运用
台北厅、交通局铁道部
5.台北设市及代议制度里程碑
台北市役所、旧台北市议会
 
第二章 地方厅舍:官方权威形象的延伸
1.行政制度沿革与表情塑造
2.官厅标准图与木构造时期
新竹厅、花莲港厅
3.因应台湾环境的对策:钢筋混凝土的普及
高雄打狗公馆、屏东郡役所、桃园街役场、新庄郡役所、嘉义郡役所、桃园郡役所、新高雄州厅
4.与时势政令密切结合,装饰艺术遍布全台
始政四十周年记念博览会场馆
清水街役场、东势郡役所、彰化郡役所、冈山郡役所、旗山郡役所、潮州郡役所、屏东街役场
Box│装饰艺术风格的诞生与影响
5.军营警署的厅舍建筑
台北宪兵队基隆分遣所、基隆警察署、嘉义警察署、顶番婆派出所
6.吕阿玉的现代主义地域表现
旧台东县税捐稽征处
 
第三章 医院:妙手回春的杏林城堡
1.卫生事业为治理之首
2.疏密有致的小型聚落
花莲港医院、台中医院、屏东医院、嘉义医院、澎湖医院、打狗医院
Box│鱼骨形平面的空间设计
3.永久使用与卫生条件兼顾的砖造医院到钢筋混凝土医院
赤十字医院、台北医院、台南医院、宜兰医院、基隆医院、新竹医院、乐生疗养院医疗栋
4.具体而微的私人诊所
马偕纪念医院、宏济医院、蓬莱产妇人科医院、嘉普医院、文贵医院
 
第四章 宗教建筑:心灵到国族的信仰圣殿
1.慈悲与残酷交会的梵宫佛殿
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净土宗总本山知恩院台北别院开教院、净土真宗本愿寺派台湾别院、净土真宗大谷派台北别院、净土宗嘉义法隆寺
2.从万物有灵的恋爱圣地到国族圣殿
台湾神社、金瓜石神社、高雄神社、台湾护国神社、建功神社
3.天使驻足的人间栖所
新店教会、济南长老教会、蓬莱町大圣堂、桦山堂、台北组合基督教会、卫道中学教堂
 
第五章 学校:纯真年代的集体记忆
1.森林系木造校舍孕育的「天下嘉农」
台南州立嘉义农林学校
2.近藤十郎的校园规划理念
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附属小学校、打狗寻常高等小学校、大稻埕公学校
3.「吾台人初无中学,有则自本校始」
总督府台北中学校、台湾公立台中中学校、台南州立嘉义中学校、台北州立第二中学校
4.从学校到国会
台北州立第二高等女学校
5.高等教育的宏伟形象
台湾总督府立商业学校、台湾总督府医学校、台湾总督府台北第二师范学校
6.迎向新时代的钢筋混凝土
台北州立第三中学校、台北第四寻常小学校、台北市桦山寻常小学校
7.好好告别
台湾大学农业经济推广馆
 
第六章 土木设施:力与美的工程智慧结晶
1.现代生活的工业神殿
2.连接两端的桥梁
台北大桥、台北明治桥、台中樱桥、台中柳川桥、花莲福住桥
Box│高两贵与樱桥旁的新高旅馆
Box│柳川桥旁的林烈堂宅
3.了解新领地
台北测候所、澎湖测候所
4.现代化的普罗米修斯
古亭庄配电所、台南配电所、北部火力发电所
5.移地重组复原意象?
莺歌许家瓦窑
6.外表遮蔽、内涵消失的产业遗产
总督府专卖局板桥酒工场、台北松山菸草工场
Box│水平流线风格
7.军事工业与军眷住宅的交叠
日本海军第六燃料厂新竹支厂
8.官商一体的交通与物流储藏场所
总督府专卖局菸草仓库、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仓库
9.农业地景中的表现主义
彰化农业仓库
10.见证日本时代开始与结束的铁道沿线厂房
台北工场汽车修理工场、国产软木工业株式会社
11.台湾头的长期发展计画
基隆港第二栈桥四号上屋事务所、基隆港西二西三码头
12.深入大城小镇的公路运输
台北公路西站、台中客运站、嘉义公车票亭
13.亟待宣传推广的现代化遗迹保存
 
附录:註释、参考资料及延伸阅读、经典建筑现今位置、索引
 

图书序言


 
建筑记忆的相簿
李清志(实践大学建筑设计学系副教授)

 
  去年我又去了一趟名古屋的「明治村」,主要是去探访建筑大师莱特的帝国饭店建筑。这座饭店建筑可说是美国建筑大师莱特,在海外最重要的一栋经典建筑,这座建筑延续草原建筑的风格,再加上日本本地石材大谷石的运用,凸显出莱特建筑独有的魅力!这样一座建筑的确也曾经影响过日本近代建筑的发展,日本有一些建筑师受到莱特的影响,也设计出一批具有莱特风格的建筑。

  帝国饭店之所以受到瞩目,与关东大地震有很大的关系。一九二三年的关东大地震,摧毁了东京市区绝大部分的建筑,包括位于浅草的高塔「凌云阁」,不过东京落成不久的帝国饭店却屹立不摇(有一说是,有损坏但不严重),自视甚高的莱特便大肆宣传,帝国饭店因此声名大噪。后来随着战后经济成长,帝国饭店老建筑改建大楼,莱特所设计的旧帝国饭店门厅部分被保留下来,送到名古屋的「明治村」复原保存,所以很多人兴匆匆跑到东京,去住帝国饭店,然后才发现现在的饭店已非当年的莱特建筑,想看旧的帝国饭店,还必须跑到名古屋「明治村」,才能一偿宿愿。

  所谓的「明治村」其实就是一座「房屋遗骨收容所」,所有死亡或是被处决的建筑,遗骨尸体被送到这里收藏,甚至展示,这样的做法虽然不是最佳方案,但是至少可以留存尸骨,让后人可以瞻仰遗容。事实上,日本除了「明治村」之外,东京市区也有一座位于小金井市的「江户东京建物园」,收集东京城市发展中,不得不拆除的老建筑,包括旧日的钱汤建筑、派出所、电车站,以及成排的商店街,还有前辈建筑师前川国男的家,可说是研究江户老建筑的极佳博物馆。

  类似「明治村」这种建筑博物馆,过去在台湾也曾经有人仿效设置,最有名的就是彰化民俗村,这座地方性私人民俗村,在台湾对于建筑保存运动还未萌芽之际,就懂得收藏老建筑,可说是十分有远见的!当年北淡线铁路拆除,沿线所有车站几乎全数拆毁,没有一栋保留下来,彰化民俗村是少数具有历史建筑保留意识的单位,他们特别将新北投车站买下,运送到彰化民俗村展示,只可惜后来民俗村经营不善,产权更易,园中老旧建筑无人闻问,几乎成为破烂废墟。

  多年后,人们开始惊觉为什么当年如此轻率地将所有的车站拆除,如今想看看以前记忆里的车站,都无法如愿。还好彰化民俗村还保留着新北投车站的遗骸,北市各界想尽办法将老车站弄回来修复,放置在目前新北投捷运站旁公园内,我们总算保有了一些关于旧日北淡线车站的记忆,这一切要感谢当年彰化民俗村的抢救与保存。

  我们必须承认,当年台湾的历史建筑保存意识实在十分薄弱,我们因为在建筑系课程里,受到李干朗老师的历史建筑课程薰陶,对于老建筑具有一定的喜好与疼惜。八〇年代末期,我为了自己的毕业作设计题目,到台北城中区进行观察,拍摄了许多历史建筑的照片,可是我拍到后来,心里开始害怕,觉得这个城市对待老建筑的手段十分暴力,许多老建筑在一夜之间就被怪手夷为平地,消失无踪;有些建筑我才拍完照片,隔天就被拆毁,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帮它们拍摄遗照!

  还好历史建筑保存的观念,在各界先进的努力下,逐渐成为全国民众的常识,虽然老建筑拆除与否依然争议不断,但是至少在拆老房子时,开始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对于老屋保存或是老屋再生的观念,也逐渐在民众心中成形。

  凌宗魁虽然年轻,却深入研究探索台湾近代建筑,在《纸上明治村》系列着作中,与插画功力高深的郑培哲合作,呈现出这些建筑本来的面貌与荣光。虽然书中的历史建筑多已消失,或是在城市发展中被改造,失去原本的面貌,但是在《纸上明治村》里,我们又可以看到这些建筑的美好年代,同时也带我们回到过去的荣耀历史里。

  我非常开心认识凌宗魁与郑培哲两位年轻人!从他们的着作可以看到新世代对于城市建筑的看法,我发现原来年轻人并不是只喜欢新事物,他们对于历史建筑充满热情与迷恋;原来年轻人并不是历史建筑的敌人,真正的敌人反而是某些贪婪无知的长辈们。
  这本书里对于台湾近代建筑历史的论述,也有了不同的诠释与见解,例如本书正视了装饰艺术风格建筑(Art Deco)在台湾历史的地位,过去建筑史的讨论中,这些建筑总是以「折衷主义」一词轻松带过;另外论述分类方式的不同,也让我们有机会仔细审视一些过去忽略的建筑,例如以前台大医院锅炉室及烟囱建筑,曾经让我十分着迷,却在新建儿童医院过程中被拆除,在本书中也认定了其地位与价值;过去不太被讨论的土木设施,在本书中也有专篇的论述记载,例如测候所、配电所、现代化谷仓与车站等建筑,都在本书中有详细的讨论。

  平心而论,这本书是国内少见近代建筑史优秀的出版,不只是内容论述严谨,美编制作也十分具有美感,完全不输日本类似的建筑史书籍,可说是台湾的骄傲与荣耀。这样的近代建筑史系列出版,完全可以当作国内建筑系的教科书使用,对于新世代建筑历史观念的培养,也会有极大的帮助!

  历史建筑是人们集体记忆的储存所,虽然国内没有类似「明治村」的建筑收容所,但是《纸上明治村》犹如另一种储存记忆的方式;阅读《纸上明治村》就有如翻阅古老的照相簿一般,让人再次沉浸在过去历史的美好里。

图书试读

第五章 学校:纯真年代的集体记忆(摘录)
 
  台湾的近代教育始于荷西时代,欧洲人在居住区的城堡内设立教堂与学校,为台湾带来教育空间的革命。传统汉人书院、儒学、义学、社学及私塾的目的皆为科举应试准备,教材内容千年以来变化不大,授业方式多由夫子坐于教室后方督视学生自习经典,学生若有疑处可向夫子请教。但西方学院的授课空间,是由老师站在教室前方的讲台讲课,学生与之面对坐于台下听课,如今可在马偕牧师于淡水牛津学堂授课的照片中见到这样的教室情景。
  清代台湾建省巡抚刘铭传在台北试办新式教育,创设西学堂、电报学堂、番学堂等,养成配合现代化政策需求的人才。在西洋顾问的影响下,传统汉人教育空间的形式也开始转变,发展出以西洋风格单栋建筑配置为合院格局的中西合併校舍建筑。到了日本时代,总督府透过普及教育制度,广设国语传习所,分别招收八岁到十五岁的儿童及十五到三十岁的成人学子,将西方教育模式推广至全台,初期仍借用汉人传统空间,如总督府国语学校曾使用芝山巖惠济宫为教室,而后从城镇街庄到山区蕃地,逐渐广布新式校园,直到皇民化运动时期,私塾才完全走入历史。从构造材料的演变,我们可观察到校舍建筑风貌的发展历程。
 
森林系木造校舍孕育的「天下嘉农」
 
  台湾总督府致力寻找经济资源,而发现了嘉义山区丰富的林业蕴藏。为了取得建设所需木材,其修建从嘉义市区直通阿里山的森林铁道,在市街以木头造起许多林产开发的相关设施,并模仿林业发达、惯用木材建造房舍的北欧,建造许多急斜屋顶的建筑,将嘉义打造为一座桧木香气四溢的欧风城镇。
 
◎台南州立嘉义农林学校
 
  一九一九年,总督府于嘉义成立台湾第一所专门培育林业知识的嘉义农林学校,两年后改制为台南州立嘉义农林学校,简称「嘉农」。校园建筑採全木造,主楼可见突出的双塔楼营造出稳重的格局,梁柱线条分割比例典雅优美。墙面採用雨淋板做法,外观再涂上深色油漆,以防止木构造遇雨受潮而腐朽。学生在此学习,不但能亲近拥有丰厚林产的阿里山这座大自然宝藏,也能在木造校舍中亲身体验木材的特性。

  嘉农校史在日本时代的重要事件,不只是林产开发方面,还有体育活动的精彩表现。一九二八年学校成立野球部,一开始成绩并不出色,后来聘请曾为日本甲子园名将的近藤兵太郎担任教练,他採取严格管理和训练,成绩因此突飞勐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纸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台湾经典建筑》光听名字就让人心生好奇,它似乎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年代。我一直对台湾的老建筑情有独钟,它们不仅仅是砖瓦石块的堆砌,更是承载了多少故事、多少时代变迁的活化石。每次走在台北的老街区,或是到访那些古老的日式宿舍群,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那些红砖墙、瓦片屋顶,甚至是门窗的样式,都仿佛在低语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我常常想象,在那个年代,这里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悲欢离合。这本书名中的“明治村”字眼,更勾起了我对于日本殖民时期台湾建筑风格的好奇。虽然我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但对于那段历史以及留下的建筑遗产,我总是觉得了解得不够深入。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解那些建筑的设计理念、建造过程,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扮演的角色。我期待它能像一扇窗,让我们窥见那个遥远的过去,触摸到那些被时光雕琢过的痕迹。尤其是“2丁目”这个称谓,让人感觉非常具体,好像是在描绘一个真实存在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社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上。这让我更加期待,这本书会以一种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生动的方式来展现台湾的经典建筑。

评分

我一直对台湾日治时期的建筑风格很感兴趣,总觉得那些带有历史痕迹的建筑,比现代的钢筋水泥楼宇多了一份人文的温度。我尤其喜欢那些被改造为博物馆、咖啡馆或民宿的老建筑,它们在保留了历史风貌的同时,又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本书的书名《纸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台湾经典建筑》,让我联想到一种“云游”的感觉,通过文字和图像,仿佛能够亲身漫步在那些曾经的“明治村”。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比如当时的官舍、学校、神社,甚至是一些当时比较有特色的民居。我希望作者能够挖掘出这些建筑背后的历史事件、社会背景,甚至是建筑与当时居住者的生活故事。例如,那些官舍里曾发生过什么故事?学校里有哪些著名的教育家?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更直观地了解,台湾的“经典建筑”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并最终成为我们今日所见的样子。

评分

台湾的建筑,尤其是那些日治时期留下的建筑,总有一种特别的魅力,它们安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本书的名字《纸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台湾经典建筑》,让我想象着一个充满怀旧气息的街区,一个可以让我们沉浸其中,感受历史的角落。我一直对这些建筑的设计理念和背后蕴含的文化象征很感兴趣。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些建筑在设计上的独特性,例如它们是如何融合了东西方建筑风格,又如何适应台湾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我还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这些建筑在当时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的解读,它们是如何影响当时人们的生活,以及在今日的台湾社会仍然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本书仿佛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和欣赏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还没看到实物,但光是想象,就觉得一定会充满怀旧感。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图文并茂,更重要的是能够有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台湾有很多被保留下来的日式建筑,它们不仅仅是具有历史价值,很多都承载了时代的印记。例如,在一些老城区,你可以看到一些官舍,或者一些具有特殊用途的建筑,它们的风格各异,但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我总是在想,这些建筑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幸存下来的?是怎样的保护意识,让它们得以保留至今?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例如它们的历史用途,曾经住过或工作过的人,甚至是一些有趣的传说,那一定会非常吸引我。我希望它能打破我脑海中对老建筑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它们鲜活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台北,很多日式建筑都与当时的殖民政策、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了解这些建筑,也是了解台湾近代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或者是一些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认识这些熟悉的建筑。

评分

我对台湾的建筑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日治时期留下的独特风格建筑,它们往往带有浓厚的历史痕迹和文化底蕴。这本书的书名《纸上明治村2丁目:重更台湾经典建筑》,光是听名字就觉得引人入胜,仿佛能让我们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充满魅力的年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这些建筑,不仅仅是简单的图文介绍,更能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建筑的细节、历史故事以及它们所处的环境。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建筑修复和保护的案例,了解这些历史建筑是如何在现代社会得以保存,以及在保护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这对于我们理解建筑的价值,以及如何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

我一直对台湾的建筑历史充满了好奇,特别是那些在日本殖民时期留下的建筑,它们独特的风格总能引起我的共鸣。这本书的书名《纸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台湾经典建筑》,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在介绍建筑,更是在讲述一段历史,一段属于台湾的过去。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建筑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意义。例如,这些建筑在当时扮演了怎样的社会角色?它们是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某个建筑曾经是某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或是某位历史人物的居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些经典建筑是如何融入台湾的历史进程,并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文化产生影响。

评分

我对台湾的经典建筑一直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仿佛它们就是这座岛屿的记忆载体。每次去到一些老街,看到那些保存完好的日式风格建筑,总会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我一直觉得,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我们与过去对话的桥梁。我希望能在这本《纸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台湾经典建筑》中,找到更多关于这些建筑的“故事”。例如,那些建筑的设计师是谁?他们当时是如何考虑台湾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来设计这些建筑的?建筑材料是如何选择的?在建造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挑战?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一些建筑的内部结构图,或者是一些关于建造过程的珍贵照片,这会让我对这些建筑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非常学术但又不失趣味的方式来呈现这些内容,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我希望它能让我更清晰地看到,那些曾经的“明治村”是如何融入台湾的土地,并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记。

评分

每次看到一些保存完好的老建筑,总会让我产生一种想要深入了解的冲动。尤其是一些日式风格的建筑,它们在台湾的土地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这本书的名字《纸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台湾经典建筑》,让我立刻联想到一种“穿越”的感觉,仿佛可以通过这本书,亲身走进那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年代。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建筑建造的细节,比如当时的工艺、材料,以及建筑师的设计思路。我想知道,在那个年代,是如何克服技术和资源的限制,建造出这些充满美感的建筑的。我也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或是建筑的测绘图,这些都能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这些建筑的结构和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集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读物,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台湾的经典建筑。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给我一种非常具体的画面感,“明治村2丁目”听起来就像是一个真实存在、有着街巷和居民的社区。我一直认为,建筑不仅仅是冰冷的结构,它们承载了无数人的生活记忆和时代变迁。作为台湾人,我们身边有许多日治时期的建筑,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那里,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建筑的“人性化”一面,不仅仅是介绍它们的建筑风格、设计理念,更能触及到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故事。比如,某个宿舍曾经住过一位著名的艺术家,他的创作灵感是否与居住环境有关?某个曾经的公共建筑,如今变成了什么?它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生动、有温度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这些经典建筑的生命力,以及它们如何与台湾人民的生活融为一体。

评分

每次经过一些老街区,看到那些斑驳的红砖墙、古朴的木质窗棂,总会让我心生怀念。我总觉得,这些老建筑是有灵魂的,它们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这本书名《纸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台湾经典建筑》,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生动的场景,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街区。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一些不同类型的经典建筑,比如当时的官署、学校、银行,甚至是当时的娱乐场所。我希望作者能够从建筑的外观、内部空间、装饰细节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让我们能够更细致地欣赏这些建筑的美学价值。我也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的案例,看看这些老建筑是如何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的,这对于我们思考如何保护和活化历史建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