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5年春天,我们在台湾新城进行了调查。当时受到在淡江大学任教的加藤义夫教授和毕光建教授非常多的关照,在此机缘下本次工作营才得以展开。那时的我对于战后亚洲因应人口大量集中于都市而产生的现代化住宅之居民的住居生活抱有浓厚的兴趣。透过这项调查,我开始有了这样的想法;「虽然这些住宅最初是由建筑师所设计,但居民入住之后,其设计反而由居民接手,持续不断的进行着。」本次工作营的主题聚焦于集合住宅,但在进行设计的同时也特别致力于现地调查,或与当年的调查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
淡江大学建筑系和日本女子大学住宅系的之间的住宅工作营已经持续了十多年。现今除了这两所大学以外也有来自各地的参与者。每年夏天,超过70名以上的学生和10名以上甚至更多的讲师齐聚一堂,在淡水和东京两地轮流举办此一活动。这个工作营的特色,顾名思义是专门研究如上所述之集合住宅。每次的课程安排上,虽然会赋予不同的主题,但均涵盖了设定具体的基地,根据所在之处调查其空间状况,社会脉络和历史背景等过程,并在调查的成果基础之上提出建筑设计的提案。
来自不同文化生活背景的学员们为了共同进行调查作业,通常会使用英语交流。这是一项比我想像的更艰鉅的任务,特别是对于英语不熟稔的日本学生来算,似乎每次都必须绞尽脑汁。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正如本书所谈论到的共享、永续性、生活用度...等各种当前住宅所面临之主题,这些主题和学生们于课程中所共同面对的异文化挑战与应被解决的课题之间,似乎有某程相似之处。那或许就是学生们所居住的东亚诸城市都正在面临的、被称之为「压缩的现代性」课题;在此其中,东亚诸城市被迫在与西欧不同的时间上面临强烈的现代化需求。
这此过程中,事实证明了我们需要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也正在面对共同的课题。因此,我非常希望透过这样的工作营,年轻人之间所获得的共感的经验,可以超越工作营本身的时空,形塑一个更长远的讨论平台。本书信将成为一互动的助力,而此间论及当前住宅议题更能借此由我们的工作营再往外界扩散,让社会各界都能共同思考。我相住这对面临着共通课题而在此社会中生存的我们来说,是有意义的一件事。
日本女子大学教授 篠原聡子
关于主题的对话
关于住宅工作营的主题 刘绮文:
所有工作营操作过的主题可分成四个类别:第一是大环境和永续议题,第二是都市纹理和社区凝聚,第三是社经身分转变与非典型家户,最后是都市复杂性。
你们认为这中间有何进展,我们从何出发以及关注主题有什么转变?
毕光建:
过去这几年有关住宅议题,我们从明显而一般性主题开始,接着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借由住宅检视我们生活方式。特别是2000年后台湾社会急遽快速的变迁。很多议题浮上台面,像是2009年台湾有很多人站上街头去抗议都市房价过高和要求居住权,因此当年住宅工作营我们专注于首次购屋族为对象的主题设计。该主题不仅只考量住宅硬体设备设计,有些组别还规划了租屋与经营的财务计画;所以这是硬体和软体兼顾的方式去解决年轻族群在都会中的居住问题。
接着我们尝试探索社会变迁议题。我相信在2015年我们观察社会变化来自于工作、学校以及家庭的层面。这之中有很多的原因导致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改变,以致每个住屋都只是一个暂时的居所。典型两房、三房的住宅设计已经不足以回应当下住宅使用者生活变化的样态。我们在十天工作营内探讨可能因应的住宅原型,透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城市和生活经验的学生共同构思概念和解决方案。过程之中有很多好的想法和提案,但是很可惜没有更进一步发展为更具体可行的后续方案。这不是单一的工作营的个案,实际上在多次工作营中有许多很好但未成熟的想法随着工作营结束而停止。这也是我特别感谢张老师将工作营的题目与议题带回自己的学校发展为一学期的设计操作。
篠原聡子:
过去十年间的住宅工作营主题从环境议题转移到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议题。实质环境和社会议题都很重要,这个工作营让我重新关注永续环境议题。然而非常少数老师能够兼顾实质环境永续议题与设计发展,像加藤义夫老师就是少数能兼顾并教导绿建筑设计的人。另一件事是这十年的工作营从只聚焦于超大城市环境延伸至地方城市与乡镇,像台湾云林和日本千叶县东金市。最近我们也思考有关居住在小型地方城市而非超大都会的可能性。人们可以居住在这些地方小城市与乡村,我想我们可以关注这类的议题。
宫原美真子:
2013年我第一次参与住宅工作营的时候主题是农村,同年也是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提及有关农村环境设计议题。隔年2014我们有两个基地,一个位于都会区另一则在农村;去年2015年在台北的基地也是包含都会区与郊区。今年的基地在户山过地,是一个在城市中心的农村地区,所以我们都能够讨论有关农村环境与都市议题,不仅只讨论单一面向。操作上我们当然会讨论城市但是总会在反向去思考有关农村面向。这是最近的建筑脉络同时也是住宅环境的主题。
篠原聡子:
很多人们居在这两种环境中。
宫原美真子:
对,这是一种生活型态的改变
刘绮文:
另一个我看到的转变是有关设计题目尺度,起初工作营内容有如设计整个新市镇,虽不全然如此但也不远。从基地现场无法直接看到遥远的基地边界,是个非常大的基地尺度。这当中牵扯很多都市规划与议题,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基地尺度对建筑系学生操作是困难的。此外,我们的专长为建筑设计而非都市规划,面对都市尺度及规划议题的专业能力相对非常有限。
随着时间演进,我认为题目内容越贴近直接可及的环境,而非巨观疏离的角度。以东京杂司谷那次的设计来说,我喜欢那次的题目和基地是因为回应了发生不久的日本311地震。同时我也认为这个基地反映了日本和东京的居住环境议题。在东京杂司谷有大量的小住宅仍未达防火和防震标准。
那次工作营题目聚焦于社区如何防范天然灾害。这样有深度的设计题目让我思考超出例如社会互动与邻里隐私问题等的人类行为议题,而必须扩及有关社区邻里环境灾变因应的设计问题。设计层次上仍维持直接可及的尺度,学生可以清楚的理解居民和使用者,而非只是一种通范性的族群。我个人认为这是工作营演化中很好的进展。
张昕楠:
或许这些工作营主题最关键的不是尺度而是有关想法、概念尤其是建筑计画。在过去四年间不论基地样态如何,我们可以清楚看见学生非常努力地将更好的建筑计画置入。因此我认为这都是很好的题目给学生从现实中带来很多启发。
刘绮文:
每一年设计题目说明中都抛出一些话题,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能想出「不因循守旧」、「新的解决方案」、「独树一格的想法」来回应题目。然而,我们似乎没看到这种野心的实现,关于这点你们有什么样看法?我们的企图达到了吗,还是我们还仍须努力?
篠原聡子:
在基地考察后,如何将基地调查结果与设计连贯是不容易的。在短短的十天工作营中要从调查、分析或是现况中发展崭新的想法是格外困难。但若聚焦于工作营成果而言,我个人有个策略像是让同样的主题持续的操作两年、三年、甚至四年,例如共宅、生活方式转变、环境永续。让单一主题持续操作两到四个工作营,然后在最后一次我们可以举办一个小型论坛将所有工作成果做些研讨及回顾。如果我们想达成更具体工作营的成果,我们需要更多时间。
柯纯融:
我非常同意篠原老师的建议,但举例来说,今年工作营主题不仅只关注在单一的议题。基地既有的问题已经是很复杂,空屋问题、亚洲人口老化问题、与收入问题。接着我们还希望学生提出新型态的社会住宅。但是我认为从原创的角度来看,新的原型往往来自经验或学习,当然也可以借由科技和已知知识,而终究提出明确的问题解决方式。从北山先生演讲中,我看到我过去从未想过可以过透过「代理人模型」模拟出空屋位置与火灾延烧的关系,并发展控制火灾延烧的住宅群设计。这是一个利用电脑模拟解决实质环境灾害问题的最佳案例。我认为在工作过程中总是会发现一个议题,会牵连出另一个议题。所以是否可能,举例来说,我们可以尝试每一组与老师以不同观点来面对相同的基地与设计。也许今年我用A方法有衍生这样的想法,然后明年可能用不同的方法产生不同的议题,并借由大家的对谈我们可以更深入挖掘基地议题。
篠原聡子:
我还想再多说一点;如果我们希望聚焦在更多工作营成果上,我们应该将工作营成果发表在更多地方,或许我们需要对外公开我们的工作成果,像是在学术研讨会或杂志。我觉得我们应该积极推进发表及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