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音赋声:建筑声学家徐亚英的六十年构筑

筑音赋声:建筑声学家徐亚英的六十年构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声学
  • 徐亚英
  • 声环境
  • 城市规划
  • 建筑设计
  • 声学研究
  • 环境保护
  • 学术著作
  • 行业回忆
  • 中国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常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那么在乐音中,我们如何看见建筑的存在?
  --集结国际知名建筑声学家徐亚英五十多年来的建筑声学设计,
  综览文化建筑、娱乐建筑范畴,收录超过二十件重要建筑声学设计案例

  什么是「建筑声学」?

  在这个以令人眼花撩乱的视觉讯息世界中,人们常常忘了从听觉感知世界,远比视觉接收讯息要更为快速、直观。而在以音乐欣赏为主的文化建筑--如歌剧院、音乐厅、表演厅等类型中,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往往还需要建筑声学家的巧手,来打造空间中的声学涵构。

  本书从声学家徐亚英五十多来的声学设计工作出发,深入至今仍然少有人剖析的建筑声学领域。以「浅谈声学」为开端,到徐亚英所经手过大小型设计案,细数在建筑声学设计中其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解决的方法和灵感;本书亦书及徐亚英与贝聿铭、波菲尔、波宗巴克、伊弗‧利翁等世界各知名建筑师之间的工作关系与长年友谊,让人透彻了解从声学来定义一座建筑,不只除了需物理性的前置分析,考量钢材、混凝土、木材等组合,更需要透过点、线、面的空间,更需以美学、心理学为出发点,才能开启建筑与人类感官心灵间的对话。

  声学家以声音的构筑介入建筑空间,一面处理空间中的留白寂静,另一面也以体积、形状和材料为手段,驾驭着无形、无色、即生即灭的声波,塑造出一个有功能性的音场,把灰色地带留给残响,成就出一个激盪灵魂的声音场所。

  本书收录台湾最大规模表演厅「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卢森堡爱乐大厅、巴黎音乐城、巴西里约热内卢艺术城、卡萨布兰家剧院、罗马会议中心、欧纳西斯文化中心等充满历史与地域脉络的文化建筑,从基地所在,到形状、材质、舞台构造与观众席配置,在在都充满声学考量的细节。本书将细剖其中奥秘,揭开「建筑声学」的面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徐亚英


  建筑声学家徐亚英,徐氏建筑声学事物所(XU Acoustic)创办人,特别擅长文化建筑(如演奏厅、音乐厅、歌剧院、音乐艺术学院等)的声学设计与噪音控制。创立至今已有超过五十年的建筑声学设计经验,与世界重要建筑师如贝聿铭、法兰克盖瑞(Frank Gehry)、波宗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波菲尔(Ricardo Bonfill)等皆有合作经验,参与过的建筑声学设计作品遍布全球。

廖倩慧

  古典音乐乐评人,曾任城邦音乐杂志乐评主笔。着有《境‧会‧元‧匀:许博允回忆录》。

 

图书目录

推荐序/陈迈(宗迈建筑师事务所主持人)
推荐序/波菲尔(Ricardo Bonfill/Taller de Arquitectura)
推荐序/波宗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推荐序/法蓝馨‧侯班(Francine Houben/Mecanoo  Architecten)

浅谈建筑声学
侧写徐亚英
如交响诗般的建筑――卢森堡爱乐音乐厅
以音乐为灵魂的建筑――巴黎音乐城
一首漂浮的月光曲――巴西里约热内卢艺术城
北非花园里,白色的几何乐音之城――卡萨布兰加剧院
日内瓦湖畔的谷仓音乐厅
寒冷都城草原上,绽开一朵音乐之花――阿斯坦纳音乐厅
坠入凡间云朵的声音――罗马会议中心
幽寂小径间的音乐乌托邦――石砌音乐农庄
透明泸网筛落的音符――欧纳西斯文化中心
坐落南法古城的写意歌剧院--蒙彼里埃文化中心

文化建筑的101 ――卫武营演艺中心
古典建筑与古典声学之间――与西班牙建筑师波菲尔的合作
现代几何中的声响微世界――与法国建筑师利翁的多年默契
从两个苏州到全世界――建筑巨擘贝聿铭与徐亚英

古老剧院的重生
雅俗共赏的乐声――漫谈娱乐建筑的声学设计

Xu-Acoustique事务所简介
Xu-Acoustique事务所作品

 

图书序言

推荐序

陈迈(建筑师)


  我与徐亚英先生相识多年,他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建筑声学家,其声誉已遍及欧、亚、美等各国。

  本人身为一位建筑师,对于亚英兄之专业成就,不祇是因其声学理论的学识丰沛,特别令人激赏的是他具有独特天赋的专业实务能力,犹如一位神医般轻松地诊断出病情,可灵活运用其巧思对症下药,药方就是可就地取材的以各种材料与方法解决问题,且手法之精炼圆融,在在证明他不愧为此专业之佼佼者。亚英在这方面的特长亦获得贝聿铭先生的赏识,也是成为长期信赖合作的原因; 他们二位虽然年龄相差十多岁,却因有同乡亲之谊且投缘,进而成为挚友。

  徐亚英先生在台湾受到当地艺文界与相关政府单位的重视,是近十来年的事,当政府开始重视文化而启动大型表演剧院的建设时,由于面临各种难以处理的专业问题,不得不求助于国际间着名的专家,才发现这位专家已在台湾陆续参予一些个案,可谓远在天边,而近在眼前,亚英兄终于受到礼遇的邀请,检视各地各案的疑难杂症,并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亚英兄对台湾的具体贡献,首屈一指为甫开幕的高雄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这是台湾南部的大型音乐演艺建设,也是台湾文化建筑重要的里程碑。经过国际竞图由荷兰麦坎诺建筑师事务所获得首奖设计权,但却经历了宕长艰辛的十年,终于2018年10月正式开幕启用。且不谈其过程之曲折、风波不断与其艰辛,绝非三言两语可道出其全貌,然整体设计之效果与精神,确属上乘之作。音乐厅的灵魂所在,为音响声学,成效出自亚英先生画龙点睛之手笔,自有其功不可没之处。

  国际间许多着名的音乐厅常有各种争议,最知名案例为雪梨歌剧院,从1959至73年,历经宕长的不断争议,现今不仅成为国际性的地标与澳洲国宝,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有成千上万的观光客争相参观,殊不知其背后有多少不足为外人道的辛酸与委屈。另一案例则是近年完成的德国汉堡易北爱乐厅,也是经历前后十年不断争议中飘摇完成,即使比原先预算出超十倍与延长工期,但此音乐厅突破了多项过去认为绝不可能的成就,屹立而起。

  由于现实世界中凡被称为「工程」者,总是受限于法规制度下的制约,如台湾採购法,将艺文创作也纳入採购项目之内,其所造成的争议困扰不断,尔后造成文化价值的扭曲,更难以评估。殊不知文化与艺术价值实无法以採购方式取得,后人必会质疑当时为什么有如此愚蠢的法令制度来作茧自缚。

  今日终见卫武营的完成,冀此案的特殊经验得以传递,提升未来,让台湾众多建筑人的热忱,得以持续。祈盼政府抛弃旧有巢臼的心态与制度,视文化建设为国家财富。

  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的委屈,或许也要在以后的历史中找答案!

推荐序

法蓝馨‧侯班(Francine Houben/麦肯诺建筑事务所)


  2006年,我第一次见到声学家徐亚英。徐氏声学事务所Xu Acoustique是我们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设计竞赛团队的一员。这一栋大型的表演艺术综合性建筑,其中包含音乐厅,演奏厅,戏剧院和户外剧院。当时我们一直在讨论,以麦肯诺建筑事务所/瀚亚设计团队,身为一个志在获奖的建筑团队,这个案子需要一位世界最好的声学顾问,添加哪位声学师成为重要的决策。瀚亚设计的罗兴华建筑师就说:「建筑声学家徐亚英,是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声学师。」

  我们第一次的会面,是在荷兰代尔夫特的麦肯诺建筑事务所总部。徐亚英由其夫人陪同,他的夫人在许多其他场合里也都会伴随出席。亚英的热情和活力,以及对声学领域上创新的经验和知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第一次会面启动至今多年的合作,我们现在变得像一家人。

  这个案子的各种设计会议,不仅辛劳,且充满乐趣。亚英好似一名演员,他擅长模仿乐器和中国戏曲,他的演示不仅十分有趣,且具有说服力,让我们立刻明白他的想法。作为一位声学家,他对我们的设计理念抱持绝对开放的态度,全然没有试图要我们脱离所谓“疯狂”的想法,而是与我们一起思考并尝试帮助我们实现那些狂想。

  当竞赛最后宣布麦肯诺建筑事务所/瀚亚设计团队团队赢得比赛时,那真是一个美好的时刻。从记录中的照片,可以看到我们在这个令人难忘时刻中的微笑,野同时也带着严肃的表情:那是一个值得庆祝的伟大时刻,然而这个具有挑战性的计画,带至高雄,并打造出一个美好的成果。

  表演场地的设计,始终是建筑师和声学师间紧密合作的结果。亚英与麦肯诺建筑事务所,非常合拍。他认为,创造一个具有完美声响品质的表演空间,是科学与情感之间的谨慎平衡——当然,多年的丰富经验更是必要的。

  我们彼此讨论无数次这个巨大的建筑群的所有细节,为了观众,也为了表演者,让厅堂有最佳的声响效果、良好的后勤动线、视野享受,同时拥有亲密的氛围。我们与亚英一起塑造了与众不同的场地,不仅使观众非常接近舞台,且让每个剧院都具有出色的声响性能。

  与此同时,我们也持续讨论榕树广场的音响效果。这个空间是我们设计一个独特的部分:亦即在观众席之间一处热带、流动、多孔且完全开放的公共空间。这充分彰显了高雄这座热带城市的重要元素。我们决定採当地的造船工业、钢板和货船的细部零件,打造榕园广场的轮廓。此处以穿孔技术来达成声响效果,是不可行的,因为在几乎100%的湿度下会引起许多问题,且也会吸引许多昆虫。我们和亚英决定在榕树广场制造成为一个『声响景观』。让街舞、瑜伽、冥想、体操、太极等不同的活动,在不同区域里为提供有趣的声响效果。榕树广场可成一个非正式的空间,欢迎所有人来完成自己的艺术实践。在设计中将正式与非正式互相结合,是我们的理念。

  当荷兰萨克斯风手佑黎.洪理熙(Yuri Honig)来到高雄时,我非常高兴。他当下就喜欢上音乐厅和演奏厅。对佑黎来说,能与观众如此接近,且被公众包围,更非常重要的是——此建筑为舞台上的音乐家提供如此优秀的音响效果,让他感到很愉快。他完全爱上了榕树广场,他说「:我四处走来走去,一面演奏萨克斯管,一面探究榕树广场不同的声响特质。就好像他的音乐已被建筑本身应答回响!」

  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于2018年10月13日,由台湾的政院长剪綵,并融入与观众和表演者的热情一起拉开此建筑的启用。声学家徐亚英,是一位真正的大师,是他协助我们实现精彩的建筑设计和高品质的音响效果。

  亚英,我们已亲如一家,希望我们仍将继续共同努力。

导读

浅谈声学(摘录)


  何谓建筑声学?

  建筑声学,之于一般人听来总艰涩难以理解。简单来说,建筑声学包括了「噪音隔绝」与「室内声学」两大部分。

  当一个入射声波碰到墙或者天花板等界面时,其能量可以被分解为「被吸收的声能」、「反射声」以及「透射声」(即,传到隔壁的声音)三种。其中,前两项是室内声学的范畴,而透射声的部分则是属于隔音的范畴。

  「大家能在剧院或音乐厅领略音乐的美好,是由于扰人噪音被隔绝在外,而美好的乐音留在空间里,这就是室内声学。首先是隔音,要用坚实厚重的材料隔掉噪音; 另一是用装修材料来控制室内反射声及吸音。隔音和吸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就像下雨天要穿雨衣,而冬天要保暖就要穿毛大衣一样。﹂徐亚英在课堂上总以浅显易懂且贴近日常生活的案例,幽默说明复杂的声学原理,经常博得学生们会心一笑。

  一般性的建筑声学,是透过声波传输的物理条件和处理方法,让室内具有良好听音条件。另一方面,针对以空气或建筑结构振动作为传播媒介的噪音、以及外界噪音等,控制方式多以隔音或隔振方式处理。

  本书的内容暂且不论及复杂的隔音问题,而是主要将重点放在文化及娱乐建筑室内的声学处理,特别是就如何让音乐厅、歌剧院能拥有清晰、优美的声音传导,乃至于博物馆建筑中如何控制不让人声成为室内的干扰等,在这方面,控制室内声音的反射与吸音甚为重要。依据建筑类型、用途不同,从小型的一般住家中的家庭剧院、商业用途的办公室、中型剧院,到大型的音乐厅、歌剧院、博物馆、体育馆场、甚至机场等,也有不同的声学要求。本书也将以不同类型建筑的案例来说明不同空间的音响需求。

  说到声音的反射特性与规律,其实比较简单:即「入射角=反射角」。这依特性即可用来解释北京知名「回声壁」的传说。

  古老的北京天坛是旅客必游之地,不少旅游书籍都大肆强调天坛着名的圆形「回音壁」是一个流传已久的声学奇蹟,是中国古人建筑与声学智慧的结晶。

  徐亚英指出,天坛回音壁的设计建造于十五世纪,来自《易经》八卦所推演出的天地运行图之「天圆地方」。据其义,圆形天坛位于北京市的南方,而方正的「地坛」则位在北京的北边。

  当人在天坛直径六十五公尺的圆形回音壁墙边轻轻讲话,他人可在很远的另一端墙边听到,这纯属声学上的「熘边反射」所产生的物理现象。此声学现象与「天是圆的」的古老传说不谋而合但其效应纯属巧合,并不是古人的高超特殊的声学设计。

  而当室内进行演出活动时,由于各个界面(天花板、墙面、地板等)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就会陆续产生复杂的声反射。如本页下方示意图中可看出,坐在室内右侧的听众(Receiver)最先收道直达声,然后陆续收到一次与多次的反射声。接着,来自四面八方逐渐衰弱的反射声形成了「残响」衰减过程。

  建筑师与声学家就是根据这样一个声音反射的自然规律,把室内空间视为「乐器」来设计,让里头人们彼此谈话的语言能听得清楚,而回盪在空间中的音乐则能更加优美。

  音乐厅中的建筑声学

  听众静坐在封闭的音乐厅殿堂内,当舞台上发出的第一个声响,便启动了连续立体的组合性声波。声波如光线,一旦启动,就如同一个复杂的物理运动开始作用。声学家要修练到何等程度,才能驾驭这既具复杂性与丰富性,却又无形的声能呢?这便是建筑声学家的专业工作。

  设计一个表演厅堂,必须了解发声源的性质与传播方向。从单一的人声独唱、乐器独奏或合唱合奏时,单独或交叠的声学特性,乐器因材料和音域不同,所发出声波的波形因有不同的尺度比例,引导出不同声波的指性向性及运动形式,也产生不同的波型轮廓摆线与摆盪。德国学者梅耶教授(Jürgen Meyer)多年来便研究、测试不同乐器和人声的发声「指向性」。知道了声源的指向性,声学家和建筑师就可以遵循乐队的总体「指向性」来安排观众席的位置,设计天花和侧墙的角度等等。

  当声波碰撞到空间形状、材料、或人体,也会产生各种反射、折射、衍射、吸收、扩散等物理变化;这会致使声波在有限的空间里结合互叠混合后产生改变,与空间内的各种机制进行交替互动。

  作为一位建筑声学家,为了让建筑成为可发声音的场所,往往以建筑空间为媒介材料,视音乐厅和歌剧院为一件超大型乐器的本质,为之建置一个声波秩序整建的机制。

  ──如何让音乐家与表演者在限定的空间场所,将灵魂表意的声音,深植观众记忆中?
  
  ──如何将让钢琴家圆润音色得以真实发散?如何将小提琴如丝绸光泽的高咏与大提琴的浓愁低吟,或是单簧管晦暗不明音色的暧昧,小喇叭丰盛的亢奋等精确地传送?

  ──交响乐中含富多种声形的能量,如何能够如实传递?如何用独特的方式捕捉音乐家的灵魂,将音乐中难以言喻的感受,撼动观众的心灵?

  ──如何让声波的振动不会随着廉幕落下,灯光熄灭而消逝,让音乐的发声激发他人种种情绪与思考,以及将感受的印象注入人心?

  一个表演艺术空间的灵魂与调性,皆是由调整残响时间与声学品质决定,其相关细节处处都是关键。在建筑师的理解和密切配合下,声学家的任务便是创造理想的残响时间与临场感,赋予过去、现在、未来的音乐一个真实的场所。

  要让建筑与发声声源完美地融合、再重整声波的秩序使之传达到观众耳中,声学家就是这个关键推手。声学家既以音乐建造建筑,也让建筑重塑音乐。

  在用自然音源演出的音乐厅或剧院中,经常隐藏这样一个声学现象:剧院或音乐厅堂正中央的观众席,是视线最佳、票价最高的贵宾席区,却同时也是听不清楚说唱内容的声学死区,坐在其中听到的音质是又弱又干。相反地,经济力较低的年轻学生们,购买的虽然是票价低廉、又远又高的后包厢,也看不清舞台细节,却能收到从天花和侧墙来的反射声,听到的声音既清晰又饱满,其美妙足以令人闭眼陶醉其中。

  这原因在于,早期剧院设计的侧墙呈「扇形」平面,包括舞台开口的天花板也敞开呈三十度的侧墙角度,如此一来,声波都熘边地反射到剧院的后部,传不到观众池座中央,使得贵宾席成了无法获得直达声后五十毫秒内反射反射声波的「死区」。这种早期建的设计失误,在八十年代起逐渐引起注意,因此近年来在新建的剧院与音乐厅,声学界与建筑师开始注重起这个声学瑕疵的问题。

图书试读

卢森堡爱乐音乐厅( Philharmonie Luxembourg

卢森堡爱乐音乐厅,全名约瑟芬夏洛特公爵夫人音乐厅(The Grande-Duchesse Joséphine-Charlotte Concert Hall)。这位来自比利时皇室的约瑟芬夏洛特公主,是比利时国王Albert阿伯特二世的姊姊,曾经是卢森堡大公国的第一夫人,在2005年过世;为了纪念她,这座国家级音乐厅便以她命名。

结合诗意与精准声学的音乐厅

卢森堡爱乐音乐厅在二〇〇五年月竣工启用至今十年,以温润悦耳、华丽丰厚的音质与活泼的动态声场,赢得世界许多位大师和演奏家们的佳评,纷纷再回到此厅演出。这座充满抒情诗意的白色音乐厅,演奏大厅内有着均匀平衡的音质,活泼动态的即时反应,精准地烘托出交响乐团传递的大气磅礡,以及温柔婉约的各类精细旋律;而环绕型的厅堂,也兼具了视觉和听觉上的亲密感,赢得各方音乐界人士的赞誉。该厅不仅被列为世界最佳十二座音乐厅之一,也成为建筑人朝圣取经的重点艺术建筑。这座结合韵律、诗意、及精准声学机能于一身的白净音乐厅,是法国建筑师波宗巴克与声学家徐亚英的扛鼎杰作。

卢森堡:

古典与新颖并存的美丽国度

久居巴黎的徐亚英,在二十年前首次接到卢森堡银行总部的案子时,首次来到这个风景如画的公国;后来也因为不同工程邀约的契机,前后造访卢森堡约近百次。经由这些旅访,逐渐编织出对这块土地与人文的印象。国土只有二千五百八十六平方公里的卢森堡,是欧洲最小的国家。虽没有国防军队,但经济实力不容小觑,有着世界排名第二的国民生产毛额,堪称是最富裕的袖珍「大公国」。境内含有丰富的铁矿藏量,中国清朝洋务运动时期曾在武汉三镇建立的钢铁厂,就是卢森堡人越洋过海至东方创建而成。

卢森堡经过许多不同政治武力与文化的洗礼,至今仍存留着互异的历史痕迹。首都有曲折的阿泽特河(Alzette) 流经新旧市区、冲积成佩达斯溪谷;街廓干净整齐,既保有古老的环状城堡、要塞遗迹、典雅宫殿、教堂和中世纪巷弄,也有时髦前卫的建筑新区。当地人们温喣有礼、保守内敛,人民普遍有菁英主义下的修养与保持距离的世故。尽管金融是卢森堡最主要的产业,在金融风暴袭击全球时,它却仍保持一贯的冷静与从容应对。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