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建筑

负建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为建筑,何为「胜」?何为「负」?
负建筑绝非失败的建筑,而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
继安藤忠雄及伊东丰雄后,下一位国际级的日本建筑大师。

  「被动性=负」的建筑理论

  屹立于都心的摩天楼、建造于郊外所并列的独栋住宅群……。将具有流动性的生活勉强地加以冻结并赋予纪念性、凌驾了周围环境之二十世纪型建筑的「胜建筑」,现在正因其过度刚强而使得人们感到疏离。建筑难道就不能变得更为文弱些、更温柔些吗?

  本书的内容,是由极力探索着得以接纳各种外力的「负建筑」之途的新锐建筑家隈研吾,所亲手撰述的「被动性的建筑论」。

  「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呢?正是在这样的悲观氛围中,我写下了一系列的文章,也由此诞生了这本书,并取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书名——《负建筑》。」——隈研吾

  长久以来建筑被人类视为庇护所,土地和房屋被视为是一种财物,进入20世纪更在住宅政策和财团的文宣攻势之下,更强化了拥有房屋就是拥有幸福的这种固有观念。经济活动的推波助澜,加上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建商相继推出了一波又一波的大厦建案,一栋比一栋高的建筑天际线开始遮住了人们的视野。

  然而1995年的坂神大地震、奥姆真理教毒气事件,一直到911恐怖攻击,原以为是庇护所的建筑在瞬间瓦解,而灾后背负原有的贷款和重建住宅财务压力的「幸福」人们,反倒成为不幸的一群。这揭示的不仅是现代建筑物理性的脆弱,也揭露了建筑「私有」和「独立」这两个割裂性客体概念本质上的脆弱。身为一名建筑师,走过石油危机、泡沫经济的起飞到破灭,作者提出对建筑与人的关系的深刻省思,期待能够为建筑找出一条永续而和谐的出路,与时间、自然并存共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隈研吾


  日本建筑大师,惯用竹子、木材、泥砖、石板、和纸等自然建材,建筑风格散发日式和风与东方禅意,在业界被称为「负建筑」、「隈研吾流」。

  1954年生于神奈川县。1979年毕业自东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班。1985-1986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都市计画学系客座研究员。1990年在东京青山成立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2001-2008年任教于庆应大学科技科学系。2009年开始担任东京大学教授。

  知名作品有「龟老山展望台」(1995)、「水/玻璃」(1995,AIA奖)、「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1995)、「森舞台/宫城县登米町传统艺能传承馆」(1997,日本建筑学会赏)、「石之美术馆」(2001,国际石材建筑大奖)、「马头町广重美术馆」(2001,Murano Prize)。近期作品有「长城下的公社/竹屋」(2002,北京),「长崎县立美术馆」(2005,长崎)、「三多利美术馆」(2007,东京)。目前于中国及欧洲仍有许多建案进行中。近十年更一手囊括JCD、日本AIJ奖、美国AIA、全球创新建筑奖、芬兰Spirit of Nature Wood Architecture、法国Energy Performance + Architecture Award等国际大奖。着作有:《十宅论》、《再见.后现代》、《建筑的慾望之死》、《自然的建筑》等。

译者简介

计丽屏


  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
 

图书目录

李清志:失败之塔
阮庆岳:弱而强的建筑观
作者前言

一、分割、批判、形式
 1. 从分割到统一
 2. 场和物
 3. 何谓批判性
 4. 形式与自由之间的无趣

二、透明、民主主义与唯物论
 1. 透明得令人倍感凄凉/风格派
 2. 民主主义的理想/辛德勒
 3. 战后的民主主义/内田祥哉
 4. 制度和唯物论/村野藤吾
 5. 场所、存在、表象/三爱梦幻中心
 6. 给我一个家,让我看电视/威尼斯双年展一九九五
 7. 少女与行者/威尼斯双年展二○○○年

三、品牌、虚拟、圈地
 1. 公、品牌、私
 2. 风俗住宅
 3. 混凝土的时代
 4. 虚拟的和寄生虫
 5. 「美」的终结
 6. 圈地

结束语
出处一览
图片提供
译名对照表
 

图书序言

1. 从分割到统一

建筑物这个东西或许是全社会之敌。当谈及公共事业、土木建筑业时,人们往往把建筑物视作「恶」的代名词。为什么建筑物会被人们如此的厌恶呢?这种状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问题是出在与建筑物相关的事物上,还是建筑物本身的存在上?我想从这些基本的问题开始进行探讨。

人们讨厌建筑物是有缘由的,因为它有许多负面因素。首先是体积庞大。在我们日常接触的对象中,很少甚至可以说没有比建筑物更大的东西。大是建筑物的宿命,也是建筑物的定义。大也就碍眼。此外,建筑物的建造一方,如建筑物的开发商和建筑师等,都愿意把建筑物建造得醒目而招摇。使得建筑物显得越发庞大,或者说视觉效果比实际上还要大。其结果却是越大越碍眼,也越受到人们的厌恶。

人们讨厌建筑物的第二个因素是其对物资的消耗。因为体积大,建成自然需要大量的材料,这就无可避免地要造成物资的消耗。地球上的资源有限,并且已经开始枯竭。能源也是如此。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对物资的巨大消耗没有理由不受到厌恶。

人们讨厌建筑物的又一个原因是它的不可逆转性。建筑一旦完工就不可能轻易地拆除或重建。能够轻易重建或销毁的东西就称不上是建筑物。因此,人们不喜欢或不满意的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会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带来许多痛苦。与人的生命长度相比,建筑物的寿命恐怕要长很多,所以,在不喜欢的建筑物中生活的人不得不忍受到自己死亡的那一天。虽然二十世纪以后建造的建筑物,其实际寿命并不是很长,但给我们的感觉并非如此。与人类纤细、柔弱的躯体相比,建筑物显得异常地结实和长寿,甚至会让人感觉到它似乎在嘲笑人类短暂的生命,这就使人越发讨厌建筑物。可见,建筑物的这种时时张扬的不可逆转性实在令人厌恶。

上述三个因素是建筑物不可避免的宿命。与世界的庞大相比,建筑物的绝对体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时,三个负面因素反过来又成了建筑物的长处。人们在追求大体积、多耗材和长寿的过程中,建造出一座又一座的建筑物。当然,并不是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具有建造建筑物的特权。能建造建筑物的「强者」数量有限,建筑物因此在基本上是属于相对稀少的存在物。正因为稀少,所以其体积大、耗材多和寿命长的特性都能够得到宽容。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