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建筑,何为「胜」?何为「负」?
负建筑绝非失败的建筑,而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
继安藤忠雄及伊东丰雄后,下一位国际级的日本建筑大师。
「被动性=负」的建筑理论 屹立于都心的摩天楼、建造于郊外所并列的独栋住宅群……。将具有流动性的生活勉强地加以冻结并赋予纪念性、凌驾了周围环境之二十世纪型建筑的「胜建筑」,现在正因其过度刚强而使得人们感到疏离。建筑难道就不能变得更为文弱些、更温柔些吗?
本书的内容,是由极力探索着得以接纳各种外力的「负建筑」之途的新锐建筑家隈研吾,所亲手撰述的「被动性的建筑论」。
「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呢?正是在这样的悲观氛围中,我写下了一系列的文章,也由此诞生了这本书,并取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书名——《负建筑》。」——隈研吾
长久以来建筑被人类视为庇护所,土地和房屋被视为是一种财物,进入20世纪更在住宅政策和财团的文宣攻势之下,更强化了拥有房屋就是拥有幸福的这种固有观念。经济活动的推波助澜,加上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建商相继推出了一波又一波的大厦建案,一栋比一栋高的建筑天际线开始遮住了人们的视野。
然而1995年的坂神大地震、奥姆真理教毒气事件,一直到911恐怖攻击,原以为是庇护所的建筑在瞬间瓦解,而灾后背负原有的贷款和重建住宅财务压力的「幸福」人们,反倒成为不幸的一群。这揭示的不仅是现代建筑物理性的脆弱,也揭露了建筑「私有」和「独立」这两个割裂性客体概念本质上的脆弱。身为一名建筑师,走过石油危机、泡沫经济的起飞到破灭,作者提出对建筑与人的关系的深刻省思,期待能够为建筑找出一条永续而和谐的出路,与时间、自然并存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