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曾经拟洋风,如今世界掀起哈日风
何谓传统?何谓现代?如何找出「日本风格」
看日本如何于20世纪展开一场自觉性的近代建筑运动
奥林匹克竞技场、万博展览馆、原爆纪念碑、皇居、国会议事堂
从牵动日本国民人心的重大历史事件谈建筑
建筑学者谢宗哲精选翻译,读懂日本文化的建筑课
国家意识∣日本趣味∣反传统∣文化自明性──切入核心的思辨
【特别分析】2020年东京奥运新国立竞技场竞图排外争议始末
从战后焦虑中摸索,因为建筑,看见真正的日本奋起精神
◎有观点、有历史、有文化连结的日本建筑入门
◎这堂建筑入门,不只是建筑,更是认识日本文化的神髓
◎建筑学者谢宗哲,精选翻译之作,理解日本趣味,如何征服世界?
❙是怎么样的「传统」土壤,培育出这些建筑名家?
❙什么能真正代表日本?定义所谓的「日本风格」? 现今那些你我耳熟能详、到日本必访的建筑名胜,如代代木竞技场、名古屋市美术馆、代官山Hillside Terrace、出云大社厅舍、广岛平和纪念资料馆、香川县厅舍、神长官首矢史料馆、仙台媒体中心等,甚至是曾现身于海外的汉诺威万国博览会的日本馆,或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日本馆、以及刻印了日本国民记忆的太阳之塔,都是这一连串,日本回覆「何谓传统?何谓现代?」思辨过程下的结晶。
身为建筑评论权威之一的五十岚太郎教授,纵观历史典籍、学术文章、报章杂志等文献资料,对于这些议论做出详细的追索,并举出象征日本的知名建筑为例,爬梳出小说既视感般且切入文化核心的「日本建筑认识论」,从中理解真正关键的日本建筑史。日本的国家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的相生相克将在此甦醒,呈现相对完整的日本建筑样貌。同时,这也是批判式考察的一本书,重新检视备受争议且陷入困境的2020年东京奥运主场馆──新国立竞技场。国际竞图选出了札哈‧哈蒂的前卫设计,最后却演变成排外事件,重新举办竞图,也让「何谓日本」议题再度甦醒,重新思考近代以降的日本建筑论。
❙为什么日本和建筑连结在一起 在本书里,企图思考、解释「日本」与「建筑」的关系。过去有许多相关着作,包括伊势神宫与桂离宫等、有名的古建筑研究、或者围绕着日本概念所作的论述等等。然而,本书想以东京奥林匹克这个现代的题目为起点,在同步回溯历史下,来对过去各种偶发事件作连锁性的考究。
第一章与第二章是透过奥林匹克与万博,来考察日本是以何种日本风格,被海外看见。在这里作为重要部位而浮现的主题,是第三章讨论的「屋顶」。接着在第四章,重读二十世纪中叶让建筑界议论纷纷的传统论争。具体来说,是对于翱翔世界的代谢派成员所作的历史性解释(第四章)、以及从绳文v.s.弥生论争所发现的「民众」概念(第五章),以及带给建筑界极大影响的冈本太郎的思想与作品(第六章)。第七章则是论及白井晟一的原爆堂与大江宏「混在并存」思想。第八章则将焦点放在战争时期下,由评论家浜口隆一在现实处境的限制下所完成的日本空间论。最后第九章「皇居‧宫殿」与第十章「国会议事堂」,则是从明治到昭和为止,持续进行的国家级计划案/项目,对于如何接纳日本进行回顾。从这里便有了近代以降之日本建筑论的开始。
❙实现日本建筑精神,使之发扬光大的现代 东大教授藤岛亥治郎,于战后日本建筑界正在摸索与世界接轨的道路之时,怀抱着如此理想——「往中国大陆、往南方、往欧美,伴随着建筑文化所伸出的手,肩负着在新世代的日本建筑中吹入崭新精神的大使命」。也就是,过去都只是往日本输入,今后则是要从日本反向赋予影响整个世界的抱负。二十一世纪的现在,日本成了伊东豊雄与SANAA等世界级建筑家辈出的所在,战时所怀抱的遥远理想,如今遂已达成。
日本建筑的摸索与奋起之路
1.【向世界发信「日本风格」的开端──奥林匹克竞技场】 1930年代,许多饭店的室内装修大多是因着外国人的喜好与需求所做,惟外观还是以量体较大的和风屋顶作为特征,因为在思考招揽观光客时,屋顶是最容易进行符号化设计的部分。岸田日出刀对于这种一味炒短线的廉价样式趋势相当感冒。1964年的东京奥林匹克,岸田从日本的传统建筑要素出发,强力推荐了「一流人材」丹下健三担任国立代代木屋内综合竞技场与附属体育馆的设计者。
丹下的屋内竞技场也尝试使用大屋顶来做出象征式的表现。屋顶局部让人联想起民居的「栋(屋嵴)」与神社屋顶两端立体斜向十字交叉的那两根木条「千木」。有意思的是,正是这个岸田不喜欢的屋顶,反而成了设计之要。当然那并不是直接模仿抄写了古建筑的造形,而是借由现代的构造技术所实现的成果。丹下可说是创造出超越岸田所想像的日本式现代主义。将竞技场配置在以明治神宫本殿作为起点的南北轴线的场所上,这也是意识着都市设计、带有丹下风格的思考方式。
2.【万国博览会与「绳文式纪念碑」太阳之塔的碰撞相遇】 丹下健三也担任另一个国家事业级的、得以与东京奥林匹克并列的大案子,即是大坂万博全体会场的设计者。他将大坂万博祭典广场设计成一个遮蔽式的大屋顶。除了挡雨防露的单纯功能,在内部更拥有了人们能够居住的空间、作为空中都市之雏形的构想。
丹下想做的是透过屋顶隐约看到天空与云、带有透明感而轻盈的皮膜。但这个作品留在人们记忆里的,反而是冈本太郎所做的太阳之塔从旁闯进来,暴力介入了这当中的模样吧。冈本太郎1967年受邀参加万博时,看到宏伟的水平屋顶,立即涌出了要将它打破的冲动,而在脑海闪过以某种怪咖/怪物来对决优雅大屋顶的点子,那就是将高三十公尺的屋顶给顶破、高七十公尺的塔。
不只是屋顶,也不只是塔。这两者在万博这个世界级舞台上的激烈碰撞下,产生了令人难忘的风景。在万博结束之后,大屋顶被解体,空间桁架的局部被降落到地上保存下来。只有「太阳之塔」到现在还留于现场,但它当初对决的对手(大屋顶)已经消失无踪。这是对「现代」这场神话给予当头棒喝之一击的「绳文式」纪念碑,或者,也可说是被埋藏在万博会场中心里的反万博符号。
3.【超越民族表象的原爆纪念碑】 广岛平和纪念资料馆出现在接近原爆核心附近的基地上,虽可说是象征战后日本复兴的建筑,但当时是以传统与民族这些关键字被理解。川添登形容丹下的广岛计画案是「从废墟当中想起强而有力的伊势」,「伊势所带有的矛盾与广岛带有的矛盾彼此消融和解,从荒野当中强悍立起巨大底层挑空构造,以及被视为是素朴并具现代性的百叶,由于被遗留在未完成状态下所冻结的、由装修中的粗糙肌理与建物全体及基地所酝酿出的荒凉中,就恰似原爆时代所做出的、宛如二十世纪神话般的那样,带着不可思议的魅力与迫力,朝着我们逼近而来」。
4.【京都迎宾馆的「高科技和风」】 于2005年完成的京都迎宾馆,是以当代的日本建筑为目标。透过竞图选出的日建设计,是一家从高层大楼到东京天空树与札哈.哈蒂的新国立竞技场为止,都能对应各种设计类型的、代表日本的大型组织建筑设计事务所。
设计的特征,是将建筑全体都收同在一层,将服务机能几乎都收纳到地下。回顾历史就可发现,日本建筑除了城郭与不会住人的塔等特殊构筑物之外,其实并不存在高层建物。
为了在设施特性上要求最高层级的安全,拥有开阔视野的中庭雁行走廊,全部加上了大片玻璃的固定窗,再透过音箱将外部流水声与大自然声响在室内播放。沙林事件以降,也假定从外部投进毒瓦斯的攻击,因此配备了能够仔细管控空气状态的设备。在基地角落所构筑的假山也具有堡垒的机能。
一般是做不到这种程度的,这是由于国家项目才可能完成这类挑战的优异建筑。然而,关于这栋建物的评价,即便好几次申请角逐日本建筑学会奖(作品类),结果却落选的这件事还引起话题。笔者参观之后觉得虽然是和风,但实现了过去未曾存在的细长比例、以及高科技与和风的乖离及共存,进而造就出这栋建物的有趣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