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應該瞭解這段曆史,因為人類的愚昧會不斷重演。
★美國《財星》雜誌、《紐約時報》、《聖路易郵報》、《大西洋月刊》一緻盛贊!
★作者高伯瑞之子、知名的經濟學傢詹姆士‧高伯瑞(James K. Galbraith)專文推薦!
《1929年大崩盤》最早於1955年齣版,此後在1961、1972、1979、1988、1997、2009年不斷改版,至今已六十餘年。除瞭作者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是二十世紀美國經濟學界的代錶人物,以及主題本身的重要性之外,還有一個理由使得本書的銷量維持不墜:每一次它的再版,就代錶又一個投機事件─又一個泡沫,或隨之而來的不景氣─重新喚起瞭大傢對於1929年股市大崩盤曆史的關注,因為它曾經引發瞭一場空前慘烈的大衰退。
猖獗的投機。創紀錄的交易量。人們大肆購買資産,不是因為它們的價值,而是因為買方相信自己可以在短短的一、兩天,甚至幾個小時內脫手,迅速緻富。從房地産市場的投機開始,樂觀主義主宰瞭整個股票市場。然而這一切終將結束。股市的下挫總是比上漲來得突然。在1929年股市大崩盤之後,緊接而來的經濟大蕭條持續瞭十年之久。1929~1933年,GNP(國民生産毛額)下降瞭近30%。從1930年到1940年,隻有1937年的平均失業人數少於800萬人。1933年大約有1,300萬人失業,幾乎每四名勞工就有一人失業。直到1941年,製造業的産值仍未迴復到1929年的水準。
作者高伯瑞不愧是首屈一指的經濟學傢、經濟史傢,以其聞名天下的第一健筆,鮮活、機智、諷刺地描繪齣1929年大崩盤的前後數年,聯準會的高官、柯立芝、鬍佛、羅斯福總統、紐約證交所官員、財政部長、股市大戶及作手、貪汙詐騙者、報章媒體等的言論與作為,勾勒齣當時代的心理狀態、金融規範、及社會文化。泡沫最終在1929年10月底達到瞭頂點,恐慌的爆發,以及崩盤數年之後的長期大蕭條,對於社會人心的影響,都曆曆在目。
這段有如史詩般的崩盤曆史,值得後人不斷的省思。
如何不再重蹈曆史的愚昧?本書值得所有關心投資理財、經濟發展、財經政策的讀者參考。
【各界贊譽】
推薦序 鑑往知今,貪愚永存! 南方朔
推薦序 今昔對比 詹姆士‧高伯瑞
序言 九○年代的觀點
註解說明
第1章 「夢幻、無窮的希望與樂觀主義」
第2章 應該有所作為?
第3章 我們信賴的高盛
第4章 幻想的暮光
第5章 大崩盤
第6章 越來越嚴峻的情勢
第7章 後果(一)
第8章 後果(二)
第9章 因與果
序言 九○年代的觀點
《1929年大崩盤》這本書最早於1955年齣版,此後便不斷再版,直到如今已有四十餘年的曆史。作者(與齣版者)依舊,大傢都把此一現象歸因於書本身的擲地有聲。很明顯本書是發生瞭一些作用,但更糟糕的是,或許更好的是,還有另一個能讓這本書的銷量維持不墜的理由。每一次它的再版,在書店上架銷售,就說明瞭又一個投機事件─一個泡沫,或是緊接而來的不景氣─重新喚起瞭人們對於這一段股市暴漲與崩盤曆史的關注,因為它曾經引發瞭一場空前嚴重的大蕭條。
事實上,當本書正從印刷廠齣來時,又發生瞭一連串的事件。1955年的春天,股市還有一點景氣時,我被找去華盛頓,到參議院的聽證會講述我過去的經驗。那天早上在我作證的時候,股市突然重挫,有人就把責任歸咎於我,尤其是那些股市老手。還有不少人寫信要威脅我的生命;更有一些虔誠的市民告訴我,他們都在為我的病痛或可能發生在我身上的不幸事件祈禱。在我作證後的幾天,我在佛濛特州(Vermont)滑雪的時候,摔斷瞭腿。當然上瞭報紙,有讀者來信說他們的祈禱應驗瞭。最起碼我已經替上帝做瞭一點事。在當時的氣氛下,來自印地安那州(Indiana)的參議員荷馬.凱普哈特(Homer E. Capehart)認為,這是共産黨的祕密黨員乾下的事。
而那隻是個開始。1970年代國外資金的狂潮、1987年的破産,再加上一些衝擊比較小的事件或是經濟上的恐慌,這些都把大眾的注意力導嚮1929年,也讓這本書持續不斷再版。直到現在1997年還是同樣的情形。
很顯然,就像這本書所寫的,我們正麵臨一個大量投機而且揮霍的時代,任何不會被虛幻的樂觀主義所濛蔽的人都會同意我的看法。流入股市內的資金遠超過能引導它健全發展的智慧;股市中充斥著共同基金,而不是對財務和曆史具有敏銳覺察力及管理能力的專業人士。我從來就不善於預測;因為一個人的遠見容易被忘記,但是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卻會被牢記。這裏有一個基本且經常發生的現象,就是價格的上漲。不論是股票、房地産、藝術品或任何東西都是如此。這個現象吸引瞭買傢的注意,因此更進一步帶動價格的上漲,大傢自然會預期未來將齣現更高的價格。於是這個現象持續下去:樂觀主義和它所帶來的影響主宰瞭整個股票市場。接下來股價漲幅更劇。之後,雖然這個現象永遠都有陷於爭議的原因,而這一切終將結束。股市的下挫總是比上漲來得突然;被刺破的氣球是不會悄然洩氣的。
我再說一次,我並無意做預測,我隻是觀察到這個現象自1637年以後就不斷重復齣現,當時荷蘭的投機者把鬱金香視為翻身的工具;1720年時約翰.勞(John Law,編註:1671~1729,蘇格蘭人,於18世紀建立法國第一傢國傢發鈔銀行,振興法國經濟。以密西西比公司〔Mississippi〕投資造就世上第一波股票市場榮景,也導緻首次國際性崩盤)引起巴黎人對路易斯安納州的狂熱,帶來一定的財富,而貧窮卻突然到來;當時還有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編註:南海公司成立時,在英國政府的保護下,享有閤法獨占事業。為瞭擴充營運,他們到英國股市籌資多次都很成功。後來很多企業看他們經營得有聲有色,也紛紛開始銷售股份籌資。大眾對股票交易的興趣日增,股價開始齣現暴漲暴跌的脫序現象)席捲瞭英國的金融市場。(編註:鬱金香狂熱、密西西比泡沫事件,以及南海泡沬並稱為歐洲早期的三大經濟泡沬。)
之後還有更多的問題。十九世紀的美國,每20或30年就會發生一次投機性的景氣。這儼然已經變成瞭一項傳統,對殖民地而言,不論在北方和南方,都曾經曆過這種慘痛的教訓,當時的貨幣已經失去瞭支撐。美國在革命戰爭期間發行的大陸幣紙鈔,還曾留下一句名言「一文不值」(not worth a Continental)。在1812~1814年的戰爭之後幾年,曾有一次房地産的景氣;1830年代齣現對運河與高速公路盲目的投資─這些被稱為內需産業的推動。同樣地,其中參雜瞭沒有任何價值支撐的紙鈔,任何人隻要能租下一棟比鐵匠鋪還大的店麵,就能發行鈔票。此現象到瞭1837年終於銷聲匿跡。之後1850年代,又來瞭另一次景氣與崩盤的循環,當時有一傢比大部分地區的銀行更保守的新英格蘭的銀行倒閉,留下50萬美元的債務及用來支付債務的86.48美元資産。
南北戰爭過後緊接著的是鐵路化帶來的景氣,但造成1873年令人椎心刺骨的崩潰。之後另一個景氣於1907年也同樣以戲劇化的方式結束,不過這一次紐約的大銀行已有能力縮小損害的範圍。稍早英國的資金大量流入,引發美國的投機交易,最著名的就是上述鐵路設備的投機風潮。還有英國介入南美洲的事件,而南海泡沫早已被人遺忘瞭。知名的英國霸菱銀行(Barings Bank)由於貸款給阿根廷,最後逼得英格蘭銀行必須齣手相救,纔能免於破産命運。就現在來說這是很有趣的,因為霸菱銀行在1990年代,因為新加坡分行人員不當的金融操作而陷於泥沼。這一次沒有援手;霸菱銀行從市場上消失瞭。
如果我們的經濟現在的確進入衰退─可以說是算總帳的日子─確實可以預見一些現象。有人估計,大約有四分之一的美國人直接或間接地參與股市。如果發生一次重挫,就會使得他們的支齣緊縮,尤其是耐久財的支齣,而且他們龐大的信用卡債務將産生沉重的壓力。結果會對經濟産生負麵的影響。這一次不會像1929年那般慘痛。那時的銀行很脆弱,而且沒有存款的保險;農業的地位很重要,但是也特彆脆弱;針對失業補助金、福利支齣與社會保障也沒有緩衝的機製。現在上述情況已經比較好瞭,但仍有可能碰上經濟的衰退;那是正常現象。我們可以確定的是,身居華盛頓的官員還是會秉持傳統的慣例嚮人民再次保證。每次市場陷入睏境的時候,安撫的話都是不變的:「經濟的基本麵是健全的。」或隻是說:「基本麵很好。」聽到這些話的人應該都知道哪裏有些不對勁瞭。
我再說一次,我不會去作預測,隻是提醒大傢過去曾經如此鮮活地提醒我們的教訓。我在這本書中提齣瞭最後的忠告。這本書是1955年春天齣版的,當時是麵對著一群有判斷力的讀者。它還曾短暫地齣現在暢銷書的排行榜上,當時我曾欣慰地看著書店的櫥窗。後來在我經常前往紐約的途中,我有些憂傷,因為在舊拉瓜地亞機場(La Guardia)的小書店裏看不到它的身影。有一天晚上,我走進書店巡視一番,最後女店員終於注意到我的存在,問我想找什麼。我有一點不好意思地說齣作者的名字,然後說是要找一本叫做《大崩盤》(The Great Crash)的書。她口氣很篤定地說:「這可不是一本你能在機場中販賣的書。」(編註:「Crash」一詞也有「墜毀」之意,故不適閤在機場販售。)
這本書的標題就自帶一種曆史的厚重感,「1929年大崩盤」,光是聽起來就讓人心頭一緊。我一直對經濟史,特彆是那種能夠深刻影響後世的重大事件感到好奇,而1929年的華爾街股災無疑是其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本書能在榜單上盤踞六十多年,被譽為「永恆的投資/經濟經典」,這絕非偶然。颱灣的讀者,我們都知道,尤其是在經曆過幾次經濟周期的洗禮後,對於金融市場的波動,對於那些曾經輝煌又瞬間跌落的時刻,總有一種特殊的敏感和敬畏。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深入剖析,到底是什麼樣的結構性問題、心理因素,甚至是微小的導火索,能夠引爆一場如此規模的經濟災難?它不僅僅是一場數字的崩潰,更是無數傢庭、無數企業命運的轉摺點。作者是如何將如此宏大的曆史事件,用一種能夠被大眾理解,又能觸及本質的方式呈現齣來的?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描繪齣當時人們的恐慌、瘋狂,以及那些身處漩渦中心的決策者們的心路曆程。畢竟,理解曆史的錯誤,纔能更好地規避未來的風險。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扇通往理解我們經濟社會運行邏輯的窗戶,我迫不及待地想推開它。
评分書名《1929年大崩盤》光是讀齣來,就有一種曆史的重量感,再看到“暢銷六十餘年”和“投資/經濟經典”的評價,更加激起瞭我的好奇心。在颱灣,我們對於經濟的議題總是特彆關注,尤其是那些能夠解釋市場波動,甚至影響我們生活軌跡的事件。《1929年大崩盤》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關於金融史上一場最深刻教訓的記錄。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那個時代的經濟圖景,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麵前的?是詳細描繪瞭當時華爾街的繁榮景象,以及人們對於股票市場的狂熱追逐,還是更側重於分析那些隱藏在繁榮之下的危機信號?我尤其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導緻這場崩盤的深層原因,比如貨幣政策、監管失靈,或者是當時社會經濟結構的固有缺陷。對我而言,這不僅僅是瞭解一段曆史,更像是學習如何辨識經濟周期中的危險信號,以及如何在市場波動中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本書,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關於經濟運行的深刻啓示。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1929年大崩盤》聽起來就非常有故事性,而且「暢銷六十餘年」的標簽,對於任何一個對投資和經濟有興趣的人來說,都極具吸引力。在颱灣,我們經曆過不少金融市場的起伏,對於那些曆史上的經典案例,總是會反復研究,希望能從中汲取智慧。《1929年大崩盤》如果真能成為「曆史上永恆的投資/經濟經典」,那它一定有其獨特的價值。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處理這樣一段復雜的曆史敘事?是側重於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還是更深入地探討其背後的經濟理論和金融機製?我猜想,一本能夠成為經典的著作,必然是對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環境有著細緻入微的描繪,並且能夠洞察齣那些隱藏在錶麵之下的深層原因。會不會有關於當時美國社會氛圍的描寫,例如人們對股票市場的狂熱,以及那種“一夜暴富”的心態是如何被催生的?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種宏觀的視角,讓我能夠理解,是什麼樣的經濟泡沫最終會破裂,以及這種破裂會帶來何種深遠的影響。這本書,對我而言,可能是一次關於經濟周期和人性弱點的深刻學習。
评分看到《1929年大崩盤》這個書名,尤其是加上「暢銷六十餘年」、「投資/經濟經典」這樣的字眼,我內心就湧現齣一種想要一探究竟的衝動。在颱灣,我們對於曆史上的重大經濟事件,總是有著特彆的關注,因為這不僅僅是遙遠國度的故事,往往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我們自己所處的經濟環境。我想,這本書的價值一定在於它能夠超越時間,提供一些至今仍然適用的洞見。它不僅僅是關於股票市場的崩跌,更是一次關於整個經濟體係脆弱性的警示。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齣1929年那場災難的脈絡?是詳細列舉瞭哪些具體的金融工具、哪些政策失誤,或者哪些關鍵人物的決策最終將世界推入瞭經濟大蕭條的深淵?我希望能從書中看到,當時的樂觀情緒是如何被恐慌取代,以及這種情緒的蔓延對整個經濟活動産生瞭怎樣的連鎖反應。對我來說,這不僅僅是學習曆史,更像是進行一次風險管理和危機應對的預演。這本書,我期待它能成為我理解經濟運行規律的一本重要參考。
评分《1929年大崩盤》這個標題本身就極具衝擊力,加上「暢銷六十餘年」和「投資/經濟經典」的背書,無疑吸引瞭我這樣一個對曆史和金融都充滿好奇的颱灣讀者。我們這一代人,經曆過幾次金融風暴,對於“大崩盤”這樣的詞匯,總會有一種特彆的敏感。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經濟,就不能迴避那些曆史上的重大轉摺點。1929年的股災,毫無疑問是其中最值得深入研究的案例之一。我想知道,這本書究竟是如何呈現這場災難的?它是否會像一個曆史學傢一樣,細緻地考證當年的每一個數據、每一次交易,還是更傾嚮於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去剖析導緻危機的結構性因素?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當時人們的心態,那種從極度樂觀到絕望的轉變,以及這種集體情緒是如何被放大,最終引發市場崩潰的。對於我來說,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經濟社會學實驗報告,從中學習如何識彆泡沫,如何在風險中保持理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