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意識的提升,是人類生命最高的目標
 
 海勒姆.斯比爾博士    現代深層心理學傢(depth psychologist,編按:如佛洛伊德、阿德勒、蘭剋、弗洛姆、賓斯翁格等人)在進行理論研究和心理治療的實務時,不可避免會涉及神話學與宗教,基於研究需要,他們開始去瞭解這些古老的傳說和神話故事,也將研究的範疇擴展至神祕學及中世紀煉金術,發現它們與東方哲學宗教有諸多關聯。這其中,瑜伽和深層心理學之間有相當密切的關係。盡管如此,深層心理學和瑜伽之間的種種特質,導緻心理學傢們做齣不同的結論。深層心理學和瑜伽在某些方麵,多少還能相提並論。有些人嘗試用深層心理學的象徵符號,去瞭解在瑜伽中獲得的深層體驗,另一些人甚至試圖用深層心理學來解釋瑜伽。 
   德國精神病學傢舒爾茲(J.H.Schultz)在催眠最高階的自律訓練(autogenous training)和聖王瑜伽(Raja Yoga)之間找到許多共同點。他相信,將自律訓練的技巧與哈達瑜伽對照,能夠為自律訓練的執行師帶來特彆的啓發。自律訓練法被動運動中的坐姿和躺姿,與哈達瑜伽中的基本坐姿和攤屍式這兩種體位法是一緻的。但是另一方麵,舒爾茲又認為自律訓練和哈達瑜伽的動作,以及瑜伽的呼吸法並沒有關聯。舒爾茲想將瑜伽的實際內容併入自律練習的方法,因爲他相信理性催眠療癒法(rational hypnotherapy)已經汲取到神祕催眠術(mystic magnetism)的精髓。 
   然而,自律訓練並不是一種能科學化精準評估哈達瑜伽或聖王瑜伽真正本質的方法。與其說它是某種瑜伽,但它對瑜伽的理解僅是管中窺豹。隻有當自律訓練成為瑜伽,纔能真正獲得哈達瑜伽與聖王瑜伽的精髓。我們要記得的是,瑜伽的道路各有不同,形式和種類也各有韆鞦,但瑜伽的最終目標隻有一個。 
   盡管對瑜伽一知半解,自律訓練仍然是現代心理療法中最為偉大的福音之一。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更透徹瞭解瑜伽是什麼,對深層心理學及心理療法來說,會是多麼可喜之事! 
   蘭根(Langen)認為,透過瑜伽修煉與冥想所達到的最高意識狀態,隻是一種催眠的形式。我們則認為,深層心理學研究給予瑜伽和冥想應有的關注,是非常正確的。但若是這些研究者想以深層心理學目前發展的程度,去解釋瑜伽及冥想現象,那就問題大瞭。這麼做會産生錯誤的結論。研究者應該先實修幾年的瑜伽和冥想,再試著描述他們的體驗。深層心理學傢唯有在親身經曆之後,纔能分辨齣意識擴展與低落狀態的區彆,也更清楚被他們歸類為催眠術的現象為何。 
   在深層心理學發展初期,許多精神科醫師根據當時所學的理論知識,一緻否認潛意識的存在。在那個時代,任何醫師若曾在自己和病人身上見證到潛意識的力量,會對這些說法一笑置之。現在也一樣,我們在閱讀那些關於瑜伽及冥想的心理學文獻之後,也會同樣付之一笑。花時間實修瑜伽及冥想,是為瞭更理解深層心理學和瑜伽發展現狀的差異。最高階的瑜伽修煉及冥想境界並不是一種讓意識降低或受限的催眠狀態。相反的,它能讓人類的意識覺知擴展到至高狀態。 
   榮格稱深層心理分析為現代「入門」(initiation)。他比較瞭一個人在心理分析中發生的內在精神轉化過程,以及這個人「入門」前後的經曆,認為東方偉大的哲人們都是象徵意義上的心理學傢。東方所謂的「金剛體」(diamond body)和基督徒談論的「復活之身」(resurrected body)是某種特殊的心理狀態。榮格將整個中世紀煉金術視為象徵主義心理學。他提到自性(self)以及通往自性的道路;他也說基督是一種原型。 
   榮格認為,所謂的「形而上學」必須能獲得心理的經驗,否則它對人類就毫無意義。這一點他是對的。他對形而上學沒有提齣太多的見解,隻描述瞭人們可以體驗形而上學的幾種形式。對他而言,這些形式都是象徵。所以,他談論的「自性」是否就是瑜伽所謂的「本我」(the Self),這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另一個有待探討的是,「基督原型」(archetype Christ)和「活著的基督」(living Christ)是否一樣? 
   從象徵主義的心理學角度齣發,榮格比較瞭東方與西方的宗教、哲學理念。他發現兩者有非常顯著的差異。比方說,他用東方的「金花」來比較西方的「悲傷的英雄基督」(sorrow-laden hero Christ)。他認為,東方聖哲的《慧命經》所言「不生不滅,無去無來」與西方「曆史記載的個人基督」(historical personal Christ)是截然不同的。 
   然而,這些比較僅是不同層麵的知識在錶達形式上的差異。如果真的要比較,應該是要比較東西方同一層麵的知識。以東方的「金花」對應於西方「玫瑰十字會」,以《慧命經》文字對應基督的「在亞拉伯罕前,我就是」,纔是恰當的。 
   我們相信,做齣閤理的對照後,就會發現東西方聖哲真正想說的,並無不同。與榮格對事物理解最關鍵的不同之處在於,我們認為,比起透過深層心理學的概念接觸形而上學的人來說,那些修習瑜伽及冥想的人,透過心理體驗而得到形而上學的寬廣度,反而來得更開闊。 
   瑜伽、冥想或玫瑰十字會的修煉,在形而上學領域的心理經驗上是開放的,而深層心理學傢的方式是封閉的。東方聖哲對於瑜伽、冥想的經驗所做的描述,並非某種心理體驗的象徵,而是真實不虛的經驗。無論是東方的「金剛體」還是西方的「復活之身」,都不是一種心理狀態的象徵,而是事實。煉金術也不僅隻是描述深層心理學的發生過程,而是一個人類身體與心靈內在的發生,所帶來的真實結果。人最後會意識到,復活之身內的靈性意識,絕不隻是一種象徵意義。 
   盡管如此,深層心理學傢還是應該嚮榮格緻敬,因為他為他們指齣瞭一條通往東方智慧、瑜伽和冥想的道路,這足以讓心理學傢能沿路繼續探索下去。 
   為瞭避免誤解,我們想強調一點,我們並不是故意要造成瑜伽與現代深層心理學的對立,隻是提齣兩者間的正確關係到底應該如何界定。事實上,瑜伽涵蓋並超越瞭深層心理學。所以,不是深層心理學包含瑜伽,而是瑜伽包含深層心理學。瑜伽應該為深層心理學傢的未來探究之路指齣方嚮,因為瑜伽包含瞭潛意識、顯意識以及超意識等等可言說的一切。研究者在探討這些議題時,不該隻流於理論的假設,應該透過實修獲得親身的體驗。 
   從現代深層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不論時間長短,任何人隻要規律練習瑜伽一段時間,就不可能沒有麵對自我的經驗。緻力於瑜伽修煉的人,如果以為自己不需麵對自己的潛意識,就能一路沿著瑜伽道途前行,這種想法是錯的。瑜伽對男性與女性都有很大益處,人們會因此變得更健康有活力,獲得更高的成就。但每一個瑜伽修習者在內在進展中,最後都會來到一個點,在這個點上,他必須直接麵對自己的潛意識。要是他失敗瞭,就算他是一個瑜伽修習者,也可能會受到精神疾病所苦。 
   那些以深層心理學的方法進行修煉的人們,終有一天會經曆並超越我們已知的深層心理學界限,這些體驗在瑜伽中有詳細描述。 
   瑜伽和深層心理學的共同目標,都是擴展意識的心靈。深層心理學傢在治療精神疾病患者的潛意識時,是根據正常的生活狀態,將他們的心智提升到意識層麵。也就是說,所謂「心理療法治癒瞭精神疾病」,就是讓心智迴復到正常狀態。 
   實修瑜伽也能讓潛意識浮現。但瑜伽修習和冥想,會讓人的意識從正常的範圍,擴展至一種更高的意識狀態。 
   隻要在心理工作中,曾學習將潛意識提升至顯意識層麵的人,就知道該如何讓自己的意識提升到更高的狀態。比起一個對「成長的覺知力」沒什麼概念的一般人,被心理療法治癒的精神疾病患者,反而更能夠好好發展他的意識覺知。這個人穿越、剋服精神疾病的經曆,讓他得以瞭解人類意識逐漸成長的過程,並引導他有意識的朝自我提升的方嚮努力。 
   我們所謂的「精神官能癥」這個心理癥結,對人類無疑有更深層的重要意義。協助人們意識進展的心理諮詢師,他們的工作也同樣意義深遠重大。 
   在本書當中,伊莉莎白.海剋為我們詳盡的說明什麼是性能量,如何透過瑜伽的練習,將這股能量轉化成至高意識。性能量和至高意識是同一股神聖創造性力量——邏格斯——所顯化齣來的兩種不同形式;性能量是邏格斯最低階的顯化形式,它在人體之內,被轉化成為邏格斯的最高階形式——神性意識。也就是說,我們能夠將性能量轉化成為神性意識。在這個能量轉化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清楚瞭解,瑜伽是如何涵蓋並遠超越瞭現代深層心理學涉及的心理進程。 
   海剋嚮人們提齣告誡,不要試圖跳過意識進展所必經的各個階段。她教我們如何認齣性能量的力量,以及如何在充分體驗過性行為之後,纔轉化這股能量。海剋明確指齣,任何人若試圖將自己的意識推至尚未成熟的進展過程中,做一些他還沒準備好的事,可能會引發異常反應和睏擾。 
   書中描述瞭意識發展的各個階段,這些對於現代深層心理學傢而言,都是十分陌生的。作者甚至提及,透過意識擴展而獲得的魔法力量,並詳盡解釋這些力量的本質與屬性。 
   閱讀本書,讓我們深刻明白,弗洛伊德其實已經直覺掌握瞭性欲的本質。佛洛伊德一生都與「力比多」(libido,編按:佛洛伊德性欲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深藏於性本能背後一種具有驅動作用的能量,精神分析學也稱之為「基力」或「性力」)這個概念搏鬥,並不斷重述它。在佛洛伊德看來,它不僅隻是性欲,而是要從更廣泛更全麵的意義上去理解它。佛洛伊德同時也看到,性欲可以被轉化成為心靈的創造性力量,他將這個過程稱之為「昇華」。但是,這個「昇華」和作者依莉莎白.海剋在本書中描述的性能量轉化,是不同的。佛洛伊德視昇華為一種可能性,讓我們能夠在不壓抑的狀況下,閤理對待性欲。透過瑜伽來轉化性能量,能引導人到達最高的意識狀態。盡管如此,我們還是不得不贊賞佛洛伊德,他在「力比多」和「昇華」中看見瞭能量和潛質,這些對於人類意識的進展是至關重要也是必要的。 
   意識的提升,是人類生命的最高目標。人類演化發展的目的,即達到最高的意識。這個進展過程是循序漸進的,人從最初無意識的生物狀態,受性衝動的驅使開始,到最後成為宇宙全知意識的神人。我認為,現代深層心理學能協助我們走過意識進展的一段路,但隻有瑜伽和冥想,纔能引領我們抵達終點。 
 海勒姆.斯比爾博士
  前言
 
 「神」性的滋味    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能用簡單的語言錶達我的想法,感覺很自在。我選擇一些古老、但還不太陳舊的用詞,避開那些新穎、科學的字,來陳述人類最古老書籍中提到的概念。關於生命最初的起源,古老文字稱之為「神」(God)的一切,科學傢至今仍無法提齣令人滿意的解釋。如果為瞭避免人們誤解這個古老的概念,而使用新的詞匯,人們還是會繼續誤解新的用詞。 
   與無知抗爭是沒有用的。那些能夠感受現代用詞背後「神」真實概念的人,在舊的用詞中仍可以感知到祂。既然如此,為何還要更動這個字?我們若是能從靈魂最深處,與神之間有謙卑虔誠的親密關係,就可以得到很深層的滿足。理性知識是無法讓我們觸及神的。所有知識與認知,都是透過互相比較而得到——透過善惡知識之樹——但是,神是無法與任何事物相比較,完全不能。因此,神無法被認知,我們不可能知道「神」是什麼,我們隻能成為神(be God)! 
   科學傢想盡辦法避開「神」這個字及相關概念。我們知道,他們害怕一旦用瞭「神」這個簡單的字,會顯得自己不科學、不專業。然而,恐懼隻普遍存在於那些並不真實、也算不上真正的學者身上。如果斯賓諾莎、牛頓或愛因斯坦,透過數學的科學,找齣並接受神是一切萬有的起因,接受並證實祂的存在,為瞭忠於最根本的起源,古老《聖經》中「神」這個字就可以保留在本書中。我們在本書中使用「神」一詞,並非齣於宗教情感,而是與沿用斯賓諾莎、牛頓和愛因斯坦對該詞的用法。讀者若能由此感受到這些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傢們對這個詞所深懷的虔誠、崇敬和謙卑之情,我們會感到非常欣慰。在這些情感當中,單純之人與真正偉大的科學傢相遇瞭,就如《聖經》所記載的,目不識丁的牧羊人遇見瞭知識程度最高的魔法師。我們力求自己的錶達能讓天真單純的「牧羊人」與知識淵博的「魔法師」都同樣能夠理解。 
   「愛」這個字也讓我為難。在匈牙利語中,不同的愛有不同錶達方式。我們匈牙利人無法理解為什麼單用一個「愛」字,就可以錶達一個人對神、父母、孩子、祖國、愛人、鄰居,甚至狗或馬的不同感情。在匈牙利語中,這些不同的愛各有不同的用詞,能清晰傳達齣我們為什麼愛以及愛的對象。讀者若想要深入本書,就必須正確理解這些關於愛的不同情感。為瞭避免誤解,我隻得透過意譯的方式來釐清這些不同形式的愛,雖然這麼做會讓本書篇幅比預計的長,但這是我最好的選擇。 
   在西方語言體係中,找不到閤適的詞匯來錶達我想談的事物與理念。但請試想,要用精準的語言描述一個夢,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在本我(the Self)中,沒有時間與維度,通常也沒有個人的情感。我們在靈魂至深處,經驗到內在純然的存在狀態——沒有閤適的詞匯,我們要如何描述這種狀態?因此,對我來說,由於沒有夠精準的德文、英文譯詞,想要直譯並錶述一些概念特彆睏難,想解釋這些概念就更不易,因為在西方語言體係中完全沒有相應的詞匯可用。這也是為什麼,從根本上說,用西方語言精準翻譯齣梵文、中文、藏文和匈牙利文文獻是不可能的。唯一能做的就是意譯。盡管所有的努力都是為瞭讓讀者可以理解發生什麼事,但若是讀者無法在自己的內在或靈性中,以一種存在狀態去親身體證這些境界,那麼這些描述對他而言,就僅僅隻是文字。 
   書中所探討的一切,適用於所有的男性和女性。我在文章中通常隻提到男性,是因為要為瞭女性而重復相同的內容,會十分纍贅。為瞭避免行文過於繁復,我選擇以「受造物之冠」(crown of creation)——男人(man,泛指全人類,特指男人),來討論與性相關的問題,這樣就不會造成誤解。但我必須再特彆聲明一遍,本書中關於性以及意識進展的一切內容,女性也同樣適用。 
   本書和其他瑜伽書籍一樣,讀者唯有依照本書內容進行實修、親自實證,它纔具有價值。對於一個飢渴的人而言,無論他如何描述最美味滋養的食物、最提神的飲料,無論他如何瘋狂閱讀,還是永遠得不到滿足。閱讀完這些美麗的書之後,他依舊飢腸轆轆,到處覓食。因此,我們必須實修瑜伽,而不僅僅是閱讀相關書籍。就本書來說,這點尤其重要,因為我們想要揭開的是高階瑜伽最深的奧祕。這個奧祕就是,啓動並使用休眠狀態的神經和大腦中樞,它們是靈性中心的物質基座,在瑜伽哲學中稱為脈輪;達到這個目的必須使用、也絕對不可或缺的燃料即是——性能量。我們想將這個奧祕傳給那些真心尋找和渴望生命終極源頭的人,願意親身去驗證它的真實性、並學習從中得到最大益處的人。飢渴之人必須親自去品嘗! 
   我想說的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本書隻能真實指引那些受到感動而強烈渴望神、希望踏上通往天國陡峭之路的人們。對那些已經走在這條路上,但在生活中缺乏勇氣去麵對內在和外在挑戰的人,無法從我的教導中受益。那些人基於某些原因,無法在此生得到自己想要的——那其實纔是他們的真心渴求——因此他們沒有通過世俗生活的考驗,而是齣於恐懼和絕望而尋求神。對他們而言,本書頂多隻是一本滿足他們好奇心的讀物,甚至隻是一種嘗試。隻有對那些發自內心深處想要找尋神的人,本書纔有無比重大的價值,因為隻要我們還不曾當過孩子,就無法成為大人,我們不曾完整經驗過的童年,童年就會把不斷將我們拉迴來! 
   我的母語是亞洲的一種原始語言,因此,很多詞匯的翻譯不得不採用意譯的方式。我的摯友們極有耐心的幫助我剋服瞭這些睏難,在此我想嚮他們錶達最誠摯的感謝。我在這裏要特彆感謝海勒姆.斯比爾博士,他不僅為本書作序,也提供瞭許多寶貴的建議。